哲学与生活第十一课课时练习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同步练习一、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空格内。
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1.冷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安宁和发展,期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但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美国多次公开阻挠欧盟取消对华武器 禁运,这就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典型表现。
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反映了 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D.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荣辱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由于经济地位的区别,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常常有所不同;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异,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往往不尽一致。
一项措施出台很难使所有人同等受益,总会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一个人在改革中不可能始终受益,难免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
上述材料说明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②社会意识不可能统一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社会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4.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发展农业生产力就要 A.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B.把农业发展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 C.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 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旧的观点和客观规律的束缚5.“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点上的表现”。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限时训练教师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限时训练1.(2012·广东高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学生可通过高考入学的“农转非”政策取得城镇户口。
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城镇户口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有些已办理“农转非”的学生甚至有了“非转农”的念头。
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时代精神的精华发生了变化B.主体的认识能力发生了变化C.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D.社会生活的本质发生了变化2.(2012·新课标全国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受“重生产、轻流通”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流通领域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国际水平。
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2年7月11日讨论通过《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创新流通方式,提升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化改革开放,切实降低流通环节费用。
流通体制改革()①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②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次革命③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④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4.(2012·海南高考)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②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③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④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2012·广东高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学生可通过高考入学的“农转非”政策取得城镇户口。
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城镇户口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有些已办理“农转非”的学生甚至有了“非转农”的念头。
哲学生活第十一课 第二框 课时作业22

课时作业22社会历史的主体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28分)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从哲学上看,“以人为本”体现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②联系具有普遍性③唯物史观的要求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不是哲学观点,故④不符合题意。
用排除法不难选出答案为A。
答案:A2.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的民意调查和公众测验越来越多,中国传媒越来越多地刊登最新调查结果。
之所以越来越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是因为()A.人民群众的意见都是对的B.人民群众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能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社会条件的制约解析: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越来越重视民意,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从哲学角度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故C符合要求。
A是错误的。
B不确切。
D与材料无关。
答案:C3.唐太宗引用古人语:“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启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A.坚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珍惜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C.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D.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解析:对于这种引文式的题目,尤其是引用古人的话,一定要先把引文的意思弄懂,然后再考虑它的哲学寓意。
唐太宗引用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强调了“民”的重要性,从哲学上讲就是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A、B、D三项都没有C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C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②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的基本力量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劳动群众直接创造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因,②③正确。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
因为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从知识目标来说,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从能力目标来说,主要是帮助学生用唯物史观、尤其是用物质生产实践认识社会历史的奥秘,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确地设计和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坚定学生的群众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从生活实践出发,经过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一个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了生活和实践。
这是一个循环上升运动,但它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生活、实践的回归,即在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回归。
总之,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在整本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正确认识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因此要谈价值观,就必须先谈社会历史观。
但是,由于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
高三一轮复习之《生活与哲学》11第十一课__寻觅社会的真谛

分 高频 3.经济基础与上层
级 考点
的创造者
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
考点展示
考情分析 结合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以人
考点
热门 考点
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
为本的案例,如抑制房价、改
决定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唯物史 观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 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 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之间的区
别和联系
(1)区别:从地位上来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而物质和意识 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作用上来看,对社会存 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 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2)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
变化不 同步 具有反 作用 阻碍 作用
社会 意识
落后于
有时
先于
社会 存在
积极推 动作用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结论:
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
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 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 对独立性(不同步), 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 用 A、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 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 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013年课时训练(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限时45分钟,满分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A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C .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D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人们观念的更新。
“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矜持因素,被时下“想唱就唱,我最闪亮”所取代,当代青年更倾向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
这表明A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D .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3.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一主张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 .正确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B .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C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D .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4.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保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力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力。
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涵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5.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列图示不正确的是 A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B .社会历史发展依靠,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依靠实践C .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D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方式阶级斗争――→解决方式改革6.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形势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节能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行节约能源的一些规定已经不适应当前和今后节能工作的需要。
生活与哲学课课练第11课

4.11寻觅社会的真谛一、选择题1.2010年热播影片《唐山大地震》以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一场7.8级大地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
正是这触动了人性最柔软的画面,让不少市民在感动中看完影片。
动情处,不仅是泪流满面,更有的发出了抽泣声。
这表明()A.电影艺术是最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表现形式B.人的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C.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D.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解析:A项的说法绝对化了;B项的说法错误;C项的说法错在“于”字;D项的说法符合题目要求,选择D项。
答案:D2.2010年9月20日,是我国第八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中央要求各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贯彻以德治国方略,体现了()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解析:B、C两项与题意无关,A、D两项中D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D3.下列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认识错误的是()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B.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解析: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促进和阻碍两个方面。
答案:D4.201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是科学民主决策的一次伟大实践。
在近两年的制定过程中,广纳群言、广集民智,两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充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期盼、意见和建议吸收到《教育规划纲要》中。
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2课时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时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多媒体课件播放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教师引导: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国际歌,但它表达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真理,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和研究这一问题。
导入二〔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梁启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教师引导:在关于“谁是历史的创作者〞这一问题上,近代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和伟大领袖毛泽东观点截然不同,梁启超认为社会历史是英雄人物创造的,而毛泽东那么认为社会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那么,两者谁的观点正确呢?理由又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和研究这一问题。
推进新课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那么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3页“专家点评〞部分,体会“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的内涵。
板书:1.人民群众的概念和地位板书:〔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概念①含义: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范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的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知识拓展:比较人民群众、劳动群众与体力劳动者三个概念。
〔多媒体课件展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它是一个政治范畴,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它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哲学生活第十一课 检测题

哲学生活第十一课检测题一、选择题1.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一主张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正确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B.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D.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2.2009年上半年,网络流行语绝大部分来自于社会公共事件。
伴随着网民推动事件发展进程的力量的壮大,相关部门在面对网民质疑时,反应速度与应对水准均在提高,网民的关注点因而很快转移到下一个突发事件上,这使得一些网络热词在网民的印象里“还没怎么流行就过去了”。
这体现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最终目的3.万宝路的金字招牌每年可以给万宝路企业带来30亿美元的收入,其牌子的价值已达200亿美元。
它塑造的马和西部牛仔的品牌个性,始终如一地表现自由、奔放、原野、帅劲。
这种形象使商品具有了某种强烈的精神性内容,让消费者相信抽“万宝路”时能获得一种特殊的东西。
由此可见()A.意识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体验B.意识对事物的反映是一种间接反映C.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D.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同步变化4.生肖合婚是以测算双方的“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来决定是否适合结婚,这一观念对大多数中国人都产生过或深或浅的影响,这是一种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
现在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这种思想却依然存在。
这说明()A.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时代变化对公众意识的影响很有限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5.“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深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工作,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
这是因为()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现时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2009年5月31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在济南召开。
第11课《学问和智慧》同步练习

第11课《学问和智慧》同步练习阅读一学问与聪慧学问与聪慧,有明显的区别。
学问是知识的集合,是一种滋养人一辈子的原料,而聪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问好比是铁,而聪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取人一辈子的爱好,然而它本身却是人一辈子的工具。
聪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一辈子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一辈子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能够烛照人一辈子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确实是聪慧,事实上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聪慧?世界上有许多学问渊博的人,但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穿,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聪慧”二字。
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
反过来说,有聪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专门好的学问。
有一种人,读书尽管不多,但他关于人情事理,都专门通达,凭借体会,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如此的人,你能说他没有聪慧吗?学问是不能离开聪慧的;没有聪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专门多材料,但往往矻矻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聪慧。
而有聪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畴却往往甚大。
譬如孟德尔(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难道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确实是一个例子。
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
在达尔文往常,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觉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觉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那个道理,傻子都应该明白,什么缘故我往常不明白?”因此,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bulldog),为他张目。
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然而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事实上专门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聪慧过人之处。
2022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课时作业11:实现人生的价值

2022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课时作业11:实现人生的价值基础演练1.[2011·海南卷] 不久前,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建立了嗅觉艺术中心,拟于2011年11月举办首场香气作品展,展现过去百年历史上闻名调香师的经典作品,将香气作为一种艺术品出现给世人。
该艺术中心之因此能够将调香师调制的香气作为艺术品,是因为调制的香气()①是人为的客体,不具备天然香气所具有的物质属性②凝聚了人类的制造性劳动,满足了主体的审美需要③是人脑加工和改造的产物,能满足主体的客观需要④是主体按照审美需要制作的,具有使人愉悦的属性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下图漫画《交叉地带》给我们的哲学启发是()①要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③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④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3.目前,中国都市文化遗产爱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些都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合理地要求“就地平稳”,盲目在旧城区内兴建高层建筑,使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到破坏。
重经济效益,轻文化遗产和环境爱护的选择()A.是建立在错误的价值判定基础之上的B.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定结果C.反映了价值判定和价值选择的历史性D.割裂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4.漫画《关注民生》的哲学寓意是()A.社会进展的客观规律是价值判定的依据B.价值观是人一辈子的重要向导C.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D.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5.“假如你是一滴水,你就得滋润大地;假如你是一缕阳光,你就得照亮黑暗;假如你是一粒粮食,你就得培育生命。
”这告诉我们要()①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②在劳动和奉献中制造价值③在个人奋斗中证明自己的价值④在实现自我中走向成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能力提升6.比尔·盖茨以他的实力,足以买下纽约,去做房地产老总。
但他只关注自己的操作系统以及软件的研究和开发,而不被市场中的暴利行业所诱惑。
必修四(哲学生活)第11课练习

课时规范训练3百如知能長升「■v 麺flfMiintf扪一、选择题1.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人民的物质生活较为贫困,解决温饱尚是问题,休闲服务消费近无。
改革开放后,出现多种生活生产方式,人们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致富手段,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更丰富,消费观念和财富观念也有了质的飞跃。
娱乐休闲、精神享受方面的支出逐渐占据人们消费的更大比例。
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A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改革开放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引发了人们消费观念、财富观念的变化,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D正确,A与材料无关。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故D更切合题意。
答案:D2 •某县副科级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考试中,试题中首先涉及微博的考题。
参加考试的300多人中,很多人不知道微博不能超过140字。
事实上,随着网络走进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考察干部的上网技能早已不是新鲜事。
这启示我们A •一个人形成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是由自己决定的B •一个人的社会意识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C •社会意识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而独立存在D .社会意识是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发展的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我们应该主动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不要被历史淘汰,故选B。
A说法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说法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错在“同步”上。
答案:B3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A .劳动者B •经济基础C.上层建筑 D .生产力解析:本题难度较小。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动的因素, D正确。
答案:D4 .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明确表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自6.当前,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房价出现回涨苗头。
高二哲学十一课检测题

高二哲学第十一课检测题2011年7月29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对外发布关注中国GDP发展质量的报告——《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首次为“GDP质量”排名。
据此回答1~3题。
1.报告显示,京、沪、鲁、苏、浙、粤等省市GDP增速已经开始放缓。
这些省市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价格已经很高,依靠投资增长驱动的模式,成本已经很高。
GDP 增速放缓,意味着这些省市已经在放缓投资的步伐,寻求战略转型。
材料说明(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的状况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战略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报告显示了不少省份GDP增速排名和GDP质量排名位次上存在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尽管倡导科学发展多年,但仍有不少地方依然没有摆脱对GDP的盲目崇拜。
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②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重在落实③生产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3.报告建立的GDP质量指数,与以前的绿色GDP相比,并非只侧重考虑资源与环境代价,也平行考虑社会和谐与民生幸福,还考虑发展观念与管理水平。
以该指数对GDP的质量进行排名,对改变以往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对提升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这体现了( )A.只有抛弃传统的社会意识才是正确的B.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C.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D.社会意识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存在发展的决定因素4.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A.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5.为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出台政策调整了农村土地制度,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课时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社会存在的是( B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3)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4)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A(1)(2) B(1)(3) C(2)(3) D(3)(4)2、“一种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不能由它自身来解释,而只能由社会存在的状况及其变化发展来说明。
”这句话( B )A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B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C歪曲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D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3、费尔巴哈在对各国的神进行认真的考察后指出:“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
”“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
”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B )A“神”是客观存在的 B任何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来造神的 D“神”的观念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据此回答4-5题。
4、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因为( D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5、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这说明( A )(1)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2)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的变化所决定的(3)不同的时代,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4)社会意识是瞬息万变的A(1)(2)(3) B(2)(3)(4) C(1)(2)(4) D(1)(3)(4)6、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
这种观点( B )(1)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是神创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4)肯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受规律支配A(1) B(1)(2) C(1)(2)(3) D(1)(2)(3)(4)7、发展生产力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这主要是因为( D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阻碍作用C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D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8、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 B )实现的A改革 B阶级斗争 C统治阶级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D人民群众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A )A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B倒退的、下降的C曲折的 D一帆风顺的10、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这说明( C )A脑力劳动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B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是从事精神活动的前提C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D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11、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奥秘,这一奥秘是( D )A历史是由帝王将相、英雄人物创造的B阶级斗争是一切社会的普遍现象,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任何个人都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相同的贡献D人类通过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来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2、“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这一观点( C )A错误。
抹杀了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B正确。
认为人民群众都是英雄人物C正确。
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错误。
否认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13、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D )A阶级斗争规律 B商品经济规律 C价值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4、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
这说明( B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15、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 D )(1)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4)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A(1) B(1)(2) C(1)(2)(3) D(1)(2)(3)(4)16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D )(1)一切为了群众(2)一切依靠群众(3)从群众中来(4)到群众中去A(1) B(1)(2) C(1)(2)(3) D(1)(2)(3)(4)二、非选择题1、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循守旧的意识、闭关自守的意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意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意识等,已经受到了很大冲击。
与此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了。
而这些意识的增强又鼓舞、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知难而进,去夺取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
材料二: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增长才干、开拓创新。
同时也该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和存在的东西,并不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合理的。
对于错误的、丑恶的东西,不能视之,更不能任其泛滥,让它们去腐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1)上述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2)根据问题(1)的结论,结合材料中的事实,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答案提示】(1)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2)A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则起阻碍作用。
B改革开放的实践,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了旧的意识,培养了新的意识,这正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
“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正确的社会意识,鼓舞、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知难而进,去夺取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而那些错误的、丑恶的东西,“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进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表现。
C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顺利发展。
2、被群众誉为贴心人的户籍民警、共产党员邱娥国,“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
他为走失的儿童寻找亲人,赡养无助的孤寡老人,为1000多人办“农转非”户口却不收分文。
他参与破获500多起刑事案件,保得一方百姓平安。
结合上述材料,从哲学的角度回答: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答案提示】(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能真正搞好。
请回答:我国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是群众性活动?【答案提示】(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可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拥护,才能成功。
所以说,我国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群众性的活动。
4、“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毛泽东同志的这段名言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答案提示】(1)这段名言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练习试卷)第十一课课时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社会存在的是()(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3)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4)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A(1)(2) B(1)(3) C(2)(3) D(3)(4)2、“一种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不能由它自身来解释,而只能由社会存在的状况及其变化发展来说明。
”这句话()A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B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C歪曲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D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3、费尔巴哈在对各国的神进行认真的考察后指出:“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
”“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
”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神”是客观存在的 B任何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来造神的 D“神”的观念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据此回答4-5题。
4、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因为()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5、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这说明()(1)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2)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的变化所决定的(3)不同的时代,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4)社会意识是瞬息万变的A(1)(2)(3) B(2)(3)(4) C(1)(2)(4) D(1)(3)(4)6、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
这种观点()(1)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是神创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4)肯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受规律支配A(1) B(1)(2) C(1)(2)(3) D(1)(2)(3)(4)7、发展生产力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这主要是因为(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阻碍作用C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D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8、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实现的A改革 B阶级斗争 C统治阶级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D人民群众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A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B倒退的、下降的C曲折的 D一帆风顺的10、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