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枣核》苏家八上
八年级语文上册 6《枣核》课件 (新版)苏教版

枣
核
萧 乾
1. 再读文中写枣核的语句,体会人们对 枣核的态度是怎样的。 2. 一颗小小的枣核居然凝聚着海外游子 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同学们在一定会 深感意外,却又读来兴趣盎然,思考一 下这是为什么呢? 索枣核—— 用途蹊跷—— 见枣核—— 如获至宝—— 话枣核—— 为解乡愁—— 议枣核—— 依恋故土—— 设置悬念 加深悬念 解开悬念 点明中心
小结:作者用 枣核设置悬念、 用枣核推进悬 念、用“枣核” 揭示悬念、枣 核将海外游子 之心与吾乡吾 土紧紧连在一 起、枣核虽小、 在文中起到举 足轻重的重要 作用。
友情提示:学友回答→师傅补充→其他师友完善
枣 核
萧 乾
第三步:互助释疑
第三步:互助释疑
【环节一:师友解惑】
枣 核
1.文章除了借小小枣核抒发强烈的思乡爱 国之情,友人还有那些具体的思乡行动? 思想行动: 1.栽垂杨柳
友情提示:学友回答→师傅补充强调→其他师友完善
枣
核
萧 乾
第二步:研读共品
第二步:研读共品
【环节一:师友研读】
枣
1. 齐读最后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结合“枣核”概括⑷,完善本文的结构图 。
核
萧 乾
⑴索枣核—— ⑵见枣核—— ⑶话枣核—— ⑷ 议枣核——
友情提示:自主探究→互助完善
第二步:研读共品
第五步:巩固拓展
【环节二:教师提升】
枣 核
萧 乾
1.文章结构精巧。用枣核设置悬念,始终吸引读者;以 “枣核”为线索,凝聚乡情。 2.以小见大。小小枣核浓缩思乡爱国之情。 3.语言简洁质朴,富于抒情色彩。
友情提示: 从知识方面、学法方面、师友互助方面进行总结, 师傅尽可能帮助学友总结全面。
《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枣核》一、教材内容分析《枣核》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特写。
它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这种情感类的课文,学生不是第一次学习,而这次的教学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赏析文章、想像画面、揣摩感情的能力。
书上的文字只能表现静止的画面,后花园那活泼的动态景观从书上是看不出来的,必须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课文中对后花园的具体描写转化成活动的画面,边读边画边想像,才能有如临其境之感,才能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思考和发现。
另一方面,由于萧乾先生是在七十年代写下这篇文章的,但二十多年过去了,时事的变迁,而且学生一般没有身处异国他乡的经历,因此为了拉近课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布置了课前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和相关的资料以及绘制后花园图的预习作业,并且使学生在上课时能有机会运用资料,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刻感受到思乡爱国之情。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所任教的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懂得欣赏词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能踊跃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个性心理特征:A、八年级学生求知欲高,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有观察的兴趣和要求,只是逻辑判断力有待加强,分析点评时容易以偏盖全。
B、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行动规律。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只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师要尊重其个性发展,让其自主探究学习。
2、多媒体操作能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留言版,具备一定的打字速度,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但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尤其是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教师要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
苏教版语文八上《枣核》ppt课件2

设想若干年后,友人的故居成为一处 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 , 如果你是一名导 游,你将如何向游人介绍呢? 请结合课文 第三部分内容,准备好你的导游词吧!
品味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 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2、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 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枣 核
萧 乾
1、“旧时同窗”为什么在分别近半 个世纪之后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生枣 核,她想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2、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 或“枣树”的句子,用最简洁的语言 围绕“枣核”概括内容。
见枣核 设置悬念 要枣核
一 线 串 珠
加深 悬念
话枣核
深化主旨
议“枣核”
解开 悬念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 却以“枣核”命题,枣核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1、从内容上看 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 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 以小(枣核)见大(思乡之情)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 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河山只在我梦里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清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一个枣核大不大 一个枣核大不大?
一间屋子盛不下。
苏教版八上第5课《枣核》课文原文

苏教版八上第5课《枣核》课文原文枣核萧乾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
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
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
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
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
”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
姑娘在哈佛教书。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
八年级语文上册 6《枣核》精品教案 苏教版

枣核教学目标: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作用,理清结构层次;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4.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具体的语境,通过朴实的语言,理解人物沉深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常常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上。
无论他们走到哪儿,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花草树木都会萦绕在他们心头,海外游子们常常会找一个具体的物象来寄托自己的思乡爱国之情,你能从自己的积累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回答,例:乡土、植物的种子、家乡或亲人的照片等)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结识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籍华人,看看这位老人是如何寄托自己的浓浓的思乡之情的?(教师板书课题)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蹊跷..()殷.切()山坳.()镶嵌.()掐.指一算()玛瑙.()嫣.红()匀称.()泛.舟()故弄玄.虚()2.解释下列词语泛舟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3.作者简介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蒙古族人,祖籍内蒙古,1910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
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美国点滴》,《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中的一篇,写于1980年4月, 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自主活动,指导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苏教版语文八上《枣核》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枣
核
萧乾
作家 萧乾:
1910年生, 现代作家, 翻译家,记者。
写作背景: 1979 年 8 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 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 《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 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 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 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 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 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字词提示:
①蹊跷(qī qiāo) ③倘若(tǎng) ⑤掀启(xiān) ⑦风烛残年 ⑨精致匀称 ②嫣红(yān) ④山坳(à o) ⑥镶嵌(qià n) ⑧故弄玄虚 ⑩感慨良深
朗读课文,并思考: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找出课文中写到“枣核”的地方或和“枣核”有关的事?
课文一直没说“枣核”的用处,这是为什么?
和同学讨论一下,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 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我的中国心。
作业:欣赏
出塞曲
席慕容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子歌的调子都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苏教版八上第5课《枣核》课文原文-精选教学文档

苏教版八上第5课《枣核》课文原文枣核萧乾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
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
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
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
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
”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
姑娘在哈佛教书。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
八年级语文上册《枣核》优秀教学课件-苏教版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若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 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就…..”这个句式起 强调作用,把游子思乡之情表达得 自然深沉。
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 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 的。
“几十里以外”说明不辞辛苦,“亲手挑选” 说明态度慎重,“论公斤”说明不惜代价,这 样写充分表达了一个海外游子对故土的深切思 念。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 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 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1、从内容上看, 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 枣核又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 以小(枣核)见大(思乡之情)。 (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 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 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我想厂甸,我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 我就想旧历年。
一连串的“想”字将朋友的思乡之苦 充分表达了出来,“一……就……” 的句式强调了朋友思乡之情的浓烈和 深沉。
具体研习
(再读7-10自然段,思考问题)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这句话 怎样理解文中哪些地方能表明这一点。
虽然现在朋友的物质生活条件很优越,但 这些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她“想厂 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 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表明了这一点。
见 枣核 (2-4) 如获至宝
设置悬念
索 枣核 ( 1)
用途蹊跷 以“枣核” 为线索贯 穿全文, 设置悬念
加深 悬念
话 枣核 (5为解乡愁 10)
解开 悬念
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 点什么呢?(你能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来 回答吗)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的。(中心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枣核》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采用 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描写一 个海外华人家庭对故土的深情 眷恋,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 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文章结构清晰,开篇点题,接 着围绕“枣核”展开叙述和描 写,最后通过议论和抒情深化 主题。
写作特点方面,文章语言朴实 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同时运 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 人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过程
枣核
从最初的忍气吞声,到后来的 奋起反抗,展现出他勇敢、智 慧的一面。在面对县官和衙役 的欺压时,他能够保持冷静, 想出巧妙的计策来惩罚他们。
县官
一开始表现得非常嚣张、不可 一世,但在枣核的巧妙计策下 ,逐渐暴露出他贪婪、愚蠢的 本性。最终,他不得不向枣核 求饶,狼狈不堪。
03
问题1
《枣核》一文中的“枣核”象征了什么?
问题2
作者通过“枣核”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和情感?
问题3
在文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
分享个人阅读体验和感悟
01
02
03
感悟1
通过阅读《枣核》,我深 刻体会到了亲情的伟大和 无私。
感悟2
文章中的描写手法非常生 动,让我仿佛置身于故事 之中。
文章最后通过议论和抒情深化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海外游子的理 解和支持。整篇文章情感饱满、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枣核
本课的主人公,一个聪明、勇敢、有正义感的少年 。
县官
贪婪、残暴的地方官员,是枣核的对立面。
衙役们
县官的爪牙,愚蠢、凶狠,对百姓作威作福。
优质课[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枣核》课件(50张PPT)
![优质课[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枣核》课件(5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ff3deae1a37f111f1855bb2.png)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 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1、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 (1) 第二部分:(2-4)
索索 枣核 设置悬念
得见 枣核如获至宝 加深悬念
1、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
3、想厂甸,想隆福寺
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 里那棵枣树。
哪些句子描写思乡的行动?
1、栽杨柳树,种睡莲。 2、亲手建造“北海”。 3、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 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 “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 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 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 “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 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 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注音或写汉字:
蹊跷qīqiāo pī 劈头
ào 山坳 嫣红 yān qián 潜艇 厂甸 diàn
种籽 zǐ 枣核 hé yīn切 殷 玛nǎo 瑙 国jí籍 乾 qián
蹊跷 掀起 衣兜 红
山坳 潜艇 种籽 玛瑙
胡同 镶嵌 枣核 国籍
嫣
殷切 故弄玄虚 不约而同 风烛残年
自由朗读课文,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5-10) 种话 枣核 解开悬念 为解乡愁 第四部分: (11) 议 枣核 点明主题 爱国情深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 枣核 (6)

起强调作用!把游子的心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 家乡味道?”
“劈头”有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的意思,领“我”踏访后花园, 别的什么都不问,“劈头”就问“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 道”,表达出朋友急于向“我”倾诉思乡之苦的情态。
向名家学写作
线索------“枣核”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
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情,并梳理作者思 路,补充下列空格上的内容
第一部分: (1) 枣索核
第二部分:(2-4) 见枣核
第三部分:(5-10) 话枣核
第四部分: (11) 悟枣核
加深悬念
如获至宝,故弄玄虚
见枣核
构层
思层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月之故乡》
诗 人 表在 达一 了个 怎月 样光 的如 情水 感的 ?夜
晚
,
这几颗普普通通的 枣核承载着一份什 么样的情感呢?
•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2、学习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
以小见大的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 心. 3、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
听课文朗读,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 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
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枣核》教案设计 苏教版

六枣核(萧乾)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能理清并且说出文章的大致思路。
3、体味包含深情的语言,能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和字词进行简要赏析。
4、能展开合理想象,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述出来。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理解以枣核设置悬念构思文章的巧妙之处。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1、学生自己收集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诗句。
2、分发资料:走近萧乾。
3、掌握生词字形和读音。
萧乾近代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萧乾因心肌梗塞及肾衰竭,于1999年2月11日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九十岁。
自称为“未带地图的旅人”的萧乾,早在三十年代便步入文坛,与沈从文被归类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在 1939年至1946年,萧乾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并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
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萧乾以战地记者驰骋欧洲战场,成为二战时期中国唯一的欧洲战地记者。
二战结束后,萧乾还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公约会议和纽伦堡战犯审判等大事,写下《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著名通讯报告而名重一时。
而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萧乾取道香港回到北京,开展了他起伏跌宕的后半生。
萧乾一生著作甚丰,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及翻译作品《好兵帅克》和《培尔·金特》。
晚年,他与夫人文洁若耗费五年时间合译的现代派意识流钜着《尤利西斯》 (Ulysses),更为世人所注目。
事实上,萧乾因心脏病入住北京医院,住院期间仍笔耕不辍,写下许多自称“余墨”的文章。
近日《北京日报》便刊登了萧乾的一篇短文,内里便谈及他对死亡的态度:“死,使我看透了许多。
它对我成为一个巨大的力量。
所以一九七九年重新获得艺术生命之后,我才对自己发誓要跑好人生这最后一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枣核》教案设计 苏教版

六枣核(萧乾)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能理清并且说出文章的大致思路。
3、体味包含深情的语言,能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和字词进行简要赏析。
4、能展开合理想象,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述出来。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理解以枣核设置悬念构思文章的巧妙之处。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1、学生自己收集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诗句。
2、分发资料:走近萧乾。
3、掌握生词字形和读音。
萧乾近代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萧乾因心肌梗塞及肾衰竭,于1999年2月11日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九十岁。
自称为“未带地图的旅人”的萧乾,早在三十年代便步入文坛,与沈从文被归类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在 1939年至1946年,萧乾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并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
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萧乾以战地记者驰骋欧洲战场,成为二战时期中国唯一的欧洲战地记者。
二战结束后,萧乾还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公约会议和纽伦堡战犯审判等大事,写下《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著名通讯报告而名重一时。
而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萧乾取道香港回到北京,开展了他起伏跌宕的后半生。
萧乾一生著作甚丰,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及翻译作品《好兵帅克》和《培尔·金特》。
晚年,他与夫人文洁若耗费五年时间合译的现代派意识流钜着《尤利西斯》 (Ulysses),更为世人所注目。
事实上,萧乾因心脏病入住北京医院,住院期间仍笔耕不辍,写下许多自称“余墨”的文章。
近日《北京日报》便刊登了萧乾的一篇短文,内里便谈及他对死亡的态度:“死,使我看透了许多。
它对我成为一个巨大的力量。
所以一九七九年重新获得艺术生命之后,我才对自己发誓要跑好人生这最后一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读懂枣核 体悟情感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 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 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 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 人思念故乡呢? (读7-10小节)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 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 种枣树。(动作)
(1)用途却很蹊跷。 (2)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3)她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4)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
4、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吗?
萧乾:1910年生,著名作 家、记者、翻译家。 曾与文 洁若合作翻译 世界名著《尤利西斯》 等。主要作 品集有: 《篱下集》、《栗 子》、《 人生采访》 等。
枣 核
萧 乾
捎枣核
以“枣核” 贯穿全文, 设置悬念
Hale Waihona Puke 种枣核探究:一、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 事业、生活怎么样?写她的生 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 吗?有什么关系?
二、山城美丽、老 友阔气、事业如意, 她是不是就满足了, 乐不思蜀了?她还 有其他心愿吗?你 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三、作者老友怀念 家乡,除想厂甸、 想隆福寺、想旧历 年、想枣树,她还 做了些什么?她所 做的一切又表现了 什么?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枣
核
萧乾
比一比,赛一赛,看谁预习效果 好!
1、请你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2、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蹊跷( qīqiāo ) 嫣( yān )红 山( ào )坳 萧乾( qián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得枣核
枣 核
萧 乾
捎枣核
国籍虽改 感情不改 依恋故土
种枣核
语文活动:
文中美藉华人朋友通过布置 家乡味道的环境,想在院里试 种枣树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 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 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 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作业:
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 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字数在60字以内.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感慨良深
3、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 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 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 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教学目标:
1.体会外籍华人热爱故土的思想 感情.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写 作技巧.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深刻 含义.
得枣核
一、初读枣核 理清线索
学生快速读课文,画出与 “枣核”有关的句子及作者 旧时同窗的表现;思考:贯穿全 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在构思 上有什么特点?
二、读懂枣核 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 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 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 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 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