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公开课教案
2023最新-枣核教案最新4篇
枣核教案最新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是美丽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枣核教案最新4篇,欢迎借鉴。
《枣核》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枣核》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
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
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二、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
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精品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枣核》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运用角色扮演和创造性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枣核》是一篇经典的民间故事,通过讲述枣核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善良,传递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故事情节曲折有趣,人物形象鲜明,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难点:对故事中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背景和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文化内涵。
解析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4.2 讲解与解析分段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形象。
解析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5.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5.3 创造性写作assign学生写一篇关于《枣核》的短文,可以是续写故事、角色评价或感想分享。
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开放性和表达能力。
枣核教案十篇
枣核教案十篇枣核教案十篇枣核教案篇1 枣核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体会课文通过朴实的叙事来表现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理解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感情教学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教学难点:品味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教学课时:一教时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正如歌词中所唱,洋装所以、虽然穿在身我心仍然是中国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爱国情怀,大家在电视上看过海峡两岸的亲人相团聚的场面吗?那是怎样的冲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随作者带着枣核走进海外华人的心中!介绍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____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蹊跷山坳胡同揣掀起镶嵌衣兜嫣红玛瑙国籍2.生读课文,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考虑全文的线索是:【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二.深化探究画出文中可以表现老人思乡的句子【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她托在掌心,想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着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长进,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____小节】【她告诉我……在北海泛舟的日子】三.拓展延伸1.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思乡之情会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年龄增长而淡忘吗?【沿途美丽的风光,优越的家庭条件】【朋友不好意思】【年纪越大,思乡越切】2.朋友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打算种家乡的枣树】【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枣核》教案(3篇)
《枣核》教案(精选3篇)《枣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巧设悬念的手法。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
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导拨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
(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①蹊跷②嫣红③山坳④玛瑙⑤胡同⑥依恋⑦匀称⑧国籍⑨不约而同⑩故弄玄虚(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投影出示问题)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2024年《枣核》公开课教案通用
2024年《枣核》公开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七单元《枣核》一文,详细内容为第一至三章节。
该文通过讲述枣核这一生动形象,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民的智慧和坚韧,以及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第一至三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枣核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枣核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重点:分析课文第一至三章节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农村生活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提问学生:“你们对农村生活有什么了解?”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学生活动: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第一至三章节,引导学生理解枣核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教师活动:讲解课文,提问学生:“枣核的形象特征有哪些?它代表了什么意义?”学生活动:回答问题,讨论交流。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师活动: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听讲,练习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
教师活动:布置练习题,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枣核》2. 主要内容:枣核的形象特征枣核的象征意义课文的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写一段关于自己身边人物的描写。
答案示例:我的妈妈,勤劳的双手如同春风,让家庭充满温馨与关爱。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1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枣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3.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特殊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枣核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背景介绍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枣核是什么吗?它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简述枣核的特点,以及它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介绍作者董均伦、江源,以及《枣核》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课文内容概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的插图或动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分配学生角色,进行课文中角色的模拟对话,如枣核与父母的对话、枣核与衙役的斗智等。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情境和人物性格。
4. 课文朗读与正音选择几名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教师及时纠正发音错误,强调语音语调的重要性。
全班跟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掌握课文的朗读。
5. 课文内容深入探讨针对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如枣核的勤劳、智慧以及勇敢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枣核》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枣核”、“新娘”、“秤砣”等;(3)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3.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2. 诗歌形式的创作与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诗歌全文及注释;3. 相关传统文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枣核》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朗读与背诵:(1)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诗歌;(2)邀请几位同学上台背诵诗歌;(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家中进行诗歌的背诵。
3. 词语解释:(1)讲解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枣核”、“新娘”、“秤砣”等;(2)学生通过注释和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4.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举例分析并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3)学生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5. 诗歌创作与展示:(1)鼓励学生以《枣核》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2)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3)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2)提供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中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内容、形式和创意等方面。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枣核》的内容;(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3)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亲情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枣核》的正确朗读和理解;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3.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的了解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2. 对课文内容深入分析和思考;3.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枣核》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2. 教学多媒体设备;3. 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枣核》,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4. 课堂实践:(1)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对话;(2)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以课文为素材,创作一篇小短文;(3)教师点评并指导,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2)学生分享学习感受,表达对端午节的理解和热爱。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枣核》的内容;(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敢、聪明、机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枣核》的内容理解和朗读;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3.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2. 对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和寓意深入理解;3. 运用课文内容进行创新性表达和交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对“枣核”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3. 词语学习: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学生进行实际运用;4. 文化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寓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5. 课堂活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运用课文内容进行交际;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学生进行创新性表达和拓展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能力;2.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能力;4.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和交际能力;5. 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拓展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枣核》课文及相关教学资料;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3. 教学资源: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资料;4.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语文枣核教案(3篇)
第1篇年级:三年级教材:《语文》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核、钉”等生字,会写“核、钉”等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在文中代表的深刻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象征意义。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 理解枣核在文中代表的深刻含义。
2. 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朗读音频3. 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枣核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枣核的特点和用途。
3. 引出课题:《枣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 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3. 教师提问:“枣核在文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4.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注意体会枣核的象征意义。
2.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枣核所代表的家乡情怀。
3. 教师提问:“读完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4.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象征意义?”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4.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枣核的象征意义。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三下《枣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枣、核、爹"等12个生字,读准“折、涨”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1.读准“折、涨"2个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枣核吗?今天带给大家一篇民间故事,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枣核的孩子,那这位孩子为什么叫枣核,他的身上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2.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要求:(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出示词语(1)指名读,齐读(2)指导“衙”,读ya时是旧时官署的称呼。
(3)理解“善罢甘休"是自己自愿停止的意思。
读好多音字“折”和“涨"。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一)整体感悟1.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3.反馈交流预设1:枣核是一个特殊的孩子。
关注第1、2段,只有枣核那么大小,永远长不大。
(板书:人小)师:两夫妻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找出相关词语。
(叹气——欢喜——愁得慌)预设2:枣核是一个勤快能干,学了很多本领的孩子。
出示相关句子: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本领。
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板书:勤快能干)预设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聪明勇敢)四、学习复述故事1.回顾复述方法师:你认为围绕枣核写的这几件事中,哪件事最有趣?预设:智斗县官,夺回牲口师:那让我们走进这件有趣的事件里,去看看枣核怎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
《枣核》公开课精品优质教案
《枣核》公开课精品优质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枣核》这篇课文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课文《枣核》的背景及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教学方法:1. 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
2. 采用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红枣的了解。
2. 展示红枣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红枣的特点。
3. 播放一段关于红枣种植和收获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红枣的生长过程。
4. 简介课文《枣核》的作者及背景。
5. 提问:课文《枣核》中讲述了什么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第二章:生字词学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1. 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生字词的解释和例句。
教学方法:1. 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生字词。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2. 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3. 针对生字词的意思,采用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 举例说明生字词在句子中的运用,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
第三章:课文朗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1. 课文的朗读。
2. 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1. 采用分组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利用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轮流朗读课文。
2. 个人朗读:邀请个别学生进行个人朗读。
3. 提问:课文讲述了枣核的哪些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4. 分析课文: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课文拓展教学目标:1.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课文相关的知识拓展。
2. 创新思维的培养。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最新3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最新3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
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生—牲(牲口)—胜(胜利)(2)多音字。
折zhē:折腾、折跟头zhé:折断、损兵折将shé:折本、枝折花落涨zhàng:涨红、头昏脑涨zhǎng:涨价、水涨船高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精品优质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枣核》这篇课文产生兴趣。
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和相关文化知识。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1.4 教学步骤1.4.1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枣核”的象征意义。
1.4.2 介绍作者和背景: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对作品的影响。
1.4.3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1.4.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文化内涵。
1.4.5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1.4.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
使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4 教学步骤2.4.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4.2 分析情节: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2.4.3 解析象征意义: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4.4 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4.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人物形象。
2.4.6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4.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课文拓展3.1 教学目标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相关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相关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不同作品的特点。
使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枣核教学设计优秀9篇
枣核教学设计优秀9篇枣核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情感,六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三、教学难点: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四、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四)教具:投影仪五、活动内容及过程(一)导语: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1、给下列文字注音蹊(qi)跷(qiao)掐(qia)嫣(yan)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乾(qian)喏(nuo)2、词语解释: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师生订正,齐读两遍)(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明确:枣核②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明确: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六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
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
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
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枣核》公开课教案设计
《枣核》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枣核》,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童话故事的基本情节,理解枣核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故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勇于表达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枣核》是一篇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枣核的经历,展现了民间的智慧与勇气。
本节课将围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习了童话故事的基本特点,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在理解故事深层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2)分析枣核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3)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
3.2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所传达的民间智慧。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有关枣核的民间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4.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故事,感知基本情节;(2)分小组讨论,分析枣核的形象特点;(3)全班交流,总结故事主题思想。
4.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情节,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4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讨论民间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阅读理解、讨论分析等方面的表现。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予意见和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精品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枣核》;(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会使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3)培养学生对家庭、朋友和老师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枣核》,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词语解释和句式分析: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枣核》;(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4)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5)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运用;(3)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式。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教学难点: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
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
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毅、聪明的品质。
(3)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任务驱动法: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枣核》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生字词卡片4. 学习任务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枣核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简要介绍枣核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解决生字词和学习难点。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5. 实践环节(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核》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周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
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
(线索)(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枣核—()枣核—()枣核。
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
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
(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
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学习写法
1、思考: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
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
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
中国化的景物
简洁质朴的语言
七、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
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八、布置作业
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
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
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