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公开课教案1
2023最新-枣核教案最新4篇
枣核教案最新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是美丽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枣核教案最新4篇,欢迎借鉴。
《枣核》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枣核》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
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
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二、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
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精品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枣核》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运用角色扮演和创造性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枣核》是一篇经典的民间故事,通过讲述枣核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善良,传递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故事情节曲折有趣,人物形象鲜明,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难点:对故事中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背景和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文化内涵。
解析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4.2 讲解与解析分段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形象。
解析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5.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5.3 创造性写作assign学生写一篇关于《枣核》的短文,可以是续写故事、角色评价或感想分享。
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开放性和表达能力。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枣核》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
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
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歌曲《月之故乡》、《我的中国心》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入课文:播放flash《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台湾诗人彭邦祯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
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
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二、展示目标: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简介作者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枣核教案十篇
枣核教案十篇枣核教案十篇枣核教案篇1 枣核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体会课文通过朴实的叙事来表现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理解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感情教学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教学难点:品味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教学课时:一教时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正如歌词中所唱,洋装所以、虽然穿在身我心仍然是中国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爱国情怀,大家在电视上看过海峡两岸的亲人相团聚的场面吗?那是怎样的冲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随作者带着枣核走进海外华人的心中!介绍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____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蹊跷山坳胡同揣掀起镶嵌衣兜嫣红玛瑙国籍2.生读课文,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考虑全文的线索是:【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二.深化探究画出文中可以表现老人思乡的句子【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她托在掌心,想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着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长进,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____小节】【她告诉我……在北海泛舟的日子】三.拓展延伸1.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思乡之情会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年龄增长而淡忘吗?【沿途美丽的风光,优越的家庭条件】【朋友不好意思】【年纪越大,思乡越切】2.朋友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打算种家乡的枣树】【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枣核》公开课教案通用
《枣核》公开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内容为《枣核》一文。
该文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枣核如何帮助其主人解决难题的故事,细致描绘了枣核的聪明才智和勇敢精神。
详细内容涵盖课文阅读、生词学习、语法解析、课文大意理解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枣核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学习机智、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内容主旨的理解,问题解决技巧的运用。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大意的把握,枣核形象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颗枣核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其与课文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 展示枣核实物,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与我们要学习的故事有什么关系?2. 课文阅读与生词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b.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讲解语法。
c. 学生跟读,巩固生字词。
3. 课文解析a. 教师提问:枣核是如何帮助主人解决难题的?b.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详细解析课文。
4.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解决问题。
b. 教师示范解题过程,讲解思路。
c. 学生随堂练习,教师辅导。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枣核2. 生字词:机智、聪明、勇敢、难题3. 课文主旨:聪明才智,问题解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枣核的聪明才智”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示例:以枣核为主线,描述其在故事中展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如何帮助主人解决难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024年《枣核》公开课教案通用
2024年《枣核》公开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七单元《枣核》一文,详细内容为第一至三章节。
该文通过讲述枣核这一生动形象,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民的智慧和坚韧,以及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第一至三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枣核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枣核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重点:分析课文第一至三章节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农村生活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提问学生:“你们对农村生活有什么了解?”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学生活动: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第一至三章节,引导学生理解枣核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教师活动:讲解课文,提问学生:“枣核的形象特征有哪些?它代表了什么意义?”学生活动:回答问题,讨论交流。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师活动: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听讲,练习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
教师活动:布置练习题,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枣核》2. 主要内容:枣核的形象特征枣核的象征意义课文的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写一段关于自己身边人物的描写。
答案示例:我的妈妈,勤劳的双手如同春风,让家庭充满温馨与关爱。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优质教案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枣核》一文。
文章通过对枣核这一物象的细腻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怀念。
详细内容涵盖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语言品味、主题探讨以及写作手法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生字词,流利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对家乡情感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词语的积累、文章主题的探讨、朗读技巧的指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家乡特产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家乡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词语积累(5分钟):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文中标注,加强记忆。
3. 课文朗读(5分钟):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韵律。
4. 内容理解(10分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探讨文章主题。
5. 写作手法分析(10分钟):讲解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分析其在文章中的应用。
6.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运用所学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7. 例题讲解(5分钟):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8.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心:枣核2. 两翼:家乡、爱国3. 写作手法:象征、比喻4. 词语积累:X(生字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以“家乡的X”为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要求: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文章,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组织家乡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对家乡情感的深入理解。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1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枣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3.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特殊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枣核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背景介绍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枣核是什么吗?它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简述枣核的特点,以及它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介绍作者董均伦、江源,以及《枣核》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课文内容概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的插图或动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分配学生角色,进行课文中角色的模拟对话,如枣核与父母的对话、枣核与衙役的斗智等。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情境和人物性格。
4. 课文朗读与正音选择几名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教师及时纠正发音错误,强调语音语调的重要性。
全班跟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掌握课文的朗读。
5. 课文内容深入探讨针对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如枣核的勤劳、智慧以及勇敢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枣核》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枣核”、“新娘”、“秤砣”等;(3)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3.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2. 诗歌形式的创作与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诗歌全文及注释;3. 相关传统文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枣核》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朗读与背诵:(1)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诗歌;(2)邀请几位同学上台背诵诗歌;(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家中进行诗歌的背诵。
3. 词语解释:(1)讲解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枣核”、“新娘”、“秤砣”等;(2)学生通过注释和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4.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举例分析并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3)学生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5. 诗歌创作与展示:(1)鼓励学生以《枣核》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2)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3)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2)提供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中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内容、形式和创意等方面。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枣核》的内容;(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3)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亲情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枣核》的正确朗读和理解;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3.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的了解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2. 对课文内容深入分析和思考;3.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枣核》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2. 教学多媒体设备;3. 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枣核》,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4. 课堂实践:(1)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对话;(2)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以课文为素材,创作一篇小短文;(3)教师点评并指导,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2)学生分享学习感受,表达对端午节的理解和热爱。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三下《枣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枣、核、爹"等12个生字,读准“折、涨”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1.读准“折、涨"2个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枣核吗?今天带给大家一篇民间故事,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枣核的孩子,那这位孩子为什么叫枣核,他的身上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2.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要求:(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出示词语(1)指名读,齐读(2)指导“衙”,读ya时是旧时官署的称呼。
(3)理解“善罢甘休"是自己自愿停止的意思。
读好多音字“折”和“涨"。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一)整体感悟1.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3.反馈交流预设1:枣核是一个特殊的孩子。
关注第1、2段,只有枣核那么大小,永远长不大。
(板书:人小)师:两夫妻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找出相关词语。
(叹气——欢喜——愁得慌)预设2:枣核是一个勤快能干,学了很多本领的孩子。
出示相关句子: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本领。
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板书:勤快能干)预设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聪明勇敢)四、学习复述故事1.回顾复述方法师:你认为围绕枣核写的这几件事中,哪件事最有趣?预设:智斗县官,夺回牲口师:那让我们走进这件有趣的事件里,去看看枣核怎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
《枣核》公开课精品优质教案
《枣核》公开课精品优质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枣核》这篇课文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课文《枣核》的背景及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教学方法:1. 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
2. 采用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红枣的了解。
2. 展示红枣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红枣的特点。
3. 播放一段关于红枣种植和收获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红枣的生长过程。
4. 简介课文《枣核》的作者及背景。
5. 提问:课文《枣核》中讲述了什么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第二章:生字词学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1. 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生字词的解释和例句。
教学方法:1. 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生字词。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2. 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3. 针对生字词的意思,采用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 举例说明生字词在句子中的运用,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
第三章:课文朗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1. 课文的朗读。
2. 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1. 采用分组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利用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轮流朗读课文。
2. 个人朗读:邀请个别学生进行个人朗读。
3. 提问:课文讲述了枣核的哪些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4. 分析课文: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课文拓展教学目标:1.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课文相关的知识拓展。
2. 创新思维的培养。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内容为《枣核》一文。
该文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男孩枣核,通过自己的智慧帮助父亲解决问题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领会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机智勇敢品质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对枣核机智勇敢品质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机智勇敢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讨枣核是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核》2. 生字词:机智、勇敢、智慧、亲情等。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4. 主题思想:赞美机智勇敢品质,培养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枣核解决问题的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机智勇敢品质的认识。
2. 答案:(1)枣核在父亲被困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引开敌人注意力,使父亲得以逃脱。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参与度。
《枣核》教案三篇
《枣核》教案三篇《枣核》教案三篇《枣核》教案篇1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构造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思乡之情的详细化。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月之故土》的音乐与画面,问:这首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 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假设(tǎng) 山坳(ào) 镶嵌(qiàn)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旧时同窗分开祖国五十年在美国事业家庭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带几枚枣核让她试种。
3、课文的题目是《枣核》,找出文中提到枣核的句子。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索枣核;第二、三段、见枣核;第七段,说枣核。
学生读课文,师生交流,屏幕显示索枣核——设置悬念。
见枣核——加深悬念。
说枣核——解开悬念。
三、深化研读,体会情感“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详细感人。
请大家齐读课文,考虑老人的哪些行为语言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呢?(齐读第七到十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1、学生读课文2、老师示范第七段:语言描写“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思乡之情是高级住宅、满意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
3、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板书)明确:植睡莲、栽垂柳、堆北海、【关键词】:^p 句:“几十里外”、“论公斤买下”、“一块块亲手”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表达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
说明优越的物质生活、高度的物质文明是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
四、打破难点,拓展延伸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最新3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最新3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
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生—牲(牲口)—胜(胜利)(2)多音字。
折zhē:折腾、折跟头zhé:折断、损兵折将shé:折本、枝折花落涨zhàng:涨红、头昏脑涨zhǎng:涨价、水涨船高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枣核教学设计优秀9篇
枣核教学设计优秀9篇枣核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情感,六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三、教学难点: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四、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四)教具:投影仪五、活动内容及过程(一)导语: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1、给下列文字注音蹊(qi)跷(qiao)掐(qia)嫣(yan)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乾(qian)喏(nuo)2、词语解释: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师生订正,齐读两遍)(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明确:枣核②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明确: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六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
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
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
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枣核》公开课教案设计
《枣核》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枣核》,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童话故事的基本情节,理解枣核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故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勇于表达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枣核》是一篇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枣核的经历,展现了民间的智慧与勇气。
本节课将围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习了童话故事的基本特点,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在理解故事深层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2)分析枣核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3)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
3.2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所传达的民间智慧。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有关枣核的民间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4.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故事,感知基本情节;(2)分小组讨论,分析枣核的形象特点;(3)全班交流,总结故事主题思想。
4.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情节,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4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讨论民间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阅读理解、讨论分析等方面的表现。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予意见和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教学难点: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
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
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毅、聪明的品质。
(3)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任务驱动法: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枣核》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生字词卡片4. 学习任务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枣核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简要介绍枣核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解决生字词和学习难点。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5. 实践环节(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核
半坡店乡第一初级中学赵香荣
【教学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
3、结合语境,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3、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是的,无论身在何地,我们的心都依然是中国心。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思念家乡、眷恋故土的文章——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枣核》。
二、板书课题,作者,并简介作者肖乾
三、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朗读的要求)
1、在书上圈点勾画,积累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蹊( qī)跷(qiāo )掐(qiā)指殷(yīn)切镶嵌(qian )玛(mǎ) nǎo(瑙)山坳(ào)嫣红(yān)殷切( yin ) 2.思考探究
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②那么,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索枣核(1)、见枣核(2-4)、说枣核(5-10)、点主题(11)
三、合作交流
1、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⑴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她思念家乡。
作者是不是在文章的开头就将枣核的用途告诉我们呢?这是什么写法?
设置悬念
⑵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友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1、栽杨柳、植睡莲
2、修北海、
3、月夜追忆北海泛舟的日子
4、索枣核试种枣树(暂未完成)
2、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⑴同学们来到我们学校学习,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回家一次,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打电话、写日记、写信、找人倾诉……)
(2)在安顿好我住的房间之后,友人首先带我去了哪里?她为什么劈头就问我花园有没有家乡的味道呢?
(后花园,急切地向我倾诉思乡之苦。
)
3、揣测语言,体会浓浓乡情。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力量,显得珍惜。
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
本意是故意玩弄花招,使人感到高深莫测。
这里贬词褒用,意思是卖关子,不肯直说,表现了“那股调皮劲”,描写了同窗得到枣核时异常高兴的情态。
这里再次设下悬念。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缺点什么,指难以弥补的远离故土的缺憾,缺少家乡的温暖。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过旧历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用“一……就……”的句式强调了旧时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你能不能用“一……就……”的句式造一两个句子?)
4、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用文中的话回答:找出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板书:思乡之意爱国之情)
四、探究写法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以小小枣核来写大主题:思乡爱国之情,这是以小见大,反映生活,表达情感,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学习的方法。
五、小结
小小的枣核,深深的思乡爱国情。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们身在何方,也必将如此深沉地依恋与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吧!因为“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六作业布置:
拓展课文,升华情感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
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
我们在课内外一定还读到过其它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说一说,并写出三首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到作业本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浩《黄鹤楼》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
--班彪《北征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板书
索枣核
(以小见大)枣见枣核思乡之意
(设置悬念)核说枣核爱国之情
点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