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公开课)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精品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枣核》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运用角色扮演和创造性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枣核》是一篇经典的民间故事,通过讲述枣核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善良,传递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故事情节曲折有趣,人物形象鲜明,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难点:对故事中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背景和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文化内涵。
解析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4.2 讲解与解析分段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形象。
解析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5.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5.3 创造性写作assign学生写一篇关于《枣核》的短文,可以是续写故事、角色评价或感想分享。
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开放性和表达能力。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课文中所传递的亲情、友情、勇敢等正能量价值观。
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优秀品质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价值观。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枣核》课文文本。
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 课前准备:教师事先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枣核》,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5. 口语表达: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
6.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互动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优质教案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枣核》一文。
文章通过对枣核这一物象的细腻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怀念。
详细内容涵盖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语言品味、主题探讨以及写作手法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生字词,流利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对家乡情感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词语的积累、文章主题的探讨、朗读技巧的指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家乡特产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家乡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词语积累(5分钟):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文中标注,加强记忆。
3. 课文朗读(5分钟):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韵律。
4. 内容理解(10分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探讨文章主题。
5. 写作手法分析(10分钟):讲解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分析其在文章中的应用。
6.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运用所学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7. 例题讲解(5分钟):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8.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心:枣核2. 两翼:家乡、爱国3. 写作手法:象征、比喻4. 词语积累:X(生字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以“家乡的X”为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要求: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文章,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组织家乡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对家乡情感的深入理解。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1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枣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3.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特殊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枣核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背景介绍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枣核是什么吗?它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简述枣核的特点,以及它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介绍作者董均伦、江源,以及《枣核》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课文内容概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的插图或动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分配学生角色,进行课文中角色的模拟对话,如枣核与父母的对话、枣核与衙役的斗智等。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情境和人物性格。
4. 课文朗读与正音选择几名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教师及时纠正发音错误,强调语音语调的重要性。
全班跟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掌握课文的朗读。
5. 课文内容深入探讨针对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如枣核的勤劳、智慧以及勇敢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枣核》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枣核”、“新娘”、“秤砣”等;(3)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3.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2. 诗歌形式的创作与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诗歌全文及注释;3. 相关传统文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枣核》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朗读与背诵:(1)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诗歌;(2)邀请几位同学上台背诵诗歌;(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家中进行诗歌的背诵。
3. 词语解释:(1)讲解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枣核”、“新娘”、“秤砣”等;(2)学生通过注释和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4.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举例分析并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3)学生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5. 诗歌创作与展示:(1)鼓励学生以《枣核》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2)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3)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2)提供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中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内容、形式和创意等方面。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精品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枣核》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红枣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枣核》,使学生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如红枣的象征意义等。
2.2 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如“枣核”、“家庭”、“亲情”等。
培养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词汇进行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节发展。
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3.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引入红枣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4.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解释关键词汇和短语。
4.3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学生分享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5.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故事中的家庭成员),进行角色扮演。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枣核》的内容;(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3)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亲情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枣核》的正确朗读和理解;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3.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的了解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2. 对课文内容深入分析和思考;3.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枣核》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2. 教学多媒体设备;3. 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枣核》,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4. 课堂实践:(1)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对话;(2)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以课文为素材,创作一篇小短文;(3)教师点评并指导,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2)学生分享学习感受,表达对端午节的理解和热爱。
《枣核》公开课教案通用
《枣核》公开课教案通用教案:《枣核》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枣核》。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枣核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述枣核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要勤劳、善良、勇敢、团结。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寓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引发学生对《枣核》的兴趣。
2. 学习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 学习生字词教师挑选本课的重点生字词,引导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记忆。
4. 理解课文寓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理解课文《枣核》的寓意。
5. 实践环节教师设计一个情景剧,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演绎故事情节,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枣核聪明勤劳善良勇敢团结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并复述故事情节。
2. 运用本课学的生字词,造三个句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寓言故事《枣核》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寓意,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枣核》。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讲述枣核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要勤劳、善良、勇敢、团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理解课文的寓意。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枣核》的内容;(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敢、聪明、机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枣核》的内容理解和朗读;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3.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2. 对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和寓意深入理解;3. 运用课文内容进行创新性表达和交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对“枣核”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3. 词语学习: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学生进行实际运用;4. 文化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寓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5. 课堂活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运用课文内容进行交际;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学生进行创新性表达和拓展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能力;2.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能力;4.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和交际能力;5. 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拓展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枣核》课文及相关教学资料;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3. 教学资源: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资料;4.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三下《枣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枣、核、爹"等12个生字,读准“折、涨”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1.读准“折、涨"2个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枣核吗?今天带给大家一篇民间故事,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枣核的孩子,那这位孩子为什么叫枣核,他的身上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2.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要求:(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出示词语(1)指名读,齐读(2)指导“衙”,读ya时是旧时官署的称呼。
(3)理解“善罢甘休"是自己自愿停止的意思。
读好多音字“折”和“涨"。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一)整体感悟1.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3.反馈交流预设1:枣核是一个特殊的孩子。
关注第1、2段,只有枣核那么大小,永远长不大。
(板书:人小)师:两夫妻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找出相关词语。
(叹气——欢喜——愁得慌)预设2:枣核是一个勤快能干,学了很多本领的孩子。
出示相关句子: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本领。
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板书:勤快能干)预设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聪明勇敢)四、学习复述故事1.回顾复述方法师:你认为围绕枣核写的这几件事中,哪件事最有趣?预设:智斗县官,夺回牲口师:那让我们走进这件有趣的事件里,去看看枣核怎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内容为《枣核》一文。
该文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男孩枣核,通过自己的智慧帮助父亲解决问题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领会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机智勇敢品质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对枣核机智勇敢品质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机智勇敢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讨枣核是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核》2. 生字词:机智、勇敢、智慧、亲情等。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4. 主题思想:赞美机智勇敢品质,培养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枣核解决问题的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机智勇敢品质的认识。
2. 答案:(1)枣核在父亲被困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引开敌人注意力,使父亲得以逃脱。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参与度。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具体内容为《枣核》一文。
文章通过对枣核这一角色的刻画,展示了我国民间寓言的丰富想象和深刻寓意。
详细内容涉及:分析文章结构,解读语言特色,探讨寓意及启示。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分析枣核的形象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激发对民间寓言的热爱。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勇敢、机智、团结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寓意,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寓言故事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资料、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颗枣核的实物,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课文录音朗读,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解读寓言故事的特点,详细讲解枣核的形象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寓言故事中的智慧,联系实际生活,分享心得体会。
8. 课堂拓展:推荐相关寓言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枣核》2. 板书内容:a.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b. 枣核形象:勇敢、机智、团结c. 寓意:勇敢面对困难,智慧战胜挑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解释其寓意。
b.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勇敢、机智、团结的认识。
c. 选择一个民间寓言故事,分析其寓意,并与同学分享。
2. 答案:a. 示例:“枣核虽然小,但它勇敢地承担起了拯救大家的责任。
”寓意:勇敢面对困难,积极承担责任。
b. 示例: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机智应对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枣核》公开课教案设计
《枣核》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枣核》,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童话故事的基本情节,理解枣核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故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勇于表达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枣核》是一篇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枣核的经历,展现了民间的智慧与勇气。
本节课将围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习了童话故事的基本特点,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在理解故事深层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2)分析枣核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3)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
3.2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所传达的民间智慧。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有关枣核的民间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4.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故事,感知基本情节;(2)分小组讨论,分析枣核的形象特点;(3)全班交流,总结故事主题思想。
4.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情节,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4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讨论民间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阅读理解、讨论分析等方面的表现。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予意见和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精品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枣核》;(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会使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3)培养学生对家庭、朋友和老师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枣核》,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词语解释和句式分析: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枣核》;(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4)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5)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运用;(3)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式。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精品教案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枣核》一文。
详细内容为课文第一至三段,着重分析作者通过生动具体的描述,展现枣核的聪明才智,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寓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受枣核的形象特点。
2.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学会运用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枣核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枣核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标注出生字词。
3. 课堂讲解: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枣核的形象特点,如聪明、机智、勇敢等。
b. 分析课文第一至三段,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描绘枣核的形象。
c.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形象,并进行课堂练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寓意,分享彼此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枣核形象特点:聪明、机智、勇敢2. 创作手法: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形象3. 课文段落分析:第一至三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具体事例,描绘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的形象特点。
2. 答案示例:我的妈妈,勤劳、善良、乐于助人。
例如,每天早晨,妈妈都会早早起床为我们做早餐,晚上陪我一起完成作业,遇到邻居有困难,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枣核的形象特点,但在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形象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学会用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形象,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故事,了解传统文化,丰富知识储备。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毅、聪明的品质。
(3)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任务驱动法: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枣核》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生字词卡片4. 学习任务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枣核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简要介绍枣核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解决生字词和学习难点。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5. 实践环节(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掀启( xiān ) 镶嵌(qiàn)
自由朗读课文,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 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深化主旨 点枣核
加深 悬念
话枣核
解开 悬念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 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 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 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 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请结合文中的语 句和你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认识。
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 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 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细 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读某些章节、语句就可以了。 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 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简 洁 质 朴 的 语 言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枣核
萧乾
蹊跷( qī qiāo ) 嫣(yān)红
质 疑
1、文中写“美丽的山 城”、“漂亮的小楼”、
生 “精致的花园”、“美满的
问 家庭”,是不是离题了? 法 2、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
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
种枣树的必要吗?
能大胆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试试!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 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 的情牵着你......”
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时何地, 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绿 叶对根的情意. . . . . .
“枣核”
2、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每 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 (1) 枣索核 第二部分:(2-4) 见枣核 第三部分:(6-10) 话枣核 第四部分: (11) 点主题
请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作者是如 何一步步设疑,让悬念加深的?
设置悬念 索枣核
见枣核
以“枣核” 贯穿全文, 设置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