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课堂实录与评析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

包括快速阅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信息、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2.知道《鲁滨孙漂流记》小说的梗概,品读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3.通过讨论交流方式,学会理解鲁滨孙在荒岛遇到的困境,分析鲁宾孙如何一一解决问题,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并且学会一定的求生技能。

学习重点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能初步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鲁宾孙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电影视频截取部分、课文插图,复印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首先播放鲁宾孙前往南美洲中刚流落到荒岛时候的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

然后提问主人公将会遇到哪些难题?如果你是主人公,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如,住山洞,吃野果、种地填肚子,养动物解闷,克服恐惧等等。

)接着询问大家:从前有个英国人就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应对的吗?最后导出课题《鲁宾孙漂流记》。

(板书课题)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

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

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

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下面,请大家在3分钟内快速默读梗概部分,初步感知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 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 1

(1)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一、导入课题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出示插图1:衣衫褴褛1生:身体强健2生: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3生)板书课题师:对,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2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

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

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

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初读感知,把握全文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遍课文,自己读自己的,包括“阅读提示”也要读。

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一问小组里的其他同学。

(我一改往常按要求读课文的习惯,采取了让学生“无目的漫读”。

就是想要训练孩子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捕捉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生:自由朗读。

读书声缓缓平息师:同学们刚才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肯定有不少收获吧!(我抱以特别的期待)下面将你的收获讲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听听。

好吗?(顿时,以6人小组围坐的孩子们,倏)地站了起来,小脑袋碰在一起,叽里呱啦地交流了起来。

?都有些什么收获交流完毕)师:(生1:我的收获是知道《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大作家笛福,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

他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

!2:鲁滨孙遇到了种种困难,都被他一一战胜了,真了不起生成了他最好的帮手。

',后来‘星期五星期五生3:鲁滨孙救下了一个野人‘'生4:同学们,我还积累了几个词语,荒无人烟、天涯海角、畜养、圈养、野蛮、叛)读略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教学目标:1、带领学生走进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

2、以《鲁宾逊漂流记》为例,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长篇小说时由表及里的阅读顺序,逐步掌握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4、结合具体内容,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体会《鲁宾逊漂流记》的写作特点,学习主人公鲁滨逊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5、一篇带多篇,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学重点:以《鲁宾逊漂流记》为例,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长篇小说时由表及里的阅读顺序,逐步掌握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即:通过泛读让学生认识作品的基本内容;通过精读让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展现这些内容的。

教学难点抓住品读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主人公鲁滨逊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共读一本书,一本名著,它就是《鲁滨逊漂流记》。

2、我看同学都把书带来了,这本书你读了吗?3、我随便问一问啊,你都是什么时间读的课外书?每天都读吗?能坚持每天都读一会儿课外书的同学举手我瞧瞧?4、这本书你读完了吗?读了几遍?有没有读2遍的?5、师总结:每天都坚持读课外书的同学老师很佩服你!如果这本书你读了2遍,3遍,我就更佩服你了!二、游戏闯关,了解名著内容1、既然这本书你们都读过了,那我要考一考你们啦?行吗?2、考一考:谁能说说看,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遇险,逃生到一座小岛上,克服一切困难在小岛上生活了35年,最后成功返回家园的故事。

3、看图片,猜故事(用一两句话说一说)4、这本书中还有哪个故事情节令你最喜欢最感兴趣?讲一讲(先同位讲一讲)5、故事讲得真好!同学们读完一本书啊,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一些精彩的情节会留在我们脑海中,这些都是略读时带给我们的收获。

三、读故事,品人物1、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读书一遍未必够,而且大多是不够的,于是读第二遍,第三遍……”接下来,让我们再次翻开书本,来细细品读《鲁滨逊漂流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途、篷、蛮、叛”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讲述课文故事。

3、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木求生存的非凡经历,感悟要想生存,就得自己想办法创造条件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教材分析:《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

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课文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制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重点是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

某生存,应该是每个人最起码的`本领。

同学们将面临人类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怎样学会生存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板书课题),这是著名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

会给同学们很大的启示,你会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呢?二、自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1、读一读课文前“阅读提示”,给自己确定阅读目标。

组织交流一下。

(知道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以后,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样战胜重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2、自己认真读课文。

读准带注音的字的字音;边读边记内容,练习讲课文里的故事。

读一遍记不下来,再读一两遍。

3、3、小组讲故事。

一人讲,其他同学补充。

三、重点研读细读第2~8自然段,知道鲁滨孙战胜了那些困难。

1、自读自悟,思考:鲁滨孙战胜了那些困难?是怎样战胜的?画出有关句子。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帮助从“食物、住所、安全、孤独”几方面进行归纳。

四、谈体会,感悟谋求生存的道理从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非凡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学生交流,教师酌情点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学好语文,没有阅读更谈不上积累。

所以,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鼓励学生阅读。

二、教学背景分析《鲁滨孙漂流记》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本组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

《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名篇导读课,首次采用了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旨在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通过梗概和精彩片段的引领,使学生从单篇走向长篇,从国内走向国外。

本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很浓,但目光大多聚焦在国内现当代儿童文学上,对于外国名著虽有涉猎,却仅为皮毛。

《鲁滨孙漂流记》课前50%学生已阅读过,仅模糊记个大概,细节早已遗忘,更谈不上积累;20%学生曾尝试阅读,但中途而废;还有30%学生从未读过这本名著。

教者在教学时依据课标理念,遵循教材编写意图,将电影《鲁滨孙漂流记》依据依据课文梗概内容,压缩成4分钟的录相,课上展示给学生,目的是吸引学生对这本名著产生兴趣,进而实现课下的深入阅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㈠背景导入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世界名著的海洋中,有这样一本书,它倍受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的喜爱,他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你知道这是什么书吗?(板书课题、作者)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读书指导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读书指导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读书指导课教学设计《鲁滨孙漂流记》读书指导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鲁滨逊漂流记》(又译为《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小说作品,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出身于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

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一人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

鲁滨逊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

经过了整整28个年头,才有一艘英国船路过该岛,鲁滨逊得以返回故乡。

笛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资产阶级所应具备的一切特征——勇敢、智慧、理性、勤劳、坚强,也告诉人们不论遇到何种困难。

小说内容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相当惊险。

十分适合用讲故事的形式深入文本理解阅读。

另外小说中重点人物不多,并不太适合表演阅读,所以在本节阅读指导课上,我定位于深入细读文本,获取重点信息,借助思维导图,讲述自己喜欢的故事片段为指导的重点。

设计理念与思课外阅读重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命需求。

老师应该尽可能地去鼓励和促进学生,调动他们的审美经验去理解、体验、补充、创造作品,最终由学生自己主动感悟并内化于心。

因此,我将本课的思路确定为如下:(用流程图说明)教学目标:1、通过电子书包网络环境互动讨论交流,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理解与梳理文本的内容,并能运用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

3、尝试口头表述再现文本内容,能清晰有顺序有重点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文本片段,培养细读文本的习惯,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电子书包网络环境互动讨论,交流阅读成果,利用思维导图尝试口头表述再现文本内容,能清晰有顺序有重点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文本片段,培养细读文本的习惯,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细读文本的习惯,学会口头表述再现文本内容,具体详细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重点部分。

教学过程:一、回顾检测导入,展示自读成果1、展示自读过关测试的情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

)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板书课题)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

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 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

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

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

(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

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教学目标:1、带领学生走进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

2、以《鲁宾逊漂流记》为例,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长篇小说时由表及里的阅读顺序,逐步掌握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4、结合具体内容,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体会《鲁宾逊漂流记》的写作特点,学习主人公鲁滨逊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5、一篇带多篇,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学重点:以《鲁宾逊漂流记》为例,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长篇小说时由表及里的阅读顺序,逐步掌握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即:通过泛读让学生认识作品的基本内容;通过精读让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展现这些内容的。

教学难点抓住品读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主人公鲁滨逊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共读一本书,一本名著,它就是《鲁滨逊漂流记》。

2、我看同学都把书带来了,这本书你读了吗?3、我随便问一问啊,你都是什么时间读的课外书?每天都读吗?能坚持每天都读一会儿课外书的同学举手我瞧瞧?4、这本书你读完了吗?读了几遍?有没有读2遍的?5、师总结:每天都坚持读课外书的同学老师很佩服你!如果这本书你读了2遍,3遍,我就更佩服你了!二、游戏闯关,了解名著内容1、既然这本书你们都读过了,那我要考一考你们啦?行吗?2、考一考:谁能说说看,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遇险,逃生到一座小岛上,克服一切困难在小岛上生活了35年,最后成功返回家园的故事。

3、看图片,猜故事(用一两句话说一说)4、这本书中还有哪个故事情节令你最喜欢最感兴趣?讲一讲(先同位讲一讲)5、故事讲得真好!同学们读完一本书啊,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一些精彩的情节会留在我们脑海中,这些都是略读时带给我们的收获。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鲁滨逊漂流记》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鲁滨逊漂流记》课堂教学实录

《鲁滨孙漂流记》课堂教学实录师:课前,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吧!(课件出示)P播放荒野求生视频师:生吞象鼻虫,烧烤野老鼠的贝爷,你们一定有所耳闻吧!在这档野外求生节目中,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恶劣的环境中寻求生机。

孩子们,如果有一天,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课件出示)P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你又冷又饿;没有同伴;没有充足的食物;周围还有野兽和野人出现......师: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么办?(生答,师随评)师: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独自在孤岛上生存吗?英国作家笛福给我们的答案是“能”。

不行,请看!(课件出示)P十八世纪初,在英格兰的大街小巷,人们议论着一个传奇的人物,讲述着一个离奇的故事:1704年,水手塞尔科克登上了一艘海盗船去寻找宝物,没想到,中途与船长发生了争吵,结果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

塞尔科克随身只带了一点武器与一本书。

弹药用完之后,他只好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觅食,过着茹毛饮血般的原始生活。

后来,他居然跑得比一般的猎狗还快。

就这样,他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下来。

直到四年以后,航海的人们发现了他……1711年,塞尔科克回到了伦敦,并在报刊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成了闻名一时的人物。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段传奇的冒险经历激发了一个作家的灵感。

不久,以他的故事为原型的小说就发表了,这部小说被后人尊奉为十八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

那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便是丹尼尔·笛福,那部经典之作便是脍炙人口的《鲁滨逊漂流记》。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滨孙漂流记》,(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一起读读课题。

(齐读)师:《鲁滨逊漂流记》与笛福的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

那么,笛福一生的经历如何呢?谁来介绍下?(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笛福(1660—1731),是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称为“欧洲小说之父”。

他书中的主人公聪明机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课时】本书分为三课时,具体安排为:第一课时导读课,第二课时推进课(精读课),第三课时分享课。

【教学目标】1.能读完《鲁滨逊漂流记》,感受阅读的快乐,并乐于与大家分享。

2.梳理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主要人物形象,提升分析总结能力。

3.能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并能回答老师的问题,提升整体感知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

【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从知识层面来说,阅读本书在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能理解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从技能层面来说,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阅读,提升阅读能力;从情感层面来说,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冒险精神和坚韧顽强的毅力。

1.《鲁滨逊漂流记》内容分析《鲁滨逊漂流记》是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的丹尼尔·笛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1719年,笛福根据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一部分经历和自己的构思完成了长篇小说《鲁滨逊·克鲁索》,中文翻译为《鲁滨逊漂流记》,同年完成续编。

(1)主要内容: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在青年时代不安于平静的中产阶级生活,不听从父亲的劝告,把航海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航海中,他遭遇了风暴的袭击,被海盗掳去做了几年奴隶,后来成功逃脱,克服巨兽、野人、豹子等重重危险,被一位船长搭救,并到了巴西,成了种植园主。

在到非洲购买奴隶的途中,鲁滨逊遇上风暴,漂流到无人荒岛。

他很快战胜了忧郁失望的心情,从沉船上搬来枪械和工具,依靠自己的劳动猎取食物、修建住所、制造工具、种植谷类、驯养山羊……改善了环境,表现出不知疲倦、百折不挠的毅力。

(2)写作特点:本书在写作上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第二,描写手法的具体和逼真;第三,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2.教学目标分析(1)带领孩子们欣赏外国名著,提升阅读品位,激发阅读兴趣。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

包括快速阅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信息、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2.知道《鲁滨孙漂流记》小说的梗概,品读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3.通过讨论交流方式,学会理解鲁滨孙在荒岛遇到的困境,分析鲁宾孙如何一一解决问题,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并且学会一定的求生技能。

学习重点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能初步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鲁宾孙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电影视频截取部分、课文插图,复印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首先播放鲁宾孙前往南美洲中刚流落到荒岛时候的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

然后提问主人公将会遇到哪些难题?如果你是主人公,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如,住山洞,吃野果、种地填肚子,养动物解闷,克服恐惧等等。

)接着询问大家:从前有个英国人就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应对的吗?最后导出课题《鲁宾孙漂流记》。

(板书课题)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

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

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

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下面,请大家在3分钟内快速默读梗概部分,初步感知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导读课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导读课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导读课教学实录《鲁滨孙漂流记》导读课教学实录课前谈话:师:上课前老师想考考大家PPT出示脑筋急转弯1、跑得最快的人——曹操2、最大的人——宰相3、最早登月的人——嫦娥一、封面导入,聚焦漂流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 ppt出示封面: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书名、作者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咱们一起把目光聚焦到漂流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生汇报师:在哪流浪。

为什么流浪,结果又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层层推测,走进鲁滨孙1、ppt出示鲁滨孙是一个英国人,他从小就喜欢航海和冒险。

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

也碰到过许多危险,但他一点儿也不畏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2、鲁滨孙从小就喜欢航海和冒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几次航海经历:ppt出示航海经历第一次航海:1651年9月1日,乘船去伦敦,遇上可怕的风浪,几乎被淹死。

第二次航海:出海去非洲经商,赚了一笔钱。

第三次航海:遇上土耳其海盗沦为奴隶,后在葡萄牙船长的帮助下,在巴西经营种植园。

第四次航海:?师:第四次又发生了什么呢?学生猜测(触礁、海浪、海盗......)师: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名作家之所以能成为名作家,是因为时时处处都有可能隐藏着些什么,你发现了什么?Ppt出示第一次航海:1651年9月1日第四次航海:1659年9月1日师:对,时间都是9月1日,巧合的时间会发生巧合的事情吗?学生猜测4、师:到底会不会呢?我们一起来看到ppt出示:就这样,我们被海浪吞没了。

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会被海浪吞没。

学生再次猜测5、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ppt出示(学生读)这一次,飓风把我们刮到人类通商的航线以外去了,因此,我们即使不葬身海里,也将要落在当地土人的手里,再也不能回到家乡了。

我们就这样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着。

6、师:我们就这样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着,接下来怎么样了呢?ppt出示:等我觉得浪头开始退去的时候,就拼命在后退的海浪里向前挣扎,脚又接触到了海滩。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逊漂流记》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逊漂流记》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逊漂流记》课堂实录《鲁滨逊漂流记》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本书。

美国的女诗人狄金森写过一首诗,我们在晨诵的时候读过,叫《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生: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漂流”师:今天就让我们借着《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就让这本书带入我们一起去远方。

这本书的名字叫——生:《鲁滨逊漂流记》师:你知道什么叫漂流吗?生:流浪师:你看看“漂流”这两个字都带着——生:三点水师:那意思就是说,这东西在水上。

东西在水上漂有什么特点呢?生:浮浮沉沉的。

师:随波逐流。

水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没有定所。

那么,我们这本书中的主人公鲁滨逊,他都漂到了哪些地方?师:(出示课件)这个叫鲁滨逊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叫约克郡的地方。

他长到18岁左右,有一次就背着父母偷偷的出海,在海上遇到了大的风暴,又获救来到了伦敦。

谁能接力往下说,说说鲁滨逊的下一站?生:他出海遇到了海盗,被俘虏去了沙利,生活了两年就……师:这个地方叫什么?生(齐声):萨利师:谁来接力往下说,说说他的下一站?生:他从萨利出逃,再次出海,被一位船长带到了巴西,在那里生活了六年。

师:到了巴西生活了几年啊?(学生答案不统一)师:三四年左右,是不是?谁来接力往下说他的下一站?生:到了巴西之后,他再次出海,又遭遇到了大的风暴被卷到了一个孤岛,大约住了28年。

师:荒芜一人的孤岛。

在孤岛上生活了?生(齐声):28年师:谁来接力说他的下一站?生:鲁滨逊他从孤岛上得救了之后,返回了他的家乡英国的约克郡。

师:在孤岛上鲁滨逊收复了一条大船,借着这条大船,他回到了家乡。

回到了家乡之后,他有没有停下来啊?生:没有师:谁来接力说他的下一站?生:他又去了巴西,去向老船长讨钱,然后又到了孤岛。

师:他到了葡萄牙的里斯本,为的是打理他在巴西的种植园。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带领学生走进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阅读书目。

2、以《鲁宾逊漂流记》为例,引导学生掌逐步掌握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3、结合具体内容,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体会《鲁宾逊漂流记》的写作特点,学习主人公鲁滨逊敢于冒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4、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以《鲁宾逊漂流记》为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即:通过泛读让学生认识作品的基本内容;通过精读让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展现这些内容的。

教学难点:抓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主人公鲁滨逊敢于冒险不怕困难精神。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本课1、人的一生,有可能会经历战争,但与寂寞作战是最锻炼人的,我们即将阅读的《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流落于荒岛,凭借勇敢与智慧独立生活了28年,最后成为一个传说一个传奇,也因此,鲁滨逊三个字成为了冒险家的代名词。

同学们,老师的手里正是这本书,连思想家卢梭都建议青少年去读读,那它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请大家拿起这本书,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书的什么?(生答:封面)是的,一本书,我们首先接触的就是封面,从封面上,我们就可以获得很多信息。

例如(生:作品名称、作者、翻译人员名称、出版社、丛书系列名称等),这就是我们小说阅读由表及里(板书)的开始。

先从读封皮开始,然后进入整本书的阅读。

2.二百多页的著作,如何能在几分钟内获悉主要内容,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办法——浏览,又叫略读(大致阅读前言或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等)。

师:翻开书皮,会出现作者简介、目录或者是前言、序等。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速默读前言和目录,看看你都读懂了什么?先在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内容:了解了什么?有没有了解主人公以及故事梗概?现在考考你:A.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扣克在海上与船长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课堂实录《鲁滨孙漂流记》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增强阅读原著的愿望。

教学重点: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教学难点:增强阅读原著的愿望。

教学过程:一、设疑谈话,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一个人要生存需要哪些最基本的条件?(指名回答)如果失去了这些基本的条件,还能生存下去吗?2、师:(出示图片)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鲁滨孙,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在一个荒岛上,没有吃的、住的,又有野兽出没,竟然生活了很多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鲁滨孙漂流记》,跟随鲁滨孙去体验一下那惊险的荒岛生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的脑海里产生了哪些疑问?预设:鲁滨孙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他是怎样生存下来的?他是怎样克服困难的?是什么让他生存下来?4、简介作品,引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这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代表作,深受人们喜爱。

小说从出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被译成了世界上所有文字。

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读读这部小说。

打开书,快速看一下,这篇课文与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梗概+精彩片段)梗概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而精彩片段能让我们品味原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风靡全球的名著。

二、初读课文,自学探究1、出示自学提示一,指导自学。

(1)自由读梗概部分,先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将各个自然段的意思串联起来,试着说说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

(2)浏览精彩片段,看看精彩片段描写的是梗概的哪部分内容。

看看“梗概”和“精彩片段”在人称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根据自学提示先独立阅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展开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汇报一:梗概部分(1)让我们先来浏览梗概部分,想想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及评析作者:王梁贤,程惠萍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第3期【教学实录】一、揭示课题,了解梗概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鲁滨孙漂流记》,请一起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师:课文是一篇名著导读,分成了梗概和精彩片段两部分。

那什么是梗概呢?生:概括一本很厚的书的主要内容。

师:你对梗概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让我们一起进一步了解一下,请看“微课”视频。

(播放微课视频。

“微课”内容为:梗概是一种应用文体,常用来简要介绍电影、电视和小说的情节。

翻开一本书,一般能在封面、扉页或封底上见到它。

如果你想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可以在编者推荐或内容介绍栏目中,先找到梗概了解一下。

当你在网上浏览喜欢的影视剧时,梗概又会帮你介绍剧情和演员。

当我们制作一份好书推荐手抄报时,也会用到梗概。

)二、阅读梗概,提炼与梳理主要情节师:相较平时阅读中遇到的梗概,课文中的这篇梗概略长了些。

那这篇长长的梗概,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大家先快速浏览一下。

(生浏览梗概)师:谁来简要介绍一下?生:鲁滨孙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流落到了一个荒岛上。

在荒岛上,鲁滨孙用巧妙的方法,使自己生存了下来。

最后,鲁滨孙和“星期五”解救了一位船长,船长为了报答他们,将他们送回了英国。

师:这位同学刚才提到了这个故事的几大要素。

首先,鲁滨孙遇到海难幸存了下来,流落到了荒岛上,【师在NovaMind(思维导图)软件中输入:流落荒岛】接着——生:定居荒岛,想办法活下去。

(师输入:定居荒岛,顽强求生。

)师:最后他救下了船长,回到了英国。

(输入:回到英国)同学们看看,这部小说重点写的是什么?生:定居荒岛,顽强求生。

师:那么鲁滨孙在荒岛求生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谁来结合梗概说一说?生:首先,鲁滨孙虽然从船上搬下食物,但是很快吃完了。

他的解决方法是带着狗,拿着枪去林中打猎,去海边捕鱼。

师:你提到鲁滨孙遇到了什么问题?生:食物问题。

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

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

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录篇1一、导入课题1、师:(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衣衫褴褛生2:身体强健生:3: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师:对,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板书课题)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

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

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

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初读感知,把握全文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遍课文,自己读自己的,包括“阅读提示”也要读。

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一问小组里的其他同学。

(我一改往常按要求读课文的习惯,采取了让学生“无目的漫读”。

就是想要训练孩子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捕捉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 生:自由朗读。

读书声缓缓平息……师:同学们刚才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肯定有不少收获吧!(我抱以特别的期待)下面将你的收获讲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听听。

好吗?(顿时,以6人小组围坐的孩子们,倏地站了起来,小脑袋碰在一起,叽里呱啦地交流了起来。

)师:(交流完毕)都有些什么收获?生1:我的收获是知道《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大作家笛福,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

他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

生2:鲁滨孙遇到了种种困难,都被他一一战胜了,真了不起!生3:鲁滨孙救下了一个野人‘星期五’,后来‘星期五’成了他最好的帮手。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激一点读书的兴趣。

2、得一点读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读名著的方法。

难点:领略名著的魅力。

[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合作探究式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准备作者与名著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自主地阅读名著,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营造课堂氛围,导入课题从读《童话大王》的作者郑渊洁与小读者的一段对话开始,“我就在书中等你。

”这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灵约定,我们展开了书页,就走进了作家的心田,去赴一个不见不散的约会。

今天,就有一位作家,一本经典要与我们进行一次约会。

二、出示学习目标1、激一点读书的兴趣。

2、得一点读书的方法。

三、背景影响早知道1、介绍背景,(投影出示)“鲁滨孙”的原型——英格兰水手塞尔科克的故事梗概及作家笛福以此为素材创作了《鲁滨孙漂流记》一文。

2、(PPT出示)名著的影响与地位,学生朗读感知。

师顺势引导: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四、速读封面获信息(拿书示意)拿起这本书,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书的什么?(封面),那从封面上,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书名、作者、插图等)仔细观察这副插图,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一艘小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几个水手正奋力划着船。

师小结:我们可以猜到书的内容可能与大海航船有关系。

五、略读目录知内容1、这是一部近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如何快速地知道故事内容?生交流,明确:有一个初步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那就是读“译者前言”或“导读”和“目录”。

师鼓励学生把主要内容串起来,完整而精炼地复述内容梗概。

答案预设:怀揣远游梦想的鲁滨孙在历险中被风浪卷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那里驯养山羊、筛面粉、晒葡萄干,度过了28年的生活,后回到英国。

六、精读内容探魅力过渡:刚才我们只是知道了名著的内容,要领略名著的风采还需要我们精读推敲,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名著,跟随鲁滨孙去漂流,去探险吧!1、(PPT出示)师:被海水卷到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的鲁滨孙,可能遇到哪些困难?生交流:衣食匮乏、环境恶劣、内心孤独……师引导:看来,要活下去真的很难,可他在孤岛上生活了28年2个月19天,28年2个月19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许只算是弹指一瞬间,但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里却是何等的漫长与珍贵,作为一名读着,你此时最想知道什么?生:鲁滨孙是怎样活下去的?(PPT出示)鲁滨孙驯养山羊、解救星期五、缝补衣服、制作木筏四幅图片以及执着劳动的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课堂实录与评析《鲁滨孙漂流记》课堂实录与评析导读老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了吧?(生答:知道,《鲁滨孙漂流记》)。

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问世以后,已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的版本,成为了世界名著。

十八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

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节课就请同学们来解读一下,好不好?(生答:好。

)在同学们解读这本书之前,我想知道有多少同学通读过这本书。

请举手,我看看。

(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只有两三个学生没有举手。

)好,请把手放下。

看来,大部分同学都通读过这本书,解读起来应该不难。

这样,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一排为一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解读的内容,也就是学习成果。

每个同学可以先把你想向同学们介绍的内容告诉给组长,由组长整合协调,把你们组要展示的内容分解到每一个同学。

然后,同学分头去准备,由组长安排展示的顺序。

听明白了吗?(生答:听明白了。

)好,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

十分钟后,组长来抽签,确定小组展示的顺序,好不好?(生答:好。

)那就开始准备吧。

(小组同学集中到了一起,商量展示解读的内容、顺序和形式。

有的查阅相关书籍,有的上网查阅资料,准备展示。

老师巡视指导。

)展示老师:同学们,准备的怎么样了?(生答:好了。

)那好,就请四位组长到前面来抽签吧。

(四位组长走到讲台,每人抽了一个签。

)现在,还要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把你们小组解读的内容要点写在黑板上。

(每组去了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写要点。

)好,现在就请抽到1号签的小组先展示吧。

(抽到1号签的小组首先展示解读的内容。

)生1(主持人):大家好。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小组向大家展示的主要内容:1、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2、鲁滨孙日记的精彩片段;3、主人公鲁滨孙的性格特征;4、这本书的艺术特色;5、卢梭为什么建议成长中的青少年要读读这本书;下面就请胡晗旭同学为大家介绍《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作者及背景。

生2:主要介绍了作者笛福的生平、经商挫折和英国人的殖民意识等。

生3:介绍了《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梗概。

突出了鲁滨孙挖山洞、修栅栏、养山羊、种谷物、制独木舟、焙制陶器、加工面粉、烘烤面包等创造性的活动。

(讲得较全面)生4:以鲁滨孙的口吻,讲了9月30日和10月7日的两篇日记。

即鲁滨孙初到荒岛时的悲惨境遇和绝望心情。

(讲得较生动)生5:以鲁滨孙的口吻,讲了10月25日和26日两篇日记。

即鲁滨孙建小木屋的故事。

生6:讲了鲁滨孙10月26日至30日的日记。

即鲁滨孙打山羊、搭帐篷、建围墙的故事。

生7:讲了鲁滨孙12月25日的一篇日记。

即鲁滨孙搭救“星期五”的故事。

生8:模仿鲁滨孙的日记补写的一篇日记(鲁滨孙病了的时候忘了写日记)。

他写到:“这一天,我病的厉害,浑身像散了架。

我初来绝望岛的时候,一心只想着上帝来拯救我,现在看来,能够拯救我的也只有我自己了。

我会努力做到这一点,我会的,一定会的。

于是,我强忍着,用湿布敷我的头,稍微好受些。

这一天终于熬了过去。

生9:举例介绍了鲁滨孙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

生10:举例介绍了鲁滨孙智慧、勇敢的硬汉子性格。

生11:介绍了《鲁滨孙漂流记》的艺术特色。

包括: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普通而精彩的语言等。

(每个同学介绍完后,都有简短的评述。

且有主持人的较为得体的串词。

)生12(主持人):听了我们小组的介绍,大家一定被鲁滨孙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震撼了吧?也一定被《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普通而精彩的语言感染了吧?这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本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也是卢梭建议成长中的青少年读读它的理由。

我们小组的介绍完了。

谢谢大家。

点评交流老师:刚才第一小组的同学解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世界名著,到底解读的怎么样呢?请其他组的同学们点评一下吧。

生1:我觉得第一组的同学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介绍还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用第一人称来介绍鲁滨孙的日记,既详细具体又生动。

但是,他们准备得都不够充分,表现在神情紧张、语速较快,出现了好多口误现象。

如:吕睿童同学在讲鲁滨孙日记的时候,把1659年说成了1959年,相差了整整三个世纪。

生2:刚才胡晗旭同学虽然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作者和背景作了一些介绍,但是,使人听了很难明白笛福为什么会写出这部富有传奇色彩的世界名著的。

现在,我想补充两点:一、笛福早年经商并不顺利,生意大起大落,屡次失败,经受了很多的磨难,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为塑造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提供了经验;二、1719年,《英国人》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位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与船长发生争执,被抛于一个荒岛上达四年之久,成了一个忘记人类语言的野人,后来被一位航海家带回了英国。

笛福就是以此作为素材,写出《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的。

生3:刚才,第一组的组长赵诗雨同学说:“《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具有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普通而精彩的语言,这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

”我有个疑问,难道具有这几个艺术特色就能够成为世界名著吗?老师:郑静同学的这个问题提的好,还有其它的原因吗?生4:刚才赵诗雨同学说的这些艺术特色,的确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

但不是全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家可能没有注意。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252页,这里说的很清楚:“在它之前,欧洲的长篇小说大都是以帝王将相的业绩或骑士美女的浪漫传奇为主要内容的。

笛福开始尝试用日常用语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

”这说明《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这也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5:我很赞成崔巍同学的观点。

刚才他说:“笛福开始尝试用日常用语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

”我的理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是用平凡的语言,而不是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所以,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

这也是它成为世界名著的一个原因吧。

生6:我不赞成孙晋云同学的说法。

她说:“《鲁滨孙漂流记》用平凡的语言写出了平凡的故事。

”我认为鲁滨孙的故事并不平凡,正相反,是很伟大。

生7:我也不赞成孙晋云同学的说法。

她说:“《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是用平凡的语言,而不是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这里她把“平凡”与“优美”对立了起来。

我认为平凡的语言并不等于不优美。

我也想指出刚才赵诗雨同学说法的错误,她把“平凡”与“伟大”对立了起来。

其实,平凡并不意味着不伟大,雷锋所做的事情很平凡,难道就不伟大吗?(掌声,课堂有点骚动,都跃跃欲试。

)老师:刚才,几位同学谈了对“平凡”、“优美”、“伟大”的认识,很有水平。

可能每个同学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

请你们课后把自己的认识写在读书笔记上,让我看看好吗?生8:刚才,大家对《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说了好多。

我想补充一点,那就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所反映的创造性、开拓性和冒险精神,这正好和当时英国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殖民意识相契合。

大家知道,十八世纪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期,资产阶级的创造性和开拓性空前高涨,集中体现在人的一种殖民意识和冒险欲望。

因此,这本书受到了英国人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喜爱,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掌声)拓展交流老师:白凤至同学说的好,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民族的优秀文化会传到世界各地去,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如:我国的京剧、武术、剪纸等艺术就是这样,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的瑰宝。

同学们,通过以上几位同学的解读,大家一定都知道了《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了吧。

(生答:知道了。

)那么,我们在读这部世界名著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感悟,也一定会受到很多的启发。

下面就先请第三组的同学来谈谈。

说明一下,我本来是打算让四个小组的同学都上台来介绍解读的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

不过,由于时间关系,也因为我看到黑板上写的内容,二、三、四小组和第一组的差不多,就不想请大家来重复展示了。

只有第三小组多了一个“阅读感受”的内容。

所以,我们就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来谈,其它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好不好啊?(生答:好。

)生1: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深深地被作者笛福的丰富的想象力所震撼,被主人公鲁滨孙那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而感动,被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说真的,我真想到这样的一个荒岛上去体验一下。

(有笑声)生2:我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以后,我从主人公鲁滨孙的身上懂得了如何去面对困难。

正如鲁滨孙所说的:“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生3:我读了《鲁滨孙漂流记》以后,我真的很佩服鲁滨孙那坚毅的性格,佩服他的生存的勇气。

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人,可能会自杀。

因为在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绝望岛“上,几乎没有生存下来的条件,迟早都会死。

与其饿死、病死、老死、受尽苦难而死,还不如自杀而死。

然而,鲁滨孙没有这么做。

他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忍受了病痛和孤寂。

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出了人的尊严。

我觉得,作为人就应该向鲁滨孙那样活着,就应该善待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

生4:我很赞成王晨同学的观点。

我觉得在正常情况下,死需要勇气。

但在特殊情况下,活着同样是需要勇气的。

举个例子,体操运动员桑兰,正处于运动生涯的颠峰时期,突然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摔成了截瘫。

她当时想了些什么?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她一定想到了死。

然而,她没有去死,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出了自己的风采,活出了自己的尊严。

她当时的心情如何?我说不清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痛苦,用“悲痛欲绝”一词来形容不为过。

然而,她却从这种绝望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变得乐观而自信,这难道不和鲁滨孙一样伟大吗?(掌声)老师:说的好,杨明慧同学举的桑兰的例子很好。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

是的,正像王晨同学所说的那样:在特殊情况下,活着也是需要勇气的。

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困难面前,都要勇敢而坚强。

都要善待自己的生命。

刚才几位同学谈了自己阅读《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感受,谈的很具体,也很深刻。

我认为,正因为这本书能给读者这么多深刻的感受,所以,卢梭才建议成长中的青少年要读读这本书的。

你们说是吗,同学们?(生答:是。

)很遗憾,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能让大家一一地谈自己的感受了。

这样吧,请大家把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写在读书笔记上,让我慢慢地去欣赏好吗?(生答:好。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