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组合论》详细笔记
建筑空间组合论

物品对于容器的空间形式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
一、量的规定性:具有合适的大小和容量 二、形的规定性:具有合适的形状以适应盛放物品的要求 三、质的规定性:所围合的空间具有适当的条件(温度、湿度等),以防止物品受到 损害或变质。 功能对于空间的规定性: 一、量:大小的差别是功能对于空间量的规定性的反映。 二、形:形状的差别是功能对于空间形的规定性的反映。 三、质:门窗设置和朝向要求涉及到交通,日照,采光,通风等条件的优劣,实际上 是功能对于空间质的规定性的反映。明暗也是一种形式。
■两个要求一个手段
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功能要求
审美要求
建筑 形式
技术条件
·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建筑不仅是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这就 使建筑有不同的功能 ·从精神和审美来看。因为功能性质不同,环境不同,设计意图构思不同应当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特 点。 ·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一定的功能必须要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然而获得某种形式的空间 主要取决于工程结构和技术发展的水平。
■观而有感 --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
· 形式美的规律
· 形式美与审美观念的差异 · 形式美的规律是多样统一 · 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勒· 柯布西耶:“原始的体型是美的体形,因为它能是我们清晰 地辨认。”所谓原始的体形就是指圆、球、正方形、立方体以及正三角形等。 · 主从与重点: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加以区别而一律对待的。 · 均衡与稳定: · 对比与微差:对比可以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求得变化;微差则可以 借相互之间的共同性以求得和谐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张坤30820122201533这本书是国内著名建筑师彭一刚的作品,我所阅读的是最早的1993年出版的版本。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对建筑的认识,感悟并对一些建筑空间结构形式进行了分类分析,语言并不晦涩难懂,像我这样的初识建筑的人也能读懂大部分。
全书共有七章,从各个方面对建筑进行了分析概括,并在后面附了大量的图片示例说明,读起来更易理解。
第一章是总论,主要分析了建筑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两者对于建筑同样重要,建筑最基础的作用是给人首先一栋建筑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要有功能性,不然没用的建筑是基本没人要的。
但人不同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
所以说建筑发展到一定地步就会跨入艺术的领地,来反映建筑师的内心活动或者精神追求。
来体现一种美,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和谐的感觉。
而且建筑离不开现实,图纸上的建筑虽然好看,但要修建出来,还要靠强大的技术支持。
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都给建筑带来了新的发展。
最后对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辩证法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建筑:“否定是发展的环节,经过否定之否定,虽然从形式上看又回复到了原点,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二十螺旋形式的上升。
”对中国的建筑发展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展望。
第二章功能与空间主要从功能这一要素入手,分析了不同功能要求下对空间的量、形、质的规定性。
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有与之适应的空间形式,但是又不能说空间形式就是有建筑功能决定的,但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
一、功能对于空间大小和容量的规定性。
现实生活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设计的依据,根据使用要求的的不同面积要随之发生变化。
二、功能对于空间形态方面的规定性。
在确定了空间大小和容量之后就是确定空间的形态是正方形长方形还是椭圆等等,根据不同的功能而进行选择。
例如教室、剧院、体育馆不同的功能要进行不同的选择使其能够满足需求。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由美国建筑学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所著的一部关于建筑设计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建筑空间的组合和结构,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来创造出独特而富有活力的建筑空间。
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赖特先生的设计思想和创作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赖特先生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空间的组合和结构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他认为,建筑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容器,而是应该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合理的组合和结构来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
赖特先生的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重新认识到建筑空间的重要性,并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其次,赖特先生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建筑空间组合的创新理念和设计方法。
他强调了建筑空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认为建筑空间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和环境条件。
他还提出了许多关于建筑空间组合的设计原则,例如统一性、对比性、节奏性等,这些原则为我提供了许多关于建筑设计的启发和灵感。
通过学习赖特先生的设计理念,我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设计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最后,赖特先生在书中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
他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实际的设计经验,向读者展示了他对建筑空间组合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理念。
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对建筑设计的实践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赖特先生的设计风格和创作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建筑设计著作,它不仅深入探讨了建筑空间的组合和结构,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赖特先生的设计思想和创作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建筑空间组合论》将对我今后的设计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希望更多的建筑设计师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深入探索建筑空间的创新理念和设计方法,为建筑设计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意。
建筑空间组合论

《建筑空间组合论》1998年出版,作者是:彭一刚。
本书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书的第一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二、三章着重阐述功能、结构对于空间组合的规定性与制约性;第四章从美学的高度论证了形式美的客观规律,并分别阐述了与形式美有关的建筑构图基本法则;第五、六、七章以大量实例分别就内部空间、外部体形及群体组合处理等方面分析说明形式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本书的修订第二版在原章节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八章当代西方建筑拭目以待审美变异。
本书可供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建筑专业师生参考。
第一章总论--建筑中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一、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二、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三、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四、从建筑发展趋势方面来看第二章功能与空间一、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二、功能对于多空间组合形式的规定性第三章空间与结构一、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二、框架结构体系三、大跨度结构体系四、悬挑结构体系五、其它结构体系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一、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二、主从与重点三、均衡与稳定四、对比与微差五、韵律与节奏六、比例与尺度第五章内部空间的处理一、单一空间的形式处理二、多空间组合的处理第六章外部体形的处理一、外部体形是内部空间的反映二、建筑的个性与性格特征的表现三、体量组合与立面处理第七章群体组合的处理一、建筑与环境二、关于结合地形的问题三、各类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四、群体组合中的统一问题五、外部空间的处理第八章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一、从古典建筑的构图原理到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二、从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到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三、当代西方建筑审美变异的历史与社会根源四、当代西方建筑审美变异的哲学倾向五、走向多元化六、局限与启迪第九章当代西方建筑赏析一、从整齐一律到"杂乱"有章--当代西方建筑赏析二、奇正相生,意趣盎然--当代西方建筑赏析三、从自然流露到刻意表现--当代西方高技派建筑赏析四、从彰显到含隐--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五、化体为面,重焕生机--迈耶作品赏析六、地域风格在印度七、建筑审美中的雅和俗--当代西方建筑赏析。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本站推荐)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本站推荐)第一篇: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本站推荐)建筑空间组合论建筑空间组合论由建筑设计大师彭一刚著,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
本书在总论中讨论建筑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出现被创造出来不仅适应了新的功能要求,而且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更新的高度发展。
空间形式和功能一起构成了建筑发展的两个环节,正是由于这两个环节互相推动和作用,才能促使建筑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本书共有九章,讲的是空间空的内部——应当是建筑的“主角”这毕竟是合乎规律的,建筑不是单式艺术,它不仅是对生活的认识的一种反应而已,也不仅是生活方式的写照而已;建筑师是生活环境,是我们生活展现的舞台。
这九章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章功能与空间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
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量的规定性:即具有合适的大小和容量足以容纳物品;形的规定性:即具有合适的形状以适应盛放物品的要求;质的规定性:所围台的空间具有适当的条件以防止物品受到损害或变质。
就单—空间——房间——而言,如果它所具有的空间形式在量、形、质等三个方面部能适合于功能要求,那么应当说这样的房间是适用的。
住宅中的居空、厨房、卫生间是这样,其它类型的房间也不例外。
这章分为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和对于多空间形式的规定性。
其实在建筑设计实践中,既要尊重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要充分利用它的灵活性。
无视规定性而随心所欲地杜撰形式必然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反之,过分的拘泥于规定性也可能会使建筑形式缺少变化而流于千篇一律。
因此只有把规定性和灵活性辩证的统一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创作既适用经济、又有生动活泼的形式!第二篇:读书笔记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彭一刚《建筑空间结合论》读了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他表述的建筑美学及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这几部分的内容。
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阅读了《建筑空间组合论》,感触很深,它论述了建筑的功能、空间、审美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空间组合的角度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打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老子的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古人对其都早有体会,对我们学建筑的学生来说更需要了解到这一点,空间本身对我们来说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
绪论中,首先讲的就是建筑的功能。
它是要满足社会,人们的需要而存在的。
即建筑必须要有实用功能。
我们要从精神和审美要求上来看待建筑,一般的建筑需要有物质功能和人们对它的精神感受方面的要求。
评价建筑的好坏,并非只从美观来看,还要看它的实用功能和给人们的感受方面来判断。
第一章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二和第三章着重阐述功能结构对于空间组合的规定性与制约性,第四章从美学的高度论证了形式美的客观规律,并分别阐述了与形式美有关的建筑构图基本法则,第五六七章用大量实例就内部空间、外部体形及群体组合处理等方面分析说明形式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第八章讲述了当代西方建筑拭目以待审美变异。
第一章总则中从三个方面对建筑进行了分析:1人们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需求。
2人们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和审美方面的需求。
3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来达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
对于建筑的起源就是原始人类为了躲避风雨和防止其它自然现象或者野兽的侵袭,而要栖身的空间或场所,而它的功能也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
我们所讨论的建筑和功能,就是指建筑形式和建筑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
早期的建筑,因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其形式也相对较简单。
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有能力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来适应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其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也得以充分的体现。
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形式由功能而来”的观点,给现代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建筑形式是由空间,体形,轮廓,色彩,质地等多种要素集合而成的复合概念。
建筑空间组合论笔记

《建筑空间组合论》从空间组合角度系统阐述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构图原理是建筑、景观专业的老生常谈,相比单纯讨论形式美法则的书来说,此书内容上多了针对专业特点的将形式美规律结合功能结构纳入空间处理中的实践内容,多了对古典美定义的介绍与延伸思考。
构图原理是建筑形式的形成手段、措施。
建筑(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复杂矛盾,学习构图原理,必先找到复杂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这本质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人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要求、人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审美要求、以必要物质技术手段达到前述两方面的要求。
原书中,人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要求内容在第二章讲述;人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审美要求以及当代审美变异内容在第四、八章讲述;物质技术手段内容在第三章讲述;将形式美规律结合功能结构纳入空间处理中的实践内容在第五、六、七章讲述。
由于笔者为景观专业,故本读书笔记暂不讨论建筑结构等部分的内容。
一、建筑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将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建筑发展变化趋势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
它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
(一)从建筑功能使用要求考虑辩证唯物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建筑的出现源自人的需求,社会对建筑提出不同功能要求,产生不同的建筑类型。
建筑对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成空间的壳,而是空间本身。
作为“内容“的建筑功能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带有自发性,在与作为”形式“的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体型的对立统一矛盾斗争中常处于支配地位;建筑形式(空间大小、形状、比例关系)必须符合一定功能要求,一定的功能要求只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组合形式才能满足其使用要求;形式作为矛盾双方不可分割的部分,也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因素,新的空间形式出现不仅可以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更新的高度发展。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美国国家艺术博 物馆东馆巧妙地 与地形结合。
维尔纽斯古根汉姆博物馆结合道路的曲线设 计,与周边环境相结合
2、建筑与环境
2.3建筑与建筑
若干建筑摆在一起只 有摆脱偶然性表现出 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 和必然时,才能成为 真正的群体。
2、建筑与环境
2.3建筑与建筑
2.3.1 建筑群体组合格局形式
(1)对称式(下图为北京故宫)
4、形式美的规律
4.4 对比与微差
4、形式美的规律
4.4 对比与微差
小酒吧
水上活动中心
4、形式美的规律
串联式 的空间 (上图)
3、功能与空间
3.2 对多空间组合的规定性
以大空间为主体的组合形式 (上图为某体育馆底层平面)
沿柱网对空间进行分隔 (左图为王府进百货大楼 平面图)
4、形式美的规律
4.1 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
古代的石环建筑
马尔默的斯科纳大学医院新急诊与传染 病诊所
“法国大道”行政楼
4、形式美的规律
2.1建筑与环境
2.1.3 创造环境达到相融
苏州留园的的理池造山,虽 由人作,宛自天开
2、建筑与环境
2.1建筑与环境
2.1.3 创造环境达到相融
美国的奥斯汀别墅周边的环境布置
2、建筑与环境
2.2建筑与地形
布达拉宫与山体的完整砌合, 与地形浑然一体,仿佛就是 一座山峰
2、建筑与环境
2.2建筑与地形
3、功能与空间
量的规定性:大小的差别
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形的规定性:形状的差别
质的规定性:门窗设置和朝向要求的差别
功能对空间的灵活性:多种方式解决同一个问题。
3、功能与空间
建筑空间组合论

《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总论功能与空间空间与结构形式美的规律内部空间的处理外部体形的处理群体组合的处理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个要求一个手段两个要求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功能不同,形式不同。
功能对空间形式有规定性和灵活性。
功能对形式的决定性作用,形式对功能的反作用。
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对称与不对称三种类型的建筑在物质功能与精神感受的要求不同。
形式美与艺术性的区别建筑艺术,立意为先建筑的个性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功能对结构的推动,结构对功能的反作用从建筑发展趋势来看: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建筑和容器有着惊人的相似,建筑是一个装人的容器.物品对于容器的空间形式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一、量的规定性:具有合适的大小和容量二、形的规定性:具有合适的形状以适应盛放物品的要求三、质的规定性:所围合的空间具有适当的条件(温度、湿度等),以防止物品受到损害或变质。
功能对于空间的规定性:一、量:大小的差别是功能对于空间量的规定性的反映。
二、形:形状的差别是功能对于空间形的规定性的反映。
三、质:门窗设置和朝向要求涉及到交通,日照,采光,通风等条件的优劣,实际上是功能对于空间质的规定性的反映。
明暗也是一种形式。
功能对于多空间组合形式的规定性用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用的狭长的空间——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各使用空间围绕着楼梯来布局的空间组合形式。
以广厅直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一个展厅可以不被穿行;观众既可以逐一地进入所有展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有选择地进入任何一个展厅。
使用空间互相穿套,直接连通的空间组合形式: 1、串联式的组合形式;2、在一个完整的大空间内自由灵活地分隔空间;3、在一个大空间内,沿柱网队空间进行分隔;空间与结构结构的不同形式既能适应不同的功能要求,也会有其独特的表现力。
即,结构能满足建筑的功能与审美要求。
建筑空间论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论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彭一刚《建筑空间结合论》读了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他表述的建筑美学及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这几部分的内容。
谈到建筑功能时,建筑理论界一直有所谓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功能之说。
建筑一般都会具有实用功能,有待于发展其精神性的审美意义,只有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才是健全的。
一、突出建筑的空间美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
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
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
而像中国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
在这里空间美就上升到了主导地位。
中国传统建筑是土木为材所形成的木构架建筑体系,由于建筑材料自身物理属性的影响和限制,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不向超长的高度发展的体制。
但建筑要满足多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有满足它的足够的空间。
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传统建筑走上了群体组合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筑物的群体组合来延伸、扩大空间。
空间组合通过引导、联系、过渡、集合、总结等方式进行,因此,人置身并行进在建筑的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空间序列在我们面前不断呈现。
二、空间使用建筑,不仅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面且还要用来满足整个社会的各种需要。
由于社会向建筑提出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建筑类型。
各类建筑由于功能要求的千差万别,反映在形式上也必然是千变万化的。
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或者说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单个的房间,它的形式—包括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以及门窗等设置,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
然而就一幢完整建筑来讲,功能的合理性却不仅仅有赖于单个房间的合理程度,而且还有赖于房间之间的组合。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08051039陈思焕第一章总论建筑种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建筑发展总本质的联系:一、人们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要求。
二、人们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和审美方面的要求。
三、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达到前述的要求方面的要求。
功能使用要求:空间——建筑的起源。
功能在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单个的房间。
形式——包含康健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门窗设置,而它们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
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最为活跃的因素。
精神和审美的要求:除功能外,还要考虑到人们对于建筑所提出的精神方面的要求。
建筑师应以物质功能和精神感受两方面的因素作为基本内容而谋求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形式,而这两种要求地位并非完全相等。
一般性建筑,甚至包括某些大型建筑,尽管要求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但也不否认物质功能在决定空间体量放面所处的主导地位。
形式美和艺术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建筑中凡是具有艺术性的作品都比喻符合形式美的规律。
反之,凡是符合于形式美规律的建筑却不一定具有艺术性。
建筑艺术虽然也能反映生活,但却不能再现生活。
由于它的表现手段不能脱离具有一定使用要求的空间、体量,故而,一般来说,他只能运用一些比较抽象的集合形体,运用线、面。
体各部分的比例、均衡、色彩、质感、韵律…等的统一和变化而获得一定的艺术气氛——诸如庄严、雄伟、明朗、优雅、忧郁、沉闷、神秘、恐怖、亲切、宁静….等。
这就是建筑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地方。
物质技术手段功能与空间形式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又表现为功能与工程技术,特别是与结构的矛盾。
由于功能是要求,工程接口是为了达到要求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因而,这种矛盾关系又可以说是目的与手段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一下方面:一、功能对结构的发展其推动作用。
二、结构发展的独立性:1、一方面取决于材料的发展2、另一方面拒绝与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进步。
建筑空间组合论

总论一.建筑的复杂性1。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包括着复杂而多方面的现象,它不仅是物质功能的关系,还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制度、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程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包涵着哲学、美学、艺术、宗教等各方面的涵义,因此要学好这门科学,它需要我们有广阔的知识面和各方面的修养,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好的建筑师所必需具备的素质。
2。
建筑设计的系统性和秩序性(1) 建筑是个复杂的体系,要想设计的好,首先要建立一个系统的概念,将设计对象分解为多个子系统;(2)然后进行相应的功能网络分析,确定建筑内系统之间的功能网络的结构关系;(3)再参照外系统的条件(城市和四邻关系)确定内外系统的结合点(主要出入口和公用设施连接点等);(3)再根据场地条件,大体上有一个粗略的区位划分和场地策划,而后再进行组合方式的选择和具体的建筑布置。
3. 建筑的内涵(1)人们对建筑提出功能和使用方面的要求;(2)人们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和审美方面的要求;(3)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来达到前述的两方面要求。
二、建筑设计的内容1.总体规划(选址)任何建筑的设计都要从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它所在的位置、地位和作用,与总体规划的要求保持一致,才能取得与整个城市总体的协调。
大到一个区域,小到一幢建筑都存在一个选址的问题,选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思考:苏州博物馆的选址,是否合理 ?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拙政园历史保护街区,毗邻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贝聿铭先生亲自主持设计的方案承袭了水乡古城粉墙黛瓦的基本风貌,遵循“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馆区内建筑以一层坡顶为主,局部辅以二层展厅,形成错落有致的特色,既与周围环境相融,又不乏创意与个性。
建筑空间组合论

建筑空间组合论对学习一门专业而言,明确方向,构架系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学更便捷。
之所以选择首先分享《建筑空间组合论》的笔记,是因为这本书解答了我在刚接触建筑专业时的许多疑惑,它在我大一学年时构建知识框架和规划学习过程的经历当中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有志的入门者一定精读此书,当会收获颇丰。
•序言部分首先我想说明一点,于个人而言,我认为序言在一本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其往往是作者本人或作者邀请他人而写的,所以说文章好的序既能让你了解书的优缺点和主题思想,幸运的话就会从每个版本的序言中了解到成书的背景和出书的历程,因此我选择首先阅读并记录这一部分。
诚然,阅读的方法因人而异,也无高下之分,适合的才是最有效的,大可不必纠结。
然而,当时正值1958年教学、科研大论辩之后,极左思潮已经开始泛滥,谁要是提构图,谁就是鼓吹“构图万能”…………在这种政治气候条件下,写书的念头是根本不可能付诸实现的。
可见,在建国初期,党和政府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这是必然的,此时的社会就像一个放大镜,对细微的事物自然是极其敏感的。
因此彭老先生写书的念头搁置了多年,最终还是在党的政策鼓舞下,这个愿望又重新复活起来。
从专业层面看,建筑学的方方面面与政治是分不开的。
此外,作者就编书的内容、结构和体系和讨论的先后顺序进行了略微的叙述,并在第二版、第三版添加了对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特别是后现代建筑思潮的阐述。
•总论部分什么是建筑发展中本质的联系呢?主要有三方面:一、人们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要求;二、人们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和审美方面的要求;三、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来达到前述的两方要求。
建筑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矛盾运动形式,要学习空间组合的原理,必先找到复杂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这本质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上述三个方面。
简言之,就是两个要求和一个手段。
(一)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由著名建筑学家赫尔佐格所著,是一部探讨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赫尔佐格不仅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灵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建筑设计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赫尔佐格在《建筑空间组合论》中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强调建筑的设计应该从功能和空间需求出发,而不是单纯追求外观的美感。
他认为,建筑的空间组合应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而不是为了追求独特的外观。
这一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另外,赫尔佐格还在书中提出了“形式即功能”的观点,他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是由其功能和空间需求决定的。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有所不同,它强调建筑的形式应该是为了满足功能和空间需求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追求艺术的表现。
通过这一观点,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建筑的功能和空间需求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书中,赫尔佐格还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
他认为,建筑空间的组合应该是有机的,它应该是由各个空间元素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这一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建筑空间的组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有了更多的思考。
赫尔佐格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理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会在建筑设计领域有所突破,也会为建筑设计带来新的思想和灵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

他认为,建筑材料和结构是建筑设计的关键因素,不同的材料和结构会对建筑空间组合产生不同 的影响。因此,建筑师在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创造出符合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建 筑空间组合。
路易斯·康讨论了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而不是孤立 地存在。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并与之和谐共存。
《建筑空间组合论》这本书是建筑设计领域的经典之作,它深入探讨了建筑空间组合的设计原则 和技巧,为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设计 的精髓,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精彩摘录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建筑设计基础书,其中包含了许多精彩的摘录,以下 是其中一些:
“建筑不是单纯的造型艺术,它需要把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理想放在首位,应 当寻求合乎人类行为的生活形态。”
作者简介
这是《建筑空间组合论》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从每个章节的内容来看,沙利文对于建筑空间组合的探讨非常全面和深入。 在介绍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时,沙利文不仅对空间组合的设计要素进行了详细的 分析,还通过实例说明了如何运用设计原则进行空间组合的设计。在探讨不同类 型建筑的空间组合时,沙利文则着重分析了每种类型建筑的特点和空间需求,并 给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沙利文还对建筑空间组合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提出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建筑空间组合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空间
重要
建筑
组合
建筑空间组合论 著作

建筑空间组合论著作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关于建筑空间设计的专著,作者为建筑学家李明。
本书主要介绍了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探讨了建筑空间的组合方式和设计方法,还深入分析了建筑空间组合的各种形式和特点。
书中首先介绍了建筑空间的基本要素,包括建筑形态、布局、尺度、比例、色彩、材料等,同时还论述了空间的功能和意义。
接着,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如住宅、商业、文化、教育等,分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各种空间的设计原则和特点。
在建筑空间的组合方法方面,本书给出了多种实用的设计方法,如对称、平衡、比例、序列、层次、流线等。
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建筑空间的变化和转化方式,如透明、漏斗、差异、延伸、开放等,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建筑空间的设计思想与方法。
总的来说,《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内容丰富、思路清晰、实用性强的建筑空间设计专著,对于建筑师、设计师、学生以及从事相关领域的人士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 -。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张坤30820122201533这本书是国内著名建筑师彭一刚的作品,我所阅读的是最早的1993年出版的版本。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对建筑的认识,感悟并对一些建筑空间结构形式进行了分类分析,语言并不晦涩难懂,像我这样的初识建筑的人也能读懂大部分。
全书共有七章,从各个方面对建筑进行了分析概括,并在后面附了大量的图片示例说明,读起来更易理解。
第一章是总论,主要分析了建筑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两者对于建筑同样重要,建筑最基础的作用是给人首先一栋建筑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要有功能性,不然没用的建筑是基本没人要的。
但人不同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
所以说建筑发展到一定地步就会跨入艺术的领地,来反映建筑师的内心活动或者精神追求。
来体现一种美,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和谐的感觉。
而且建筑离不开现实,图纸上的建筑虽然好看,但要修建出来,还要靠强大的技术支持。
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都给建筑带来了新的发展。
最后对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辩证法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建筑:“否定是发展的环节,经过否定之否定,虽然从形式上看又回复到了原点,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二十螺旋形式的上升。
”对中国的建筑发展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展望。
第二章功能与空间主要从功能这一要素入手,分析了不同功能要求下对空间的量、形、质的规定性。
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有与之适应的空间形式,但是又不能说空间形式就是有建筑功能决定的,但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
一、功能对于空间大小和容量的规定性。
现实生活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设计的依据,根据使用要求的的不同面积要随之发生变化。
二、功能对于空间形态方面的规定性。
在确定了空间大小和容量之后就是确定空间的形态是正方形长方形还是椭圆等等,根据不同的功能而进行选择。
例如教室、剧院、体育馆不同的功能要进行不同的选择使其能够满足需求。
[工学]《建筑空间组合论》详细笔记
![[工学]《建筑空间组合论》详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be43f4125c52cc58bd6bec7.png)
1. 形式美和艺术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在建筑中,凡事具有艺术性的作品都必须符合于形式美的规律,反之,凡事符合于形式美规律的建筑却不一定具有艺术性。
2. 教室7X7;6X8;5X10m;4X12m四种规格的分析。
3.Form follows the founction.4.功能对于空间的规定性首先表现在量和形的两方面,其次是“质”。
5.就一个房间的角度来分析功能合理就必须做到:具有合适的大小、合适的形状、合适的门窗设备及合适的朝向。
总的一句话:就是合适的空间形式。
6.房间与房间在功能上讲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必须处理好房间与房间之间的关系问题。
7. 空间形式就是指若干空间是以什么方式衔接在一起的,我们可以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概括出若干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空间组合形式。
走道式:用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用的狭长的空间——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宿舍、办公楼、学校、医院、疗养院。
特点:动静结合、空间明确分开。
单元式:以一种垂直交通联系空间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
特点:紧凑、空间互不干扰。
中庭式:通过广厅,一种专供人流集散和交通联系用的空间,把各主要使用空间连成一体。
特点:适合人流比较集中、交通联系频繁的公共建筑,如:展览馆、火车站、图书馆。
套间式:把各使用空间直接地衔接在一起而形成整体。
主次式:以体量巨大的主体空间为中心,其它附属或辅助空间环绕它的四周布置。
第三章:空间与结构8.以墙和柱城中的梁板结构体系墙和柱承受的是垂直的压力;梁和板承受的是弯曲力。
特点:墙体本身纪要起到围和空间的作用,同时又要承担屋面的重荷,把维护结构和承重结构这两重任务合并在一起。
9.框架结构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把承重的骨架和用来维护或分隔空间的帘幕式的墙面明确地分开。
这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有的材料虽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但却不适宜用来防风避雨,而另一些材料却正好覆盖在骨架上,从而形成一个可供人们栖息的空间。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作者:————————————————————————————————日期:《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作者:彭一刚中国建工出版社全书分成了八章,分别是:1总论、2功能与空间、3空间与结构、4形式美的规律、5内部空间的处理、6外部空间的处理、7群体组合的处理、8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
其实,我觉得,里面的空间与结构这一章没必要单独设立一章,很多内容可以在其它7章里面穿插进行,单独设立一章,反而对这本书的论述重点有所迟疑,或许,作者为了论述的完整性吧,其实,他也没怎么讲清楚。
一在总论中,作者对建筑发展中的本质联系,提到了三个主要方面:一、人们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要求;二、人们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和审美方面的要求;三、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来达到前述的两个方面的要求;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作者引用了老子的一段话,在这里因为不会拼,暂不打出来。
对于建筑的意义在于:强调建筑对于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成空间的实体的壳,而是空间本身。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当你在用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就要把这个东西忘掉。
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也是对老子的呼应吧。
看待建筑功能的合理性,不能脱开一定的社会条件而追求一种抽象的,绝对的标准。
近现代建筑在破除了古典建筑形式的桎梏后,在空间的形成,分隔和组合上产生了极大的灵活性,这必然会促使功能朝更新,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功能和形式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互有促进的相互扶持,是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关于精神和审美的要求由于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而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因而,供人居住或者使用的建筑应考虑到它对人的精神感受上所产生的影响。
对称:庄严,肃穆,雄伟非对称:自由,轻巧,活泼建筑性格特征所表现的是建筑物的个性。
不光是由它的功能,地形,环境所决定的,还有时代(时代风格),民族或地区(民族或地区风格),作者(个人风格)共同给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形式美和艺术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在建筑中,凡事具有艺术性的作品都必须符合于形式美的规律,反之,凡事符合于形式美规律的建筑却不一定具有艺术性。
2. 教室7X7;6X8;5X10m;4X12m四种规格的分析。
3.Form follows the founction.4.功能对于空间的规定性首先表现在量和形的两方面,其次是“质”。
5.就一个房间的角度来分析功能合理就必须做到:具有合适的大小、合适的形状、合适的门窗设备及合适的朝向。
总的一句话:就是合适的空间形式。
6.房间与房间在功能上讲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必须处理好房间与房间之间的关系问题。
7. 空间形式就是指若干空间是以什么方式衔接在一起的,我们可以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概括出若干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空间组合形式。
走道式:用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用的狭长的空间——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宿舍、办公楼、学校、医院、疗养院。
特点:动静结合、空间明确分开。
单元式:以一种垂直交通联系空间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
特点:紧凑、空间互不干扰。
中庭式:通过广厅,一种专供人流集散和交通联系用的空间,把各主要使用空间连成一体。
特点:适合人流比较集中、交通联系频繁的公共建筑,如:展览馆、火车站、图书馆。
套间式:把各使用空间直接地衔接在一起而形成整体。
主次式:以体量巨大的主体空间为中心,其它附属或辅助空间环绕它的四周布置。
第三章:空间与结构8.以墙和柱城中的梁板结构体系墙和柱承受的是垂直的压力;梁和板承受的是弯曲力。
特点:墙体本身纪要起到围和空间的作用,同时又要承担屋面的重荷,把维护结构和承重结构这两重任务合并在一起。
9.框架结构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把承重的骨架和用来维护或分隔空间的帘幕式的墙面明确地分开。
这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有的材料虽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但却不适宜用来防风避雨,而另一些材料却正好覆盖在骨架上,从而形成一个可供人们栖息的空间。
10. 桁架结构、钢架结构、壳体结构、悬索结构、悬挑结构,剪力墙结构、井简结构、帐篷结构和充气结构。
11.整个自然界有机、和谐、统一、完整这样一个本质属性,反映在人的大脑中,就会形成完美的观念,这种观念无疑会支配着人的一切创造活动,特别是艺术创作。
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12.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主从与重点趣味中心就是指整体中最引人入胜的重点或中心。
一栋建筑如果没有这样的重点或中心,不仅使人感到平淡无奇,而且会由于松散以致失去有机统一性。
均衡与稳定前者属于科学范畴,所运用的是逻辑思维的方法落后者属于美学范畴,所运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方法。
对比与微差对比指的是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微差指的是不显著的差异,就形式美而言,这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
对比可以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求得变化;微差则可以借相互之间的共同性来求得和谐。
韵律与节奏爱好节奏和谐之类的没的形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
连续的韵律;渐变的韵律;起伏的韵律;交错的韵律。
比例与尺度13.毕达哥拉斯学派——在自然界杂多的现象当中找出统摄一切的原则或因素。
在这个学派看来,万物最基本的因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者宇宙中一切现象,著名的“黄金分割“就是由这个学派提出来的。
14.15.满足理智要求:就是指良好比例一定要正确反映事物内在的逻辑性。
16.形式美只限于抽象形式本身外在的联系,即达到了多样统一,也还是不能传情的,而艺术作品最起码的标志就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唤起人的思想感情上的龚宁,所谓”触物为情“或”寓情于景“就是这个意思。
17.借助物质的、抽象的形式——而非具体的形象——的某些特征来传递一种信息,是建筑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最根本的特征。
第五章内部空间的处理18.天花板——作为空间的顶界面——最能反映空间的形状及关系。
有些建筑空间,单纯依靠墙或柱,很难明确界定出空间的形状、范围以及各部分空间之间的关系,但通过天花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关系明确起来。
另外,通过天花处理还可以达到建立秩序,克服凌乱,散漫,分清主从,突出重点和中心等多种目的。
19.地面图案设计大体上分三种:一是强调本身的独立完整性;二是强调图案的连续性和韵律感;三是强调图案的抽象性。
20.室内色彩,一般遵循上浅下深的原则来处理。
符合稳定的原则。
21.室内色彩处理必须恰如其分地掌握好对比与调和的关系。
只有调和没有对比会使人感到平淡而无奇。
反之,过分地强调对比则会破坏色彩的统一。
一个房间的色彩处理应当有一个基本色调,确定了基调后,还必须寻求适当的对比和变化。
22.在处理室内色彩是,还应该避免大面积地使用纯度高的原色或其他过分鲜艳的颜色。
特别是天花板、墙面、地面的颜色不宜过分鲜艳,强烈,因为这种颜色往往使人感到刺激。
为此,一般应该采用多少带一点灰色成分的中间色调,这样将使人感到既柔和又大方。
23.空间的组合处理:(一)空间的对比与变化(1)高大与低矮——欲扬先抑——最常见的形式是:在通往主体大空间的前部,有意识地安排一个极小或极低的空间,通过这种空间时,人们的事业被极度的压缩,一旦走进高大的主题空间,事业突然开阔,从而引起心理上的突变和情绪上的激动和振奋。
(2)开敞与封闭之间——使人豁然开朗(3)不同形状之间(4)不同方向之间(二)空间的重复和再现在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对比固然可以打破单调以求得变化,作为它的对立面——重复与再现——则可借协调而求得统一,因而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音乐中,通常是借某个旋律的一再重复而形成为主题,这不仅不会感到单调,反而有助于整个乐曲的统一和谐。
(三)空间的仙界和过渡(四)空间的渗透和层次(五)空间的引导与暗示1.以弯曲的墙面把人流引向某个确定的方向,并暗示另一空间的存在。
特点是阻力小,富有运动感。
2.利用特殊形式的楼梯或特意设置踏步,暗示出上一层空间的存在。
3.利用天花板、地面处理,暗示出前进的方向,通过处理,而形成一种具有强烈方向性或连续性的图案,这也会左右人前进的方向。
4.利用空间的灵活分割(六)空间的序列与节奏体量是空间的反映,而空间主要优势通过平面来表现的,要保证有良好的体量组合,首先必须使平面布局具有良好的条理性和秩序感。
勒·柯布西耶平面布局是根本,没有平面布局你就缺乏条理,缺乏意志。
24.在建筑的提醒和里面处理中,虚和实时缺一不可的。
没有实的部分整个建筑就会显得脆弱无力;没有虚的部分则会使人感到呆板、笨重、沉闷。
只有把这两者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并借各自的特点相互对比陪衬,才能使建筑物的外观既轻巧通透又坚实有力。
25.26.切记简单的安各要素等比例放大。
27.28.29.30.周围环境对建筑和人的心理方面的影响是机器复杂和多方面的。
要想是建筑和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必须从各个方面来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来美化环境。
31.若干建筑摆在一起,只有拜托偶然性而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和必然性时,才能真正地形成群体。
这种有机联系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1.各建筑物的体型之间彼此呼应,相互制约;2.个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3.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交织穿插,和谐共存于一体。
32.居住建筑的布局形式:1.周边是布局住宅眼地段周边排列而形成一系列的空间院落,公共设施则置于街坊的中心。
这种布局可以保证街坊内部环境的安静而不受外界干扰;沿街一面建筑物排列较整齐,有助于形成完整统一的街景立面。
但是由于建筑物纵横交替地排列,常常只能保证一部分建筑具有良好的朝向。
另外,由于建筑物相互遮挡不仅会造成一些日照死角,而且不利于自然通风。
这种布局形式较适用于寒冷地区,以及地形规整、平坦的地段。
2.行列式布局建筑物相互平行排列,公共设施穿插地安排早住宅建筑之间。
这种布局的绝大部分建筑都可以具有良好的朝向,从而有利于争取有利的日照、采光、通风条件。
但是它不利于形成完整、安静的空间,建筑组合也较为单调。
3.独立式布局居住无独立地缝补。
由于四面临空,有利于争取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条件。
但是不够经济。
33.在运用轴线引导、转折的方法来组织建筑群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地形特点合理地引出轴线,这一点是能否达到统一的关键。
如果轴线构成本身不合理,或者与地形缺乏良好的呼应关系,那么要想借助于这种本身就有缺陷的轴线而把众多的建筑介个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是十分困难。
轴线犹如骨骼,很难射线一个骨骼畸形的人能够具有匀称的体型。
34.通过向心达到统一是通过这种方法二达到统一的。
35.通过地形的变化达到统一36.以共同的体型来求得统一37.建筑风格的统一38.外部空间具有两种典型的形式:奇异是以空间包围建筑物,这种形式的外部空间陈志伟开敞式的外部空间:另一种是以建筑实体为何而形成的空间,这种空间具有较明确的形状和范围,称之为封闭形式的外部空间。
39.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六种发放:1.通过门洞从一个空间看40.建筑师并非在创作中简单地模仿地方建筑的处理与布局形式,而是在深入分析低于问话特点的基础上,从形式、体量、空间、材料、气质和当地风土人情等问话内涵,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归属和认同感。
41.解构注意所追求的却是非理性于反逻辑的偶然给予。
它之所以用理性元素,其目的是通过理性元素的并置于冲突,去追求非理性的目的,向理性统治下的人们证明非理性的合理。
借理性的元素,表达非理性的内涵,这就是解构建筑的基本哲学特征。
42.43.功能决定了建筑物的大小、形状不同。
幼儿园、教室、比赛场、影院厕所、卧室、客厅、厨房44.采光面积比=开窗面积/地板面积45.用梁取代承重墙——外墙内柱的承重体系。
46.穹窿结构罗马潘泰翁神庙圣·索菲亚教堂拱肋结构圣米奇教堂桁架结构47构架式充气和汽承式充气48.形式美的规律统一——相对于杂乱;变化——相对于单调主从平衡不对称的均衡象征主义动态均衡对比和微差大小、形状、方向、曲直、虚实、色彩的渐变韵律的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比例,就不可能真正的统一所谓的推敲比例就是通过反复研究对象的长、宽、高的度量,来寻求三者之间最理想的关系。
内部空间的处理形式1.引导和暗示的几种类型:根据人流特点以曲线形式的墙面把人流引向某个确定的方向,并暗示另外一个空间的存在;利用特殊形式的楼梯或踏步吧人流引导至上一层空间;通过天花板、地面处理给人流指示出前进的方向;利用空间的灵活分割,向人们暗示则另外一些空间的存在空间程序的组织熟练运用古典音乐技法,考虑人流线路,尽量使之走完完整的空间序列。
建筑的外立面处理体量组合的三种形式:虚实的穿插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