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复兴运动之省察

合集下载

日本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93岁写成的王阳明传记,主要讲了什么?

日本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93岁写成的王阳明传记,主要讲了什么?

⽇本阳明学⼤师冈⽥武彦93岁写成的王阳明传记,主要讲了什么?如果想深⼊了解王阳明其⼈,推荐冈⽥武彦所著的《王阳明⼤传》,冈⽥先⽣于六⼗⼋岁时着⼿撰写,花费了⼆⼗五年⼼⾎,⾄九⼗三岁⾼龄⽅完成这本五⼗余万字的王阳明通俗传记。

虽是写王阳明⽣平,实际重点放在了⾃宋以来儒学的绵亘变迁,以及程朱陆王各派学说的传承同异,不仅是⼀本传记,也是⼀本完整阐述宋明儒学和⼼学来龙去脉的⼤作。

正如史界评论,百年以降,东亚之阳明学者,未有居于冈⽥武彦先⽣之上者。

数百年来,阳明学失于中国,却传承于⽇本,讽刺也遗憾。

如今精读这本书,⽆疑也只能算是在学问上求助邻邦,借他⼭之⽯,攻我之⽟了。

关于王阳明16世纪的宗教改⾰家马丁·路德曾说:“每个⼈都可以依靠⾃⼰的信仰,⽽不是外在的制度、牧师乃⾄教皇来得救。

”王阳明对儒学、对中国⽂化的贡献,与此类似。

⼼学的最⾼价值,便是让⾃⼰的精神,脱离世俗伦法的约束,在⽇常⽣活中,⼈⼈皆可成圣。

冈⽥先⽣认为,阳明学是“体认培根之学”,是“⾝⼼相即、事上磨炼之学”。

王阳明是⾏动圣哲,阳明学也是⾏动儒学,这种精神贯穿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事中。

儒学本来就是以实学为本,追求经世济民、追求实⽤,通过体认领悟、在实践中掌握学问。

⽽王阳明在这种基础上更进⼀步,创⽴“良知”说,认为⾃我和圣⼈⼀样,⽣⽽伟⼤,存⽽⽆异。

这种强调⾃我的主张,也被海外史学界认为是中国⽂艺复兴开始的标志。

(⾄于后话,那另当别论了)在王阳明看来,⽆论圣⼈还是凡夫,⽆论贤⼠还是愚⼈,⽆论学者还是⽩丁,只要是⼈,⼼中皆有良知,这是永远不灭的光明,是每个⼈与⽣俱来的东西。

正如钱穆先⽣所⾔:良知既是⼈⼼⼜是天理,能把⼼与物、知与⾏统⼀起来,这不但弥补了朱陆学说的⽚⾯性,也从⼀定程度上解决了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中,⼈⽣所能有的成就有三:道德、学问和事功,在这三个⽅⾯都有⼤成者,⽅能成为伟⼈。

从这个⾓度来看,王阳明堪称伟⼤。

阳明学的三个阶段王阳明的⾼徒钱绪⼭指出,王阳明的“学”有三变,“教”亦有三变。

当代儒学的五种形态

当代儒学的五种形态

学术评论当代儒学的五种形态李承贵内容提要 在当代中国儒学史上,内容不同、特点各异的开展儒学的形态已然形成,主要包括:宗教儒学、政治儒学、哲学儒学、伦理儒学、生活儒学。

这五种儒学形态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厚的理论意蕴,更有其深刻的实践意蕴。

它们既是对中国现代性价值资源的探寻,也是对儒家思想的自觉性调适,因而其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儒学普遍主义的追求,而是一种在思想逻辑与历史逻辑张力之间对儒学的创新、对生命的安顿、对民族的铸魂之伟大实践。

关键词 宗教儒学 政治儒学 哲学儒学 伦理儒学 生活儒学 20世纪初以来,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导的儒学,为了对人类所遭遇的困境有所应答,从而表现出对自我思想内容及价值的开掘和检讨;为了对新的社会际遇有所适应,从而在思想、内容和价值上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为了适应学科分类的要求,从而对自身思想内容进行学科分类和规定。

对于这种包含了儒家思想内容的分类、儒学价值的开掘和落实、儒学存活和发展途径的寻找,且具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规模性、主体上的群众性的儒学更新运动和存在形式,我们称之为“儒学的形态”。

根据我们的考察,宗教儒学、政治儒学、哲学儒学、伦理儒学、生活儒学即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五种形态。

形态之一:宗教儒学考之当代中国儒学史,以“宗教”为路径研究或发展儒学的约有三个向度:其一是制度儒教向度,以康有为、汤恩佳、蒋庆为代表。

早在1912年,康有为在《中华救国论》中称:“今者保教中国之亟图,在整纪纲”,以尊孔救国立论,倡导各地设孔教会。

1913年,康有为在《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中,建议国会将孔教立为国教。

同年8月,孔教会陈焕章等人向政府呈送“请定孔教为国教”书,主张中国“一切典章制度、政治法律,皆以孔子之经义为根据;一切义理、学术、礼俗、习惯,皆以孔子之教化为依归”,呼吁“中国当奉孔教为国教”,推孔子为教主;声称提倡儒教的目的是保种保国、整顿纲纪。

与康有为有类似主张的代表系香港的汤恩佳和大陆的蒋庆。

历史必修三论述题例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三论述题例题及答案

1.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

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

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

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材料四:放眼将来,具有儒家特色的现代性,在东亚出现的可能性极大。

其实,“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方面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4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目的。

(4分)(3)依据材料三,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运动的深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4分)(4)依据材料四,如何认识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4分)2.阅读下列材料图1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作品透露出女性体态丰满,具有协调性,反映了人体之美。

儒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的教育思想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关于儒、儒家、教育、教育思想概念,在了解基础概念的基础上,从人性论、修身正己、教化天下、内化育人四个方面解析儒家的教育思想,最后针对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启示做简要说明。

【关键词】人性论、中庸、旨归、仁政、内化育人一、关于儒、儒家、教育、教育思想的概念理解1.关于“儒”“儒”,脱胎于周代的“礼乐文明”,宗师仲尼,以教授儒家经典为己任,更以解决一切人生、宇宙、社会的和谐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与旨归。

2.关于“儒家”《汉书·艺文志》中提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认为儒家有如下特征:第一,助人君顺阴阳;第二,助人君明教化;第三,游文于六经;第四,留意于仁义;第五,宗师仲尼。

同时依据《中庸》评价孔子所言:“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认为:孔子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时圣人的经验,以用来治理国家、教育民众。

中国的儒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关于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本文中所指的教育是广义的教育,所以儒家教育思想是与广义教育相对应的思想。

4.关于教育思想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教育思想则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它是人类对社会和教育认识、概括、论证和思考的产物,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教育上升到自觉状态的标志。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儒家教育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内容,自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它始终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在文化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复古思潮与文体意识--唐代古文运动与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的文体学省察

复古思潮与文体意识--唐代古文运动与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的文体学省察


被树 立 起 来 。 然 而 , 在 把 这 些 目标 付 诸 学 习 、实 践 的过 程 中 ,却 出 现 了 不 同 的情 形 。 文 体 意 识 的 强 弱 导 致 了唐 、 明 两 代 的 复 古 者 ,在 文 体 的 创 新 与 守 成 上 各 居 一 端 , 特 色 分 明 。 大 致 说 来 , 以 韩 愈 、 柳 宗 元 为 代 表 的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的 主 将 们 文 体 意 识 相 对 较 弱 ,他 们 重 视 学 习 典 范 的 文 体 , 但 更 重 视 开 创 新 文 体 , 而 明 代 七 子 派 文 人 的 文 体 意 识过 于 强 烈 。循 规 蹈 矩 。 难 以 出 新 。 具 体 而 言 ,表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 ) 体 裁 方 面 看 , 人 疏 于 辨 析 而 明 一 从 唐 人 长 于 论 议 。 例 如 。 古 文 ” 一 个 复 杂 的 概 “ 是 念 , 为 文 体 范 畴 的 “ 文 ” 词 的 发 明 专 作 古 一 利 , 归 之 于 韩 愈 , 他 之 前 尚 未 有 人 使 用 应 在
维普资讯
人 文 I 惠 2 2年 第 3 期 0o
复 古 思 潮 与 文 体 意 识
— —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与 明代 七 子 派 文 学复 古 运 动 的文 体 学 省 察
史 小 军
内窖 提 要 复 古 思 潮 与 文体 意 识 密切 相 关 , 复古 者 文 体意 识 的 强 弱 不仅 影 响 其 自身 的理论 及创作 ,而且也制 约 着复古运动的基本走 向。以韩愈 为代 表 的詹代 古文运动 的主将 们的 文体意识相 对较弱 ,能够推 陈 出新 ;而明代七 子派文人 的文 体意识 则过 于强 烈 ,循 规 蹈 矩 ,模 拟成 风 。二者 在 文 体 的 创新 与 守成上 各 居 一 端 ,特 色 分 明 。 关 键 词 古 思 潮 文 体 意 识 古 文 运 动 七 子 派 文 学复 古 复古 是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发 展 史 上 极 其 频 繁 的 现 象 ,也 是 学 界 广 泛 关 注 的热 点 问 题 之 一 。笔 者 曾 就 文 学 复 古 与 儒 学 复 兴 的 关 系 问 题 作 过 探 讨 。 在 此 , 我 们 将 撇 开 一 切 外 在 的 因 素 ,从 文 体 学 角 度 对 这 个 研 究 热 点 再 加 以 审 视 。 不 难 发 现 , 复 古 思 潮 与 复 古 者 的 文 体 意 识 密 切 相 关 。 在 复 古 运 动 过 程 中 ,文 体 意 识 如 同 复 古 者 手 中 的 一 柄 双 刃 剑 ,既 能 伤 人 , 亦 能 自伤 。 复 古 者 要 么 借 此 打 破 所 依 赖 的 传 统 而 开 创 新 文 体 ,要 么 固守 传 统 而 最 终 被 传 统 所 吞 噬 。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与 明 代 七 子 派 文 学 复 古 运 动 ,便 是 两 个 绝 佳 的例 证 。 文体 的 创 新 与 守 成 简 单 地 讲 。 文 体 就 是 文 学 作 品 的 体 裁 或 体 式 ,按 照 童 庆 炳 先 生 的 理 解 , 它 应 包 含 体裁 、 语 体 、 风 格 三 个 层 次 ∞。 文 体 意 识 是 指 “ 个 人 在 长 期 的 文 化 熏 陶 中 形 成 的 一 对 于 文 体 特 征 的 或 明 确 或 朦 胧 的 心 理 把 握 。 0 本 文 中所 谓 文 体 意 识 的 “ 弱 ” 用 ” 强 , 来 指 称 人 们 对 于 文 体 规 范 认 同 或 遵 守 程 度 的 大 小 ,此 处 的 “ 体 规 范 ” 实 际 上 指 的 文 是 既定 的 文 体 规 范 。 骈 体 文 和 台 阁 体 诗 及

儒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的教育思想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关于儒、儒家、教育、教育思想概念,在了解基础概念的基础上,从人性论、修身正己、教化天下、内化育人四个方面解析儒家的教育思想,最后针对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启示做简要说明。

【关键词】人性论、中庸、旨归、仁政、内化育人一、关于儒、儒家、教育、教育思想的概念理解1.关于“儒”“儒”,脱胎于周代的“礼乐文明”,宗师仲尼,以教授儒家经典为己任,更以解决一切人生、宇宙、社会的和谐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与旨归。

2.关于“儒家”《汉书·艺文志》中提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认为儒家有如下特征:第一,助人君顺阴阳;第二,助人君明教化;第三,游文于六经;第四,留意于仁义;第五,宗师仲尼。

同时依据《中庸》评价孔子所言:“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认为:孔子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时圣人的经验,以用来治理国家、教育民众。

中国的儒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关于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本文中所指的教育是广义的教育,所以儒家教育思想是与广义教育相对应的思想。

4.关于教育思想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教育思想则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它是人类对社会和教育认识、概括、论证和思考的产物,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教育上升到自觉状态的标志。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儒家教育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内容,自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它始终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在文化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

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一、从孔子到孟、荀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揭示了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0—前200年的精神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不平常的历史事件。

这就是,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几大文明同时经过了“超越的突破”,奠定了人类自我理解的普遍框架,成为世界历史的“轴心”: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

和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从怀疑主义、唯物主义到诡辩派、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的可能性。

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传授一种挑战性的观点,认为人世生活就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

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经由以塞亚和耶利米到以塞亚第二,先知们纷纷涌现。

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

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①此后,“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需回到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②。

雅斯贝斯突破了欧洲中心论的藩篱,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的文明成就,指出了几大古代文明几乎是在同时达到了其高峰,从而一反其同胞黑格尔将中国、印度、希腊看成精神从低级到高级递进序列发展的看法。

但其理论也有不足之处。

雅斯贝斯虽然注意到“轴心时代”之前还有一个“前轴心时代”,但由于受西方传统的影响,雅氏主要关注的是“轴心时代”对之前文化传统的超越和突破,而对“前轴心时代”到“轴心时代”的过渡,特别是“前轴心时代”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

中国文化与西方特别是欧洲文化的一个最大不同,便是中国不仅有一个灿烂的轴心时代,同时还有一个漫长的前轴心时代。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苏轼,又名苏东坡,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古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弟苏澈并称三苏”。

苏轼一声的政治道路起伏坎坷,经过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得到赦免。

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不一样的他。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中最出名的是苏轼的词。

苏轼的词题材非常广泛,并且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诗作大多抒发自己坎坷感慨、感叹民不聊生、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苏轼的散文多是一些随笔性的记叙文,却不常发表议论,只是以精妙的意境与优美的情趣洋溢其中,与欧阳修的散文并称欧苏”。

苏轼的文学著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学者对苏轼的人生、词、诗、散文等进行研究,苏轼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本综述针对2015年开始至今的苏轼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

因此我对关于苏轼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苏轼的人生、思想研究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堪,但是却有着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离不开儒、释、道三种思想对他的影响。

在高安琪的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中,阐述了苏轼人生的三个历程,从初入仕途的积极到被贬黄州的旷达,最后惠儋晚年的真朴超然的人生历程阐述道家思想在其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最初苏轼是通过人生的思考和心态变化在创作中反映出道家重视心灵的逍遥之游;而乌台诗案”后,苏轼深自省察,物我两忘,用超脱的眼光看待万物,展现旷达的精神面貌;晚年的苏轼安贫乐贱,恬然自足,崇尚淳朴的大自然。

道家思想贯穿着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的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情怀。

其中,关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期的研究有两首,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

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论述了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定风波》,以此表达出苏轼的以出世为心,入世为迹,未曾踏出归隐之路,却参透人生妙理。

关于牟宗三介绍

关于牟宗三介绍

关于牟宗三介绍牟宗三是被人称之为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是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简介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字离中,生于山东省栖霞县牟家疃,祖籍湖北省公安县。

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9年升入哲学系,并于1933年毕业。

1949年往台湾。

1960年往香港,先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任哲学教授及导师,退休后,定居台北。

1995年4月12日下午三时因器官衰竭逝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

曾获香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及台湾行政院文化奖。

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他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

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

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

主要著作有《逻辑曲范》、《理性的理想主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

牟氏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

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学术思想牟宗三为新儒家代表人物,认为现代新儒学的任务为“道统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

”他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

牟宗三先生,学思精敏而透辟,慧识弘卓而深彻。

他悠悠一生,只做一件事:“反省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的途径。

第2章 秦至清末的教育思想

第2章  秦至清末的教育思想

理学教育旨在恢复儒家道统,重新点燃道德的火把,
指示人类的前程。
理学家以传道为义不容辞的使命,高度重视教育。
学派内部师生传道授业、前仆后继,在长期被贬抑 之下仍坚持不懈、顽强不屈。
宋理宗时,理学被定为官方教育的正统,统治中国
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约700年。
教育的目标——存天理,灭人欲
“学者须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教育的核心内容——道德修身(去蔽明善,
领悟天理,终身笃行) 最高之天理,即三纲五常。
知道之士——儒者,达于天道 三类学者 谈经之士——讲师,擅长训诂 能文之士——文士,精通文章
(三)论教育的阶段与任务
知行相须、博专结合。 “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
பைடு நூலகம்
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
(六)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 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读书始敬,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 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理在气先。“理”——万物产生的本原
“气”——构成万物的材料
性即理。人禀受“理”便是人性。
人是“理与气合”的产物,人性有二。
天命之性,先天至善,是共性。 气质之性,后天形成,有善与不善之分。
(二)教育的作用与目标
教育的作用——变化气质(明明德)
“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 禀气之愚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所谓明 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
(四)音乐教育思想
音乐客观存在,不因社会或人而改变其本质。 音乐的本质——“和”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苏轼,又名苏东坡,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古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弟苏澈并称“三苏”。

苏轼一声的政治道路起伏坎坷,经过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得到赦免。

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不一样的他。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中最出名的是苏轼的词。

苏轼的词题材非常广泛,并且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诗作大多抒发自己坎坷感慨、感叹民不聊生、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苏轼的散文多是一些随笔性的记叙文,却不常发表议论,只是以精妙的意境与优美的情趣洋溢其中,与欧阳修的散文并称“欧苏”。

苏轼的文学著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学者对苏轼的人生、词、诗、散文等进行研究,苏轼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本综述针对2015年开始至今的苏轼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

因此我对关于苏轼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苏轼的人生、思想研究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堪,但是却有着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离不开儒、释、道三种思想对他的影响。

在高安琪的《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中,阐述了苏轼人生的三个历程,从初入仕途的积极到被贬黄州的旷达,最后惠儋晚年的真朴超然的人生历程阐述道家思想在其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最初苏轼是通过人生的思考和心态变化在创作中反映出道家重视心灵的逍遥之游;而“乌台诗案”后,苏轼深自省察,物我两忘,用超脱的眼光看待万物,展现旷达的精神面貌;晚年的苏轼安贫乐贱,恬然自足,崇尚淳朴的大自然。

道家思想贯穿着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的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情怀。

其中,关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期的研究有两首,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

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论述了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定风波》,以此表达出苏轼的以出世为心,入世为迹,未曾踏出归隐之路,却参透人生妙理。

探讨儒家“以德治国”的现代意义

探讨儒家“以德治国”的现代意义

探讨儒家“以德治国”的现代意义探讨儒家“以德治国”的现代意义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相当完备的行政伦理体系。

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当时诸子百家关于德治的争鸣。

以下是由为大家整理的探讨儒家以德治国的现代意义,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

摘要:介绍了儒家以德治国的历史渊源与历史地位,提出当前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以德治国观,并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方面分析了以德治国的现代意义,同时提出了笔者对以德治国的一些宏观构想和具体措施。

指出落实以德治国关键是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只有把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才能展现我国人民的新的道德水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以德治国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这就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 以德治国的提出表明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21世纪的新时期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重要治国方略的诞生。

以德治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中国历代的治国之道,吸取国外国家事务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如何管理国家事务,如何教育引导人民崇尚高尚的精神生活思考的结晶。

一、儒家以德治国的历史渊源与历史地位中国具有由来已久的重德传统,以德治国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的周公。

殷商的灭亡引发了人们对治国方略的深入思考。

商朝的最高统治者自称是天、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们是受天保护的,他们的统治也是万世不变的,他们把自己的意志说成是天的意志,要老百姓对其统治逆来顺受。

然而,奴隶的暴动,却使天命改降于周。

这种历史的大变革使得周朝的最高统治者不得不反思其中所蕴涵的历史教训。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只辅佐那些有德之人。

失败的遗产 ——康有为国教运动的历史启示

失败的遗产 ——康有为国教运动的历史启示

文化得儒家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它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君主专制对于儒学的吸收与传播是有其明确的选择性的,它力图将儒学纳入到它自己的意识版图之中,而对于儒学中与专制制度相对立的部分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乃至怀有深深的敌意,朱元璋的删节《孟子》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战国以后的儒家为了在君主专制体系中存活下去,不得不做出相当的调整,董仲舒意识到失去制度约束的君主专权的危险,想借助于天命的权威来约束君主,“屈君以伸天”,为此,他不得不重新安排君与民的关系,“屈民以伸君”,这与《尚书》中民的政治地位显然不同。

《尚书》以天为至上主宰,但天意是完全通过民心来开显自身的,所谓“天听自我民听、 天视自我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论断表明,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设,它完全依靠民意来表达自身,在这种天民合一的政治思想中,民实际上被赋予了最高的地位,民等同于天。

这种对于民的定位比董仲舒要高得多,所以,汉代以后的儒学史其实是儒家与专制制度相博弈的历史,真正的儒者并未放弃其儒家的根本价值,并努力从体制内部发挥制约君权的力量。

但是,这种体制内的定位同时也为它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教构成,其中佛道二教的传播系统显示了相当的超越性和独立性,它们本身并不直接构成为政治体系的一部分,它们的生存也拥有广大信众的支持而不必过度依赖政府的恩典。

但是,儒教的教化体系则不同,它明显具有政教合一的特征,不但代表着礼制最高层次的国家层面的天地祭祀(北京今天依然有天、地坛和日、月坛古迹)、孔子祭祀、国子监、科举制均有政府直接管理,各地的书院也多由地方政府资助建立,用以推动儒学义理的探讨和传播。

儒教政教合一的组织体系的弊端是毋庸置疑的,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组织体系,一旦君主制度崩溃,儒教的组织系统便会轰然倒塌,儒家便会成为无所附的游魂从而陷于严重的生存危机,如果儒家不想成为君主专制的殉葬品,必须将它与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切割,最早意识到儒家的危机并试图使之从日渐衰朽君主专制政体中剥离下来的正是康有为。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2. 生之谓性
• 人性既然包含“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内容,何以人又 有很多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呢?程颐认为,这是气的影响,气 有清浊之分,于是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善有恶。程颢说:“有自幼 而善,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遗书》一)程颐 说:“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遗书》 十八)这就是说,人们“恶”的行为是从先天禀受的气质中带 来的。
三. 诚
• 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上,周敦颐发挥了《中庸》的观点,认为人 有一种超然的本性,叫做“诚”。这“诚”是从阳气得来的, 是绝对至善的,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他在《通书》中说:“诚者, 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诚上》)
• 提出了“主静”学说,作为修养方法。周敦颐自己解释“主静” 说:“无欲故静。”所谓“静”就是安定、安宁。所谓“无欲”, 就是没有私欲的干扰。他认为,人能“无欲”,仁义道德的 “本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这就是他所说的“诚”的境界。

2. 形而上与形而下

二程强调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形而下的即是物质世界,他 们认为这不是根本的;形而上的是“道”和“理”,他们认为这 才是最根本的。程颢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若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则乃以器言,而非道也。” (《遗书》十一)
• 二程认为形而上是形而下的根本,也就是认为理是气的根本。 程颐说:“有理则有气”,又说:“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 数。”(《二程粹言》卷一)
3. 理与心
• “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 个道。”(《遗书》十八) •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 实一也。”(同上)
五. 人性

清朝的儒学复兴运动

清朝的儒学复兴运动

清朝的儒学复兴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儒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清朝,儒学被作为官方思想和教育体系的核心,对社会影响深远。

然而,在清朝晚期,随着近代化思潮的冲击,儒学逐渐失去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儒学复兴运动,解释其背后的原因,并展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儒学复兴运动的背景清朝自康熙时期开始,儒学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成为实践传统文化的工具。

然而,随着中国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困境的加剧,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对儒学的局限性和落后性提出质疑。

西方科学、民主思想和近代化理论的涌入,使得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怀疑儒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适用性。

二、儒学复兴运动的原因1. 外部冲击:清朝面临的外部威胁和冲击,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千古一贼战争,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自信。

这使得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体系已经被证明是不完善和落后的,需要进行改革。

2. 内部困境:清朝内部存在的问题,例如腐败、不公正的社会秩序以及封建的统治体系,引发了一些人对社会变革的呼吁。

他们认为儒学教育体系的僵化和急需改革,以适应这一时代的需要。

3. 新思潮的涌入:西方思想和科学的传入,给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观念。

他们开始思考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并寻求新的知识和理论,以驱动国家的进步。

三、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1. 儒学的变革:儒学复兴运动推动了儒学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儒学单一教条的局面。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新儒学,强调儒学与科学思维和现代价值观的结合。

这使得儒学重新获得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2. 教育改革:儒学复兴运动推动了清朝教育体制的改革。

新的教育制度注重科学知识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这种方式,清朝的教育向现代化迈进,培养了一大批继续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分子。

3. 社会变革:儒学复兴运动带来的思想变革影响了整个社会。

一些传统观念逐渐被打破,例如男尊女卑的观念开始受到挑战,社会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依赖于出身和血统。

四、结论儒学复兴运动是清朝晚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价值观和教育体制的反思与挑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2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检测试题(含14最新模拟,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2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检测试题(含14最新模拟,含解析)新人教版

12.2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这评价的应是( )A.荀子思想B.董仲舒新儒学C.宋明理学D.维新思潮解析:探讨世界本原,又与社会、人生相联系的,以道家及宋明理学最具代表,比较备选项可知C项正确。

答案:C2.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提到,《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探察事物从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不过了。

由此可知朱熹所倡导的“格物致知”( )A.强调探讨人类认识的现象与结构B.突出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C.充分探求事物外在联系及其规律性D.强调人们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意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探察事物从而得到知识”等可知,这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选项A错在“现象”,应该是本质;选项C错在“外在”,应该是“内在”;选项D错在“征服自然”,应该是“改造社会”。

答案为B。

答案:B3.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

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族进士居多。

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A.元朝灭亡的原因B.理学的影响C.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D.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解析:理学注重道德熏陶和气节培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元末殉难者多进士”正是理学影响下出现的一种现象,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4.(2014黑龙江二模)《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新变化--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新变化--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⑥三教合流、北宋崇文抑武的政—策—及王印应刷麟术《的国发学展纪,闻为》儒卷学八复《兴经创学造》条件。
程朱理学主要内容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 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 者,又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 而不在。
D 域政,策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繁荣。
③A.为阻了碍提了高商单业位发面展积的产量,积极改 进向BC..生纵发激产深展化工方了了具向社田、发庄会革展经矛新。济盾技术,使精耕细作
D.优化了资源配置
宋 杂消太 糅极宗井命田影陈制响靖与:为均劝田由农制于使的大,土在地量京分自西配路方耕推案行; 理农学丧家张失载土亦地极力,主使张国实行家井赋田制税以解 决收贫入富不受均到。影据此响可;知另,宋外朝激( 化)
“客户”(宋多指无地佃客,约占35%)
4.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②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农业发展
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宋代的不抑兼并与租佃经济
宋代统治阶层的人曾说过:“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
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宋代不抑兼并的影响】
积宋极朝影实响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 ①策租,佃土制地下流,转土之地频所繁有远者超对前劳动代者,的当 人时身即控有制“松千弛年,田劳换动八者百有主一”定的之自说由。 权提②这至利高在大有,了土幅 人调农地度 认动业资提为了生源高发劳产有农生动效限业了者率的生 一的情。产 场生况力 “产下水 宋积,极富平 代性余, 农,的甚 业 劳经动济力革可命以”转。向据工此商可业知、,服这务业一等土领地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知识点梳理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知识点梳理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知识点梳理单选题1、宋太宗曾征求吏人对改进国家财政的意见,获得大量反馈,其中44项被立即采纳;三司长官在决策时,甚至会召集百姓讨论。

这表明宋代A.士大夫阶层影响力大B.官僚政治日益走向成熟C.君臣间关系趋于平等D.国家治理凸显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在进行政治决策时会征求官民的意见,这反映出民本思想对于国家治理的影响,D项正确;百姓并不属于士大夫阶层,排除A项;官僚政治的成熟开始于唐代,排除B项;制定政策征求官吏和民众的意见并不能说明君臣关系趋于平等,排除C项。

故选D项。

2、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A.孔孟思想B.黄老之学C.魏晋玄学D.宋代理学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朱熹,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所以这首说理诗最可能受宋代理学的影响,D项正确;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所以影响这首诗的思想是宋代理学,不是孔孟思想、黄老之学和魏晋玄学,排除ABC项。

故选D项。

3、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认为人生的目标应当是A.为生民立命B.存天理,灭人欲C.为天地立心D.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天理是理学的核心,故理学认为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B项正确;“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张载的主张,AC项不符题意,排除AC项;“格物致知”属于理学的方法论,而不是理学认为的人生目标,排除D项。

故选B项。

4、今宋代将城市房产税从土地税中分离出来。

宋初,湖南“计屋每间输绢丈三尺,谓之屋税”;熙宁方田均税法中规定“屋税比附均定”;崇宁方田令规定“诸州县塞镇内屋税,据紧慢(繁荣还是荒僻)十等均定,并作见钱”;至政和二年,又改为每等之中再“各分正次二等”,共为二十等”。

这表明宋代A.成为最早设置房产税的朝代B.国家积贫积弱极力敛财C.逐步确立城市房屋私有产权D.抑商政策得到空前强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宋代将城市房产税从土地税中分离出来,并进行了单独的收取“屋税”,这在事实上逐步承认和确立了城市房屋私有产权,C项正确;材料只有宋代信息,无法体现最早,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宋代的积贫积弱,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否强化,排除D项。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Ⅰ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Ⅰ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导师徐中舒吴天墀撰者刘复生一、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生及其特点经历长期混乱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 在政治方面厉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同时广泛收罗社会人才, 以扩大统治基础在意识形态方面, 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 借以稳固封建秩序。

但宋王朝并不能克服封建社会的各种固有矛盾。

面对着剧烈的社会变革, 统治者除了在政策和制度作某些调整而外, 迫切需要有一种解救社会危机、维系封建秩序的新的思想武器。

经过长期的探索, 终于“找到”了这条道路, 这就是复兴儒学、更新儒学。

始于中唐而勃兴于北宋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以怀疑传统经学为起点, 终于汇成了强大的潮流, 成为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学术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

唐初官方撰定《五经正义》,”士子皆谨守官书, 莫敢异议”。

到了中唐, 政治的危机日渐暴露, 笃守义疏的经学传统也被打开了很大缺口。

啖助治《春秋》, “摭三家, 不本所承” , 成为经学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此前, “学者皆专门名家, 苟有不通, 宁言经误”此后, “学者喜援经击传,其或未明, 则凭私臆决”。

到宋初, 传统经学“已陵夷衰微矣。

然笃守古义, 无取新奇, 各承师传, 不凭胸臆, 犹汉唐注疏之遗也”。

虽有如柳开等人“不看注与疏” , 但直到仁宗时期, 风气才发生了根本变化。

固守义疏章句约束了人们的思想, 打破僵化的经学传统, 成为复兴儒学的迫切任务。

直抒胸意, 发明经旨,在北宋中期汇成为洪流一发而不可止, 这便是今人所称的疑经思潮。

在这场思想运动中, 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孙复、欧阳修、刘敞、王安石等人。

庆历前后, 儒学复兴运动形成高潮, 出现“学统四起”的盛况, 一批批新儒相因而起, 左提右携,声势浩大, 影响所及, 包括思想学术以及文学、史学、政治、教育、科举等各个领域, 范围之广、规模之巨、时间之长、影响之深, 则远非中唐的儒学运动所能比拟。

它的特色为:第一, 坚持儒家道统, 作为抬高儒学地位, 并与各种“异端邪说”相抗争的旗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 学复 兴思 潮之 背景
作 为 当 前 一 种 新 的 文 化 思 潮 , 学 复 兴 运 动 的 儒
兴 起 并 非 凭 空 出现 , 非 偶 然 为 之 , 是 有 着 特 定 的 亦 而
规 整方 案 , 中不 乏真 知灼 识 , 其 自成 一 家 之 言 。 除 了 2 0世 纪 中 国 三 大 学 术 思 潮 之 一 的 现 代 新 儒 学 外 , 近 年 来儒 学 复兴 运 动 逐 渐形 成 一 股 强 大 的学 术 思 潮 , 引起 社 会 各 界 的 广 泛 关 注 。 正 如 学 者 吴 光 所 言 :
fo mo e n Ne r m d r o— Co f l n snc h ure tr vv lo n u i n i o mi n .b v r o e h s o ninsa d mu p e e n uca i e te c r n e ia fCo f c a sn tado na t ute e y n a pi o n hi l o— e — x
ZH OU a g—a Lin f
( e at n fP i s p y A h i nv ri , n u H fi 3 0 9, hn ) D pr me t hl o h , n u ies y A h i ee 2 0 3 C ia o o U t
Ab t a t sr c :Re e ty as h i f t e r vv lte d o n u in i h n a le d e o n u d s u a l a t I i i e e t c n e r ,te r e o h e ia r n fCo f ca n C ia h s a ra y b c me a n ip t b e f c. t s d f r n s
it a e n t e p ih fmo e n Ne s.B s d o h l t d r o—C n u i n a d t e e r e c fta i o a u t r l t d ,p o l u ei s o n ih s fr g o o f c a n h meg n e o r dt n lc l a su y e p e p ta s re f isg t o i u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1 3 ( )5 02, 4 2 :8—6 2
C N 3 —1 1 5 21 /G 4 I SSN 6 1 74 —56 9 3
J u n l fKu m i g Un v r iy o r a n n i e st o
【 学 】 哲
儒 学 复 兴 运 动 之 省 察
周 良发
( 安徽大学 哲学 系 , 安徽 合肥 2 0 3 ) 3 0 9 摘要 : 近年来 , 儒学复兴思潮 在中国大陆的泛起 已是无 可争议 的事实 。与现代新儒学不 同 , 当 , 而是 众说纷呈 、 多元 并存。基于现代新儒家之 困境与传统文化研究思潮 的勃 兴 , 人们为 儒学 的未来前
景提 出一 系列独 到见解 , 中影 响较 大的有蒋庆 的“ 其 政治儒 学” 黄玉顺 的“ 活儒学 ” 、 生 与干春 松 的“ 制度儒 学 ” 。 总的来说 , 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均有 现实可行性 , 它们 标志着儒学研究路 向的新展 开。 但 关键词 : 儒学 ; 复兴运动 ; 政治儒学 ; 生活儒学 ; 制度儒学
c a im n n C u s n n t u in C n u i n s i n s a d Ga h n o g SCo si t o f c a im.Ge e al p a i g h u h t e e t e r s ma o a e fa i i t ,t e f t o n r l s e k n ,t o g h s h o i y n th v e sb l y h y o- y e i
中 图 分 类 号 : 22;2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64— 6 9 2 1 )2— 0 8— 5 B2 B6 A 17 5 3 (0 2 0 0 5 0
An n r s c nt v v ln o m e f Co ucan s I t o pe ti o Re i a ve nto nf i im
teftr popcs f ofc ns w i aeagetrmpc o i gQns o t a C nuins H agY su i of— h ue rset o n i i u C u a m, hc hv ra at nJa i li l ofc i h ei n P ic a m, u n uh nSLf C nu e
时 至今 日, 度 化儒 学解 体 已整 整一 个世 纪 了 , 制

但 中 国 思 想 文 化 界 对 儒 家 思 想 及 其 未 来 前 景 的 深 情 关切 却 始 终 未 变 。基 于 不 同 的学 术 视 阈 和价 值 评
判 , 们 对 儒 学 的 本 来 面 目 与 未 来 走 向 提 出 一 系 列 人
fr d a n w l o n u inim t d e e e eue frCo f ca s su y. K e w o ds:c f inim ;e i a v men ; o iia o uca im ;ie c nuca im ; o tt in o f c a s y r ouca s r v v Imo e t p ltc le nf in s lf o f in s c nsiuto c n u ini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