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二》唐诗鉴赏

合集下载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原文】从军行七首⑴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

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

“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古诗原文及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古诗原文及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古诗原文及译文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古诗原文及译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古诗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从军行七首⑴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

⑸新声:新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忧伤之情。

纷杂乐舞与思乡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其二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一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变换,琵琶又翻出新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情趣、新感受。

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

“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这句“旧”对应上句“新”,成为诗意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诗意从军行王昌龄其二诗意引导语:王昌龄的《从军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亦有很多人学过,《从军行》一共有七首,那么其中第二首该如何去赏析它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其二诗意,欢迎阅读!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可以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而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而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

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

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

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

《从军行二首(其二)》李白全诗赏析

《从军行二首(其二)》李白全诗赏析

《从军行二首(其二)》李白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全诗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欲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从军行二首⑴其二百战沙场碎铁衣⑼,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⑽,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⑼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⑽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白话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创作背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赏析】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百战沙场碎铁衣”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可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斗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伏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本诗所描述的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突破口,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从诗中看,所写的战争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在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力重千钧,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古诗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古诗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古诗赏析《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古诗赏析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赏析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就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

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

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

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古诗《从军行·其二》赏析

古诗《从军行·其二》赏析

古诗《从军行·其二》赏析从军行·其二【唐代】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释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早已支离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敌军大将,独自率领残兵杀开重围千骑而归。

赏析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诗人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

“百战”,意谓战事频繁。

“碎铁衣”,形容气候恶劣,斗争严酷。

其中,“碎”字下得绝妙,颇值玩味。

将士的恺甲都已冻碎难着,令人宛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塞外荒寒景象。

此外,唐军将士因长期作战,来不及休整,给养十分困难的情形,也可由此一“碎”字思而得之。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从军行·其二》赏析

《从军行·其二》赏析

《从军行·其二》赏析《从军行七首·其二》赏析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了。

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的意味。

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

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

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名句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名句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名句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名句赏析王昌龄在三十岁之前一直是个农民,从事农耕,三十岁之后考中进士,才做官入仕。

在诗词一途上,王昌龄好边塞诗,一生之中写众多著名边塞诗,被后世誉为‘七圣绝手’。

下面是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名句赏析,欢迎参考阅读!【原文】从军行七首⑴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

⑸新声:新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听到《关山月》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忧伤之情。

纷杂乐舞与思乡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第二首诗截取边塞军旅生活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变换,琵琶又翻出新调,诗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情趣、新感受。

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

“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歌词包含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旧”对应上句“新”,成为诗意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从军行·其二

从军行·其二

从军行·其二从军行·其二从军行·其二1唐代: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早已支离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敌军大将,独自率领残兵杀开重围千骑而归。

注释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赏析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诗人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

“百战”,意谓战事频繁。

“碎铁衣”,形容气候恶劣,斗争严酷。

其中,“碎”字下得绝妙,颇值玩味。

将士的恺甲都已冻碎难着,令人宛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塞外荒寒景象。

此外,唐军将士因长期作战,来不及休整,给养十分困难的情形,也可由此一“碎”字思而得之。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

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

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

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从军行其二赏析]从军行其二

[从军行其二赏析]从军行其二

[从军行其二赏析]从军行其二从军行其二篇一:《从军行二首(其二)》李白全诗赏析《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全诗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欲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从军行二首⑴其二百战沙场碎铁衣⑼,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⑽,独领残兵千骑归。

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⑼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⑽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百战沙场碎铁衣”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可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斗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伏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本诗所描述的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突破口,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从诗中看,所写的战争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在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力重千钧,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却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

李白《从军行·其二》诗词赏析

李白《从军行·其二》诗词赏析

【导语】李⽩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

他讴歌祖国⼭河与美丽的⾃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

李⽩的诗具有“笔落惊风⾬,诗成泣⿁神”的艺术魅⼒,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

李⽩的诗富于⾃我表现的主观抒情⾊彩⼗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种排⼭倒海、⼀泻千⾥的⽓势。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喻、拟⼈等⼿法综合运⽤,从⽽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的意境,这就是李⽩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的诗歌对后代产⽣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下⾯是为⼤家带来的李⽩《从军⾏·其⼆》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从军⾏·其⼆ 唐代:李⽩ 百战沙场碎铁⾐,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 ⾝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被敌⼈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将,独⾃率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 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指⾝穿的盔甲都⽀离破碎。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这⾥指敌军的⼀员悍将。

赏析 诗⼈不直述战事的进展,⽽将读者置⾝于险象环⽣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位⽆⽐英勇的将军形象。

⾸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着笔,却等于从总的⽅⾯对诗中的主⼈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句作垫,紧接着写他⾯临⼀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句,但却如千钧⼀发,使⼈为之悬⼼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这⾥指敌军的⼀员悍将。

我⽅这位⾝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出。

李白《从军行·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白《从军行·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白《从军行·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从军行·其二原文: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其二翻译及注释翻译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注释1.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2.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从军行·其二赏析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

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原文与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原文与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原文与赏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和第一首“烽火城西百尺楼”一样,也写征夫戍卒的思乡离情别绪。

如果说上一首的思乡契机是一曲羌笛“关山月”的话,那么这首同样是异域的声声琵琶所引起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以羌笛、琵琶、胡琴入诗颇多,如王翰的《凉州词》:“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等等。

这首《从军行》也是如此。

看来彼时这些乐器已成为守边将士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侣。

“琵琶起舞换新声”,是一个十分喧闹的场景:琵琶声声,歌舞阵阵,随着舞蹈节奏的变化,琵琶也随之翻出新声。

可以想见此时人的情绪也是神采飞扬的。

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

于是,气氛为之一变。

尽管琵琶可以不断翻出“新声”,但在久别家乡的征人听来,总不免勾起剪不断、理还乱的“旧别情”,这旧日的离乡之情始终萦回在他们的心间。

作者在一“扬”一“抑”之间,把征人戍卒的离情别绪一并和盘托出,拨动人的心弦。

“撩乱边愁听不尽”承上句。

身在边地,这绵绵乡思,这无尽头的边愁,使人无法平静。

这“边愁”借着琵琶声,得到抒发,但又是奏不完、听不尽的。

这样就从表象进入内心的刻划,并把无影无踪的“旧别情”、“边愁”,变得有形有质,深刻地、准确地表达了征人此时此地的心中之情。

王昌龄作七绝,十分重视结句。

他曾有言:“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尽。

”(见《文镜秘府》)“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诚如斯言。

征人眼观歌舞,耳闻琵琶、羌笛声声,正乡愁万种,不能自已、无法排遣之时,不知何时在巍巍群山之上已升起一轮皓月,照彻莽莽长城。

处此阔大的境界,种种闲愁也放置一旁。

这一结句确有振起全篇之妙,王闿运《湘绮楼说诗》评述以为“此篇声调高响”,实是指此而言。

中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有句云:“不知何处吹芦笛,一夜征人尽望乡”,意境与王昌龄此诗近似,但不免有衰飒之感。

从军行二首其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二首王昌龄翻译

从军行二首其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二首王昌龄翻译

从军行二首其二王昌龄赏析从军行二首王昌龄翻译
品读唐诗《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换新声"是改花样的意思。

此句意为: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句为: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是会激起边关将士们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这里一"新"一"旧",造成巨大的心灵震撼力,别情之甚,跃然纸上。

"撩乱边愁听不尽",此句意为:纷杂的乐舞与思愁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句点朋将士们久别恋家,已生活在愁绪的极度煎熬之中。

"高高秋月照长城",此句一出,前面的纷杂场景戛然而止,画面被定格在"月照边关"这一颇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上,寓情于景,韵味无穷。

人们看见月亮,往往就要怀乡思亲,此时月亮高高地照着亲人,同时也照着长城,也许家里的亲人也和自己
一样正在对月怀念自己,此心与彼心如此一致,却相隔万里不能相见。

这离愁何时才是尽头。

从军行王昌龄及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及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及赏析从军行王昌龄及赏析《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士兵的战斗生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及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从军行》其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鉴赏】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从军行》其三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

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

这时前方队伍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军,大获全胜。

【鉴赏】通过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这样写的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而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七首(其二)》唐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鉴赏:
这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

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

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

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

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

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

“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

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
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

尽管曲调花样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呵!《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

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 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诗人轻轻开一笔,“景中含情,更惨”,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
是无限的?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优怨?
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一个渺茫而悲凉的境界。

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后,到此却汇成一湾深沉的流水,荡漾回旋。

“秋月照长城”,为全篇情感之凝结处。

这时离情入景,奇想层出,使诗情得以升华。

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此诗被誉为“诗之最上乘也”,除音情曲折外,也得益于这绝处生姿的一笔。

仅二十八字的绝句,却展现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画面,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

新的声,旧的情,撩乱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

既有动作,又有声响,还有那色彩斑的边塞景色,..这一切,都交织在边将士卒们复杂的、撩乱的、萧索的、延绵无尽的离情思乡之感中了。

清人云:“前者(指《从军行》其一)以海风为景,以羌笛为事,景在事前。

此首以琵琶为事,以秋月为景,景在事后。

当观其变调。

”乃此绝句之特色也。

无怪乎明代诗评家将王昌龄的七绝称为“神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