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赏析(好用)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f72c4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3.png)
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分类标签: 边塞诗战争诗初中作品赏析【注释】:“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
![《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d09ec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7e.png)
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意思黑色的云覆压在城池上,城池好象要被摧毁一样,铠甲的对着太阳好象金色的鱼鳞铺开。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甲光向日金鳞开摧,角声满天秋色塞上燕脂凝夜紫里,半卷红旗临易霜重鼓寒声不起水,报君黄金台上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注释译文【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一样凝成,夜色中浓艳得近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形容战场上战士的鲜血。
临:抵达。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塞上”一作“塞土”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君王。
【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54b447d15abe23492f4d76.png)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当时的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这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第二句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3、三、四两句为写激战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气氛?苍凉、悲壮。
4、这首诗与一般描写战争的诗词相比,在词语使用上有何特别之处?试举例说明。
参考: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5、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当时的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这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第二句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3、三、四两句为写激战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气氛?苍凉、悲壮。
4、这首诗与一般描写战争的诗词相比,在词语使用上有何特别之处?试举例说明。
参考: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5、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意思及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意思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ab66263c1ec5da51e27014.png)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意思及赏析雁门太守行①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③开。
角声④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①雁门太守行:古乐府的一种曲调。
②摧:毁坏,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③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④角:军号。
⑤玉龙:一种宝剑。
敌军似乌云压境,气势几乎摧垮危城;一陽一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遍地响起了军号,号声直冲云天,塞上泥土犹如凝固的胭脂,在夜色中呈现出浓艳的酱紫色。
寒风把军旗卷成一一团一,行军的部队悄悄临近了易水;鼓皮已经被浓霜湿一透,鼓声低沉嗡闷。
将士们手一操一宝剑,决心马革裹一尸一,只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悲壮之美】李贺善于把握大军压境的紧张感觉,他说“黑云压城城欲摧”,兵临城下,危在旦夕。
这时只看见寒光闪闪的铠甲,里面的血肉之躯可能会一去不返了。
角声阵阵,大地寒冷,凄风猎猎,鼓声悲怆。
在这样的气氛中,将士之间手持大刀,马上就要开城迎敌了。
明明知道可能会“白骨露于野”,但只要能报答君主的恩情,这又算得了什么!英雄男儿,正是李贺在审美上的追求。
【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是诗人对环境的观察加上自己的想象而来的。
当两军对垒的时候,一方的气势不仅可以压倒危城,甚至可以让对方不战而降。
李贺深入战场,所以有这样的体会,写作的时候,最好是能够身临其境,才能找到最真实的材料。
【启示】“士为知己者死”,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弘扬的一精一神。
其实这也是在告诉人们,应该知恩图报。
“滴水之恩,当涌一泉相报”,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有可能被别人铭记、感谢,只有在朋友最需要帮助时出现的人,才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朋友的帮助。
生活因为感恩而变得一温一暖、美好。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https://img.taocdn.com/s3/m/97c47bf384868762cbaed53c.png)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②,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③为君死。
【注释】①雁门大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
古雁门郡,占有今山西西北部之地。
②易水:在今河北易县。
③玉龙:指剑。
【评析】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
“言”外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
说清后四句,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
“半卷红旗”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之类。
“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
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雁门太守行全文注释赏析
![雁门太守行全文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d5766e4028915f814dc299.png)
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二“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五首赏析(3)
![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五首赏析(3)](https://img.taocdn.com/s3/m/633e6b99ddccda38366baf13.png)
《诗词五首》赏析一、《雁门太守行》赏析:1、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①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②炼字角度:“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③情感:首句情感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④“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开”字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⑤描述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
守军将士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闪闪发光,将士们英姿飒爽,斗志昂扬。
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满”和“凝”字妙在何处?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血流满地的场景和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
3、从感官角度(听觉和视觉)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战争规模之大,激战之惨烈。
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侧面烘托出守军将士士气昂扬,奋力反击的形象。
4、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用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5、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6、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是为了表现什么?一方面是为了表现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行军时的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了出来.二、《春望》赏析: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和“深”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雁门太守行(李贺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eda17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1.png)
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标签初中古诗、乐府、边塞、战争、拟古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4be2c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1.png)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雁门太守行朝代:唐代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鉴赏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b4b7636b7360b4c2e3f64e2.png)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鉴赏【作品介绍】《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原文】雁门太守行⑴黑云压城城欲摧⑵,甲光向日金鳞开⑶。
角声满天秋色里⑷,塞上燕脂凝夜紫⑸。
半卷红旗临易水⑹,霜重鼓寒声不起⑺。
报君黄金台上意⑻,提携玉龙为君死⑼!【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241e3a52ea551810a6876a.png)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表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ebb78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d.png)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及翻译《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使用斑驳浑融、明灭变幻的颜色描绘了苍凉宽阔的边塞景色和瞬息万变的战斗风云,传达出悲壮的效果和昂扬的爱国情怀。
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收集整理的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雁门太守行》原文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及解释译文敌兵滚滚而来,如同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耀。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解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疆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斗烟尘铺天盖地,充满在边城四周,气氛非常紧急。
摧:毁。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急气氛和危险形势。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分散。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靠近,到,接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洪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洪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75241090c69ec3d5bb75db.png)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愁云惨雾笼罩塞上雄关,雁门城下,铁骑重甲的敌兵潮水般围逼过来,守城将士燃起狼烟,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突然,一道日光劈开云层,照亮了守城将士闪闪的甲衣,照见古战场上秋风萧萧滚过,远山凝愁,黄叶纷纷,时间凝滞。
号角声“呜呜”吹响,杀声震天,两支队伍像蛟龙纠缠撕咬在了一起,烟尘滚滚,战马啸鸣,血肉飞溅。
塞上秋夜寒意彻骨,霜沉露重,战鼓声在半卷的红旗上空盘旋着挣扎着低吼咆哮。
热血浸透了彊场,决心以身许国的将帅,却仍然手挥银光闪闪的宝剑,带领士卒一次次向敌人冲杀过去。
李贺,一介文弱书生,不曾打过仗,但写起战争来,并不输于任何唐代的边塞诗人。
他有着丰富奇诡的想象和超拔的文采,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在他浓墨重彩的渲染下,如同油画一般缓缓展现眼前,令人读后心神为之悸动。
李贺写诗善用色彩渲染,这首诗几乎句句都写了色彩,其中云的黑色,阳光与铠甲的金色,胭脂的红色和凝结后的紫色,秋的灰黄色、玉龙宝剑的清冷色等等搭配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色彩秾丽、凄凉、阴森甚至恐怖的画面。
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寓意,以色传情,不只勾勒轮廓而已,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
他的风格与西方油画有相似之处,无论写景状物,笔下的意象与色彩总有沉沉的硬度和质感。
这首诗亦如此。
他没有像传统的边塞诗人一样,用白描手法来写战争,别人的诗是用软头毛笔写的,他的诗,刚仿佛用油画刀一点点涂抹出来的,给人一种新颖特别的审美冲击。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自然界本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鹰嫩柳又是一种。
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鹰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合。
这两种美的共相是什么呢?定义正名向来是难事,但是形容词是容易找的……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c04a3e551810a6f42486a7.png)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806cd869dc5022aaea00e7.png)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赏析《雁门太守行》运用乐府古题,描写了战争场面十分的残酷的诗歌,诗作中也展现了将士们的威武形象。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一“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90d761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b.png)
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韩愈的一首七绝诗,也是他的一首名篇。
此诗写的是主人公胡令能作为雁门太守,在治理边疆时励精图治、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感人故事。
首先,我们可以从文化背景入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和富庶的时期之一,然而,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尤其是唐玄宗晚年,安史之乱爆发,长达十余年的战争使得国土千疮百孔、社会黑暗混乱,加之李林甫之祸等政治事件的发生,更是让人对唐朝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和担心。
在这个背景下,诗人韩愈写下《雁门太守行》,极力赞扬胡令能的才干和人格魅力,表达出正义坚定、礼法严肃的情操,着重强调治理边疆必须要有优秀的领导者,并将这位优秀的领导者塑造成具有高度道德情操、聪明才智、同甘共苦的人物形象。
其次,我们可以从诗歌结构入手。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四句七言诗,整体上采用抒情叙事的写作风格。
首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了胡令能治理雁门时所遭遇到的困境,同时也突出了胡令能的领袖风范和胆略非凡。
接下来两句“角声吹破春寒走,杀气擒来威海来”则表现了他带领士兵奋勇作战的场景,描绘了一幅英勇侠客的图画。
整首诗歌通过传递英雄豪迈的气息,将读者拉回到唐朝水深火热的战乱时期中,使人们感到在这个关头更应该信任和尊敬像胡令能这样的领导者。
最后,我们需要重点分析的是胡令能这个人物形象。
作为雁门太守,胡令能首先做的便是加强边防力量,打击边境的匪徒,渐渐地赢得了士兵和民众的信任。
然而,最终取得成功的不仅只是胡令能的军事行动,更是他对人文精神的高度重视和对民生事务的深刻关注。
在救济灾民的过程中,胡令能发起募捐,自己也慷慨解囊,拿出自己所有的钱财来帮助受灾区域,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周遭所有人,并借此成为全边疆的宣传口碑。
同时,胡令能还协调各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生产暴力体系,维护了边疆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韩愈和他的名篇《雁门太守行》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篇有着明显时代价值的诗篇,《雁门太守行》通过描述英雄胡令能的治理经验,强调了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即使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4de8690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5.png)
《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
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台上隶属于北章村,由黄金台在此而得名),遗址尚存。
用来形容招纳贤才的地方或人才荟萃之地。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f58325360cba1aa911da70.png)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1、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2、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3、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4、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5、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6、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7、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装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8、临:抵达。
9、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塞上一作塞土
10、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1、声不起:形容鼓声消沉;不高扬。
12、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13、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14、君:君王。
1/ 1。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鉴赏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dac8a8f0975f46527d3e198.png)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鉴赏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诗鉴赏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
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
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
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如生,形象感人:黑云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这里从声来写。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暮色苍茫,边塞红色的城墙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深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承接上面四句的描写,继续展开气氛的渲染。
这里写易水,并非实指。
诗人是利用“易水”这个意象来引动读者的欣赏联想。
一提易水,人们心中就会浮起这一幕:在萧瑟的秋风秋色中,一群白衣白巾的'壮士们,在河水滔滔奔腾向东南流去的易水河边饯别。
他们为了自己国家的生存,送自己的勇士去赴死。
一位壮士庄重地取出一张弦乐器——筑,弹着一曲悲切的乐曲;另一位壮士,和着悲壮的音乐唱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燕太子丹在易水送别荆轲的场面。
雁门太守行译文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f4aa8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c.png)
雁门太守行译文及赏析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机是四川人,因其才华出众而受到当时的重视和赞赏。
陆机的作品中,有一篇名为《雁门太守行》的诗,本文将为您提供这篇诗的译文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鬓毛半衰梳,粉阁新声呼。
早凭白羽令,谁怜飞锦书?思君令人老,芳心向谁诉?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噫吁痛哉!悔吝啼时惊妾梦,不信箫声唤起君。
千秋万古人莫云,与君离别音容亦凄婉。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舍,妾心何时安?摧杀春如拾,寒尽但知还。
皇风吹我心,南陌度芳年。
《雁门太守行》是陆机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诗。
诗中以凄凉的自然景色描绘出离别的苦痛和孤独;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表现出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暗示了离别的痛苦与无奈。
诗的开头两句通过黄云、白日、北风、雪雁等形象描绘出北方严寒的景象,暗合作者内心的凄凉和无助。
接着,诗中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作者从容坦然地面对前路的心态,同时也展现了他广为人知的声名和经历。
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太守离别时的悲伤情绪,通过字面上描述“鬓毛半衰梳,粉阁新声呼”可感受到年华易逝、岁月流转的无奈之情。
紧接着,诗中以“早凭白羽令,谁怜飞锦书”展示了作者在离别之时期待亲朋好友的关心和思念。
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无尽的忧伤:“思君令人老,芳心向谁诉?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噫吁痛哉!”这几句诗语揭示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以及与友人相聚的美好时光,对比今天的离别之痛,诗中的感情更为深沉并且直击人心。
接下来的几句“悔吝啼时惊妾梦,不信箫声唤起君。
千秋万古人莫云,与君离别音容亦凄婉”,通过描写作者的痛苦和不舍,表达了对友人的惋惜和思念,诗中的细腻情感动人心魄。
诗的结尾,“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舍,妾心何时安?”再次呈现了作者的无尽思念之情,通过以自然景色比拟作者离别时的心情,诗意更为深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 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 半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主题:这首诗描写并歌颂了守城将士誓死报国的 决心。
请谈一谈这首诗的色彩表现艺术。
这首诗可以说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黑云、 甲光、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 系列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 画。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 景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 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激 烈的爱国感情。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 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 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 想要把城墙摧垮。极力渲染了大军压境的紧张 气氛。
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 的军威和声势。同时,这“黑云”与“金鳞” 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
读诗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作者简介
李汉贺族(,河79南0~昌8谷16人)。,字唐代著长名吉诗,人世, 称李长吉、鬼才, “诗鬼”有之称。 诗鬼等,与 李白、李三商人隐并称唐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 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时值青年的诗人已经 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壮志。
• 首联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 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 威武雄壮。
• 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 斗的残酷。
•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背诗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紫。
•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 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 和悲壮。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 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中“半卷红旗”的作用。
“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的景象,诗 人写这个景象是要表现一方面是风势很大, 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 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中的“起”字能否改为“响”?试具体 分析用哪个更好。
不能。“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一联,表现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声 音低回沉重。“响”字着重强调声音的大小, 而“起”字更具有动态,鼓面不起,声音就 沉重低回。
代“三李”。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 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 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 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一生愁苦 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 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 诗人浪的漫代主表义,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 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二、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 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 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 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李贺当时仅17岁。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 血战到死!
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壮 志。
请说说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 用意。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 重金招揽天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