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雁门太守行 阅读答案附赏析
![雁门太守行 阅读答案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62b3db7c1cfad6195fa7b2.png)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附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黑云:比喻敌军。
B.角:号角。
C.临:来临。
D.声不起:声音不响。
2.对该,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的真挚情感。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答案】1.C2.C【解析】试题分析:1.C.临:靠近。
2.《雁门太守行》中为了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除了从颜色这个角度来写,还采用了侧面描写方法来表现。
如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就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所以,答案C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点评:鉴赏诗歌的几个注意点: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题干等;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6、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3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雁门太守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雁门太守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a4be3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71.png)
专题12《雁门太守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据说,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
且不论故事是否属实,这首诗肯定是写得极好的。
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目标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行”的文体特点。
2.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3. 领悟诗歌主题,从小树立爱国之志。
重点:通过赏析诗句,品味诗歌意境。
难点:领悟诗歌主题,从小树立爱国之志。
三、原文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注释(1)《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
(2)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3)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4)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5)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6)角:军中号角。
(7)燕脂:胭脂,色深红。
形容战场的血迹。
(8)凝:凝聚。
(9)临:逼近,到,临近。
(10)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1)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响亮。
(12)报:报答。
(13)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14)意:信任,重用。
(15)玉龙:指宝剑。
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人水化为龙。
五、诗意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战士们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在深秋的季节中,遍地响起了军号声;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雁门太守行》古诗词赏析题 2020.1
![《雁门太守行》古诗词赏析题 2020.1](https://img.taocdn.com/s3/m/195ab461866fb84ae45c8da0.png)
《雁门太守行》古诗词赏析题(40个阅读)2020.1一、阅读下面着两首诗,回答7-8题(6分)【甲】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首联叙写了两件大事:一是作者文天祥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如今作者文天祥兵败被俘。
B.甲诗颈联巧借地名,一语双关,写出了国家形势的危急和自己境况的艰辛。
C.乙诗“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乙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8.【甲】【乙】诗结尾句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答:答案:7. A “二是如今作者文天祥兵败被俘”不对,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2分)8.【甲】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表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爱国情怀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2分,意思对即可)【乙】表达诗人高昂的士气、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和爱国热情。
(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诗词阅读(4分)【甲】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3.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表达的主旨不同,【甲】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0fa6f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b.png)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雁门太守行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班级:姓名: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雁门太守行》XXX【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XX为君死。
3、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句子是: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二、选择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解析】C“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这种说法错误,应该是: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仇敌来势勇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强烈,并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势。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解析】D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三、赏析简答题: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雁门太守行》李贺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b145bc6137ee06eef9183d.png)
《雁门太守行》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歌主旨】诗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壮烈场面,抒写了守边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壮志情怀。
【重点问题整理】
1、简要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2、诗的三、四两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战地气氛的?
答: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答:运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士的典故,赞颂守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4、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答: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
李贺《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贺《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b48479ddccda38376bafb4.png)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诗词阅读(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 第三、四句分别从、两个角度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的气氛。
(3分)
10.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 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答案:
9.(3分,每空1分)听觉、视觉苍凉悲壮
10. C (2分)。
《雁门太守行》练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c438e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2.png)
《雁门太守行》练习题及答案导语:练习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帮助掌握所学知识。
下面是《雁门太守行》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同学们的练习和关注。
一、默写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73e2c8011ca300a6c390e7.png)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角”,古代军用乐器。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雁门太守行》诗歌鉴赏与练习
![《雁门太守行》诗歌鉴赏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a0f44a6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69.png)
《雁门太守行》诗歌鉴赏与练习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选择题1.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从听觉角度,侧面展现了战争的激烈、规模)A.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第三句中“角声满天”从正面描写了战争的惨烈,表现了战争的规模。
C.第四句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D.诗作结尾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忘身报国之情,点出诗作主旨。
2.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侧面反映战争惨烈,将士们死伤很多,烘托出战争的悲壮)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
B.“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写出了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凝结为紫色,正面写出了战争的悲壮之感。
C.“半卷红旗”写出了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加上“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更浓了。
D.诗歌的结尾抒写了官军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3.选出对下面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A 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从这两句诗中,看不出城中守军人数的多少)A.“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敌军攻城的气势之大,来势之猛,也突出城中守军人数众多。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诗写了战场上的声音、色彩,从侧面写出了战争的惨烈。
C.用“半卷”来写“红旗”的状态,用“不起”来说“鼓”的声音,再配上“易水”这一地点,使诗中悲壮的气氛更浓了。
D.最后两句运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非秀美,而是惨烈等)A.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的战事,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2020福建中考《雁门太守行》鉴赏练习(带答案)
![2020福建中考《雁门太守行》鉴赏练习(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488b5d7cd184254b3535b6.png)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赏析:1、主题:本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导读·2012甘肃白银】2、“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常用形容局势危急。
【苏教教参】3、“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描绘了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4、诗歌颈联和尾联各用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①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潜师夜袭时的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②尾联用黄金台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相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和将士,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人用极其简洁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唐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战斗染上悲壮色调。
B、“黑云……”两句勾勒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偶尔有大风吹过,云中透出阳光,照在城头士兵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了不可侵犯气概。
C、“半卷……”两句以“半卷红旗”写趁夜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细节,悲壮气氛就更浓了。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方式表现诗人坚定政治立场,这里说的“报君”、“为君死”就是指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
6、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军压城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泥色怪异,包含着战时壮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声音低沉浑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鼓声中斗志难振。
八上12《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八上12《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6ec03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7.png)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字词解释:①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②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③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④角:军中号角。
⑤塞上燕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液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燕脂,胭脂,色深红。
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⑥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
⑦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⑧玉龙:宝剑的代称。
内容描述: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全诗赏析: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诗人引用黄金台的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捐躯的壮志豪情。
主旨:本诗展现了危城守将决心誓死抗敌、尽忠报国的精神,反映了作者立志报国的决心和情感。
写作特色:1.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奇特。
后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括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
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
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62746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b.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问题】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肃杀的景象。
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
示例二:绚烂的景象。
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可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
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
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景物意象的鉴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的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秋色”一词可理解为秋天的色彩,再结合“霜重鼓寒声不起”可知,当时时值深秋,万木摇落,草木凋零,天气已经十分寒冷,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肃杀的景象,正面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如“黑云”“金鳞”“夜紫”“红旗”“黄金台”。
再结合“角声满天”“半卷红旗临易水”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写出了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的精神。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中,诗人用典,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绚烂的“秋色”与战争的场景形成巨大反差,更能衬托出战争的悲壮及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e053a270a58da0116d174923.png)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一、默写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6.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__ ”7.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_三、简答题。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雁门太守行》赏析训练题及答案_雁门太守行赏析题
![《雁门太守行》赏析训练题及答案_雁门太守行赏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249d98d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40.png)
《雁门太守行》赏析训练题及答案_雁门太守行赏析题一、默写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8题)
![《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8题)](https://img.taocdn.com/s3/m/8343e48cf18583d048645914.png)
部编八上《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8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2.主旨、情感这首七言古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作者以死报国的决心。
3.请从炼字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表达效果。
答:用词准确生动,“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压”、“摧”烘托出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
“金”字表现了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开”写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妙处。
答: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5.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表达作用。
答:示例一:运用对比手法,“黑云”和“甲光”对比,相互映衬,渲染了紧张气氛,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示例二: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三: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示例四: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6.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表达效果。
李贺《雁门太守行》鉴赏练习及答案
![李贺《雁门太守行》鉴赏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3cffc9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c.png)
李贺《雁门太守行》鉴赏练习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原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鉴赏练习一
①全诗采用了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1分)
②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
(1分)
【答案】
①夸张②爱国热情评分说明:
《雁门太守行》鉴赏练习二
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9.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e84cfb75f0e7cd185253630.png)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12、【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中所属之事,难以考证。
这不是某一次战争,写意而非写实。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李贺当时仅17岁。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
《雁门太守行》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雁门太守行》理解性默写、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ad5f1e579e314332396893ca.png)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句子是: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渲染出什么样的氛围?
答:运用了比喻和夸张 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式
4、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黄金台”引用燕昭王设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的决心。
5、《雁门太守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二、赏析简答题:
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的作用。
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雁门太守行》赏析与选择题
![《雁门太守行》赏析与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2cd3351265ce05087732134a.png)
《雁门太守行》赏析与选择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文题解读《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
二、作者简介李贺,唐代诗人。
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其诗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有所揭露和讽刺,也表现出诗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在艺术上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
三.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
《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
四、逐句理解赏析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译句:敌军似乌云压城,城墙好像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金鱗: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理解赏析:个“压”宇,形象地描绘出敌军来势的凶猛;“欲摧”表现了大敌压境、危城欲摧之状。
“摧”与“开”两字相对,反衬出将士的无畏精神。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译句: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理解赏析:“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译句:红旗不展,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
理解赏析:“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战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君血战到死。
理解赏析:最后两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五、主旨理解《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了将士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六、写作特色意象新奇,画面鲜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一、默写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
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1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1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①全诗采用了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②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
(1分)(6)①夸张②爱国热情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9.“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3分)8.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9.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1.词语积累:摧:。
甲光:。
甲,指。
金鳞开:。
金:。
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
临:。
霜重鼓寒:。
声不起:。
玉龙:君:。
2.本诗选自,作者(790~816),著名诗人,史称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与,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是中唐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1. 毁坏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铠甲,战衣(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号角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一样,夜色中浓艳得近似紫色抵达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王1.首联写景又写事:第一句运用和比喻,渲染一个“压”字,把敌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第二句写,借日光显示。
颔联从听觉和两方面渲染。
颈联写的场面。
尾联引用写出将士。
3.夸张。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守军威武雄壮。
视觉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援军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典故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4.后四句写唐军将士,。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临易水”既表明,又暗示。
接着描写: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4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交战的地点,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苦战的场面5.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表现悲壮鏖战场面;一个在,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这首诗有鲜明的色彩,如、和,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5.白天黄昏前半夜金色胭脂色紫红色黑色(黑云,黑夜)秋色(黄)玉白色(玉龙)6.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6.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战国时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他慷慨而歌:“,!【答案十】2.《李贺诗歌集》李贺唐代诗鬼长吉李白、李商隐浪漫主义诗人12.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12.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我: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示例: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赏析颔联:这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中“易水”二字让人联想到什么典故?“临易水”有什么表达作用?示例:“易水”让人联想到荆轲刺秦王的典故。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什么典故?引用这一典故的作用?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我:23.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分) 24.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 23.(2分)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24.(4分)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一个“压”字把敌军的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3、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的勇雄形象。
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参考答案:1、悲壮惨烈,以死报国。
2、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参考答案:1、悲壮惨烈,以死报国。
2、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雁门太守行中考题集锦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2试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成为名句的原因3。
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画面以次是?答案;1,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2运用比喻夸张象征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赞美了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在色彩和形象上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渲染了紧张气氛。
3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黄昏,激战后的惨烈;夜里,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首联: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压、摧”两个动词,写出敌军来势凶猛,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
“黑云压城”后比喻局势紧张,形势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