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背夫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
(一)茶马古道是一条政治、经济纽带。
促进了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和藏汉人民 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通 过这条古道,不只使藏区人民获得了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内地出产 的物品,弥补了藏区所缺,满足了藏 区人民所需。而且让长期处于比较封 闭环境的藏区打开了门户,将藏区的 各种土特产介绍给内地。形成了一种 耐久地互补互利经济关系。
茶马古道
• 茶马古道路线 • 茶马古道历史简介 • 古道上的背夫和马帮 • 古道的历史作用 • 沿途的美景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 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 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 ,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 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 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 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 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 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 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 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 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 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 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 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
(二)茶马古道带动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
展。沿着这条道路、随同茶马贸易不 仅大量内地的工农业产品被传入藏区 丰富了藏区的物资生活,而且内地的 先进工艺、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进 入藏区,推动了藏区经济的发展。
古道上的美丽风景
• 拉萨 • 丽江 • 大理 • 香格里拉 • 康定 等等
四川岷山生态茶场。时值四月,两双细致入微的手正在
古道背夫的艰辛
对“北川茶马古道上的背夫”羌绣创作浅析
本次创新 以羌族 当地 历史 文化题材 《 茶马古道 上的背夫》
为切入点 , 挖掘 羌族 历史文化题材, 依据历史题材给每幅作品设
计一 个文化主题 , 改变传统单一图案作画模式 , 增强创作的艺术 内涵和文化意境。在完善创意的同时, 创作技法上借鉴 中国四大
名绣 的优 秀 技 法 , 做 到 构 图饱 满 、造 型 生 动 、层 次丰 富 、 立 体 感
为 羌 绣 改 良与 创 新 上午 出发 点 , 在 挖 掘 历 史 文 化 的 同 时 结 合 新
技法、新工艺、 新题材, 创作耳 目一新的新画面。
二 、. - I I  ̄ J I I 茶 马古 道 上 的背 夫 创作 思 路
北川羌绣要想成为后起之 “ 绣” , 只跟 在四大名绣后面做 简 单的模仿是远 远不够。 首先, 四大名绣历史悠久, 技法娴熟 , 刺
和空间。 我们这帮有艺术理想、 有创作激情、
期待 回归艺术本体、追求精益求精 的作 者, 又 不想沉溺于那些模 式化的应景 创作 、 快餐 化的
走穴应酬和迎合式的市场投机里面。
关键词 : 古 道、 背夫 、 羌绣创 新
D0 l : 1 0 . 1 3 3 3 7 / j . c n k i . p a c k a g i n g . w o r l d . 2 0 1 7 . 0 3 . 0 4 0
是 秦灭蜀之后 , 蜀地开 始与西北 地 区交往 时便有 了这条茶马古 道。 如今, 在几千年前 古人开创 的茶马古道上 , 成群 结队的马帮 身影不见了, 清脆 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 远古飘来的茶、 草香气也 消散了。 然而 , 留印在茶马古道上 的先人 足迹和马蹄烙印 , 以及 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 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 的民族创业
【雅安茶文化的发源历史】雅安茶文化
【雅安茶文化的发源历史】雅安茶文化公元前53年,蜀农吴理真在雅安蒙顶山首开人工植茶先河,由此而发展到全国和世界,吴理真因此被称为“茶祖”,世界茶文化也由此发源。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雅安茶文化的发源历史,一起来看看。
雅安茶文化的发源历史茶马古道同丝绸之路一样,是我国西部自古以来对外交往的商贸通道。
它肇始于唐代茶马互市,但千百年来,其功能延伸已远远超出单纯贸易范围。
历史上,茶马古道前端起始有两条路线:一条在云南,一条在四川。
四川茶马古道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由南北两条支线通向西藏地区。
雅安边茶从唐代开始传入西藏,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藏族人民喜爱的饮用品。
雅安与藏区接壤,两地间容易发生沟通和交流,从最初的简单以物易物,到后来便逐渐发展成大规模的“以茶易马”和“茶土交流”,使得从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古代商道。
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雅安的茶叶就经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运到大渡河以西,这条当年的牦牛道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茶道。
而雅安,既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
宋代时,官府曾在雅安设立“茶马司”,清代更将雅安指定为专为藏区生产茶叶的基地之一。
如今,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新店镇的长春村仍然保留着一座古建筑,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兴盛场面。
它就是始建于宋神宗熙宁七年的“茶马司”。
据了解,“遣官以主之”,专司茶马互市事宜,茶马司是宋以来专管茶政机构所在地。
当时名山茶马司属成都府路统领,办理筹集边茶上缴成都府路,同时承担了名山县和百丈县“名山茶”筹措和以茶换马事务。
鼎盛时期,达到“岁运名山茶二万驮”(每驮50公斤)之多。
占官方统筹总数的一半以上。
在天全县始阳镇新中村六组老街边,至今还保留了清代官方储藏边茶的仓库。
据了解,该仓库正是当时储存边茶的仓库。
现在该建筑只存梁柱,但从整体结构来看,仍可见当时的气势之恢宏,规模之大。
在新建成的雅安市博物馆中,专门陈列了“茶马古道”主题。
茶马古道
我的老家苍山南麓有一条幽僻的山间小径,沿着这条蜿蜒在热带雨林中的小径再翻越十余里的山梁,就能看到一条隐没在林莽山石中的古道——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是一条马帮之路,成群结伙的商旅驮队就是穿越这条古道到达我国西藏及南亚等地。
镌刻在草丛石板上的依稀可辨的印痕记载着岁月的沧桑,诉说着茶马互市的艰辛。
如今虽然交通条件有了改善,这条近捷小径仍有驮队肩客来往,但远没有当年繁盛了。
每年三月,村里的背夫就把自己生产的茶叶远贩它乡。
“三月里来三月三,赶着骡马进茶山。
普洱茶好人人爱,驮起茶叶走天边……”由于交通不便,人们要徒步肩背把茶叶送到山外。
茶园有远近,贩茶路不同,一般的路只要翻三两个山头;险远的还要渡过汹涌的澜沧江,因为驮马过不了江,所以人们只能背着茶包赶路。
背夫们的茶包层层叠叠地摞好,用竹签串连固定,装入篾条编成的背篼,套上双肩。
背夫们自备的食物就是玉米面和一小袋盐巴,勉强度命。
他们胸前系着一个椭圆形的小篾圈,俗称“汗剐子”专用来刮汗;手里拄着一根丁字形的拐杖,拐尖镶有铁杵,俗称“拐筢子”“、墩拐子”。
茶包一旦上背,一般沿途不卸下歇息,待到山路平缓处,领头背夫看大家体力不支,须歇一歇了,便扎下拐子,一声吆喝,示意大家找地方歇息。
此时拐杖就是支架,茶包倚在拐子上,拐子扎在石头上,背夫们便可挺直腰背歇息片刻。
日久天长,古道上便留下了铁杵扎下的斑斑痕迹。
那些茶路上密布的“拐子窝”至今仍在荒弃而覆满青苔的石板道上隐隐现现。
有背夫的远行之苦,就有亲人的牵肠挂肚。
不由想起那首《茶汤》谣:我身后窗外那片梯田/像一段段从前/我站在茶园,抬头望着天,想象你会在山的那一边/我说再喝一碗我熬的茶汤/你说你现在马上要渡江……在茶乡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和普洱茶一样质朴、淳厚。
他们的爱情纯朴,直白,浓浓的乡情随处可感。
记得一次在古道旁买梨的时候,已经付了货了,卖梨的妇女还往我口袋里使劲塞,说是卖不完也坏了,就当是送我。
关于茶马古道的资料[2]
关于茶马古道的资料[2]古丝道、茶道、盐道交汇的地⽅在古代,清溪是四川的重要交通枢纽。
当时的牦⽜道、沈黎道、清嘉道交汇于此。
牦⽜道为南⽅丝绸之路北端之⼀段,是四川五路驿道⼲线之⼀,凿于汉代,起⾃凰仪堡(今属荥经县),经清溪、九襄、西昌、云南,达缅甸;沈黎道是连接川藏的主要通道,凿于汉代,起⾃凰仪堡,经清溪、富林,沿⼤渡河进⼊泸定,再达康定,为茶马古道之“官道”,南路边茶主要由此进⼊藏区;清嘉道凿于秦汉,起⾃清溪,经九襄、皇⽊⼊峨边、峨眉达乐⼭,乐⼭的⾷盐由此道运到清溪,再⼊藏区,因以运盐为主,所以有“盐道”之称。
这条重要的古驿道虽然废弃多年,但是出清溪古城北门沿⼭⽽上5华⾥,到达王建古城遗址后,仍可见到保存完好的古道。
王建城遗址呈梯形,南北长600余⽶,东西宽约200⽶。
据汉源县志记载,这⾥是汉武侯的置军旧垒。
为确保清溪县城的安全,唐代的韦臬、李德裕先后于此增置三堡,⾄五代王建置城,故名王建城。
如今旧城已毁,然城外的3处古堡废迹仍然可见,⽽且城尾仍有两户农家居住。
南北⾛向的清溪古驿道从古城中⼼穿过,古道两旁的宅基地⾥虽种上庄稼,⽽残墙破窗犹存,据说这⾥当年也是背夫的⼀个驿站。
背夫们晚上到达这⾥,放下沉重的“背⼦”,吃顿饱饭烫个脚,睡个好觉,第⼆天⼜⾛。
要知道,从这⾥到清溪城,短短5华⾥,背夫们还要⾛整整⼀天!古道约两⽶宽,⽤不规则的⽯块铺成。
古时⽆数的丝绸、边茶和⾷盐就从这经过。
每个⽯块都光溜溜的,可以想象上边留下多少⼈的脚印,浸透了多少背夫的汗⽔。
记者沿古道向深⼭⾛去,越⾛风越⼤,真有“风萧萧兮易⽔寒”的感觉。
据介绍,由此⽽上,翻过海拔2900⽶的相岭⼭到达凰仪堡,约60华⾥。
古道盘⼭⽽上,中间要经过24个“之”字拐,称为24盘。
这天,云雾低垂,站在王建城遗址,相岭⼭直插云霄。
⼭势险峻,道路崎岖,⾏路之难,远⾮当代⼈所想象。
四川是"蜀⼭⽒⼥"的公婆嫘祖发明蚕桑丝绸的地⽅,是中国丝绸的原产地和早期起源地之⼀。
口述历史 背夫们的心酸和悲凉
Ro&d41917年夏季的一天,美国人甘博在四川一条崎 岖山道上,看到了一些奇特的苦力,他们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背负高大而沉重的包裏。
随 行翻译告诉甘博,这是茶马古道上的背夫,他们身后那些比人还高的包裹是货物,背夫们一天要走几 十公里,负重可能超过200斤。
这场刻骨铭心的相逢,被甘博定格在他从大洋 彼岸带来的神奇小方盒里。
这个小方盒儿,后来人们才知道,它叫相机。
茶马古道多悬崖峭壁和陡峭深谷,许多路段骡 马无法通过,只能靠人力背运货物一步步跋涉,背 夫便应运而生。
背夫比马帮辛苦得多,他们手持一根拐杖负重前行,从雅安到康定,背一趟茶需要半 个月,每天行走20多里,如此辛苦的报酬不过是两斗玉米面,加上沿途食宿开销和各种险恶的盘剥, 背夫们的收入所剩无几。
因此当地民谚这样形容:“十 个背哥九个穷,背架子弯弯像条龙。
”在茶马古道的走访中,我听到了许多关于背夫 的故事。
至今,想起那些故事,我的心嘟会颇抖。
外公当了 30年背夫口述者:刘文进(泸定县政协工作人员,37岁)祝定国老人的故事,我是从他外孙刘文进那儿 知道的。
刘文进是泸定县政协工作人员,2016年夏天,我在泸定采风时认识了他。
刘文进长得斯文白净,个子很高,说话不紧不 慢。
他说,他这辈子最崇拜的人大概就是夕虫了。
外公叫祝定国,1924年出生在泸定县兴隆镇。
祝定国不到20岁就做了背夫,那时,最穷的人才去 当背夫,买不起马骡就只好卖力气,脚踏实地背着茶砖行走远方。
祝定国每次和村里的青壮年一起背茶之前,会自带包谷面和一些咸菜之类的食物,天不亮就出发。
40 CULTURALGEOGRAPHY在茶马古道的三条大道中,川藏茶马古道具有最悠 久的历史、故门紂的线路 左图为茶马古道进入西 藏之地.右F 图为雅安匕里茶马古道的真人铜雕途中遇到茶店子或客栈,他们就借主人家的锅灶煮 熟后吃几口,口渴了就喝几口山泉。
他们先将打好 包的茶砖背到金川,再用工钱买回梨子又背回来泸定,来回背在身上的东西起码有200斤。
茶马古道
一
__
随着 交通条件 的改善 , 日的茶马 古道 已辉 昔 煌不再。但其 所遗 留下来的极 具地域特 色的人丈
条 由滇 、川经 西藏通往 南亚西 亚的神 秘 古道,
Z
一
至今 密林的石板路 上依 稀可辨 当年 的马蹄 印迹 。
这是 商家、 旅人和马帮踏 出的路 。
遥 远 的 异域 , 取 金 银 、 匹 、 毛 、 材 。长此 以 换 马 皮 药 往 , “ 丝 绸 之 路 ” 称 的 “ 马 古 道 ” 进 了 不 以 南 著 茶 促 同地 域 的 资 源 和文 化 交 流 。
… …
在 茶 乡这片 土地上 生长 的人 , 和普洱茶 一样 质朴 、
( 导教 师 陈萍 ) 指
_
誊
维普资讯
辑 己 …… … …. …
D 我 国西 南横 断 山脉 的 丛 林 草 莽 中 , 蜒 着 蜿
普
鸿
我 的老家苍 山南麓 有一条 幽僻 的山 间小径 ,沿着 淳厚 。他 们 的爱情 纯 朴 , 白 , 浓 的乡 情随 处可 感 。 直 浓 记得 一次 在古道 旁买梨 的时候 ,已经付 了货 了 ,卖 梨 的妇 女 还往 我 口袋 里使 劲塞 ,说 是卖 不完 也坏 了 , 就 当是 送我 。这 在 当今的城里 人看来 , 不免要 哑然失 笑 。
可这 淳朴 的民风 , 偏僻 的西南 一隅却 不难看 到 。 在 每年 三月 , 里有著 名 的“ 这 三月会 ” 。这一天 , 山 大 深处 的人 都穿着 民族 的盛装 ,背着 茶叶等农 副产 品经
商旅 驮 队 就是 穿 越这 条 古 道 到 达 我 国西 藏 及南 亚等 地 。镌 刻在草 丛石板 上 的依 稀可 辨的 印痕记载着 岁 月
普洱市茶马古道赋全文内容
普洱市茶马古道赋全文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普洱市茶马古道赋在走进普洱市茶马古道之前,必先略知其历史渊源。
茶马古道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唐代。
古时,云南茶叶、西藏马匹等商品在茶马古道上频繁交易,通过这一古道,贸易活动得以繁荣起来。
茶马古道从云南进入西藏,途经泸水、临沧、大理等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在当地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今,虽然已为人所遗忘,但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却以另一种方式在丰富着这片土地的文化。
普洱市茶马古道,是茶马古道众多分支中的一部分,然而却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条古道以普洱市为市中心,沿途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曲折、崎岖险峻。
走在茶马古道上,可以感受到古时商旅往来的繁忙与辛苦,想象古代商贩驼载货物、马带驮茶叶的场景。
这种历史感受,仿佛让人穿越回古代,领略茶马古道的繁荣和沧桑。
普洱市茶马古道的走过,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当地茶文化的探寻。
茶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茶马古道则是茶叶贸易的见证。
走在茶马古道上,不仅可以看到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等全过程,还可以了解到茶文化的发展与继承。
更有甚者,走在茶马古道上,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普洱茶,体验古人的味觉享受。
普洱茶,因茶马古道而得名,如今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一员,传承着古道上的历史。
除了茶叶文化,茶马古道还承载着其他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比如古代商旅往来的民俗风情,古老宗教信仰的传播,甚至还有对地方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普洱市茶马古道上的古老石碑、石雕、古迹等,都是当地文化的见证者,见证着普洱市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
在当今社会,茶马古道正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成为旅游业的热门景点。
旅游者们在茶马古道上可以感受到古时商路的繁忙与辛苦,探寻着古代商旅的足迹。
而对于历史爱好者和文化学者来说,茶马古道更是一个探索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通过参观研究茶马古道,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商贸文化、茶文化、地方文化等,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路向西|茶背子的记忆,马岭大石梯【蜀山问茶】
【一路向西】茶背子的记忆,马岭大石梯「蜀山问茶(其三)」背夫,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独有的风景。
大石梯上走过的背夫,在雅安黑茶运输的历史上,不过转瞬。
古老的道路,淹没在岁月里,夕阳下,甚至已没有人记得那时的悲欢,而那段艰辛却充满使命的历史,那群体符号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已永远融入了一个时代,一杯雅安黑茶的味道。
图1 泸定桥上背夫(孙明经摄于1939年)也许上天就是这样,曾为每个人注入了一份莫名的好奇,它深埋心底,等待着哪一天,哪一刻,被某一物、一人唤醒,从此成了挥之不去执念,久久心头萦绕的情结。
只因一次偶然的茶艺设计,我开始关注雅安黑茶,不想却对茶马贸易、藏茶、古道、背夫蓦地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动。
在书本,在茶中,寻寻觅觅,一个相关的字眼,一幅印象的画面,都可以着实兴奋好一阵。
图2、图3 背夫的装备:背架子,丁字拐,汉刮子雅安黑茶,远远不止是大多人们今天所理解的“藏茶”,从汉代开始,它曾护佑着一个个王朝边疆的和平与安宁。
尤其宋朝以来,因政治中心北移,蒙顶山高,蜀道之难,茶叶采摘运送自然不比新兴的福建北苑。
蒙山贡茶逐渐行踪隐匿,只入蜀的诗人,偶留下“谁解蒙山紫笋香”的不甘心。
大量的雅安茶,从此专用于茶马贸易,羁縻赏番。
宋史中多见“全蜀茶尽榷”(1075年)、“诏专以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1081年)等记载。
有人估计,仅两宋时期四川年产茶3000万斤中,每年至少1500万斤以上沿川青、川甘道销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而到了明清,川藏茶马古道逐渐开通,雅安茶更成为与西藏地区“以茶治边”及“边贸”的重点。
图4 全国唯一遗留的宋代茶马司遗址于是,背夫(又称茶背子,背脚),便成了川藏茶马古道独特的记忆。
背夫运茶,一般认为始于明代永乐年间岩州卫建立茶马司之初,尚缺乏明确史料。
但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的《万历合约》中已明确可见“沈(岚安)冷(兴隆)穷民,背脚营生,于本年正月十三日背茶至烹坝”的记载。
图5 背夫影像雅安到康定(打箭炉)一段,是茶叶运往藏区的必经之路,又分大路(雅安-汉源-康定)、小路(雅安-天全-康定),小路险恶但捷径,大路是历代官道,稍好走但绕远。
雅安——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
《长江丛刊》2019.0393雅安——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杨小琼/云南师范大学摘 要:茶马互市产生于唐宋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茶马古道就由茶马互市而来。
川藏茶马古道产生于明朝,是其中一条重要的路线。
雅安,作为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对这条路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雅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论述以雅安为起点的川藏茶马古道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雅安 地理位置 作用茶马古道这个庞大的道路网由来已久,唐宋已有,但这个名称却是近代才提出。
木霁弘等人在经过长时间田野调查,徒步两千七百多公里,围绕着西南地区特有的马帮,写成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提出了茶马古道的概念。
[1]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西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物品的贸易通道。
川藏茶马古道就是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以雅安边茶与西藏马匹进行贸易的交通线。
川藏茶马古道在沟通汉藏、促进和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雅安,作为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适应茶叶种植,且品质良好,为川藏茶马贸易提供了大量的茶叶,促进了川藏茶马古道的发展繁荣。
一、川藏茶马古道的路线由于四川到西藏路途遥远,且多崇山峻岭,道路不通。
同时古代技术落后,仅靠人力挖掘,因此从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的道路并不多。
其雏形便是牦牛道,即西汉时期成都一带茶商将茶叶运到泸定、康定等地的路线。
川藏茶马古道便在此基础上往前延伸,主要路线有这三条,一条是从雅安一带出发,经过成都、松潘进入青海,再由青海运往西藏。
另一条从雅安出发经康定、道孚、炉霍、甘孜、雀儿山、德格、江达、昌都,最后到拉萨,最后一条从雅安出发,经康定、理塘、巴塘、康芒、左贡、察雅到昌都,再运到拉萨。
不管是那一条路线,雅安都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始点,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雅安——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雅安,东面临近成都,西面临近甘孜,南面是凉山,北面连接阿坝,是西藏门户,是重要的茶叶产地,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其成为重要的茶叶产地的首要因素。
朱恒彬从“跑山人”到“背二哥”
Manager'Journal _November 10,2018│创业新秀│《茶之书》中写道:在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对这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缘由。
品茶,是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品茶有“道”,茶人亦摸索出了卖茶之“道”。
身着灰色布衣、脚踩草鞋、手拿丁字拐、身背茶叶的汉子出现在10月9日四川省首届创业博览会活动中,吸引来了大量的游客驻足围观,并纷纷与之合影,成为活动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背二哥”原本是指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如今这一职业早已消失,现在的“背二哥”是四川雅安荥经人朱恒彬。
不管走到哪里,他都带着自己的背夹子,展示的除了自己生产、自己加工的野生红茶,还有一套传承千年的“背二哥”茶文化。
半路改行扎根茶园8年前,朱恒彬还不叫“背二哥”,那时候他有另一个身份———跑山人。
朱恒彬的老家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快乐村,毗邻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和大相岭自然保护区。
靠山吃山的人们总喜欢跑山“钻林子”,去寻找各类中药材和野菜。
这是当地群众的最大副业,也是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年的朱恒彬,算是“跑山人”里的佼佼者,不但识得50多种经济作物,还敢独自在深山密林里“安营扎寨”,只为寻得更多的中药材。
毕竟多一株中药材就意味着家里多了一份收入。
凭着这样的吃苦耐劳,朱恒彬渐渐有了收入,从穿山越岭寻中药材的“跑山人”,变朱恒彬从“跑山人”到“背二哥”“背二哥”是朱恒彬的红茶商标,而他自己也成了“背二哥”的代名词。
“以‘背二哥’精神自勉,就是勉励自己像背夫一样勤恳,因为我的骨子里、血脉里始终是农民。
”李婵028│创业新秀│成场镇上小有名气的中药材收购商。
虽说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但朱恒彬依然保留着“跑山”的习惯。
“仿佛只有在山里,我才能感觉到心灵的跳动。
”直到无意间遇到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野生茶园”。
位于五宪乡毛坪村小毛坪组的观山茶园,平均海拔1200米,不仅拥有优良的茶树宜生环境。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
作品5号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各位游客朋友,你们好!我叫△△△,非常高兴大家能够来到古老、神秘的磨西。
站在这里,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巍峨的大山屹立与我们周围,清新的空气环绕在我们身边,但是大家可曾知道,这里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在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呢?听我慢慢讲来你们就知道了。
生活在高寒地区的藏民为了抵御风寒,每天主食牛、羊肉,青稞,奶汁,奶饼,这些食物含蛋白质,热量特别高,因此他们想到用喝茶来调解。
慢慢的,茶便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他们认为“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但是高海拔地区是没有种茶的条件的,所以他们只有用马匹到种茶的底海拔地区去换茶,而茶的运输主要是靠人力背负,那些背夫背着茶叶走过的地方则被叫做“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美妙的名字,单从听觉、视觉及文字内涵上细加辨析,就是一处神迹、一处观风景、一块丰碑,被誉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
它不仅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地理形态最我为复杂的商业要道,它更是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传播的通道,同时它还是民族迁徙、佛教东逝的重要通道。
而我们今天所在的磨西早在泸定桥还没有修好之前就是川西茶马古道的必之路和重要驿站了。
有茶马古道自然是因为有茶马互市,而进行茶马互市的两个民族相互交往、相互融合、相互依靠、共同发展,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同风雨、共患难,沿着茶马古道生生不息地走在这条传承着友谊和情感的千年古道上。
茶马互市最早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它的诞生促进了藏汉两个民族的交流和交往,商旅不断,人流如潮,而背夫走过古道有如死里逃生,民间谚语足以证实当年光景,“一郎二关三座山,四口走过有五湾,六岗七坡八沟后,九溪十八坪在前。
”背夫行列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也有一家几口齐着上的。
在海螺沟还有这样的歌谣:“谁家无灾遭,婴儿背茶包,今生修来世,皇天站得高”,听起来是神话,说起来是笑话,细细思量斟酌,它深刻地揭示了当年女背夫的痛苦与心酸,真是“背上背着茶,胸前挂个娃”。
川藏茶马古道上的特殊群众——背夫的文化记忆
川藏茶马古道上的特殊群众——背夫的文化记忆
高佳
【期刊名称】《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背夫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普遍存在,是一群特殊而又普通的群体。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而产生出不同的形态,从而独具特色。
背夫已经成为茶马古道上独有的文化符号。
本文试通过深入实地的参与观察和老背夫的文化记忆来分析研究当年从雅安到康定的这群背夫在茶马古道上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独特的生活形态。
以期通过物质记忆、口传记忆的搜集整理来完成文本记忆的书写过程。
【总页数】4页(P4-7)
【作者】高佳
【作者单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2
【相关文献】
1.行走古道间观闻茶马情——记云南茶马古道上的语言与文化考察 [J], 邵琛欣
2.略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文化涵化——基于对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的田野调查 [J], 周云水;魏乐平
3.昌都:茶马古道上的枢纽及其古代文化--兼论茶马古道的早期历史面貌 [J], 石硕
4.人口流动与滇藏茶马古道上的文化涵化——以西藏察瓦龙乡为例 [J], 周云水
5.茶马古道上的“白珍珠”——四川乡城白藏房 [J], 民歌(摄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素材】课后练习 语文s版 六年级下册 22课 陆羽与《茶经》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测练习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S版)22 陆羽与茶经和平区和平大街第一小学王桥南1、简明播报:根据音节填写出对应汉字。
(9分)jiān《茶水记》曾经记载了陆羽辨别南零水和临岸江水的故事。
水。
陆羽所到之处,关于荼的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
2、字正腔圆:选出正确的字音或字形。
(8分)中国是荼的故乡,中国人(采彩)茶饮茶的历史(缘渊)远流长。
人们要追溯(sù shù)茶的历史,了解中国茶道,便自然会想起中国茶史上的传(chuán zhuàn)奇人物——“茶圣”陆羽。
3、表述清晰:按要求完成句子。
(8分)(1)用关联词语合成一个句子:陆羽精通茶艺。
陆羽博学多才。
(2)修改病句:写完《茶经》以后,又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写完《茶经》以后,陆羽又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所到之处,关于茶的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自陆羽竭力推广茶道以后,饮茶的人越来越多,茶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饮茶品茗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茶和茶文化不仅在中国绵延发展,还传到一衣带水的日本,形成了著名的日本茶道。
因此,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
1、辨音高手:L给加点字注音,并用它的其他读音再组一个词。
(6分)()()2、遣词造句:解释“如火如荼”的词义,并用它再写一个句子。
(10分)3、见解独到:陆羽为什么会被后人尊称为“茶圣”?(9分)藏茶每一位背夫背上,是重约两三百斤的藏茶。
你知道吗?这两三百斤的重量,他们一旦背上,就得从起点一直背到终点,中途是不会卸下来的。
因为不借助别人的辅助,没有人能够再把这两三百斤的藏茶再次背起来。
或许你会问:那他们累了,该如何休息呢?这就要靠他们手上拄着的T形拐杖了。
茶马古道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上七下八平十一。
什么意思呢?指的就是背夫们上山每走七步,下山每走八步,平地每走十一步,就要靠着T形拐杖歇一歇。
茶马古道上因此留下了一个个数不胜数的小窝——拐子窝,它们是背夫们行走茶马古道艰辛旅程留下的印记,也是汉藏民族友谊的见证。
负重的茶马古道
26Heritages传承负重的茶马古道祖国的西南边陲七彩云南,是茶叶的故乡。
深藏在群山中的古茶树群落,至今仍以旺盛的生命力,诉说着远古时期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那令人魂牵梦萦的情缘。
从盛唐开始,人们就把三江水浇灌出来的茶叶与西藏连接起来,到了宋朝,朝廷甚至制定了“以茶治边”的方略。
1000多年以来,一条崎岖盘桓的小道,伴随着清幽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一路走来,一路惊心动魄的苍茫和义无反顾的执着。
它,就是滇藏茶马古道。
这是一条马帮之路,由茶而生,以茶为基;这是一条充满血性传奇的雄浑之路,艰辛悲壮,令人肃穆敬仰;这是一条中华民族的纽带,把20多个民族的情感紧紧维系。
它从今天的普洱一带出发,海拔从几百米到5000多米一路攀升,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芒康,直至遥远的拉萨。
数不清的赶马人和马匹在这条路上往返,一路悲壮,一路茶香。
造访赶马人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已淡出人们视野的茶马古道的传奇,我们专程来到祥云县云南驿镇郭官营村,造访90高龄的昔日赶马人郭长春老人。
那天,黑压压的天空湮没了夏天的色彩,快到村子时,还下起了小雨,路边的几座坟茔默默地横亘在苍穹下,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听说我们来访,郭长春老人特意换了一身新衣服,黑色的瓜皮帽把那近百年岁月雕刻的脸庞衬托得红红的,给人只有70岁出头的感觉。
见到我们,郭长春老人格外高兴。
提起走夷方(今无量山以南,临沧至西双版纳一带)的事,他断断续续地说,父亲的两个兄弟都在走夷方的途中不幸被土匪杀害。
民国9年(公元1920年),他的父亲郭镇明和村里人凑成了有85匹马组成的马帮,郭镇明任马锅头,到西双版纳买茶运茶,这在当时也算是颇有规模的马帮了。
浩荡的马帮驮着本地出产的萝卜丝、粉丝、土锅等茶区的生活必需品,一路叮咚,跋山涉水向着景洪进发。
马帮有许多行话、忌讳和讲究。
途中休息被称为“开稍”,埋锅做饭被叫作“开亮”;开稍时,马鞍只能顺着放,喻行程顺利;开亮时忌烧对头柴,喻财运亨通;吃饭时,马锅头坐在饭锅的正对面,对着马帮行走的方向;盛饭时马锅头第一个先盛,并要一层层地盛,不能“挖洞”,否则此行就会亏本;饭勺不准放在锅里,否则过河时马会“放鸭子”,即掉进河里……大家都要认真遵守着这些不可触犯的规矩,以求老天保佑能平安归来。
记忆中的茶马古道——布根先生访谈录
记忆中的茶马古道——布根先生访谈录
阿贵
【期刊名称】《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1)004
【摘要】七十三岁高龄的布根先生是一位生活在康区察瓦龙乡的老人,他自十九岁以来,就跟随当时的几位藏族富商往返于茶马古道,过着传统意义上的马帮生活,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老人以一个马夫的身份跟随商队先后去过内地五次,印度一次,拉萨两次,昌都四次等.老人家既熟悉茶马古道上过去的道路状况,又对行走于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生活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目前健在的茶马古道的历史见证人之一.作者受<西藏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委托,对布根先生进行了专题采访.
【总页数】5页(P1-5)
【作者】阿贵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公共教学基础部,西藏拉萨,8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8
【相关文献】
1.川藏茶马古道上的特殊群众——背夫的文化记忆 [J], 高佳;
2.沙溪古镇触摸茶马古道的记忆 [J], 罗健鸿
3.媒介形态中的茶马古道——比较纪录电影《德拉姆》与电视专题系列纪录片《茶马古道》 [J], 陈波
4.文化符号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以“茶马古道”题材大型舞作为例 [J], 唐白
晶
5.八江语言路浓浓古道情
——中国民族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之茶马古道语言文化专访 [J], 龙国贻;孙宏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郎山下 背夫寂寂茶马道
二郎山下背夫寂寂茶马道
白英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
【年(卷),期】2017(0)10
【摘要】“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
”千年茶马古道,这条绵延干里的贸易商路,以其路途充满惊险与艰难而蒙上了神秘色彩。
四川的茶马古道由于上世纪50年代初川藏公路的修建而废弃,如今已是旧迹难寻。
幸运的是,在天全县的甘溪坡,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遗址,这条在二郎山峰岭间斗折蛇行,在天全河崖岸边临渊攀缘的险峻山道,就是在历史隧洞中遁迹了半个多世纪的茶马古道的一段真实遗存。
【总页数】6页(P80-85)
【关键词】茶马古道;二郎;神秘色彩;川藏公路;50年代;天全县;商路;贸易
【作者】白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29
【相关文献】
1.对"北川茶马古道上的背夫"羌绣创作浅析 [J], 谢宏图
2.川藏茶马古道上的特殊群众——背夫的文化记忆 [J], 高佳;
3.讲述茶马古道历史记录古道背夫沧桑——川藏茶马古道重要历史遗存“落户”
中国茶叶博物馆 [J], 赵燕燕;孙状云(图)
4.丝路徽州至秦州茶马道及其文学与文化遗存考察——以徽州—秦州茶马道火钻界北段调查为中心 [J], 蒲向明
5.川藏茶马古道上的背夫 [J], 徐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马背夫》舞蹈中的文化符号
《茶马背夫》舞蹈中的文化符号摘要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
舞蹈作品是由众多符号所组成的复合性符号,舞蹈动作则是编导对这些符号的外在形态进行加工和组合之后的产物。
舞蹈作品《茶马背夫》采用了全新的视角,刻画苦中作乐的劳动人民的本性。
他们对于生活的期望和对人生的期盼,也是当今遇到困难、身陷泥沼中的人们的指路标,具有时代意义。
在深入而切实的民间采风中,舞蹈作品《茶马背夫》中劳累、艰险、朴实、苦中作乐的体态与动态特征准确勾勒出了川西地区背夫的人物性格,传达出茶马古道上背夫们在艰难环境中的苦中作乐。
正是舞蹈中厚重而质朴的文化底蕴,蕴含着真实的思想情感与感悟,让观众得以联系自身现实生活,最终让作品挥发出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文化符号;创作过程;茶马古道;舞蹈《茶马背夫》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分川藏、滇藏两路,是中国西南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
在茶马古道中历史上的多样因素,决定了雅安到康定道上众多“背夫”的产生。
[1]首先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四川没有云南那样善走山地高原的骡子和马;其次,四川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而川人又善于背负;再次,从地理学角度而言,茶马古道必经的二郎山一带,险要的地势不适合于骡马通行。
于是在多条茶马古道上,背夫成为了四川雅安到康定段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在这之前的题材中大多是只有表现艰苦劳累和茶马互市的民族交易舞剧,从来没有过一个表现背夫们苦中作乐的精神的舞蹈。
笔者想要从人的本性出发,探索艰辛背后的精神支柱。
于是,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茶马背夫》最初的创作灵感诞生了。
四川西南地区民间舞蹈元素的保护和传承其个性相对鲜明,但对于“背夫”形象的舞蹈元素却寥寥无几。
为了找到“背夫”本源的创作形态依照,笔者选择了雅安汉源羊圈门地区的一组雕塑作品的动作元素作为切入点。
通过对这组雕塑作品的仔细揣摩和研究,融合四川地区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考证,最后找到了“背夫”这一形象,作为最能激发出观众强烈情感的切入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5号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
各位游客朋友,你们好!我叫△△△,非常高兴大家能够来到古老、神秘的磨西。
站在这里,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巍峨的大山屹立与我们周围,清新的空气环绕在我们身边,但是大家可曾知道,这里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在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呢?听我慢慢讲来你们就知道了。
生活在高寒地区的藏民为了抵御风寒,每天主食牛、羊肉,青稞,奶汁,奶饼,这些食物含蛋白质,热量特别高,因此他们想到用喝茶来调解。
慢慢的,茶便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他们认为“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但是高海拔地区是没有种茶的条件的,所以他们只有用马匹到种茶的底海拔地区去换茶,而茶的运输主要是靠人力背负,那些背夫背着茶叶走过的地方则被叫做“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美妙的名字,单从听觉、视觉及文字内涵上细加辨析,就是一处神迹、一处观风景、一块丰碑,被誉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
它不仅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地理形态最我为复杂的商业要道,它更是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传播的通道,同时它还是民族迁徙、佛教东逝的重要通道。
而我们今天所在的磨西早在泸定桥还没有修好之前就是川西茶马古道的必之路和重要驿站了。
有茶马古道自然是因为有茶马互市,而进行茶马互市的两个民族相互交往、相互融合、相互依靠、共同发展,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同
风雨、共患难,沿着茶马古道生生不息地走在这条传承着友谊和情感的千年古道上。
茶马互市最早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它的诞生促进了藏汉两个民族的交流和交往,商旅不断,人流如潮,而背夫走过古道有如死里逃生,民间谚语足以证实当年光景,“一郎二关三座山,四口走过有五湾,六岗七坡八沟后,九溪十八坪在前。
”
背夫行列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也有一家几口齐着上的。
在海螺沟还有这样的歌谣:“谁家无灾遭,婴儿背茶包,今生修来世,皇天站得高”,听起来是神话,说起来是笑话,细细思量斟酌,它深刻地揭示了当年女背夫的痛苦与心酸,真是“背上背着茶,胸前挂个娃”。
背夫是古道上往来人群中惟有的一类,无论隆冬炎夏,背上背负的是希望,脚下踩的是艰难。
他们的思维很简单,他们只想靠体力、靠汗水换取收获,尽管甚微,然而这是生存的唯一。
背夫们领到手的茶包层叠好,用竹签串连固定,再以条编成背篼,套上双肩。
背夫无论是谁皆自备食物,即玉米面和一袋盐巴。
手里柱着一根丁字形的拐杖。
拐杖就是支架,茶包垫在拐杖上,拐杖扎在石头上,背夫们便都挺直腰杆歇脚片刻,日久天长,古道上便留下了拐杖扎下的痕迹。
背夫们的生活是辛酸的,每日里闻鸡便起,天黑投宿,四十里崎岖小道要在脚下走,然而,中午只能简单的吃点黑玉米粑,晚间住旅店在能吃上一碗豆水或豆花,若有钱吃上一碗豆腐,无疑便是最好的享受了,“柴烧锅,水烫脚,菜豆水一碗下馍馍”便是背夫生活的真
实写照。
说是住店,也不过是找个可避风雨的地方,也就是“人歇的是敞屋子,头上垫的是茶包子,身下睡的是草垫子,身上盖的是烂被子。
”次日不吃饭便起身,到合适处吃饭早饭,在老板娘那里买上一碗汤菜泡冷馍下肚,此后,在途中如肚子饿了啃上几口冷馍叫“打尖”,口渴了,在方便处放好茶包,到河沟将清泉喝个痛快,叫“放哨”。
背夫的命运是凄惨的,但生活中他们也会自寻乐趣,他们常说“只要天上还有太阳,再苦的生活也有亮点”。
古道路是走出来的,这一走就是几千年,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中,它历经风雨,铸就了历史和文明,虽然说现代文明替代了它,但它不是消失,更不是灭亡,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段美好的过去,背夫的精神也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