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教案(按田平安教材)
民事诉讼法教案
教案授课主要内容教案授课主要内容教案授课主要内容教案授课主要内容教案教案教案教案教案1、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2、违反法庭规则的行为。
如未经允许在开庭时录音、录像、拍照。
3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其他人所实施的下列行为:第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害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第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
第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护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
第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与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
第五,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已生效的裁判。
4、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单位实施的下列行为:第一,有关单位拒绝或者妨碍法院调查取证。
第二,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后,拒不协助查询,冻结或者划拨存款的。
第三,有关单位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扣留被执行人的收入,拒不办理有关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拒不转交有关票证、证照或者其他财产。
第四,其他拒绝协助执行的行为。
5、妨害执行的行为。
如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的行为、案外人与被执行人恶意串通转移被执行人财产的行为,伪造、隐藏、毁灭有关被执行人能力的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查明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行为等。
三、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及适用(一)拘传:教案教案授课主要内容教案授课主要内容教案授课主要内容教案授课主要内容教案。
民事诉讼法学教案
《民事诉讼法学》教案导引:向学生讲授本学期的学期构成安排及学习的重点章节,明确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强调教学规则和课堂纪律以及成绩分布情况安排等。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法学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需要学生准备的法条及司法解释:法典:《民事诉讼法》、《仲裁法》司法解释:主要的《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若干意见》(320条)、《经济审判中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22条)《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规定》(34条)《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规定》(39条)《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83条)《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137条)《关于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24条)(2004年8月)《关于仲裁法的若干问题解释》(31条)(2006年9月8日实施)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民事诉讼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民事诉讼方面管辖、审判组织、民事证据、期间、送达、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再审程序、简易程序和执行程序的基本规定。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民事诉讼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在理论学习方面,使学生掌握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辩论原则、调解原则。
了解两大法系各具特色的民事诉讼制度。
三、课程内容改革积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
首先,通过判例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结合教科书,及时给学生介绍国家立法、最高法院对民事诉讼相关的法律、司法解释。
再次,及时给学生介绍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举措和动向。
最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课堂讨论,让学生试讲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理论教学与学时安排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4学时)第一节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任务第三节民事诉讼法的效力第四节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4学时)第一节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第二节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第三节辩论原则第四节处分原则第五节法院调解原则第六节检察监督原则第三章民事审判基本制度(2学时)第一节民事审判基本制度概述第二节合议制度第三节公开审判制度第四节回避制度第五节两审终审制度第四章民事诉讼法律关系(2学时)第一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述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第四节民事诉讼法律事实第五章民事诉讼中的法院(2学时)第一节民事审判权第二节民事审判范围第三节民事审判组织第六章民事诉讼管辖(4学时)第一节民事诉讼管辖概述第二节级别管辖第三节地域管辖第四节管辖权异议与移送案件第五节指定管辖和管辖权转移第七章民事诉讼当事人(3学时)第一节当事人概述第二节原告与被告第三节共同诉讼人第四节诉讼代表人第五节第三人第八章诉讼代理人(2学时)第一节诉讼代理人概述第二节法定诉讼代理人第三节委托诉讼代理人第九章民事诉权与诉(3学时)第一节民事诉权第二节诉的概述第三节诉的种类第四节反诉第五节诉的合并与诉的变更第十章民事诉讼证据(4学时)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据概述第二节民事诉讼证据种类第三节民事诉讼证据分类第四节证明对象和举证责任第五节证据的调查收集和证据保全第六节证据的审查和判断第十一章期间与送达(1学时)第一节期间第二节送达第十二章法院调解(2学时)第一节法院调解概述第二节法院调解的原则第三节法院调解的程序第四节调解协议及其效力第十三章财产保全、行为保全与先予执行(2学时)第一节财产保全第二节行为保全第三节先予执行第十四章对妨碍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2学时)第一节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概述第二节妨碍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和种类第三节对妨碍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种类第十五章诉讼费用(1学时)第一节诉讼费用概述第二节民事诉讼费用的交纳第三节民事诉讼费用的分担第十六章第一审普通程序(2学时)第一节普通程序概述第二节起诉与受理第三节审理前的准备第四节开庭审理第五节诉讼中止与终结第十七章简易程序(2学时)第一节简易程序的概述第二节简易程序的使用范围第三节简易程序的内容第十八章第二审程序(2学时)第一节第二审程序概述第二节上诉和受理第三节上诉案件的审理第四节上诉案件的裁判第十九章审判监督程序(2学时)第一节审判监督程序概述第二节提起再审的事由与主体第三节再审的提起第四节再审案件的审判第二十章民事判决、裁定与决定(2学时)第一节民事判决第二节民事裁定第三节民事决定第二十一章特别程序(2学时)第一节特别程序概述第二节选民资格案件第三节宣告公民失踪与宣告公民死亡案件第四节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案件第五节认定财产无主案第二十二章督促程序(2学时)第一节督促程序概述第二节支付令的申请和受理第三节申请支付令案件的审理程序第四节支付令异议与督促程序的终结第二十三章公示催告程序(2学时)第一节公示催告程序概述第二节公示催告的申请与受理第三节公示催告案件的审理程序第四节除权判决第二十四章执行程序(2学时)第一节执行程序概述第二节执行程序的一般规定第三节执行程序的开始第四节执行措施第五节执行中止与执行终结第二十五章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2学时)第一节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概述第二节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原则第三节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具体规定第四节涉外仲裁第五节司法协助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本章重点:1、民事诉讼2、民事诉讼法3、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本章难点: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第一节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一、民事诉讼概述由于人们在观念及利益方面存在不一致,因此往往表现为行为的冲突,从而导致各种纠纷的产生。
民事诉讼法教案
民事诉讼法教案民事诉讼法教案课程名称:民事诉讼法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和程序,掌握民事诉讼法的核心内容。
2、帮助学生掌握民事诉讼的基本技能,能够处理简单的民事纠纷案件。
3、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其民事诉讼的法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和程序,包括诉讼管辖、诉讼参加人、诉讼证据等。
2、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包括当事人平等原则、辩论原则、依法调解原则等。
3、民事诉讼的程序规则,包括起诉、受理、开庭审理、裁决等程序环节。
4、执行程序,包括执行申请、执行措施、执行裁定等。
教学重点:1、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和程序,以及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规则。
2、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和程序操作,以及执行程序的相关规定和实际操作。
教学难点:1、民事诉讼的实际操作和裁决,以及执行程序的实施和管理。
2、民事诉讼的法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民事纠纷案件的处理和解决。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程序规则,使学生了解民事诉讼的基本知识。
2、案例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民事诉讼的实际操作和裁决方法。
3、实践法:通过模拟民事诉讼的程序和执行程序,使学生掌握民事诉讼的实践技能。
教学评价:1、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民事诉讼知识的掌握程度。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测试学生对民事诉讼的实际操作和裁决能力。
3、实践评估:通过实践评估,检验学生对民事诉讼的实践技能和解决纠纷的能力。
教学建议:1、建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本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课堂讲解内容。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法律文书和案例资料,以加深对民事诉讼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4、布置课后作业和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实践技能。
教学资源:1、课本:《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
2、案例资料:典型案例分析、相关法律文书等。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案.doc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案、课程定位四川工业管理职业学院法律文秘专业立足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性法学人才的培养FI标,根据这-指导思想,《民事诉讼法》课程定位于高职法律类专业设置的一门必修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
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专业素质,成为适应基层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社会团体法律事务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是法律文秘专业的专业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加强对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法制观念并使其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民事纠纷案件的能力;熟悉民事纠纷所涉及法律问题的解决程序和有关办法。
(-)知识H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木制度以及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的相关规定;学习文书卷宗的书写:学习并了解具体常见的民事纠纷案件的审理:让学生掌握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提高学生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处理民事纠纷的能力。
具体如下:•掌握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掌握重要的民事诉讼程序:审判程序、执行程序•掌握常见的民事纠纷案件的审理(-)能力H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能够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
具体来讲:•起诉、应诉处理能力•调查、取证、举证与质证能力•法庭辩论能力•申请执行能力•书写法律文书、卷宗的能力(三)素质目标民事诉讼法是一门具有很强操作性、应用性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程序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程序公止的理念;提高学生进行民事诉讼法律服务和处理民事纠纷的能力•具体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素养•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守法护法意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三、重点、难点章节及内容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学科,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
民事诉讼法学教案
民事诉讼法学教案一、导言民事诉讼法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法规,它规定了人民在民事纠纷解决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市民合法权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起诉条件、程序要求等内容,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一法律法规。
二、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1. 民事诉讼法的定义民事诉讼法是指用来处理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法律规范和程序。
2. 民事诉讼法的作用民事诉讼法旨在确保诉讼活动的公正、公平和高效进行,保护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三、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条的规定,民事诉讼法适用于涉及民事纠纷的诉讼活动。
四、民事诉讼法的起诉条件在进行民事诉讼之前,起诉人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主体资格起诉人必须是享有诉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 根据事实提出请求起诉人需要基于明确的事实提出请求,请求在法律范围内得到保护。
3. 明确被告起诉人需要明确指明诉讼的被告,即与其产生民事纠纷的对方当事人。
五、民事诉讼法的程序要求1. 起诉起诉是诉讼的第一步,起诉人需要将起诉状提交给法院,并缴纳相应的诉讼费用。
2. 受理法院在收到起诉状后,会对其进行审查,确认是否符合立案条件,决定是否受理。
3. 审理审理是诉讼的核心环节,包括开庭审理、质证、辩论、法庭调查等环节。
4. 判决法院在审理结束后,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判决,并向当事人宣读判决结果。
5. 上诉对于不服判决的一方,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要求对判决进行复核。
六、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案例,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事诉讼法的具体应用:小明与小红发生了一起财产纠纷,小明认为小红侵犯了他的合法权益,要求小红赔偿损失。
经过劝解无果,小明决定依法起诉小红。
他向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诉状,并缴纳了相应的诉讼费用。
法院受理了他的起诉,并安排了开庭审理的时间。
在审理过程中,小明提供了相关证据,小红进行了辩护。
最终,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了判决,判决小红赔偿小明的损失。
民事诉讼法教学设计
民事诉讼法教学设计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涉及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诉讼程序、证据、判决与执行等方面,旨在使学生了解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程序和实践,掌握诉讼前后步骤和相关证据收集、判决执行等操作。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
2.理解诉讼程序和相关规定;
3.能够识别并收集相关的证据;
4.能够参加诉讼并进行有效辩护;
5.能够理解和执行判决结果。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授课、案例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多维度的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
1.民事诉讼法概述
2.民事诉讼基本原则
3.民事诉讼的法律效力
第二章诉讼程序
1.诉讼程序概述
2.诉讼时效
3.诉讼程序的起诉
4.庭审程序
5.证据收集和质证
6.二审程序
第三章证据
1.证据的认定和种类
2.举证责任
3.证据收集和调查
4.证据的提交和质证
第四章判决与执行
1.判决结果
2.判决的执行和强制执行
3.判决的上诉和再审
五、教学评估
1.期中考试:占40%;
2.期末考试:占60%。
六、教学资源
1.教材:《民事诉讼法》(最新版)
2.案例分析:多种类型的实战案例
3.视频教程:多个实战场景的视频教程
七、参考文献
1.杨东平《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钟艳清《民事诉讼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新版。
《民事诉讼法》教案
第1章民事诉讼法学概述民事诉讼法教学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本章重点:1.民事诉讼2.民事诉讼法本章难点:1.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
2.民事诉讼法学是专门研究民事诉讼实践和国内外民事诉讼理论的科学。
第一节民事冲突(纠纷/争议)与民事诉讼一、民事冲突(纠纷)(一)民事冲突的概念社会冲突:按照社会学家的通常解释,是指“各派之间直接的和公开的旨在遏制各自对手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
”民事冲突:是指平等主题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社会)纠纷。
所谓民事冲突是指民事主体基于各种原因对民事权益状态或民事权利归属的认识不一致所产生的矛盾。
民事冲突,有人又称作民事争议或民事纠纷。
如婚姻家庭冲突、著作权冲突、荣誉权冲突、债权债务冲突、损害赔偿冲突、合同冲突、海损事故冲突、货物买卖冲突、房屋租赁冲突、山田水利冲突、森林草原所有权归属冲突等等。
形成各种民事冲突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
有政治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有社会环境原因,也有人文个性的原因。
(二)民事冲突主要特点:1、民事冲突主体的平等性。
无论是公民之间或是法人之间产生的冲突,也无论是中、外公民或是中、外法人之间出现的矛盾,冲突主体始终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相互之间不存在命令服从上下隶属关系,在法律法规面前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2、民事冲突内容的特定性。
平等主体之间产生的民事冲突,从质上说尚未激化为刑事犯罪,从度上说并非是无益之争而是民事权利义务之争。
这种权利义务之争可以高度概括为财产权利义务之争和人身权利义务之争。
3、民事冲突的可处分性。
民事冲突主体的平等性和内容的特定性,决定了主体对内容的可处分性。
基于不同的理由,主体可以行使权利,也可以让渡权利。
4、民事冲突的可处理性。
既然是民事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义务之争,主体又享有处分的权能,因此,任何民事冲突都可以采用和平的方法处置,实践证明它们是可以平息和解决的。
民事诉讼法教案(按田平安教材)
第三节 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
一、同等原则 同等原则是指一国公民在另一国进行民事诉讼, 只要遵守诉讼法院国家的法 律,就能够根据法律的规定,同等地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受诉法院应 该对他和本国人一样,给予同等对待。 二、对等原则 在国际关系中, 由于各国对外政策的不同有时会出现一国对他国公民、 企业 和组织的诉讼权利予以限制和增加诉讼义务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 受限制的一 方可以采取有限的回击措施。
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学
一、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 民事诉讼法学是研究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和对民事诉讼活动实践进行理论概 括和探讨的科学。 具体而言,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对象是: 1.民事诉讼法 2.民事审判实践 3.对国外民事诉讼立法与理论的研究 二、民事诉讼法学体系 略。 三、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要善于比较研究 思考题 :1 对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异同。 小结 :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于民事冲突的解决机制、民事诉讼法的目的、任务、 效力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第四节 辩论原则
一、含义和内容 辩论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问题 相互辩论,人民法院通过当事人的辩论来明辨是非, 从而作出裁判的一项诉讼 原则。 内容: 1.辩论的双方平等 2.辩论的内容广泛 3.辩论原则适用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 4.辩论可以是口头辩论也可以是书面辩论。 二、辩论原则与辩论主义的区别 辩论主义的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1.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事实必须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没有 在当事人辩论中出现的事实不能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 2.当事人一方提出的事实,对当事人无争议的,法院应将其作为裁判的依 据,无需调查其真伪。 3.法院对案件中事实及证据的调查只限于双方当事人在辩论中所提出的证 据。 大陆法系国家的辩论主义对法院和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各自作用作了明确 的分工,直接界定了当事人和法院在事实主张和证据提出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 其核心在于当事人的辩论内容对法院裁判的制约。 而在我国, 该原则与客观真实观念密切相关, 即法院为了达到客观真实可以 不受当事人辩论内容的约束。它主要强调的是一种“辩论之权” (说话的权利), 并不涉及当事人和法院在诉讼中的角色定位和分工, 法院可以不受当事人辩论内 容的约束。所以也称为“非约束性辩论原则” 。在司法实践当中辩论原则往往流 于形式,出现“你辩你的,我判我的”的局面,辩论只是法官了解相关信息的渠 道,而往往还不是主要渠道。 思考题 :我国辩论原则和大陆法系辩论主义的区别, 我国引进辩论主义的必 要性。
民事诉讼法教案
民事诉讼法教案教案标题:民事诉讼法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和要求;3. 能够应用民事诉讼法解决实际案例。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民事诉讼法的定义和作用,以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知识讲解:2. 介绍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公正、平等、合法、公开等。
3. 解释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包括起诉、受理、调解、审理、判决等。
4. 阐述民事诉讼的要求,包括举证责任、法定诉讼期限、合法证据等。
案例分析:5.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民事诉讼法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6. 引导学生讨论每个案例的法律依据和可能的判决结果。
讨论与总结:7.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民事诉讼法的理解和应用。
8.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民事诉讼法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扩展活动:9.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其他相关法律条文,如民法、刑事诉讼法等。
10. 分配一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深入了解民事诉讼法的更多内容。
评估:11. 设计一些测验或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对民事诉讼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 民事诉讼法相关教材和法律条文- 案例分析材料- 相关阅读材料- 测验或小组项目评估表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理解民事诉讼法的实际应用,例如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和解决纠纷。
- 鼓励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案例分析结果,促进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
备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可以适当调整教案的深度和难度,增加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活动。
民事诉讼法律教案
民事诉讼法律教案一、概述本教案介绍了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程序和救济措施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民事诉讼法律的要点和实施方式。
二、基本概念1. 民事诉讼法的定义民事诉讼法是指用于调整和解决民事权益争议的法律规定和程序。
2. 民事诉讼的主体民事诉讼的主体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和法庭等。
3. 民事诉讼的性质民事诉讼是一种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结合,旨在保护社会公共秩序和维护民事权益的法律程序。
三、适用范围1. 民事权益争议民事诉讼法适用于民事权益争议,包括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
2. 争议解决方式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不同的争议解决方式,包括诉讼和仲裁。
本教案重点介绍了诉讼的程序和救济措施。
四、程序1. 起诉原告提起诉讼是民事诉讼的第一步,需要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
2. 庭审庭审是民事诉讼的核心环节,包括开庭、质证、辩论等环节,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律师进行代理辩护。
3. 判决法院根据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作出相应的判决决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救济措施1. 判决执行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判决的执行。
2. 上诉当事人对不满意的判决可以提起上诉,由上级法院重新审理。
3. 申请再审当事人认为判决存在错误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再审,要求法院重新审理案件。
六、总结本教案概述了民事诉讼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程序,对于理解民事诉讼法的要点和实施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学生还应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民事诉讼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民事诉讼法教程课程设计
民事诉讼法教程课程设计一、前言民事诉讼法是司法领域的重要法律,在民事案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设计一门针对民事诉讼法的教程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本教程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基本概念、诉讼程序和判决执行。
通过学习这三个部分,学生将能够掌握民事诉讼的基本知识和流程,并能够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
二、基本概念2.1 民事纠纷及其处理民事纠纷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由于无法通过协商解决而需要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的案件。
民事纠纷的处理包括起诉、答辩、举证、认证、庭审等步骤。
2.2 民事诉讼的主体民事诉讼的主体分为原告和被告。
原告是指提起诉讼的一方,被告是指被诉方。
在民事诉讼中,原告需要提出具体的诉讼请求,而被告需要进行答辩和举证。
2.3 民事诉讼的标的物民事诉讼的标的物是指争议的权利或利益。
根据标的物的不同,民事诉讼分为财产纠纷和非财产纠纷两种类型。
2.4 民事诉讼的法定代理人未成年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起诉讼。
法定代理人包括父母、监护人、亲属、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
三、诉讼程序3.1 民事诉讼的审理程序民事诉讼的审理程序分为一审、二审和执行三个阶段。
一审是指法院对起诉书的审查,并进行庭审、证据质证、辩论等程序,最终作出一审判决。
二审是指当一审判决存在错误时,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法院进行上诉,由上一级法院进行庭审并作出二审判决。
执行是指对判决结果的强制执行和履行。
3.2 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民事诉讼的时效是指起诉的时限。
根据不同的案件类型和被诉方的不同情况,时效期限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民事诉讼的时效期限为2-3年。
超过时效期限的纠纷将无法提起诉讼。
3.3 民事诉讼的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需要经过举证和质证的程序,由法官进行判断和鉴定。
四、判决执行4.1 判决的形式和效力判决是民事诉讼的结论性文件,分为判决书和裁定书两种形式。
《民事诉讼法》教案
《民事诉讼法》教案《民事诉讼法》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础知识,更好地把握现行民事诉讼法的立法要旨,并能运用其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主要讲述作为三大程序法之一民事诉讼法的主要原理(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诉、诉权等)、基本原则(平等原则、处分原则、辩论原则、检察监督原则、调解原则的等)、基本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制度、两审终审制度、陪审制度),各项诉讼制度、程序。
其中管辖制度、当事人制度、一审、二审程序、再审程序、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及诉讼保障制度、执行制度是讲授的重点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础知识,更好地把握现行民事诉讼法的立法要旨,并能运用其所学的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现行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最为重要的是,能够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次面授面授时间:3月15日面授内容:第一编到第三编授课时数: 6节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和民事诉讼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掌握:民事诉讼法的概念、特点和体系重点:1.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的概念2.民事诉讼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难点: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区别。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一、诉讼二、民事诉讼三、民事诉讼法四、民事诉讼法学第二节民事诉讼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一、民事诉讼法与民法、经济法、劳动法、婚姻法及某些行政法的关系二、民事诉讼法与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关系三、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四、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关系第二章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和效力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民事诉讼法任务的内容理解: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体例与结构的特点掌握:民事诉讼的对人效力、对事效力、时间效力和空间效力重点:民事诉讼的对人效力、对事效力、时间效力和空间效力难点: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体例与结构的特点一、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体例二、我国民事诉讼法体例的特点第二节民事诉讼法任务的内容、各项任务相互之间的关系、民事诉讼法任务的目的一、民事诉讼法任务的内容二、各项任务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民事诉讼法任务的目的第三节民事诉讼法效力一、对人的效力二、对事的效力三、对空间的效力四、对时间的效力第三章诉和诉权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有关诉权的几种学说理解:诉、诉权的概念掌握:诉的要素、种类、诉权的保护区别:诉权与诉讼权利重点:1.诉的要素、种类2.诉权的保护难点: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关系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诉一、诉的概念,二、诉的要素,三、诉的种类第二节诉权一、诉权的概念二、有关诉权的几种学说三、诉权的内容及功能四、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关系五、对诉权的保护第四章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特点,明确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和其它法律关系的区别。
民事诉讼法教案
民事诉讼法教案民事诉讼法教案107108第一章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第一节民事冲突与民事诉讼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学重点问题1、民事冲突的构成就是多种原因所致。
2、在诸种解决民事冲突的手段中民事诉讼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3、进行民事诉讼必须依据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则是调解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
4、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一是保证法院正确办案,二是维护当事人的权益,三是宣传社会主义法制。
第一节民事冲突与民事诉讼一、民事冲突1、什么就是民事冲突民事冲突是指民事主体基于各种原因对民事权利义务状态或民事权利归属的认识相左而产生的矛盾。
2、民事冲突产生的原因3、民事冲突的特点二、民事冲突的解决方式1、当事人自行磋商2、有关部门依职权处理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4、仲裁委员会仲裁5、民事诉讼三、民事诉讼1、定义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除当事人之外的全体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冲突以及强制执行生效民事法律文书的活动。
2、民事诉讼活动的特点民事诉讼活动是分阶段向纵深不断推进的系列活动,民事诉讼活动必须依法进行3、民事诉讼活动的类型狭义的民事诉讼1广义的民事诉讼第二节民事诉讼法1、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法,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定法院、当事以及当事人之外的所有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和执行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事诉讼法的性质(1)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2)民事诉讼法就是指导民事诉讼活动的法(3)民事诉讼法属程序法(4)民事诉讼法是区别于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程序法3、民事诉讼法的类型(1)广义的民事诉讼法(2)狭义的民事诉讼法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学1、民事诉讼法学的定义民事诉讼法学是专门研究民事冲突、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和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诉讼活动进行理论探讨的科学。
2、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1)民事冲突(2)民事审判课堂教学和诉讼课堂教学(3)民事诉讼法(4)研究外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外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1、奴隶社会的民事诉讼法2、欧洲中世纪的民事诉讼法3、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事诉讼法第二节中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1、旧中国的民事诉讼法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事诉讼法3、新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及发展趋势第三章民事审判权重点问题1、民事审判权的内容2、民事审判权的运行条件3、审判组织及其形式第一节民事审判权的权能2民事审判权的概念民事审判权就是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展开审理,并通过审理做出裁判的权力。
民事诉讼法教案
民事诉讼法教案
以下是一份以民事诉讼法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主要程序和重要原则,能够初步运用民事诉讼法知识分析简单案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事诉讼的程序和关键环节。
难点:对一些复杂法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
相关法律条文、案例资料。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民事诉讼法啦。
大家知道民事诉讼法是干嘛的吗?
生:不太清楚。
师:那老师简单说一下哈,民事诉讼法就是规范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
那我们先来说说民事诉讼的程序都有哪些呀?
生:起诉?
师:对啦,起诉是第一步,然后呢?
生:审理?
师:没错,还有判决。
那这里面都有哪些要注意的重难点呢?比如起诉要符合什么条件呀?
生:要有明确的被告?
师:非常好,还有呢?
生:要有具体的诉讼请求。
师:对,这都是重点哦。
那在审理过程中,有哪些特别的规定呢?
生:要公开审判?
师:对,这是很重要的原则。
那大家想想,民事诉讼法这么重要,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可能会用到呢?
生:比如借钱不还可以打官司。
师:对呀,这就是一个常见的情况。
那我们来分析一个小案例吧。
(展示案例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对民事诉讼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但在一些复杂概念的深入理解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多准备一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民事诉讼法课程设计
民事诉讼法课程设计简介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司法中的基础法律,其对于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法律权威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学习民事诉讼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民事诉讼法的深入研究,使学生能够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规定和程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课程内容第一章课程导论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历史和法律精神,掌握基本的法律思维、法律术语和法律方法,了解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具备独立查阅、理解和应用民事诉讼法的能力。
第二章案件受理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民事诉讼的适用条件和基本步骤,了解司法机关的管辖权和受理范围,掌握宣告和认定原告主体资格、被告主体资格和诉讼代理人资格,了解起诉状等起诉材料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第三章诉讼参与人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民事诉讼中的各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了解起诉时的证据规则和举证责任,掌握证人出庭作证、鉴定人出庭鉴定、调解、仲裁和各种证据形式的使用方法。
第四章审理程序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民事诉讼的案件审理程序,了解举证和质证、辩论和庭审等过程,掌握判决、裁定、调解协议等裁判文书的特点和规范,熟悉追加和变更诉讼请求、撤诉、和解和拘留程序等程序。
第五章申诉和执行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民事诉讼中的申诉程序和执行程序,掌握申诉书和执行文书的形式和要求,了解申诉和执行的诉讼目的和前提条件,熟悉法院驳回申诉和撤销判决等审查标准和申诉人的诉讼权利。
课程评价实践性评价本课程以案例为主线,通过模拟诉讼、判决演练等实践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民事诉讼法的水平。
技能性评价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素养,通过课堂讨论、个人答辩、开放性考试等方式,考察学生的法律能力和技能。
意识性评价本课程提供民事诉讼法的理论与视角,引导学生了解司法的价值、意义和职责,加强对民事诉讼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风险意识。
总结通过对民事诉讼法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具备较为全面的民事诉讼法知识,掌握诉讼程序中各种途径的应用和管理技巧,以及面对纷繁复杂的案情,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具有更强的法律意识和实践能力。
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和相关实践技能,了解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与要领,能够准确、全面地分析、研究和解决民事诉讼案件中的问题和纠纷。
二、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1. 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本部分介绍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包括起诉、举证、质证、辩论、判决等环节,分析民事诉讼程序中各个环节的法律依据、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 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本部分介绍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包括法定程序权利、诉讼主体、诉讼行为、标的物、证据等理论,分析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考核方式:论文。
3. 民事诉讼的相关实践技能本部分介绍民事诉讼中实践操作技能,包括起草诉状、答辩状、举证材料、质证、辩论等实践技能,分析实践技能对于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意义。
考核方式:模拟法庭演练。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取讲授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法庭演练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在讲授理论的时候,以讲授课件、讲解案例以及小组课堂辩论的形式,帮助学生逐个监督和分析案例,深入理解法律程序。
在实践教学方面,根据局部院系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一些独特的案例材料,鼓励学生展开独立探索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处理不同类型的民事案件并取得实践成果。
四、教材选择本课程主要教材为《民事诉讼法》第二版,该书很好地体现了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结合案例实供学生理解,确保学生对民事诉讼法的深入掌握。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日常考勤、课堂表现、论文、闭卷考试以及模拟法庭演练。
所有评估形式均偏重综合能力的考察。
六、教学建议本课程课程难度较高,建议学生提前充分备课,自学相关内容,对提高学习效果和降低课程难度都有积极作用。
同时,教师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质量,以保障学生进一步提高课程掌换能力和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课时:3教学目的:使学生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民事诉讼法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任务、立法根据和具体适用;掌握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学习研究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重点及突破方法:重点:1、民事争议及其处理机制;2、民事诉讼法学体系。
突破方法:1、对于民事争议处理机制这一重点内容主要采取对比法和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各种纠纷处理机制的优劣及它们之间的衔接;2、对于法学体系这一内容主要采取图表演示法,使学生有直观的认知。
难点及突破方法:难点:1、民事诉讼的目的。
突破方法:1、系统介绍民事诉讼目的学说演变,进行概念分析和学说对比,树立新型民事诉讼目的观。
参考书目: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第一版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 2000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月第二版内容:第一节民事诉讼一、民事冲突及其成因民事冲突——民事诉讼产生的催化剂。
所谓民事冲突是指民事主体对现存或将来民事权益状态或归属的态度和认识不一致所产生的矛盾。
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它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
2、它以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
3、它以违反民事实体法的规定为形成原因。
4、它的解决具有可处分性。
二、民事冲突的救济方式1、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2、有关行政机关依职权处理;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4、民事诉讼。
思考题:1、解决民事冲突的方式有何有缺点?第二节民事诉讼法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规定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当事人之外的所有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和执行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事诉讼法的特征:1、是指导民事诉讼的法;2、是国家的基本法之一;3、是程序法;4、是区别于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程序法。
二、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没有民事诉讼法,奴隶社会民事诉讼制度开始萌芽,出现了五听制度,封建社会重刑事,轻民事,清朝末年出现了第一部独立完整的民事诉讼法典,建国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开始实施,1991年《民事诉讼法》实施,我国对1991年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
三、民事诉讼法的任务1.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合法,及时的审理民事案件,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2.维护当事人正当的民事权益,保护当事人自由行使民事诉讼权利。
3.承担着向社会宣传法制的任务。
四、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效力亦称适用效力。
它是指民事诉讼法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何事发生作用。
(一)对时间的效力(二)对空间的效力(三)对人的效力(四)对事的效力思考题:民事诉讼法的目的和任务有何异同。
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学一、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民事诉讼法学是研究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和对民事诉讼活动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和探讨的科学。
具体而言,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对象是:1.民事诉讼法2.民事审判实践3.对国外民事诉讼立法与理论的研究二、民事诉讼法学体系略。
三、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2.要善于比较研究思考题:1 对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异同。
小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于民事冲突的解决机制、民事诉讼法的目的、任务、效力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课时:2教学目的:明确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以及不同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中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充分认识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重点及突破方法:重点: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学说突破方法:采用列表法难点及突破方法:难点: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突破方法:1、通过图表演示和习题练习使学生掌握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基本知识。
参考书目: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第一版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 2000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月第二版内容:第一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诉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沿革(一)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面关系(二)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两面关系(三)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三面关系(四)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种法律状态(五)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多面系列关系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民事诉讼中形成的,以人民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为主导,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相互之间以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并受民事诉讼法调整的多面社会关系。
目前,多面关系说是通说。
法院原、被告检察院共同诉讼人当事人诉讼代表人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诉讼参加人诉讼代理人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学理)证人其他诉讼参加人鉴定人勘验人翻译人员(六)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审判法律关系加争讼法律关系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与当事人以及除当事人之外的所有诉讼参与人之间发生的由民事诉讼法律加以调整的社会关系,亦即他们之间的民事诉讼权利和义务关系。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至少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当事人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的当然主体。
2、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始终居于重要位置。
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系列多面的相互联系,是既分立又统一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的条件(一)民事诉讼法律规范(二)民事诉讼行为(三)事件第二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构成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诉讼法律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享有诉讼权利并承担诉讼义务的人。
(一)、人民法院(二)、当事人(三)、全体诉讼参与人(四)、人民检察院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所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和负有的诉讼义务。
人民法院,当事人,全体诉讼参与人,人民检察院在诉讼过程中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在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民事案件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思考题: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吗?小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于民事法律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将为他们日后学习民事诉讼基本制度与程序运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课时:4教学目的:明确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地位和作用;了解确立基本原则的依据和基本原则的种类;掌握各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了解基本原则与制度设计的衔接。
重点及突破方法:重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含义、特征以及各项基本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对“内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贯穿始终性”的解释,重新界定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含义。
逐一讲述各项基本原则的含义,突出他们作为立法、司法双重准则的功效。
难点及突破方法:难点:辩论原则与处分原则突破方法:重点介绍司法实践当中违背上述原则的做法。
参考书目: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第一版刘学在:《我国民事诉讼处分原则之检讨》载《法学评论》 2000年6月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月第二版内容:第一节基本原则概述一、基本原则的概念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对民事诉讼活动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原则。
特征:1、根本性2、抽象性3、宏观指导性二、基本原则的意义略。
三、基本原则的分类共有原则和特有原则第二节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一、含义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使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二、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内容(一)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二)人民法院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三)对当事人在使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该原则要求诉讼中各方主体呈等腰三角形结构:当事人双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法官中立无偏,与当事人双方保持同样的司法距离。
我国目前立法和司法实践当中对于此原则的冲撞:立法上,比如在充分赋予原告撤诉权的同时,并没有给予被告相应的制约手段。
这样在法院判决宣告之前,原告均可以通过撤诉来终结诉讼程序,忽略了被告即使是被动参诉的,也同样需要得到法院的公正判决的需求;司法实践当中,原、被告双方因文化水平、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存在天然不平等,而在诉讼当中这种不平等没有得到有效矫正。
第三节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一、同等原则同等原则是指一国公民在另一国进行民事诉讼,只要遵守诉讼法院国家的法律,就能够根据法律的规定,同等地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受诉法院应该对他和本国人一样,给予同等对待。
二、对等原则在国际关系中,由于各国对外政策的不同有时会出现一国对他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予以限制和增加诉讼义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受限制的一方可以采取有限的回击措施。
第四节辩论原则一、含义和内容辩论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问题相互辩论,人民法院通过当事人的辩论来明辨是非,从而作出裁判的一项诉讼原则。
内容:1.辩论的双方平等2.辩论的内容广泛3.辩论原则适用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4.辩论可以是口头辩论也可以是书面辩论。
二、辩论原则与辩论主义的区别辩论主义的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事实必须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没有在当事人辩论中出现的事实不能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
2.当事人一方提出的事实,对当事人无争议的,法院应将其作为裁判的依据,无需调查其真伪。
3.法院对案件中事实及证据的调查只限于双方当事人在辩论中所提出的证据。
大陆法系国家的辩论主义对法院和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各自作用作了明确的分工,直接界定了当事人和法院在事实主张和证据提出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其核心在于当事人的辩论内容对法院裁判的制约。
而在我国,该原则与客观真实观念密切相关,即法院为了达到客观真实可以不受当事人辩论内容的约束。
它主要强调的是一种“辩论之权”(说话的权利),并不涉及当事人和法院在诉讼中的角色定位和分工,法院可以不受当事人辩论内容的约束。
所以也称为“非约束性辩论原则”。
在司法实践当中辩论原则往往流于形式,出现“你辩你的,我判我的”的局面,辩论只是法官了解相关信息的渠道,而往往还不是主要渠道。
思考题:我国辩论原则和大陆法系辩论主义的区别,我国引进辩论主义的必要性。
第五节处分原则一、处分原则的含义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决定行使还是不行使自己享有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其处分行为受到人民法院普遍尊重的一项基本准则。
处分原则实质是当事人对自己享有的权利自由的支配和处置。
它包含处分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两个层面的涵义。
该原则的两大依据,一是民事权利的私权性质,二是程序主体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