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池河简介

合集下载

[整理]荆州水文化——荆江

[整理]荆州水文化——荆江

荆州水文化--荆江(巍巍荆江)(文白超美图许宏雷)“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长江浩浩西来,汇细流,纳巨川,逶迤万里,亘古不息。

其三峡以上河段,激涌奔腾之势为诸山所束而敛;出峡口,决荆门,破虎门,雄视沃野,进入江流壮阔、平野无边的两湖平原。

诗仙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即是对此景此状壮美的描述。

“水之为德大矣哉”(北魏郦道元《水经》)。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滋润着神州大地,养育了世代炎黄子孙,书写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史。

长江又是水患频繁的河流。

相传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尧舜时,即发生过全流域大洪水,孟子曰:“当尧之时洪水泛滥于天下……”。

禹曾受命平治水土,疏导江河。

长江出峡口从枝城进入荆江河段,汪洋恣肆,桀骜不驯。

荆江河段上起湖北枝城,下迄湖南城陵矶,全长337公里。

其间以藕池口为界,按河型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称上荆江,长167公里;下段称下荆江,长170公里。

旧时以其流经地属荆州,故该江段通称荆江。

其北岸有沮漳河、玛瑙河入汇;南岸有松滋、虎渡、藕池、调弦(已封堵)四口分泄荆江洪水南注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汇合后于城陵矶复注长江。

上荆江为微弯形河段,河道自上而下由江口、沙市、郝穴三个北向河湾段和洋溪、涴市、阧湖堤三个南向河湾段组成。

下荆江为典型的蜿蜒型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由碾子湾、调关、中洲子、荆江门等弯曲段组成。

荆江河道浅滩变化复杂,董市、太平口、碾子湾、监利等处浅滩每年枯水季节有20-88天不能保证标准航深2.9米,是长江中游航运条件较差的河段。

荆江径流主要来自宜昌以上长江干流。

宜昌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480亿立方米;下泄途中有清江(年均径流量132亿立方米)、沮漳河(年均径流量16.4亿立方米)入汇。

南岸四口分泄入洞庭湖的年径流量因泥沙淤积等因素影响逐年递减,至1994年减至697亿立方米。

宜昌年均输沙量5.19亿吨,清江和沮漳河年均输沙量为0.089亿吨和0.021亿吨。

王柏心《导江三议》与荆江治理

王柏心《导江三议》与荆江治理

王柏心《导江三议》与荆江治理作者:黄发晖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6年第05期清咸丰三年(1853年),在历史长河中是极为普通的一年。

然而,这一年却成为荆江水系发生历史性巨变的转折点。

这年盛夏,长江水位与前几年几乎一样,没有大的涨跌。

然而,就在这种表面上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的掩盖下,荆江河段南岸石首境内的马林工江段暗流涌动,堤防终因基础不牢而溃决,于藕池镇冲开一个穴口,当时政府因“民力拮据”,未能及时堵塞。

此后,荆江几乎年年大水,溃口也就一直未堵。

到清咸丰十年(1860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在原溃口处冲成一条河道,形成了如今的藕池河。

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再次发生特大洪水,在荆江南岸藕池河上游约150公里的黄家埠堤溃口,事后屡堵屡溃,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形成了松滋口及松滋河。

连同荆江南岸原有的太平口(虎渡河口,又称虎渡口)和调弦口,荆江形成四口向南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面。

这是明清以来荆江河道的一大变局,荆江乃至洞庭湖地区地貌环境、江(长江)湖(洞庭湖)关系因此而发生重大演变。

有水利学者认为,这是受监利人王柏心所撰《导江三议》的影响所致。

一本书能使一个地区产生如此深刻的变化,就让我们来了解其人、其书、其事。

王柏心其人王柏心(1799—1873年),字子寿,号螺州,湖北监利螺山(现划归洪湖市管辖)人,进士出身,晚清著名学者,治河理论家。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刑部广西清吏司主事,后无心仕途,任职仅一年就以“家有老母,无人奉养”为由,辞官还乡。

辞官后的王柏心做了三件有影响的事。

其一是主持荆南书院,一边讲学,一边著书立说。

荆南书院是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荆州知府邱天英在江陵创建的,在当时声名显赫、闻名遐迩。

王柏心主持荆南书院二十余载,大江南北赴院受业求教者络绎不绝。

在著作方面,王柏心也硕果累累,著有《导江三议》《百柱棠集》《螺州文集》以及《子寿诗抄》《百柱堂诗抄》等近百卷。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富饶辽阔的江汉平原腹地。

北依荆门市,东与潜江市、仙桃市接壤,西与宜昌市以沮漳河隔河相望,南与湖南省交界。

处于东径111°15ˊ00″~114°05ˊ12″、北纬29°26ˊ15″~30°39ˊ44″之间。

全市现辖荆州、沙市二区和江陵、公安、监利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三市,国土总面积14059km2。

1. 2地形地貌荆州市境内地形总体上为西高东低,西接鄂西山地,东跨江汉平原,中间是低丘相连的过渡带。

西部高山,一般海拔(黄海基面,下同)在600~800m之间,往东地势逐渐降低,一直过渡到海拔50m以下的冲积平原。

海拔最高点815m,位于松滋市西部卸甲坪乡的大岭,另外还有局部孤峰如石首桃花山高340m,公安黄山高264m,以及荆州区北部八岭山,高程为103m 。

除松滋西部和荆州区北部范围内有部分山丘区外,其余均为广阔平坦的低平原,海拔均在50m 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m。

全市一般平原区面积12219km2 , 占版土面积的86.9%,岩溶山区面积为1840km2, 占版土面积的13.1%.1.3水文气象、河流水系荆州市属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其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此种降水多为涡切变类型。

偏东水汽来自东海,降水多为东风带系统(台风)类型,上述类型天气系统规律是每年四月进入我市,运行方向是由东南逐渐向西北推进,6月中旬~7月上旬形成我市的“梅雨期”。

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控制,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降水量少。

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为1800~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9~16.6℃,≥10℃年积温500~5350℃,年无霜期为242~263天。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8.2mm,呈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趋势,洪湖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1248.2mm,其次是监利县,为1207.5mm,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小的是沙市区,仅1031.8mm,其它县市多年平均降水量见表。

湖北省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设计总结

湖北省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设计总结
重 点 介 绍 了拼 装 式 防 洪墙 、 生 态护 坡 等 一 些新 技 术新 工 艺 。 工 程 实践 表 明 , 加 固后 的堤 防近 年 险 情 明 显 减 少 ,
全 面提 升 了荆 南 四 河堤 防 防 洪 能 力 。
关 键 词 : 拼 装 式 防 洪 墙 ;生 态 护坡 ; 垂 直 防渗 ;堤 防 加 固 ;荆 南 四 河
第4 8卷 第 2 1期 2 0 1 7年 1 1月 文 章编 号 : 1 0 0 1— 4 1 7 9 ( 2 0 1 7 ) 2 1 — 0 0 8 4— 0 3
人 民 长 江
Ya ng t z e Ri v e r
Vo 1 01 7
湖 北 省 荆 南 四 河 堤 防 加 固 工 程 设 计 总 结
肖 昌 虎 , 周 琴 , 严 浩 , 吴 勇
( 1 . 长 江 勘 测 规 划 设 计 研 究有 限 责 任公 司 , 湖北 武汉 4 3 0 0 1 0 ; 2 . 荆 州 市 长 江 河 道 管理 局 , 湖北 荆州 4 3 4 0 0 0 )
身达 标 、 堤 身 隐患 处 理
、 堤 基 渗流 控 制 、 护 坡
市扩 大分 蓄洪 区 围堤 沈 里 隔堤 , 共计 2 2条 堤 防 , 总长
护岸 等处 理 措 施 , 并 总结 了 大 量 经 验 。近 年 来 , 随 着经济社 会快速发 展 , 支 流 堤 防 也 逐 步 纳 入 治 理 范
随着 人们 生 活水 平 的提 高 , 水 生 态 文 明 的理 念 逐
渐深 入人 心 , 人 们对 水 环境 、 水 景观 以及 亲水 的需求 越
来越 高 , 而传 统 的堤 防加 固技 术 显 然无 法 满 足 上 述 需 求, 因此拼 装 式 防洪 墙 、 生 态 护坡 、 景 观堤 防等 一 些 新

水电站必备——长江流域水文状况

水电站必备——长江流域水文状况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流速, 结冰期.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对应如下:外流河水交特征原因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由降水决定的。

夏季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增,水位上升,冬季降水秒,河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也大,汛期长短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

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

含沙量大小由植被覆盖情况和土质状况决定的。

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河流含沙量大。

反之,含沙量小。

有无结冰期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的。

月均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0℃以上无结冰期河水流速大小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水文状况答题如下:1:汛期变化---落实在气候里的降水;2:含沙量多少----沿途植被状况3:有无封冻期---落实在气候的气温;4:有无凌汛---落实在气温与河流流向上水力资源答题:1落差问题----落实在地形上;2水量问题----落实是降水多少上航运问题:1水流要稳----地形;2水量要大---降水;3水位变化要小---雨季长短问题筑港问题:侵岸堆岸问题---地转偏向力;深度问题----等深线的密集程度长江中游水系系指长江宜昌至湖口间的河湖水系,包括长江中游干流、洞庭湖、汉江、鄱阳湖水系和其他分布两岸的湖群以及直接汇入长江的一些支流。

区间流域面积约68万km2。

下荆江裁弯后干流河段长955km。

流域内除各支流上游为山丘区外,平原区面积占较大比重,因此是防洪重点地区。

每年春季南方暖湿气流逐渐向北输送,区域南部4月甚至更早就开始进入汛期;6~7月梅雨雨区广阔,雨量集中;7~8月上游洪水频发,中游干流汇集上游及中游各支流来水,常在这一时期出现年最高水位,成为长江中游干流的主汛期;10月以后,汛期基本结束。

长江中游的年径流和洪水径流主要来自长江上游,其余主要来自洞庭湖、汉江、鄱阳湖三大支流水系。

荆江

荆江

荆江中国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

全长360公里。

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

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

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地势低洼,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

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开始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至明代形成北岸荆江大堤。

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

北岸靠180多公里的荆江大堤保卫富饶的江汉平原。

大堤经多次全面整修,防洪能力有了提高。

简介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城市到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

长约430公里,因属于古代的荆江而得名。

有上荆江和下荆江之分。

上荆江(枝城—藕池口),河道比较稳定;下荆江(藕池口—城陵矶),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荆江北岸是江汉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势低洼,由于荆江河道弯曲,洪水宣泄不畅,故极易溃堤成灾,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为了抗御洪水,历代在荆江北岸修筑有大堤。

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由荆州刺史桓温陈遵主持修筑,当时名金堤。

五代后梁开平年间(907~911年)在东晋金堤的下游修筑江陵寸金堤;北宋时荆州太守郑獬主持筑沙市堤;南宋又修黄潭堤,并加筑寸金堤。

经两宋的扩建和培修,荆江大堤已初具雏形。

50年代始对荆江进行整治,加固荆江大堤,使其抗御洪水的能力有所增强。

荆江沿途景观有明朝古建筑万寿宝塔,清乾隆、咸丰年间所置镇水铁牛多尊、1952年修建的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等。

九曲回肠长江出三峡,在宜昌进入中游后,穿过夹江对峙的虎牙山、荆门山河谷,突然变得开阔起来,两岸不再是“猿声啼不住”了,而是进入“楚地阔天边,苍茫万顷连”的大平原。

由于长江进入平原后流经古荆州地区,所以,这段河道通称荆江。

荆江从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矾,全长423公里。

其中又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

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所以,这里有了“九曲回肠”的说法。

洞庭湖

洞庭湖

洞庭湖 - 演变历史
• 纵观江湖关系历史演变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七个阶段: • 一、公元1000年以前,长江穿云梦泽而下,完全由云梦泽调洪。 • 二、公元1000-1524年,云梦泽淤成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有九穴 十三口分流,荆江水位抬升,洪水倒灌洞庭湖,洞庭湖由小变大。 • 三、公元1524-1860年,九穴十三口尽堵,荆江大堤形成。洞庭 湖扩大到全盛期6270平方公里。 • 四、公元1860-1956年,形成四口分流,洞庭湖调洪与洪湖沔阳 倒灌云梦泽调洪并存。 • 五、公元1956-1967年,洪湖沔阳黄盖湖等通江湖泊尽堵,长江 干流洲滩民垸围垦,再抬高荆江水位,四口(1959年后为三口)向洞庭 湖分洪,中游通江湖泊只留下洞庭湖单独调洪。泥沙淤积使洞庭湖由 大变小。 • 六、公元1967年以后,下荆江裁弯扩大了荆江泄洪量,降低了石 首沙市水位,使入湖水沙量减少,螺山河道淤塞、泄流量减少,加上 围堵通江湖泊的双重影响,抬高了城陵矶水位,城陵矶地区分蓄洪量 扩大,洞庭湖口出游受顶托。 • 七、公元2002年以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江湖关系进入一 个新阶段。
距今2亿多年开始的中生代,印支运动使海水退出中国南方地区。
2 在1.4亿年前的侏罗纪,燕山构造运动开始,洞庭湖断陷盆地轮廓形成。 在距今6000万年左右的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强烈,青藏高 原产生。 3 距今200万年左右的第四纪,洞庭湖盆周围隆起抬升,而湖区继续凹陷。
湘资沅澧水系形成当前大致格局。
•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断陷所形 成。“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 是湖南省境内自中生代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强烈的一 次构造运动,它奠定了湖南地貌的基本格局。燕山运动形
成的洞庭湖断陷盆地的轮廓,大致以今湖南的岳阳、望城、

荆江裁弯造成藕池河急剧淤积与分流分沙减少分析

荆江裁弯造成藕池河急剧淤积与分流分沙减少分析

荆江裁弯造成藕池河急剧淤积与分流分沙减少分析方春明1,曹文洪1,鲁文1,钟正琴1,赵俊林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长江委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摘要:本文通过对下荆江裁弯前后实测水文资料的分析,说明裁弯后荆江水位下降造成了藕池河急剧淤积及分流分沙迅速减小,并且对淤积厚度和分流分沙减小值进行了框算,框算结果与实际值基本一致。

关键词:荆江裁弯;藕池河;分流分沙作者简介:方春明(1965-),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1 江湖关系变化现状图1为荆江三口分流河道与洞庭湖区示意图。

洞庭湖对长江中下游洪水起着重要的调蓄作用,长江与洞庭湖具有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目前对江湖关系变化现状的研究比较多。

下荆江裁弯对江湖关系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至1985年影响才基本结束,对此也进行了长期研究。

这些研究基本弄清了江湖关系的变化现状和三口河道淤积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归纳起来有:1)由于三口分流河道出口不断向洞庭湖推进,河道不断延伸,比降调平,长期以来分流河道处于自然衰减状态。

2)下荆江裁弯引起荆江河道冲刷,抬高了分流河道口门的相对高程,加剧了三口分流分沙的图1 荆江三口分流河道与洞庭湖区示意图Fig.1 The three outlet rivers of Jingjiang and Dongting Lake减少和分流河道的淤积。

其中藕池口距裁弯处近,受影响大,松滋口距裁弯处远,受影响较小。

3)三口口门处长江干流主流线变化会改变三口口门进流进沙条件,对三口口门冲淤和分流分沙产生影响。

4)洞庭湖水位的变化对三口河道淤积也有影响,洞庭湖水位近几十年来有抬高的趋势下荆江裁弯前后荆江河段冲淤情况及裁弯后引起同流量下水位下降如表1[8]和表2[9]。

三口分流分沙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减少的,自50年代以来统计数据如表3[1]。

荆江裁弯加快了三口分流分沙的减少速度,裁弯后1973~1980年与1967~1972年相比,三口年分流量减小了18%,年均递减约2.86%。

三岔河镇(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下辖镇)

三岔河镇(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下辖镇)

社会事业
0 1
文化事业
0 2
教育事业
0 3
体育事业
0 4
医疗卫生
0 6
邮政电信
0 5
社会保障
全镇建有文化馆1个,文化室22个,室外健身场所12个,室内健身场所2个,篮球场11个,村级文化广场21个。 各村(社区)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推动移风易俗。
唐家铺中学校门有义务教育学校4所,如下:
2021年,三岔河镇党委获评“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单位”。
共有敬老院3个:三岔河敬老院、梅家洲敬老院、唐家铺敬老院,均为二级。
2011年末,三岔河镇有邮政支局1个,报纸、期刊累计发行1283份(册)。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15个;程 控**交换机总容量3000门,固定**用户1500户,移动**用户3008户,互联网用户358户。
三岔河镇有水灾、旱灾、风灾、冰冻、农作物病虫灾害等。
人口
截至2019年末,三岔河镇户籍人口63343人。
经济
综述 农业
工业 邮电业
2011年,三岔河镇财政总收入350万元,比上年增长12%。农业总产值22404万元,工业总产值5500万元。
2019年,三岔河镇有工业企业31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 店或超市89个。
历史沿革
清,属安乡县。 民国初,属三岔市团,后属安乡县长寿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安乡县第二区。 1951年,属安乡县第二区。 1956年,安乡县撤区,庆丰垸、长明、沙咀、春美垸、新口合并为安化乡,驻三岔河。 1959年1月,改安化公社。 1982年5月,公社改乡。 1984年6月19日,改为三岔河镇。 安乡县三岔河镇机关院落(4张)2015年,三岔河镇与安昌乡、安宏乡成建制合并,成立三岔河镇。

中国最大的河流

中国最大的河流

中国最大的河流河流通常是指陆地河流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

河流一般是在高处作源头,然后沿地势向下流,一直流入像湖泊或海洋的终点。

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是泥沙、盐类和化学元素等进入湖泊、海洋的通道。

著名的河流有长江,黄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

接下来由小编来介绍中国最大的河流。

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比黄河(5464㎞)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逊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

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

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20%。

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长3464公里。

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

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

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古长江的形成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的绝大部被海水所淹没,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文物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当时西藏、青海部分、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

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悔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

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没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亚欧古陆的东部,地势较高。

发生于距今1-8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那时开始出现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秦岭突起,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为陆地,云贵高原开始呈现。

湖南水文——精选推荐

湖南水文——精选推荐

湖南水文湖南水资源丰富,构成全省水资源的地表水径流量大,地下水资源充足。

省内河网纵横,几乎全为洞庭湖水系,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条,其中以湘江、资江、沅水和澧水四条河流最大。

源自广西东北部海洋山西麓的湘江全长856公里,为本省流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流域最广的河流;沅水,源自贵州云雾山,全长1033公里,为湖南境内最长河流,流量仅次于湘江。

洞庭湖为湖南最重要的湖泊,北接松滋、太平、藕池和调弦(已堵)四口纳长江,从岳阳城陵矶汇入长江,对调节长江水量起着重要作用。

湘江湘江,又名湘水。

长江中游主要支流之一,湖南省最大河流。

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西麓,源头称海洋河。

流经文本兴安、全州两县,在叉江入湖南东安县下江圩,经永州、冷水滩、祁阳、祁东、常宁、衡南、衡阳、衡东、衡山、株洲、湘潭、长沙、望城等县市,于湘阴县濠河口分左右两支流入洞庭湖。

全长856公里,湘境内长670公里。

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湘境仙85382平方公里。

年平均流量为2365立方米/秒。

年平均含沙量0.17 公斤/立方米。

不结冰。

PH值平均为8.1。

耗氧量为1.3毫克/升。

年平均总硬度5.02(德国度)。

河床比降0.134‰。

湘水水系在湖南境内长5公里以上的河流共2157条。

永州市频洲以上为上游,长246公里,宽110-140米,地表崎岖,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

频洲至衡阳市区为中游,长290公里,宽250-600米,中游为丘陵盆地,沟谷深切,蜿蜒曲折。

衡阳市区至湘阴县濠河口为下游,长320公里,宽500-1000米,为冲积平原,地势低落,坡降大为减小,河床宽阔。

沿江建有韶山、欧阳海、双牌、青山垅、酒埠江、黄材等大型灌区和东江水电站。

水运发达,衡阳以下可常年通轮船,衡阳以上通机船、木船。

主要支流的中、下游亦可通航。

湘江汛期一般在3月上旬至7月上旬,汛期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的74%。

最枯水季节一般在12月和次年一月,占全年径流量的7%。

藕池康站水位流量测验探析

藕池康站水位流量测验探析

藕池康站水位流量测验探析藕池(康)站建设与1926年,距今年代久远中间存在一些断续情况,对此本文主要针对藕池(康)站水文流量变化进行了测验,并将测验位置的地理情况以及有效的测验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

标签:藕池;水位流量;测验分析引言藕池(康)站是我在上个世纪20年代建设的乡河控制站,因为至今时间也特别长,中间的一些对藕池(康)站水文流量的测验得到的结果是存在断续现象。

如何高效的对水文流量进行测验,本文通过探究与分析以后提出了相关方法。

1、测站基本情况1.1 测站地理及测验概况。

藕池(康)站始建于1926年,为荆江四口分流藕池口分支安乡河的控制站,是国家二类流量测验精度和二类泥沙测验精度基本站网,由于历史原因,1926年-1952年7月各项目测验存在断断续续现象,1952年7月后开始收集完整连续的测验资料。

藕池(康)站位于东经112°18′北纬29°44′,处于湖北省公安县藕池镇,上距荆江四口之一藕池口14.7km,约970m为安乡河河口,下约70km有藕池河中支汇入一起流入洞庭湖。

藕池(康)站测验河段顺直,由于多年淤积,河床抬高,河干达半年以上。

断面为复式断面,右岸为高滩洼地,水位38.90m时漫滩,滩宽190m。

左右岸均为沙土,主泓河床为黄粘土。

主泓偏右,略有摆动。

断面上下游滩地有大片防护林。

藕池(康)站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输沙,1998年前为船测,1998至2005年6月为桥测,2005年7月至今為缆道测验。

2、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分析理论依据2.1 分析思路。

藕池(康)站测验河段不稳定,水位-流量关系以连时序绳套线为主,逐年有所偏小,水情主要受上游洪水涨落影响,中、高水期遇洞庭湖来水大时对测站断面洪水有顶托影响,复杂的水位流量关系给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带来了较大的工作量。

为了适应现代水文的发展,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根据测站的特性,在对藕池(康)站的水位流量关系进行单值化分析时考虑用落差指数法。

长江中游周天—藕池口河段航道尺度提升可能性探析

长江中游周天—藕池口河段航道尺度提升可能性探析

长江中游周天—藕池口河段航道尺度提升可能性探析闫军【摘要】周天—藕池口河段是荆江河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湖北省“645”工程的重点航段之一.目前,在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要求下,宜昌至武汉段枯水期航道水深计划进一步提升至4.5m,但周天—藕池口河段现行的枯水期维护水深为3.5m,提升幅度较大.通过分析周天—藕池口河段近期的深槽变化情况以及结合已建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情况,分析了该河段提升航道尺度尚存在的碍航问题.从工程方案、外协问题方面,提出了航道尺度提升的可能性,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6页(P68-73)【关键词】周天—藕池口河段;航道尺度;航道整治;尺度提升【作者】闫军【作者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2.3周天—藕池口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荆江末端、下荆江首端,上起郝穴,下迄北门口,全长50 km,其中郝穴至古长堤为周天河段(长为27 km)、古长堤至北门口为藕池口水道(长为23 km),均曾是长江中游重点碍航河段之一[1]。

周天河段以胡汾沟为界自上而下分为周公堤和天星洲两个水道,其中周公堤水道为进口受郝穴矶头限制的微弯放宽河道,天星洲水道为顺直放宽并有藕池口分流的喇叭形河道。

藕池口水道上段为顺直分汊河道段、下段为急弯段(图1)。

周天—藕池口河段是长江中游的重点浅滩河段之一。

为改善航道条件,上段周天河段先后实施了周天河段清淤应急工程、周天河段航道整治控导工程[2-3];下段藕池口水道实施了航道整治一期工程[4-5]。

目前正在实施的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昌门溪—熊家洲)航道整治工程继续对周天—藕池口河段进行整治,实施后的航道尺度将达到3.5 m×150 m×1 000 m(水深×航宽×弯曲半径),保证率为98%。

近期湖北省正在推进“645”长江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即安庆—武汉段最小航道维护水深进一步提高至6.0 m、武汉—宜昌段最小航道维护水深进一步提高至4.5 m,周天—藕池口河段位于武汉—宜昌段,航道水深将由3.5 m提升至4.5 m。

古老运河胥江溪

古老运河胥江溪

古老运河胥江溪历史上有两条胥溪,一条是先前伍子胥从楚国逃往吴国(苏州)经过皖浙界的自然溪流;另一条则是后来伍子胥从吴国进攻楚国的胥溪运河路线。

前者的胥江野渡,也不是苏州胥门至太湖的胥江。

博文介绍的是后一条胥溪运河。

胥溪运河,一名伍堰河,又名中河,位于江苏高淳、溧阳之间,西边中固城、石臼、丹阳诸湖在安徽芜湖市通于长江,东接荆溪至江苏宜兴入于太湖。

胥溪运河对于苏皖二省之间的航运和该地区的农田水利有着重大作用,在我国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伍子胥当时开运河的目的就是军事。

孙武的吴国军防水寨,在苏州城阳澄湖北岸的巴城南武城,为春秋吴国所建的八卦水城。

水路进攻楚国,走长江路途远风浪大,而胥溪运河更能适应水陆两军并进。

苏州城到太湖之间的胥江运河,理论上说应该更早开拓。

春秋吴楚战争先于吴国向北中原争霸。

而一直被认为是大运河发源地的邗沟,则是吴王夫差为中原争霸,到公元前486年才开始修建。

或许,苏州胥门至太湖胥口间的胥江,是最早的一条古老运河。

在胥溪运河河道没有形成以前,已有流水行经此间,从而促进运河河谷的发育。

胥溪运河应该是自然形成与人工开凿的有机统一。

长江芜湖港姑溪河风光。

如今的芜申运河,仍然在古老的胥溪上正常航行。

固城旧志载:“其城高一丈五尺,周长七里三百三十步,子城周长一里九十步。

”遗址尚有部分幸存,群众通称城埂头。

春秋固城遗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东30里固城乡。

春秋时,吴楚相争于胥溪运河流域。

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筑土城御楚。

因城墙坚实,固若金汤,取名固城。

城内筑有子城,俗称子罗城。

周景王十年(公元前535年),楚占固城,楚平王大造宫殿,作为行宫,因此后人称之为楚王城。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子胥伐楚,火焚固城,大火逾月不灭,固城宫殿遂毁。

定埠镇作为胥溪河的重要商埠,有着2500年悠久历史,培育了底蕴深厚的胥溪河文化,从那里走出了很多文化人。

一百多年前定埠属江南省,现在胥溪河南岸属安徽,北岸是江苏的地界,镇上只有一座桥梁连接两岸,小桥一半属于安徽朗溪县,另一半是江苏高淳县管辖。

益阳市河道基本情况

益阳市河道基本情况

,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均为3011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汛期来水平均2240亿立方米,长江来水占洞庭湖入湖水量的75%,益阳市河道基本情况一、全市河道湖泊基本情况益阳市位于湘东北,居资、沅、澧水中下游,临洞庭湖西南面,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

西南为丘陵山区,山峦重叠,连绵起伏;东北为洞庭湖平原,开阔平坦,堤垸密集。

山丘区地面高程除安化县西南的九龙池为海拔1622米以外,一般在50-200米左右。

湖区一般是海拔29米上下,堤顶高程中36-40米之间。

全市辖南县、桃江、安化三县和沅江市,资阳、赫山两区,共有59个乡,63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3389个村民委员会,343个居民委员会,34204个村民小组。

至1999年末,包括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茶盘洲六个市属国有农渔场在内,共有127·56万人,449·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9·92万人,占总人口的82·34%。

共有耕地面积368·1万亩,占总耕地的71·72%。

境内河道湖泊众多,水利资源较为丰富。

有流程5公里以上的河道干流及主要支流284条,总长度4596·58公里;有目平湖、东南湖、万子湖、漉湖等垸外天然湖泊20多个,高洪期间一片汪洋,水域面积达125·67亩,枯水位时湖洲密布,水面面尚有37万余亩。

这些河、湖按自然流域划分,可分为藕池河、南洞庭湖和资江三大水系。

藕池河系北临长江,南接洞庭,发分泄长江水流为主,其燕支(含已堵沱江)、中支、西支均贯穿南县全境。

南洞庭湖水系在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和藕池河中、古两支来水后汇集入东洞庭湖,再经城陵矶泄入长江。

它即是长江三口和湖南四水的行洪河道,又是天然的调洪湖泊。

属我市的南洞庭湖范围,主要是沅江市、茶盘洲农场和资阳区的部分境域。

资江水系的干流,从新化县瓦滩流入安化县境后,自西向东横贯安化、桃江、资阳、赫山全境。

长江三口及洞庭湖简介

长江三口及洞庭湖简介

长江三口及洞庭湖简介一、长江三口情况1.淞滋口。

1870年长江大洪水决口形成。

淞滋河分东、西两支,西支自湖北大口起,经新江口、淞滋县城,在王家汊接纳洈水后经杨家垱进入澧县,至青龙窖再分为中、西两支,西支至官垸壕口注入七里湖与澧水交汇,全长113公里,其中青龙窖至壕口又称官垸河,长27公里;中支从三汊佬起经夹夹、自治局至汇口与五里河汇合,再至小望角与淞滋东支合流,长38公里,其中三汊佬至汇口又称自治局河。

东支自湖北的岔河口起经沙道观、甘家厂入安乡,在小望角接纳中支后经安乡县城至小河口与虎渡河交汇,再经武圣宫至肖家湾注入目平湖,全长162公里(其中湖南境内80公里)。

在长江向洞庭湖分流比逐渐减小的情况下,淞滋口的分流量有所增加。

1981年7月19日达10510m3/s,比1954年多380 m3/s。

现在中支洲滩发育,泥沙淤积严重,而东、西两支流量比逐年加大。

对淞滋河进行治理的两条根本措施:一是淞滋口建闸,控制中低水位时的分流量;二是恢复淞澧分流工程。

2.太平口(又称虎渡口)。

十六世纪后期大洪水决口而成。

经黄山头过南闸后进入安乡,再经董家垱、陆家渡至小河口与淞滋东支汇合,全长110.7公里。

1952年修建荆江分洪区时,在黄山头附近建南闸,控制下泄流量不超过3800秒立米。

3.藕池口。

1852年长江大水决口而成。

分三支,东支为主流,并歧出多支。

东支自管家铺至梅田湖入湖南南县,再往东至注滋口入东洞庭湖,全长106公里,中途歧出两支,一支称鲇鱼须河,一支称沱江(2000年封堵)。

中支自东支黄金岔歧出,经南鼎垸的陆家岭分成东西两河入南县,至任和垸复合后经荷花嘴到下柴市与西支汇合,长54.2公里。

西支又称官垱河,自康家岗分流,经石首市入安乡,再经麻河口至下柴市与中支汇合,从茅草街西侧注入西洞庭湖,长86.6公里。

藕池河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迅速抬高,过流能力逐年萎缩,犹以西支最为严重,1954年实测河床平均高成26米,1980年淤高至32米,过流能力仅630 m3/s,常年250天左右时间断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藕池河简介藕池河源于长江藕池口,因长江1852 年大水冲决形成,并经过1860年、1870 年大洪水在原溃口处冲成藕池的河流。

经多年演变,当前共分三支,东支自湖北管家铺至梅田湖入湖南,往东至注滋口注入东洞庭湖,全长106 公里;中支自东支黄金岔岐出,经湖北团山寺至南县南鼎垸的陈家岭分成东西两河入湖南。

再经复合,经荷花咀到下柴市与西支汇合,全长54.2 公里;西支从湖北康家岗,沿荆江分洪区南堤至彭丘岭入湖南,再经官当、麻河口至下柴市,与中支汇合后往南至厂窖、三岔河入南洞庭湖,全长91 公里。

由于泥沙淤积,江湖关系演变,藕池河防洪保安和水资源利用形势近年日趋严重。

藕池溃口初期,长江洪水大部分入湖,上个世纪30 年代分泄30%以上的长江洪水,50~70 年代约为22%,1973 年荆江裁弯以后分洪只占12%,1998年8月17日,藕池口日平均过流6771秒立米,占当日8时枝城流量(67900秒立米)的9.8%,当前则不足7%。

在现状江湖关系条件下,藕池口分洪7500m3/s存在较大困难。

当前,该河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河道淤塞萎缩快,行洪能力越来越差。

二是断流时间越来越长,两岸用水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是堤岸局部冲刷严重,崩岸年年发生。

四是堤身堤基含沙量高,汛期易发生险情。

为了确保藕池河两岸的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尽快实施藕池河的综合整治:一是控支强干,即控制中西两支利用现有堤防建设平原水库,同时上下游堵口处建闸,旱季引水灌溉,雨季撇排渍涝;二是疏洗口门,防止枯水断流;三是继续加固堤防。

南县水利局2008年4月胡子口隔堤简介胡子口隔堤位于大通湖垸(重点垸)与大通湖东垸(蓄洪垸)之间,是大通湖东垸蓄洪后保证大通湖垸安全的重要屏障,全长27.25Km,其中南县境内15.12Km,大通湖区境内12.13Km。

胡子口隔堤1996年因华容县隆西乡溃口而全线挡水,大通湖东垸蓄洪水位达35.31m(设计蓄洪水位35.39m),虽经广大军民全力奋战确保了安全,但也暴露了隔堤高程不够、防渗能力差等薄弱问题。

因此,胡子口隔堤被纳入洞庭湖二期治理三个单项工程的大通湖垸一线防洪堤防进行治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大堤培修、堤身灌浆及7.12Km填塘固基和2处涵闸接长。

经过二期治理建设,胡子口隔堤部分堤段堤顶高程达到37.4~38.2m,防洪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但仍有部分堤段堤顶高程在36.4~37.4m 之间,不能满足大通湖东垸蓄洪后的防洪要求。

为了确保大通湖垸的安全,建议提高胡子口隔堤的防洪标准,并加大对胡子口隔堤建设的投入力度。

南县水利局2008年4月沱江洪道治理项目简介一、项目概况1、基本情况沱江位于南县境内,属藕池河系东支支流,北起南洲镇,南至茅草街,全长41.02公里,是大通湖垸与育乐垸的界河,沱江沿线两岸有6个乡镇222个行政村,总人口38.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8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57.6%,耕地面积36.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1.36%,是南县粮、棉、麻主产区。

也是南县食品加工、农机修造等工业企业基地,更是渔业生产基地。

近年来沱江河由于河道淤塞,河床抬高,沱江河床平均抬高4.08米,形成了悬河。

河床断面平均缩小1080平方米,现在河流高程在28.0—29.0米之间,行洪、分洪功能明显下降,灌溉能力减弱,常年无法通航,由于河床抬高致使原有水利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根据水文气象资料统计,南县年均降雨量为1229.4毫米,年内降雨相对集中在六、七、八月份,这几个月又正是洪水季节,因我县是平原地区,沱江是过境性,季节性河流,每年过流时间三至四个月,春秋旱季无法供水,造成水源紧缺,沿线乡镇靠堵坝二级提水,消耗一定人力、财力,农田因干旱减产减收。

加上洲滩上芦苇杂草丛生,血吸病蔓延,综合开发利用效率低,根据县血防办检测沱江由下至上20千米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钉螺阳性率为0.92%。

2、工程项目概况①沱江上下堵坝建闸;②沱江血防灭螺工程;③沱江形成三仙湖平原水库。

二、前期工作概况沱江综合治理工程于1999年元月长江委组织有关专家审查后开始实施,上、下堵坝及涵闸建设已于2002年完工,现正进行水利血防工程项目建设,并逐步形成三仙湖平原水库。

三、主要建设内容1、上、下堵坝建闸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工程措施:①沱江上堵坝,上坝顶轴线长930米,最大坝高15.10米,最大坝顶高39.30米,坝顶宽9米。

②沱江下堵坝:下坝顶轴线长378米,最大坝高15.10米,坝顶高39.30米,坝顶宽9-12米。

③上坝引水闸:闸室净宽3×3.2米,底板高程26.26米,最大过流量50m3/s。

④下坝船闸:闸室净宽10米,底板高程26.72米,最大通航能力200吨。

⑤下坝泄水闸:闸室净宽3×3.2米,底板高程26.26米,最大过流量100m3/s。

2、沱江水利血防灭螺工程沱江上下堵坝建闸后,上级又根据沱江的实际情况,启动了沱江水利血防灭螺工程。

具体工程措施如下:①护坡工程护坡工程全长17230米,护砌从30.5米至33.5米(开挖土方88.5万方,填筑土方67.5万方,浆砌石1.26万方,砼2.4万立方米)。

②抬洲降洲工程降洲5处,面积91万平方米,土方274万立米;抬洲1处,面积56万平方米,土方121万立方米。

③豆刂涵沉螺池工程13处,移动土方2.7万方,浆砌石9500方,砼1300方。

3、三仙湖平原水库已经国家与省直部门评审通过为平原水库,后续工程措施正在筹划中。

四、工程进展情况1、上、下堵坝建闸工程项目1999年元月长江委组织专家评审后,工程于2000年开工,2002年完工。

2、水利血防灭螺工程水利血防灭螺工程实施,第一项护坡工程,所有砼六方块2.4万立方米已预制完成,已护总工程量的60%,第二项抬洲降洲工程,总面积91万平方,土方274万方,目前已完成70%,剩下的正抓紧实施。

第三项沉螺池工程13处,到目前为止已全部完工。

五、后续治理措施根据沱江现状,结合实际,我们建议如下:1、首先要将水利血防工程实施完成,保证水质优良。

2、三仙湖平原水库即已立项,就应促成其效益形成,并保障水库历年运行的经费来源。

3、三仙湖平原水库形成后,我们认为它既连接育乐垸与大通湖垸,又保障南县51%的农耕生产水源,具备形成沱江大型灌区的条件,因此,建议加强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平原水库的效益。

南县水利局2008年4月禹贡险段简介禹贡险段位于淞澧洪道左岸,南汉垸武圣宫镇境内,其桩号为:6+000~7+670,总长1670米。

该段水流湍急,当冲浪、当冲刷,加之洪道紧靠堤脚,外坡崩垮,内地面较低,且住房较多,是淞澧洪道重点险段之一。

禹贡险段堤身单薄,内、外坡比严重不足,大堤含沙较重,基础较差,堤脚虚陡,汛期常易出现内垮坡、外滑坡、管涌、沙眼、散浸、渗漏等险情。

由于淞澧洪道汛期长、高洪水位时出险的机率最高。

鉴于上述情况,为了确保堤垸安全,使该段的险情得到彻底根治,必须采用的措施是:外抛石固脚护坡、内用挖泥船吹筑压浸平台,宽度30米,高程36.00米。

工程量为:块石25000立方米,吹填土方20万立方米,需投资400万元。

南县水利局2008年4月马泗脑险段垮坡简介马泗脑险段地处南汉垸武圣宫镇境内,位于澧水洪道左岸,桩号为0+094~0+980,长度886米,是我县一重点险段。

该段急流当冲,当冲当刷,崩垮严重。

经过1999年的外护坡,2000年的内压浸吹填后,险情得到基本控制。

但近年来,由于急流的冲刷加刷,该段部分护坡阻滑墙又出现沉降、断裂,严重影响堤身安全。

为此,我们建议,继续对该段进行抛石固脚,防止险情继续发展。

南县水利局2008年4月虎渡河简介虎渡河自太平口(又称虎渡口)分泄长江洪水,经弥陀寺、黄金口至黑狗当,再经黄山头南闸进入湖南安乡,经大杨树、陆家渡至小河口与松滋河汇合,全长140.5 Km,其中流经安乡境内45.5 Km。

1952年修建荆江分洪区时,在黄山头附近修建节制闸——南闸,控制虎渡河下泄流量不超过3800 m3/s;1954 年荆江分洪区分洪后,无量庵下泄不畅,湖北省在虎东堤的肖家咀人工决口(同时破虎西堤)引导分洪区洪水泄入虎渡河,南闸未经控制,虎渡河流量达6800 m3/s,安乡一夜溃垸8 个,淹田11 万多亩。

虎渡河安乡河段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过流能力小,不能满足南闸的设计流量3800 m3/s;二是河床淤积,局部堤段岸坡冲刷加剧,大堤滑坡时有发生;三是两岸堤基透水性强,汛期经常发生河浸、沙眼等险情;四是南闸2000 年改造后底板高程提高到36.2 m,造成南闸以下断流时间长,远不能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灌溉的需要。

虎渡河综合整治内容主要有:一是改造南闸两孔深水闸降低底板高程到33 m以下,扩大冬枯水位灌溉流量;二是移堤疏扩三仙咀、毛耳渡等卡口,扩大行洪断面,增加过流能力;三是通过对两岸垸内填塘固基、涵闸病险改造、堤岸护坡护脚等工程措施,切实加固两岸堤防,提高防洪标准。

南县水利局2008年4月和康垸简介和康垸位于洞庭湖藕池中支、西支河系,三面环水,北面与安乡县安化蓄洪垸接壤,隶属南县麻河口镇。

现有一线防洪大堤46.403km,现堤顶高程为38.0~39.10m,面宽4~6m,穿堤涵闸水管29尾,保护面积14.5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79万亩。

全垸共44个行政村,总人口5.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2万人。

该垸属湖南省洞庭湖区24个蓄洪垸之一,蓄洪容量6.22亿m3。

和康垸虽然属于蓄洪垸,但安全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堤防建设也一直没有投入,主要靠群众修建而成,堤防标准低,质量差,经常发生垮坡,其中2004年汛前东洲段垮坡导致房屋倾斜,且有九百弓段3km堤段属两水夹堤,汛期容易出现翻砂鼓水。

省水电设计院1999年9月编写的《和康垸堤防加固工程可性性研究报告》,对和康垸按3级堤防设计,设计水位37.08m(杨泗庙实测历史最高水位,1998年37.84m),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堤防加高培厚45.923km;护坡16.888km;护脚13.638km;堤身防渗23处,28.627km;堤基防渗处理11处,19.279km;填塘37处107.442万m2;涵闸整修、接长、重建24处。

由于国家未启动蓄洪垸建设,除了2005年前利用“两工”完成堤防整修6.5km,护坡1.2km,护脚1.5km外,其它工作均未进行。

建议尽快启动蓄洪堤防加固项目,以处理好险工险段,确保堤垸安全。

南县水利局2008年4月德伏险段简介德伏险段位于澧水洪道左岸,南汉垸厂窖镇境内,桩号:14+959~15+259,长度300米。

该段急流当冲刷,当风浪,加之洪道紧靠堤脚,外崩垮,且有两处穿堤建筑物,是南汉垸重点险段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