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月迹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6 月迹学案 苏教版
1.小组交流;
2.大组展示
六、总结反馈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正确读出下面的字
满盈()屏气儿()掬着沙()面面相觑()倏忽()袅袅()嫉妒()锨()
三、古诗接力站(孟浩然)
3.,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4.,低头思故乡。(李白)
5.但愿人长久,。 (苏轼)
四、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月迹》选自,作者是,(时代)作家。
【知识链接】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 》《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其中《爱的踪迹》《腊 月,正月》《满月儿》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2.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3.(1).综观全文,孩子们是如何追寻月的足迹
4.他面对生 活挑战的沉着:
5、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体现 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1)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可是我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他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那么棒冰可以吃吗?”他小心地问,是问“棒冰”,而不是冰淇淋,甚至 不是雪 糕。
月迹
课题
月迹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1
分课时
1
主备人
学习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学习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和对生活的热爱;难点是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月迹教案 苏教版
《月迹》教学目标: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2、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借景抒情的方法一、导入:作者在回忆童年的不幸遭遇时曾这样追述道:“慰藉以这颗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
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有味的两本书,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从它们身上读出了体会。
”那作者究竟从它身上学到了什么呢?二、整体感知: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那几件事?明确:作者以月迹为线索,分别写了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板书)三、品味文本: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可进行句段品味:(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2)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3)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4)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5)“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6)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7)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品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
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也可质疑: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4、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5、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四、拓展本文的写作特点: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14. 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的片断,仔细阅读后,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全使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教案月迹教学目标:、了解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进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转变的进程。
二、了解小孩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和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能说出作者通过寻觅月迹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进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转变的进程。
教学难点:对“大伙儿都感觉知足”的明白得。
“月亮是咱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前预备:熟读文,搜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教学进程:第一时一、导入新:、温习关于月亮的诗文:二、小结:月亮一直是咱们的话题,不管是前人的吟诵中,仍是在今人的赞扬中,她老是充满着神秘,引发人们无穷的联想,今天,咱们将随着贾平凹去查找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题:月迹介绍作者)二、朗诵文,整体感知:、写的是什么时刻,什么地址,什么人的一什么样的情形?时刻:中秋的夜里;地址:“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情形: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的线索:月迹。
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进程,体味文本:预设问题:一、文开头写“咱们这些小孩,什么都感觉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知足”,而结尾却说“大伙儿都感觉知足了”,这是什么缘故?明确:不知足——在小孩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内心有无数个什么缘故,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因此对小孩来讲,他们老是“不觉知足”的。
(启发:小孩们做了哪些情形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取得知足呢?)知足——小孩们在寻月的进程中取得了知足二、明确寻月进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进展转变进程)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小孩们很失望;(指名朗诵)(板书:屋中之月——失望)小孩们跑到院子里寻觅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一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诵)(板书:院中望月——争吵)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内心。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并熟练运用全文的单词、短语和句式;(2)理解全文的主要结构和关键词,能在课堂和考试中正确运用;(3)掌握本文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笔下的意象;(4)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和阅读训练;(5)能初步阅读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目标(1)能鉴赏文学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月迹》。
2、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短语:shadow, outlines, crescent moon, velvet, pale, wanes, sadness, tosses。
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1)A silver crane tosses off a shadow on the wall.(2)The outlines of the trees are clear in the velvet moonlight.(3)The crescent moon is pale with sadness and she wanes in the mist.4、课文的结构及内容:(1)描述月光下的景象。
(2)描述月亮的形状和表现。
(3)表达人们看到月亮的感受和想法。
(4)运用诗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体现诗歌的美。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问题导入法。
3、读、解、析、评教学法。
4、合作学习法。
5、语音语调基础训练法。
6、朗读背诵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1)通过问题和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教学内容。
(2)让学生听录音,并询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通过图片、手势、发音等多种方式,讲解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6 月迹教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6 月迹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6 月迹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6 月迹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月迹基本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梳理文章情节。
2.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掌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
提升目标:1.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都能享有的纯真愿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一、默一默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面面相觑.() shū()忽袅.( ) 锨.( ) 悄.()无声息嫉妒..( ) 掬.()酥.()偎.( )二、读一读提问1:快速阅读课文,明确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的一件什么事情?预设:时间:中秋节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设计目的:整体感知全文,锻炼学生复述概括课文的能力。
三、想一想提问1:仔细默读课文,认真思考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这些月亮有什么不同?预设:镜中月白道儿、半圆、爬得高、满盈、亏了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大、圆、里边有东西杯中月小小的满圆,酥酥的,葡萄叶儿、瓷花盆上、锨刃儿河中月哪一处的的水里都有眼中月小小的、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呢空中月白光光的,月亮是我们的印章设计目的: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中孩子们寻找月亮的全过程。
《月迹》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月迹》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教学重难点: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3、“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课题:月迹介绍作者)二:新授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⑴、听老师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合作探究1: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小组合作解决。
2、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⑵、师生合作完成探究:2、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板书)(思绪启发:地点只有一个吗?);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寻月亮——……(板书)2、寻月过程,品味文本:⑴、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明确: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⑵、寻月过程:①、月儿首先出现那儿?是谁发现的?(镜子上)板书:镜中望月;奶奶(其实一直在讲故事的奶奶了也在盼着月亮的出现。
)月儿是长腿的,那么月儿在镜子上的“踪迹”是怎样的呢!板书;随着月亮在镜子上的消失,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②、在奶奶的鼓励下,孩子们走上寻月之路。
随着月亮踪迹的的变化,孩子们也由中堂里到院子里到院子外,心情也随着月亮足踪的的变化而起伏。
请同学们以前后两桌的同学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寻月亮(板书)地点美图踪迹心情镜中镜中看月白道-----圆-----亏----无踪迹失望院内院中望月 (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 (羡慕、嫉妒、争执)杯中杯中饮月 (一人一月,月亮入心) (人人拥有)河中河中寻月 (哪一处水里都有) (处处都有高兴)眼中眼瞳寻月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竟是这么多)③、师生合作完成:杯中饮月:A、为什么每个孩子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B、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每一个人都有希望,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东西。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月迹教案 苏教版
《月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仔细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
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合板书小结。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文还贯穿
月亮是美的,
美好的事物。
我
、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
是她首先提醒“
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之处,首先在于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
月迹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月迹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目标展示】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2.初步体会作者的童心、童真、童趣。
【新知研习】(一)整体感知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教师指导学生据此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二)研读课文1.本文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来写月亮运行之迹。
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作者详写的是寻月。
那么,“我们”是在哪里寻月的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其中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情绪有什么变化?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内容说一说。
学生讨论,在老师指导下明确答案:地点:镜中院内杯中河中眼中踪迹:白道-圆-亏-无踪迹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一人一月,月亮入心哪一处水里都有处处都有哪个人眼瞳里都有心情:惊喜→高兴→紧张→失望羡慕、嫉妒、争执高兴幸福满足2.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化实为虚。
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
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
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3.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月迹》教案 苏教版
月迹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自学、互动交流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投影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散文《月迹》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自学指导1自学指导1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字词相互质疑。
2、说说月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自学指导2自学指导2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四、互动交流一互动交流一“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五、互动交流二互动交流二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盼望”——“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情感线索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在孩童的眼里月亮代表什么?六、小结课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中秋夜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七、课堂练习如果那夜你是小兄妹中的一员,你还会在哪里找到月亮?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你富有童真、童趣的文字描绘出来吧!(150字左右)八、课后练习同步探究P27,1—4题九、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投影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月迹》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充满童真童趣,并受到感染。
《月迹》 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共3篇
《月迹》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共3篇《月迹》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1《月迹》学案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教育领域,创新教学也成为了教师们日常教学生活之一。
学生们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产生了疲劳和厌倦,因此,教师们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本文将针对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作品《月迹》进行学案设计,以期对教师们的教学活动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学习目标:1. 了解《月迹》的背景、作者及其写作意图;2. 理解《月迹》的主题和情感;3. 掌握《月迹》的写作手法;4. 培养学生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习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向学生们介绍《月迹》的背景、作者及其写作意图,以此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环节(15分钟)让学生们阅读《月迹》,并了解文本的主题和情感。
3.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们分为若干小组,讨论课文中表现出的主题和情感,并从中选择出自己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片断和观点,向全班进行展示和分享。
4. 写作练习(20分钟)引导学生们从作者的视角和角度出发,尝试写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以涵盖整个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5. 规范讲评(20分钟)教师集中呈现大家的写作练习,同时指导学生们改进自己的文学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 了解文本的背景、作者及其写作意图;2. 理解《月迹》的主题和情感;3. 掌握《月迹》的写作手法;4. 培养学生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式教学: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们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2. 主题式教学:重点讲述文本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们明确文本在传递的信息和思想;3. 讨论式教学:让学生们在自由交流的氛围中,深入探讨阅读文本产生的思考和感悟;4. 写作式教学:让学生们通过写作的形式,巩固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文学鉴赏技巧。
五、教学结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基本掌握了《月迹》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并通过讨论和写作等多种形式,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
【范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教案月迹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课题:月迹介绍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的线索:月迹。
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预设问题: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执)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 月迹(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
月迹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强化此写作方法并能使之应用。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掌握散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文中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时数:2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
寻月的过
,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一轮圆
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
同学们拿出《莫干山访竹》一文。
确:两文都是写景抒情。
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沙滩之月——满足。
七年级语文下册 6 月迹导学案 苏教版
六月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根据下列图片中月亮的形状,说说古人曾经给与它们怎样的名称?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过渡:古人对月情有独钟,现代人对月亮也青睐有加,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名篇《月迹》二、走进作者: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
三、预习检测: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hū()忽 jí()妒面面相觑()争执()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文章重点:寻月亮2、找出孩子们追寻月亮的踪迹,并摘录文中词句,描述出寻月所见以及孩子们心理的发展变化的词语①寻月踪迹:屋内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②心理变化: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生“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后来,孩子们又在河中、瞳中找到了月亮,“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很满足”小结: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运行轨迹,也可以理解为孩子们的心理边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七年级语文下册 6《月迹》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月迹》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月迹》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月迹》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月迹备课组长审核签名:年级主任复核签名: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自我。
用学习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建立我们的信仰,从而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抵御外部世界的袭扰。
Theabove is thewhole contentof thisarticle, Gorky said:"thebook is the ladder of human progress." Ihopeyou can makeprogress withthe help of this ladder. Material li fe is extremely ri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 ping rapidly, all of whichgradually change the way of people's study and leisure. Many people are no longer eagertopursue a document, but as long asyoustill havesuch a small persistence, you will continue togrow and progress.When t he complex world leadsus to chase out, readinganarticle or doing aproblemmakesus calm down andreturn toourselves.With learning, we can activate our imaginationandthinking, establish our belief, keepourpurespiritual world andresist theattackof the external world.。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六课《月迹》公开课教学设计
《月迹》教学设计作者:贾平凹任务分析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贾平凹的资料,以及与月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导入新课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
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月出于东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迹》
◆教材分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都是有关童年趣事的,《月迹》更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
如何在一堂课短短45分钟的时间内把散文的这种美传达给同学,是我本节课思考的重点,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感受文章内容,品味课文语言,体会童真童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散文的美,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散文的美,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前准备
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以月组词。
月光明月皓月朗月月圆
2.说出与明月有关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出于东山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散文大家,看看他眼中的月亮,听听他的月亮故事。
二、资料链接
简介作者。
贾平凹((jiǎ píng wā):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xx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xx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
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有桂树,还有人。
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突然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深入探究仔细追问
1.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将每人提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可不全部解决)。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
3.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予以解答。
预设问题:
⑴课文开头写道:“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⑵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
⑶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⑷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⑸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⑹这篇文章的语言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
⑴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神奇,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强烈。
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
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
踏实了,满足了。
⑵一轮圆月挂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
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⑶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
慕.”而“嫉妒
..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不由得“争执
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一番议论之
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
这个心理过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衬了这种好奇心;也表现了孩童的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也恰恰反衬了这种争强好胜之心;最后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任何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来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更表明孩童们之间本没有任何隔阂,弟兄姐妹一家亲。
⑷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
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是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见到了瞳中之月。
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引领进新的高尚境地。
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⑸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
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伤感之情。
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写离人赏月,而是写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同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
这一切,都使得文章不落窠臼,有耳目一新之感。
⑹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弥漫着鲜活的、纯真的孩童气息。
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
在孩童们那里,月亮运行“是长了腿的”;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议论月亮时,“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直接把月亮与好相联系;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
五、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写作特点:①线索清晰②富于童趣③立意丰富而深刻
六、课后学习
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
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
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一切与星空有关的人与事都可以写进去的。
略。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