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步骤

合集下载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
古书画鉴定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工作,其内容包括对古书画的年代、作者、风格、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

具体步骤如下:
1. 首先进行外观检验,包括古书画的纸张、墨迹、颜色、损伤等方面的观察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为真品。

2. 进行文献考证,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该古书画的年代、作者、背景等信息。

3. 对比分析,将该古书画与同一时期和同一风格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技法、创作特点等方面的异同点。

4. 进行专业测试,如对古书画进行放射性测试、红外线测试、碳14测试等,以进一步确认其真伪和年代。

5. 最后进行综合评估,将以上分析结果进行综合,确定该古书画的真伪、年代、作者等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古书画鉴定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且需要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等因素,才能进行准确的鉴定。

- 1 -。

古代书画赝品简便鉴别法

古代书画赝品简便鉴别法

古代书画赝品简便鉴别法古代书画赝品简便鉴别法1在当今的书画市场上,古代书画赝品令藏家们非常苦恼。

一些惟利是图的书画商为了牟取不法的高额利润,往往不择手段地造假。

近读旧京古玩商赵汝珍先生所著的《古玩指南》一书,书中介绍了古书画赝品的简便识别法,其法甚是实用,现介绍给大家,供书画收藏者们鉴别古书画时参考。

先说鉴别古书法作品。

鉴别古书法,当先观其书法的结构、用笔、精神和照应,次观人为还是天巧、真率还是做作。

然后考证其作品的古今、相传和来历等,再辨别它的收藏、印色、纸色和绢素。

凡其书法仅有结构而无锋芒者,摹本也;有笔意而无位置者,临本也;笔势不连续,犹如算盘珠者,集书也。

假若它是采用双勾法描摹的书法作品,通篇作品无精彩、精气之处的,一看就是赝品。

从古书法的墨色上亦能分辨真伪,古书法的墨色无论燥润、肥瘦,俱透入纸,而伪作赝品则墨气浮而不实,古画亦是这样。

再说鉴别古画的方法。

古人物画要观其顾盼语言,花卉果品要观其迎风带露,飞禽走兽要观其精神逼真。

山水画要观其山水林泉清闲幽旷,屋庐深邃,桥约往来,石老而润,水淡而明,泉流洒落,云烟出没,野径迂回,松偃龙陀,竹藏风雨,山脚入水澄清,水源来脉分晓,这样的画即使不知出自何人之笔,亦为妙手佳作。

若人物似尸似塑,花果类瓶中所插,飞禽走兽只取其皮毛,山水林泉布置迫塞,楼台模糊错杂,桥约强作断形,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无立体之效果,树无前后左右仰俯之枝。

或高大不称,或远近不分,或浓淡失宜,点染没有法度,或山脚浮水面,水源无来路,虽然落款为某某名家,定是赝品,用此种眼光去辨别古书画,一般不大会走眼。

此外,从古书画的绢纸上也能分辨真假,唐代的绢粗而厚,有独梭,绢阔四尺。

五代绢粗如布。

元代和宋代的绢,等第稍失匀净。

有一种浙江嘉兴宓家所制的“宓家绢”,其绢细而匀净厚密,赵孟、盛子昭、王若水等古代书画名家多用这种绢作画。

古绢由于历经年代久远,它的基本丝绢性已经消失,同时经过装裱后,无复坚韧,用指在丝绢上微微拖过,则绢如灰堆般起纵,闻之有古香,若古绢有碎纹,则裂纹横直,皆随轴势作鱼口形,且丝不毛,伪作则反之。

中国古书画鉴定知识:纸绢和装裱

中国古书画鉴定知识:纸绢和装裱

中国古书画鉴定知识:纸绢和装裱中国古书画的材质:纸绢1、利用纸绢来进行断代2、观察材质的新旧成色纸绢材料:纸、绢有材质、制作规格、尺寸形制和质量代劣等情况,需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判别其时代,而且是断上不断下。

粗言之,唐宋盛行绢,也有极少量的纸。

元代纸绢并用。

到明代出现了素绫、花绫等品种。

纸在西晋以后才用于书画。

当时是用麻纸,如陆机《平复帖》。

南北朝写经用黄柏纸,唐人临摹用硬黄纸。

唐时书画多用麻纸和楮纸,韩况《五牛图》、杜牧《张好诗卷》等即是麻纸。

宋代开始大量使用楮皮纸、桑皮纸、竹纸等,南宋使用桑、檀合制的宣纸,质量上乘。

元代用纸普遍,并出现生宣纸。

明代以后,纸的品种众多,如有藏经纸、宣德纸、花笺、洒金笺、泥金笺、高丽镜面笺等。

清康熙后又出现大量粉笺和蜡笺等特种纸。

绢的尺寸,有一定的时代限制。

北宋宣和年前,绢的宽度一般不超过60厘米,大幅画用双拼绢或三撒绢。

至南宋时,有了面宽超过1米的绢。

纸张的尺寸,晋纸高度一般在24厘米左右,唐纸至28厘米左右,宋代可至32-33厘米左右,南宋时有高达40厘米以上的。

元以后纸的高度大幅度增大。

古书画(一般指宋元时代)因年代久远,又经多次装裱时加浆加矾,画面上会产生一层光亮,俗称“宝浆亮”。

明和清早期字画,也因年代较久,纸绢会自然泛黄和有包浆。

造假古字画,纸绢做旧,常见用赭石、藤黄加墨,或用茶叶水、香烟灰水刷染纸绢,或用油墨董等方法。

但是往往会有水渍痕,或纸色不匀,而且无包浆。

对于利用纸张或是绢素来判断绘画真伪以及鉴定作品年代,现在也与高科技的手段相结合。

丝织和纸张研究的专家,曾对一些古绢和古纸作过高精度电子显微镜摄影,积累了一些丝质编织结构的图像资料、纸张的材质和纤维组织的图像资料,为绢纸的时代鉴定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数据。

古书画的装裱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

在宣纸和绢素上所作的书画,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

如何鉴定古书画

如何鉴定古书画

如何鉴定古书画
.
代书画的那些赝品。

此外,书画家采用的纸或绢,与他的写画习惯、表现技巧等有连带关系。

不同的纸绢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纸、绢上写画,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般说来,设色工笔画用绢较多,水墨写意画用纸较多。

唐五代以前绘画,几乎都是绢本的。

宋代以后,开创和发展了水墨写意画,纸本就渐兴起来。

元代高克恭、郭界、方从义等人的作品,题材多为水墨云山,故多用纸本。

而李等双钩填色所用绢本能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故用绢本。

四著作和装潢
前人对于收藏过或看过的画,往往写成记录,编为专书。

这也是书画鉴定很好的参考资料。

著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本人收藏的著录。

如清代安歧的《墨缘汇观》、清高士奇的《江村书画目》等。

另一类是经手或过目书画的著录,如清代吴升的《大观录》、清阮元的《石画记》。

这些作者,多数在鉴定上下过一番功夫,虽难说无误,但很多是正确的。

中国书画十分重视装裱,各个时代装裱风格及质料各有特点。

展子虔《游春图》是
.。

怎样鉴定古书画

怎样鉴定古书画

kaleidoscope 万花筒书画鉴定是一门科学,它既要掌握传统鉴定方法,又要了解变化多端的创作手法,必须通过反复实践与研究,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去鱼目而存珍珠。

笔者学习研究古书画鉴定多年,特别是在1994年赴北京故宫博物院,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书画鉴定高级研讨班”的学习与深造,曾得到我国著名古书画鉴定专家启功、刘九庵、傅熹年、杨新诸先生亲自授课,受益匪浅。

现将一点浅薄体会献给读者,只能算作一块敲门砖。

若有不当之处,诚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一、书画鉴定的几种方法传统书画鉴定方法主要是看书画的本质,也就是通常说的“目鉴”。

“目鉴”就是需要鉴定者对书画作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包括作者用笔、用墨(用色)、书写习惯、形体结构以及他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等。

当一幅古书画被打开,首先要看书画的“气息”、时代风格,再看作者的落款、印章。

如确定足够年份“气息”好的书画,再仔细研究考证它的风格与作者的用笔习惯、章法构图、款式称谓、年长干支、印章印色、流传题跋、纸、绢、装潢等,最后才能比较客观地决定该书画的真伪与优劣。

书画的时代性,就是在每个时代中,书画都有各自的特殊形式,都有它的来源、师承以及彼此之间的影响等。

例如活跃在清乾隆年间的“扬州八怪”的功绩是突破了死气沉沉的保守盲从泥古风尚,使画坛恢复了生气。

画的主题是“梅、兰、竹、菊”文人画,而且都是诗、书、画三绝。

他们在各自特点中又包含了革新精神这个共同点,这就是时代风格。

而扬州画派就是从扬州诸画家个别风格的联系中形成的。

一个成熟的书画作者都很重视作品落款的表现方法,并怎样鉴定古书画赵智强清代林则徐所书楷书轴 真迹现藏济南市博物馆编辑|朱慧敏kaleidoscope 万花筒且在其一生中的不同年代又都有不同的特色。

如款式部位的安排等。

上款的称谓更突出时代性,称谓不同,作者的年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也不同。

鉴定书画的原理是唯物辩证的,不能只看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掺杂个人的好恶,而抛开书画本质的先决条件。

浅谈古书画的鉴别

浅谈古书画的鉴别

浅谈古书画的鉴别中国书画艺术的传世品,灿烂夺目,浩如烟海。

其中,真迹、赝品杂糅掺交,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鉴别其真伪,辨析准确的时代,品评艺术价值的高低。

一般认为,书画作家的手段,不外乎改头换面、挖空涂改和对字画印章跋识逐鹿的摹、临、仿造等。

这些方面不少专家学者均有论述。

本文仅对书画艺术本身及作者的师承关系对鉴定所起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看法。

书画鉴别的关键问题,是书画本身和作者的师承关系。

对作品辨真伪,明是非必须先从书画本身“开刀”。

那些辅助依据如印章、印泥、纸绢、题跋、以藏印著录、装潢等,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当作可靠依据,因为印章可以代代下传、被人窃用,像沈石田的题款印章,可以直接在假画上写他的名字、用他的印;齐白石也有过儿子的画来题上他的款,代笔人的画也多是真款,种种情况,不再一一列举。

看纸绢更不能确信它也可以代代下传。

对著录收藏印、题跋也要细心,不可轻信,如明代赫赫有名的鉴赏收藏家项子京,有人对他的鉴定准确性,评为三比七,即在十幅画中,只有七幅画信得过。

当然,我们不必去详细考察古代鉴赏家的准确率,只要在自己的判断确认以后,著录作为参考即可。

首先书画的本身是笔墨,笔法和墨法是我们视觉直观的第一印象。

中国书画用笔有轻重、徐疾、正侧、曲折、顿挫、虚实,千姿百态的现象,墨随笔运,相互依从,不可分割。

“笔以其形质,墨以其阴阳”,笔之妙全在用笔。

梁(南朝)肖绎指出“笔精墨妙”。

古人总结出墨有“五色”“六采”。

我们在鉴赏评价某一作品时,要从书画家个人笔情墨意的风格特征着眼,注意书画的思想性、气韵和神韵。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论画六法的第一法,即是气韵生动。

五代荆浩解释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急立形,备遗不俗。

”每个作者的笔墨运用,各有自己的习惯特征。

清刘熙载云:“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清沈宗骞指出:“大痴用墨浑融,山樵用墨洒脱,云林用墨缥缈,仲圭用墨淋漓,思翁用墨华润”。

还有近代的黄宾虹用墨苍浑朴厚。

中国古代字画鉴定的方法

中国古代字画鉴定的方法

中国古代字画鉴定的方法1、古代字画鉴定的主旨:即通过鉴定达到什么目的,作出什么结论。

概括说就是分清真和伪,具体说则包括辨真伪、明是非、评价值三个方面。

辨真伪,即鉴定作品的真与伪,主要对象是有款作品,作者署有名款或钤有印章;明是非,即判定作品属于某代或某人,主要对象是无款作品,画面无作者款印,或后人误定乱题为某代所作;评价值,即全面鉴考一件作品的历史价值、艺术然而,结合存世的实际情况,鉴定结论并非如此简单。

某些有款作品,不是非真即伪,如唐宋时期摹拓、复制的一些古代字画副本,并非有意作假,而是为保存流传,这些水平极高、临仿逼真的摹本,经鉴定虽否定它为真迹,但也不可简单列入伪品,应具体确定其所摹时代,归入此时代真品之列,这已属于明是非。

而有些无款作品,本身就是有意造假,如明清时期一些地区性伪作,虽没有名款,也应归入伪品之列,无必要定时代或作者,这又属于辨真伪。

还有一些作品,如代笔画,款真画假,或画作亲笔、代笔参差,就既有辨真伪又有明是非的问题。

因此,鉴定书画不能简单地一概肯定或否定,应将各种状况一一分辨清楚,揭示其本来面目,方算达到了目的。

2、古代字画鉴定的方法:传统的方法主要是目鉴和考证两种。

近世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学中已利用14碳来测定文物材质的年代,如陶瓷、青铜(资讯论坛)等,但不适用于书画;利用电脑储存住处来协助鉴定,也尚未付诸实践。

因此,鉴和考仍然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

“鉴”就是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比较是指实物间的比较,真迹与真迹比,同时代或同一人作品之间相互比,从中寻找共同点;真迹与伪品比,不同时代或不同人作品之间相互比,从中找出相异点。

通过反复比较,就能逐步掌握时代、个人的风格特点。

因此,多看实物,多作比较,是提高“目鉴”水平的关键。

同时,观看、比较实物,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通过比较找出其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某时代、画家、作品本质方面的特征,这样才能在心目中牢固地形成准确鲜明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之“样板”,以此作为以后鉴定的可靠依据,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检验、修正、充实、从而达到更客观科学的认识,目鉴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

对古字画真伪鉴别的方法

对古字画真伪鉴别的方法

对古字画真伪鉴别的方法
古字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因此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仿制品和赝品。

为了帮助爱好者鉴别古字画的真伪,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鉴别方法:
1. 看画面:真正的古字画在纸张上具有浓淡适度、虚实相生、
线条流畅等特点,而仿制品则常常表现出过于规整、生硬、机械的特点。

2. 观察题材:古字画的题材常常是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而仿
制品则往往只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随意涂鸦,缺乏深刻内涵。

3. 辨别签名:古代书画大师的签名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因
此可以通过签名来判断古字画的真伪。

4. 查证来源:如果古字画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那么它的
来源也应当经得起考验,否则就有可能是仿制品或赝品。

5. 寻求专家意见:如果自己无法确定古字画的真伪,可以寻求
专家或资深爱好者的意见。

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能够为您提供有力的帮助。

总之,对于古字画真伪的鉴别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不仅需要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和审美素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鉴别技巧。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古字画鉴别的技巧和方法,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珍宝。

- 1 -。

古字画辨别

古字画辨别

古字画辨别字画材质辩伪纸绢是中国书画的载体之一,它对字画鉴定之重要性自不待言。

在字画伪品中,用古纸、古绢作伪毕竟是有限的。

于是,五花八门的纸绢作伪骗术就应运而生,但又很少有人知道它作伪的手段及辩别方法。

本文就此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些辩伪的常识。

纸娟作伪主要包括:做旧色、做旧污、做旧残,现分述如下。

一、做旧色做旧色是指用颜色将纸、绢染成与某原件一致或近似于通常所见的古旧书画之颜色。

做旧色的颜料做旧色常用的颜料是以国画颜料为主。

如藤黄、花青、赭石、胭脂、三青等等,其形制有管状、块状、粉末状。

其特点是透明亲水、不洇色,染出来的色泽比较耐久。

其次是化工颜料,一般用得较少,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其特点染出来的颜色比较新,容易泛色。

另外,还有用一些土方法,如烟熏,日晒。

用黄蘖、烟叶、茶叶、栀子、橡碗子等煮汁后直接染色。

无论采用哪一种颜料作旧,事先必须经过调色。

如采用国画颜料染之,首先将颜料研调成液态,然后用纱布过滤去除淀屑渣(因为在制作颜料时虽然细度已足,但在颗粒之间有聚合现象)。

之后兑入胶矾溶液便可试染。

如用烟叶等熬汁染色,等待色液冷却之后再试染。

由于用这些原料煮出的色液颜色较单调,根据需要有时还要另加其它颜色,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做旧色的方法1、直染法即将被染的对象平铺在台面上,然后用排笔直接依次从右至左上色。

这种方法适用于吸水性强,薄质纸类。

2、拉染法即用一个与被染对象规格相当的长方形水槽盛上色液。

然后用两手拎着被染对象的两角或上端缓缓从色液中拉出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纸质结实,拉力较强的纸,如皮纸、裱件等。

3、浸染法是针对绢帛而言。

因为绢帛属丝织物,纺织出来的新绢有油。

如在台面上用排笔上色难以挂住,也易皱,所以,置于色液中浸泡稍加揉搓,待数日后取出,可得旧绢色。

如经过胶矾便得旧色熟绢。

4、托染法也是针对绢帛而言,由于绫绢不易挂色,事先托上一层宣纸,后再染色。

色方法同“直染法”。

另外,还有的通过日晒,风吹,使其泛黄,俗称“风化纸”、“风化绢”等等。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六(精)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六(精)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六三、误定篇章名和图名书法中偶有将原来未经书者自己注明的文章篇名误定别称的比较少见。

但题错图名的还不少,大都是在人物故事画上。

这类问题虽无关真伪、是非的鉴定,但对记录、标名不便,因此也必须给予辨明。

(一)误定篇章名书法家有时抄录前人的文章,可以不注明篇章名,因为他们的目的不过是借这文字来表现自己的书法而已。

下举两件黄庭坚的书卷,可作印证。

(1)书《懒残和尚歌》。

此歌曾见于敦煌莫高窟洞中发现的唐抄本,亦载于宋僧子升、如佑合编的《禅.门诸祖偈颂》卷三。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录》著录此卷时,还没有弄错,清代顾夏作《平生壮观》开始误称为《梵志诗》。

以后高土奇的《江村消夏录》、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顾文影《过云楼书画记》等,全都误称此名了。

懒残名瓒,唐天宝年间人,《续高僧传三集》卷一九有他的小传。

梵志姓王,生隋文帝时,不是僧人,有《太平御览》引《史遗》可证。

(2)书《韩愈送孟郊序》,后有黄氏自跋。

此文是山谷于元符三年写给他的外甥张大同的,见于《山谷年谱》任渊注。

但在元王恽著书画目以前已经是文与跋分开了,因此后人就不知道跋前还有一文(也根本不知道这是后跋),于是就都称此跋为《送张大同入再僰道序》了。

(二)错定绘画图名题错图名的大都是人物故事画。

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那卷所谓李公麟画《李密迎秦王图》,据清人王杰等题跋说,原定为五代人摹南齐谢赫画《晋明帝步辇图》,他们以为不对,因改后名,但结果不但作者姓名没有改对,连图名也依然走错了。

徐邦达先生根据南宋曹勋《松隐集》考出此图是曹勋举使去金国接韦太后和徽宗等灵榇南行纪事的《迎銮七赋图》之一《回銮图》。

因此也根本不可能是李公麟所作。

凡此种种,大都是粗心大意所致。

我们如果碰到类似的问题,暂不定名为好,切莫效法王杰等人随意乱定。

至于对无款书画之被误定作者或名称的重新订定时,更要有充分的证据,否则以不改为好。

有些作品,前人题为某某人作品但不知有无根据,现在若没有更多的正反旁证,不得不依从旧说。

古代字画鉴赏的八个要点

古代字画鉴赏的八个要点

古代字画鉴赏的八个要点书画鉴定主要依靠目鉴和考证这两种方法。

目鉴是目前最主要的鉴定方法,要凭经验和比较,提高目鉴水平。

考证是借助于画家传记、书画著录、有关诗文、历史文献等,对作品的有关问题进行考证,以判断作品的真伪。

综合来说鉴定书画主要从鉴定作品的艺术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笔墨设色、结构章法、以及题款、题跋、印章、材质、装裱等方面入手。

一、艺术风格即「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风格的要素包括作品的题材、主题、创作方法、表现形式等。

艺术风格就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而言,又有时代风格、个人风格、流派风格、地域风格、类型风格等范畴。

▲ 沈周《庐山高图》二、时代风格时代风格是指一定时代艺术所呈现的统一的基本特征,在题材、构图、笔墨、主题等方面所呈现的统一的基本特征。

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包括许多层面,有「类型风格」,就是杰出画家或书家建立一种新颖的典型风格,被称为「样式」或「法式」,即成为「类型」,影响当代或后世。

例如唐代出现的吴道子的「吴家样」、张萱的「张家样」、周窻的「周家样」等;书法如唐代楷书有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体,草书有继承「二王」的行草体,继承智永的小草体和张旭、怀素的狂草体等。

另外,时代风格体现为各种流派风格的总和。

流派风格既有地区性的,也有机构性的,还有是由艺术志趣相近的画家群体组成的共性风格,或者上下传承形成的共性风格。

地区画派如宋代的北方山水画派、江南山水画派、明代的浙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等。

机构性流派如北宋、南宋的宫廷画派、明代的院体画派等。

艺术意趣趋同或前后传承的流派,如明代「老莲派」「莆田派」,清代「四王画派」「扬州画派」「南田派」等。

时代风格中还包含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这一时代主要画家的个人风格,虽然并未形成流派,但影响很大,传播甚广。

如元代的赵孟頫和元四家、清代的「四僧」、清末的任伯年、吴昌硕等。

六朝(三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三杰: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三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三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三三、画中建筑物和服饰用品辨识绘画中有画着建筑物和种种器物用品的,如为一时写实之作,那么从那些东西上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来,以此识别年代很有帮助。

下面略举一些实例说明之。

(一)建筑物方面传世隋人展子虔画《游春图》卷中绘有寺院一所,据对古建筑掌握有较多材料的人考订,认为画中屋角“鸱吻”上插有丁字形附加物“剑把”(古名抢铁),这种形制现在只在四川大足北山出土的可能是晚唐石刻画中的建筑物才能见到。

因此有人怀疑此画为晚唐人仿古之作,将其认作隋代作品值得商榷(见傅熹年《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探讨》,《文物》1978年11 期)。

例二,《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北宋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卷,是目前传世数本中唯一可信的真迹。

其中与其它伪本不同之点相当多,这里只举所画汴京京城除了城门洞部分是砖砌的以外,其城圈则是“版筑”的土墙,正合《宋会要》第一七八册所载《修城记》中记述的规制。

现在流传中的许多伪本都不是从此真迹摹得的,图上所画则尽为砖砌。

事实上砖砌的城墙要到明初才出现。

即此一点已知所见其它各本无一不是明清人的伪作。

此外该画中还有木构卷形的“飞虹桥”以及“綵楼欢门”等等,也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书中卷一“河道”、卷二“酒楼”所讲的—一吻合,这都不是凭空想像得出来的。

因此《三编》本对此图除了笔墨形式、题跋和流传有绪等等考证上获得证实可信为“祖本”外,画中那些据实描写的建筑物也是一种非常有力的证明。

(二)服饰用品服饰用品包括衣冠、器皿、舟车等等,往往在肖像画或叙事画中能够见到一些当时的形制。

如:(1)长脚幞头。

据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说:至刘汉祖(智远)始仕晋为并州衙校,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

国(宋)初时脚不甚长,巾子势颇向前,今两脚加长而巾势反仰向后矣。

今在“南薰殿”旧存的来历代帝王的画像钢中,和南宋人画曹勋《迎銮图》等卷中,都能见到这样的幞头形制,但在元代画中就不再在见到,估计那时已不流行了。

古籍鉴定的方法

古籍鉴定的方法

古籍鉴定的方法古籍鉴定的方法正文:古籍鉴定是指对古籍的真实性、完整性、年代的鉴定,是古籍收藏、整理、研究和保护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古籍鉴定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 目录鉴定对古籍的目录进行鉴定,可以确定古籍的年代、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信息。

一般来说,古籍的目录都有严格的格式和规则,可以通过对目录中各章节的标题、内容、作者、出版社等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其的年代和真实性。

2. 字体鉴定对古籍字体进行鉴定,可以确定古籍的作者、年代和出版社等信息。

一般来说,古籍中常见的字体有宋体、行书、楷书、隶书等,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对字体的分析,可以判断古籍的作者和年代。

3. 版本鉴定对古籍的版本进行鉴定,可以确定古籍的真实性和年代。

一般来说,古籍的版本有正本、副本、副本之分,每种版本都有其独特的格式和内容。

通过对版本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古籍的版本和年代。

4. 内容鉴定对古籍的内容进行鉴定,可以确定古籍的真实性和年代。

一般来说,古籍的内容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古籍的年代和真实性。

5. 校勘鉴定对古籍的校勘进行鉴定,可以确定古籍的真伪和完整性。

一般来说,古籍的校勘包括对文字、字形、格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校对,通过对校勘的鉴定,可以判断古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注意事项:1. 古籍鉴定需要对古籍本身有深入的了解,需要掌握一定的文献知识、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知识。

2. 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对每个细节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判断。

3. 鉴定过程中需要保持客观、严谨的态度,不能主观臆断,以免产生错误。

4. 鉴定过程中需要使用专业的工具和设备,如笔、墨、纸张等,以保证鉴定的准确性。

古籍鉴定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对古籍本身有深入的了解,同时需要注意细节和客观性,才能进行准确的鉴定。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三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三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三书画家本人的印章书画家在作书画后,除了签名外还要加钤印章,以表示该书画确为自己所作。

但书画上钤印,起始很难考。

可以肯定,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和画都无印记,印记是用来盖封泥的。

唐代只见法书上有印,绘画上目前还尚未见到,如孙过庭《书谱序》末行“写记”二字上钤有一方印,惜已模糊难辩,不知是否即孙氏自用印。

宋代书画上用印比唐代要多一些,苏轼、黄庭坚、米芾、王岩叟、赵构、吴琚、赵孟坚等人的法书上都有印。

绘画上则郭熙、文同、赵令穰、杨无咎、郑思肖、赵孟坚等都有印,元明以来书画上大都有印,但倪瓒中年以后的作品,都无印记,只在《陆继善摹移帖跋》(四十二岁作)和设色《水竹居图》(四十三岁作)、《小山竹树图》上见过几方。

明董其昌画有钤、也有不钤的,据说凡是他的得意下之笔都无印记。

同时在印章内容方面明代也比前代有新的发展。

自明初开始,在文人书画上,除姓名字号印章外,盖书圆上的闲章逐渐增多,如王绂的“游戏翰墨”、姚绶的“紫霞碧月翁”鼎形印,中期文征明的“停云馆”、“唐寅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南京解元”等等。

引人注目的是宫廷绘画中某些专业画家,在文人书画家的影响下,也纷纷以文墨风雅相尚。

他们不仅在文学、书法方面有相当的修养,且对印章的使用,尤其是闲章的镌刻都十分重视。

如早期周位的“自耘生”。

郭莼的“玉露馀香”,其《青绿山水》轴本幅不题任何款,只钤有“郭文通印”和“玉露馀香”印。

卓迪《修楔图》卷起首处钤有“清约斋”一方长印,本幅后款下钤有“褒德世家”、“卓迪印”、“凤池清趣”三印。

边景昭的闲章有“怡情动植”、“多识于草木鸟兽”,戴进的“竹雪书房”,石锐的“钱塘世家”等等。

有些作者印章,镌刻上宫廷供奉的职衔或是其它文字内容,从(障上可以了解作者的身份地位。

如石锐的“锦衣镇抚”印,周全的“指挥使周全图书”,刘俊的“锦衣都指挥”,李在的“金门画史之章”,郑石的“清禁臣”等。

镌刻有“日近清光”同样印文的印记,在周文靖、缪辅、黄济三个人的作品中,都曾钤盖过。

古书书定的容及其具步书一画内体 ...

古书书定的容及其具步书一画内体 ...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一古书画鉴定这门学问,很多人都需要懂得。

首先是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因为历代书画作品,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最富,并且还将把出土和传世文物尽可能地收藏起来,保护起来,以服务社会。

如果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懂书画鉴定,遇到古字画,其真伪、优劣不辨,随它遼瞭乱玉,鱼目混珠,一来使至宝变为废纸,殊觉可惜;二来不能为书画爱好者和美术工作者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方便,三来光藏而不知鉴别,犹瞽之辨色,聋之听音,为有识者所笑。

这样博物馆和图书馆也就起不到保护文物、利用文物服务社会的作用。

其次是文史研究工作者。

历代流传下的书画作品中,有许多直接反映了现实生活,为研究历代社会生活和文物典章制度,是珍贵的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

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内清质以昭明”的透光铜镜,是西汉中晚期物品,光线照射镜面时,纹饰相应,将铜镜正背面的花纹清晰地反映到对面墙壁上。

这种精工绝艺和包含着的科学原理,令人惊叹不已。

同时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发现近千处,除描写死者的生平事略外,题材内容十分广泛。

有古代的神话和历史故事,如伏羲、女娲、神农、古圣先贤、孝子和贞节妇女的故事;有雷公、雨师、风伯、北斗、织女,以及楼台亭阁、舟车人马等。

武氏祠里就有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穆王见王母”、“[粗言屏蔽]咬赵盾”等故事画。

四川成都发现的画像砖有“弋射”、“收获”,描写了水边射雁和割稻的情景:“市井”描写了盐的生产过程,等等。

但是,要利用这些资料,就必须首先别伪求真。

否则,所凭藉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之而虚伪,其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

收藏家若不懂字画的鉴别,则会花大价钱买赝品。

掠贩家若不知晓字画的鉴别,则不知谁贵谁赚,就达不到唯利是图的目的。

何谓书画鉴定?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书画的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书画鉴定。

它包括二项内容:1.二辨真伪和明是非古代书画中经常碰到这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作品作者自书名款或钤有印章;二是有些作品没有款印。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五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五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五(三)仿从一般的情况来看,仿作是没有搞本或蓝本的,作伪者凭自己的想象,仿自己的想象,仿学某人笔法结构,自由写作而成,大都是因为缺乏古本临摹,就不得不这样作,当然容易露出作伪者的本相来,或与时代风格不相符合。

只因更为自然活泼,”也容易欺人。

其中也有有原作而作伪者略取大意,不予照临,也可叫仿。

著名的仿本不多,现介绍几种如下;《江村消夏录》卷二著录的黄庭坚书《梵志诗》卷,行书仍黄体而不佳,后有梁清标等人题跋,都称之为真迹,实为后代依原文略仿黄体而随意自书之物。

黄庭坚书的真本见汪珂玉(明人)《珊瑚网书画跋》著录,原为大草书,其末尾自跋则为大行书,今自跋已与前文割离,其真迹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又考此卷之文实非《梵志诗》而为《懒残和尚歌》。

估作不甚相似而技法高超的也有,如所谓的米芾小行书《崇国公墓志铭》卷,实为祝允明的仿书,原藏过云楼顾文影家,但《过云楼书画记》未入录。

绘画中如黄公望《山坞远村图》卷,王蒙《仙居图》卷(《石渠宝笈初编》第十四著录),倪瓒《柳唐鸂囗(涑鸟)图》轴,均纸本,这三件都出于王翚早年仿作,仿倪轴如与王氏自款一轴对比,很明显地出于一人之手。

另外有些人一生专学一家的书法,大都是儿子学父亲,妻子学丈夫,门生学老师,或当时的私淑者,学到成熟后,他和那个被学的笔法、结构习惯能取得基本上的一致,可以大量随便制造。

这种仿本又往往专学某人的特异处,以至形成一种“套子”。

有的书法中的同样字几乎干篇一律,真迹倒反而不是这样。

所见如钱选《孤山探梅图》卷,画法比真迹粗野;明沈周《溪山深秀图》卷比真迹板俗;王宠小正书《临晋唐帖》册,过于匀正等等。

试以王书《寿袁方斋序》与《临晋唐帖》册来对比,自能一目了然。

这类伪作大都是似是而非,全为同时人的伪作。

同时人又是高手的,现在就很难辨认。

清代邓之诚《骨董琐记》说:西园左笔寿门书(西园晚年,右臂残废,用左手写),海内朋友索向予。

文人游戏何所至,恐自来作赝者不止板桥,而板桥所赝者不止寿门耳。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四52页word文档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四52页word文档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四三、纸、绢、绫传统的中国书画一般是写在纸绢上的,有很多人称中国画为纸绢画。

所以认识纸绢的时代特点,对于鉴定中国书画具有相当的重要作用。

到目前为止,除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潘吉垦先生对纸作过一些研究外,还没有第二个人对古代纸绢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古代纸绢如何断代的问题,更未有过专门的著述。

如果有晋唐时代的纸绢流传下来,我们就是看见了,恐怕也未必能判断它的年代,相反,古代纸绢一经古人写过字或画过画之后,与书画本身连在一起却反而使我们能断定它的时代了。

(一)绢帛我国的丝织业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除了发现苎布,还出土了一段丝带和一小块绢片。

随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又创造了多种织法和品类繁多的丝织物,以适应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需要。

这儿仅根据传世和出土的古代书画作品来探讨古代书画用绢帛的时代特点。

作为其它用途的绢帛及其时代特点,不在这里赘述。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画是绘在绢帛上的,出土的晚周帛画、战国楚墓帛画和稍晚些时候的马王堆汉墓帛画,都是画在较为细密的单丝绢上;南北朝时期的书画用绢,王以坤先生在《书画鉴定简述》中说,他“只见过绢地写经一块,也是单丝绢”;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用的绢也是单丝织成的;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卷,所用的经线纬线均不一根,全部是由几根丝合并而织成的,这种织法在书画用绢上是比较少见的。

说明了晋唐以前的书画用绢是由单丝织成的。

直到现在为止,在晋唐以前的书画中,还从未见过有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的绢)。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引江磷几《嘉祐杂志》说,唐贞元以后,诰敕有用花绫的,传世的有咸通二年(861年)的“柱国范隋诰’”一件。

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表面上看来,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

这种双丝绢的经线的每两根线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纬线与经线交织时,每组经线中的一根丝沉在下面,另一根丝浮在上面。

中国古书画的鉴别方法

中国古书画的鉴别方法

中国古书画的鉴别方法一、书画本身的画与字画与字都是作者用笔、墨、色在纸、绢等上表现的基本艺术单位。

它的基本组织是笔法、墨、色及结构。

笔法就是有方法、有规律地用笔锋画顿出来的线和点。

每一个人的笔法都有其特点,与其他人不同;同一人的笔法,从早年到老年也有变化。

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联系的。

如王翚是清初大画家,有早、中、晚三期的变化,35岁前为早期,主要是慕仿古画,皴法比较杂乱,到35岁笔墨较成熟,但明显带有王鉴画风。

35岁到60岁中期,技法融汇南北诸家之长,技艺精湛,清丽工秀,明快生动。

60岁以后为晚期,绘画形成一定格式,笔下有一定的习气,不及中期生动,用笔苍劲而显简练;精品用笔苍劲严谨,墨色富有变化。

总的画风摹古代元人笔意,创新较少。

还有明代画家吴伟,早年工细白描,晚年有泼墨粗放之作,虽然画风不同,但是笔法始终有跳跃躁动的形式。

依凭笔法的特点鉴别真伪最为可靠,如果其他人要模仿是很难的。

刻意临慕,必然死板,取其大意又不象原作,同时摹者又有自已的笔法,不易改变,所以作伪者最难的就是笔法。

要鉴别笔法,必须首先掌握原作者的笔法,对其有一个全面了解,在心中树立样板。

同时,还要了解古画的时代风格(共性),找到“标准”画,如南宋李唐、马远、夏圭等一派,笔法大都比较浑穆。

到了明代,王谔、吴伟等人虽学他们的笔法,但一般飞扬轻薄,又具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

关于书字,同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时期也有自己的特征,都要作全面了解。

二、款题与题跋款题是指作者本人在画上所书的名款与题记。

题跋则是其他人题记及其名字。

两者是有区别的但又都是“书法”,作伪人也常造假。

对款题与题跋的鉴别,有助于书画鉴别。

题款在书画上历史悠久,如两宋有单款记的,如崔白、郭熙、李公麟、李唐,仅写姓名或上加“臣”字。

一般是小字写在边角上,或树干与山石等隐敝的地方,少数的款题在画的上空处。

关于长篇诗文题在卷后或轴上的,有米友仁,杨无咎,陈容几个人。

元代书画兴起诗文、书、画三者结合,如赵孟頫、吴镇、倪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步骤古书画鉴定这门学问,很多人都需要懂得。

首先是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因为历代书画作品,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最富,并且还将把出土和传世文物尽可能地收藏起来,保护起来,以服务社会。

如果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懂书画鉴定,遇到古字画,其真伪、优劣不辨,随它辽瞭乱玉,鱼目混珠,一来使至宝变为废纸,殊觉可惜;二来不能为书画爱好者和美术工作者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方便,三来光藏而不知鉴别,犹瞽之辨色,聋之听音,为有识者所笑。

这样博物馆和图书馆也就起不到保护文物、利用文物服务社会的作用。

其次是文史研究工作者。

历代流传下的书画作品中,有许多直接反映了现实生活,为研究历代社会生活和文物典章制度,是珍贵的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

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内清质以昭明”的透光铜镜,是西汉中晚期物品,光线照射镜面时,纹饰相应,将铜镜正背面的花纹清晰地反映到对面墙壁上。

这种精工绝艺和包含着的科学原理,令人惊叹不已。

同时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发现近千处,除描写死者的生平事略外,题材内容十分广泛。

有古代的神话和历史故事,如伏羲、女娲、神农、古圣先贤、孝子和贞节妇女的故事;有雷公、雨师、风伯、北斗、织女,以及楼台亭阁、舟车人马等。

武氏祠里就有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穆王见王母”、“狗咬赵盾”等故事画。

四川成都发现的画像砖有“弋射”、“收获”,描写了水边射雁和割稻的情景;“市井”描写了盐的生产过程,等等。

但是,要利用这些资料,就必须首先别伪求真。

否则,所凭藉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之而虚伪,其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

收藏家若不懂字画的鉴别,则会花大价钱买赝品。

掠贩家若不知晓字画的鉴别,则不知谁贵谁赚,就达不到唯利是图的目的。

何谓书画鉴定?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书画的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书画鉴定。

它包括二项内容:1.二辨真伪和明是非古代书画中经常碰到这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作品作者自书名款或钤有印章;二是有些作品没有款印。

从古书画的鉴定而言,前者是辨真伪,而后者则为明是非,二者是有区别的。

有名款印记的,要辨真伪,无印款的书画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评定,认为它是某代或某人所作,这种评定,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正确的当然可信,评定错了的,就不可信,因此还需要我们去辨别这些评定的是或非。

这就叫明是非。

有些没有被评定过的,我们还要重新去鉴别和评定,但这仅存在是的问题,而不存在非的问题。

虽则如此,也属于明是非的范畴。

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还有一些特殊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虽为无款印仍存在着辨真伪。

主要是指人们仿元以前的字、画、染旧所造的假古董。

例如日本《爽籁馆欣赏》画集影印出来的几幅无作者名款的所谓五代曹仲元、韩虬、左礼的“菩萨”、“水官像”轴,是晚清人可能出于广东地区所造的伪作。

画上又仿书了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标题,说它是某某人所作。

对这类假古董主要是从仿古做旧方面来辨识它的作伪的实质。

因此,尽管它没有款印,但鉴别它仍是一个辨真伪的问题。

而对于鉴别伪作的赵佶标题,又存在着明是非的问题了。

第二种情况是,虽有款记却是个明是非的问题。

主要是指古代勾填摹仿的一部分作品,以书法为多,当时只是为了搞一个副本以广流传,并不是存心做假。

如唐代《万岁通天摹王氏进帖》,它是原底破损残缺笔画处,用墨线圈出示意,这正表明它不是存心作伪。

对于这类东西,我们只要了解它确是唐摹本即可。

至于原底的真伪,又当别论。

因此,虽系有款人法书,但仍是一个明是非的断代问题。

第三种情况是,一件东西之中,辨真伪与明是非杂糅在一起。

如旧题为柳公权书的《兰亭诗》卷,它本身是无款的真唐人书,被后人乱定为柳笔,题跋和收藏印也有真有伪,碰到这种情况时,要作具体的分析,不能笼统地说它是真是伪,或是或非了。

以上说明,要做到“辨真伪与明是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逐步积累经验,鉴别古书画的经验丰富了,才能比较有把握。

2.真伪与优劣在鉴别古书画的真伪和断代时,要不要从艺术角度去差别,衡量它们艺术水平的高下呢?就鉴定工作本身来说,所要判别的,首先应从作品的艺术形式手法,如用笔、用墨、用色、章法(构图)等等最基本的东西着手,舍此别无它途。

但是那些高手作的书画,其艺术手法、笔墨技巧的确要比一般画家高人一等。

作伪者是摹学不到的。

有些书画家在世的时间长,而作品的艺术技能和水平又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从艺术技巧优劣的角度上来断真伪,就必须将某一书画家的作品按其艺术的发展情况分别定出几个标准,而不能笼统地死守一种标准来衡量。

否则,就会把不成熟的早期作品看成赝品。

作品的优劣标准,是一个比较难以说清楚的问题。

世俗之人往往停留在“工”与“拙”的判断水平上,以为“工能”总是优,“生拙”应是劣。

绘画画得像真,且技巧又熟练,都可以说是工。

但是专讲像真,缺乏艺术独创,那只不过是标本挂图而已;技巧熟练到了油滑的程度,反而走向反面变为庸俗可厌。

书法写得四平八稳是一种起码的条件,虽工却不能称为优美的“法书”。

对于古代的“文人画”就不能片面讲状物是否逼真,刻划是否细致。

他们往往追求有生拙之趣,而不以工能见长。

书法中也有如此情况。

这些问题很复杂,何者为优,何者为劣,是很难用抽象的名词解释清楚的,要得到正确的判别,只有在大量的作品中反复阅看才能逐步熟悉它,得到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进一步说,鉴定与鉴赏是两码事,绝不能把好坏和真假等同起来,简单地认为好即真,坏即假是会犯错误的。

如清王翚早、中年做了许多宋元人的伪本,那时他的绘画技巧已相当高了,其仿宋元人的伪作,不一定在宋元人之下,如果不研究他的仿作像不像那些被仿的作品,单从画得好不好、技巧高不高这一方面去着眼,就难免以为是宋元人的真迹了。

还有一些本来是艺术上的高手,因为偶然的原因,遇到不利的客观条件,如纸笔工具不好,或下笔时精神疲乏,兴趣欠浓等等,就不能保持原有的水平;不过,这种下降总不会距离原有的水平太远,或者仅仅是局部的瑕疵。

碰到这样的作品时,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地从各方面去观察研究,弄清其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就容易误认为是伪作了。

还有一些本来不是书画名家,而是社会上知名人士的作品,其艺术水平本来不高,他们的作品可能有文物价值,但在艺术上并不重要。

还有一些画家不大会写字,他们的款字往往写得很拙劣。

诸如此类,更不能单从艺术上的优劣来评论其真伪了。

但也要防止过分宽大,处处原谅。

如题款为某一名家的作品,仅有小部分较好,而大部分则一无是处,把它定为真迹,那也是不对的。

事实上,过严、过宽都是心目中没有正确的标准和样板的缘故。

这样一来,真伪、是非的正确判断就无从产生了。

鉴别古书画的大敌是偏爱、偏恶。

如果只凭自己的主观标准,喜欢的就是好的,不喜欢的就是坏的。

以此态度来判别真伪,就很难得出正确的鉴别结论。

得不出正确的鉴别结论,就会使国家的文物受到损失,甚而达到不可弥补的地步。

因此,我们在鉴别古字画中,必须防止过宽过严和偏爱偏恶的现象发生。

书画鉴定虽有以上两方面的内容,但是分辨它的真伪和是非,更是这项工作的第一关。

评价作品的艺术高低和精粗美恶,固然是鉴定工作中的一部分,可它与第一项内容相比,却处于从属的地位,所以在这里,着重点是在“辨真伪和明是非”,不在于书画的精粗与优劣。

在鉴别的范畴中,我认为真伪第一,优劣第二。

批判优劣,是在真伪判定之后,而不是判定之前,亦即认识优劣,不可能不在认识书画本身真伪之后。

历代书画之有伪作,已经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据北宋米芾的《书史》、《画史》所记,在他前代的书法和绘画名家的作品,几乎都有伪作,而且数量相当大。

如李成,伪造的作品竟多至三百本,他慨叹地要作无李论。

这些记录,仅是米芾一人所见,事实上还不仅限于这个数字。

这些伪作,对书画的真品说来,造成了纷乱局面,因而书画要通过鉴别来达到去伪存真。

说明书画鉴别的历史是与书画作伪的历史相应地发展起来的。

在旧社会,古代书画大多数为封建帝王、官僚、地主和资产阶级所占有,他们通常从个人爱好出发,有的甚至将古书画作为个人争强斗富的工具。

因此他们对古书画的鉴定有时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得不出科学的结论。

他们所写的有关书画鉴定和评论的各种著作中虽有许多经验和资料可供我们参考。

但这些经验和资料大都是零散的,而且其中往往存在着许多谬误和不实之处。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没有人写出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书画鉴定专著。

传统的鉴别方法主要是把印章、题跋、著录、别字、年月、避讳、款识作为书画的主要依据。

这种鉴别方法的缺点,在于抛弃了书画的本身,而完全以利用书画的外围为主,强使书画本身处于被动地位。

始终没有意识到这种方法所应用的依据,仅仅是旁证,是片面的,是喧宾夺主,因而也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这个鉴别方法,不但不能解决矛盾,相反地会引起更严重的矛盾,而终于导致以真作伪以伪作真的后果,其结论是书画不可认识论。

事实上,旁证的威力,对书画本身的真伪,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它与书画的关系币是同一体,而是从属于书画,它只能对书画起着帮衬的作用。

而且有时它并不能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

它只能在对书画本身作了具体分析之后,才能得知在它的特定范围内能否起作用与所起作用的程度。

因此书画本身,才是鉴别的主体,最确切的根据,也只有这个根据独立起来,才有可能利用一切旁证。

否则这些旁证,纵然有可爱之处,却都是带有尖刺的玫瑰。

把书画本身的客观条件和书画的外围条件统一起来,再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进行分析、研究,就是本书所要阐述的古书画鉴定的理论和方法。

鉴别古书画必须采用物物对比,主要在于对实物的目鉴,即凭视觉观察并识别某一类作品的艺术表现的特征,画和字的时代风格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

但是目鉴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即:一人或一时代的作品见得较多,有实物可比,才能达到目的,否则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常常还需要结合文献资料考订一番,以补“目鉴”的不足。

某一画家传世作品较多,能作充分的对比时,目鉴的确能够解决问题,明清人的作品传世较多,有比的条件,不考订也没有什么关系,当目鉴无所依傍,比较的条件不充分时,考订也可能起主导作用。

但是考订要靠目鉴来判别哪些书画是“依样画葫芦”的摹、临本,还是没有依傍的凭空的伪造本。

在这一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加以考订和探索,达到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否则考订也无济于事。

所以考订次于目鉴。

实际上,目鉴与考订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考订,大半要翻检文献。

但不要忘记,文献本身也会有错误,谨防上当。

书画鉴定中印章的识别印章和字画是古玩中最难鉴别的。

收藏印章,有人是以石为主,有人是以印为主,二者皆可。

要想收藏到一方好印,印章老,名家刻是首选。

当然,章石的好坏,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鉴别字画要懂得笔墨功夫,鉴别印章要识别篆法、刀法、章法、时代流派、书法功底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