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定古书画中的用绢
古绢纸辨伪的常识(4)
古绢纸辨伪的常识(4)四、相关方面--装潢做旧装潢做旧的方法1.利用原旧镶料配裱在假画上采用从古旧书画中拆取原装的绢、纸、轴头配袜在假画上,因为有的古旧字画在装裱时使用的浆子较薄,加上绘绢又是稀粗帛绢,所以,命纸有时可以整张揭取,有的装潢材料质量较好,加上保存得法,揭下的绫绢也完全可以再次使用。
特别是这些材料的旧色又十分自然。
所以,做假人就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来做假骗人。
2.仿旧镶料配裱在假画上利用仿旧材料配裱在假画上。
古旧字画的装潢材料,不外乎纸、绢、绫、布等。
在这几种材料中,绫是有花纹图案的,做假人一般的弄不清楚各时期绫具有的花纹特点,因此,他们大部不敢轻易用花绫仿旧色做镶料(除开在原装中拆下的)。
所以就用其它几种材料仿旧色作镶料,如将纸绢染成米黄色、桔黄色、淡青色、淡绿色等。
还有古旧字画有用青蓝布做镶料的,所以,仿旧人也有用这种布装潢假画的。
3.仿旧裱装潢形制裱在假画上古旧字画装潢形制一般都比较大气,镶料颜色淡雅,如米黄、米白、淡青等。
结构较复杂,仅镶边有的就有二个层次,锦眉、包首似乎不可少。
裱件规格也较大,一般镶边为7至10厘米。
裱件总长为234厘米至250厘米。
即使是小画芯,是要装裱成挂轴形式的,也是画芯不够料来凑,所以,也有仿这种高大形制和装潢结构的。
4.在裱件上作残、作污仿旧者除了在画芯上作残和作污以外,在裱件上也同样有作残作污的。
作污:有的将裱件卷起来存放在湿度大的地方,故意让其受潮,形成霉点或水迹,有的做绦圈锈迹,有的做天、地杆木油黄迹…… 作残:在裱件上破残洞,有的将镶料边的接缝处故意掀翘形成与画芯似脱非脱的分离状,还有的在天、地头处将画杆与纸脱开形成散状。
有的又将套边故意弄成残缺和硬折痕等。
总之,装潢作旧五花八门,除以上外,有旧画揭两层的,画芯合拼与拆散的,移挖画芯的,还有对已作残的画芯修补复原的……[爸妈天地:]。
绢本画和印刷品鉴定
绢本画和印刷品鉴定导语:绢本画和印刷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鉴定绢本画和印刷品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和技巧,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绢本画鉴定绢本画是用绢作为画布的绘画形式,它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和审美效果。
在鉴定绢本画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绢料:绢本画使用的绢料应该是优质的绢布,光滑细腻,质地均匀。
绢布应该有一定的厚度和强度,以保证画面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2. 颜料:绢本画使用的颜料应该是天然矿物颜料或植物颜料,而不是化学合成颜料。
天然颜料具有较高的抗褪色性和光泽度,可以保持画面的原始色彩和艳丽度。
3. 笔触:绢本画的笔触是艺术家个性和技巧的体现,它可以展现出画家的意境和情感。
在鉴定绢本画时,我们需要观察笔触的流畅性、变化和力度,以判断画家的功力和风格。
4. 画题和题款:每幅绢本画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画题和题款,它们可以提供关于画家、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的重要信息。
在鉴定绢本画时,我们需要仔细研究画题和题款的内容和风格,以确定其真实性和价值。
二、印刷品鉴定印刷品是通过印刷技术制作的艺术品,它们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表现方式。
在鉴定印刷品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印刷技术:印刷品使用的印刷技术可以反映其制作时间和品质。
早期的印刷品多采用木刻、铜版或石版等传统技术,而现代的印刷品多采用平版、凹版或丝网等新型技术。
在鉴定印刷品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印刷技术及其特点,以判断印刷品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
2. 印刷质量:印刷品的质量取决于印刷技术和印刷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
在鉴定印刷品时,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图像的清晰度、颜色的准确性和纸张的质感,以判断印刷品的品质和保存状况。
3. 版本和限量:一些印刷品是以限量版的形式发行的,它们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稀有性。
在鉴定印刷品时,我们需要注意版号、限量数量和签名等信息,以确定印刷品的版权和珍贵程度。
4. 印刷品的用途:印刷品可以用于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教育传媒等多个领域。
中国古书画鉴定知识:纸绢和装裱
中国古书画鉴定知识:纸绢和装裱中国古书画的材质:纸绢1、利用纸绢来进行断代2、观察材质的新旧成色纸绢材料:纸、绢有材质、制作规格、尺寸形制和质量代劣等情况,需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判别其时代,而且是断上不断下。
粗言之,唐宋盛行绢,也有极少量的纸。
元代纸绢并用。
到明代出现了素绫、花绫等品种。
纸在西晋以后才用于书画。
当时是用麻纸,如陆机《平复帖》。
南北朝写经用黄柏纸,唐人临摹用硬黄纸。
唐时书画多用麻纸和楮纸,韩况《五牛图》、杜牧《张好诗卷》等即是麻纸。
宋代开始大量使用楮皮纸、桑皮纸、竹纸等,南宋使用桑、檀合制的宣纸,质量上乘。
元代用纸普遍,并出现生宣纸。
明代以后,纸的品种众多,如有藏经纸、宣德纸、花笺、洒金笺、泥金笺、高丽镜面笺等。
清康熙后又出现大量粉笺和蜡笺等特种纸。
绢的尺寸,有一定的时代限制。
北宋宣和年前,绢的宽度一般不超过60厘米,大幅画用双拼绢或三撒绢。
至南宋时,有了面宽超过1米的绢。
纸张的尺寸,晋纸高度一般在24厘米左右,唐纸至28厘米左右,宋代可至32-33厘米左右,南宋时有高达40厘米以上的。
元以后纸的高度大幅度增大。
古书画(一般指宋元时代)因年代久远,又经多次装裱时加浆加矾,画面上会产生一层光亮,俗称“宝浆亮”。
明和清早期字画,也因年代较久,纸绢会自然泛黄和有包浆。
造假古字画,纸绢做旧,常见用赭石、藤黄加墨,或用茶叶水、香烟灰水刷染纸绢,或用油墨董等方法。
但是往往会有水渍痕,或纸色不匀,而且无包浆。
对于利用纸张或是绢素来判断绘画真伪以及鉴定作品年代,现在也与高科技的手段相结合。
丝织和纸张研究的专家,曾对一些古绢和古纸作过高精度电子显微镜摄影,积累了一些丝质编织结构的图像资料、纸张的材质和纤维组织的图像资料,为绢纸的时代鉴定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数据。
古书画的装裱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
在宣纸和绢素上所作的书画,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
浅谈古绢画的鉴定方法
浅谈古绢画的鉴定方法浅绢是一种薄的丝织物,它既是古人华丽服饰的主要材质,也是古时书画作品的重要载体。
而在绢上作画,便是绢画。
由于各个时代书画家所使用的绢不同,掌握各时代绢的工艺特征以及书画家用绢的习惯,对于鉴定书画作品的时代与真伪有很大帮助。
在我国,用绢作画已有数千年历史。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绢画是周穆王时的《八骏图》,这是见于记载的第一幅绢画。
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发掘也多次出现绢画。
如在长沙出土的战国墓中发现的帛画。
同样,在1972年长沙市郊“马王堆”西汉一号墓中也发掘出来一幅覆盖在内棺上的帛画。
东晋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也是在绢上作画。
不难看出,伴随着中国丝织业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绢画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文房探秘判断绢画的真假,同其他载体的字画一致,最主要的凭证是署款、印章、印色。
不同的是,绢画以绢为载体,绢的年代远近、生熟、粗细成为鉴定真伪以及时代的重要佐证之一。
如何判断绢的年代远近,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绢的颜色是一个重要指标。
按一般人的想法,年代越远就越黑,有一定道理,但不尽然,因为保存的如何才是关键。
清代末期的绢画,到现在年代并不远,可是有的已经很黑很破烂。
它的绢色虽黑,其黑色却显着浮,并没有深入到绢素的肌里,不难识别。
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几乎是深麦黄色。
宋代赵佶的《听琴图》,如新绢,只是绢表面上的浮光失掉了。
可见,绢的年代远近,并不决定于绢色深浅,而是决定于绢丝收藏的如何,绢色是否深入绢素的肌理和绢丝的韧性。
年代越远的绢,就越没有韧性,轻轻一折就断了。
年代远的绢画,全靠糨糊维持着。
如没有糨糊维持着,其绢丝已朽败至毫无韧性和筋骨了。
人们通常说年代远的绢画必有一种古香古色沁人眼目的感觉,那什么是古香古色呢?年久的绢画,因屡经卷舒,画面上必有一种镜面光,但镜面光,可以人为做出来。
至于什么是绢色深入绢素,什么是绢色浮而未入肌理,什么样是有韧性和有筋骨,并从这里判断出绢的年代远近来,是须从鉴别实践中长期的反复比较才能认识的。
浅谈古绢画的鉴定方法
浅谈古绢画的鉴定方法古绢画是指古代绢制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多数是中国绘画史的珍贵遗产,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鉴定古绢画的真伪与价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察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关于古绢画鉴定方法的浅谈。
首先,观察绢画本身的特点。
古绢画大多通过丝线织成,所以在细节上会表现出纹理和编织的痕迹。
观察绢画的织纹、纤维的断面以及织物的厚度和质地等因素,可以大致判断其年代以及制作工艺。
另外,绢画上的颜料是否与历史时期的颜料相符也是判断其真伪的重要因素。
其次,研究绢画的题材和风格。
古绢画的题材较为广泛,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其中的绘画风格也有明显的特点。
通过对比该绢画的题材和风格与相应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该时期的绘画风格以及画家的个人风格,从而进一步验证其真实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绢画进行测试。
如用显微镜和红外线等仪器来观察和检测绢画上的画线、颜料、设色层次等,以及绢画的材质和老化程度等。
这些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绢画的真伪,同时也是保护绢画和研究其材质的重要方法。
最后,绢画的鉴定还需要借助专家的意见和鉴赏能力。
鉴定古绢画的专家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他们通过对绢画的品相、用料、技法、题材、题款等方面的综合鉴定,可以给出更可靠的结论。
在鉴定时,可以向多位专家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得出一个相对确定的判断。
总之,古绢画的鉴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考察多方面的因素。
绢画本身的特点,包括织纹、颜料、题材、风格等,是最基本的判断依据。
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和专家的意见也是鉴定的重要方法。
只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对古绢画真伪和价值的较为准确的结论。
古绢纸辨伪的常识(5)
古绢纸辨伪的常识(5)辨别方法1.装潢镶料辨别方法(1)看镶料的牢固程度仔细观察装潢材料是从原物中拆下的还是用后来的新材料仿旧的。
拆下的材料一般都较酥脆、旧色自然,多少都有一些损坏的痕迹。
仿旧的镶料都较结实,经纬花纹清晰。
(2)看镶料的花纹特点如果是用绫装裱的,就要看绫的花纹特点是否与画芯的时代相符。
因为镶料只有后人用前人的,不可能出现前人用后人的情况。
笔者在"做旧色"一节中谈到的横幅山水画,它是裱后通身做旧色,从表面上看,旧色效果也不错,做旧色的本意看得出来至少要将它做成明清时期的旧画,但做旧者只注意到了仿旧色方面,忽视了绫的花纹特点与绘画时代风格相吻合的问题,也就是说,作假人不懂得明清时期的绫的花纹特点,就无知地采用了市场上出售的蓝色冰梅花的仿宋锦作装潢材料,稍有经验的人就可从这一破绽中便知是做假的(当然,与旧字画用现在的绫绢作镶料进行修复重裱的是两回事,不能混谈)。
(3) 看镶料的颜色(请看做旧色一节)2.装潢形制辨别方法(1)看装潢做工古旧字画装潢,不管是宫廷装还是民间装,做上都是很讲究的。
哪怕是用逊于绫绢的纸作镶料装裱的,也能从中看到裱工们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做假人为了牟利,将做假的字画一般都是请"半桶水"的装裱匠装裱,所以,时常看到装裱的做假的字画做工不精,具体表现在:用浆板滞、镶料裁剪弯曲、镶边搭口宽窄不一、镶料颜色搭配不当、甚至天、地头的比例分配也不谐调。
(2)看装潢形制做假的也有仿古书画高大的装潢形制的,但不多见,可能与省工、省料有关。
所以,装潢的规格以2米左右为多见(现也有真品裱2米左右的)。
另外,装潢的结构形式与古时差不多,但结构之一的"包首",在古旧字画中是常见的,也是必不时少的,但现在许多从事装裱的人并不懂得包首的配裱,即使懂得,又嫌费料费工,所以现字画装裱几乎没有配包首,做假的更是如此。
3.作残作污辨别方法看施污的部位如在天头上见有无规律的绦圈锈迹,可认定是新做的,因为绦圈是固定在大杆上的,山此产生的铁(铜)线圈的锈迹也应是有规律的。
古字画辨别
古字画辨别字画材质辩伪纸绢是中国书画的载体之一,它对字画鉴定之重要性自不待言。
在字画伪品中,用古纸、古绢作伪毕竟是有限的。
于是,五花八门的纸绢作伪骗术就应运而生,但又很少有人知道它作伪的手段及辩别方法。
本文就此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些辩伪的常识。
纸娟作伪主要包括:做旧色、做旧污、做旧残,现分述如下。
一、做旧色做旧色是指用颜色将纸、绢染成与某原件一致或近似于通常所见的古旧书画之颜色。
做旧色的颜料做旧色常用的颜料是以国画颜料为主。
如藤黄、花青、赭石、胭脂、三青等等,其形制有管状、块状、粉末状。
其特点是透明亲水、不洇色,染出来的色泽比较耐久。
其次是化工颜料,一般用得较少,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其特点染出来的颜色比较新,容易泛色。
另外,还有用一些土方法,如烟熏,日晒。
用黄蘖、烟叶、茶叶、栀子、橡碗子等煮汁后直接染色。
无论采用哪一种颜料作旧,事先必须经过调色。
如采用国画颜料染之,首先将颜料研调成液态,然后用纱布过滤去除淀屑渣(因为在制作颜料时虽然细度已足,但在颗粒之间有聚合现象)。
之后兑入胶矾溶液便可试染。
如用烟叶等熬汁染色,等待色液冷却之后再试染。
由于用这些原料煮出的色液颜色较单调,根据需要有时还要另加其它颜色,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做旧色的方法1、直染法即将被染的对象平铺在台面上,然后用排笔直接依次从右至左上色。
这种方法适用于吸水性强,薄质纸类。
2、拉染法即用一个与被染对象规格相当的长方形水槽盛上色液。
然后用两手拎着被染对象的两角或上端缓缓从色液中拉出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纸质结实,拉力较强的纸,如皮纸、裱件等。
3、浸染法是针对绢帛而言。
因为绢帛属丝织物,纺织出来的新绢有油。
如在台面上用排笔上色难以挂住,也易皱,所以,置于色液中浸泡稍加揉搓,待数日后取出,可得旧绢色。
如经过胶矾便得旧色熟绢。
4、托染法也是针对绢帛而言,由于绫绢不易挂色,事先托上一层宣纸,后再染色。
色方法同“直染法”。
另外,还有的通过日晒,风吹,使其泛黄,俗称“风化纸”、“风化绢”等等。
浅谈古绢画的鉴定方法
却显 着 浮 ,并没 有 深 入 到绢 素 的肌 里 ,不 难识 别 。 唐 代 阎 立本 的 《 步 辇 图 》,几 乎 是 深麦 黄 色 。宋代
赵 佶 的 《听 琴 图 》 ,如 新 绢 , 只 是 绢 表 面 上 的 浮 光
文房探秘
浅 谈 古 绢 画 的 鉴 定 方 法
绢 是 品 一 的 种 重 要 薄 的 载 丝 体 织 物 , 它 既 是 古 人 华 丽 服 饰 的 主 要 材 质 , 也 是 古 时 书 画 作
。
而在绢 上作 画 ,便 是绢 画。 由于 各个 时代书画 家所使 用
的绢不 同 ,掌 握各时 代绢的 工艺特 征以及 书画 家用绢 的 习惯 ,对于 鉴定书画 作 品的时代 与真伪 有很大帮 助。 在我 国 ,用绢作 画 已有数千 年历史 。据记载 ,我国最 早的绢画 是周穆王 时
的 《 八 骏 图 》 ,这 是 见 于 记 载 的 第 一 幅 绢 画 。 新 中 国 建 立 后 ,考 古 发 掘 也 多 次
出现绢画 。 如在长 沙出土 的战国墓 中发现的 帛画。同样 , 在1 9 7 2年长沙市郊 “ 马 王堆 ”西汉一 号墓 中也发掘 出来一 幅覆盖 在内棺 上的 帛画 。东晋顾恺 之的名 画 《 女史 箴 图 》也是在绢 上作 画 。不难 看 出 ,伴随着 中国丝织 业的产 生与发展 ,
.
疆
I {
7 ; 一
一
黔
一 f
f
、
l ’~ _ 。
一 J
一
\
\ ・ 1 _ _ 翻 ;
i 【 。 . 、 . 【 { i i
绢本画和印刷品鉴定
绢本画和印刷品鉴定绢本画和印刷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绢本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起源于古代中国,以其精美的细节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印刷品则是通过印刷技术制作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传播和保存价值。
在鉴定绢本画和印刷品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和技巧,下面将对此进行介绍。
鉴定绢本画时,可以从画面的构图、线条、色彩和笔触等方面入手。
绢本画的构图应该合理,画面的线条流畅自然,色彩鲜艳明快,并且笔触细腻有力。
同时,还需要注意绢本画的保存状态,如绢面是否完整,是否有破损或污渍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画面的题材和风格来判断绢本画的时代和作者,因为不同时期和不同画家的作品风格存在差异。
鉴定印刷品时,可以从纸张、印刷工艺和印刷品上的文字图案等方面进行判断。
印刷品的纸张应该具有一定的质感和厚度,同时要注意是否具有黄变或褪色的现象。
印刷工艺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印刷品上的色彩是否饱满均匀,图案是否清晰,来判断其印刷质量。
此外,印刷品上的文字图案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可以通过对比已知的真品,判断印刷品上的文字是否符合历史时期和风格。
在绢本画和印刷品的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伪造手法和技巧。
有些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会进行伪造和仿制,使得绢本画和印刷品的市场充斥着大量的假货。
因此,鉴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才能准确判断真伪。
此外,鉴定者还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如显微镜、红外线摄影等,来辅助鉴定工作。
绢本画和印刷品的鉴定工作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指导,非专业人士不宜擅自进行鉴定。
因为绢本画和印刷品的鉴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艺术风格、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做出准确的鉴定结论。
总结起来,绢本画和印刷品的鉴定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鉴定者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
鉴定时可以从画面的构图、线条、色彩和笔触等方面入手,同时还要注意保存状态和题材风格的判断。
对于印刷品,可以观察纸张质感、印刷工艺和文字图案等来进行鉴定。
[转载]从纸绢的时代特征来鉴别书画
[转载]从纸绢的时代特征来鉴别书画
原文地址:从纸绢的时代特征来鉴别书画作者:
晋唐以来,作书作画多使用绢和纸。
而不同时代的绢和纸,由于使用原料或制作工艺的不同,其质地与性能也往往有差别。
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给纸绢带来不同程度的老化特征。
所以对纸绢所属时代的鉴别也颇有助于对古书画真伪的判定。
绢的寿命远不及纸,无论保存得多好,百年以上的绢即会完全失掉其柔韧性,时间若更长些,则会断烂不堪。
经过托裱的绢,因为粘在纸上,可保留得较为长久,所以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少数宋代的作于绢上的书画。
考宋初的绢,横竖都用单丝,只是横丝稍宽。
宋代中叶以后,横竖一样,但质地稍粗于前,颜色则与深藏经纸略同。
元代横竖仍用单丝,但丝细而纹理较稀。
明初竖丝用单而横丝用双,并且丝的粗细均匀,密度整齐,质量较前大有进步。
清代则横竖都用双丝。
再从绢的表面上观察,若是明代以前之物,其表面已全无光泽,而且丝上的绒毛也全部脱退干净,丝的颜色也表里如一。
作伪者虽然可以依用丝的双单来仿造旧绢,但无法去掉新丝的光泽和绒毛,更无法改变丝的内外颜色的差异。
所以用新绢伪作古书画,详加检验即可辨别。
至于纸的情况比较复杂,不如绢好辨别。
一般来说,古纸多用丝和麻作原料,纤维较长,质地不如今纸细密,表面也没有今纸平匀,在放大镜下观察,有如剥去一层膜皮,似有虫蚀之状,并且还有一层白灰若隐若现。
纸的颜色无论深浅,于厚薄、里外、凹凸处均系一致。
这些都是由于时间长久而自然形成的。
作伪者用颜料新染,其颜色于厚薄、里外、凹凸处必有轻重浓淡的差异,一经检验,便可知真伪。
书画鉴定的诀窍“主证法”“旁证法”
书画鉴定的诀窍“主证法”“旁证法”2017-06-16立信曾伟古董银元瓷器字画鉴定交易拍卖书画鉴定专家郭振民就书画鉴定的一些基本技巧同藏友们进行了交流,并透露了书画鉴定的一些诀窍。
他谈到,书画的鉴定是一门关于“比较学”和“经验学”的学问。
至于鉴定书画的经验,古今往来,专家、学者、权威都有论著,经验、体会也非常丰富。
但是,对于一个书画收藏初入门的朋友而言,到底从何处入手?是个难题。
他把多年来的实践体会总结成一句话:看画如断案,要注重主证与旁证的采集,采取“主证法”、“旁证法”来鉴别书画的真伪。
司法部门在判案时主要掌握主证和旁证。
主证者,主要之证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基本证据。
它是正确认定案情事实的主要根据。
旁证,就是虽同案件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但同案件有实际联系、有助于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其他事实。
由此可见,旁证在佐证主要证据,从旁印证案情事实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旁证在办案中是不容忽视的。
如何掌握运用“主证法”与“旁证法”?具体讲就是:鉴定当代书画主要侧重运用“主证法”,鉴定古代及年代较远些的近现代书画,侧重“主证法”加“旁证法”。
所谓“主证”,就是指书画家个人的绘画风格。
在鉴定书画的过程中,针对画家个人风格的掌握,对鉴定画家的某一幅具体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谈到书画家的个人风格,其中包括几十个因素。
简单的说,比如,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有许多的山水画画家,他们都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因此,在这同一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就难免有着类似的风格。
但是,每个画家个人的绘画题材、用笔、用墨、用色、构图、题跋、题款,甚至所用纸张、材料等等,都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习惯,而每个人的绘画风格又由于个人所处的不同时期而不同。
具体可分为早期学习初创阶段、中期成熟阶段和晚期衰落阶段,这些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在具体风格上都有差异。
另外,书画家创作的具体环境和氛围不同,其作品风格也不同。
而这些因素,在书画鉴定的具体过程中,都是该书画作品的“主证”,对鉴定书画的真伪、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绢纸辨伪的常识(3)
古绢纸辨伪的常识(3)三、做残"做残"是指对纸绢进行残破加工。
字画做残种类很多,如弃角撕口,虫洞,折印,断字等。
1.做弃角撕口的方法弃角撕口顾名思义是将书画芯用剪刀、刀片去掉某一角或在某一段上破口。
2.做虫洞的方法用刀刺等方法,然后在洞眼上抹上尘土,便可得"旧"虫洞。
[爸妈天地:]辨别方法1.弃角撕口的辨别方法(1)看纸本缺角或裂口的断层面,大都光洁利索,即使有毛茬的也短少。
特别是非常酥脆、发硬的更易脆裂,裂口处基本上不见"藕断丝牵"的毛茬,稍碰裂口即碎成粉末。
新做的纸本破口的断层面毛茬长密(尤其是用手撕的),即使是用刀刺形成的硬口,经过再次加工后口面也会溢出较长毛荐,并具有一定抗拉力。
笔者曾见过一副对联,破口是在对联的三分之一段上,用下撕的,裂口容易吻合,毛茬较长,抗拉力也较强。
明显是新做的。
如果是旧绢上原有的破口,此纸口更易辨别。
因为帛绢最易老化酥脆,破口一般都是参差不齐的,毛茬短秃,无抗拉力。
一触即碎,并伴有粉尘飞扬。
又因为丝织物不能像纸那样可用手随意撕口,即使强行撕口,周边绢丝的经纬线必定要受到影响,导致歪邪,不易于书画。
如果书画后做裂口,装袜质量又不佳,那么,画意非变形不可。
如果是托纸后做裂口,就显得更假了。
所以,要想在新绢上做出陈旧的裂口效果是非常难的。
(2)洗由于陈旧的画心是自然泛旧色,除用化学试剂清洗外,毛茬不会褪色,湿水后也不能随意提取。
新做裂口的画芯,一般来讲事先都是做了旧色的,毛茬过水以后,泛灰白色至白色(上面那幅对联就是如此),湿水后也易提取。
2.虫洞的辨别方法(1)看自然的虫洞形状各异,千变万化,洞口边缘光洁锋利。
严重受虫蛀的画芯洞眼是密密麻麻,有圆形、十字形,还有似条状虫样的,像一条条活虫浮在画芯上,使人毛骨悚然。
虫洞虽小,要做出它的"神似"井非容易,所以做假的虫洞,一般只觉有残洞感,能做出"形似"就算不错了,因此,真假虫洞是较易辨别的。
古字画鉴别的四种方法
古字画鉴别的四种方法一、纸绢鉴别书画所用的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
绢和纸的鉴别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堆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材料上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
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
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
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
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
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
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书画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
纸的质料是判断书画年代的又一标准。
汉、晋古纸,所见都是用麻料,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渔网等废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苎麻。
它的特点是纤维较粗,所以也难以做得精细,它无光、无毛、纤维束成圆形,有时见木素。
隋、唐、五代书画大都用麻纸,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唐摹《兰亭序》、杜牧书《张好好诗》,以及敦煌出洞的大批唐代经卷,无不如此。
北宋以后则急剧减少,但北方辽金的经纸还用麻料。
以后用麻纸作书画的则几乎没有。
隋、唐之间,开始看到有用树皮造的纸,大都用楮或檀树皮,它们的特点是纤维较细,同时又随着手工业发展进步而产生精细的佳作。
此种质料亦发暗无光,仅比麻纸稍亮一些,纤维束成扁片形,微有纸毛。
还有用桑树皮造的纸,其特点是纤维更细,发亮,纸面容易起长毛,纤维束为扁片形。
北宋一开始,在书法墨迹中就出现大量的树皮造纸。
以后,树皮纸产于全国。
竹料的造纸用于书画始于北宋。
竹料坚硬,最难制浆,前人无法处理它,所以不采用。
竹料造纸其纤维最细,光亮无毛,纤维束或硬刺形,转角处也见棱角。
北宋中期后,造书画纸的原料已无不具备,因而从此就不宜以纸质来区别时代的前后了。
二、装潢鉴别各个时代书画装潢有各自特色,可作为鉴别断代的辅助依据。
书画作品保真鉴定方法
书画作品保真鉴定方法书画作品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常常具有不菲的经济价值。
然而,市场上鱼龙混杂,赝品层出不穷,给收藏家和爱好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掌握书画作品保真鉴定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从纸张和绢帛入手纸张和绢帛是书画作品的重要载体,其材质和年代特征往往能为鉴定提供关键线索。
古代书画作品所使用的纸张和绢帛在质地、纹理和色泽上都有独特之处。
例如,宋代的绢帛质地细密,纹理均匀;元代的纸张则较为粗糙,纤维较粗。
而现代的仿制品往往难以完全还原这些特点。
通过观察纸张和绢帛的纤维结构、厚度、光泽度以及老化程度等,可以初步判断作品的年代和真伪。
同时,还需要注意纸张和绢帛的装裱情况。
原装裱的作品往往更具可信度,而后期重新装裱的作品则需要更加谨慎地鉴定。
二、研究笔墨技法笔墨是书画家表达情感和展现技艺的重要手段,不同的书画家有着各自独特的笔墨风格。
观察线条的质量是鉴定的重要环节。
真正的书画大家笔下的线条流畅、有力,富有变化和节奏感。
比如,齐白石的虾须线条,细而有力,灵动自然;徐悲鸿的骏马线条,刚劲挺拔,气势磅礴。
而赝品的线条往往显得生硬、呆板,缺乏神韵。
墨色的运用也是关键。
好的作品墨色层次丰富,浓淡干湿恰到好处。
如黄宾虹的山水画,墨色浑厚华滋,韵味无穷。
而仿制品的墨色常常单一,缺乏层次感和变化。
此外,书画家的笔法和用墨习惯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熟悉书画家的个人风格和创作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辨真伪。
三、审视款识和印章款识和印章是书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首先,要观察款识的字体、书写风格和排列方式。
古代书画家的款识往往具有独特的书法风格,与他们平时的书法作品相一致。
比如,王羲之的书法风格飘逸洒脱,其款识也体现了这种特点。
印章的真伪同样重要。
印章的材质、印文的刀法、印泥的色泽等都需要仔细研究。
真正的古印章材质精良,刀法娴熟,印泥色泽自然。
而现代仿制的印章往往在这些方面存在破绽。
鉴定中国书认识画纸、绢、绫
鉴定中国书认识画纸、绢、绫三、纸、绢、绫传统的中国书画一般是写在纸绢上的,有很多人称中国画为纸绢画。
所以认识纸绢的时代特点,对于鉴定中国书画具有相当的重要作用。
到目前为止,除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潘吉垦先生对纸作过一些研究外,还没有第二个人对古代纸绢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古代纸绢如何断代的问题,更未有过专门的著述。
如果有晋唐时代的纸绢流传下来,我们就是看见了,恐怕也未必能判断它的年代,相反,古代纸绢一经古人写过字或画过画之后,与书画本身连在一起却反而使我们能断定它的时代了。
(一)绢帛我国的丝织业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除了发现苎布,还出土了一段丝带和一小块绢片。
随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又创造了多种织法和品类繁多的丝织物,以适应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需要。
这儿仅根据传世和出土的古代书画作品来探讨古代书画用绢帛的时代特点。
作为其它用途的绢帛及其时代特点,不在这里赘述。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画是绘在绢帛上的,出土的晚周帛画、战国楚墓帛画和稍晚些时候的马王堆汉墓帛画,都是画在较为细密的单丝绢上;南北朝时期的书画用绢,王以坤先生在《书画鉴定简述》中说,他“只见过绢地写经一块,也是单丝绢”;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用的绢也是单丝织成的;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卷,所用的经线纬线均不一根,全部是由几根丝合并而织成的,这种织法在书画用绢上是比较少见的。
说明了晋唐以前的书画用绢是由单丝织成的。
直到现在为止,在晋唐以前的书画中,还从未见过有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的绢)。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引江磷几《嘉祐杂志》说,唐贞元以后,诰敕有用花绫的,传世的有咸通二年(861年)的“柱国范隋诰‘”一件。
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表面上看来,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
这种双丝绢的经线的每两根线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纬线与经线交织时,每组经线中的一根丝沉在下面,另一根丝浮在上面。
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 —— 纸绢
48□张 珩书画凭借纸绢而存在,纸绢对鉴定之重要自不待言。
不同的纸绢,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纸绢上作书画,出现的效果也会不同。
书画家各有自己喜用的纸绢,以期能更好地表达他们的艺术特点。
当然,这还与他们当时的条件有关。
例如米芾喜用一种黄色纸张(名称待考),刘墉、梁同书等人则喜用蜡笺,等等。
有少数几种纸只有在历史上某一时期有,而且数量不多,米芾、欧阳修都用过一种白色发灰的纸,只北宋有。
另外一种很白很细的纸也产于北宋,南宋高宗时也还有一些。
明代沈周、文征明等常用一种白棉纸,质松而容易变黑。
正德、嘉靖年间有一种近似洋纸的布纹纸,有时写尺牍用,清代乾隆皇帝也曾使用它。
绢也有很多种。
宋代画院尤其是南宋中期画院所用的绢,光匀细致,历久不纰,可能是由于经纬紧密,灰尘不易侵着之缘故。
明中期有一种粗绢,疏透如纱,画家张路常用,其有一幅达摩轴就是用这种绢画成的。
一般说来,纸绢也有它的时代风尚。
宋代四大书家都用熟纸写字,取其光滑适意之特性,到元朝才有用生纸的。
早期绘画多以绢为媒介,后期多用纸,这与画法的发展有关。
宋代画家如范宽、郭熙、马远、夏圭等人,作画时多用水墨烘染,故以绢素为宜;元以来的文人画则偏重皴擦,故而更适宜用纸来表现。
过去,有些外国学者企图通过对绢的研究来解决中国画的鉴定问题。
他们做过多次试验,把已经肯定了年代的作品如郭熙《早春图》拍照放大,进行精密的观察,但仍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来作为鉴定书画年代或真伪的依据。
这是因为古代纺织原料可以长期不变——明代蚕吐的丝和现在蚕吐的丝不会有什么两样——而生产技法也可能延续很久没有改变,所以很可能二三百年间所生产的绢完全是一样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一时期生产的绢,因地区不同、蚕种不同、织法不同,也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别。
再说古代纸绢也可以留到后代才被使用。
文征明、王宠等人便用过藏经纸,金农也常用旧纸作书画,乾隆亦曾用过不少宋纸。
随着作伪技术的越来越精,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曾有人用白棉纸的明版书切下天地头,泡成纸浆,然后重制成小幅笺纸,看起来和明朝纸的质料一样,不易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9《云山图》南宋·米友仁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分辨。
浅谈古绢画的鉴定方法
浅谈古绢画的鉴定方法
古绢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鉴定古绢画的方法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绢画的风格、题材、字
画技法、色彩运用、保存状态等方面。
首先,绢画的风格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
绢画的风格会有所不同。
例如,五代宋代绢画的特点是注重轻重、褒贬,
而元以后的绢画更加注重细腻、写意。
另外,明代绢画在题材上主要体现
了社会风俗和历史人物,清代绢画则更多地表现了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
通过对比绢画的风格特点,可以初步判断绢画的时代和地域。
色彩运用也是鉴定绢画真伪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古代绢画所用的颜
料往往是天然矿物质制成的,例如朱砂、雄黄等,这些颜料具有较高的耐
久性和稳定性。
而根据 Save Related 普遍规律,古代绢画的颜色会随着
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因此,鉴定时需要仔细观察绢画的颜色是否存在
异常,是否与历史时期的特点相符。
最后,绢画的保存状态也是鉴定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如果绢画保存
完好,没有破损、污渍,边角完好无破损,那么可以初步判断为真迹。
如
果绢画上有明显的破损、褪色或者断线等情况,那么需要仔细判断是否是
修复过的迹象。
总之,鉴定古绢画的方法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绢画的风格、题材、字画技法、色彩运用、保存状态等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对绢
画的真伪进行初步判断,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鉴别古代书法作品要领是什么
鉴别古代书法作品要领是什么
鉴别古代书法作品要领是什么
鉴别古书法作品,当先观其结体、用笔、线条的质感和内在精神及其照应,其次再观察是人为还是天巧、真率还是做作。
然后考证其作品的.古今、流传和来历等,再辨别它的印色、用纸和用墨。
凡其书写仅有结构而无锋芒者,多数为摹本;有笔意而无位置者,临本也;笔势不连续,犹如算盘珠的,多数为集书。
如果它是采用双勾法描摹的书法作品,通篇作品无精彩、精气之处的,一看其作品就为赝品。
从古书法的墨色上亦能分辨真伪,古书法的墨色无论燥润、肥瘦,俱透入纸,而伪作赝品则墨气浮而不实,古画亦然。
从古书画的绢纸辨真假
唐代的绢粗而厚,有独梭,绢阔四尺。
五代绢粗如布。
元代和宋代的绢,等第稍失匀净。
有一种浙江嘉兴宓家所制的“宓家绢”,其绢细而匀净厚密,赵子昂、王若水等古代书画名家多用这种绢作画。
古绢由于历经年代久远,它的基本丝绢性已经消失,同时经过装裱后,无复坚韧,用指在丝绢上微微拖过,则绢如灰堆般起皱,闻之有古香,若古绢有碎纹,则裂纹横直,皆随轴势作鱼口形,且丝不发毛,伪作则反之。
旧纸,色淡而匀,表旧里新,薄者不裂,厚者易碎,否则都为伪作。
书画做旧方法及鉴定
书画做旧方法及鉴定书画做旧一般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将纸绢笔墨做旧再做画,一种是先作成字画再整体做旧。
一、纸绢的做旧及鉴定。
色水染旧法:以栀子、红茶染旧法。
用栀子的果实加水煮沸,水呈焦黄色。
红茶(或用古旧破纸等)煮沸后水呈深红色。
将栀子果实水、红茶和古旧破纸水根据所仿书画原作的纸绢色泽适量配兑,或再加以墨水、花青、赭石、藤黄等配兑的水加染。
光照烟熏法:一是用强光长期照射,或用强紫外线光长期照射,以加速纸绢的老化陈旧。
二是用燃烧木柴、稻草所产生的烟熏旧,或长期将纸绢搁置乡村灶间,使之油污烟熏,都会使纸绢变旧。
鉴定:经装裱后的古旧字画在流传过程中表在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浆,呈光亮平滑、古色古香之味。
而伪作的纸绢必有水渍、无光泽、无包浆且呈黯色,并有细微深浅的色晕。
烟熏光照纸绢者,亦无光泽,熏照色必深浅浓淡不匀,且有烟熏味。
而且,此种做旧纸呈有火气,与古旧真迹相比全无自然古朴之感。
二、笔墨的做旧及鉴定笔无所谓做旧,笔的做旧无非是通过文献资料,对书画作品的分析,研究出被仿古代(或近代)书画家的用笔习惯和用哪种笔,是羊毫,狼毫或兼毫,仿制出一种所谓的旧笔,以期在作伪字画时更好地发挥,达到原有的笔墨效果。
墨的做旧除寻找古旧墨外,亦可利用新墨做旧。
其方法是:在研磨的墨汁中,掺入少量的藤黄,或少许黛青,经反复试验,直到满意的墨彩。
画成后,有的还以香灰掩泽。
鉴别直接用古旧墨仿作的伪作,仅从墨色上鉴别比较难。
最有效的方法,可用细针稍划墨处,可见白痕新色,因表面旧里面新。
而新墨做旧的字画,必呈新鲜亮色,且有火气。
三、整体做旧及鉴定整体做旧就是先完成字画而后再做旧。
其办法是将色水调淡后再加胶矾白芨水,先一扫而过,干后再刷,由淡渐浓,层层刷染,这样反复若干次,直至如旧。
这类做旧,既不跑色,表面也呈平滑光亮,帮一般很难识别。
鉴别的方法一是用针尖划挑,必呈白痕新色。
也可用清水点簇空白处,如渗则纸为旧,如一点也不渗,则是新做,因整体做旧后,若是生纸则已变成熟纸,但此法仅限于写意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书法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化何止千万,不仅从繁到简,而且在风格上也各有千秋。
经过这么多年,又变化这么多,那我们该如何辨别古字画的真伪呢?除对古字画知识有所了解,更需要的是实践,多看博物馆藏品,多看真迹,一般藏者一生难得遇见真迹一两件。
年代相距不远的仿品伪作更是真假难辨,比如唐仿晋,宋仿唐,元仿宋,明仿宋元,因为“条件”上容易解决,逼真程度之高难以分辨。
唐宋两代遗留下来的书画作品,据北京故宫图录资料统计也为数不多了,消失民间更是绝无仅有了,所以说现在藏家想看宋元作品(包括非真迹)只能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博物院,南博才能有机会。
鉴赏古字画必然会遇到真伪问题,制作假画绢本、纸本都有,手法独特,做出来的假画古意盎然,令买家扑朔迷离。
我国的丝织业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在晚期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除了发现苎布,还出土了一段丝带和一小块绢片。
随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又创造了多种织法和品类繁多的丝织物,以适应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需要。
我们在研究书画鉴定与收藏的辅助依据之一的绢帛时必须注意下述几种情况:前人对古书画用绢断代,有宋元绢双丝,明清绢单丝之说。
事实上,双丝、单丝前后都能见到,是不能以此断代的。
年代久远的绢本书画,常多次经过重裱,每次重徒时都要加胶加矾,并用石头加蜡将背面用力轧光。
次数多了,这些绢本书画从侧面看上去,绢面上有一层亮光,俗称“宝浆亮”。
明清时期的绢本书画上,一般是看不到这层亮光的。
由于绢的质量有高低之分,庋藏状况也有好坏之别,收藏得好,绢面就比较干净;较多地受到烟熏潮湿,绢面就会逐渐变色,甚至破碎残损。
我们绝不能用绢的黑白与破碎残损的程度来断定它的时代远近。
如果认为绢黑暗破碎者其时代一定久远,而洁白完整者其时代一定较近,这就极片面,极不正确了。
北宋末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和南来院画林椿、吴炳、马麟等人的作品,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现在仍然洁白如新;而明代陈洪缤、蓝瑛等人的有些绢本作品,虽然距今不过三百年左右,却已经污黑破烂不堪,有的连画面都看不清了。
我们看到大约从唐宋以来书画用绢,其制作规格,只要同一地区生产,用同一种精粗的丝,制成同一等级的东西,如果仅从制作上来看,极不易区别其生产的年代。
有的专家比如徐邦达先生曾以康熙时上有玄晔书字的“贡绢”同南宋院绢比较。
除新旧气息不一样以外,其它质料、形制方面几乎完全相似。
如果两者的制作年代相距更短,就更难识别其时代了。
我们还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一时期的绢,因地区不同,织法也就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因各地区社会生产发展情况不一样,某一些地区的织绢技术已经发生变化,而在另一地区,还继续沿用旧的技术方法。
不论是上述哪一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制成品上,都会显现出一定的差异。
懂得门路的人都知道天津有一位陈逸庵是有名的仿唐画高手,制作名画,临摹真本,酷似程度几可乱真,作伪多为写经书法,佛教画之类,纸本、绢本、麻帛本样样具备(伪作都是有兰本的)。
宋人花鸟,北京后门货,过去北京有一位王旭东其人,专门钻研宋画著录书籍,摘录文字,拍摄图像,放大临摹,功夫十足,不过在跋文上有不尽完美之破绽。
善鉴者除了自身的修养外,都具有对字画“味道”的感受能力,一般对字画的装裱(软件)。
题跋书法绘画风格,印章印泥都很重视,尤其研究作品“笔”、“墨”、“设色”是否“传统”、“规范”极为重要,只要鉴赏者细心,伪作还是可以分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