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植物生态学试题

合集下载

生态学试题(简答题)

生态学试题(简答题)

生态学试题(简答题)1、生态系统流动的两个特点及意义答: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和不可逆的;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减少,因为在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的活动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空间中去。

意义: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断绝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灭亡。

2、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答:(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

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

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及反馈调控。

答:(1)稳定机制: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

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借助于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各个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任何变化。

例如,某一生境中的动物数量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数量,最终这两种成分(动物数量和食物数量)将会达到一种平衡。

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雨量减少)使食物产量下降,因而只能维持比较少的动物生存,那么这两种成分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这时动物种群就不得不借助于饥饿和迁移加以调整,以便使自身适应于食物数量下降的状况,直到调整到使两者达到新的平衡为止。

(2)反馈调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

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

植物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植物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植物生物学试题及答案1. 植物生物学概述1.1 植物生物学定义1.2 植物的特点1.3 植物分类2. 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2.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2 植物细胞器官的功能2.3 植物细胞的生物合成过程3. 植物营养与代谢3.1 光合作用3.2 呼吸作用3.3 植物的营养元素需求4. 植物生长与发育4.1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4.2 植物发育调控机制4.3 植物生长激素的作用5. 植物适应环境的生理机制 5.1 植物对光照的适应5.2 植物对水分的适应5.3 植物对温度的适应5.4 植物对土壤的适应6. 植物生殖与繁殖6.1 植物的有性生殖6.2 植物的无性生殖6.3 植物的传粉与结实机制7. 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7.1 植物对环境的响应7.2 植物与其他生物的互动7.3 植物与人类的互动8. 植物的遗传与进化8.1 植物的基因结构与功能 8.2 植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8.3 植物的种质资源与保护试题部分:1. 植物生物学概述1.1 植物生物学是研究植物生命现象及其相关原理的学科,它涉及植物的结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遗传演变等方面的知识。

1.2 植物的特点包括多细胞体构造、细胞壁与质壁、蓟丛植物、光合作用和植物细胞间质的存在。

1.3 植物分类主要根据植物形态、细胞结构、生殖方式和进化关系进行分类,目前已知的植物种类约为30万种。

2. 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2.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质壁、细胞核、叶绿体、高尔基体、线粒体、内质网等。

2.2 植物细胞器官的功能分工明确,例如细胞壁提供机械支持和保护、细胞膜调控物质进出、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等。

2.3 植物细胞的生物合成过程涉及蛋白质合成、核酸合成和有机物合成等,这些过程在细胞器官内进行。

3. 植物营养与代谢3.1 光合作用是植物获取能量的重要途径,它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

3.2 呼吸作用是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过程,它通过氧化有机物产生能量、释放二氧化碳和水。

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1.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三种类型。

2.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3.下列属于种群成群分布形成的原因是:BCDA. 资源分布均匀却丰富B. 资源分布不均匀C. 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D. 动物的集群行为4.用方差/平均数比值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成群分布的是(B)。

A. =1B. >1C. =0D. 以上都有可能5.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可以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6.(D )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A. 光照强度B. 昼夜变温C. 光周期D. 低温7.下列属于大环境的是(ABC )。

A. 地区环境B. 地球环境C. 宇宙环境D. 教室环境8.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

A. 综合因子B. 替代因子C. 一般生态因子D. 限制因子9.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

A. 综合作用B. 阶段性作用C. 补偿作用D. 不可替代作用10.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C )。

A. 生物量B. 生长速度C. 分布范围D. 发育程度11.生态学的概念是由(D )提出来的。

A. 孙儒泳B. OdumC. MacArthurD. Haeckel12.生态学的英文是(C )。

A. habitatB. economicsC. ecologyD. niche13.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14.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15.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 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

正确答案: AA.250kg左右B. 350kg左右C. 500kg左右D. 大于500kg16.(小)气候,是指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可以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

生态学试题附答案

生态学试题附答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l 参考答案: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l 参考答案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

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层片具有如下特征: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

陆生群落的成层结构是不同高度的植物或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在空间上的垂直排列结果。

药用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药用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第二章植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索关系即食物链。

2. 营养级:生态学上把具有相同营养方式和食性的生物统归为同一营养层次,并把食物链中的每一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

3.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由于数量和所处营养级不同而形成的以能量流动为基础的塔状结构。

4.生物学放大作用:性质稳定、易被生物吸收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富集作用,又称为生物浓缩或生物学放大作用。

5.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生物、环境和人)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6.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7.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在从一个营养阶层流向另一个营养阶层时,大约损失90%的能量。

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即Lindeman效率。

二、选择题1.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A.树木 B.鸟类 C.昆虫 D.蚯蚓2.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 b、c、d,下列表述没有错误的是[]A. a=b+d B.a>b+d C.a<b+d D. a<c+d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4.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

生态学练习试题(含答案)

生态学练习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个)1、生态位的英文是___BA.habitat B.niche C.site D.place2、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C)。

A.牛 B.蛔虫 C.珊瑚虫 D.青蛙3、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

A.偏利作用 B.原始合作 C.偏害作用 D.拟寄生4、生物地理群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C)。

A.达尔文 B.奥德姆 C.苏卡乔夫 D.坦斯利5、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A)。

A.热带或亚热带 B.温带 C.寒温带 D.极地6、下列类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C)。

A.养鱼塘的分层养 B.农田的间作套种 C.海洋的网箱养殖 D.稻田养鱼或养鸭7、盐度周期性变化明显的生态系统是(B)。

A.海洋 B.河口湾 C.红树林 D.盐湖8、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D)。

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 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 D.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9、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10、在___B竞争方式下,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

()A.干扰性 B.利用性C.种间D.种内11、可见光穿过水体遵循一个称为_C__的负指数关系。

()A.阿伦法则B.Hamilton定律C.比尔定律D.贝格曼规律12、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__A_。

()A.380nm~700nm B.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13、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C )A 食草动物B 杂食动物C 肉食动物D 碎食动物14、下列动物类群中,生产效率最高的是(D )A 无脊椎动物B 外温性脊椎动物C 内温性脊椎动物D 原生动物1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 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 D.群落动态(S389)16、下列生活型谱中,符合苔原群落的生活型谱是(D)。

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Biosphere: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水圈(hydrosphere)和大气圈(atmosphere)的下层。

Population: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Community:栖息在同一地域中所有生物的复合体。

Ecosystem:指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Ecological Pattern: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非随机性Process:产生格局的原因Scale:某一现象(格局)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Spatial scale (空间尺度)Temporal scale(时间尺度)Heterogeneity:环境条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非均匀性Spatial heterogeneity(空间异质性)Temporal heterogeneity(时间异质性)Scaling: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或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的变化规律Scaling up(尺度上推)Scaling down(尺度下推)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要素key factor: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判别: 因子间的关系,对生物的作用limiting factor:在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综合作用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广,而且这种因子又非常稳定,那么这种因子就不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窄,而且这种因子又易于变化,那么这种因子就很可能是限制因子Acclimation:自然环境条件或实验条件下生物调整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过程Ecotype: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遗传分化后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学考研试的题目

生态学考研试的题目

生态学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体4分)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生态因子生活型谱构件生物原生演替林德曼效率群落排序生态对策种间关联二、填充(共15分,每空1分)1、生物多样性一般有三个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落演替按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3、影响陆地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4、种群动态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5、生物地化循环可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三、问答题(共30分,每题10分)1、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2、试述种群两种进化动力的关系。

3、用能量流程图简述在最适条件下植物利用太阳能形成净初级生产力(千卡·米-2·天-1)。

四、计算题(15分)用比例重叠法计算A、B两物种利用食物资源(以食物大小表示)的生态位重叠值?物种食物资源大小(mm)1-10 11-20 21-30A 11 2 0B 5 2 1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生态型协同进化生态入侵演替群落排序生态位食物链初级生产力负载量(carrying capacity) 同资源种团(GUILD)二、问答题(70分)A 必答题(10分)绘图说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和基本特点。

B选答题(任选4题,每题15分)1、试论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中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及该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2、试分析野生生物管理应遵循的生态学原则。

3、试述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4、比较三种演替理论模型的异同点。

5、试论“冷血生物——温血生物(cold-blood vs warm-blood)";"同温生物——异温生物(homentherm vs poikilotherm)";"内热生物——外热生物(ectotherm vs endotherm)"三对术语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植物(生理)生态学》课程考试试题生命科学学院周晓丽学号:G2004477一、名词解释(30分)1.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

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低于阳生植物,C3植物低于C4植物。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2.CO2饱和点和CO2补偿点CO2饱和点:CO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环境中CO2的浓度称二氧化碳饱和点。

CO2补偿点: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相等时外界环境中的CO2浓度,就是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

3.量子产率与羧化效率量子产率:体系吸收每一个光子所引发的某种事件的数目。

符号为ψ,Y。

积分量子产率为Ф=事件数/吸收光子数。

对于光化学反应,ψ=反应物消耗(或产物产生)的数量/吸收光子数量。

微分量子产率为φ=(d[x]/dt)/n。

式中d[x]/dt为某可测量量的变率,n为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光子数(摩尔或爱因斯坦)。

ψ可用于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反应。

羧化效率:在低CO2浓度条件下,CO2浓度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直线的斜率(CE)受羧化酶活性和量的限制。

因而,CE被称为羧化效率。

CE值大,则表示Rubisco的羧化效率较高。

4.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植株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

是反映作物群体大小的较好的动态指标。

5.植物的碳同位素区异:主要指C3、C4在植物体内的不同含量。

二、简答题(40分)1、画图示意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并标示出暗呼吸、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光和响应曲线2、如何理解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中的F V/F m和NPQ,它们在分析植物光合生理分析有何意义?调制叶绿素荧光全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叶绿素荧光,我们国内一般简称调制叶绿素荧光,测量调制叶绿素荧光的仪器叫调制荧光仪,或叫PAM。

调制叶绿素荧光(PAM)是研究光合作用的强大工具,与光合放氧、气体交换并称为光合作用测量的三大技术。

由于其测量快速、简单、可靠、且测量过程对样品生长基本无影响,目前已成为光合作用领域发表文献最多的技术。

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的工作原理1983年,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德国乌兹堡大学教授Ulrich Schreiber 博士利用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荧光仪——PAM-101/102/103。

所谓调制技术,就是说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有一定的调制(开/关)频率,检测器只记录与测量光同频的荧光,因此调制荧光仪允许测量所有生理状态下的荧光,包括背景光很强时。

正是由于调制技术的出现,才使得叶绿素荧光由传统的“黑匣子”(避免环境光)测量走向了野外环境光下测量,由生理学走向了生态学。

所谓饱和脉冲技术,就是打开一个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小于1 s)的强光关闭所有的电子门(光合作用被暂时抑制),从而使叶绿素荧光达到最大。

饱和脉冲(Saturation Pulse, SP)可被看作是光化光的一个特例。

光化光越强,PS II释放的电子越多,PQ处累积的电子越多,也就是说关闭态的电子门越多,F越高。

当光化光达到使所有的电子门都关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时,就称之为饱和脉冲。

打开饱和脉冲时,本来处于开放态的电子门将该用于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为了叶绿素荧光和热,F达到最大值。

经过充分暗适应后,所有电子门均处于开放态,打开测量光得到Fo,此时给出一个饱和脉冲,所有的电子门就都将该用于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为了荧光和热,此时得到的叶绿素荧光为Fm。

根据Fm和Fo可以计算出PS II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Fm-Fo)/Fm,它反映了植物的潜在最大光合能力。

在光照下光合作用进行时,只有部分电子门处于开放态。

如果给出一个饱和脉冲,本来处于开放态的电子门将该用于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为了叶绿素荧光和热,此时得到的叶绿素荧光为Fm’。

根据Fm’和F可以求出在当前的光照状态下PS II的实际量子产量Yield=ΦPSII=ΔF/Fm’=(Fm’-F)/Fm’,它反映了植物目前的实际光合效率。

在光照下光合作用进行时,只有部分电子门处于关闭态,实时荧光F比Fm 要低,也就是说发生了荧光淬灭(quenching)。

植物吸收的光能只有3条去路: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和热。

根据能量守恒:1=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热。

可以得出:叶绿素荧光=1-光合作用-热。

也就是说,叶绿素荧光产量的下降(淬灭)有可能是由光合作用的增加或热耗散的增加引起的。

由光合作用的引起的荧光淬灭称之为光化学淬灭(photochemical quenching, qP);由热耗散引起的荧光淬灭称之为非光化学淬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qN或NPQ)。

光化学淬灭反映了植物光合活性的高低;非光化学淬灭反映了植物耗散过剩光能为热的能力,也就是光保护能力。

光照状态下打开饱和脉冲时,电子门被完全关闭,光合作用被暂时抑制,也就是说光化学淬灭被全部抑制,但此时荧光值还是比Fm低,也就是说还存在荧光淬灭,这些剩余的荧光淬灭即为非光化学淬灭。

淬灭系数的计算公式为:qP=(Fm’-Fs)/Fv’=1-(Fs-Fo’)/(Fm’-Fo’);qN=(Fv-Fv’)/Fv=1-(Fm’-Fo’)/(Fm-Fo);NPQ=(Fm-Fm’)/Fm’=Fm/Fm’-1。

当F达到稳态后关闭光化光,同时打开远红光(Far-red Light, FL)(约持续3-5 s),促进PS I迅速吸收累积在电子门处的电子,使电子门在很短的时间内回到开放态,F回到最小荧光Fo附近,此时得到的荧光为Fo’。

由于在野外测量Fo’不方便,因此野外版的调制荧光仪(除PAM-2100和WATER-PAM)外,多数不配置远红光。

此时可以直接利用Fo代替Fo’来计算qP和qN,尽管得到的参数值有轻微差异,但qP和qN的变化趋势与利用Fo’计算时是一致的。

由于NPQ的计算不需Fo’,近10几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根据PS II的实际量子产量ΔF/Fm’和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还可计算出光合电子传递的相对速率rETR=ΔF/Fm’•PAR•0.84•0.5。

其中0.84是植物的经验性吸光系数,0.5是假设植物吸收的光能被两个光系统均分。

3、植物如何适应低光照和高光照环境?自然生境下植物不可避免要经受光照强度和光质变化的影响,它们需适应其生长的光环境才能生存。

当喜阳种被置于遮阴下,常可见其茎间显著延长,加快生长速度以使新生的叶片能达到林木的冠层以获得足够的阳光,这种现象被称为生长反应水平的光驯化,它也包括如叶片方向的移动,分枝数的改变等适应。

通常认为,遮阴下生长的叶片与阳生的叶片相比,叶绿体的数目和大小、类囊体的构造、叶绿素含量、电子传递速率、光合碳同化能力都有差异;阴生叶常通过改变捕光色素成分,以适应低光照,实际上植物的叶片采取何种方式适应光环境,是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生境的光条件和它本身的能被驯化的程度,不同种植物或同种植物处于不同遮阴程度下,其叶片的适应方式都可能表现出差异。

攀援植物生长的早期处于林下,为了获取更多光能,它迅速向上生长。

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植株能否从隐蔽的林下转入高光照的环境,取决于叶片对高光照的适应能力,进而决定继续攀援的方向以及光合产物在器官间的分配。

4、简述叶绿素荧光发生的原理。

细胞内的叶绿素分子通过直接吸收光量子或间接通过捕光色素吸收光量子得到能量后,从基态(低能态)跃迁到激发态(高能态)。

由于波长越短能量越高,故叶绿素分子吸收红光后,电子跃迁到最低激发态;吸收蓝光后,电子跃迁到比吸收红光更高的能级(较高激发态)。

处于较高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在几百飞秒(fs,1 fs=10-15 s)内,通过振动弛豫向四周环境辐射热量,回到最低激发态。

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稳定存在几纳秒(ns,1 ns=10-9 s)。

处于较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释放能量回到稳定的基态。

能量的释放方式:1)重新放出一个光子,回到基态,即产生荧光。

由于部分激发能在放出荧光光子之前以热的形式逸散掉了,因此荧光的波长比吸收光的波长长,叶绿素荧光一般位于红光区。

2)不放出光子,直接以热的形式耗散掉(非辐射能量耗散)。

3)将能量从一个叶绿素分子传递到邻近的另一个叶绿素分子,能量在一系列叶绿素分子之间传递,最后到达反应中心,反应中心叶绿素分子通过电荷分离将能量传递给电子受体,从而进行光化学反应。

以上这3个过程是相互竞争的,往往是具有最大速率的过程处于支配地位。

对许多色素分子来说,荧光发生在纳秒级,而光化学发生在ps级,因此当光合生物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时,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绝大部分用来进行光化学反应,荧光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活体细胞内由于激发能从叶绿素b到叶绿素a的传递几乎达到100%的效率,因此检测不到叶绿素b荧光。

在室温下,绝大部分(约90%)的活体叶绿素荧光来自PSⅡ的天线色素系统,而且光合器官吸收的能量只有约3%~5%用于产生荧光.三、问答题(30分)请分析植物同化物的共质体运输和非共质体运输的机理。

答:植物同化物在韧皮部的装载过程存在2条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