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深虑论》是明代方孝孺创作的一篇史论。
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但却将原因归结为非人智能所虑及的天意。
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
深虑论[明]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而其心以为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
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住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用,非法术乏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矢眷其德,若慈母乏保赤子而不恶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忽:疏忽B.汉惩秦之孤立惩:惩罚C.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审:周密D.岂工于活人工:善于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九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而卒亡秦之社稷B.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变封建而为郡县C.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D.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
文言文古文观止卷八明文深虑论
古文观止卷八明文深虑论卷八明文深虑论(方孝孺)【题解】本文系针对明初的政治形势而提出的治国方略。
明代建国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和加强统治,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是,在“盛世”之下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潜在的危机。
作者就历代兴衰的史实,提出了有关长治久安的积极性的建议。
作者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世称正学先生,宁海(今属浙江)人。
十九岁时拜宋濂为师,性刚直,尚气节。
明太祖时任汉中府学教授。
建文帝即位后,升任侍讲学士。
其后,燕王朱棣起兵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命他草拟登位诏书,他执意不肯,遂遇害。
他的文章颇为时人所重,今存有《逊志斋集》。
【一段】虑天下者,常图①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②也。
【注释】①图:对付、图谋。
②天道:原指自然界的规律,其后包含的内容不断扩大,把支配人类命运的种种社会现象都纳入了天道,成为天神意志的体现。
【译文】考虑治理天下的人,常常谋求解决那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而忽视了那些容易处理的;提防那些自认为可怕的事情,而遗漏了那些自认为不必怀疑的事情。
但是祸患常常发生在被忽视的问题中,而动乱常常发生在自认为不必怀疑的事情中。
难道说是由于他们考虑问题不够周到吗?这是由于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所能达到的范围,是人事中的通常现象;超出人们的智力所达不到的地方,是天道。
【二段】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③天下。
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④。
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⑤,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⑥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⑦萌篡弑之谋。
武、宣⑧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⑨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深虑论-方孝孺(2)原文
深虑论|方孝孺(2)原文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
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
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
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
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
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
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
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限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
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立即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希望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
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
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燕兵入,帝自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B.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C.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D.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深虑论》古文赏析
《深虑论》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深虑论》是一篇史论。
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但却将原因归结为非人智能所虑及的天意。
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
[【原文】深虑论作者: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①,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②。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③。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④;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变封建而为郡县⑤,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弒之谋。
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因于夷狄。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注释】①图:谋划,设法对付。
《深虑论》古文阅读练习答案及参考译文
《深虑论》古文阅读练习答案及参考译文《深虑论》是一篇古文名篇,篇幅较长,内容深奥。
本文将为您呈现《深虑论》的阅读练习答案以及参考译文,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篇古文。
第一段:导言《深虑论》是一篇由汉朝文学家刘向所著的文章,该文以典故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人在深思熟虑后做出决策的故事。
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强调决策的重要性,以及理性思考对于决策的影响。
第二段:解析篇章结构《深虑论》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导言、正文和结尾。
导言部分通过故事情节引出文章主题,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正文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对话,揭示了人心的浮躁和决策的困难。
结尾则以寓言的形式,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给读者以深思。
第三段:对答案的解读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
首先,作者在讲述故事过程中,通过对话揭示了一个人在做决策时常常陷入的困境。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人们在决策时常常被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所左右,很难做出理性的选择。
其次,作者通过故事的结尾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即深思熟虑,理性决策。
第四段:参考译文以下是《深虑论》的参考译文:一个人寄宿在山上的庙宇里,决心要做几天的静修。
正当他专注于修行时,却被一只兔子打乱了思绪。
兔子从他面前溜过,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他开始跟随兔子,穿过树林,穿过草地,最后来到了一个池塘旁。
眼前的池塘十分美丽,池水澄净,而其中游动的鱼儿更是美不胜收。
这一切都使他心驰神往,忍不住放下了修行的心思。
当他看到岸边有围捕鱼儿的人时,他决定加入其中,迅速地捉住了一条大鱼。
他洋洋自得地回到庙宇,准备享受他的成果。
然而,等到他拿起刀准备剖开鱼腹时,他突然意识到问题:如果他剖开这条鱼,那为了捕获这条鱼,他付出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他开始深思熟虑,并最终放过了鱼儿。
结尾: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决策时的困境。
人们常常受到环境、欲望和情绪的左右,导致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
因此,对于重要的决策,我们需要冷静思考,追求长远的利益,而不是被眼前的诱惑所迷惑。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方孝孺阅读答案及翻译豫让①论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覥然②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噫!选自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
【文言文阅读答案】“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阅读答案】“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用文言文完成问题16-20。
(19分)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日,吴申和结书被推荐并传唤。
太祖喜欢他正直的举止,并说太子说:“这位壮族学者应该是又老又有才华的。
”归还礼物。
后来,他被敌人联系在一起,在北京被捕。
太祖看到了他的名字,解释了一下。
他也被推荐去。
太祖说:“现在不是孝顺儿女的时候。
”除了汉中教授之外,日本人和学生们也不知疲倦地讲课。
蜀咸王文启贤受聘为师。
每次我看到它,陈说道德。
王尊为他的特殊仪式将他的阅读场所命名为“正学”。
明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
孝孺曰:“事急矣。
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
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
”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
燕王不听。
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时六月乙卯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明史方孝孺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明史方孝孺传》阅读答案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
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
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
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燕兵入,帝自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明史·方孝孺传》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
令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
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尽赦燕罪,使罢兵归藩。
又为宣谕数千言授嵓,持至燕军中,密散诸将士。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燕兵入,帝自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B.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C.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煊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D.比至/嵓匿宜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洪武,年号,用年号来纪年始于汉武帝,一个皇帝可用一个或多个年号。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豫让①论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覥然②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噫!选自《古文观止》【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
深虑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深虑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代:清代
作者:方孝孺
原文: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
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
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明史-方孝孺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明史-方孝孺传》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明史-方孝孺传》阅读答案与翻译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深虑论[明]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而其心以为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
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住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用,非法术乏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矢眷其德,若慈母乏保赤子而不恶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忽:疏忽B.汉惩秦之孤立惩:惩罚C.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审:周密D.岂工于活人工:善于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九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而卒亡秦之社稷B.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变封建而为郡县C.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D.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
《明史方孝孺传》片段阅读答案附翻译
《明史方孝孺传》片段阅读答案附翻译《明史方孝孺传》片段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
太祖见其名,释之。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
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每见,陈说道德。
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
孝孺曰:“事急矣。
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
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
”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
燕王不听。
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时六月乙卯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
深虑论原文、注释及赏析
深虑论原文、注释及赏析深虑论原文、注释及赏析原文:深虑论明代: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
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译文: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
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
深虑论 阅读答案翻译
深虑论阅读答案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深虑论阅读答案翻译深虑论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深虑论》原文、译文及赏析
《深虑论》原文、译文及赏析这是一篇史论。
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但却将原因归结为非人智能所虑及的天意。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深虑论》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深虑论明代: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
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译文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
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
深虑论的诗歌鉴赏
深虑论的诗歌鉴赏深虑论的诗歌鉴赏深虑论(方孝孺)◇原文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
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①。
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②。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③。
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因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④。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⑤?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⑥。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⑦。
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注释①封建:封邦建国。
即古代帝王把爵位或土地分赐给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其领地里建立邦国。
郡县:即郡县制,把国家分为郡和县,由中央朝廷统一掌管。
②世守:一代传一代,永远拥有。
③惩:以前失为鉴戒。
庶孽:妃妾所生之子。
④出人之智:超出常人的智慧。
几(jī):事物变化的前兆、迹象。
审:周全细致。
⑤切:贴近、切近。
⑥肆:不顾一切地施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标题]篇一:方孝孺《豫让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豫让①论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覥然②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噫!选自《古文观止》【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
晋出公二十二(前435)年,赵、韩、魏共灭智氏。
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
未遂,被捕,后伏剑自杀。
②覥tiǎn然:羞愧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士,济国之上也济:救助,帮助。
B.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列:官职、职位。
C.既名知己名:(被)称作D.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当:抵得上。
2.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项是()(3分)①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②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③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
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⑥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⑤⑥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国士作为全文立骨字眼,采用对比的手法对豫让进行了冷静深入的剖析,观点独到,说理透辟,评论有分寸,抑扬得体。
B.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是袖手旁观、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仍不配为国士之称。
C.段规、任章、郄疵三人,没听说谁对他们待以国士。
段规和任章劝其主君欲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郄疵的进谏和忠告,其主君智伯固然没听,但就郄疵而言,大可问心无愧的。
他们均堪称忠臣义士。
D.作者虽然责备豫让不能事先进谏,尽臣子之道,不足以称为国士,但在篇末还是对豫让赞赏有加,认为他远远强于那些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的厚脸皮者。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二:方孝孺《深虑论》翻译方孝孺《深虑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弒之谋。
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因于夷狄。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注释]1.遽:(jù)[作者介绍]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
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
”建文三年(1401),朱棣将孝儒处死。
所灭10族(9族及学生),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玛数千。
孝儒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庸、铭等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山上,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子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方孝儒死后,朝廷方禁甚严,弟子王徐私藏孝儒遗稿,辑为《侯城集》,后文禁渐弛,遂有《逊志斋集》行世。
《深虑论》翻译考虑天下大事的人,往往思虑到他们认为艰难的地方,而忽略了简单的事情,防范他们害怕的地方,而遗漏了不成问题的事情。
然而祸患常常发生在他们忽略的地方,而灾乱常常发生在不成问题的事情里面。
难道是他们考虑得不够周详吗?这是因为思虑所能够达到的范围,只是人世间本就应该的事情,而出于人的智力所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天道啊!当秦朝的时候,并吞消灭了六国诸侯,统一天下,秦始皇心里认为周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诸侯强大罢了。
于是他就改掉封建制度,变为郡县制度,才正以为兵器,战争可以不再使用、进行了,天子的职位能够世世代代保有了,却没料到汉高祖这位在田野中崛起的平民,最后竟然消灭了秦的天下。
汉朝将秦孤立无援而被灭亡当作教训,于是大封庶子去当诸侯王,认为靠同姓亲属的关系,就可以世代相继而没有变化了;可是吴、楚七国却萌生了篡位弒君的阴谋。
汉武帝、汉宣帝以后,稍稍将诸侯的土地分割,将他们的势力削弱,认为这个样子就可以没有事情了;可是王莽终于还是篡夺了汉朝。
汉光武帝将哀帝、平帝当作教训,曹魏将东汉灭亡当作教训,西晋又将曹魏当作教训,各以前朝之所以灭亡的缘由当作教训而(特别)加以防备,但是他们的灭亡,都是出自于自己防备以外的事情呢!唐太宗听说将有姓武的人会杀戮他的子孙,于是就到处去查访那些有嫌疑、有类似的人,而全部加以杀害;可是武则天每天都侍奉在他左右而已,却反而没有察觉到。
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藩镇能够控制天子,于是将藩镇的兵权给全部解除,让他们力量薄弱而又容易控制;却料不到自己的子孙最后是受到夷狄的困扰。
这些人啊!都拥有出乎常人的智慧,拥有盖世的才华,他们对于治乱存亡的征兆,思考得够周详、而防备得够周密了啊!但是他们的考虑切中在这个地方,而祸患却产生在另一个地方了,终于导致灾乱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大抵人的智慧只可以谋划人事,却不能够谋划天道。
高明医生的儿子,大多死于疾病;高明巫医的儿子,大多死于鬼魅。
难道是他们善于救活别人,却不善于救活自己的小孩吗?这是因为他们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虑所能够周详的,不是法令权术所能够控制的;所以不敢放纵他们的私谋诡计,而只是累积至诚,施用大德,来联结上天的意志,来使上天顾念他的德行,好像慈母保育自己的婴儿而不忍心放弃。
所以他的后代子孙虽然有非常愚蠢、不成材,能够让国家被灭亡的人,而上天也终于不忍心就让他立刻被灭亡,这就是思虑深远的人啊!如果不能够让自己联结于上天,却想要用小小的智谋来控制当代的事务,而又希望后代子孙一定没有处境,这在道理上是必然不会有的,更何况是天道呢?篇三:方孝孺“指喻”阅读试题及答案(附翻译)完成4-7题。
指喻(明)方孝孺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
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
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
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①刺状,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
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文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
《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