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打破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为此,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现代化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社会的民展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在竞争中占绝对优势。在知识创新中领先,其实质就是在创新人才上的领先。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我略谈几点看法。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影视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录音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思维被紧紧的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和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 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没有宽松的学习环境就没有自主性;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创新性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教师要作为学生的“朋友”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话,特别是对于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更要大加赞赏、鼓励并加以引导培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听了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我很感激你们。”“你真聪明,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渗透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十一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大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童话故事,实地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讨论、朗读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参观等活动。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除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况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在课堂上,教室应考虑构建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实践,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障碍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勇于尝试,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如教学

《春》时,教师可以抓住“小草偷偷的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设问―我觉得这句话中“偷偷”和“钻”两个词用得不够恰当尤其是“偷偷”一词,一般是用在不光彩的事物上,你们的意见呢?当学生进入斟酌状态时,就会潜心阅读文本,同时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思考结果是:一个“钻”字写出了春天的小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能冲破泥土,挺立起来。“偷偷”说明春天的小草长得特别快,当人们不知不觉时,小草已经从泥土里钻出来了。这种多角度的思考,利于学生探索思维的养成。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学生对某一方面的兴趣会促使他们更自觉,更努力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是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往往萌发热切的探究欲望,从而使他们为探究而学习,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体验。而探究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人格的过程,如学习《看月食》一文,上课伊始,放一段有关“月食”的录像,学生在初步感受了月食后,好奇心便油然而生:“这是什么现象?究竟怎么回事?”教师趁机提出:“大家想不想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以好奇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不仅懂得了有关月食的科学知识,还激发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思维是从泥文和惊奇开始的”。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使他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前提。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学、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围绕“应接不暇”这一重点词语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叫“应接不暇”?(2)作者为什么要用“应接不暇”?(3)作者是怎样写“应接不暇”的?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排疑解难。又如在教学“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重点句时,我不是单纯的发问,让学生回答,而是巧妙点拨,请同学们循着教师的引导,分别提出了“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为什么把大榕树叫鸟的天堂?”“为什么要用‘的确’一词?”等问题,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独创意识。

三、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新,应开发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如: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一位老师在总结课文时说:“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当中,你会怎样做?”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