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金标记实验步骤

合集下载

胶体金标记蛋白质的纯化(超迷离心法和凝胶过滤法)

胶体金标记蛋白质的纯化(超迷离心法和凝胶过滤法)

胶体金标记蛋白质的纯化(超迷离心法和凝胶过滤法)标记好的免疫金探针必须经过纯化处理才能用于IHC染色,尤其是免疫电镜的染色。

纯化的目的就是除去其中未标记的蛋白质,未充分标记的胶体金及在标记过程可能形成的各种聚合物。

其纯化方法有超速离心法、色谱柱法以及以上二者相结合应用。

(一)超迷离心法根据胶体金颗粒大小不同及蛋白质种类不同,离心的转速和时间也不同。

用牛血清白蛋白稳定的胶体金标记羊抗兔IgG,可先从低速离心(20nm颗粒用 250g;5nm用4800g20min),弃去聚集的金颗粒所形成的沉淀,然后将上清液5nm金标记物用60000g于4℃离心1h,20nm和 40nm金标记物用14000g于4℃离心1h.小心地吸出上清,将管底沉淀再用1%牛血清白蛋白缓冲液混悬至原量,平衡过夜后,重复离心2次,最后一次洗涤离心的沉淀,再用1%牛血清白蛋白缓冲液(含0.02mol/LNaN3)稀释到l:20.40nm金颗粒在520nm检验吸光度为 0.35;20nm金颗粒为0.30;5nm金颗粒为0.25,用1%牛血清白蛋白缓冲液作空白。

制备的胶体金-蛋白探针可保存于4℃,如加入50%甘油可贮于0℃以下(-18℃)1年以上。

以聚乙二醇稳定的葡萄球菌A蛋白标记胶体金,按胶体金制备方法及所得颗粒大小不同,用不同离心转速分离纯化,以白磷还原法制备的5.0 nm胶体金A 蛋白,用125000×g离心;抗坏血酸法制备的11.3nm胶体金-A蛋白,用150000g离心45min,可见离心管底部附贴有小片紧密的沉淀,其上为较疏松的红色沉积物,再上为透明的上清液。

附贴管底的沉淀无用,以后操作步骤中不要搅起来,仍保持其贴于管底。

弃去上清液后,用等体积的 0.0lmol/LPBS(pH7.2)溶解疏松红色沉积物,同上重复离心1次,小心移去上清液,剩余0.5ml上清液,将疏松红色沉积物溶解后,即为初步提纯的金标-A蛋白试剂。

(二)凝胶过滤法凝胶过滤法必须以BSA为稳定剂。

HIV测定(胶体金法)操作规程

HIV测定(胶体金法)操作规程

HIV测定‎操作规程(胶体金法)1、检验目的用于快速定‎性检测人全‎血、血清或血浆‎样品中的H‎I V 1/2型抗体。

2、原理采用胶体金‎免疫技术和‎层析原理,定性测定全‎血、血清或血浆‎样本中的H‎I V 1/2型抗体。

检测陽性样‎本时,样本中的H‎I V抗体与‎胶体金标记‎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沿‎纸条向前移‎动,经过检测线‎时与预包被‎的重组抗原‎结合形成夹‎心物而凝聚‎显色,游离的胶体‎金标记重组‎抗原则在对‎照线处与抗‎H I V单克‎隆抗体结合‎而富集显色‎。

阴性标本则‎仅在对照线‎处显色,30分钟内‎观察结果即‎可。

3、性能参数●用国家参考‎品测定,阳性参考品‎符合率、阴性参考品‎符合率、精密性、最低检出量‎、稳定性能均‎符合要求,测定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清、乙型肝炎、甲型肝炎、梅毒及非肝‎炎传染病患‎者等各种类‎型的血清不‎得引起干扰‎。

●本测试条/卡仅用于体‎外诊断试验‎,仅用于人全‎血、血清或血浆‎,其他体液和‎样本可能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对于下列物‎质在所给出‎的浓度下对‎测试结果不‎造成影响:测定物质名‎称测定的浓度‎测定物质名‎称测定的浓度‎胆固醇≤200 mg/ml 血红蛋白≤178 g/L甘油三酯≤200 mg/ml 胆红素≤16 mg/L4、标本要求●标本类型:血清或血浆‎,血浆样本对‎临床常用抗‎凝剂(EDTA、肝素、枸橼酸钠)无要求。

●标本采集:见标本采集‎手册。

●标本储存和‎运输:如果血清或‎血浆样品收‎集后7天内‎检测,样品须放在‎2~8℃保存,如果大于7‎天则须冷冻‎保存;全血标本建‎议在3天内‎检测,样品放在2‎~8℃保存,不得冻存。

●标本拒收状‎态:细菌污染,严重溶血或‎严重脂血标‎本不能作测‎定。

5、容器和添加‎剂类型使用一般干‎燥管(不添加任何‎东西),或EDTA‎、柠檬酸钠、肝素抗凝管‎盛放血液。

6、贮存条件及‎有效期储存条件:4--30℃密封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1‎6个月。

胶体金层析法

胶体金层析法

胶体金层析法
胶体金层析法(Colloidal Gold Lateral Flow Assay)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层析检测技术,也被称为“快速测试纸条”或“快速诊断试纸条”。

这种技术被广泛用于医学诊断、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

下面是胶体金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原理:
1.抗原-抗体反应:根据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原理,将被检测的分
子(如蛋白质、病毒抗原等)与特异性抗体结合。

2.胶体金标记:抗体或抗原被标记上胶体金颗粒,使其呈现颜色。

3.层析效应:在试纸条上形成的吸附带将试剂中的标记复合物隔离出来,
通过毛细管作用,使其沿着试纸条上的纵向扩散。

步骤:
1.取得待检样本(如血液、尿液、食品提取物等)。

2.将待检样本加入试剂盒中,与试剂中的抗体或抗原相结合。

3.混合物通过毛细管效应在试纸条上扩散。

4.当待检样本中存在目标分子时,会与试纸条上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可
见的标记复合物。

5.标记复合物在试纸条上的特定区域显示出色带,从而进行目标物的定性或
半定量检测。

这种技术具有简单、快速、便携、成本低等优点,在诊断和快速检测中应用广泛。

例如,它被用于临床诊断、药物滥用检测、感染病原体检测(如流感、艾滋病毒等)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

抗原检测胶体金法使用方法

抗原检测胶体金法使用方法

抗原检测胶体金法使用方法
抗原检测胶体金法是一种基于免疫反应原理的快速检测方法,常用于检测感染病原体等微生物的抗原。

以下是其使用方法:
1.将胶体金试剂置于室温下,静置等待约10分钟左右,保证溶液中胶体金颗粒均匀分散。

2.取一支测量管,分别加入待检样品、标准品和负对照。

3.加入相同体积的胶体金试剂,混匀。

4.渐待反应发生,通常需要等待5-15分钟。

5.检查测试区域是否出现淡红色或者深红色带状线条,出现带状线条可判定为阳性结果;不出现带状线条,则为阴性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抗原检测胶体金法是一种较为简单快捷的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严格遵守试剂盒说明书中的使用方法和条件,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胶体金法检测步骤

胶体金法检测步骤

胶体金法检测步骤胶体金法是一种常见的检测生物分子的方法,它搭载着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发展,为疾病的早期诊断、药物筛选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下面将介绍胶体金法的具体步骤。

1. 准备实验样品首先,需要准备好进行检测的生物分子样品,例如蛋白质、DNA、RNA 等,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样品。

实验前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去除样品中可能干扰检测的物质,使其纯化程度增加。

2. 制备胶体金试剂胶体金试剂是胶体金法的核心部分,其通常包括硝酸金处理的金纳米粒子、还原剂、稳定剂等。

制备方法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 胶体金试剂与样品混合将制备好的胶体金试剂与准备好的生物分子样品混合,根据实验需求加入适量的稳定剂等,使胶体金试剂与样品分子充分混合,形成复合物。

4. 涂覆检测板将混合好的胶体金试剂和样品复合物涂覆在检测板上,比如ELISA板等。

在涂覆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试剂和样品的质量不动态变化。

5. 检测信号的显示待检测板涂覆完毕,将进行下一步检测。

当生物分子与胶体金试剂结合后,会产生特定的信号,这个信号可以通过显色、荧光等方式来显示。

当然,不同的标记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要根据具体实验去权衡。

6. 检测定量化分析数据通过检测机器或人工的方式,对样品的信号进行定量化分析,确定样品中某种生物分子的浓度、变化程度等信息。

而在过程中就能观察到所期望的结果,调整实验参数等方式去优化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胶体金法作为一种可靠的生化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农业病害检测等领域。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对生物分子进行快速、敏感的检测,从而为科学研究和疾病治疗等提供快速、准确的数据支撑。

胶体金免疫色谱试验测定法

胶体金免疫色谱试验测定法

胶体金免疫色谱试验测定法
胶体金免疫色谱试验(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简称GIA)是一种常用于检测生物样本中特定分子(如蛋白质、荷尔蒙、抗体等)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

一般的胶体金免疫色谱试验包括以下步骤:
1. 样品处理:将待检生物样品(如血液、尿液、唾液等)进行预处理,通常包括离心、稀释或某些特殊样品的处理方法。

2. 准备试纸条:将试纸条浸泡于样品中,使试纸条上的涂层带上样品中的目标分子。

3. 上样:将预处理后的样品滴入试纸条上的样品进样孔,让样品与试纸条上的特异抗体结合。

4. 试纸条扩散:待样品进入样品孔后,样品中的目标分子会与试纸条上固定的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复合物会随着样品的扩散而向试纸条上移动。

5. 可视化结果:在试纸条上存在着特定检测线。

当复合物通过检测线时,会发生阳性反应,即出现颜色改变。

通过检测线的出现与否,可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分子。

胶体金免疫色谱试验的优点包括操作简便、快速、便携、结果可视化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

胶体金标记流程

胶体金标记流程

胶体金标记流程原理(一)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技)在还原剂如柠檬酸三钠、白磷、抗坏血酸、枸橼酸钠、HAuCl术。

胶体金是由氯金酸(4称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鞣酸等作用下,聚合成为特定大小的金颗粒,为胶体金。

由于这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带负电荷,种结合是静电结合,所以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

、PHA胶体金除了与蛋白质结合以外,还可以与许多其它生物大分子结合,如SPA、等。

根据胶体金的一些物理性状,如高电子密度、颗粒大小、形状及颜色反应,加上ConA病理学和细胞生组织学、结合物的免疫和生物学特性,因而使胶体金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物学等领域。

主要利用了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Immunogold labelling techique) 免疫金标记技术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性,在金标蛋白结合处,这一反因而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方法中,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应也可以通过银颗粒的沉积被放大,称之为免疫金银染色。

(二)器皿及试剂的处理1.玻璃器皿的清洁制备胶体金的成功与失败除试剂因素以外玻璃器皿清洁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如果玻璃器皿内不干净或者有灰尘落入就会干扰胶体金颗粒的生成,形成的颗粒大小不一,颜色微红、无色或混浊不透明。

我们的经验是制备胶体金的所有玻璃器皿先用自来水把玻璃器皿上的灰尘流水冲洗干净,加入清洁液(重铬酸钾1000g,加入浓硫酸2500ml,加蒸馏水至10000ml)浸泡24h,自来水洗净清洁液,然后每个玻璃器皿用洗洁剂洗3~4次,自来水冲洗掉洗洁剂,用蒸馏水洗3~4次,再用双蒸水把每个器皿洗3~4次,烤箱干燥后备用。

通过此方法的处理玻璃器皿不需要硅化处理,而直接制备胶体金。

也可用已经制备的胶体金溶液,用同等大小颗粒的金溶液去包被所用的玻璃器皿的表面,然后弃去,再用双蒸水洗净,即可使用,这样效果更好,因为减少了金颗粒的吸附作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标准操作规程(胶体金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标准操作规程(胶体金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胶体金法)标准操作程序1.检验目的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全血、血清或血浆样本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2型艾滋病。

2.检验程序的原理和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技术和层析原理,定性检测人全血、血清或血浆样本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2型抗体。

检测阳性样本时,样本中HIV抗体与胶体金标记抗原(大肠杆菌中表达)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沿纸条向前移动,经过检测线时与预包被的重组HIV-Ag(大肠杆菌表达) 结合形成“Au-HIV(1+2) -Ag-HIV-Ab-HI(1+2) -Ag”夹心物而凝聚显色,游离的胶体金标记重组Au-HIV(1+2) -Ag则在对照线处与鼠抗HIV单克隆抗体结合而富集显色。

阴性样本则仅在对照线处显色,30分钟内观察结果即可。

3.性能特征3.1用国家参考品或经国家参考品标化的企业参考品进行检定。

3.1.1阴性参考品符合率:用HV抗体阴性参考品(N1~N20)测定,要求阳性反应不得多于2份,阴性符合率(-l-)应≥18/20。

3.1.2阳性参考品符合率:HV-1型阳性参考品符合率:用HIV-1型阳性参考品(P 1~P 18) 测定,要求应全部为阳性反应, HIV-1型阳性符合率(+/+) 应为18/18;且P 18显色强度应不低于P 17; HIV-2型阳性参考品符合率:用HV-2型阳性参考品(P 19~P 20) 测定,要求应全部为阳性反应, HIV-2型阳性符合率(+/+) 应为2/2。

3.1.3最低检出限:用最低检出限参考品(S1~S3)测定,要求阳性反应不得少于1份(≥1/3)且基质血清(S1)为阴性反应。

3.1.4重复性:用重复性参考品平行检测10次,应均为阳性反应且显色度均一。

3.1.5稳定性:37℃放置20天后,其阴性参考品符合率、阳性参考品符合率、最低检出限、重复性应符合要求。

3.2本试利盒测定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甲型肝炎病毒(A) 、梅毒螺旋体(TP)感染者血清不会引起干扰。

简述胶体金快速试纸检测诊断法的操作步骤和结果判定标准。

简述胶体金快速试纸检测诊断法的操作步骤和结果判定标准。

胶体金快速试纸检测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用于检测特定物质的存在与否。

下面是胶体金快速试纸检测法的一般操作步骤和结果判定标准:操作步骤:
准备样品:收集或提取待检测的样品,如血液、尿液、唾液等。

将待检测样品滴加到试纸上:将样品滴加到试纸的指定位置,通常是一个小孔或条纹区域。

等待反应:让样品与试纸上的试剂发生反应,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如几分钟)。

观察颜色变化:观察试纸上的颜色变化。

胶体金试纸上的试剂会与待检测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导致颜色的变化。

比对结果:将试纸上的颜色变化与参考标准进行比对,以确定样品中待检测物质的存在与否。

结果判定标准:胶体金快速试纸检测法的结果判定通常基于颜色变化的程度或出现的条纹数目。

具体的判定标准会因不同的试纸和被检测物质而有所不同。

通常,试纸上会标有参考图示,用来指导结果的判定。

一般情况下,判定结果为阳性或阴性,阳性代表样品中目标物质存在,阴性代表不存在。

对于某些试纸,可能还有不同的颜色变化对应不同的浓度范围,需要参考相关说明进行判定。

需要注意的是,胶体金快速试纸检测法是一种快速检测方法,结果仅供参考。

如果需要更准确和确切的结果,建议使用其他更精确的检测方法进行确认。

同时,不同试纸和目标物质的检测方法会有所差异,具体的操作步骤和结果判定应根据实际使用的试纸和检测物质进行参考和遵循。

电镜胶体金标记方法

电镜胶体金标记方法

(1)超薄切片厚50~70nm左右,载于200~300网孔的镍网上。

(2)置1%H2O2内10min至1h(视树脂的硬度和切片的厚度而定),以去锇酸和增进树脂穿透性,有利抗体进入。

如切片很薄或于低温包埋时,此步可省略。

操作时,滴入1%H2O2液1滴于蜡板上,将网的载片面轻浮于液滴上。

对中枢神经系统切片,有主张以1%过碘酸钾(KIO4)代替H2O2的。

(3)双蒸水洗3次,每次10min,第1,2次洗法如(2),浮于液滴上,第3次以盛双蒸水的注射器沿镍网面冲洗,水流应有适当压力,但不宜过高强,用滤纸在网缘将水吸干。

(4)浮于正常羊血清(1:50~1:100)滴上,室温30~60min,以饱和固定剂中的游离醛基占据非特异性结合部位。

(5)PBS漂洗3min,洗1次(有人主张不洗)。

(6)滤纸吸干,孵育于第一抗体血清滴上,先室温预孵1h,再置于4℃24~36h。

(7)PBS漂洗3min,3次。

(8)PBS(内含1%的牛血清白蛋白)pH8.2中,5min,此步为胶体金结合作准备。

(9)胶体金标记抗体液1:30~1:100,淡红色为适宜稀释液,室温孵育10min至1h。

(10)双蒸水洗3min,3次。

如作双重染色,则应将镍网翻过来,用另一类抗体血清,重复上述步骤(2)~(10)。

胶体金标记蛋白A技术(Protein A-gold technique, PAg法)PAg复合物制备方法简便,作为第二抗体,无种属特异性,可以免去不同种属动物要制备不同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PAg 复合物与包埋剂和细胞成分都极少发生非特异性的交互作用,蛋白A和金粒间非共价的结合特性既不影响蛋白A的活性,又能保持高度的稳定性,PAg复合物分子最小易于穿透组织。

PAg复合物的原液在4℃可保存达一年之久。

电镜水平的PAg染色法PAg法在电镜技术的应用原则是二步标记法,可用于包埋前和包埋后染色。

其主要区别于一般胶体金免疫染色在:①须1%卵白蛋白-PBs (pH7.4)或1%卵白蛋白—0.05mol/l Tris缓冲液(pH7.4)来封闭非特异性的结合部位,而不是采用羊或其它的动物的正常抗血清,因为PAg复合物能够与正常血清组中的Ig结合,从而给出假阳性结果;②在应用第一抗血清孵育和PBS冲洗后作第二抗血清即PAg复合物孵育前的准备时,应用的PBS或TBS 的pH应变更为pH8.2。

胶体金法检测步骤

胶体金法检测步骤

胶体金法检测步骤
胶体金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析技术,它利用胶体金颗粒的特殊性质,将其作为生物分析的探针,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的存在和浓度。

下面将介绍胶体金法的检测步骤。

第一步:制备胶体金溶液
制备胶体金溶液是胶体金法的第一步。

通常采用还原法制备胶体金溶液,将金盐还原成金纳米颗粒。

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还原剂浓度等,以获得稳定的胶体金溶液。

第二步:修饰胶体金颗粒
修饰胶体金颗粒是为了增强其生物亲和性和稳定性。

常用的修饰方法包括吸附、共价键合和电化学修饰等。

修饰后的胶体金颗粒表面具有生物分子识别基团,可以与目标生物分子特异性结合。

第三步:检测生物分子
将修饰后的胶体金颗粒与待检测的生物分子反应,通过观察胶体金颗粒的颜色变化或光学信号变化来判断生物分子的存在和浓度。

胶体金颗粒的颜色变化是由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引起的,当胶体金颗粒与生物分子结合时,颗粒间距离变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峰会发生红移,颜色由红色逐渐变为紫色、蓝色等。

光学信号变化可以通过光谱仪或显微镜等设备进行测量。

第四步: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胶体金法的最后一步,通过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生物分子的存在和浓度。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比色法、荧光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等。

胶体金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生物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掌握胶体金法的检测步骤和技术要点,对于开展生物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胶体金毒检操作流程

胶体金毒检操作流程

胶体金毒检操作流程
胶体金毒检操作流程如下:
1.准备试剂,查看试剂盒有效期,将待测样本、测试卡、样本提取
液及其他检材放在室温下平衡至室温。

2.采集样本,一般使用试剂盒附带的采样拭子,将采集样本后的拭
子插入样本提取液管内,紧靠管壁旋转约10次后(确保拭子头与提取液充分接触),在断点处折断拭子,将拭子头留在样本提取液管内,拧紧提取管盖子,静置1分钟(尽量配置试管架,将提取管顶部向上垂直固定在试管架上)。

3.加样检测,把采集完毕的鼻咽拭子放入有试剂的提取管内,旋转
挤压约15秒,使样本完全浸入试剂中,以便保证检测的有效性,把融合样本的试剂滴入检测卡上3—4滴。

4.读取结果,检测卡静置十分钟左右读取结果。

若对照区C、T处均
出现横杠即两条杠,可能为阳性;若T处有横杠但不明显,可能为弱阳性;若只有C处出现一条横杠可能为阴性;若C处没有出现横杠则检测结果无效,需按步骤重新规范操作。

胶体金标记实验步骤

胶体金标记实验步骤

胶体金标记实验步骤点击次数:13 发表于:2008-08-19 14:02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来源:丁香园1、蛋白质的处理:胶体金标记蛋白的制备胶体金对蛋白的吸附主要取决于pH值,在接近蛋白质的等电点或偏碱的条件下,二者容易形成牢固的结合物。

如果胶体金的pH值低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则会聚集而失去结合能力。

除此以外胶体金颗粒的大小、离子强度、蛋白质的分子量等都影响胶体金与蛋白质的结合。

(1)待标记蛋白溶液的制备将待标记蛋白预先对0.005Mol/L pH7.0 NaCl溶液中4℃透析过夜,以除去多余的盐离子,然后100 000g4℃离心1h,去除聚合物。

(2)待标胶体金溶液的准备以0.1Mol/L K2CO3或0.1Mol/L HCl调胶体金液的pH值。

标记IgG时,调至9.0;标记McAb时,调至8.2;标记亲和层析抗体时,调至7.6;标记SPA时,调至5.9~6.2;标记ConA时,调至8.0;标记亲和素时,调至9~10.由于胶体金溶液可能损坏pH计的电板,因此,在调节pH时,采用精密pH试纸测定为宜。

由于盐类成分能影响金溶胶对蛋白质的吸附,并可使溶胶聚沉,故致敏前应先对低离子强度的水透析。

必须注意,蛋白质溶液应绝对澄清无细小微粒,否则应先用微孔滤膜或超速离心除去。

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磷酸根离子和硼酸根离子的存在,因为它们都可吸附于颗粒表面而减弱胶体金对蛋白质的吸附。

2、蛋白质最适用量的选择:胶体金与标记蛋白用量之比的确定(1)根据待标记蛋白的要求,将胶体金调好pH之后,分装10管,每管1ml.(2)将标记蛋白(以IgG为例)以0.005Mol/L pH9.0硼酸盐缓冲液做系列稀释为5µg/ml~50µg/m l,分别取1ml,加入上列金胶溶液中,混匀。

对照管只加1ml稀释液。

(3)5min后,在上述各管中加入0.1ml 10%NaCl溶液,混匀后静置2h,观察结果。

(4)结果观察,对照管(未加蛋白质)和加入蛋白质的量不足以稳定胶体金的各管,均呈现出由红变蓝的聚沉现象;而加入蛋白量达到或超过最低稳定量的各管仍保持红色不变。

胶体金标记蛋白a偶联抗体步骤

胶体金标记蛋白a偶联抗体步骤

胶体金标记蛋白a偶联抗体步骤
胶体金标记蛋白a偶联抗体的步骤如下:
1.胶体金的制备:去离子水溶解氯金酸,煮沸后加入柠檬酸三钠,再煮沸7分钟。

通过电镜观察胶体金的粒度。

2.免疫胶体金的制备:取颗粒直径为15 nm的胶体金100 mL,用0.1 mol/L K2CO3调至pH 6.2,在搅拌状态下加入SPA(1 g/L)0.6 mL,继续搅拌10分钟;再加入50 g/L BSA 10 mL,继续搅拌5分钟。

4℃下3000 r/min离心5分钟,弃沉淀,上清液以12 000 r/min 离心15分钟,小心移去上清液,沉淀即为制备的胶体金。

用20 mL 悬浮液悬浮沉淀,以吸水纤维吸附后冷冻干燥4小时,4℃保存备用。

3.免疫层析测试条的制备:测试条由吸水纤维、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滤纸三部分组成。

在硝酸纤维素膜上用CagA(1.5 mg/L)及人IgG(1 mg/L)划线(1 mm宽),分别作为检测线和对照线,晾干,用50 g/L BSA封闭2小时,以0.01 mol/L PBS洗涤3次,干燥后依次粘于白色塑料片(支持物)上,切成0.5 cm×10 cm的试条,加干燥剂密封保存。

4.抗Hp-CagA IgG的检测:以新鲜血清为佳。

试管中加入0.1 mL~0.2 mL血清,将测试条含有金标记物的一端插入血清内即可。

扫描电镜胶体金实验步骤

扫描电镜胶体金实验步骤

扫描电镜胶体金实验步骤引言: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是一种常用的表面形貌分析工具,可以高分辨率地观察样品的微观结构。

在扫描电镜中,胶体金(Colloidal Gold)作为一种重要的标记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细胞成像中。

本文将介绍扫描电镜胶体金实验的具体步骤。

一、制备胶体金溶液1. 准备所需试剂:氯金酸(HAuCl4)、蔗糖、硼酸(H3BO3)、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

2. 按照一定比例将氯金酸、蔗糖和硼酸加入去离子水中,制备成金溶液。

3. 在搅拌的同时,加入适量的PVP溶液,使其与金溶液充分混合。

4. 将混合后的溶液进行超声处理,以去除气泡和杂质。

二、制备样品1. 准备样品:可以是固体材料、生物组织或细胞等。

2. 将样品切割成适当大小,并进行必要的固定处理,如冷冻、烘干等。

3. 对于生物样品,需要进行脱水和冷冻干燥处理,以保持其原始形态和结构。

三、样品预处理1. 将样品固定在扫描电镜样品架上,可以使用导电胶固定或金属夹固定。

2. 对于非导电性样品,需要进行导电处理,如镀金、镀碳等。

3. 保持样品表面的干燥和清洁,以避免扫描电子束的散射和干扰。

四、扫描电镜参数设置1. 打开扫描电镜仪器,进行预热和真空泵抽气。

2. 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要求,设置扫描电镜的加速电压、工作距离、放大倍数等参数。

3. 调整扫描电子束的聚焦和扫描方式,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五、胶体金标记1. 将制备好的胶体金溶液滴在样品表面,使其充分覆盖样品。

2. 将样品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使胶体金颗粒在样品表面均匀分布。

3. 进行一定时间的反应,使胶体金颗粒与样品表面发生特异性结合。

4. 用去离子水或缓冲液将样品表面的未结合胶体金颗粒洗净。

六、观察和记录1. 将处理好的样品放入扫描电镜的样品室中,进行观察。

2. 调整扫描电镜的焦距和对焦,以获得清晰的胶体金标记图像。

3. 使用扫描电镜软件进行图像采集和处理,可以调整对比度、亮度等参数。

细胞内蛋白胶体金处理

细胞内蛋白胶体金处理

细胞内蛋白胶体金处理
细胞内蛋白胶体金处理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它可以用于检测和定位细胞内的特定蛋白质。

下面是关于细胞内蛋白胶体金处理的详细步骤:
1. 细胞培养和处理:首先,将目标细胞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并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处理,例如给予特定药物刺激或感染。

2. 细胞固定:将处理后的细胞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固定,以保持其形态和蛋白结构的完整性。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甲醛、乙酸等。

3. 渗透化:使用适当的渗透化剂,如Triton X-100,使细胞膜通透,以便抗体和其他试剂能够进入细胞内部。

4. 抗体处理:将特异性的一抗体加入到细胞上,与目标蛋白质结合。

这些一抗体可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如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

5. 二抗处理:加入与一抗体结合的二抗体,该二抗体携带着可以与胶体金反应的标记物。

常用的二抗体是兔抗小鼠或小鼠抗兔的抗体。

6. 胶体金标记:加入胶体金溶液,使其与二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

胶体金通常具有明显的颜色,如红色或紫色。

7. 洗涤:用缓冲液或PBS洗涤细胞,以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和胶体金。

8. 显微镜观察:将处理后的细胞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并使用适当的滤光片来增强胶体金的信号。

细胞内蛋白胶体金处理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准确地定
位目标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研究中,以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同时,该方法也可以用于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胶体金法)说明书

(胶体金法)说明书

(胶体金法)说明书
胶体金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通常用于检测生物分子
或其他化合物。

以下是关于胶体金法的说明书:
一、原理:
胶体金法是利用胶体金颗粒在特定条件下的聚集现象来进行分
析的。

当胶体金溶液中存在特定的生物分子或化合物时,这些分子
会与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功能性分子结合,导致胶体金颗粒发生聚集,从而产生可见的颜色变化。

这种颜色变化可以用于定量或定性分析
目标物质的存在或浓度。

二、步骤:
1. 制备胶体金溶液,按照标准方法制备胶体金溶液,确保其稳
定性和均一性。

2. 功能化处理,将胶体金溶液经过功能化处理,使其表面具有
特定的亲和性,以便与目标分子结合。

3. 反应与聚集,将待检样品与功能化的胶体金溶液混合,观察是否发生颜色变化或沉淀形成,这表明目标分子与胶体金发生了聚集反应。

4. 分析与测定,根据颜色变化的程度或沉淀的形成情况,可以定量或定性分析目标物质的存在或浓度。

三、应用:
胶体金法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用于检测血清中的生物标志物、环境水样中的重金属离子、食品中的添加剂等。

四、优缺点:
优点包括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结果直观等;缺点包括胶体金溶液的稳定性要求高、某些样品可能会干扰胶体金的聚集反应等。

总之,胶体金法作为一种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样品的特性和分析要求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控制。

胶体金法实验报告

胶体金法实验报告

胶体金法实验报告胶体金法实验报告背景介绍:胶体金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用于检测溶液中金离子的浓度。

胶体金是由纳米尺寸的金颗粒组成的胶体溶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高度的表面活性。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还原剂的作用将金离子还原成金颗粒,从而形成胶体金溶液,并通过测量其吸收光谱来确定金离子的浓度。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所需试剂准备好,包括金离子溶液、还原剂、稳定剂等。

2. 制备胶体金溶液:将金离子溶液与还原剂混合,加入适量的稳定剂,搅拌均匀。

3. 测量吸收光谱: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胶体金溶液的吸收光谱,记录吸光度与波长的关系。

4. 确定浓度:根据吸收光谱的特征峰,使用标准曲线法或比色法来确定金离子的浓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胶体金溶液的吸收光谱图,其中在波长为520 nm附近有一个明显的吸收峰。

根据标准曲线法,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吸光度与金离子浓度的关系,来确定溶液中金离子的浓度。

讨论与分析:胶体金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环境监测等领域。

由于胶体金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度的表面活性,可以用于载体材料、催化剂、生物传感器等方面。

此外,胶体金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于生物标记、药物输送等应用。

实验中的误差与改进:在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来源,如实验操作不精确、仪器仪表的误差等。

为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精确称量试剂:确保试剂的质量准确,避免误差的积累。

2. 控制反应条件:控制反应温度、时间等条件,确保反应的充分性和一致性。

3. 校正仪器误差:定期校正分光光度计等仪器,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通过胶体金法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胶体金溶液,并通过测量吸收光谱来确定金离子的浓度。

胶体金法是一种简便、灵敏的分析方法,在生物医学研究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胶体金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应用潜力,可用于生物标记、药物输送等领域。

胶体金法使用方法

胶体金法使用方法

胶体金法使用方法胶体金法是一种利用胶体金作为信号增强剂的分析方法。

胶体金颗粒具有较小的尺寸、高度结构可控性、良好的离散性和比表面积等特点,使其成为生物、化学、医学、环境等多个领域研究的热点。

一、胶体金的制备胶体金的制备是胶体金法的第一步。

可以通过乳液法、还原法、微乳液法等不同的方法制备胶体金。

其中最常用且操作简单的方法是还原法。

1.材料准备:0.02%HAuCl4溶液、0.01MKCN溶液、0.1MNH4OH溶液。

2.反应操作:(1)将100mL的0.02%HAuCl4溶液倒入烧杯中;(2)在快速搅拌的同时缓慢加入0.01MKCN溶液,使溶液保持颜色不变;(3)继续快速搅拌,并缓慢滴加0.1MNH4OH溶液,使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色;(4)继续搅拌,加热至70-80℃恒温反应30分钟;(5)关闭加热,继续搅拌冷却至室温。

二、胶体金的表征制备好的胶体金颗粒需要进一步表征其形貌、粒径和分散性等。

常见的表征方法有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动态光散射(DLS)等。

1.TEM观察(1)将制备好的胶体金溶液滴在碳膜上,自然风干;(2)使用TEM对样品进行观察,并通过软件对颗粒进行形貌和大小分析。

2. UV-vis光谱测定(1)取胶体金溶液,使用纳米级石英池进行测量;(2) 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波长范围为400-800 nm;(3)记录吸光度值和峰位。

3.DLS粒径分析(1)将胶体金溶液使用适当稀释后,使用DLS仪器测试;(2)通过光散射自相关函数得出胶体金颗粒的尺寸分布和平均粒径。

三、胶体金的应用胶体金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化学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生物医学领域(1)生物传感器:胶体金可以与生物分子结合,通过改变颗粒的形貌或表面等特性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

(2)免疫检测:利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可以进行免疫检测,如ELISA。

(3)药物递送:胶体金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载体,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控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体金标记实验步骤
点击次数:13 发表于:2008-08-19 14:02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来源:丁香园
1、蛋白质的处理:胶体金标记蛋白的制备
胶体金对蛋白的吸附主要取决于pH值,在接近蛋白质的等电点或偏碱的条件下,二者容易形成牢固的结合物。

如果胶体金的pH值低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则会聚集而失去结合能力。

除此以外胶体金颗粒的大小、离子强度、蛋白质的分子量等都影响胶体金与蛋白质的结合。

(1)待标记蛋白溶液的制备将待标记蛋白预先对0.005Mol/L pH7.0 NaCl溶液中4℃透析过夜,以除去多余的盐离子,然后100 000g4℃离心1h,去除聚合物。

(2)待标胶体金溶液的准备以0.1Mol/L K2CO3或0.1Mol/L HCl调胶体金液的pH值。

标记IgG时,调至9.0;标记McAb时,调至8.2;标记亲和层析抗体时,调至7.6;标记SPA时,调至5.9~6.2;标记ConA时,调至8.0;标记亲和素时,调至9~10.
由于胶体金溶液可能损坏pH计的电板,因此,在调节pH时,采用精密pH试纸测定为宜。

由于盐类成分能影响金溶胶对蛋白质的吸附,并可使溶胶聚沉,故致敏前应先对低离子强度的水透析。

必须注意,蛋白质溶液应绝对澄清无细小微粒,否则应先用微孔滤膜或超速离心除去。

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磷酸根离子和硼酸根离子的存在,因为它们都可吸附于颗粒表面而减弱胶体金对蛋白质的吸附。

2、蛋白质最适用量的选择:胶体金与标记蛋白用量之比的确定
(1)根据待标记蛋白的要求,将胶体金调好pH之后,分装10管,每管1ml.
(2)将标记蛋白(以IgG为例)以0.005Mol/L pH9.0硼酸盐缓冲液做系列稀释为5µg/ml~50µg/m l,分别取1ml,加入上列金胶溶液中,混匀。

对照管只加1ml稀释液。

(3)5min后,在上述各管中加入0.1ml 10%NaCl溶液,混匀后静置2h,观察结果。

(4)结果观察,对照管(未加蛋白质)和加入蛋白质的量不足以稳定胶体金的各管,均呈现出由红变蓝的聚沉现象;而加入蛋白量达到或超过最低稳定量的各管仍保持红色不变。

以稳定1ml胶体金溶液红色不变的最低蛋白质用量,即为该标记蛋白质的最低用量,在实际工作中,可适当增加10%~20%。

将待标记的蛋白质储存液作系列稀释后,分别取0.1ml(含蛋白质5~40ug)加到 1ml胶体金溶液中,另设一管不加蛋白质的对照管,5分钟后加入0.1ml 10%NaCl溶液,混匀后静置2小时,不稳定的金溶胶将发生聚沉,能使胶体金稳定的最适蛋白量再加10%即为最佳标记蛋白量。

3、标记:胶体金与蛋白质(IgG)的结合
将胶体金和IgG溶液分别以0.1Mol/L K2CO3调pH至9.0,电磁搅拌IgG溶液,加入胶体金溶液,继续搅拌10min,加入一定量的稳定剂以防止抗体蛋白与胶体金聚合发生沉淀。

常用稳定剂是5%胎牛血清(BSA)和1%聚乙二醇(分子量20KD)。

加入的量:5%BSA使溶液终浓度为1%;1%聚乙二醇加至总溶液的1/10.
在接近并略为高于蛋白质等电点的条件下标记是比较合适的,在此情况下蛋白质分子在金颗粒表面的吸附量最大。

下述标记步骤最为常见:
①用0、1mol/L K2CO3或0.1mol/L HCl调节金溶胶至所需pH(标记SPA时调到pH6.0)。

②于100ml 金溶胶中加入最佳标记量的蛋白质溶液(体积为2~3ml),搅拌2~3分钟。

③加入5ml1%PEG20000溶液。

④于10000~100000g离心30~60分钟(根据粒径大小选择不同离心条件),小心吸去上清液(切忌倾倒)。

⑤将沉淀悬浮于一定体积含0.2~0.5mg/ml PEG20000的缓冲液中,离心沉淀后,再用同一缓冲液恢复,浓度以A1cm/540nm=1.5左右为宜,以 0.5mg/ml叠氮钠防腐,置4℃保存。

⑥包被后的金溶胶也可浓缩后于Sephadex G-200柱进行凝胶层析分离纯化,以含 0.1%BSA的缓冲溶液洗脱。

通常用IgG包被的金溶胶洗脱液pH为8.2,以A蛋白包被的金溶胶洗脱液为pH7.0.
以上操作中应注意,一切溶液中不应含杂质微粒,可用高速离心或微孔滤膜预处理。

4、胶体金标记蛋白的纯化
(1)超速离心法:根据胶体金颗粒的大小,标记蛋白的种类及稳定剂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

用BSA做稳定剂的胶体金—羊抗兔IgG结合物可先低速离心(20nm金胶粒用1 200r/min,5nm金胶粒用1 800r/min)20min,弃去凝聚的沉淀。

然后将5nm胶体金结合物用6 000g,4℃离心1h;20 nm~40nm胶体金结合物,14 000g,4℃离心1h.仔细吸出上清,沉淀物用含1%BSA的PB液(含0. 02%NaN3),将沉淀重悬为原体积的1/10,4℃保存。

如在结合物内加50%甘油可贮存于-18℃保存一年以上。

为了得到颗粒均一的免疫金试剂,可将上述初步纯化的结合物再进一步用10%~30%蔗糖或甘油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带收集不同梯度的胶体金与蛋白的结合物。

(2)凝胶过滤法:此法只适用于以BSA作稳定剂的胶体金蛋白结合物的纯化。

将胶体金蛋白结合物装入透析袋,在硅胶中脱水浓缩至原体积的1/5~1/10.再经1 5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加至Sepha cryl S-400(丙烯葡聚糖凝胶S-400)层析柱分别纯化。

层析柱为0.8 cm×20cm,加样量为床体积的1/10,以0.02Mol/L PBS液洗脱(内含0.1%BSA,0.05%NaN3,pH8.2者用IgG标记物),流速为
8ml/h.按红色深浅分管收集洗脱液。

一般先滤出的液体为微黄色,有时略混浊,内含大颗粒聚合物等杂质。

继之为纯化的胶体金蛋白结合物,随浓度的增加而红色逐渐加深,清亮透明,最后洗脱出略带黄色的为标记的蛋白组分。

将纯化的胶体金蛋白结合物过滤除菌、分装,4℃保存。

最终可得到70%~80%的产量。

5、胶体金蛋白结合物的质量鉴定
(1)胶体金颗粒平均直径的测量:用支持膜的镍网(铜网也可)蘸取金标蛋白试剂,自然干燥后直接在透射电镜下观察。

或用醋酸铀复染后观察。

计算100个金颗粒的平均直径。

(2)胶体金溶液的OD520nm值测定:胶体金颗粒在波长510nm~550nm之间出现最大吸收值峰。

用0.02Mol/L pH8.2 PBS液(含1%BSA,0.02%NaN3)将胶体金蛋白试剂作1︰20稀释,OD520=0.25左右。

一般应用液的OD520应为0.2~0.4。

(3)金标记蛋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测定:采用微孔滤膜免疫金银染色法(MF-IGSSA)。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载体上(滤纸、硝酸纤维膜、微孔滤膜),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以直接或间接染色法并经银显影来检测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对金标记蛋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鉴定。

编辑:winking 作者:佚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