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右心衰竭诊断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十大要点解读PPT课件
4 末期肾病患者
需评估透析方式,合理调整用药。关注营养状况,预防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患者随访和转归评估
定期随访
1
根据病情定期随访,密切监测症状和体征变化。
评估治疗效果 2
检查各项检查指标,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预防并发症 3
关注并预防心力衰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调整治疗措施 4
根据随访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AI辅助诊治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更精准地预测 心力衰竭的发展趋势,并为个体化治疗方案 提供依据。
新型治疗技术
包括植入式心脏支持装置、神经调节疗法 等在内的创新治疗手段,可有效改善心力衰 竭患者的预后。
心力衰竭诊治的多学科协作
跨学科团队
由心内科医生、心血管外科医生、心 衰护理专家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 同制定诊疗方案。
2 公平性与正义性
确保诊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避免 歧视性决策。
3 生命质量
在治疗决策中权衡患者的生命 质量,以实现最大化获益。
4 善行与无害
从事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同时最 小化风险和伤害。
心力衰竭诊治的健康经济学分析
$10B
$5K
2.1%
年医疗费
心力衰竭治疗者平均每人每年需承担5000元以上 的医疗费用
GDP占比
心力衰竭相关医疗费用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的2.1%
心力衰竭作为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其诊治所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不容忽视。从患者个人、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开展心力衰竭 诊治的健康经济学分析十分必要。只有深入了解心力衰竭治疗的经济影响,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诊治策略和支付政策,为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 活质量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做出应有贡献。
指南与共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
指南与共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随着CRT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日益丰富、再同步技术和疗法的进展,CRT适应证也在不断发展。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CRT 在我国的应用,本次专家共识修订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2013年修订版)》,更新了CRT适应证,对发展历程、适应证、植入技术、随访和程控提出了新的专家共识,并对CRT涉及的某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背景(一)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领域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重疾患。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620万人罹患心衰[1],全球心衰患病人数高达3 770万[2]。
我国2012—2015年的一项心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岁人群中,心衰患病率为1.3%,较2003年(0.9%)的心衰患病率显著增加[3-4]。
按此比率推算,我国≥35岁人群中约有心衰患者1 370万[4]。
心衰的死亡率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就中重度心衰而言,5年死亡率可达50%[5]。
与此同时,因慢性心衰引发的医疗费用巨大[6]。
近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基础上,又出现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选择性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窦房结起搏电流(I f)通道阻滞剂、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剂等新型药物[7-10]。
然而,仍有相当数量患者疗效不佳。
另一方面,晚期心衰虽可采用心脏移植疗法,但受限于传统观念、心脏供体有限及技术等原因,未能普遍开展。
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包括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pacemaker,CRT-P)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已经成为心衰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手段。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全文)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心力衰竭(心衰)是由于心室功能不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导致患者活动耐力下降和反复住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心衰治疗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老年患者患病率、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仍居高不下。
一、概述和流行病学(一)概述心衰是指各种原因造成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改变,导致心室射血和(或)充盈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以疲乏无力、呼吸困难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
慢性心衰是指持续存在的心衰状态,可稳定、恶化或出现失代偿。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较成年人更多因心功能反复恶化或急性失代偿而入院,从而加速心衰进程。
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不同,慢性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EF)、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和射血分数降低中间值心衰(HFmrEF)。
与HFrEF相比,HFpEF在老年心衰中占有更大比例。
(二)流行病学老年人心衰发病率急剧增长与衰老、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增加及医疗水平提高使患者生存期延长有关。
近年来,我国总体心衰住院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同期老年心衰患者病死率较成年患者明显升高,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且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仍在增加,预计未来老年人心衰患病率将继续攀升。
二、发病原因(一)病因老年心衰的病因主要包括心肌病变、心脏负荷过重、心脏瓣膜病及结构异常、心律失常等四类原因,常见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瓣膜病、心肌病、心房颤动等。
退行性心瓣膜病、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心肌淀粉样变性等老年特有的心脏改变也是老年心衰的重要病因。
(二)诱因诱发老年心衰的原因更为广泛,常见诱因包括:感染、急性心肌缺血、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血压波动、钠盐摄入过多、输液输血过快和(或)过多、情绪激动及药物(如抑制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和引起水钠潴留的药物)等。
(三)共病老年心衰患者常并存多种慢性疾病,如COPD、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等。
中国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一、前言右心在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多种心肺疾病均可影响右心功能,导致心力衰竭;同时右心功能也是多种心肺疾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决定因素。
右心衰竭的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医疗保健问题。
因此,右心及右心功能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右心衰竭的定义右心衰竭(RHF)是发生在右心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不足以产生机体所需要的心排出量或不能形成正常充盈压时所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RHF的诊断至少具备两个特征:与RHF一致的症状与体征;右侧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或心内压增加的客观依据[1]。
(二)右心衰竭的流行病学1.发病率和患病率美国右心衰竭的患病率为5%,和左心衰竭相当[2],我国右心衰竭的患病率尚无流行病学数据。
资料显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发病率为2.5/百万-4.0/百万[3]。
2007年北京地区先天性心脏病总体的发病率为8.2‰,活产儿的发病率为6.7‰[4],估计我国有先心病患者约200万例,并且以每年超过10万例的速度增长,而未经手术或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者动脉型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为30%,经手术或介入治疗后的发生率为15%。
76%的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继发于系统性硬化症[5],后者的患病率为19/10万-75/10万,10-16%的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6]。
美国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为0.5‰,每年约有60万新发病例[7]。
急性肺栓塞患者2年内有3.8%的患者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8],每年美国有2500例新增病例。
北京、辽宁、湖北农村地区15岁及以上人群调查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病率平均为3%,估计我国有2500万例COPD患者[9]。
我国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0.9%,前3位病因分别为冠心病(45.6%)、高血压病(12.9 %)和风湿性心瓣膜病(18.6%),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仍有上升趋势[10],左心疾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射血及(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已发展为21 世纪最重要的慢性心血管病症[1]。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心衰指南相继颁布,如2012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 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及2014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为慢性心衰的规范治疗奠定了基础。
中医中药是心血管病防治的“中国特色”,在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维持心功能及减少再住院率方面显示有一定优势,但在西医指南中却鲜有提及。
在2014 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中药被列在有争议、正在研究或疗效不能肯定的药物中。
在这种背景下,2014 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出台,系统总结归纳了心衰的中医证候特征、辨证分型及治疗,对进一步规范慢性心衰的中医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慢性心衰防治中各有特点,中西医联合治疗心衰在临床实践中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如何以病人为中心,中西医优势互补、有机结合,是建立有中国特色慢性心衰诊疗方案的关键。
基于此,由陈可冀院士、吴宗贵教授牵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在系统评价慢性心衰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于2015 年底完成了《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共识》主要包括要点说明、前言、慢性心衰的临床评估、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慢性心衰的治疗五方面内容。
其中慢性心衰的临床评估及西医治疗部分是对2014 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内容的精炼,本文不再赘述。
右心衰竭的诊断及治疗
右心衰竭的诊断及治疗右心衰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右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不足以提供机体所需要的心输出量时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第二十八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刘乃丰教授结合2017年ACC/AHA/HFSA心力衰竭指南,就右心衰竭的诊断及治疗这一话题进行了学术报告。
右心衰竭的诊断至少具备2个特征:与右心衰竭一致的症状与体征;右侧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或有右侧心内压增加的客观依据。
一、右心衰竭的诊断标准右心衰竭的诊断标准如下:(1)存在可能导致右心衰竭的病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存在左心衰竭、肺动脉高压、右室心肌病变(包括右心室梗死、限制性病变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右侧瓣膜病变,以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2)存在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主要由于体循环静脉淤血和右心排血量减少。
症状主要包括活动耐量下降、乏力以及呼吸困难。
体征主要包括颈静脉压增高的征象、肝脏增大、中心性水肿(如胸腔积液、腹水、心包积液)和外周水肿,以及这些体征的组合。
(3)存在右心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和心腔内压力增高的客观证据主要来自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核素、磁共振等。
右心导管可提供心腔内压力增高和功能异常的证据。
二、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首先应考虑积极治疗导致右心衰竭的原发疾病,减轻右心的前、后负荷及增强心肌收缩力,维持窦性节律、房室正常顺序和间期,以及左、右心室收缩同步。
1.左心衰竭合并右心衰竭大多为慢性病程,即先有左心衰竭,随后出现右心衰竭,但也有部分情况是左、右心同时受损。
右心衰竭加重时呼吸困难会减轻,血压易偏低。
基本治疗原则可以遵循左心衰竭治疗的相关指南,但需要更加重视容量的平衡管理,保持恰当的前负荷是必要的。
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可能有益,但缺少充分的临床证据,仅适用于平均动脉压(MAP)>25mmHg、肺动脉舒张压-肺毛细血管嵌楔压(PCWP)>5mmH g的反应性肺动脉高压患者。
避免应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类前列环素。
2018中国心衰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r=reduced)、射血分数保 留的心衰(HFpEF,p= preserved)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mr=mid-range)。
利钠肽升高为 B型利钠肽(BNP)>35 ng/L和/或 N末端 B型利钠肽原(NT-proBNP)>125 ng/L; 心脏舒张功能异常指标见心力衰竭的诊断和评估中的经胸超声心动图部分 。
或BNP≥35pg/ml
是
超声心动图
否
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
是
分类
HFrEF HFmrEF HFpEF
合并症评估
开始治疗
否
否
心衰可能性小, 考虑其他疾病
基础治疗
临床评估 仍有症状
再评估
慢性HFrEF患者的治疗流程
HFrEF患者,NYHAI~IV级
ACEI/ARB+β受体阻滞剂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急性心肌梗死后LVEF≤40%,有心衰症状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不能耐受ACEI的HFrEF患者推荐用ARB
推荐类别 证据水平
Ⅰ
C
Ⅰ
A
Ⅰ
A
Ⅰ
A
Ⅰ
B
Ⅰ
A
ARNI
对于NYHA心功能Ⅱ~Ⅲ级、有症状的HFrEF患者,若能够耐受ACEI/ARB,推荐以ARNI替代ACEI/ARB ,以进一步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Ⅱa
Bபைடு நூலகம்
优化药物过程中应根据用药指征(如上表)合理选择药物及起始剂量,逐渐滴定至各自的目标剂量或最大耐 受剂量,以使患者最大获益,治疗中应注意监测患者症状、体征、肾功能和电解质等。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要点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 (精简版)》要点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预防和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本指南将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分期、评估、诊断、预防、治疗及管理,以及心力衰竭的医疗质量控制等,以期为提高我国心力衰竭综合管理水平提供指导。
近年来,全球在心力衰竭(心衰)临床和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进步。
为了在国内推广心衰领域最新诊疗成果,提高我国心衰和心肌病的诊治和管理水平,改善我国心衰和心肌病患者的预后,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立项发起,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从事心衰研究的专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证据,撰写了《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其中完整版发表在《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精简版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
1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和分期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定义包含三个方面:(1 )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舒张功能)和(或)射血能力(收缩功能)受损;(2)产生相应的心衰相关的临床症状和(或)体征;(3)通常伴有利钠肽水平升高,和(或)影像学检查提示心原性的肺部或全身性淤血,或血液动力学检查提示心室充盈压升高的客观证据。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和速度可以分为慢性心衰(CHF)和急性心衰(AHF)eAHF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慢性心衰的症状或体征突然恶化或急性加重,称为"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 )〃,是AHF的主要形式之一,约占80% ~ 90% ;另一种是既往有或无基础心脏病患者由于基础心脏病加重或急性心脏病变出现,抑或心脏因素导致的首次发作,称为〃新发的急性心力衰竭〃,约占10% ~ 20%。
根据患者初次评估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水平,心衰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二〃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力衰竭(HFmrEF )〃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y。
右心衰竭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2. 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不全、瓣膜病 )
3.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肺动脉高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4.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5. 原因不明和/或多因素所致肺动脉高压(血液系统疾病 、结节病 、肿瘤等)
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治疗
●
基础病因治疗:先心病(艾森曼格综合征红细胞压积﹥65%时可 放血治疗)及时行介入或外科手术,严重PAH或晕厥者避免过度 体力活动。
室性心律失常者植入ICD。导管射频消融可用于反复室性快速心
律失常ICD频发放电者。
●
限制型心肌病(RCM):地尔硫卓、β-阻滞剂、ACEI可缓解症 状,酌情用抗凝剂,控制心律失常。严重内膜心肌纤维化或附 壁血栓可行心内膜剥脱术,切除纤维性心内膜,根据瓣膜反流 情况行瓣置换术,终末期可行心脏移植术。
COPD右心衰治疗
●
积极治疗原发病:吸氧、解痉、平喘、祛痰、抗感染等,随低氧 改善,心功能也将改善。 利尿剂:缓利、间歇、小量、联合、交替使用。 强心剂:对单纯右心衰效果差,选速效制剂从小剂量起用。 正性肌力药: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米力农。
● ● ●
●
血管扩张剂:使用硝普钠等血管扩张剂时,应加大吸氧流量以克
梗阻等。三尖瓣、肺动脉瓣返流、房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等
可导致容量负荷过度。
右心室心肌自身病变:右室梗死和缺血、右室心肌病等。 心包疾病和体循环回流受阻:缩窄性心包炎、三尖瓣狭窄等。
右心衰的病理生理学与发病机制
右心室高顺应性特点,其对容量负荷适应性较强,而对压力负荷 不能很好适应,
有关神经激素系统过度激活导致右心衰机制研究较少,推测与左 心衰竭机制相似,儿茶酚胺、RAS、利钠肽、内皮素等神经内分 泌因子过度活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导致右室心肌重构、心 肌细胞凋亡、基因异常表达、水钠潴留等。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评估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给予抗凝或溶栓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
电解质紊乱处理流程
根据电解质异常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纠正方案,如补钾、补 钠等。同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避免电解质紊乱的再次发生。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共识解读总结
强调综合评估
诊断标准更新
治疗策略优化
本次共识强调了对射血分数保 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 进行综合评估的重要性,包括 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 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以全面 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ABCD
针对心律失常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 ,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术或起搏器植入术。
针对电解质紊乱
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 电解质平衡。
并发症处理流程梳理
肾功能不全处理流程
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必要时行肾脏替代治疗。
心律失常处理流程
明确心律失常类型,评估风险和预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药物 治疗、电复律、射频消融术等。
型,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诊断与治疗存在挑战。
目的
02
制定中国专家共识,提高HFpEF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改善患者
预后。
重要意义
03
该共识的制定对于规范我国HFpEF的诊疗流程、提高诊疗质量
、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适用范围及目标人群
0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心血管内科、老年科、全科医学科等相关科室的医
ACEI/ARB类药物
可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衰的死亡率 和住院率,是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 竭患者的首选药物。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可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尤其适用 于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质量评价和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质量评价和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01 背景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其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最后战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最终发展为心衰,使得我国心衰患病率持续增高。
近30年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心衰已成为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为帮助医务人员在制订心衰诊治策略时基于最好的循证医学证据,多个国家(包括中国)都制定了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并不断更新,对我国临床医生进行心衰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心衰防控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治疗欠规范,治疗现状与指南推荐仍存在较大差距,不同级别的医院心衰诊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改善预后的治疗药物使用率有所提高,但目标剂量达标率很低[1];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的非药物治疗,如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的比例很低[2];心脏康复和长期随访实施困难;尚未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心衰分级防治体系和双向转诊模式。
近年来,为进一步规范心衰的诊疗和管理,我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017年,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发起的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和认证项目,目前累计认证400余家。
2019年4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制定了《心力衰竭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心衰分级诊疗的重点任务包括建立心衰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利用医联体创新服务模式和明确心衰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心衰诊断流程图
更新要点四:心衰的治疗--分类而治、个体化
指南强调了“新四联”在慢性HFrEF患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推荐血管紧张素 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II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 SGLT-2i四联疗法作为HFrEF的基础治疗方案,除非药物禁忌或不耐受。
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 与治疗指南更新要点
引言
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 并参考国外最新心衰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 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 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 了《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新版指南在“中 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心衰领 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专家共识和诊治方法进行了全面介绍和 更新,本PPT对该指南的主要推荐内容进行解读,以便读者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核心内容。
心力衰竭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分类
诊断标准
HFrEF
0.7%
HFrEF HFimpEF
1.症状和(或)体征
2.LVEF≤40%
1.病史 2.既往LVEF≤40%,治疗后随访LVEF>40%并较基线增加≥10% 3.存在心脏结构(如左心房增大、左心室肥大)或左心室充盈 受损的超声心动图证据
备注
随机临床试验主要纳入 此类患者,有效的治疗 已得到证实
老年心衰患者发生心衰恶化和再入院的风险高,高龄是心衰患者预后差的危 险因素,应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指南强调了给予心衰患者适合的诊治和长期管理需要多学科组成的心衰管理 团队来完成。
小结
新版指南在既往专家智慧的基础上,结合心衰最新研究 进展、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撰写而成,其发布为心衰的 规范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特别是早期多机制联合药 物治疗能够使心衰患者更早、更好获益。同时,提高对 合并症的检测及针对性的治疗,也可进一步改善心衰患 者的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C:加用强心、利尿治疗,可考虑起搏治疗(CRT、AICD), 对部分先心病、瓣膜病和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可行手术治疗。 阶段D:以上治疗基础上,考虑房间隔造口术、右室辅助装置、 肺移植或心肺联合移植。
一 般 治 疗
去除诱因:如感染、劳累、妊娠、分娩(推荐硬膜外麻醉终止) 等。SaO2<92%者,在乘飞机时应给氧疗。 改善生活方式:盐<2g/日,戒烟酒,避孕(因雌激素可增加静脉 血栓风险,建议用避孕用具) 。 氧疗:可改善重要脏器缺氧,降低肺动脉阻力,减轻心脏负荷。 建议SaO2<90%者常规氧疗,肺心病PaO2<60mmHg时,持续>15h/ 日低流量氧疗,维持PaO2>60mmHg。 康复治疗:呼吸锻炼和运动等专业康复治疗。 健康教育、心理与精神治疗。
COPD右心衰治疗
●
积极治疗原发病:吸氧、解痉、平喘、祛痰、抗感染等,随低氧 改善,心功能也将改善。 利尿剂:缓利、间歇、小量、联合、交替使用。 强心剂:对单纯右心衰效果差,选速效制剂从小剂量起用。 正性肌力药: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米力农。
● ● ●
●
血管扩张剂:使用硝普钠等血管扩张剂时,应加大吸氧流量以克
右心瓣膜病右心衰的治疗
●
三尖瓣反流:利尿剂可改善静脉淤血,重度反流伴瓣膜结构异常 或药物治疗不能控制严重心室扩张,可考虑三尖瓣成形术。因机 械瓣血栓发生率高,换瓣宜选生物瓣。复发性三尖瓣反流再手术 死亡率高,不常规推荐手术治疗。 肺动脉瓣狭窄:药物效差。轻度不必干预治疗或限制运动量,5 年随访一次。重度(跨瓣压差>80mmHg)或症状性中度(跨瓣压 差50~79mmHg)可行球囊瓣膜成形术或外科瓣膜切开术。 肺动脉瓣反流:系肺狭手术或球囊瓣膜成形和法洛四联征矫治术 常见并发症。利尿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症状及预后并 延迟再手术。重度反流可行肺动脉瓣置换术。
急性右心衰可根据引起右心衰疾病(如肺栓塞或右心梗),导致 急性发作的低血压和休克而诊断。
右心衰的分期和分级
可依据类似左心衰分期划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A:有右心衰高危因素,无心脏结构变化及心衰症状和体征。 阶段B:有右心衰或结构性变化,但无心衰症状。 阶段C:有右心衰或结构性变化,伴有右心衰症状和/或体征。 阶段D:难治性右心衰,虽积极治疗,休息时也出现严重症状。
左西孟旦:钙离子增敏剂,有扩血管和正性肌力作用。 合理抗凝:治疗和预防ARDS者肺微小血栓形成。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短期内用于右心支持有效,增加冠脉血流,血压 升高,减少升压药使用(可致肺血管收缩)。 体外膜氧合(ECMO):心肺转流可降低肺动脉压和右室负荷,减少右室充盈和 射血负担,改善左室充盈。应用期间需抗凝,高速转流会影响血细胞,需监测 血小板和血色素。
右心衰的临床表现
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疲乏,消化道症状,浮肿,夜尿增 多,心悸等。
体征:原有心脏病的体征,发绀,心脏增大,病理性心音及
杂音,P2亢进,Graham-Stell杂音,体循环淤血征,晚期消
瘦甚至恶病质。
右心衰的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 X线胸片:无特异性应密切结合临床。 超声心动图:是筛查右心衰病因的重要手段,也可用于病情监 测。心肌做功指数(MPI)又称Tei指数,定义为右室等容收缩 时间(ICT)+ 等容舒张时间(IRT)与射血时间(ET)比值, 被认为是评价右室整体功能有价值指标,且不受心率、右室形 状、前后负荷等因素影响。实时三维超声(RT-3DE)可与MRI 三维成像媲美。 放射性核素显像、磁共振成像、右心导管血流动力学检查。 六分钟步行距离、血清BNP等。
常充盈压时所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RHF诊断至少具备两个特征:与RHF一致的症状与体
征;右心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或心内压增加的客观依 据。
右心衰的流行病学
美国右心衰患病率为5%,和左心衰相当,我国右心衰患病率尚无 流行病学数据。
我国先心病患者约200万例,以每年>10万例速度增长,北京等
农村15岁及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平均为3%,风心瓣膜病、特发
右心衰的诊断
目前尚无国际公认诊断标准。专家委员会建议采用下述标准:
存在右心衰症状和体征的组合。 存在右心结构,功能和心腔内压力增高的客观证据(主要来自影
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核素,磁共振等)。
存在可能导致右心衰病因(尤其是左心衰,肺动脉高压,右室心 肌病变,右心瓣膜病和某些先心病)。
●
2008年美国Dana Point肺动脉高压分类
1. 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AH) 1.1 1.2 1.3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可遗传性肺动脉高压、骨形成蛋白受体、不明基因等 药物和毒物所致的肺动脉高压
1.4
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结缔组织病、 HIV感染、门脉高压、先心病等
1.5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1’. 肺静脉闭塞性疾病(PVOD)和/或肺毛细血管瘤病(PCH)
●
●
钙通道阻滞剂:行急性肺血管反应性试验,阳性可选CCB。
特异性药物 :前列环素类、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地那非 )。
●
非药物治疗:经皮球囊肺动脉扩张或支架置入术,经皮球囊房间 隔造瘘术、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心肺移植术。
第一大类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用药注意
●
硝酸酯类和硝普钠不能选择性扩张肺动脉,反因降低主动 脉及外周动脉压加重右心缺血缺氧,增加肺动脉阻力,加 快患者死亡,应避免使用。
性肺动脉高压、肺血栓栓塞症、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等 均是右心衰常见病因。
冠心病和高血病等左心疾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可进一步发展为肺 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
右心衰的病因
右心室压力和/或容量负荷过度:慢性左心衰是致右室压力负荷 过重最常见原因,其他如肺栓塞、动脉型肺动脉高压、COPD等呼 吸系统疾病/低氧相关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致右室流出道
●
●
急性右心梗右心衰的治疗
●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吸氧、止痛等。危重者可置Swan-Ganz管 监测RAP、PCWP等参数以指导用药。
●
优化右室前、后负荷:无左心衰时慎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吗 啡,首选扩容治疗。
稳定血流动力学:经有效扩容后仍低血压者,可用多巴酚丁胺、 左西孟旦、多巴胺和米力农。 维持房室有效顺序起搏 :心扑或房颤可选胺碘酮或电复律,高 度房室阻滞可临时起搏。
服血氧分压下降。 合理抗凝:可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7~10天一疗程。
●
ARDS右心衰的治疗
●
● ●
控制感染,合理氧疗,减少毒素和缺氧对心肌损伤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右心衰。
合理机械通气:采用小潮气量,在保证氧合基础上尽量降低PEEP水平。 严格液体管理:既保证适当灌注又减少肺水肿。
●
正性肌力药:血压正常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低血压者用去甲肾上腺素,可 与扩血管剂合用。
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分四级)可用于右心衰竭。
右心衰不同阶段治疗原则
阶段A: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酒,加强锻炼。 阶段B:强化原发病治疗(瓣膜病,先心病手术,积极治疗肺动 脉高压等)。与左心衰不同,第一大类肺动脉高压致右心衰,不
建议用ACEI、ARB、β- 阻滞剂(可能导致体循环压力明显下降,
药物治疗
●
利尿剂:COPD者应避免用强利尿剂所致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期 间须监测血气分析、血电解质。 洋地黄制剂:缺氧和低血钾易发生洋地黄中毒,COPD者慎用。 抗凝治疗:因体循环瘀血,卧床,易合并静脉血栓,发生肺栓 塞,可用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抗凝。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酚丁胺和多巴胺。 ACEI与β受体阻滞剂:在全心衰,ACEI能增加右室射血分数, 减少右室舒张末容量,减轻右室充盈压;β阻滞剂卡维地洛或 比索洛尔能改善右室功能。
● ● ●
●
左心衰合并右心衰的治疗
●
一般治疗:控制病因,去除诱因,适当休息,防治静脉血栓,适 当限钠控水;低氧血症者吸氧。
●
药物治疗:利尿剂、ACEI、β阻滞剂、洋地黄、磷酸二酯酶抑制 剂、左西孟旦等。
●
器械治疗:CRT、ICD、单独左心辅助装置可能加重右心负荷,建
议双心室辅助。
●
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纠正病因(如PCI),晚期左心衰合并右心 衰无法纠正可考虑心脏移植。
梗阻等。三尖瓣、肺动脉瓣返流、房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等
可导致容量负荷过度。
右心室心肌自身病变:右室梗死和缺血、右室心肌病等。 心包疾病和体循环回流受阻:缩窄性心包炎、三尖瓣狭窄等。
右心衰的病理生理学与发病机制
右心室高顺应性特点,其对容量负荷适应性较强,而对压力负荷 不能很好适应,
有关神经激素系统过度激活导致右心衰机制研究较少,推测与左 心衰竭机制相似,儿茶酚胺、RAS、利钠肽、内皮素等神经内分 泌因子过度活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导致右室心肌重构、心 肌细胞凋亡、基因异常表达、水钠潴留等。
不同基础病导致右心衰的治疗
肺动脉高压与右心衰
●
肺动脉高压(PH)指各病因引起肺血管床结构和/或功能改变, 导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终右室扩张, 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
以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所测肺动脉平均压≥25mmHg为诊断标准。 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AH)是其分类中第一大类,其诊断标准是 肺动脉平均压≥25mmHg,且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5mmHg 。
●
● ●
非药物治疗
●
因左右室不同步可使右心衰恶化,左右心室同步治疗可改善
心衰。
●
常合并QRS间期明显增宽,当QRS间期大于180ms时,易发室速 和心脏猝死。治疗原发病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如开通 狭窄冠脉,矫正心脏畸形,解除瓣膜狭窄,降低肺动脉压, 控制右心衰;对可诱发的单型室速可行射频消融治疗,对发 生猝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