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采食量影响与调控的几大技术关键点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中的投料量与频率控制

水产养殖中的投料量与频率控制

水产养殖中的投料量与频率控制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方式,对于保障人们对鱼类等水产品的需求起着关键作用。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投料量和投料频率的控制是影响水产养殖效益和鱼类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讨论水产养殖中的投料量与频率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合理的投料策略。

一、投料量的控制在水产养殖中,合理的投料量可以确保鱼类的健康生长和良好的养殖效果。

投料量的控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鱼类种类和生长阶段:不同种类的鱼类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的需求量不同。

如幼鱼阶段需要较少的饲料,而成鱼阶段需要更多的饲料来满足其能量需求。

因此,在投料量的控制中要注意根据鱼类的种类和生长阶段进行合理调整。

2.水质条件:水质的变化会影响鱼类对饲料的摄食情况。

水质恶劣或污染严重时,鱼类摄食欲望会下降,需要适当减少投料量。

而水质优良时,鱼类的食欲会增加,可适度增加投料量。

3.鱼类的健康状况:鱼类的健康状况是投料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发现鱼类出现异常情况,如食欲减退、消瘦等,可能是投料量过多或过少引起的。

及时调整投料量,确保鱼类的健康成长。

二、投料频率的控制投料频率的控制对于水产养殖的效益同样至关重要。

合理的投料频率可提高鱼类对饲料的摄食率,并避免造成浪费和水质污染。

1.同一时间段内的投料次数: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的鱼类对投料次数要求不同。

一般而言,幼鱼需要更频繁的投料,如每天3-4次;而成鱼的投料次数可以适当减少至每天1-2次。

同时,也要注意控制单次投料的数量,以避免过度投放造成浪费。

2.鱼类摄食的时间和习性:了解鱼类的摄食时间和摄食习性,可以帮助确定投料的最佳时间和频率。

例如,如果鱼类在早晨和傍晚的时间段更愿意摄食,可以在这些时间段增加投料次数。

3.水质调节:合理的水质调节可以提高鱼类对饲料的摄食欲望。

根据水体中的溶解氧、温度等指标,适当调整投料频率,保持水质的稳定和优良。

三、建立科学的投料策略在水产养殖中,建立科学的投料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殖效益和鱼类的健康生长。

管好四大因素 保证水产养殖效果

管好四大因素  保证水产养殖效果

管好四大因素保证水产养殖效果影响养殖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总有几项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在水产养殖中,譬如:水质、饲料、养殖体的疾病与应激反应就是影响养殖效果的四大关键因素。

一、水质水质调控的是:溶解氧、水温、氨氮、亚硝酸氨、有机物等要素,关键是为养殖体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1.水的肥度:水的肥度主要是指水中浮游植物的含量。

水的肥度适宜,指水中浮游植物量适宜。

浮游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能够保证水中有丰富的溶解氧。

在溶解氧达到5~6毫克/升时,生长速度将达到最大,是溶解氧小于1毫克/升时的2~3倍,饲料效率也是1毫克/升时的2倍以上。

而且丰富的浮游植物是鱼苗、虾苗和浮游动物最好的饵料,能够节约饲料。

并且浮游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要吸收氨做为自身的营养源,能降低水中氨氮的浓度,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适宜的水体肥度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基础。

2.水温:由于鱼、虾是变温动物,温度不同会引起鱼虾体内的消化酶产生很大差异,水温也是影响鱼虾生长速度和饲料系数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鱼虾的最适生长温度一般是25℃左右,当水温过低或过高都会造成生长速度下降和饲料系数升高。

当水温低于15℃,基本处于不长阶段,此时投料主要是起到驯食作用;到了7、8月份,本应是鱼虾最佳生长时间,但如此时连续高温,底层水温达到34℃时,鱼、虾处于不吃不长或只吃不长的状态下,严重影响鱼、虾的生长。

3.氨氮:氨氮是通过鱼虾的粪便和呼吸所产生的。

在低密度养殖或天然水域中氨氮可以通过自净化作用被降解或吸收。

氨氮可以通过浮游植物吸收一部分;也可以在氧气和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氮,在氧气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无毒的硝酸氮,并最终被浮游植物所利用。

但是如果水过于消瘦(缺乏浮游植物)或者养殖密度过大,氨的自净化作用赶不上氨的排泄速度,或由于缺氧阻碍了氨→亚硝酸氮→硝酸氮的转化。

氨就会在水中沉积下来,影响鱼虾的生存,严重的造成鱼虾死亡。

4.亚硝酸氮:亚硝酸氮主要是由氨氮转化而来,当氨氮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亚硝酸氮,而由于缺氧及缺乏硝化细菌,使得亚硝酸氮→硝酸氮的转化受阻而造成亚硝酸浓度升高,造成鱼虾亚硝酸中毒。

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

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

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对水中各种水生生物的饲养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提供人类所需的各类水产产品。

而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是确保水产养殖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

一、饲料配方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饲料配方是水产养殖中的一项关键工作,合理的饲料配方可以保证水生生物的健康生长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饲料配方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如水生生物的种类、年龄、生长阶段、生长环境等。

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对饲料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合理的饲料配方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浪费,降低养殖成本。

在饲料配方中,需要合理选择主要原料和辅助原料,确保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充足和平衡。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饲料的形态和口感,以及饲料的消化率和吸收率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饲料配方的重要性在于满足水生生物的营养需求,促进其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二、饲养管理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饲养管理是水产养殖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涉及到水池或池塘的水质管理、水体循环系统的稳定运行、饲料的投喂和消化吸收、疾病防控等多个方面。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水生生物的养殖效率,减少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养殖成本。

首先,水质管理是饲养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水质的稳定和优良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理健康至关重要。

要合理控制水中溶解氧、水温、PH值等指标,保持水体清洁,及时排除底泥和废料,确保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浓度不超过安全范围。

其次,饲料的投喂和消化吸收也是饲养管理的重要环节。

投喂时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量的控制,避免浪费和过度喂养引起的污染和疾病发生。

饲料的消化吸收需要观察水生生物的饮食和排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饲养管理措施。

最后,疾病防控是水产养殖中非常重要的饲养管理工作。

水生生物易受到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侵袭,而疾病的发生将直接影响养殖效益。

水产养殖动物摄食及其营养调控

水产养殖动物摄食及其营养调控
摄食是鱼类等水产养殖动物获
取营养和能量的唯一途径,动物通过 摄食为个体的存活、生长、发育及繁 殖等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水产动物 的摄食包括摄食行为、摄食量、摄食 频率、摄食节律等。集约化水产养 殖中,饲料通常占养殖成本的60%以 上,合理的投喂不仅使养殖动物可以 获得充分、均衡的营养,而且可以降 低饲料用量,提高生长效率,降低养 殖成本,还可以减少废物排放,降低 渔业污染。
一、水产养殖动物调节机制对食 欲的影响
(一)内外调控
鱼类食欲的调控包括中央调控和 外周调控,中央调控主要在下丘脑区 域,该区域整合来自各种物理、代谢 或者内分泌的信号,再通过中枢神经 系统发出刺激或者抑制摄食的信号。 外周调控包括通过脑发出的或者消化 道反馈体液信号,如由胃、肠等合成 的脑肠肽Ghrelin,具有促进生长激素
图1 中央和外周调控示意图(自Volkoff et al. 2005) AgRP:豚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 protein; BBS/GRP:铃蟾肽/促胃肽bombesin/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CART:可卡因和安非他明调节转录产物cocaine-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 CCK: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CRF: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hin-releasing factor; GH: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LP:胰高血糖素样肽glucagons-like peptide; MSH:黑素细胞刺激素 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 NPY:神经肽Y neuropeptide Y; POMC:鼠抗人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

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与管理技巧

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与管理技巧

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与管理技巧水产养殖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养殖方式,既可以提供丰富的水产品供应,又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然而,要实现高质量和高产量的水产养殖,饲料的配方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一些在水产养殖中常用的饲料配方和管理技巧,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提高养殖效果的方法。

一、饲料配方1. 蛋白质含量的控制:蛋白质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发育。

根据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的水产动物,适当调整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

通常,幼苗期的水产动物需要较高蛋白质含量的饲料,而成年期则需要适量降低蛋白质含量。

2. 脂肪含量的平衡:脂肪是水产动物饲料中的重要能量来源,但过多的脂肪含量会导致水质恶化并增加养殖成本。

因此,在饲料配方中需要控制脂肪含量,确保适量的能量供给。

3. 动物原料的合理利用:水产养殖中常用的饲料原料包括植物蛋白、动物蛋白和混合蛋白。

在配方中,应根据价格和营养含量考虑,合理搭配不同的原料,使饲料成本降低同时满足水产动物的养分需求。

4. 添加必需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健康非常重要。

在饲料配方中,应添加适量的必需微量元素,如铜、锌、铁等,以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和生长效益。

二、饲料管理技巧1. 定时定量喂养:水产动物的消化功能有限,过量的饲料会导致水质恶化和浪费。

因此,应按照规定的投喂量和频率进行喂养,避免过度投喂。

2. 饲料湿化处理:水产动物普遍具有悬浮性喂食习惯,因此饲料的湿化处理非常重要。

湿化后的饲料能够更好地分散在水中,提高水产动物的采食率和消化率。

3. 增加饲料的可溶性:可溶性饲料可以更容易被水产动物吸收消化,提高饲料利用率。

在饲料配方中,可以适当添加可溶性维生素、酶和氨基酸等,以提高饲料的可溶性。

4. 加强饲料的稳定性:饲料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水产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消化。

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些稳定剂和抗氧化剂,以延长饲料的保质期和营养价值。

水产养殖中的生长调控与增重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生长调控与增重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生长调控与增重技术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其发展对于满足人们的食品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如何有效地提高水产养殖的生长速度和增重效果,一直是养殖户和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生长调控与增重技术,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饲料配方的优化饲料是影响水产养殖生长和增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饲料配方能够提供养分均衡的营养物质,满足养殖动物的需求。

在饲料配方中,应根据不同品种和生长阶段的需求,调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成分的比例。

例如,对于肉食性水产养殖动物,应提供高蛋白质的饲料,以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求。

二、合理的养殖密度养殖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者容积内的养殖动物数量。

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有效避免因过度拥挤而导致的生长受限。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造成饲料利用不高、排泄物积累过多等问题,从而影响生长速度和增重效果。

科学的养殖密度应考虑到养殖动物的大小、生长速度以及水质等因素,以确保它们能够正常生长。

三、环境调控水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良好的环境条件对于水产养殖的生长和增重至关重要。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调控水质、水温、光照和氧气供应等因素。

适宜的水温和水质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食欲和消化吸收能力,进而促进生长和增重。

光照对于某些水产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保持适宜的氧气供应能够提高养殖动物的代谢水平,促进其生长。

四、使用生长促进剂生长促进剂是一种能够改善养殖动物生长和增重效果的物质。

常用的生长促进剂包括生长激素、酶制剂和抗生素等。

生长激素能够刺激养殖动物的胃肠道发育和蛋白质合成,从而增加其生长速度。

酶制剂可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增加养殖动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

抗生素则可以预防和治疗养殖动物的疾病,减少生长受限。

然而,在使用生长促进剂时应注意合理用药,避免对环境和养殖动物造成不良影响。

五、遗传改良遗传改良是提高水产养殖生长和增重效果的长期有效方法之一。

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与水质管理要点

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与水质管理要点

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与水质管理要点在水产养殖业中,正确的饲料配方和水质管理是保证水生生物健康生长和高产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与水质管理的要点,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饲料配方1. 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是水生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必需营养物质。

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对蛋白质的需求不同,因此,在制定饲料配方时,应根据目标养殖的水生生物种类和生长阶段来确定蛋白质含量。

一般而言,鱼类需要较高含量的蛋白质,而虾类则需要较低蛋白质含量。

2. 脂肪含量:脂肪是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

合理的脂肪含量能够提高饲料的能量密度,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

饲料中脂肪含量的确定应根据目标养殖的水生生物种类、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进行调整。

3. 矿物质和维生素:饲料中适当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可以满足水生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需求。

矿物质包括钙、磷、铁等,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

根据不同的水生生物种类和生长阶段,确定合理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添加量,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4. 添加剂的应用:添加剂在饲料中的使用可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稳定性,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

常见的添加剂包括氨基酸、酶制剂、抗生素等。

然而,在使用添加剂时需要谨慎,遵守相关法规,并避免添加剂残留对水质和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二、水质管理1. 水质监测:水质是水生生物生长的基础,因此对水质的监测非常重要。

常规监测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监测水质可以帮助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调整,以确保水生生物的健康生长。

2. 水质调控:根据不同的水域和养殖对象,采取适当的措施调控水质。

如通过增氧设备维持水体溶解氧含量、调整饲料投喂量以减少氮排放、控制养殖密度等。

合理的水质管理可以降低疾病爆发的风险,提高养殖效益。

3. 水体循环利用:在水产养殖中,水体的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或者建立湿地过滤系统等技术可以有效净化和回收废水,减少水质污染。

养鱼高效饲喂技术要点

养鱼高效饲喂技术要点
类 的摄食率随水体中的溶氧量增加而增加。
三 、 喂 次数 和 投 喂 方 法 投 1投喂次数 : 、 投喂次数是指当 日投饲确定以后 , 一天之
() 2 投喂率表法 : 即参考投喂率和池塘 中鱼的重量来确 定 日投喂量 , 即 日投喂量= ( 池塘鱼 的重量× 投喂率 , 中鱼 池 的重量可通过抽样计算获得。 ) 此外 , 还应根据鱼的生 长情
氧含量低 ,鱼类 由于生理上的不适应 ,使摄食和消化率 降
年饲料总需要 量 , 然后根据 季节 、 水温 、 水质 与养殖对象的
生长特点 , 逐月 、 逐旬甚至逐天的分 配投饲量 。
低, 并消耗较多的能量。 因此生长缓慢 , 饲料率低下 。 据苏联 学 者 B符拉索夫测定溶氧与鲤鱼饲料 消耗 的关 系 , . 可见 鱼
养鱼高效饲喂技术要点
张春源
在养鱼生产中 ,饲料投喂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饲料的 转化率及养殖效果 , 因此 , 掌握运用好 饲料 的投喂技术是一


1水温 与投喂量 : 、 鱼类是变温水生动物 , 水温是影 响鱼 类 能量代谢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在一定的水 温范围内, 鱼类 的能量代谢将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 , 出这个范 围, 超 其代谢
影响鱼摄食 的因素很多 , 如光线弱强 , 人类活动等 。但 从水质理化环境分析 , 在水质环境 良好的条件下 , 影响投喂
个不容忽视的重要 问题 , 直接关 系到养殖的经济效益 。


投 喂 量 的 确 定
又趋于下降 ,如鲤 鱼 (0 0 5 10克 )的摄食 率在 1"时为 5 C
24 ,0 时 为 3 % ,5 时 为 48 ,0 .% 2 ℃ . 2℃ 4 .% 3 ℃时 为 68 , .% 所

影响采食量的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

影响采食量的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

一、环境因素各种造成动物应激的环境因素如拥挤、运输和环境温度等,均会降低动物的采食量。

因为应激使动物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糖原和脂肪分解加速,血糖浓度提高,从而降低采食量。

二、饲喂技术正确的饲喂技术能够使动物保持强烈的食欲,以最节省的饲料消耗,达到最高的生产水平。

(一)饮水水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

只有在饮水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动物的采食量才可达到最大。

此外,饮水的清洁卫生也很重要。

动物会拒绝饮用被粪尿等污染的水源。

(二)饲料形态与粉料相比,颗粒料可提高采食量。

与整粒籽实相比,压扁或破碎可提高采食量。

反刍动物,粗饲料磨碎或制粒,可降低或消除反刍,增加食糜通过消化道的速度,降低胃肠道的紧张度,增加采食量。

任何降低饲料粉尘的方法均可提高采食量。

鱼类摄食要求饲粮颗粒必须与鱼体大小相适应。

(三)饲喂方式和时间自由采食时动物的采食量高于限饲时。

少喂勤添可使动物保持较高的食欲,并减少饲料浪费。

在环境温度过高时,将饲喂时间改在夜间气温凉爽时,可保持采食量不下降。

在人类营养中,通常认为少食多餐比每日2-3餐增重较快。

仔猪实验发现,饲粮添加风味剂后,14日龄仔猪在24小时内的采食频率提高。

这可能使饲粮不断地摄入消化道,从而使养分消化吸收达到最佳状态。

(四)饲喂的连续性从营养上讲,动物从出生起的整个生命,虽然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但前后之间存在连续性。

如母猪妊娠期的采食量不仅影响妊娠期母猪的增重、胎儿的发育,也会影响泌乳期的采食量,从而影响产乳量。

因此,应该从全局的观点来决定母猪各阶段的采食量和饲养方式。

此外,需注意,凡增减喂量或变换饲料种类,均应采取逐渐更换的方法,不可骤然打乱采食习惯。

否则,轻则引起不安、消化紊乱,便秘或下痢;重则引起胃扩张、肠结、甚至死亡。

一、环境因素各种造成动物应激的环境因素如拥挤、运输和环境温度等,均会降低动物的采食量。

因为应激使动物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糖原和脂肪分解加速,血糖浓度提高,从而降低采食量。

水产养殖中的生长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生长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生长调控技术水产养殖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行业,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如何科学有效地控制水产动物的生长成为了养殖户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因此,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生长调控技术,旨在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和降低养殖风险。

一、饲料调控技术饲料是水产动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水产养殖中,合理的饲料配方和营养调控对于促进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饲料配方调控:根据不同水产动物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饲料,确保其能够提供所需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元素。

此外,添加一定比例的添加剂(如生长激素、酶制剂等)也可以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从而促进生长。

2. 营养调控:通过增减特定的营养物质,调节水产动物生长速度。

例如,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摄入量可加速生长,而限制饲料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则可以控制生长速度,实现精细化调控。

二、环境调控技术水产动物的生长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合理调控养殖环境可以有效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

1. 温度调控:水温是影响水产动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不同水产动物的温度适应性,合理调控养殖水体的温度可以改善养殖环境,促进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2. 水质调控:水质对水产动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应时刻监测和调控养殖水体的pH值、溶解氧、氨氮等指标,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三、疾病防控技术疾病是水产养殖的常见问题之一,它会严重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

因此,合理的疾病防控措施对于稳定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1. 预防为主:通过加强养殖管理,保持水产动物的健康状态,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例如,定期清洗和消毒养殖池塘,避免污染物积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

2. 合理用药:一旦发生疾病,及时采取合理的药物治疗措施,减轻疾病对水产动物生长的影响。

但要注意遵循兽药使用安全规范,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兽药。

四、生物技术调控技术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不断扩大,为生长调控提供了新的途径。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生长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生长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生长调控技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水产食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业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支柱。

而在水产养殖中,鱼类的生长调控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生长调控技术,包括适宜水质管理、饲料营养调控、环境温度控制和生物安全防控等方面。

一、适宜水质管理水质是鱼类生长的基础,适宜的水质管理对于鱼类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鱼池的水源应来自清洁的水源,保持水质清洁无污染。

其次,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包括水溶解氧、水温、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及时调整水质,保持其在合理的范围内。

同时,要注意饲养密度的控制,避免因过多鱼只而导致水质恶化。

二、饲料营养调控饲料是鱼类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通过营养调控可以有效促进鱼类的生长。

在饲养过程中,应根据鱼类的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饲料,并注意饲养密度的调控。

同时,合理搭配饲料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比例,以满足鱼类的生长需求。

此外,采用饲料添加剂或饲料替代品,如酵素、益生菌等,可以改善饲料的利用效率,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

三、环境温度控制环境温度对于鱼类的生长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环境温度有不同的要求,要根据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进行调控。

在冬季,可以通过加温设备或增加水体保温措施,维持水温在适宜范围内,促进鱼类的正常生长。

在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高温对鱼类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还应注意环境温度的平稳变化,避免温度的急剧波动对鱼类的伤害。

四、生物安全防控在水产养殖中,生物安全防控是至关重要的。

鱼类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不同的病原体和寄生虫的侵害,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防病防虫措施。

首先,要加强鱼类的健康监测和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病疫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其次,要定期对养殖场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减少病原体和寄生虫的滋生。

此外,定期进行鱼类的免疫接种,并注意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减少疾病的传播。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生长调控技术涉及适宜水质管理、饲料营养调控、环境温度控制和生物安全防控等方面。

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

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

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水产养殖市场需求巨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些技术和环境风险。

针对当前水产养殖业的现状,高效健康养殖是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下面将分别从水质调节、饲料配方、疫病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水质调节水质是影响水产生长和生理代谢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高效健康的养殖需要对水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调节。

为了达到水质调节的目的,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每日监测水质每日定时监测水的PH值、DO值、温度、亚硝酸盐和氨氮等数值,及时进行处理。

(2)新水前置处理在投入新水之前进行物理处理、滤水去杂质,减少水污染。

(3)增加活性微生物投放活性微生物,能增加水体中有益的细菌,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进行水体净化和调节。

2. 饲料配方饲料是水产养殖的重要成分,对水产健康成长的影响巨大。

针对不同的品种和成长阶段,需要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

(1)投放保健饲料合理搭配青黄白三色,加入抗氧化物、有机酸等提高消化酶活性及增加水产耐受力等目的性添加剂,提升免疫力。

(2)根据成长阶段定制大小颗粒水产饲料可以根据不同的成长阶段定制大小的颗粒,避免浪费情况,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3. 疫病控制疾病是水产养殖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对于疑似病菌,需要及时动手防治。

(1)投放专业药品疾病初期,可以对症投放专业预防或治疗药品,如投放快速安全的含氧抗菌剂等。

(2)定期筛查定期进行病理筛查,发现问题及时防治,避免病菌扩散。

(3)使用消毒剂在更换养殖池水或承载器具等时,应使用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以防病菌滋生。

综上所述,水质调节、饲料配方、疫病控制是保证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重要技术措施,希望水产养殖者能够加强一系列环节的质量保障工作,提升水产养殖的全过程建设能力,实现农业和水产业高质量的跨足式发展。

影响鱼类摄食的三要素影响鱼类摄食的三要素

影响鱼类摄食的三要素影响鱼类摄食的三要素

影响鱼类摄食的三要素影响鱼类摄食的三要素鱼类除了维持生命最基本的新陈代谢以外,其正常游动、觅食和避敌、避害的逃逸以及鱼类抗恶劣环境、抗击病原体侵袭、受伤和患病时修复被损害组织等都会大量消耗体内的营养物。

因此,鱼类会不停的摄食以补充自身的需要,但这只是鱼类在正常环境下的生存模式。

那么,鱼情、水质和气候究竟会对鱼类的生长和我们的垂钓都有哪些影响呢?首先说一下鱼情:垂钓是在水中有鱼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一项体育活动。

那么,最基本的外出垂钓条件就是要确定所去的垂钓水域是否有鱼!在确定有鱼之后,还应该对鱼的种类、大小及密度做些详细的了解,其次还要对已经钓到的鱼的健康状况进行目检,看看鱼的皮毛是否完整?是否患有各种常见的鱼病?因为身体不健康的鱼类摄食力较低,会直接影响到垂钓的效果!一般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通常表现出充血、发炎、脓肿、腐烂和蛀腮、竖鳞等;寄生虫引起的鱼病通常表现出黏液过多、出血、羽点状或块状的孢囊;疥疮病则表现在病变部位的发炎和脓肿;白皮病是在病变部位发白、黏液少等等。

因为我们是为垂钓做准备而不是去搞养殖,所以知道这些简单的对鱼病目检的常识也就足够了!其次再说一说水质:水色标志着水的肥瘦程度和水中浮游生物的多少,同时也反映出水体的清洁与污染的程度!有经验的钓手一般都可以通过查看水色来分析和判断水质:一:黄褐色水(包括褐色水和褐绿色水):此种颜色的水体所含的藻类以硅藻、绿藻门的藻类为主。

硅藻是许多水生动物及其幼体的优质饵料。

当硅藻大量繁殖时,水体的颜色会呈黄褐色,该种水色是垂钓的上等水色!二:黄绿色水、草绿色水: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主要以绿藻门的藻类为主,如球藻、新朋藻、多芒藻等。

一般情况下,生长绿藻的水体颜色呈黄绿色,绿藻繁殖较多时水色呈鲜绿色。

绿藻可以大量吸收氮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所以以绿藻为主的水体是比较稳定的。

以上两种水色的水质都比较适应垂钓!当水体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硅藻就会大量死亡,水的颜色也会随之变化。

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

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

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水产高效健康养殖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水产养殖的产出效益和养殖环境的健康水平。

下面是关键技术措施。

1. 科学选址:选择适宜的水厂养殖场地是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基础。

要考虑土壤肥力、水质情况、水源供应等各项因素,并进行详细的水产资源调查,科学划定养殖用水表面。

2. 水质处理:水质是水产养殖的关键,其优劣直接影响养殖效果。

采取适当的水质处理措施,如水质净化、增氧等,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提供优质的饲养环境。

3. 合理饲养:通过科学配合饲料,合理确定饲养比例,养殖鱼类、虾类等水产动物的均衡营养需求。

根据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的特点,提供适宜的饮食,保证水产动物健康正常生长。

4. 疫病预防:加强对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如鱼类白点病、鱼病、蟹病等。

科学进行养殖环境的消毒和健康管理,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疫病发生的可能性。

5. 养殖管理:建立完善的养殖管理制度,包括养殖记录、养殖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和报告等。

通过定期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养殖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6. 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引入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和设备。

如利用先进的水产养殖设备,提高养殖效率和生产效益;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改良品种,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和抵抗力;应用信息技术,精确控制养殖环境。

7. 循环利用:重视水产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通过废弃物的加工和利用,充分利用废物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水产养殖的资源利用率。

8. 市场营销:加强市场调查和研究,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

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养殖规模和养殖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销售竞争力。

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涉及养殖基地选址、水质处理、合理饲养、疫病预防、养殖管理、科技创新、循环利用和市场营销等方面。

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方法的改进,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的产出效益、水产动物的生长水平和养殖环境的健康水平,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中的饲料管理策略

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中的饲料管理策略

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中的饲料管理策略在现代水产养殖业中,饲料管理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到养殖效益和水产动物的健康成长。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中的饲料管理策略。

一、饲养计划制定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计划是保证饲料管理效果的关键。

饲养计划应考虑以下因素:鱼类或虾类的生长特性、种群密度、水质状况、饲料种类与成分、水产养殖设备和管理水平。

根据这些因素,确定出合适的饲养密度、饲料种类和饲料配比,进而制定每日、每周和每月的饲养计划。

二、饲料配方设计饲料配方的设计是水产养殖中的关键一环。

合理的饲料配方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

饲料配方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饵料成本、水质条件、养殖环境和水产养殖设备等因素。

通过科学配方设计,可以调整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的含量,以满足水产动物的生长需求。

三、饮食调控饮食调控是现代水产养殖中的常用管理策略之一。

通过调控饲料供给,可以控制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改善肉质品质、减少养殖污染。

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利用断食和限饲等方法来达到调控饲料供给的目的。

合理的饮食调控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食欲、促进消化吸收,同时减少养殖的废料排放,保持水体清洁。

四、饲料控制饲料控制是一种常见的饲料管理策略,可以避免过度投喂和浪费饲料。

通过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频率,可以合理掌握水产动物的摄食量,避免过度饮食造成的浪费和排泄物增多。

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水产动物的生长状态和养殖环境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饲料的投喂量。

五、餐饵管理餐饵管理是指根据水产动物的消化特点,合理控制饵料的投喂时间和饵料形态。

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应根据其消化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饵料形态和投喂时间。

在进行餐饵管理时,应注意保持饲料的新鲜度和适口性,提高水产动物的食欲和饲料摄入量。

总结: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中的饲料管理策略对于提高养殖效益、保护水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

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

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
为了实现水产高效健康养殖,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技术措施。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建立完善的养殖环境监测和管理体系。

针对不同水产物种和养殖环境特点,制定相应的监测和管理方案,并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以保证养殖环境的稳定和无害化。

2. 优化饲料配方和投喂管理。

通过科学的饲料配方和合理的投喂策略,提高水产物种的饲养效率和养殖质量。

此外,还需要建立规范的饲料检测和质量控制体系,杜绝不良饲料的使用。

3. 引入现代化生产工艺和设备。

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如水质处理、氧气增氧、循环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等,提高生产效率和养殖品质。

4. 实行科学疾病防控措施和健康管理策略。

根据不同水产物种和养殖环境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疫苗、药物等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水产疾病的发生。

同时,制定健康管理方案,加强动物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保证水产健康生长。

5. 推广绿色养殖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养殖过程中,采用低碳、环保、节能的技术和方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

6. 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

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知识普及活动,提高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科学养殖水平和技能水平,同时引进和推广新型的高效养殖技术和设备。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食品品质控制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食品品质控制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食品品质控制在水产养殖业中,如何控制养殖食品的品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水产养殖食品的品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企业的声誉,因此,保证养殖食品的品质是每个水产养殖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从养殖环境控制、饲料与营养管理、疫病防控和养殖过程监管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进行水产养殖中的养殖食品品质控制。

一、养殖环境控制养殖环境是直接影响养殖食品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水质的良好控制是保证水产养殖食品品质的基础。

养殖池塘或水池的水质应保持清洁、无毒害物质以及适宜的水温、pH值等。

其次,养殖场的周边环境也需要保持清洁,防止污染物进入养殖水体,对于位于河流附近的养殖场,要加强河道管理,定期清理河底淤泥,确保养殖食品不受污染。

二、饲料与营养管理饲料是水产养殖食品品质的重要保障之一。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营养管理可以提高养殖食品的品质。

在饲料配方方面,应根据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需求,科学配备营养成分,确保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物质均衡。

在营养管理方面,要确保养殖动物能够充分摄取到适宜的饲料量,并监测饲料的食用情况,避免过量或缺乏。

三、疫病防控水产养殖过程中,疫病的发生是影响养殖食品品质的一大威胁。

因此,疫病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其次,要注意隔离和消毒措施,确保新投放的养殖动物不会对原有种群造成传染风险。

此外,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水质的监测和处理,严禁使用劣质饲料和药物,避免疫病的发生。

四、养殖过程监管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监管是保证养殖食品品质的重要环节。

养殖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档案记录,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操作,保证养殖食品的生产过程在规范和安全的状态下进行。

此外,水产养殖企业还应定期进行自检和抽检,确保养殖食品的品质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并及时纠正和改进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中的养殖食品品质控制是一个多方面、多环节的过程。

水生动物采食量影响与调控

水生动物采食量影响与调控
关。这通 常与鱼虾 的嗅觉和味 觉感受甚至是颗 粒的质感 直接
有 关 。 富 含 呈 味 物 质 相 对 于 较 少 呈味 物 质 的饵 料 在 换 料 的 头
行食物 的判定 ,这对于那些 肉食性的品种 特别重要 。
最初 关于鱼类是否分别存在味 觉和嗅 觉是存在 争议 的 ,
经研 究证 实鱼类 的嗅 觉是相对 于味觉 而独立存在 的,鱼的鼻
等 位 置 ,但 并 不位 于舌 头 上 。
枢 , 同时 消化 道 的物 理感 受 也参 与 采食 量 的调控 ,总体表
现为 因能而食的特性 。但是相对 于陆生动物 ,采食量 的中枢 调控在水 生动物上 的精 准度相对较 差 因此 在使 用 高能配方 时 ,鱼虾 总 是倾 向 于食入 更 多 的能 量 ,而在 使 用低 能配 方 时,总是 倾向食入较 少的能量 这是下丘脑 采食量控制 中枢
嗅 觉 与采 食 量
诱食性是人 们最 为直观可 以感受到的饵料特性 因此在 换料采食量与整体采食量
很 多时候人们将 诱食性或适 口性等 同于采食量 ,这是 非常 不
科 学的。这 简化 了对 于采 食量这一综合指 标的 内因和外 因的
在 实践 中有 两种 最为普遍 的采食 量 问题 ,即换料 采食量 和整体 采食量 。换料 采食量顾名 思 义是指在换料 过程 中突然
量浓度差异 引起的 采食 量改 变的正 常情况外 ,异常的整体 采 食量偏低 ,意味 着 鱼虾 的生长潜 力受到抑制 ,因此必然表现
为饵 料 效 果 不理 想

此 虽然氧化 的油脂 在人类 闻来是 非常 的剌鼻,但这 些挥 发性
的脂溶 性的物质 ,并不容 易使 鱼通过嗅 觉产生厌恶 的感觉。 所 以有 油脂氧化 的情况 下,我们 看到鱼 的采食行 为是 不爱影

水生动物采食量影响与调控的几大技术关键点

水生动物采食量影响与调控的几大技术关键点

水生动物采食量影响与调控的几大技术关键点在实践中,人们对于鱼虾采食量的关注度排序往往是优先于生长性能的。

但在解决采食量问题时,却往往只停留在饲料的适口性层面。

其实,采食量是动物和饵料共同决定的一个结果,因此单纯强调饵料或者是动物自身都是达不到理想的采食量调控目的的。

换料采食量与整体采食量在实践中有两种最为普遍的采食量问题,即换料采食量和整体采食量。

换料采食量顾名思义是指在换料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采食量改变。

整体采食量是指鱼虾在一段时间乃至整个生长季节的采食量情况。

采食量问题是目前配方师突出关心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拒食、料、采食速度慢、采食量下降等。

换料采食量往往与鱼虾的饵料经历或特定品种的喜好有关。

这通常与鱼虾的嗅觉和味觉感受甚至是颗粒的质感直接有关。

富含呈味物质相对于较少呈味物质的饵料在换料的头几餐是更容易获得较高的采食量的。

即使是高低食盐的浓度也会引起一定程度换料采食量的差异。

大部分换料采食量的差异仅仅表现在换料后的头几餐,而不会影响到鱼虾的整体采食量,因此也不会导致生产成绩的改变。

人们很容易观察到换料采食量的改变,并成为重要的市场竞争指标。

而整体采食量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整体采食量对养殖效果的影响要远远高于换料采食量。

除了能量浓度差异引起的采食量改变的正常情况外,异常的整体采食量偏低,意味着鱼虾的生长潜力受到抑制,因此必然表现为饵料效果不理想。

其实还有一种现象需要和采食量高度关联的是明显偏高的饵料系数。

在生产实践中如果在早期观察到养殖水体水质容易恶化,需要联想到硬颗粒吐料的情况,以尽快分析并采取措施。

能量浓度与采食量同陆生动物一样,下丘脑是水生动物采食量调控的中枢,同时消化道的物理感受也参与采食量的调控,总体表现为因能而食的特性。

但是相对于陆生动物,采食量的中枢调控在水生动物上的精准度相对较差。

因此在使用高能配方时,鱼虾总是倾向于食入更多的能量,而在使用低能配方时,总是倾向食入较少的能量。

养殖技术中的采食量控制策略

养殖技术中的采食量控制策略

养殖技术中的采食量控制策略养殖业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而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进也使得养殖成为了一个高效而可持续的产业。

在养殖过程中,采食量的控制对于动物的生长与发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养殖技术中的采食量控制策略,旨在为养殖业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

首先,养殖环境对于动物的采食量具有很大影响。

保持一个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能够增强动物的食欲并促进采食量的增加。

饲养密度的合理控制也是关键,过高的密度往往会导致竞争食物资源,从而限制动物的采食量。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科学且有效地控制养殖环境是提高采食量的基础。

其次,饲料的质量与种类也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饲料能够提供养分丰富且口感好的食物,从而激发动物的食欲。

饲料的口感和味道对动物的采食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和改进饲料配方和加工方法,以提高饲料的可口性,是提高采食量的一种重要策略。

此外,针对不同种类的动物,合理选择不同的饲料种类和饲养模式,可以使得动物的采食量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提升。

采食量控制还可以通过管理措施来实现。

例如,定时定量喂养可以让动物在规定的时间和数量内就餐,防止动物过度饥饿或过度进食。

此外,饲养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动物的食欲表现来调整饲料的投喂量,以满足动物需求的同时避免浪费。

在养殖场中,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使用自动化喂食设备,根据动物的需求和生长状态进行精确的饲喂量控制,以达到合理控制采食量的目的。

另外,健康管理也是提高采食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动物如果出现疾病或者不适,其食欲往往会受到影响而导致采食量下降。

因此,动物的养殖环境和饲养条件要保持清洁卫生,必要时进行疫苗接种和疾病防控,确保动物的健康状况良好,从而提高其采食量。

同时,定期的兽医检查和及时的治疗也是保障养殖动物健康和采食量的重要因素。

最后,养殖技术中的采食量控制策略还需考虑到动物的生长发育特点。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和品种的差异,饲养人员应调整饲料的成分和投喂量,以满足动物不同阶段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生动物采食量影响与调控的几大技术关键点在实践中,人们对于鱼虾采食量的关注度排序往往是优先于生长性能的。

但在解决采食量问题时,却往往只停留在饲料的适口性层面。

其实,采食量是动物和饵料共同决定的一个结果,因此单纯强调饵料或者是动物自身都是达不到理想的采食量调控目的的。

换料采食量与整体采食量在实践中有两种最为普遍的采食量问题,即换料采食量和整体采食量。

换料采食量顾名思义是指在换料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采食量改变。

整体采食量是指鱼虾在一段时间乃至整个生长季节的采食量情况。

采食量问题是目前配方师突出关心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拒食、料、采食速度慢、采食量下降等。

换料采食量往往与鱼虾的饵料经历或特定品种的喜好有关。

这通常与鱼虾的嗅觉和味觉感受甚至是颗粒的质感直接有关。

富含呈味物质相对于较少呈味物质的饵料在换料的头几餐是更容易获得较高的采食量的。

即使是高低食盐的浓度也会引起一定程度换料采食量的差异。

大部分换料采食量的差异仅仅表现在换料后的头几餐,而不会影响到鱼虾的整体采食量,因此也不会导致生产成绩的改变。

人们很容易观察到换料采食量的改变,并成为重要的市场竞争指标。

而整体采食量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整体采食量对养殖效果的影响要远远高于换料采食量。

除了能量浓度差异引起的采食量改变的正常情况外,异常的整体采食量偏低,意味着鱼虾的生长潜力受到抑制,因此必然表现为饵料效果不理想。

其实还有一种现象需要和采食量高度关联的是明显偏高的饵料系数。

在生产实践中如果在早期观察到养殖水体水质容易恶化,需要联想到硬颗粒吐料的情况,以尽快分析并采取措施。

能量浓度与采食量同陆生动物一样,下丘脑是水生动物采食量调控的中枢,同时消化道的物理感受也参与采食量的调控,总体表现为因能而食的特性。

但是相对于陆生动物,采食量的中枢调控在水生动物上的精准度相对较差。

因此在使用高能配方时,鱼虾总是倾向于食入更多的能量,而在使用低能配方时,总是倾向食入较少的能量。

这是下丘脑采食量控制中枢和消化道物理感受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较高营养浓度(高能)的配方在总体上会获得更快的生长速度。

这和陆生动物精准“因能而食”的特点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嗅觉与采食量诱食性是人们最为直观可以感受到的饵料特性。

因此在很多时候人们将诱食性或适口性等同于采食量,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这简化了对于采食量这一综合指标的内因和外因的分析,从而导致有失于事实的真相,因此得到的解决方案收效甚微。

诱食性从功能上来看直接与鱼虾的嗅觉甚至味觉相联系,以指导鱼虾确定食物的位置,这对于那些视力差,生活在光线微弱环境中的品种非常重要,同时还可以帮助鱼虾进行食物的判定,这对于那些肉食性的品种特别重要。

最初关于鱼类是否分别存在味觉和嗅觉是存在争议的,经研究证实鱼类的嗅觉是相对于味觉而独立存在的,鱼的鼻道与哺乳动物不同,与呼吸道没有相连的部分。

每个鼻腔有两个开口,进水口和出水口,鼻腔的底部覆盖着嗅觉上皮细胞,这些嗅觉上皮细胞褶皱形成薄板。

当鱼游动的时候,水流中的物质被鱼鼻腔的受体细胞所感受而产生嗅觉。

但鱼的嗅觉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普通意义上认识的嗅觉。

需要特别注意鱼类嗅觉传递的载体是水而不是空气,因此这些物质不一定具有挥发特性,而必须是溶解于水的。

因此虽然氧化的油脂在人类闻来是非常的刺鼻,但这些挥发性的脂溶性的物质,并不容易使鱼通过嗅觉产生厌恶的感觉。

所以有油脂氧化的情况下,我们看到鱼的采食行为是不受影响的,但往往会发生后续的吐料,膨化料会很容易观察到,而硬颗粒料则往往只有在出现高饵料系数时才被重视,但原因往往未被充分认识。

味觉、质感与采食量鱼类大多数的味蕾分布于嘴唇,口腔,鳃弓,以及触须等位置,但并不位于舌头上。

味觉的启动发生于味蕾接触到食物的瞬间,因此味觉用于描述鱼类接触食物和摄入食物时的情况,并最终表现为吞咽摄入行为。

味觉对于有些鱼进行食物的定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鲤科鱼类具有柔软的腭上器,上面分布丰富的味蕾,摄食时腭上器可以自动握住食物,感受食物的味道,挑选可食部分吞咽,不合适的吐出。

腭上器对于钓钩铁质金属的味觉感受是导致鲤鱼容易脱钩的重要原因。

因此即使我们观察到鱼在水面抢食,也并不完全代表完全吞食。

不适宜的味觉感受,如氧化,抗营养因子所导致的硬颗粒鱼饲料的吐料一直未被人们充分认识。

有胃鱼则可以将胃中的食物直接吐出。

有胃鱼从胃内吐出经碾磨或部分消化的食物,一般认为是与饲料中的有害物质导致的条件反射有关,而非缺乏诱食性物质。

鱼类采食含有氧化,霉变物质后可导致其身体不适,当再次接触这类物质时,先前痛苦经历可条件性引起鱼类的呕吐行为。

一般而言鱼类的味蕾对于酸味特别敏感,对于甜味和咸味的感觉没有人类那么敏感。

对于水生动物具有明显呈味作用的诱食性物质,可以分为三大类物质:第一类是L型的氨基酸,由于在自然界不存在D型的氨基酸,因此有研究表明,D型氨基酸会抑制某些鱼类的采食量,目前在所有商业应用的氨基酸,除了DL-蛋氨酸外,其它氨基酸均为L型氨基酸,这需要注意。

而羟基蛋氨酸其化学本质为有机酸,是蛋氨酸的前体物,在水生动物上具有优良的诱食效果。

因此无论从优良的生物学效价还是诱食特性出发,羟基蛋氨酸都是更适合水生动物使用的蛋氨酸源。

第二类物质是含有5价氮元素的有机物即季铵盐类物质,具体包括氧化三甲胺,甜菜碱等。

第三类物质是核苷或核苷酸类物质。

这三类物质都具有良好水溶性和呈味特性,并且不一定表现为挥发特性。

虽然研究证实,这些物质都具有良好的诱食特性,但在实际的应用效果上单一的纯品却远不如那些富含这些功能成分的天然物。

这也是为什么水生动物诱食剂还是主要依赖天然原料或水解工艺而非有效组分的直接添加。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最为经济有效的诱食剂一是来源于鱼粉,二是来源于无脊椎动物的相关产物例如乌贼膏等,三是来源于酵母的提取物。

关于天然诱食物质的诱食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化合物的原因分析,一部分认为是单一化合物对味觉或嗅觉的刺激过于单调和强烈,从而引起感受器的疲劳。

在使用化学诱食剂时,每种诱食剂对于特定的鱼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某种鱼有效的物质,可能对其它的鱼不一定有效而且可能还有抑制的作用。

另一种分析认为,由于天然诱食物质本身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因此很难分清采食量的增加是由于营养素促进动物生长潜力所发挥的作用还是诱食成分本身所发挥的作用。

除了味觉以外,颗粒的质感,以及颗粒的形状都会影响鱼虾的摄食量。

Smith等(1995)的研究发现小的颗粒会由于导致三文鱼采食时间延长而影响摄食量。

其实这种现象在很多常规养殖鱼上都有明显表现,偏小的颗粒相对于较大的颗粒总是容易导致采食量的相对下降,因此目前实践中有多料台,或分段饲喂的方式,大鱼吃大料,小鱼吃小料,这对于提高各种规格鱼的采食量,减少饲料浪费以及提高鱼的整齐度都是具有显著效果的。

同时颗粒的长度与鱼类采食量下降有密切关系。

在生产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硬颗粒料长短不一的现象,那些长径比大于3的饲料颗粒往往都是不能被鱼有效摄入的。

对于那些喜欢软颗粒的鱼类,硬的颗粒质感虽然不影响对饲料的摄入,但会影响采食量。

配方原料的选择会很大程度的影响颗粒的硬度,生蛋白相对与熟蛋白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变性,起到组成蛋白质支撑骨架的作用也更强,因此制成的颗粒也就会偏硬。

营养平衡与采食量几乎所有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缺乏症状共同点就是采食量下降。

一般认为动物的生长潜力驱动动物对食物的需求,但长期的营养缺乏或不平衡将抑制动物生长潜力的发挥,并进而导致对食物的摄入量下降。

在水产动物饲料能量不断高企的今天,饲料中的微量营养素的供给并没有随之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动物每餐摄入的微量营养素在减少,而动物为了满足增加的代谢需要,相关微量营养素的需要量是增加的。

因此在目前的中国,水生动物营养素缺乏和不平衡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在以膨化饲料或者是网箱养殖以及流水养殖的养殖方式下尤为突出。

降低鱼粉使用量导致的鱼类生长速度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鱼类采食量下降引起的。

在实践中容易简单认为是缺乏了鱼粉的诱食,导致鱼类不爱采食低鱼粉的饲料。

Dominic Houlihan(2007)在总结大量鱼粉替代的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认为在鱼粉替代以后除去适口性的问题,采食量的降低和必需氨基酸的的缺乏相关。

例如:欧洲鳗的研究发现当适用太阳瓜子粕替代鱼粉,如果补平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组氨酸可以使采食量,生长效率都恢复到鱼粉替代前的水平,这种现象与其它物种一致。

在诺伟司自己大量的研发和商业实验上都可以看到通过羟基蛋氨酸钙补充鱼虾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以及其它氨基酸的平衡是可以使鱼虾的采食量不受鱼粉添加量影响的。

在中国的商业配方中目前鱼粉的添加量普遍偏高。

这很大程度是由于我们对于水产饲料氨基酸平衡技术的掌握和鱼虾肠道建康对采食量的影响的忽略所造成的,而非我们普遍认为的鱼粉添加量下降。

肠道健康与采食量采食量是动物和饵料共同决定的一个结果。

从饵料层面来看,包含适口性和可消化性;从动物层面来看,是指动物的消化力。

但在水生动物的采食量的考察时我们往往只看到了饵料的适口性,却忽略了鱼虾的消化力。

消化力是驱动鱼虾积极采食的内在力量,例如适宜的水温,溶氧条件下鱼虾的消化力旺盛,这时的采食量会显著提高。

不健康的消化道不仅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肠炎以及全身性感染等问题,更为普遍意义上的损失是饲料利用率的下降以及采食量的抑制,并进而导致生产成绩的不佳。

我们经常在计算配方时,唯恐蛋白和脂肪浓度略低,因此将所有的成本都放在了营养素上。

须知肠道健康是一切营养素消化利用的基础。

在肠道健康的基础上,配方营养浓度的增加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只能增加动物的负担。

水产饲料和养殖过程存在大量导致肠道损伤的因子,包括抗营养因子、氧化、霉变以及水体中存在的致病菌。

在现代养殖中,几乎所有的水产养殖动物都处于肠道亚健康的状况下,差异只是这些亚健康的情况是否会在天气条件,日粮因素以及致病菌的进一步诱导下发展为肠道疾病。

鉴于鱼虾肠道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所导致的巨大损失,在同样的成本的投入下,通过肠道健康手段,诸如添加水产动物专用有机酸,植物精油等产品来改善肠道健康所带来的投入产出比要远高于单纯增加营养素的浓度。

适当的健康投入特别是肠道健康的投入将会为适中的饲料营养浓度带来优秀的生产成绩,这种效益在情况多变的实际养殖条件下会更为突出。

虽然人们在很多年前就在提饲料产品的同质化,但健康与营养并重的思路开始引导水产饲料逐渐由简单的营养指标竞争走向差异化的竞争,并指导饲料企业和养殖户进入全新的双赢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