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采食生理及采食量调控技术
动物营养学思考题+答案

1.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答:NPN的利用原理常用NPN有尿素、双缩脲和各种铵盐。
以尿素为例。
脲酶尿素NH3+CO2C·H2O VFA+酮酸(碳架)真胃和小肠游离AA 吸收动物体蛋白或产品蛋白尿素被水解的速度很快,进入瘤胃后2h内可被微生物脲酶完全水解。
100g瘤胃内容物能在1小时内把100mg尿素转化为NH3,产生的NH3超过细菌利用能力时即可出现NH3中毒,如NH3达8.4-13ppm出现中毒,20ppm运动失调,500ppm死亡。
NPN利用方式:(1)用NPN直接补饲;(2)处理粗饲料;(3)生产各种补充料或营养性添加物。
2.什么叫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猪禽有哪些必需氨基酸?答: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求,必须由饲料提供氨基酸。
半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节省或替代部分氨基酸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可不由饲料提供,动物体内能够完全满足的氨基酸,并不是指动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
猪需要: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精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鸡需要: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精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甘氨酸和酪氨酸。
3. 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和反刍动物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答:限制性AA:是指饲料或饲料中不能满足动物需要的那些必须氨基酸,她们的短缺饲料或饲料中其他氨基酸的利用,从而降低了整个饲料或饲料蛋白质的营养成分。
通常蒋饲料中缺少的氨基酸叫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分别是猪和禽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5.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答:单胃动物的消化吸收: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由胰粘酶和胆盐作用,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或甘油一酯。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动物营养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营养学是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阐明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从事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第一、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第三、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第四、研究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第五、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六、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根本任务是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中概略养分的概念和检测原理与方法,了解养分利用率和动物营养需要的基本评定或确定方法,加深动物营养基本概念和动物生产与营养需要的关系的理解,具备营养分析和饲养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二部分。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为主,总学时54学时,3学分。
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共54学时,重点开展6大概略养分及部分纯养分的测定分析。
实践环节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和实施动物饲养试验的形式进行,共安排一个学期,不占计划内学时。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
影响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的因素

干物质采食量(DMI)是反刍动物饲养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科学配制反刍动物饲粮的前提,它决定着维持动物健康和生产所需养分的数量。
正确估计DMI 对于制定饲料配方尤为重要,它可以防止供给养分的不足或过剩,以及促进养分的有效利用。
养分供应不足会限制动物的生产性能,并影响健康;养分供应过剩,会导致饲料成本增加,并造成大量的养分随粪排出,造成浪费。
1 干物质采食量的概念干物质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中干物质的总量。
根据采食活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随意干物质采食量、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和规定干物质采食量。
这三种干物质采食量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随意干物质采食量是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中干物质的总量。
是动物的本能,一般随动物日龄或体重增加而增加。
实际干物质采食量是在实际生产中,一定时间内动物实际采食饲料中干物质的总量。
它可能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相同,也可能不同,主要取决于动物自由接触饲料的程度。
在自由采食时,实际干物质采食量一般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相近,但在采用特殊饲喂技术(如强饲)时,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则大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
生产中,人们基于各种原因而控制动物自由接触饲料,因而,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往往低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
实际干物质采食量也随动物日龄或体重增加而增加。
规定干物质采食量是根据动物应用原理和大量动物试验的结果而确定的动物不同生产阶段的采食量,是动物某一阶段的平均采食量。
规定干物质采食量随动物生长阶段呈阶梯式增加。
规定干物质采食量一般低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但也可能高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如哺乳早期母畜)。
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和规定干物质采食量的确定必须具有科学性,既要符合动物的生理要求,又具有人为的控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调控采食量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2 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的调节和预测对于反刍动物来说,能量浓度低(如采食粗料)时,干物质采食量随能量浓度增加而增加,此时物理调节机制作用最大。
采食量及其影响因素

3)饲喂方式和时间 自由采食时动物的采食量高于限饲时。少喂勤 添可使动物保持较高的食欲,并减少饲料浪费。 4)饲喂的连续性 从营养上讲,动物从出生起的整个生命,虽然 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但前后一件存在连续性。如 母猪妊娠期的采食量不仅影响妊娠期母猪的增重、 胎儿的发育,也会影响泌乳期的采食量从而引起 产乳量。因此,应该从全局的观点来决定母猪各 阶段的采食量和饲养方式。
动物采食量及其影响因素
付亚楠 吕文佳 张烨华 张志平 王云凌
•
采食是动物摄入营养物质的基本途径。 采食量是衡量动物摄入营养物质数量的尺 度。动物采食的营养物质至于偶满足了维 持需要后,多摄入的部分才能用于生产。 因此,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水平的重要 因素。
目 录
• 采食量的概念 • 采食量的衡量 • 采食量的意义 •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四、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动物的才是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 食入、咀嚼、吞咽和停止摄入等一系列过 程。因此,影响采食量的因素有很多,主 要有动物、饲粮、环境和饲喂技术等。
(一)动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采食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可通过选择来 提高。各种动物的采食习性和特点各不相同,采 食量也相差甚远。 2、生理阶段 母畜发情时,一般采食量下降,甚至停止采 食;母羊在妊娠后期,采食量降低;产羔后期, 采食量增加;妊娠、泌乳和产蛋能刺激食欲,提 高采食量。
在实际生产中,供给动物饲料时,既要 使动物的实际采食量符合动物的生理需求, 又可通过认为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调控 采食量以达到一定的生产目的。
二、采食量的衡量
(一)用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通常用24h 内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但因饲料干物 质和营养浓度不同,故采食量相同,并不 意味着摄入的养分数量相同。 (二)用能量摄入量表示:此法优于前者, 因为动物采食的实质是满足能量的需要。
动物的采食量

体内温度升高,采食量下降; 体内温度降低,采食量提高。
动物营养学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3 、脂肪稳衡理论
Kennedy G.C(1953)提出用来解释采食量的长 期调节机制。 采食量的长期调节取决于动物体内的能量储备, 与能量储备相关的物质则可能作为反馈信号影响 CNS活动,从而控制采食量。 脂肪稳衡理论认为,动物采食是为了保持体内有一 定量的脂肪储备,若动物体脂处于亏损状态,则动 物的采食量趋于提高,以弥补体内脂肪的损失。
5、脂肪
对于反刍动物,饲粮的脂肪含量高,会干扰 瘤胃的正常功能,大大降低采食量。
6、中性洗涤纤维
NDF含量和消化率是影响反刍动物采食量的 重要因素。
动物营养学
二、饲粮因素
7、矿物元素和维生素
⑴ 任何矿物元素的缺乏,都会造成采食量的下降。 ⑵ 钙能调节大鼠和蛋鸡的采食量。 ⑶维生素过多或缺乏,都会造成采食量下降.
动物营养学
三、饲喂技术
质的限饲 ,即通过改变饲粮的养分的平衡 来减少动物的采食量。 • 在饲粮中加入低能饲料,降低能量浓度,
降低能量的摄入; • 降低饲粮中CP水平或AA平衡性变差,
FI下将。
动物营养学
三、饲喂技术
⑶饲喂时间 鸡早、晚采食较多; 猪主要在白天采食; 草食家畜白天、晚上都采食。
4、饲喂的连续性 从全局的观点来决定动物各阶段的采食量和 饲养方式。
1.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rm, CNS)的作用
调节采食量的关键,使动物产生饥饿感和饱感, 调节食欲的大小,控制采食量。
动物营养学
一、采食量的神经调节
饥饿(hunger):指动物在一段时间内未采食 而消化道内食物已排空时的生理状态。 饱(satiety):指动物采食后,消化道已充满 食物时的生理状态。 食欲(appetite):是指动物想吃食的愿望。
科学调控动物采食量的技术措施

期 的动 物 , 采食 量 下 降 , 甚 至停 止 采 食 , 母 羊 在 妊 娠 的后期 采食 量降 低 , 产 羔 后采食 量 显著增 加 , 产 羔后
提高, 采 食量 也会 大 大下 降 ; 牧 草 中 ND F 的含 量 和 消化 率是 影 响反刍 动物 采食 量 的 重要 因素 , ND F通 过影 响瘤 胃的填充 程 度 而 调 节 采 食 量 ; 钙 能 够 调 节
产蛋鸡 的采食量 , 微 量元 素 和 维 生 素 对 动 物 的 采食 量也 有调 节作 用 ; 动 物饲 粮 中加 入 少 量 抗 菌 素 可 提
2 调 控 的技 术 措 施
2 . 1 根 据动物 的 种类及 所 处的 状况 调控 各 种 动 物 的采 食 习惯 和 特 点各 不 相 同 , 如 鸡在
早、 晚采食 较 多 , 应 注 意 在 早 晚 增 加 饲 喂 次 数 和 喂
量 。猪 主 要 在 白天 采 食 , 应 尽 量 将 全 天 的 日粮 安 排
畜牧 兽 医杂志
第 3 2卷
第 3期
2 0 1 3年
8 5
科 学 调 控 动 物 采食 量 的技 术 措 施
王新贵 , 马 志 宁
( 华 亭县 畜牧兽 医局 , 甘 肃 华亭 7 4 4 1 0 0 )
[ 中图分 类号] S 8 2 1 . 4 2 [ 文献 标识 码] C [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6 7 0 4 ( 2 0 1 3 ) 0 3 — 0 0 8 5 — 0 2
1 . 1 动 物 的 因 素
温度、 光照 、 湿度 、 有 害气 体 、 拥挤、 长 途 运 输 等 都 会影 响动 物 的采食 量 。
反刍动物饲料间的组合效应及调控技术Microsoft Word 文档 (4)

反刍动物饲料间的组合效应及调控技术反刍动物的能量需要以及不同饲料满足这种需要的程度是动物营养学家们必须首先了解的,它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进行日粮配合以及生产体系的优缺点,而在现行的饲养体系中,饲料中的能值是被看作具有可加性来使用的,它假设饲料营养成分之间无相互影响,加工与混合也不引起营养成分利用率的改变,各个饲料的能值是稳定的。
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日粮采食水平、蛋白含量和饲养水平会改变单个饲料的消化率,当然也就改变了饲料的能量利用效率。
其实早在19世纪末,德国学者Forbes 1931就首次提出混合饲料的非加性效应或组合效应这一术语,他们发现一种饲料的净能在喂牛时随日粮的组成而变化,并于1933年进一步提出单个饲料的净能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其配合的其它饲料。
当某日粮的表观消化率不等于组成该日粮的各饲料消化率的加权和时就意味着产生了组合效应,但是必须指出,尽管某些饲料配合后其营养价值提高了,如在粗料中补加一些蛋白饲料时,粗饲料的消化率和采食量提高的现象是缓解了营养素的缺乏而不是组合效应,Gill等1993认为衡量组合效应的指标应包括采食量的变化,这突破了组合效应仅仅限于非加性的传统界限,并提出日粮配合中的组合效应实质上应指来自不同饲料的营养物质间的整体效应,并应包括营养因素与非营养因素或措施之间的互作效应。
反刍动物饲料间存在组合效应是对已往饲养体系的挑战卢德勋,1993,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和净蛋白体CNCPS充分考虑了饲料间的互作,是一种科学的动态和系统。
1.组合效应产生的原因:当在某一日粮中加入少量易降解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或葡萄糖时,纤维消化率提高,但当易降解碳水化合物加入量增大时,日粮中粗料的消化率就会降低,这是最常见的组合效应Mould 1988,淀粉消化的下降也被看作为引起组合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玉米用作精料时更明显。
为证实是否存在组合效应,科研人员研究了许多种饲料饲喂反刍动物。
这些日粮所提供的营养水平对组合效应的产生似乎有很大的影响,当日粮的营养水平高于维持能量需要时,才产生组合效应。
动物营养学复习资料及经典期末试题和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性质的物质统称为营养物质(nutrients),亦称为养分或营养素。
营养:是动物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产品的全部过程。
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饲料: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可称为饲料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或养分完成一定营养或营养生理功能的能力大小。
★ 2、试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答:总体目标:通过研究,揭示养分利用的定性定量规律,形成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动物产品的高效生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的动物营养科学指南,使动物生产在土壤----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与其他要素协调发展,为维持食物链的高效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任务:(1)确定必需营养素、研究其理化特性和营养生理作用;(2)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3)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动物体内外环境间的关系;(4)研究提高动物对饲料利用率的原理与方法;(5)制定动物的适宜养分需要量;(6)探索或改进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新方法或新手段(饲料营养价值评定、营养需要量)。
★3、简述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
答:(1)保障动物健康(2)提高生产水平与50年前比较,现代动物的生产水平提高了80-200%。
其中,营养的贡献率占50-70%。
(3)改善产品质量(4)降低生产成本动物生产的总成本中,饲料成本占50-80% (5)保护生态环境★4学习动物营养学的意义答:(1)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可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维持动物生产的高效进行。
(2)有助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与人及环境的互作关系,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340农业知识综合二(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繁殖学)

《农业知识综合二(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繁殖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性质《农业知识综合二》是报考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硕士畜牧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
《农业知识综合二》侧重于动物生产类综合知识的考查。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动物科学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动物繁殖学等课程。
二、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系统地掌握动物生理、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动物生产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三、试卷结构试卷总分150分,其中动物遗传育种学40分,动物繁殖学35分,动物营养与饲料40分,动物生理学35分。
四、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笔试,闭卷;考试时间:180分钟。
一、《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绪论1、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2、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3、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及其机制2、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3、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过程。
第二章血液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性质,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浆渗透压2、红细胞与白细胞的生理功能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的机理,促进与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4、血型的概念、意义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第三章血液循环1、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心肌的生理特性2、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率及心输出量的概念3、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4、微循环的组成及特点5、组织液的生成及其调节6、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第四章呼吸1、肺通气的原理,胸内压、肺内压、肺容量及肺通气量的概念2、气体的交换过程及运输方式,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3、神经体液因素对呼吸的调节机理第五章消化与吸收1、动物的采食特点2、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3、胃肠道的运动及其调节4、主要消化液的成分、分泌特点5、主要胃肠激素的生理功能6、反刍动物的消化特点7、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其原理第六章能量代谢及体温1、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的概念2、动物的产热与散热过程3、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1、尿的理化性质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及排泄作用4、尿生成的调节5、水盐平衡和渗透压调节第八章神经系统1、神经元活动的规律,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突触传递的特点2、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3、神经系统的感觉与运动功能4、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特点,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特点5、脑的高级机能,条件反射的形成及其意义第九章内分泌1、激素的概念与分类,激素的特点及其作用机制2、下丘脑分泌的主要激素及其生理功能3、垂体分泌的主要激素及其生理功能4、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节机制5、甲状腺激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6、甲状旁腺激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7、胰岛激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8、肾上腺激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第十章生殖与泌乳1、动物的性腺发育特点及生殖周期的概念2、雄性生殖生理,睾丸的生精作用,睾丸激素的功能及其调节3、雌性生殖生理,卵巢的生卵作用,雌激素与孕激素的分泌特点、生理功能及其调节4、乳的生成过程及其调节,排乳反射及其调节参考书目:1.《动物生理学》(第三版),杨秀平、肖向红、李大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改善母猪繁殖性能的日粮营养调控措施

2023年第08期母猪是生猪养殖的基础,改善母猪繁殖性能,提高其窝产仔猪的数量与质量,为生猪养殖业源源不断输送优质仔猪,以促进养殖效益的提升。
母猪繁殖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营养水平,通过日粮营养调控措施,确保母猪繁殖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的适量、准确供应,以改善母猪的乳汁性状、繁殖性状,机体抗氧化水平与免疫力,同时提升仔猪的生长性能,维持母猪较高的繁殖性能水平,从而创造出更大的母猪养殖经济效益。
1营养物质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无论母猪是否处于妊娠期,维生素都是其身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在母猪妊娠之前和初期各种维生素的及时合理供给,可提高母猪胚胎的成活率,提升新生猪仔的健康水平。
(1)VA,母猪日粮中如果缺少VA,会引起发情延迟,不正常发情现象,并且难产的概率较高。
添加VA后,可明显改善胚胎质量,增加产仔数量。
由于母猪的肝脏器官可储存VA,在其两个繁殖周期内饲喂的日粮中不添加VA,对母猪的繁殖能力影响较少,进而母猪日粮中VA的添加量很难确定。
(2)VE,在母猪繁殖周期的不同阶段,对VE的需要量不同,如哺乳期的日粮中添加45~60I U/kg的VE,能增强母猪机体免疫力。
而且仔猪通过胎盘获取VE的数量有限,可通过母乳获取,避免仔猪VE缺乏;如果是妊娠期,日粮中VE在40I U/kg左右即可;妊娠后期为65I U/kg。
在妊娠母猪生产前的15d,增加日粮中VE的水平,可提高仔猪成活率,降低流产概率。
(3)生物素一般是指VH,是维持脂肪和蛋白质正常代谢的物质,是母猪身体机能健康的重要营养素,维持日粮中生物素的正常水平,有利于增大子宫空间,改善母猪繁殖性能。
改善母猪繁殖性能的日粮营养调控措施王海波(梁山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济宁272600)D O I:10.3969/J.I SSN.1671-6027.2023.08.056摘要:母猪繁殖性能决定着产仔数量与质量,影响着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因此,在母猪养殖过程中,用好用对母猪日粮营养调控措施,对母猪繁殖性能的改善有积极的影响。
母猪采食量管理制度

母猪采食量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养猪户对于母猪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
母猪采食量管理制度是建立在科学的喂养原则下,通过合理的饲料配比和科学的饲喂方法,保证母猪健康成长,提高繁殖效率,保证生猪的生产效益。
本文将对母猪采食量管理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对养殖户在母猪养殖过程中做出合理的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母猪采食量管理原则1.合理饲料配比:母猪的饲料配比应根据母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特点来确定,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能够满足母猪的需求。
2.分阶段饲喂:母猪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理状况下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应根据母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需要,分阶段确定不同的饲喂方案。
3.定量饲喂:母猪采食量应该根据母猪的需求来确定,保证母猪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4.良好的环境管理:保障母猪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保证母猪的饲料安全、新鲜,促进母猪的采食量。
5.科学监测:养殖户应该定期监测母猪的采食量,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饲喂方案,保证母猪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三、母猪采食量调整的注意事项1.根据母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特点,确定母猪的采食量。
母猪的采食量应该符合其生长发育和繁殖需要,科学确定母猪的每日饲喂量。
2.根据母猪的生长状况和繁殖状态及时调整采食量。
母猪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繁殖状态下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养殖户应该根据母猪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采食量。
3.严格控制饲料的质量。
母猪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母猪的采食量和健康状况,养殖户应该严格控制饲料的质量,确保母猪获得的营养物质符合要求。
4.定期监测母猪的采食量。
养殖户应该定期监测母猪的采食量,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饲喂方案,保证母猪的采食量符合其需求。
五、结语母猪采食量管理制度是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管理环节,合理的采食量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损失,保证母猪的健康成长。
养殖户应该根据母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特点,科学确定母猪的采食量,并定期监测调整,以提高养殖效益。
肉鸡采食量和体重标准

肉鸡采食量和体重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肉鸡是人们常见的家禽之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在养殖肉鸡时,了解肉鸡的采食量和体重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鸡群,提高养殖效益。
肉鸡的采食量主要受到饲料的质量、饲料的种类、环境条件和鸡的生长阶段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肉鸡的采食量可以用每只鸡每天消耗的饲料重量来评估。
根据科学调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不同生长阶段的肉鸡的采食量和体重标准也有一定的区别。
在养殖期初的1-3周龄,肉鸡的采食量较小,主要以高蛋白质的饲料为主,每只鸡每天的采食量一般在30-40克左右。
此时,主要目标是加快肉鸡的生长速度,促进肉鸡的骨骼和肌肉发育,为后期的生长奠定基础。
在生长期的10-12周龄,肉鸡的采食量和体重会达到最高峰,每只鸡每天的采食量一般在180-200克左右。
此时,应注意控制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供给,避免肉鸡发生肠道疾病和生长受阻的情况。
了解肉鸡的采食量和体重标准是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养殖户科学合理地管理鸡群,提高养殖效益。
希望本文能为养殖户提供一些帮助,祝愿肉鸡养殖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丰收的好成绩。
第二篇示例:肉鸡采食量和体重是养殖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养殖户们经常关注和调控的重点。
合理的肉鸡采食量和体重标准不仅可以保障肉鸡的生长和发育,还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本文将从肉鸡的采食量和体重标准入手,详细介绍相关知识,并为养殖户提供一些实用的管理建议。
1. 肉鸡采食量标准让我们了解一下肉鸡的采食量标准。
肉鸡的采食量是指每只鸡一天内摄食的饲料量。
肉鸡的采食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饲料的种类和质量、饲养环境的条件、肉鸡的品种和生长阶段等。
一般来说,肉鸡的采食量会随着生长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在肉鸡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在肉鸡快速生长的前期和中期,肉鸡的采食量会比较大。
在这个阶段,为了满足肉鸡的生长需求和提高生长速度,养殖户需要提供足够的高质量饲料,保证肉鸡充足的营养供给。
影响奶牛采食量的因素

影响奶牛采食量的因素只茂新【摘要】@@ 奶牛的采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包括觅食、识别、食入、咀嚼、吞咽等一系列过程.影响奶牛采食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饲料因素、环境因素和饲喂技术等.了解这些因素对于调控奶牛采食量,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等有很多益处,利用这些因素来调控奶牛采食量是实现奶牛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期刊名称】《中国乳业》【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1页(P41)【作者】只茂新【作者单位】天津嘉立荷牧业有限公司第十奶牛场【正文语种】中文奶牛的采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包括觅食、识别、食入、咀嚼、吞咽等一系列过程。
影响奶牛采食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饲料因素、环境因素和饲喂技术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于调控奶牛采食量,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等有很多益处,利用这些因素来调控奶牛采食量是实现奶牛效益最大化的关键。
1 饲料因素1.1 饲料的适口性饲料的适口性是影响奶牛采食量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适口性将大幅度提高奶牛采食量,从而促进奶牛产奶量的提高。
因此,奶牛饲养者都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提高饲料适口性,尽量不喂适口性差的秸杆、稻草等,同时,也严禁饲喂霉变或氧化酸败的饲料、饲草等。
1.2 能量浓度饲料的能量浓度也是影响奶牛采食量的重要因素。
随着饲料能量水平的增加,奶牛采食量呈小幅度下降的趋势。
但总的能量摄入量有可能增加,增加的程度因奶牛品种而不同。
这就要求在配制奶牛饲料时必须保证日粮中具有恰当、合理的能量浓度,以满足奶牛需要,并使日粮中其它养分和能量保持适当的比例,并随能量浓度而变,通过改变能量浓度来实现对采食量的调控,从而调控奶牛的生产性能。
如热应激时,奶牛采食量会下降,为防止生产性能下降,可以添加含能量高的脂肪来提高能量浓度,以保证在采食量下降的情况下仍能够摄入足够的能量。
再如,在控制育成牛的生长速度过快时,就需要用含能量低的饲料来降低能量浓度,以减少能量摄入量。
但能量的不足和过剩都会对奶牛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慎重。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复习内容

试题类型一、名词解释(20分)二、填空或选择题(30分)三、简答题(30分)四、问答题(20分)第一章1、营养物质,概略养分分析方案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分为哪几类?试解释它们的概念。
营养物质:饲料中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营养物质,简称养分或营养素。
总水分:自由水与结合水之和。
初水:即自由水、游离水、原始水分。
新鲜饲料在60-70℃烘箱中烘一定时间,室温恒重,所失重量即为初水。
吸附水:即结合水、束缚水。
风干饲料在100-105℃烘箱中烘一定时间,干燥器冷却恒重,所失重量即为吸附水。
粗灰分:饲料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有机物全部燃烧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蛋白CP:饲料样品中中所有含氮物质的总和。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测出样品含氮量后,再乘以6.25即为粗蛋白含量。
粗脂肪EE:饲料样品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采用乙醚来浸提样品的所得产品,也称乙醚浸出物。
粗纤维CF: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成分。
评定饲草中纤维类物质的指标: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无氮浸出物NFE:即不含氮的一类浸出物,也称可溶性碳水化合物:NEF = 100%-(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2、比较动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组成的差异。
元素组成差异:所含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略有差异。
化合物组成差异:①碳水化合物:是植物的结构物质和储备物质,动物含量较低。
②蛋白质:是动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含量多,植物因种类不同所含不同。
③脂类:动物的储能物质,一般植物含量低。
④水分与灰分:植物体的水分含量变异范围很大,而成年动物体内水分含量相对稳定;动物体内灰分含量比植物体内高。
第二章1、简述动物主要的消化方式和吸收方式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通过采食、咀嚼和胃肠运动,将食物磨碎、混合和推动食物后移,最后将消化残渣排除体外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道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酶或饲料中含有的消化酶对饲料进行分解的过程。
牛的采食习性及合理饲喂

谷料时 ,未被嚼碎的谷料 由于密度大沉于瘤 胃底而 转 往 第 三 胃和第 四 胃 , 常 不 被反 刍 , 而 真 胃和 小肠 对 未 嚼碎的料又消化不完全 , 这就易造成饲料浪费 , 如 粪 便 中会 见 到整 粒未 消化 粒 料 。喂 给大 块块 根 、 块茎 类饲 料时 , 则 常会 发 生 食 道 梗 阻 现象 , 如块 根 、 块 茎 卡在食道 内, 危及牛的生命 。如果饲料中混有铁钉 、 铁针 、 玻璃 片等尖锐之物 , 也 常会被吞下 , 造 成 胃和 心包 膜 的创 伤 。所 以 , 草料 在 喂前 一 定要 筛 簸 干净 , 精料 在 喂前 应碾 碎 压扁 。
2 合 理 饲 喂 就饲料种类而言, 牛喜欢吃精料、 青绿饲料和多
汁饲料 , 其 次是优质青 干草 、 低水 分青贮 料 , 最不喜 欢吃的是未加工处理的秸杆类粗料 。就形态而言 , 喜
欢吃 1 立方 厘 米左 右 的颗粒 料 , 最不 爱 吃粉 状料 。因 此, 用秸 杆 喂 牛 , 应 尽 量铡得 短 一些 , 并 拌 以精料 。有
个消化过程 。因此 , 每昼夜饲喂的次数不宜太多 , 以
2 3 次为宜。 但每次喂量要足 , 让牛一次吃饱 , 中间不
要 停 顿 。牛 每次 采食 一 般 不 到 1 2小 时就 能 吃 饱 , 食
3 小 结
.
在养牛生产 中, 要充分 了解牛的习性 , 合理的进 行 饲 养 管理 ,
同 时 根据 不 同
后3 0 ~ 6 0分钟开始反刍 ,每次反刍 4 O 一 5 0分钟。所 以, 牛全天采食约需 5 - 6小 时 ; 如果饲料粗糙 , 多 为
反刍动物营养和饲喂技术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主要的吸收场所 大肠(盲肠、结肠、直肠): 贮存和排出排泄物的通道,可吸 收少量水分和矿物质
消化过程: 物理消化:咀嚼、消化道管 壁肌肉 运动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道分泌的各种 消化酶进行消化,是高等动物主要 的消化形式 微生物消化:反刍动物主要发生在 瘤胃、马发生在盲肠、杂食畜(猪、 禽等)发生在大肠
反刍动物营养和饲喂技术
内蒙古蒙兴饲料公司
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特点
消化系统发达,具膨大而发达的复胃, 有反刍行为和择食性牧食行为 瘤胃共生微生物能酶解纤维素 瘤胃共生微可利用非蛋白氮(尿素、氨) 合成必需氨基酸 能合成B族维生素 可利用非蛋白氮作为自身蛋白的补充料
一、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饲料在消化道内没有完全被消化,一部分 能量随粪便排出 2、反刍发酵过程中因产甲烷气体而引起能量 丢失 3、一些含氮物质中的能量随尿氮排出而丢失 4、反刍发酵和营养物质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 热所丢失的能量
饲料中的三种能量物质:
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物质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淀粉 单糖 脂肪作为能量物质 其消化吸收的场所主要有小肠 蛋白质作为能量物质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碳元素,在一定情况 下可以作为能量物质提供机体生命活动所需 的能量
二、饲料营养成分
水的营养功能
输送营养物质 调节体温 参与许多化学反应 维持体内各种细胞的形态
含能量营养物质
碳水化合物
单糖 碳水化合物(淀粉) 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脂类 蛋白质作为能量
**反刍动物能够利用植物细胞壁中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
含氮营养物质
动物采食生理特点及采食量调控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的 影 响 研 究
专 讲 象 坛
l ◆尹 疫站) 河 岛
影 响 .
出期1 版:廿 日 日1一 农年2 28 历月 0 0 七 月
风 昧 ,要 先 在 哺乳 母 猪 料 中添 加 香 味 剂 。
动物采食 生理特点及 采食 量调控技术研 究的新进展
曩减a应[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 I ’轻奶 臣 二 二 二 二 [ 二 二 二 ] ,r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B断 e" r t m 篓 哿蠢 二 二 互 二二 二 二 j 蓑 巨 二二 二 二七 二 二 二 二二 二二二
奶 体 I—————————————— l 仔 重 ・ 磊 按 莩 ———————L————— 猪 平L ! ! ! l
的过 程中. , 能非 常有 效地阻止采食量 的下 初 的 5种 味觉 ( 、 、 、 、 ) 味 觉 降 有 效 地 阻 止 采 食 量 的 下 降 , 饲 料 甜 苦 酸 成 鲜 和 , 能 使 感受机制似乎很相似 。 猪有 3 种不 同形状 具 有 很 好 的 适 口性 和 较 高 的 消 化 率 。 另 风 的 味觉 突起 ( 状 、 状 、 状 )每 个 突 起 外 , 料 利 用 率 提 高 . 明 仔 猪 的 胃肠 道 菌 杯 叶 , 饲 表 有 成 千 上 万 个 味蕾 。 每 个 味 蕾 有 5 — 5 黏 膜 发 育 得 较 好 。 这 项 研 究 与 Puk 0 10 lse等 个 味 觉 细 胞 。 个 味觉 细 胞 有 大 量 微 绒 毛 (9 6 的 研 究 结 果 一致 。 每 19 ) 突起 伸进 舌 黏 膜 。 每个 味蕾 上 的 细胞 能 够 注 : 本 文 中 所 用 香 味 剂 为 乐 达 香 辨认 所 有 5种 基 本 味 觉 , 是 一 个 细 胞 只 ( UC 但 L TAROM) 添加量的增加而 l 皿 l 脂 表 达 其辨 认 的 一种 味觉 受 体 蛋 白 。 体 蛋 受 22应 用调 味 荆 掩 盖 饲 料 不 良 气味 和 . 白在 微 绒 毛 细 胞 膜 上 , 口腔 中的 可 溶 性 换料 产 生 风味 差 异 的研 究 与 化学物相 接触 。 当受体蛋 白与其特异性 配 221断 奶 仔 猪 试 验 .. 比 .最 高 香 味 剂 位 基 结 合 时 。 发 细 胞 内发 生 一 系 列 的 生 引 仔 猪 断 奶 期 间 的 应 激 使 采 食 量 明 显 组 2 小 时 的 饮 4 化 反 应 , 激 感 觉 神 经 而 使 感 觉 神 经 发 出 下 降 , a utn等 (0 2 在 断 奶 仔 猪 水 量 , 高 了 刺 V nHeg e 20 ) 提 突触信号 , 信号脉冲式传导到对应 的大脑 饲 料 中 添 加 香 味 剂 『 达 香 (U . 3 % , 5天 的采 乐 L C 4 前 皮层区。 菌状 突起 基 本 上 受 鼓 索 神 经 ( T T R M) , 目的 是 为 了 帮 助 仔 猪 由母 奶 食 量 提 高 l % , C ) A O 1 0 支 配 , 杯 状 和 叶 状 突 起 主 要 受 舌 咽 神 经 过 渡到 固体饲料 ( 4 试验 第 1阶段 ) 由第 前 l 天 饮 水 量 和 ( NG) 配 。 支 1阶 段 料 过 渡 到 消 化 率 和 适 口性 较 差 的 共 增 加 4 。前 5 % 然而, 口腔 ( 主要 是 舌 头 、 厌 、 腭 ) 第 2阶段 料 。 管 未 能 发 现 乳 猪 对 第 1阶 天 的 采 食 量 和 体 会 上 尽 上 突 起 的 分 布 和 每 个 突 起 上 的 味 蕾 数 因 段 的 料 比 母 乳 更 偏 好 , 他 发 现 添 加 香 味 增 重 呈 线 性 增 加 但 动 物 种 类 不 同 而 异 。 比较 解 剖 学 研 究 发 剂 在 阻 止 乳 仔 猪 从 母 乳 过 渡 到 干 饲 料 和 (< . )在每个 l PO 5。 0 现 , 哺 乳 动l 中 , 有 较 多 的 味 蕾 ( 在 物 猪 表 由 第 l阶 段 料 过 渡 到 第 2阶 段 料 时 采 食 阶 段 的 日增 重 、 I 1 。 人 相 比 , 的 味蕾 数 更 多 , 别 为 菌 量下 降起 到 了很 好 的 效 果 ( 。 )与 猪 分 图l 体 重均 呈 线 性上 J 状 ( 50 0个 ,人 类 16 0个 ) 猪 0 0 ,杯 状 ’ 2 22生 长 肥 育 猪 试 验 . 升 ( < .5 , P 0 ) 且差 I 0 f > 000个 , 类 60 0个 1 叶 状 ( 猪 1 0 人 0 和 猪 全 球 性 蛋 白 质 饲 料 紧 缺 导 致 价 格 上 距 逐渐 增 大 。 断 l 4 8 0个 . 类 3 0 0个 )( l k n n 扬 , 其 是 豆 粕 和 鱼 粉 。在 猪 饲 料 中使 用 奶 后 6 0 人 0 Hel a ta d e 尤 1天 , 添加 I D nlv ,9 9 。 ai a 19 ) 总体 上 , 的 味 蕾 数 是 人 菜 籽 粕 或 “ o 猪 双低 菜 籽 粕 ” 降 低 成 本 。 对 2O 1 32 0 克 / 能 猪 .5 、 . 7 I 的 3 4倍 。 — . 苦 味 很 敏 感 ( esnadS nert19 ) 升 香 味剂 的 组饮 1 N l n arge,9 7 , o 11 的味 觉 生理 研 究 .猪 菜粕 的苦 味影 响了适 口性 , 而限制 了菜 水 量 比对 照 组增 l 从 人 和 猪 对 不 同 甜 味 物 质 的 甜 度 感 觉 粕 在 猪 饲 料 中 的 使 用 量 。 同时 , 换 饲 料 加 了 13 千 克 I 更 . 6 不 同 。G ae 等 (0 0 研 究 发 现 . 水 化 也会 导致 采 食 量 下 降 。添加 香 味剂 可 以淡 ( 6 。 lsr 2 0 ) 碳 表 ) J 合 物 类 的 甜 味 剂 对 人 和猪 的效 果 相 同 . 而 化 饲 料 中 的苦 味 . 猪 对 味 道 产生 正 面 反 使 24 使 用 香 l . 非 碳 水 化 合 物 对 人 有 很 高 的 甜 度 。 猪 却 应 。 对 味 剂进 行风 味 印 1 没 有 反 应 。 K n ey等 (9 2 用 蔗 糖 、 eo d 17 ) 葡 香 味 剂 作 为 饲 料 的风 味 标 识 或 适 口 记 的 研 究 萄 糖 和 糖 精 钠 配成 水谘 液 喂猪 . 定 偏 嗜 性 增 强 剂 , 以 帮 助 营 养 师 们 在 肥 育 猪 料 测 人类在 出生 J 可 效果 。 结果 仔猪 对 00 5 0O . ~ .1摩 尔 每 升 的 中 更好 地 选 用 适 口性 较 差 、 本 较 低 的 原 几 天 就 能 识 别 甜 0 成 蔗 糖 溶 液 有 明显 的偏 好 . 与 对 照 相 比 , 饮 料 。 味 和 苦 味 , 并 能 水 量 超 过 9 %; 而 糖 精 钠 的 结 果 显 示 . 0 在 D rn等 (0 0 的研 究 发 现 , 添 加 对 甜 味 表 示 愉 ua 20 ) O o 一 .l 尔 每 升 时 .始 终 未 能 超 过 5 、0 . 5 OO 瘁 o % 1 %和 1 %普 通 菜 粕 显 著 降低 肥 育 猪 悦 . 对 苦 味 表 示 5 9 %, 且在 01 1 尔 每 升 时 拒 绝饮 用 。 的 采 食 量 。 加 量 达 5 0 并 .— 摩 添 %时 , 食 量 即显 著 厌 恶 。 许 多 证 据 采
动物营养学复习重点

动物营养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相互关系的科学。
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消化的概念饲料中的养分变成为能被动物吸收的形式的过程(大分子---小分子,化学价的变化等)。
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消化率(digestibility) :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的统一指标,是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蛋白质的周转代谢:动物机体组织不断更新,被更新的组织蛋白降解为氨基酸,一部分又重新合成组织蛋白的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周转代谢。
理想蛋白的概念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这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1.必需氨基酸(EAA):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2.半必需氨基酸—能代替或部分节约EAA的AA。
3.条件性必需氨基酸:特定条件下必需由饲料供给的AA.4.非EAA:指可不由饲粮提供,动物体内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
5.限制性氨基酸(LAA):指一定饲料(或日粮)中的一种或几种EAA的量低于动物的需要量,由于他们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导致蛋白质利用率下降。
满足需要程度最低的为第一L AA,依次为第二、三、四……等LAA。
AA的平衡体内蛋白质合成时,要求所有的必需氨基酸都存在,并保持一定的相互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_
0.725 0.359
__
0.729 0.363
采食前气味对适口性的影响 对从未接触过开食料的动物
(断奶应激)
对接触过饲料的动物
饲料转换应激 适口性差的原料应激
仔猪在断奶后日粮改变导致采食量下降
0.6
Feed Intake, kg
0.5 0.4 0.3 0.2 0.1 0.0 0
A
C
Olfactory stimuli tested: A= Tap water B= Sow’s milk C= Birth fluids
B
(Rhode & Gonyou, 1991)
采食前气味对适口性的影响
对从未接触过开食料的动物
(断奶应激)
对接触过饲料的动物
饲料转换应激 适口性差的原料应激
4
K im & C a rlso n , 2 0 0 2, 4 R o be rtso n,2 0 0 1 L e ib etse de r, 1 9 7 8
G a n c h ro w a n d G a nc h ro w, 1 9 8 5
R o b in son an d W ink le s, 1 9 9 0 M ille r a n d B a rto sh u k, 1 9 9 1 C h a m o rro et a l., 1 9 93 D a v ie s et a l., 1 9 7 9
a 1
80%
M u s m u scu lu s (m o u se)
a 1 2
2
78%
S ou rc e:U niv er sity o f D e la w a r e c hick e n E S T da ta ba se. G en B a nk núm er o d e a c c e so B K 0 0 0 1 5 3 . G en B a nk núm er o d e a c c e so A F 3 3 7 0 4 0 .
动物采食生理新进展
猪采食调节机制
CNS
观感 气味
味道 结构
消化道 机械型受体 化学受体
血液-borne 肝脏 后脑
身体 脂肪 肌肉
采食
消化
代谢
食物
时间
食糜
营养素
STORES
资料来源: Forbes (1999)
味觉: 在那里?
舌尖及两边 舌后面
味觉感觉: 味觉基因
TASTE PERCEPTION
0.5 mM
糖精
(Danilova et al., 1999)
NHDC
仔猪对蔗糖溶液有明显的偏好
喜好度, %
糖精浓度, Log
Kennedy and Baldwin, 1972
糖精对仔猪采食的影响
喜好度, %
糖精浓度, Log
(Kennedy and Baldwin, 1972)
猪与人对不同甜源的甜感特点
采食前气味对适口性的影响
对从未接触过开食料的动物
(断奶应激)
对接触过饲料的动物
饲料转换应激 适口性差的原料应激
仔猪断奶应激/采食量低
400
母奶 干饲料
kcal ME / kg 0.75 / d
350 300 250
断奶
200 150 100 50 0 -21 -14 -7
Weaned Not weaned
猪与人类的味觉异同
味觉: 猪比人类更敏感吗?
种类 鸡 鸭 猫 狗 人 猪 山羊 兔 牛 味蕾数量 24 200 473 1.706 9.000 15,000-45,000 15.000 17.000 25.000
仔猪对不同甜源的神经反应
几种甜味剂对鼓索神经的刺激反应
0.3 M
人工唾液
蔗糖
1.6 mM
6 .0 0
5 .5 0
5 .0 0
NS
S ta r t 5 d ays d a y s p o s t - w e a n in g 1 4 d ays
4 .5 0
(Bertram et al., 2002)
总结与展望
- 饲料的气味和味道是影响动物选择采食的重要因素 - 调味剂的三大重要功能, 诱食, 掩盖, 标记 - 添加合适的调味剂促进采食;防止饲料转换引起的 采食量下降; 及掩盖异味 - 猪和人对不同甜味物质的甜度感觉不同
N u m b e r o f ta ste b u d s in a n im a l to n g u es >100000 7 0 sen s illa 316 1706 2755 6974 19904 ~20000
3
R efe ren ces
1
D ry e r, 2 00 1
F ru it F ly C h ick D og C at P ig
16
18
20
菜籽粕含量(%)
(Baidoo et al., 1987)
调味剂阻止饲料改变时采食量的下降
1,0
日粮改变
a b
饲料采食量, kg
0,8
b
0,6
a
a
a
对照 调味剂 2 总计
0,4
0,2
0,0
0
5
10
15
20
25
30
断奶后天数
a b
第二组加香日粮与空白日粮采食量的差异 (P < 0.05) 第二组加香日粮与空白日粮采食量的差异 (P < 0.10)
A n im a l S p ecies A Q U A T IC S P . (ceta cea n s… ) IN S E C T S (fru it fly ) A V E S (ch ick en ) M AM M ALS (n o n -p rim a te) M AM M ALS (h u m a n s) A rea 2 (cm ) 0 N r. C ells 6 10 0 O lfa cto ry g en e s R efe ren ces estim a ted (o n o lfa cto ry g en e s) 0 D ryer, 2 0 0 0
2004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技创新学术与技术研讨会, 2004年10月22-23日, 四川雅安, 中国
动物采食生理及采食量调控技术
致富网 生猪价格
2004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人类味觉/嗅觉受体研究中所作出的杰 出贡献 他们发现大约1万个不同的基因组成的 群组(占人类的3%),构成了人类的嗅 觉感应系统,而该系统决定人类所嗅到 的气味。
名称 对人
蔗糖 葡萄糖 乳糖 糖精钠 阿斯巴甜 (甜蜜素) NHDC 索马甜 1 0.25 0.33 215 155 3600 100,000
相对甜度 对猪
1 0.125 0.146 3.34 没反映 -没反映 -没反映 ---
味感
优良 良 良 含苦味及金属余味 近蔗糖 水果似甜味 以甘草,甜感时间长
嗅觉受体 (OR)
嗅觉感觉: 嗅觉受体
OLFACTORY PERCEPTION: olfactory receptors (OR)
D iffe re n c e s in th e o lfa c to ry e p ith e liu m in se v e ra l a n im a l sp e c ie s.
- 碳水化合物类的甜味剂对人和猪效果相同 - 非碳水化合物类的甜味剂对人甜度很高; 对猪则较低或无反应
- 猪味觉/嗅觉受体研究应该启动 - 调味剂的研究与选用应该 “以猪为本”
1 1 2 0 S en silla s
0 .0 0 4 10 – 20 1 2 5 -2 2 5 10 – 20
61
R o b ertso n , 2 0 0 1
5 7 5 -1 0 0
~20 >1000
N ef et a l., 1 9 9 7 D ryer, 2 0 0 0
5
~500
D ryer, 2 0 0 0
E stim a te d n u m b e r o f ta ste b u d s a n d g u sta to ry g e n e s, b y sp e c ie s.
A n im a l S p ecies C a tfish
1 2 ,3
G u sta to ry g en es estim a ted * 100 62 > 20 > 45 > 45 > 30 > 45 > 45
Glaser, et.al, 2000
采食量调控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方法学
饲料适口性/气味喜好度的测定方法 -双向选择法
饲料 A 饲料 B
(McLaughlin et al., 1983).
三饮水槽偏嗜实验
Response of newborn piglets to olfactory stimuli
(van Heugthen et al., 2002)
调味剂加快动物对新饲料的适应
实验目的
实验动物: 羊 新饲料:米糠 风味 (青草味)--熟悉的风味 风味 (狗屎味)--厌恶的风味
VanTien et al (1999)
利用调味剂标记提高采食量
高消化率 = 高的采食可能性-机制
猪嗅觉受体的分离与鉴定
Pig OR Receptors
Matarazzo et al (1998) Neuroscience Lett 87-90
内容提要
动物采食生理新进展
味觉受体 嗅觉受体
猪与人类的味觉异同
采食量调控应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