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养猪饲养管理- 采食量的调节.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养猪饲养管理- 采食量的调节整理
动物的采食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入和咀嚼吞咽等一系列过程。

采食的饲料在消化道得以消化,其中的养分被吸收并参与体内代谢。

所有这些活动和过程均会影响动物的采食量。

然而, 大多数成年家畜即使在自由采食条件下,也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体重;某一品种的幼畜也趋向于以一定的速度生长。

显然成年家畜和幼畜能根据自己的能量需要来调节采食量。

可见,动物的采食量存在短期控制和长期控制。

采食量的短期调节主要是控制每次采食的开始和终止(即摄食的开始和停止)。

因为短期调节方式的存在,动物不会出现完全禁食,也不会出现无休止的摄食。

采食量的长期控制即在较长时间内对采食量的调节。

由于采食量长期调节机制的存在,动物能够长期的维持能量平衡。

动物采食量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主要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而其他器官如感觉器官、胃肠道、肝、血液和脂肪组织也通过神经-体液的反馈作用参与采食量的调节。

实际上,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指令是来自动物机体各部位的反馈信号的综合。

一、调节采食量的中枢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缩写为 CNS)是调节采食量的关键,其作用是使动物产生饥饿感和饱感,调节食欲的大小,从而引起采食的开始和停止,控制采食量。

饥饱是动物所处的消化生理的两种状态。

饥饿(hunger)指动物在一段时间内未采食而消化道内食物已排空时的生理状态。

动物采食饲料后,饥饿状态便会消失。

饱(satiety)则指动物采食后,消化道已充满食物时的生理状态。

食欲(appetite)是指动物想吃食的愿望,通常由一些内在因素(生理或心理因素)刺激或抑制动物的食欲。

食欲、饥饱状态均与采食行为和采食量有关。

当动物出现饿感,且食欲强时,动物能够采食大量的饲料。

若出现饿感,但缺乏食欲时,动物可能采食,不过采食量较少。

动物出现饱感时,便停止采食;但此时,不一定满足了食欲的需求。

食欲能否满足,通常取决于饲料的适口性。

(二)CNS 的部位
尽管控制采食量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准确定位和作用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但是已有足够的实验证据表明,脊椎动物的下丘脑是调节采食量的重要部位。

在下丘脑存在两个与采食量相关的中枢,即:
1.饱中枢(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缩写VMH ;或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i,缩写VMN) 位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是抑制摄食的中枢部位。

当饱中枢兴奋时,饿中枢受到抑制,动物产生饱感,采食停止。

2.饿中枢 (Lateral hypothalamus,缩写LH;或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缩写 LHA) 以前称为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两侧的外侧区,是刺激摄食的中枢部位。

饿中枢兴奋时,动物的食欲旺盛,刺激采食。

目前,人们通常把饿中枢和饱中枢合称为摄食中枢。

至少已在猪、绵羊、鸡、
鹅等十一种哺乳动物和禽的中证实存在上述两个中枢。

破坏饱中枢可导致食欲亢进症(Hyperphagia),引起动物过食和肥胖;相反地,化学性或电刺激饱中枢,则引起厌食症(Aphagia),抑制动物采食。

破坏饿中枢,引起动物厌食症,直到动物死亡;而刺激饿中枢则引起食欲亢进症。

动物的摄食调节不仅分别受饱中枢和饿中枢的调节,更受二者的交互作用的调节。

如上所述,当破坏饿中枢时,动物产生厌食症,此时再破坏饱中枢,并不会产生食欲亢进症。

若破坏饱中枢和饿中枢之间的连接部位,会引起动物食欲亢进症。

这表明,饱中枢可抑制饿中枢的活动,而且,只要饱中枢未抑制饿中枢的活动,饿中枢就处于持续活动状态,使动物保持旺盛的食欲,意味着采食是动物的天性,这已通过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瘤胃原生动物和用胃瘘管技术鼠和牛的采食行为得到证实。

总之,在摄食控制上,饿中枢的作用是最基本的,而饱中枢是接受来自体内各种反馈信号的主要部位,许多外在因素(如环境因素、饲粮组成等)和内在因素(如代谢、激素等)通过特定的反馈途径将信号传递到CNS ,从而调节动物的采食量。

近来的表明,有些动物的摄食中枢并不局限于VMH和LH, 如狗的杏仁核中背部和外侧区分别具有与LH和VMH类似的作用。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一)化学静态理论(Chemostatic theory)或化学调节
该理论认为,消化道食糜成分和吸收的养分通过其浓度的变化,参与采食量的调节。

调控采食量的化学因素有: 葡萄糖、挥发性脂肪酸、氨基酸、矿物元素、游离脂肪酸、渗透压、pH值、激素等。

其中葡萄糖和挥发性脂肪酸是最重要的因素。

1.血糖由于葡萄糖在能量代谢中的中心作用,以及发现血液葡萄糖浓度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