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主旨和情感课件

合集下载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课标):散文阅读(主旨和情感)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课标):散文阅读(主旨和情感)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 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 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 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 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 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 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 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 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 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 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 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 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 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 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 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 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 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 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我又回来 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 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 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 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 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 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 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一朵午荷》 ②·一朵午荷》, 一朵午荷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节 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版 有删节)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 一块石头坐了下来, 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 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 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 盛况不再。两个月前, 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 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 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 我独自坐在这里 抽烟,扔石子, 坐在这里, 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 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 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 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散文二篇 》课件 (公开课一等奖)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散文二篇  》课件 (公开课一等奖)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一、读一读 臼齿( jiù ) 蔓延( màn ) 洗涤( dí ) 消逝( shì)
茸毛 ( rónɡ ) 凋谢 ( diāo ) 炫耀 ( xuàn ) 卑微 ( bēi )
二、记一记
卑微: 形容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消逝 : 指慢慢逝去,不再存在;消失。 无能为力 :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
同情苦难带来的结果: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 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体现了一个思想家对人类关 怀,悲天悯人博大情怀。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如果有机 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虽然罗素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 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 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最好写照, 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 言。
语言品析
2.在春天,我们以着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 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表现了新生命的活力,生机勃勃的样子。作者的心情是欣喜的, 感动的。 3.它仿佛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 住一会,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虽然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延续了人类的 整个生命。人类的生命是永无止境的。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 宽广的胸襟。
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混为一体: 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 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快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哲理性散文,思路清晰,章法井
然,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
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
写作背景

第7课《散文诗二首》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7课《散文诗二首》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其实就是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法:借物喻人、借物抒情。
任务三:自主阅读,感悟诗情——《荷叶·母亲》
第3段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
表明“我”家对莲花有深厚的感情,借祖 父的话暗示“我”与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写 “我”惦记雨中的莲花,以花喻人,进而为揭 示主题埋下伏笔。
任务四:对比阅读,感知文体
➢ 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和一位慈祥爱读书的妈妈。 ➢ 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和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 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和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 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和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总结:这是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爱撒娇、爱妈妈的孩子; 这是一位沉静、美丽、慈爱、智慧的妈妈。
感情基调 低沉 不安 担忧 感动
任务三:自主阅读,感悟诗情——《荷叶·母亲》
由此看来,作者的情思主要为这红莲的遭遇变化而变化,那么可否把 散文诗的题目改为《荷叶·红莲》?为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请简要阐述。 不可以。作者看到雨中的荷叶不顾风雨的打击,毅然主动地向红莲
倾侧并覆盖它,不离不弃,就像勇敢慈怜的母亲关怀困境中的子女,作 者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并由此表达了对如荷叶般的母亲的由衷赞美 和歌颂。
活泼、口语化
典雅、书面化
人物形象
都表现了母 亲的形象
母亲的形象非常具体 、鲜活,而且有着鲜 明的印度文化特色
母亲未正面出场,只 是用荷叶覆盖红莲象 征母亲对儿女的庇护
任务四:对比阅读,感知文体
总结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
概念 内容 形式
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有诗的情绪和幻想,像诗歌一样精粹、凝练 。篇幅短小,以散文的形式呈现,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 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散文阅读)课件--(共38张PPT)

(散文阅读)课件--(共38张PPT)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 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 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 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 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 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 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 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 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 以外!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清单1:散文构件的作用
1.题目 ①对象;②体裁;③线索、象征等。
2.开头 ⑴点题;⑵总领;⑶引出;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
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 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观点态度 4.结尾 ⑴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⑵ 首尾呼应(开头题目)
清单2:人称选用的效果
题型六:探究评价题解题思路
1.答题原则:
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根在文本,走 出文本 ①观点鲜明。 ②分析辩证有分寸 评价人物事件,要考虑内因外因、主 客观因素、个人与时代等的关系
题型六:探究评价题解题思路
2.答题步骤
⑴审读题目,明确方向 ⑵紧扣文本,寻找解释 ⑶联系实际,发表见解 ⑷确定要点,规范答题
①文化视角 ②人文情怀 ③思想意蕴
二、散文读写基本规律
1.散文写作基本类型: ⑴缘情(志、理)择景(物、事) ⑵借景(物、事)抒情(志、理)
2.散文阅读基本要领: ⑴写景状物叙事是手段是依凭,抒情言志析 理才是归宿。 ⑵对景事物的理解要归结至情志理
三、散文写作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指导讲解PPT课件

高考散文阅读指导讲解PPT课件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 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 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 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 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 中地揭示主旨。
-
16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 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 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 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
2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07— 09年全国各地高考共55篇文学类文本, 散文44篇。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难点:高考散 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50%,08年江苏高 考得分率只有49.7%
-
3
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 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 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 方面的多元考查。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 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 或略读。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 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
20
3.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
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 5.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6.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 7.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8.对偶:有音乐感;表意凝练。

九年级语文复习课件:文章主旨 (共12张PPT)

九年级语文复习课件:文章主旨 (共12张PPT)

合作探究
• 2.看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主旨 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白 描 主要作用 以形传神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直抒胸臆 表达方式 工笔细描 细节描写 插 倒 叙 叙 主要作用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准确传神鲜明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叙后议论 比喻论证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精讲点拨 • p97 《回家》 •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 章主旨的理解。(4分)
精讲点拨
• p97 《回家》 • 小说通过写苗苗爸妈即将回家时家里发 生的故事,反映了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 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人聚少离多;老人小 孩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留守家庭 成员对亲情的渴望;留守家庭的生活现 状令人担忧,需要社会关注和思考
达标检测 • p98 《光与影》 •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 章主旨的理解。(2分)
பைடு நூலகம்
• 通过对儿时生活以及有关北 京的点点滴滴的回忆,表 • 达了作者对记忆中的儿时生 活及北京的追忆与怀念。
总结提升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旨
• 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从形象入手、从材料入手: • 叙事散文———写了什么,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情感精神 • 写景状物散文———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 • 议论性散文————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 •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 征意义
定向导学
文章主旨
定向导学 • 考点的考察形式: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 (共49张PPT)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 (共49张PPT)

第3段作者写寻求知识包括了哪几个方面?
1.了解人类心灵; 人 2.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 自然
人 类 知

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社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 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谈谈你对第4段开头一句话含义的理解。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 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 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 类苦难的良知。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哲理 散文的特点。(重点)
2. 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 解其哲理意蕴。(难点)
3. 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树立 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 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 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原 理》《哲学问题》《论教育》《物 的分析》等。
永久的生命
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 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 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 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 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和长 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文体知识
哲理散文 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 称“议论散文”“说理散文”。它或通过对 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 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 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
多音字
( há)o呼号 号
( hà)o号角
( chà)n震颤 颤
( zh)àn颤栗
词语集注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 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公开课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公开课课件


3.学会识记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 掌握一 些基本 的交通 规则。

4.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实验、研讨 ,发现 当月球 运行到 太阳和 地球中 间,并 且三者 成或接 近一条 直线时 ,地球 上的人 会看见 太阳被 遮住一 部分或 全部遮 住,就 是发生 了日食 。

5.通过观察整理、分析推理、模拟实 验等方 法研究 日食的 成因和 变化过 程,以 及研究 、发现 日食过 程中的 更多信 息。并 能根据 实验发 现,用 模型或 图示解 释各类 日食的 成因和 更多的 现象。
品味语言
两篇文章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与大 家分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 》公开 课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 》公开 课课件
个人的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 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作比较,突出 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语言生动通俗,耐 人寻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 》公开 课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 》公开 课课件
精读细研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思考罗素为 什么而活着?
本文作者阐释自己的人生观
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 》公开 课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 》公开 课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 》公开 课课件
概括主旨
通过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 和不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 热爱和赞叹。

第16课《 散文二篇》课件(27张PPT)

第16课《 散文二篇》课件(27张PPT)

读第3自然段 思考:
作者寻求哪些领域的 知识?
追求知识的主要成就
1.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 教育、文学、社会学。尤以哲学、数学最有成就。
2.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 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永久的生命
作者:严文井
文体知识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 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 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 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 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人是唯一追人 义寻的是自身唯动存一物在追。意义寻的自动身物 存在意
16.散文两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 英国,他一生坎坷,却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 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 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 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20世纪 初,他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 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 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 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的写作。
热爱生命
汪国真
•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
诚。
•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 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 意料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例如语言、 行动、肖像、细节、心理等描写以及如 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其他人物形象的 映照,对比,衬托等。
例: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
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
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的《背影》
帽”等
“走”“ 动作描写
探” “攀”“ 缩”等
“我走了” 语言描写

• ③情感认定类。如福建卷13题(2):“文 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 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这就是通过例句来体验和分 析作者的感情,标志是“怎样”。
• ④情感梳理类。如安徽卷16题:“作者借 ‘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 加以概括。”这就要分门别类,标志是 “多种”。
3、抓关键词、句、段法
( ( 句关12关子12、、))键键。体表内在句词现现涵全丰文作文富结者章,构主立耐上题场人起思观寻重想点味要的的的作词词警用语语句的。 (33、)反结映构复深杂层、次理含解义困的难词的语句子。
关键段—独语段、过渡段 等
4、以“形”探“旨”法
• 形(形象)——人、景、物 • 旨(主旨)——情、理、志
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
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
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
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
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
《故都的秋》中“形”与“旨”的联 系
“形” 特征
写法 “旨”
清晨的院子 飞鸽、日光、 以动衬静

牵牛花

槐树的落蕊 无声无味, 听、视、味、
微细柔软 触觉

秋蝉的残声 衰弱、残
听觉

故都的秋(节选)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 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 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 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 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 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 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 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 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散文主旨和情 感
①学会通过散文的形象去把握散 文的主旨。
②在把握散文主旨的基础上做题。
•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中的“主旨情感”类题型, 主要有五种形式:
• ①情感变化类。如重庆卷17题:“全文渗透 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感情,请具体说明其感 情的变化。”以“变化”为标志,要涉及“全 文”。
• ②情感比较类。如重庆卷18题:“文章第三 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 ‘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 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 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这就形成比较, 标志是“是否矛盾”。

通过细致地描
写父亲为儿子买 橘子的场面,突 出了父亲对儿子 的伟大的爱,表 达了对父亲的崇 敬之情。
1.(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 题目。
一朵午荷
□洛 夫
这是去年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 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 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 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 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 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 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 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 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 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 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 ⑤主旨关系(作用)类。北京卷《碧云寺 的秋色》 第3题:本文大量运用了描写色彩 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 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散文的基本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指散文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可写人 写事写景。
“神聚”,指它的内在实质、内在
精神是集中的,是固定的。
形(人、景、物) 旨(情、理、志)
如何以“形”探“旨”?
1、对。景物类形象探“旨”的方法。 (1)分析其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 音、色彩、气味等。 (2)掌握表现形象的外显方式(表达技巧), 包括象征、联想、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3)把握其内在品质,包括本质、精神和所 蕴含的情感或思想。
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 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 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 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 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 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 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 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 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 里的家虫。
2、对人物类形象探“旨”的方法。
①通过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等外在特征, 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
把握散文主旨情感的几种方法
1、抓文题法
例:2009年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 2008年全国卷《阳关古道苍凉美》 2008四川卷《我爱水》 2007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 2006海南卷《阳光的香味》
2、抓“文眼”法
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 的词语或句子。
例:《荷塘月色》的“文眼”是文首那 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为全文定下 了一个基调,下文写荷塘的宁静,正是与心 绪的不宁静相对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