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宋明理学
程颐在回答别人关于寡妇能否再嫁时说: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 。 ──鲁迅
2、消极:
①尊卑等级; ②重男轻女; ③因循守旧;⑤重礼轻法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扼 杀人的自然欲求。
各有个圣人。”“满街人都是圣人。”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 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 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 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 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物之本也 。
5.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焉有一 理。
理学
6.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孺子入井, 心学
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7.“善念存时,即是天理。”
心学
共同点: 1、内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 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思想实质); 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
2.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
国家分裂、战乱不休,人民生活动荡不安,需要从宗教 中寻找心理安慰。佛道的传播不仅顺应了普通人的心理 需求,也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一)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二)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第3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一、程朱理学1.理学的创立(1)背景⎩⎪⎨⎪⎧①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②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③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
④北宋时期,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3)代表⎩⎪⎨⎪⎧①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理论提供依据。
②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③张载:开创理学中的“气学”一派,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④“二程”: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
2.理学的成熟(1)标志: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概况类别内容 理气论 ①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②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③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修养论 ①教育要“慎思明辨,格物致知”;②“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③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社会政治理论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②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理学的成熟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核心论点:理学将封建伦理道德(天理)与人的个人欲望需求(人欲)对立起来,从封建伦理道德角度扼杀人性,儒学发展走向成熟。
(3)朱熹地位及影响①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②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理学的发展——陆九渊开创心学(1)主张⎩⎪⎨⎪⎧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②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③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学派,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宋代理学密切相关,这两者合称为“理学”。
宋明理学融合了儒家经典的思想精华,以及道家和佛家的元素,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基本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宋明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的理学思潮。
北宋时,程颐、程颢和朱熹等人主张回归原始经典,研究思辨和道德修养。
南宋时,朱熹对理学思想进行了深化和系统化,被称为“朱子理学”。
朱子理学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深深影响了当时的士人和社会。
宋明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反思人性的本质和道德原则,来达到对人生的认知和探索。
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和扭曲,所以需要经过修养和教化才能实现内心的真善美。
在修养过程中,他们强调要“格物”,即从事物的表象中触发对原理的思考和总结,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观察,来增长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使得宋明理学注重实践和经验,与理论相互结合。
在宋明理学的体系中,朱子的“理学”是最为重要的思想。
朱子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理解,提出了“理”和“气”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无数的“理”,而“理”又是无处不在的,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
同时,朱子也承认“理”不是静止的,它通过不断的运行和变化来实现自身。
人们只有通过修养和实践,才能获得理的认知和理解。
而“气”则是具体事物所具备的形式和质料,是“理”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
明代继承了宋代的理学传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理学思想。
由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明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和理论,如王阳明的“心学”和王守仁的“格物达理”。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性是与天地万物相连的,只有通过学习和感悟自己的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理解。
而王守仁则提出“格物达理”的思想,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和运动规律,可以推理出隐藏在背后的原理和真相。
朱熹宋代理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朱熹宋代理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西塾、石髓山人,江西袁州人,北宋理学派创立者、代表人物。
他是中国宋代儿童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学者。
1. 活着的时代:宋代中国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理学思想的兴起也是当时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
2. 理学派的兴起:朱熹与宋明理学在宋代,朱熹创立了著名的理学派,被称为“宋明理学”。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学习是美德: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非常注重教育,他认为学习是每个人的美德,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维能力。
他主张“弘扬教育之道,增进人类之福祉”,强调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理性思维,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品德,同时注重实践和实际运用。
4. 心学思想的核心: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是“格物致知”。
他认为只有通过观察世界现象并研究其发展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他提倡人们要注重实际,要用实际去检验理论,而不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的政治思想朱熹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个人修养好了,家庭和国家才会得以良好的发展。
他提出了“致良知,诚意正心,心思一致,方可过人天人”。
他主张君主要依靠仁政来治理国家,主张君臣之间要相互尊重,互助互利,实行以仁治国的政策。
6. 文化复兴运动的推动者:宋明理学的影响力宋明理学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复兴运动。
数百年来,朱熹的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理学思想在宋代和明代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崇。
7. 理学派在近现代的影响理学派的思想在近现代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朱熹的思想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伦关系,对于塑造个体的品质和完善社会的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宋明理学
形而上者无影无形,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 有状,是此器(气)。
—《朱子语类》卷九
理是世界的本原(法则、规律)
,
(理学核心思想)
材料一
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
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 碍作用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2、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的阴阳变化。
如何才能不违背“理”呢?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
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存天理,灭人欲”
B、修养论:
①区分“小学”和“大学”(格物致知) ②“仁”是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
然…
③仁者境界不仅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心
程朱理学的影响
消极: 提倡尊卑等级、重男轻女观念等;用三纲五 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 然欲求。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理学的发展——心学
1.陆九渊 南心宋学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阳明先生,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理学的发展历程
理学的发展历程理学,是宋明时期以理为核心概念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有别于儒家、道家等,它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兴盛、鼎盛和转变四个阶段。
5世纪,中国开始步入封建社会。
唐初至五代,朝廷推崇儒术,儒家学说得到推广和普及。
经过隋唐几代的发展,儒家的影响力已经波及政治、法律、医学、教育、科技、文艺等各个领域。
但此时期的中国人仍然认为天地有万物构成,自然界包括太阳和月亮都由阴阳二气组成。
“三纲五常”是这一时期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观念。
如果在上面加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话,那么统治者用来约束老百姓的就是“三纲五常”。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儒家学者们发现天地间万物虽然各异,但都是由理所统领,万物的特性也是由“理”决定的,并且万物的运动也与“理”相符合。
《易经》便是这一时期儒家学者的结晶。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者便以孔子的学说作为最高的信条。
中国的经学在宋代形成了四大学派,即以朱熹为代表的考证学派,以程颢、程颐兄弟为代表的伊洛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
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命题,意指对事物研究探索,才能获得真知;从“格物致知”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宋代的理学还是以“格物致知”的自然观为主导。
所谓“格物致知”,是要人们亲身体验,按照天理去研究万事万物。
人只有遵循自然,依照自然的规律办事,才能获得知识。
在朱熹之前,格物致知一直没有被提出,朱熹则创造性地把“格物致知”加入到传统的儒家信仰里,打破了神权思想的桎梏,把西方近代科学的知识观念引进儒家的信仰中。
不仅如此,他还用格物致知的命题,引导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变,由理学演变为官学。
经过了北宋后期,程颢、程颐兄弟发展了宋儒对“格物致知”的见解,将《礼记》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加以阐释,使格物致知的内涵更具系统化。
10世纪以后,元明清三代处于蒙古族统治之下,民族歧视严重,再加上长期战乱,整个社会停滞不前。
宋明理学简述
宋明理学简述作者湛柏欣一理学的准备1,唐代韩愈(768—823)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道统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
韩愈推崇《孟子》、《大学》,排击佛教,都对宋明理学影响极大。
韩愈认为要承接孔孟的道统,“道学”由此得名。
2,唐代李翱(772—841)作《复性书》,启发了后世理学家的心性之学。
他在《复性书》中推崇的《中庸》被后世理学家所肯定,和《论语》、韩愈推崇的《孟子》、《大学》并列为四书。
3,北宋初期有着崇道(孔孟之道)、尊经(六经)、排佛的社会思潮,为理学运动打下基础。
二理学的发端1,在儒家的经典中,只有《易经》特别是《易传》为儒家哲学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关于宇宙本质与生成的哲学体系。
北宋儒家大力研究《周易》,把《周易》视为对抗佛、道二教的有力武器。
2,周敦颐(1017—1073)作《太极图说》,通过解释太极图、《易传》的建立了一个儒家的宇宙论纲要。
《太极图说》中“太极”是最高的范畴,周敦颐把“太极”解释为“元气”,“无极”是形容“太极”的无形、无象。
周敦颐还提出“人极”,《太极图说》从“太极”开始,以“人极”结束。
3,在《通书》中,周敦颐认为“诚”是出自太极乾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和人的本性。
“诚”本就是《中庸》的重要观念,因此也成为了宋明理学的重要课题。
4,周敦颐提出“寻孔颜乐处”,此后,“寻孔颜乐处”成了宋明理学的重要课题。
所谓“孔颜乐处”是指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后,超越了外在的物质、利害而达到的内在的幸福和愉悦。
其中的“乐”不是说刻意追求的快乐,而是达到一种精神境界后自然而有的愉悦。
因《太极图说》、《通书》影响深远,又提出了“寻孔颜乐处”这个重要思想,还做过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合称)的老师,周敦颐被尊为理学的始祖。
5,张载(1020—1077)提出“太虚即气”,他认为宇宙万物都统一于“气”。
张载有关气的哲学是针对佛、道二教的。
他认为气的每一种凝聚的形态都是暂时的,所以道教的内体长生只是一种幻想;他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所以佛教所说的“空”、“虚”,道教所说的“无”都是一种迷幻。
宋明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唐末五代时期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的目的,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2.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二.理学的成熟(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⒈理气论:以二程..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思想(1)理是根本,理先于气。
(2)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离不开气。
(3)万物皆有理,终归于一,就是太极(客观唯心论)2.修养诊: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1)区分教育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2)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仁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光明磊落,仁民爱物。
(4)仁者境界毫遁求精神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1)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道(2)认为秦汉以来的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导致政治黑暗。
(3)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其关键是“正君心”三.理学的发展(发展为心学)1.心学的基本特征(1)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用自己体验而不是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3)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3.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世称阳明先生)(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
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1)不同(比较类模板——分点列表,归纳异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题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概括归类
材料
无
孔孟 儒学
所学
孔子:“仁”“为政以德”“有 教无类”;孟子:“仁政”“民
强调仁政、民本
不同:孔 孟强调仁 政、民本;
不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董仲舒强
同
材料
无
强调大一统、天 调天人感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234
解析 答案
3.命题点:对宋明理学内涵的理解 (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 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明本心等
发展:宋代儒学重 视孔孟儒学;重视 思辨、强调个人修 养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 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3.理学思想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 天理之件数。”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 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 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 “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2.形成过程
(1)创立——“二程”
人伦者,天理也
①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 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②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 ”,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
宋明理学
(二)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 朱熹(集大成者) 2.理论来源: 二程+张载 3.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哲学思想): 先有理后有气,理气浑然一体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理学的修养论 强调“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个人修养): 强调 “仁”(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依据 ——道统论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核心 ——“正君心” 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酷吏以法杀人,后 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 之者;死于理,其谁怜 之?”——清〃戴震 翻开中国的历史一 看,上面尽写着两个字 “吃人”!
——鲁迅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 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性) 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 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 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 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修养的方法强调“知行合一”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 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 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 易,破心中贼难”。
材料中“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的意思 是什么?王阳(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 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元代开始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 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程朱理学::“二程”、朱熹
目的: 主要思想 重建儒家信仰 ①“理”是万物的本原,是伦理道德。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③道德修养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宋明理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的发展宋明理学的发展阶段可以分成宋代理学、元代理学、明代理学与清代理学。
宋代理学,是理学的创立期与发展期。
可以分为初期宋学、中期宋学与南渡宋学。
初期宋学,主要是吸取唐代韩愈的卫道精神,强调人格培养、教化人民的功能,于是有书院的兴起。
这个阶段,以范仲淹、欧阳修、宋初三先生(孙緮、石介、胡瑗)、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为主要代表,整合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传统,建立了人文教化的理论,使得儒家学问研究热潮得以复苏,改变了五代十国以来“学绝道丧”的现象。
中期宋学,承继初期宋学的理念,进一步将理学思想发扬光大。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
其中周敦颐,正式将道家与儒学思想相结合,并以《太极图说》作为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品。
邵雍是将理学理论与天文数学作结合,认为宇宙生成与“象”和“数”的演化密不可分。
张载则将古代“气”说带进了儒家学说,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理论。
程颐、程颢则认为心即是理,理等同物,于是提出以“理”为核心的学说,成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南渡宋学,是理学最辉煌的时期,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提出“性即理”,认为人最终目的是“求仁”,因此须“去人欲,存天理”、“正心诚意”、“穷理”。
这样完整的理学观前所未有,因此朱熹被认为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国学大师钱穆更认为,朱熹在中国下半部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殆可与前半部的孔子相比。
朱熹学说在后世广受认可,因此朱熹虽非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却有资格享祀孔庙。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陆九渊提倡的“心即理”,与朱熹的“性即理”对立,且在吕祖谦的推动下,两人展开了极为知名的“鹅湖之会”,被认为是宋代思想史上的一次巅峰对决。
元代理学,是理学的延续期,元代统一之后,需要运用思想统治汉人,因此延续了宋代理学思想,奉“程朱理学”为思想圭臬,将理学定为官方哲学。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赵复、许衡,虽无新的创发,但他们毕生致力于“程朱理学”的推广与传播,使得尊崇儒学的士大夫能获得朝廷的重用。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儒学的复兴,首先得力于统治者的需要、爱好和提倡。
赵匡胤虽戎马一生,但在北宋王朝建立之后却远比刘邦聪明,深知可以马上得天下,但无法以马上治之。
他不仅自己独喜观书,手不释卷,且严格要求臣下都要积极读书,以知治国之道。
于是在北宋王朝的官僚队伍中,自始就形成一种重文轻武的风气。
宋太祖 " 杯酒释兵权 " ,宰相赵普号称以 " 半部《论语》治天下 " ,以及宋初确立以文官知州事的制度等,都是这种风气的必然反映。
在提倡读书的同时,赵匡胤竭力褒扬孔子和儒学,登基伊始,就下令增修国子监学舍,修饰先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并亲自为孔子、颜渊撰写赞辞,命宰臣分撰余赞,车驾一再临幸焉。
所有这些,对宋初儒学的复兴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对儒学的厚爱激励着儒生们奋发求学,贡献智慧,儒生门的奉献也确乎没有辜负统治者的期待。
有鉴于宋初的政治格局与外部环境,儒学的复兴最先体现在《春秋》学这一热点问题上。
因为在儒家诸多重要经典中,只有《春秋》学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的宗旨无须经过多少改装,就可以用来为宋初的现实服务。
因此宋初儒家学者出于最直接的现实感受,很自然地将研究的视点集中在《春秋》上。
据《宋史·艺文志》著录,宋人有关《春秋》的著述在二百种以上,而仅仅在宋初学者刘敞之前,所列宋人《春秋》传注就达十七种一百八十四卷。
据此可知宋初儒学复兴确以《春秋》经传之华为主。
其中如孙复的《春秋尊王发微》,明确宣布他的研究目的在于尊王,在于正君臣之分,明大一统之义,开宗明义地强调隐公 " 元年眷王正月 " 的基本主题就是 " 孔子之作《春秋》也,以天下无王而作也,非为隐公而作也。
然则《春秋》之始于隐公者非他,以平王之所终也。
" 在他看来,《春秋》之所以书 " 王正月 " ,原因在于 " 夫欲治其末者,必先端其本;严其终者,必先正其始。
理学发展
北宋时期的石介、胡瑗、孙复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实际的开创者为北宋五子,即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他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阐述了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思想体系。
邵雍是先天象数之学的创始人,并使之成为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张载则发展了气一元论思想,为古代中国辩证法两一学说的集成者。
二程兄弟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他们为北宋的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宋代理学思想以理为万事万物的本源,又称为天理,承认事物的变化。
但认为这是理的神秘力量所至,还阐述了天人关系等问题,坚持天人相与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比较重视精致的先验论认识论,以格物致知为基本命题概念,讲求穷理。
南宋学者朱熹与陆九渊是理学的发展者。
朱熹也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理学体系的完善与阐发上有特殊贡献。
他承续了二程的思想,认为理是存在的基础,物质性的气是第二性的,“‘理在先,气在后’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朱子语类》),理的最高境界为太极。
但他又认为理无气则不存,气无理亦不能存,二者紧密相关。
陆九渊为主观唯心主义理学派别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多与朱熹对立,二人曾发生激烈的辩论。
他反对朱熹的读书明理,观察万物以穷理的思想,认为这些均属支离事业,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
以“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为核心,把格物致知的命题变为易简功夫,主张发明人之本心,反对著述立说与博取群书。
宋代理学的这两派对后来影响较大,王阳明为明代理学代表,他基本上承续了陆九渊一派思想,对后代影响巨大。
宋明理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宋明理学
天理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_____, 认为其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____。 孔颜之乐 仁 仁者就是“ ”。
天理的实质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理学的成熟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理学的集大成者
(南宋)朱熹
朱熹的主张和成就:
①理先于气,理是宇宙的本原
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不可取的观念: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小结
理学 派别 程朱 理学 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 朱熹 主要观点
不同点
评价宋明理学
“ 贞 节 牌 坊 ”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美丽”的三寸金莲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宋明理学的评价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周敦颐
《周易》 《太极图》 结合______解释________,建构了包括万 衍生规律 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_________,把人 “理”生万物 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_________ 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程颢、程颐与周敦颐、邵雍、张载)是理学 的开创者。 1.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
宋明理学宋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
宋明理学宋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宋明理学是宋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文化艺术繁盛,而宋明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对于当时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概念、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论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宋明理学的重要性。
一、宋明理学的概念宋明理学是指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与演变。
理学源于古代儒家学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主张通过修养道德以及推行君主专制来实现社会和谐与和平。
由于历史的变迁与学术的深化,宋明时期的理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思想体系,成为当时的主流哲学思潮之一。
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论1. 陆九渊(1046年-1100年)陆九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主张经世致用与格物致知,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应该通过观察物象,深入探索自然规律,从而真正了解天地之道。
2. 程颢(1032年-1085年)与程颐(1033年-1107年)程颢和程颐是北宋时期理学派别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分别被尊称为“程门立雪”的程颢和“二程”的程颐。
他们重视修身养性,提倡内观自省,通过塑造自身品德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程颢与程颐的思想让理学思潮由经验主义逐渐转变为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3. 王阳明(1472年-1529年)王阳明是明代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强调心性理学,主张人人皆有良知,只要靠自省反思,即可达到心即理的境界。
他提出“致良知”与“格物致知”的理念,强调通过自我觉醒去探寻真理。
王阳明的思想在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明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宋明理学的重要性宋明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我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社会层面上,宋明理学为封建社会提供了一种道德伦理的指导原则,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其次,在学术层面上,宋明理学推崇格物致知,倡导通过实践与经验来认识世界,这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学派,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宋代、明代和清代。
在这三个阶段中,宋明理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是宋明理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北宋时期,程颢和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他们认为,人通过观察事物的表象并探索其内在的规律,可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这种观点对后来的宋明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朱熹也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他注重心性的修养和道德伦理的实践,提出了“求是、致良知”的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对社会的影响。
明代是宋明理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明代的理学家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王守仁是明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理即是性”的观点,认为万物都有其独特的本质,这种本质即所谓的“理”。
他还强调人的性本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实现人性的完善。
此外,明代的理学家还对周易、诗经等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理学体系。
清代是宋明理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清代的理学家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和发展。
朱舜水是清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清代的理学家还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解释。
总的来说,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格物致知”→“求是、致良知”→“理即是性”→“天人合一”。
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也表明了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宋明理学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宋明理学及其发展脉络
宋明理学及其发展脉络宋明理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它在宋代和明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其主要思想,并介绍其在明代的进一步发展。
宋明理学源于北宋时期的理学,又称为宋学。
理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天地之道。
理学的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朱熹等。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只需通过学习和修养,就能够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格完善。
宋代理学的主要特点是“道法自然”,即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同时,他们强调“格物致知”,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道德和知识。
明代是宋明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阳明、李贽等。
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思想,强调人的内心是可以直接认识道德真理的,而不必依赖外界的知识和经验。
他认为,只要人能够通过内心的觉悟和自省,就能够达到“致良知”的境界。
李贽则注重实践,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实现道德境界。
明代的理学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潮和派别。
其中最重要的是“心学”,由王守仁创立。
心学强调人的内心是认识和实践的源泉,通过觉悟自己的内心,人可以实现道德的完善和自我超越。
心学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宋明理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
宋明理学在宋代和明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这些成果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宋明理学作为一种影响广泛而久远的学说与思潮,其兴起、形成乃至确立、发展,自有多种因素的促进作用,而归根到底则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乃至文化形态密切相关,显然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1.北宋王朝一开始就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纵容大地主、大官僚以随意购买的方式兼并土地,把日益繁重赋税和徭役压倒农民的身上,迫使自耕农沦为佃户或客户,即变成没有土地的农民。
于是,宋朝开国不久,便爆发了由王小波和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起义农民鲜明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农民的这种在经济上均分财产的迫切要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可怕的“人欲”,为了不让这种“人欲”横流,他们便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以论证“存天理,灭人欲”为目标的哲学理论。
?2.与地主阶级内部斗争相关。
王安石认为只有实行变法,打击大地主兼并势力,才能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遭到了理学家的反对,程颢专门写了《论王霸》的札子,用“天理”和“人欲”来区分“王”和“霸”,说王道得“天理之正”,而霸者“用其私心”。
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则用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孟子的“仁义而已,何必曰利”等语句来责备王安石“大讲财利之事”。
?3.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式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
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家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上学的主观努力。
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4。
理学的兴起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宋代一统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
哲学本来就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学派,它在宋明两代达到了巅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形成到发展的过程,其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形成阶段宋明理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
程颢和朱熹是北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两位理学家,他们倡导儒家经典的研究和理解,强调“格物致知”的学习方法。
程颢注重人的内心修养,主张“诚实”、“真实”,并且注重道德伦理的实践。
朱熹则注重理性思辨,提出“理气”二元论,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原理,而气则是理的表现形式。
明代初期,王守仁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程朱理学。
王守仁认为心是人的核心,心中有理,通过实践行为来实现心中的理想。
他注重“格物致知”的实践,主张通过实际行动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发展阶段明代中期,杨明学派的兴起对宋明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杨明学派主张心即理,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
他们反对朱熹的理气二元论,认为理和气是一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心性和理性。
这种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让宋明理学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明代末年,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理论,进一步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只要能够认识到良知的存在,并按照良知的指引去行动,就能够实现道德的完善。
王阳明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主张“心外无物,心内无理”,认为道德不是通过学习经书来获得,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悟来实现的。
三、完善阶段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理学逐渐走向衰落,但在清代仍有一些学者对宋明理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清代理学家王夫之提出了“怀素之心”的理论,强调心性的纯净和自由。
他认为人的心性本来就是善良的,只要能够保持内心的纯净和自由,就能够实现道德的完善。
在清代,理学逐渐与其他学派融合,形成了复合型的学术体系。
理学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等将儒家经典与实证主义相结合,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周敦颐
一、周敦颐生平与著作
周敦颐,字茂叔,生于1017年,卒于1073年。
道州营道人(今湖南道县)。
少而孤,养于其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家。
景祐三年(1036年),二十岁,以其舅父郑向“序例应荫子,乃奏补,康定元年(1040年)母丧除服,为洪州分宁县主簿,后长期任州县小吏,善断狱,作风精细严谨。
《宋史·道学传》:
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道经庐山,爱其山水之胜。
“因家庐山莲花峰下。
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
”(《宋史·道学传》)于溪上建濂溪书堂。
故学者习称他为濂溪先生,其学称之为濂溪之学或濂学。
《宋史·道学传》称周敦颐:
博学行力,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
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
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
二、濂溪先生之人格风貌与思想地位
(1)寻孔颜乐处
《宋史·道学传》曰:
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
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
故颢之言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
《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之所爱者也。
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亡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者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言子亚圣。
(2)窗前草不除——生生之德与自然情怀
《宋元学案·卷十二》:
周茂书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
《佛法金汤编》:
佛印住鸾溪,敦颐谒见,相与讲道。
问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何谓无心是道?”师曰:“疑则别参。
”公曰:“参则不无,毕竟以何为道?”师曰:“满目青山一任看。
”公有省,一日忽见窗前草生,乃曰:“与自家意思一般。
”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
(3)思想地位
《宋史·道学传》
文王、周公既没,孔子有德无位,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渐被斯世,退而与其徒定礼乐,明宪章,删《诗》,修《春秋》,赞《易象》,讨论《坟》、《典》,期使五三圣人之道昭明于无穷。
故曰:“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
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朱熹《像赞》曰:
道丧千载,圣远言湮,不有生觉,孰开后人。
书不尽言,图不尽意,风月无边,庭草交翠。
二、《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
(1)《太极图》之渊源
朱震曾说:“濮上陈抟以《先天图》授种放,放传穆修,……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穿程颢、程颐。
”(《宋史·儒林传·朱震》)
一般认为,《太极图》源于道教系统的《无极图》或《太极先天图》。
(2)《太极图说》的内容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
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
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
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
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
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
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
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
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
(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故圣
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
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
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
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
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
至矣。
(3)周敦颐的宇宙发展图示:无极而太极——阴阳——五行——人与万物
“无极”是其宇宙论的出发点,它自身寂然不动,独一无二,但它派生“太极”,“太极”生阴阳,由阴阳而生五行,由五行而生人与万物。
(4)太极动静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首先,太极之运动是阴阳产生的根源。
其次,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互为其根,动静之间对立统一,循环往复。
再次,动而不失其静,用而不离乎体也。
(5)主静立人极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所谓“人极“,即道德的极致,即中正仁义。
主静:无欲故静。
无欲主静,乃濂溪之学的功夫论。
三、《通书》论诚体
朱熹:“盖先生之学,其妙悬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乃其纲领也。
《通书》共二十九章。
《诚上·第一章》:
诚者,圣人之本。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诚之通。
“利贞”,诚之复。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这是以《中庸》之“诚”合释《易传》之《乾彖》。
《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天之道以诚为体,人之道以诚为本,为工夫。
周敦颐认为,乾道变化及宇宙的变化流行不过是一诚体之流行。
(1)“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万物的创生,乃诚体之发用,为其开始。
(2)“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
万物成始成终的过程,为诚体之实现。
(3)“元亨”,诚之通。
“利贞”,诚之复。
由“元亨”说诚之通达万物,由“利贞”说诚之成就万物,诚体贯彻始终,无间朗现。
周敦颐以“诚”为本的理论,将“诚”作为“天道”本体,将儒家伦理天道化、本体化,开宋明理学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