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一)

合集下载

2022邯郸市高三三模历史答案

2022邯郸市高三三模历史答案

邯郸市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卷Ⅰ(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

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

重我民,无尽刘。

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

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

据此可知商朝A.民本思想开始出现B.天命观念不断弱化C.思想的民主化色彩D.王权具有神秘色彩2.《汉官解诂》对某一官职做了如下记载:“专郡,信理庶绩,劝农赈贫,决讼断辟,兴利除害,检举郡奸,举善黜恶,诛讨暴残。

”空格处官职应为A.太守B.郡尉C.刺史D.司隶校尉3.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

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现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财的风气逐渐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的平民化趋势C.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D.等级制度被打破4.元朝人陈椿曾任盐司官吏,在其关于浙西海盐生产的重要著作中附诗云:“东海有大利,斯民不敢争。

并海立官舍,兵卫森军营。

私鬻官有禁,私鬻官有刑。

团厅严且肃,立法无弊生”。

这说明元朝A.匠户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继续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政府企图垄断盐业生产和销售D.注重平准食盐价格以维护稳定5.李贽认为儒家道统说是统治者打击异端、推行文化专制的工具,并不存在什么圣圣相传的序列,甚至发出宋代理学家承续儒家道统却国力衰弱,“反不如彼之失传者哉?”的质疑。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儒家道统是一个主张推崇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它主张传承儒家先贤的文化传统,并以此为指导,更好地推进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进步。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家道统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衍化,其中,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就是其中的一次重要事件。

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是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场争论源于北宋开宗立派的理学在传承儒家道统上的问题。

道统派主张依据“正统”的孔子教诲来传承儒家思想,例如正统派的代表人物颜师古就坚信要将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而理学派则主张将儒家思想注重理性化的方面进一步发扬光大,例如,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颐认为,要将孔子的思想进行推广和深化。

在这场争论中,代表“正统”的颜、刘等人提出了“传统学”的观点,主张孔子、孟子的思想就是儒家传统的核心,要对其进行传承和弘扬。

而代表“理学”的程、朱等人则提出了“新学”的观点,认为要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以此来推动儒家思想的进步和发展。

这场争论最终以理学被采用,颜师古、刘基等被奉为“正统派”的儒家思想不再流行。

尽管此次理学胜利,传统学的观点因为孔子、孟子的思想被承认而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经历了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之后,儒家道统的内涵更加丰富,比如儒家思想中的“道”的概念如“天道”、“道与德”,以及“仁爱”的重要性等方面,儒学的体系更加完备,也为今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看,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是儒家思想内部的一次重要的变革。

虽然理学派的观点胜出,但是儒家传统学派所主张的思想仍在继续发展和流传。

透过这次争论,我们可以看到,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传统是儒家思想的中心任务,而不同人的观点和推崇儒家思想的方式是多样的,都有其自身的侧重点。

同时也表明了,尊重传统,同时探寻理性的深入思考是儒家思想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儒道之争400字作文

儒道之争400字作文

儒道之争400字作文
儒家与道家的辩论与抗争。

为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学派论争。

由于儒道两家的学说不限于哲学,涉及政治、宗教等,因而儒道之争又构成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问题。

在战国时期,与儒家相抗衡的主要是墨家,不是道家。

道家创始人老子为春秋晚期人,曾担任周朝史官,学界多数人承认这位老子即现存《老子》一书的作者。

《老子》成书于公元前530~前497年之间,在陈国公子陈完奔齐之后,陈乞击败国、高氏之前,由陈氏家族传播到齐国,为陈氏篡齐并统治齐国的理论依据。

陈氏在依凭《老子》的同时,奉黄帝为祖先,遂有黄老之学,黄老学派即道家学派的早期形态。

早期道家为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中的首要学派。

这一学派“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论六家之要指》),富于宽容精神,能与儒家和谐相处。

孔子也曾持弟子礼向老子请教一些问题,可见孔老关系原是和谐的。

儒道之争自秦汉以后,贯穿于全部的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

宋代理学虽融合三家,但独立的儒、释、道仍存在着,儒道之争仍在延续。

中国传统的伦常礼法常由儒学支撑,中国历代的文学、艺术等等则多从道家得到营养。

现代思想史家或称赞儒学,或赞扬道家,或主张儒道互补。

不论持何种态度,都不能不承认儒道关系问题是我们在继承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会遇到的首要问题。

儒道之争

儒道之争

关于儒道之争及如何看待儒道之争的研究研究目标: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为鼎盛和发展的俩个学派。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仁政”,“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而仁义之根本为孝悌。

儒家主张入世,认为君子理应考取功名,为国效力。

而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提倡“无为”老子理想中的时代是"小国寡民",庄子在社会政治观点上,把老子对现实生活的诅咒和不满,更发展为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心灵的超脱。

他认为,痛苦的原因是圣人们制定了礼乐,引起了竞争;提倡仁义,造成了虚伪。

故仁义礼乐伤害了人的天性。

和儒家仁义思想相抗衡。

儒道之争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我们从研究儒道之争中获得启发与美的感受,并对儒家和道家的学说有更深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走近儒道,并得出自己对儒道之争的看法,我们要对儒道俩家的思想和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指南研究课题关于儒道之争及如何看待儒道之争的研究研究目的在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论语》及庄子的《逍遥游》,初步对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了了解。

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斗争,对它们的异同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儒道之争的内涵及如何看待儒道之争,从而对儒家和道家的贡献及其思想的优劣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研究过程研究一阅读儒家和道家的经典作品,整理出其中的思想。

研究二上网并在书中搜索学者对于儒道之争的评论,整理吸取并得出新的结论。

研究三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分析儒道俩家的思想差异原因。

研究四了解儒家和道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对国家的作用。

研究五了解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分析儒道之争,产生独特感受。

研究组长:刘野组员:周羽欣李豪男胡扬罗鑫何磊章璋潘东升研究结论儒家和道家在思想上有很多不同。

儒家主张入世有为,向往一种礼乐文明的生活。

道家主张无为,提倡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俩家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及缺点。

儒道之争的历史回顾

儒道之争的历史回顾

儒道之争的历史回顾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不同的信仰和思想,这种差异在中国历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汉朝时期,儒道之争成为了当时思想界最热门的话题。

这场争论主要围绕着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展开,影响深远,直至今日。

儒道之争的开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儒家和道家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孔子和他的追随者提倡的是儒家思想,表现出一种强调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义务关系的道德观念,认为只有这种关系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反对儒家的道德规范,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强求顺从规则。

在汉代,这种争论达到了顶峰。

当时,儒家学说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被视为官方的学说,儒家学派成为了知识界最主要的一股势力。

与此同时,道家学说很难在官方得到认同和支持。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曹操通过“推崇道家”来平衡儒家和道家之间的矛盾。

在此之后,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一种“合流”的趋势。

首先是王充提出“说文解字”一书,试图从象形字出发探索自然规律,这引起了道家学派的注意。

道家思想家董仲舒也借助儒家的思想成果,对道家的“无为而治”这一理念进行了深入阐述,这也为儒道合流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儒道合流的趋势达到了顶峰,这是因为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对儒道思想的影响也不小。

儒家和道家学者开始从佛教中借鉴和吸收思想成果,三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虽然这种儒道合流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但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的道德准则和义务关系,被滥用为支配和控制弱势群体的工具,也让一些人发现官场上的问题。

而道家思想某些方面的任性和拒绝顺应规则,也在某些人士心目中引起了不安和抵触情绪。

总的来说,儒道之争是一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

这场争论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辩证和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思想传统的两个重要方面。

虽然儒道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过去,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依然不容忽视。

中国文学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中国文学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中国文学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近年来,围绕儒家道统和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成为了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儒家道统和宋代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流派,其地位和影响力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文学的角度探讨儒家道统和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道统的概念。

道统,顾名思义,是指某一种文化思想在历史中形成、发展、传承的过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哲学流派,而“儒道之争”则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此基础上,儒家道统和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就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儒家道统主张通过传统文化来建立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

儒家道统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文学史上的“四书五经”被视为圣人的典籍,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道德和思想。

当时的文学作品也经常借鉴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等。

然而,宋代理学则对儒家道统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宋代理学认为要达到崇高的境界,需要通过对天道的探索和理解,而不是儒家强调的人性。

宋代理学强调“心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心”,通过修炼“心”的境界来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文学领域中,宋代理学注重内心的表达,将个人的情感和主观感受诉诸于作品中。

在中国文学史上,儒家道统和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这场论争推动了古代文学形态的变化。

在儒家道统的影响下,许多作品属于文言文,十分晦涩难懂。

而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文学作品更注重感情、描写个人心路历程和心理变化。

其次,这场论争在价值观上产生了深刻分歧。

儒家道统注重的是社会的和谐和整体利益,而宋代理学则强调个人精神修养,重视个体价值。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儒家道统和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是两种思想流派在文学领域的竞争与碰撞,两种思想哲学之间并没有对错之分。

正是在这种竞争与碰撞中,文学得以拓展、深刻与完善。

道统有自

道统有自

道统有自作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7期摘要:儒家所倡的道统,是通过《尚书》中“尧、舜、禹”这一帝系建立起来的。

而“道统”序列自尧开始的原因正在于从《尚书·尧典》中被一直继承下来的崇德思想。

“道统”作为儒家哲学的核心,其意蕴贯穿于六经之中,在孔子倡“仁”的过程中得到整合,从此泽被后世。

可谓是“兴于尧,而成于孔,起于德,而立于仁”。

在走出疑古时代的今天,《尧典》的意义更当重视。

关键词:《尧典》;道统;德;疑古[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

”(孙中山《与马林的谈话》)“中山先生的思想,完全是中国的正统思想。

就是继承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

”(戴季陶《三民主义之哲学的基础》)以上两则引文所要说明的,是儒家“道统”具备的源远流长,迄于近世而承者不绝的影响。

本文在这里并不研究“道统”的当代价值,而是想探讨“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一道统的起点。

即:尧之前,有五帝之首,号为“人文初祖”的黄帝;尧之后,有制礼作乐,真正开创“礼乐文明”的周公,则“道统”何以自尧始?一、“道统”的起源笔者认为:“道统”自尧始的原因当追溯自《尚书·尧典》。

细考《尧典》全文。

私意以为其中贯穿着一条不容忽视的线索,即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德。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

”舜让于德,弗嗣。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以上引文表现了尧自身的德行之美,选贤任能时对“德”的要求(包括舜起初的不受帝位,也是“让于德”,即自以为德行不足),及教化人民时对“德”的推重。

3儒道之争

3儒道之争

一、隐士哲学家:儒道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儒墨道三家之争。

因为道家和儒家墨家都不相同,儒墨之争的焦点,是兼爱还是仁爱,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但不管是仁爱还是兼爱,总归是要爱。

而道家的观点是不爱。

不爱,也就是无为,不做什么。

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道家为什么主张不做,为什么主张无为呢?而在前面的节目里,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先秦诸子,儒墨道法四家,代表的是不同的士,儒家代表文士,或者说是儒士,墨家代表武士,或者说是侠士,那么道家代表什么士呢?隐士。

(许由推辞天下,洗耳朵,被朋友讥笑)如果说道家就是隐士的代表,就有一个问题,儒家、墨家是武士和文士的代表,儒家是文士的哲学家,墨家是武士的哲学家,这是讲得通的,因为文士也好,武士也好,儒士也好,侠士也好,他们是要做事的。

要做事就要有理论根据,要做事就要有哲学指导。

所以他们需要自己的代表,需要自己的发言人,需要有自己的理论,需要有自己的哲学,你隐士不做事,不做官,那你要什么理论依据,要什么哲学指导呢?你不需要啊。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道家不等于隐士,隐士也不等于道家,道家不能说就是隐士,道家只能说是隐士哲学家。

也就是说作为哲学家,道家的立场是隐士的,但是他自己的社会角色是哲学家,是隐士他就不做,是哲学家他就要说,不说就不是哲学家。

道家作为隐士哲学家,他的任务就是把道家为什么主张不做的,这个道理说出来,所以道家是隐士哲学家,他们对于天下兴亡,其实还是关心的,你不关心也不说啊,不关心说他干什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为什么要说,还是关心。

只不过呢,他们认为这个天下已经没救了,关心没有用,它已经坏透了。

如果要救,也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无为。

这就是道家作为隐士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由此,就引出了道家与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第一个分歧是天下有药可救(孔子时代的隐士哲学家,往事不可谏,来者不可追——长沮,桀溺,接舆),还是无可救药?第二个分歧是,是拯救天下,还是拯救自己(取众人而奉一人,才是最大的自私。

儒道之争

儒道之争

儒道之争一:隐士哲学家儒道之争,也可以说是儒、墨、道三家之争。

因为儒墨两家的分歧,主要在仁爱与兼爱。

但仁爱也好,兼爱也罢,总之是要做点什么。

实际上,墨子虽然与孔子对着干、拧着来,出发点可都是关心天下兴亡,也都愿意为此殚精竭虑,奔走呼号。

道家却无意于此。

他们虽有主张,却并不游说诸侯,也不设计方案。

即便发表意见,也多半是自说自话。

因为道家的主张是“无为”,也就是不做什么。

不但自己不做,也反对别人做。

他们的主张,是统治者也好,老百姓也好,都不要做。

这才有了儒道之争的焦点:有为,还是无为。

这是道家与儒家的分歧,也是他们与墨家的分歧。

也就是说,儒家和墨家都主张“有为”,分歧仅仅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

道家的主张,却是“不要做”。

这样看,道家与儒家、墨家的分歧,比儒墨之争的分歧更大。

问题是,儒墨两家为什么要做,道家为什么就不做呢?因为他们代表不同的士。

前面说过,墨家代表武士(或侠士),儒家代表文士(或儒士);墨家代表士的下层,儒家代表士的上层;墨家代表士的过去,儒家代表士的未来。

武士也好,文士也好;下层也好,上层也好;过去也好,未来也好,总归都要做事。

那么,不要做事的道家又代表谁?他们的思想又是谁的哲学?隐士。

道家是隐士的代表,道家思想是隐士的哲学。

什么是隐士?隐士是士的另类。

前面说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大体上都是“自由职业者”。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给别人帮忙。

比方说,大夫的采邑,就是士来打理的。

这样的士,叫“家臣”(前面说到的阳货,就是季孙氏的家臣)。

另外,打仗,也要靠士。

这样的士,就是“战士”,也叫武士、甲士。

打仗要有人冲锋陷阵,也要有人出谋划策,还要有人拉帮结派合纵连横。

这样的士,就是“谋士”,也叫“策士”。

国家之间不但要打仗,也要谈判,要唇枪舌剑,折冲尊俎,得有人帮着说话。

这样的士,就是“辩士”。

天子、诸侯、大夫,都要占梦、算卦、看风水,要有人懂医懂药懂房中术。

这样的士,就是“方士”。

如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呢?他们也得有人陪着吃喝玩乐闲聊天。

道统与权术:宋代士大夫如何发明“理学”?

道统与权术:宋代士大夫如何发明“理学”?

道统与权术:宋代士大夫如何发明“理学”?在东汉灭亡九百年后,中国再次发展出一套系统化的、试图囊括一切的学问。

这套学问被称为道学,控制了中国接下来一千年的哲学走向。

道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在于首先树立了一个所谓的“宇宙真理”,并通过政权的力量强迫人们都服从于这个宇宙真理,从而格式化了人们的头脑。

人们为了服从宇宙真理,必须舍弃小我,将有限的生命融入更大的真理之中,从而舍弃掉了个性,变成了千篇一律的螺丝钉。

不幸的是,这个宇宙真理是禁欲式的,充满了社会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思想决定了螺丝钉们的面貌。

从谱系上,道学从北宋的“宋初三先生”,到后来的张载、周敦颐,再到程氏兄弟,最后由南宋的朱熹集大成,完成了体系的构造。

宋代的党争也随着道学的发展而出现,经过了两次党争之后,道学最终成了胜利者,在南宋末年成了社会的统治性思想。

南宋时期,在“复古主义”和“实用主义”争论中脱颖而出的理学终于逐渐成为主流。

为了理解理学都说了什么,和汉代的经学有什么不同,必须首先与西方哲学做一个类比。

在所有的哲学(宗教)体系中,一般都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居住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第二,人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是什么样的?第三,人应该做什么才能与整个世界合拍?两汉经学类似于西方的天主教思想,都是一种宗教信仰。

两汉经学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第一,世界是由“天”创造的,而“天”就是世界的根本。

第二,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天人感应”的关系。

老天爷会通过灾异、祥瑞、符命、谶纬等方式,把自己的意志施加于人类,又派出了皇帝作为他在人世的代理,来统治人类,并形成了一整套儒教体系,来约束人类。

第三,人应该听从老天爷的指示,学习谶纬、符命等知识,看懂老天爷的命令,再按照命令来做事情。

同时,人类必须服从皇帝这个代理人,遵循礼法,达到人类社会与老天爷的同步。

而天主教思想则对这三个问题做出了这样的回答:第一,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

第二,人类也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通过教会来领导人类。

谈宋明理学的纳道入儒与儒学的新发展

谈宋明理学的纳道入儒与儒学的新发展

谈宋明理学的纳道入儒与儒学的新发展*导读:唐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的动荡,佛、道两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盛,并在形而上的哲理思辨方面,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与先贤解经的……唐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的动荡,佛、道两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盛,并在形而上的哲理思辨方面,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与先贤解经的权威性形成了挑战。

对此,宋明时代的儒者不得不放弃经学传注而代之以直探经文本义的研究方法,有意识地从其他学派汲取思想营养,从而重振儒学。

宋明理学之所以成为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就在于它站在儒学的立场上吸收道家、道教与佛教思想来充实和发展了自己。

在道、佛两家中,宋明理学从道家、道教中吸收的东西,远比从佛教中所吸收的东西要多。

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儒、道两家具有共同的思想文化渊源,二者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并由于秉持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思维方式,而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其二,佛教有广泛的信众和强大的宗教经济实力。

与其相比,儒、道两家同为弱者,有唇亡齿寒、惺惺相惜的同情感。

其三,儒、道两家同为即世的学说,儒家是完全入世的,道家虽然是站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缘,但倾向于入世。

相反,佛教则主张出世。

在儒家看来,这是抛弃人伦、拒绝人所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的自私行为。

其四,北宋和南宋都受外族入侵,士子大都具有捍卫中原文化的意识。

宋代理学诸家大多尊承《春秋》学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的宗旨。

儒、道两家同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学派,而佛教则是外来的。

几个宋明理学的先驱人物都不约而同地在道、佛两家中更注重研究道家、道教,即使是研究佛教,也以研究中国化最彻底的禅宗为主,对佛教的其他宗派则涉及较少。

在对佛、道的批判中,对佛教的批判颇为尖锐,对道家、道教则缓和得多,还偶有赞赏。

宋代是宋明理学的奠基时期,宋代的上述特征对元、明两代的理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发端,以往学者们把它归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但究其实,他们只是响应当时士林领袖范仲淹的主张,重提韩愈、李翱所张扬的道统论,在《周易》、《春秋》等方面侧重于研究其义理,学术贡献有限。

儒学道统论

儒学道统论

儒学道统论韩愈的哲学是宋明道学的先声,他的产生有着历史前提。

一方面,儒学在中国社会有着特殊地位,重视现实,有着一整套人伦制度和思想,可以很好的为现实服务;另一方面,汉末以来,儒学僵化,缺少新的义理阐发,没能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本体论、心性论、修养论等体系,也导致了社会名教制度和价值精神之间的分裂,导致了名教异化。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道,都经历了高度的发展,使儒学在这两个时期受到了各自的挑战,逐渐丧失了独尊地位,社会影响力下降。

这便激起了韩愈改革儒学的热情,这直接引出了他的“道统论”。

而提出“道统论”的原因,便是要去佛、道相抗衡。

韩愈将现实的、可以身体力行的儒家道德伦理规范升华为哲学的本体之道,以与佛、道教出世之道相区别。

韩愈从《孟子》、《大学》等典籍中汲取知识,建立道统论。

对于道,其认为:一、道不是一种抽象的虚无理体,道的内涵即仁义。

仁即“博爱”,恰好地行仁,谓之义;遵循此仁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即是道;存仁义于心,不待于外物标准来衡量,此谓之德。

综上,儒家所谓道与德,不是抽象的虚与无,而是具体的仁与义。

韩愈的所谓道德,既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准则,也是内在于心中的终极价值取向。

在形而上层面,韩愈以仁义规定道德的内涵,强调在日常中践行仁义即可达到道的境界,为儒学寻找到了一个本体依据;而在现实中,又使人在追求形上的过程中,不离现实之仁义,能扎根于世俗生活。

韩愈自认为其所说之道为“天下之公言”,只有行儒家仁义才为君子之道、吉之道。

为抬高儒家仁义之道的神圣性,韩愈仿照佛教道统,构建了一个儒学道统的传承系统。

分别有:道之传承:儒家之道,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路线在传承,至孟而断,算是给魏晋隋唐的玄与佛的冲击和儒学没落找了理由;道之内容:从文、法、民、位、服、居、食等各个方面对道的内容做了说明,表现道易明、易行的特点;道之作用:《原道》中一句话可概括,“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关于儒家的真道统问题

关于儒家的真道统问题

关于儒家的真道统问题杨德春摘要:儒家的真道统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夏、穀梁子、荀子、孟子。

由于孟子是从子夏、穀梁子这一派学习,独立出去后恢复或重建了子思之学,所以附于荀子之后。

笔者主张孔子是先圣,荀子直接相对于孔子称为后圣;因为是荀孟,所以孟子相对于荀子称为亚圣或附圣,即孟子是附于道统之后的圣人。

关键词:儒家真道统;子夏;穀梁子;荀子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3-0031-05一、关于孔子秘传问题《春秋公羊传》序疏:“案《孝经·钩命决》云‘孔子在庶,德无所施,功无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也。

”[1]3《春秋公羊传》隐公第一疏:“答曰:《孝经说》云:‘孔子曰:《春秋》属商,《孝经》属参。

’”[1]3《孝经·钩命决》《孝经说》就是《孝经纬·钩命诀》,该书是汉代的纬书,根据文献学的基本原则,纬书的文献学价值要低于经书和正史,即纬书不可靠。

但是,《孝经纬·钩命诀》毕竟是汉代的纬书,汉代去先秦未远,当有历史的影子。

关键是单就此二条材料而言,根据文献学的基本原则,当然不可靠,如果有其他的佐证材料,则另当别论,此二条材料恰恰是有其他的佐证材料,所以,它是另当别论的纬书材料,对于认识和理解孔子思想和儒家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序引用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1]3这是孔子自言,是第一人称自述;《春秋公羊传》序疏:“案《孝经·钩命决》云‘孔子在庶,德无所施,功无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也。

”[1]3《孝经·钩命决》却是第三人称的叙述,不是孔子自述。

这值得注意,显然,何休不是引用《孝经·钩命决》,而《孝经·钩命决》必然是对于孔子自述的转述,则《孝经·钩命决》必然不是“志在《春秋》”“以《春秋》属商”等等说法的源头文献,而“志在《春秋》”“以《春秋》属商”等等说法的源头文献也就绝不是纬书,而应当是先秦文献(包括口述文献),因为是秘传,所以一般情况下当不会见载于经史,但是《春秋公羊传》口说流传,至汉景帝时始著于竹帛,东汉何休此说当为师传。

道统论及其表现形式——以宋朝理学为例

道统论及其表现形式——以宋朝理学为例

道统论及其表现形式——以宋朝理学为例道统论是指一种思想体系,它认为天地万物乃至人类社会都受到了一个超越性的道的规律支配。

道统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

其中,以宋朝理学为例可以深入探讨道统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和发展。

宋朝时期,朱熹等人发扬光大了儒家思想,并将之整合成为了范畴学和思维形式学。

他们认为,道统论中的道贯穿在天地万物之中,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法则。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人类应该根据道的规律去行事,以此达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下面,我将通过五个例子来论述道统论在宋朝理学中的具体表现。

例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统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达到最高的境界。

宋朝理学家们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当人类从自然中汲取养分、学习用它的规律去生活、认真感悟自然的美妙,才能不断提升自我,不断进步。

同时,也只有当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谦卑的姿态,才能不断地学习、成长、进步。

例二:理、气、形的学说宋朝理学家们开创了一套都江堰思维的观念体系,其核心是理、气、形的学说。

他们认为,任何物质都具有三个方面的存在状态:理、气、形。

其中,理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和本质,它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

气则是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形则是物质的最终体现形态。

理、气、形三者相互作用,共同贯穿于一切的存在之中。

例三:心即是理宋朝理学家们认为,人类的心灵是最为重要的存在之一。

他们将心理状态分为良知和恶念两个方面。

良知指的是人类心灵深处的真正的自我,它与道互为一体,是人类精神的基石。

而恶念则是心灵中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

宋朝理学家们认为,只有当人类的思想和心灵都完全地被理支配,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完善和道德高尚。

例四: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宋朝理学的核心之一。

它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观察自然和周围的事物来明白道的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

宋朝理学家们提倡人类应该认真地观察一切事物,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能够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掌握其规律。

道家和儒家的观点之争作文

道家和儒家的观点之争作文

道家和儒家的观点之争作文
道家与儒家,聊聊两家子的不同观点。

哎呀,说道家和儒家,这俩可真是各有特色啊!道家呢,他们
就觉得吧,咱得跟着大自然的节奏来,别瞎折腾。

就像那山间的风,想吹就吹,想停就停,多自在啊!
儒家那边呢,他们可是特别看重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

觉得啊,做人得有仁爱之心,还得守规矩、懂礼貌。

这样才能让社会和谐,
大家都开心。

不过话说回来,这两家子虽然都讲究修身养性,但方式可大不
一样。

道家追求的是“无为而治”,就是说啊,别老去管这管那的,让事情自然发展。

而儒家呢,他们觉得人得有个目标,得努力追求,得对社会负责。

其实啊,道家和儒家也不是完全对立的。

他们有时候还能互补呢!比如吧,道家教你放松心态,别太在意得失;儒家则提醒你,
做人得有担当,得为社会做贡献。

这样一来,你就能在追求个人自
由的同时,也不忘了对社会的责任。

总之呢,道家和儒家都是咱们中华文化里的宝贝。

虽然观点有所不同,但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体会。

毕竟嘛,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得有多种多样的风景才有趣嘛!。

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道统之争可以看出,儒家道统意识,对于儒学本⾝的发展⽽⾔,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

就由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其积极作⽤⽽⾔,道统意识是儒学发展的⼀个内部动⼒。

道统意识包含着弘道意识,弘扬古道或师道的意识促使后世儒者不仅以传承儒业为⼰任,⽽且还要努⼒把儒家事业发扬光⼤,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弘道意识也使他们敢于超越前辈学者的局限,⽽发前⼈所未发。

但道统思想也因其狭隘的⼀⾯⽽影响儒学的健康发展,它既使丰富的儒学思想⾛⼊⽚⾯和狭隘,⼜因其正统意识作怪⽽贬斥、甚⾄打击异⼰之见的学术发展。

实际上,道统思想并不局限于儒家,道统意识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中的负⾯作⽤也普遍存在:那种唯我独尊,视不同意见者为异端,试图以⾃⼰⼀家之⾔建⽴学术界权威话语(往往还要依靠学术外的因素)的作法,是学术正常发展的障碍,这在学术研究中是应该摒弃的。

02。

儒家将“学统”与“道统”两者彻底打通

儒家将“学统”与“道统”两者彻底打通

儒家将“学统”与“道统”两者彻底打通《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慄也。

“赫兮咺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此明儒者为己之学,广学《六经》(现只遗《五经》),通达圣贤义理,明白心性之涵。

一切人文教化,一切人本思想,一切人生修养,一切生命觉醒,一切文明传承,皆自《中庸》所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来,此即“如切如磋”之义。

但这个学是道学——道统之学。

世间有政统、学统与道统三系。

1.政统政统为王道,以今语言之,即政治哲学和权力架构之学。

因政治公正与否、清明与否,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甚为重要,儒者理想是努力实现太平盛世、人间乐土,故于王道政统多有议论和评述。

但此王道政统,束于历史局限(王权政统始终为某一姓氏之大皇帝所严密掌控),儒者于此只发挥出部分正面推进之作用,并不能全尽儒者之价值和智慧。

2.儒家的学统历史地观之,儒家圣贤于中华民族不朽之贡献是在学统和道统两者。

儒家学统与别家又有不同,如西方文化是建立于感性与知性之上的文化,故其学统是纯经验知识和客观世界的学问,儒家学问与其有着本质之别。

儒家义理体系是源自于心性之发明与呈现,她的核心功能就是荡去经验世界对感官和知性的束缚,统摄感性与知性于心性之中,让天心与人心通而为一,让心性本有内涵化除和升华一切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隐曲和质碍于仁义道德之中,以此开出真正的人文世界和人本文化,彰显生命之光明(此光明非比喻用词,生命本身即无相之光明,物理世界的日月所出之有相光明只是此生命光明部分之具体化)以润泽一切,笼罩一切,化生一切,成就一切。

故正宗儒家心性之学(义理体系)代代传承所形成的学统,是道德之学统、人本之学统、生命之学统,实现人类终极关怀(解脱与圆满)之学统。

心性外显为学术,为学统;学术内化为德性人格与生命光明。

心性内涵诸属性即儒家外在学术体系之诸属性。

中国文学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中国文学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

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

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本文试图以对道统的哲学内涵的分析为基础,来解读宋代理学中道学与心学两派的道统之争。

一、道统的哲学内涵"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

"(《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

"(《朱子语类》卷十九)"《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

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

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

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同上)"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

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黄老道统与儒家道统(上)

黄老道统与儒家道统(上)

黄老道统与儒家道统(上)三月于沪上,有君子嘱余列黄老文化书系清单,以为参考。

黄老之学,即汉儒所谓道家,合于六经,出入诸子,道/名/法一以贯之,为中华道统之命脉所在!兹事体大,故作此文,专题申述之。

一、黄老道统——中华文化的根柢中国文化的根柢在道家。

用南师怀瑾先生的话说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在《老子他说》一书中,这位发愿一生宣传中国文化,舍身求法的大学者解释道:“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

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

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

”(南怀瑾:《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4页。

)中华道统,本自黄帝、老子之学。

其内圣外王,横亘千载,一以贯之。

间有尧、舜、周、孔,诸子迭出,至战国秦汉,黄老之学整合百家,蔚为大观。

凡诸子百家,莫不宗之。

故司马迁称申子、韩非之学皆“本于黄老”,慎到、田骈、接子、环渊之徒“学黄老道德之术”;而杂家《淮南子》、《吕氏春秋》亦以黄老为归依。

东汉初年,王充(公元27~95年)作《论衡》,仍坚持道统,如司马迁写《史记》一样,“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语出《汉书·司马迁传》)王充更明确地指出,当儒家学说与黄老学说发生矛盾时,当遵从黄老之道,而非儒家之说。

他写道:“说合于人事,不入于道意。

从道不随事,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也。

”(《论衡·自然篇》,文意:[谴告说]符合于人世间的事情,却不符合自然的道理。

服从自然的道理,不迁就人世间的事情,虽然违反了儒家的学说,但它符合黄老的道理。

)在《论衡·自然篇》中,王充直接将黄帝、老子并列为圣贤中并纯正者,因为他们能恬淡无为,合于大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一)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

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

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本文试图以对道统的哲学内涵的分析为基础,来解读宋代理学中道学与心学两派的道统之争。

一、道统的哲学内涵
"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

"(《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

"(《朱子语类》卷十九)"《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

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

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

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同上)"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

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同上)这个传承系列类似于佛教所说的"法统",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也就是朱子所说的"道统"。

自从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历来解说道统者都未能超出韩愈道统说的框架,即从"道"与"统"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统。

前者是逻辑的,后者是历史的。

甚至可以说,直到现代,人们对于道统的理解也并未超出韩愈的水平。

韩愈以及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统,其哲学上的内涵究竟为何,或者说当儒者强调道统之时其用意如何,这些都尚有待于作出说明。

对儒家道统说进行哲学的分析,可以把儒家的道统归结为三个方面: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

首先说认同意识。

当一个儒者谈及道统之时,表明了儒者本人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同。

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论语·子张》)这表明孔子以及整个孔门认同的是"文、武之道"。

孟子也有两句颇具代表性的话。

他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孟子·梁惠王上》)"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在这里表明了自己是"仲尼之徒"、"圣人之徒",自己所认同的是圣人之道。

认同意识也即是鲜明的立场意识。

当韩愈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这表明韩愈认同的是儒者之道,他的学术立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而不是佛老的立场上。

认同意识对于道统来说是最基本的,没有对于古圣先贤的思想认同,也就无从谈及道统。

儒者对于儒家道统的认同,往往是自觉与自愿的。

自觉是从理智上对于儒家学说以及价值理想的认同,自愿则是从情感上对于古圣先贤的尊敬与崇奉。

其次说正统意识。

正统意识的发生是由于儒家内部多个学派或学术分支并立的情况下,具有
道统意识的儒家学者往往把自己或自己一派视为儒家正统,而把儒学内部的异己、特别是学术观点与自己有较大分歧者视为异端或非正统。

如牟宗三先生说:"大体以《论》《孟》《中庸》《易传》为主者是宋明儒之大宗,而亦较合先秦儒家之本质。

伊川、朱子之以《大学》为主则是宋明儒之旁枝,对先秦儒家之本质言则为歧出。

"牟先生以宋明理学中程朱一派为旁枝,而以陆王一派为正统,当然也不免有以继正统而自居的意思。

正统意识也即是道统正统意识。

但儒家内部的正统之争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如牟先生所说,宋明儒学"他们对于孔子生命智慧前后相呼应之传承有一确定之认识,并确定出传承之正宗,为定出儒家之本质。

"儒学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儒学思想的生长点也不是单一来源,后世儒者的思想倾向与背景也不一,因而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产生各种各样的分歧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儒者基于自己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在标榜自己为正统时,所捍卫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正统地位,而更为重要的是捍卫自己所理解的儒家的本质。

所以正统意识中还包含着强烈的卫道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