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原版 儒家思想体系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关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产物,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

他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

对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国来说,它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

至关重要的是,在各种不良思潮泛滥和冲击的形势下,中国必须保持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儒家思想的来源《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

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

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

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

但是,儒者中的很多人并不甘心做这种社会地位低下的职业,他们渴望进入政府机构,成为专门的典礼官,有的则希望成为君子儒,辅佐君主。

所以,孔子才有了对弟子们的告诫:"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他希望弟子们勤奋努力,超越原来他这种低下的职位状况。

"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应该是在《论语·雍也》。

孔子在这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

可见,儒名的起源应该在孔子之前。

因为到了孔子时,儒这一阶层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形成"君子儒"与"小人儒"两种派别。

儒家的思维体系

儒家的思维体系

儒家的思维体系儒家的思维体系“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

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仁不让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分崩离析血气方刚杀鸡焉用牛刀色厉内荏道听途说患得患失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学而优则仕天下归心(1)杯水车薪(《孟子·告子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

(2)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正大刚直的精神。

(3)岌岌可危(《孟子·万章上》):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4)拒人于千里之外(《孟子·告子下》):形容态度傲慢,不愿跟人接近。

(5)明察秋毫(《孟子·梁惠王上》):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原始儒家的思想

原始儒家的思想

原始儒家的思想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原始儒学的经典,有被称为经书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不传,是为五经)。

我们还可以通过《论语》、《孟子》、《荀子》和《礼记》中的《中庸》、《大学》等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原始儒家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意思是说,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

照《易传》的看法,宇宙是一刚健的生命,不停息地变化流行,人也应该效仿它而自强不息。

我们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

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就是要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这是一种“尊生”、“主动”的传统,肯定人的创造可以与天地的创造相配合,相媲美。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礼记·中庸》)这就是说,一旦人能充分地护持住自己的道德理性,人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且尊重每个人及每一物的生存,使之“各遂其性”;这样就能回应天地的生命精神,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鼎足而三,理性地适应并进而辅相天地。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生活意义,由此而确立。

原始儒家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下、人间;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的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曰:”仁者,人也“(《礼记·中庸》)。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儒学的创立打破了封建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而儒家的思想也由古至今延长至今,儒家哲学注重个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那么,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跟着店铺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孟子,主要思想主张: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主张“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提出“性善论”伦理观。

2.荀子,主要思想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明确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明确提出“性恶论”伦理观;主张展开法治。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

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

和墨家并称显学。

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重创,在汉武帝时,为保护专制统治者"罢黜百家,自始儒术"实行思想钳制后蓬勃发展。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超越了旧日统治阶级寡头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小“研习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并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至整个民族。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从学前的内容看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全然就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构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展开的。

儒家学派稀释这些文化要素并下降至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经典形成于孔子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 儒家的派别包括:思孟学派、宋明理学、 心学、气学、今文学派、 公羊学、谶纬神学、古文学派、训诂学。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1],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2]《诗经》教以言语文学,《尚书》教以政事,《礼记》教以宗法纲纪、君子修养;《易经》《春秋》教以道义是非智慧。“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3]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4],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到王阳明时达到顶峰

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到王阳明时达到顶峰

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到王阳明时达到顶峰儒家思想曾经长期作为我国的正统思想,既是官方的政治指导思想,也是民间社会普遍奉行的思想。

我们常常说的文化自信,与儒家思想文化是分不开的。

过去,佛家和道家在官方和民间也有一定影响力,但终归没有像模像样地成为官方思想。

儒家思想的形成,经历数千年的演化,走过几个重要的的发展阶段,我们来简要看看:第一阶段,从西周到战国:儒家思想发端和初步形成体系儒家思想的积淀深厚,经历过漫长的变迁,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 479年)时代,也就是春秋晚期,算是已基本成为一种独立的学派,成为诸子百家的一员。

早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时,周公姬旦等政治家就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敬宗、保民,以及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等思想,儒家思想开始发端。

周公等人认为,人君能握有天下,是来自上天眷顾。

为了回报上天,人君必须以德治国、以德修身,善待祖宗、保护臣民,德在位在,无德则会被上天抛去。

这个起步很高端,理论基础比较厚实,一开始就把个人命运与祖宗、上天勾连在一起,好理解。

大约过了五百年,先师孔子和他的弟子继承了前人学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一开始并不十分系统,也谈不上很精细,但是框架和脉络已经形成。

我们今天见到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不过,这些书并不像今天的学术论文那样条理清晰,结构分明,基本是语录体,鸡零狗碎地这一句那一句,有时还会重复,有的还举例子、讲故事。

好在,它们的中心思想是比较突出的,说来说去,说的都是一件事:如何正心?如何处事?如何成才?围绕这三个字,孔子和他的弟子总结出了最核心的内容“仁”。

仁者爱人,爱自己也爱他人。

这样才能成功,才能走得更远。

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忠,一个是恕。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句话看似很好理解,一个人想要成才成功,就要理解别人、支持别人成才成功;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儒家文化提倡中庸之道,有 助于企业平衡各方利益,实 现可持续发展。
儒家文化注重诚信和仁爱, 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商业
道德和社会责任。
儒家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这 对企业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 有重要启示。
儒家文化强调学习和创新, 有助于企业不断更新知识和
创新商业模式。
儒家文化对现代政治治理的启示
04
儒家文化的思想体 系
THEME TEMPLATE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文化的思想 体系强调个人修 养和道德品质的 修炼,认为这是 实现家庭和睦和 社会和谐的基础。
通过修身齐家, 人们可以进一步 实现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即建立 和谐的社会秩序 和政治制度。
儒家文化认为, 个人的道德品质 和社会责任是相 互关联的,每个 人都应该为社会 做出贡献,为实 现天下太平而努 力。
儒家文化对东亚 各国教育体系的 影响
儒家文化对东亚 各国文学艺术的 影响
当代社会中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儒家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与实践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与影响 儒家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与表达
儒家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发展与传播
儒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中庸之道:适度原则与平衡发展
儒家文化中的 中庸之道强调 适度原则,主 张在行为处事 中寻求平衡, 避免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是儒 家思想的核心 之一,它提倡 在追求个人和 社会的和谐发 展时,要遵循 适度的原则。
中庸之道要求 人们在处理人 际关系时,要 保持平衡和谐, 避免偏激和极 端,以达到整 体上的最优效
中国古代儒家 文化与思想体 系

儒家思想体系概述

儒家思想体系概述
古人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路漫漫其悠远
1.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广泛招收门徒,兴 办私学,改革周代教育体制机制,为天下 培养君子士人。
(1)提出“有教无类”,中国最早提倡以民为 本的教育家。
(2)在教学内容方面,孔子没有放弃旧传统 ,但却突出了其中的诗、书、礼、乐,把 仁作为教育的核心贯穿始终。
循天下之公;宇宙由物质构成;注重实践,行先知后;事物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儒学的起源
(一)尧、舜、黄帝时期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仁如天”、“知
如神”、“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 ,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路漫漫其悠远
1.日常生产活动
在《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中司马迁说黄 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 度四方,” “顺天地之纪,幽冥之占,死生 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 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 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富而不骄 ,贵而不舒”,“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数法 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 ,曰肠谷······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 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陆九渊 王阳明
明末清 初
路漫漫其悠远
批判与 继承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地只有一个理,先理后物;格物致知 ,物皆有理 先理后气的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的心性论;格物致知的 认识论;三纲五常、正君心的道统论
心即理;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 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君 臣平等,限制君权;提倡工商皆本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和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和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和思想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繁荣、哲学昌盛的时期之一,众多思想家、哲学家纷纷涌现,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和思想体系。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四德,通过道德教化实现个人自我修养和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

儒家对于经典的注解和解释极为重视,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被誉为“文化学派”。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一种利他的心理状态,是治理社会的根本。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概念,主张“天命之谓性”,“仁爱之谓仁”,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荀子则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认为“性恶论”是正确的,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性中的恶。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源于老子和庄子,主张“道”为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主张遵从自然,追求自我解放。

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禅修色彩,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老子首倡道家思想,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强调道是无法言说的,需要通过感悟和体验来理解。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道心一致”的境界,认为万物皆为“无为”而成,强调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源于墨子,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社会道德理念。

墨家认为人们应该抛弃利己主义,秉持“天下为公”的观点,实现“兼爱”和“非攻”的和平社会。

墨子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反战主张的思想家之一。

墨子关注具体实践,他提出了许多有关建设社会的具体措施,如“节用”、“务农”等。

墨子也是工匠阶层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尊重劳动和实际工作,强调实用主义。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源于商鞅、管仲等人,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强盛。

法家思想强调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强调实用主义的原则。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国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倡导了一种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礼、义、智、信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和谐相处。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仁爱之心,认为仁是人类的本性。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宽厚仁爱的道德情感,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和社会进步。

2. 礼:儒家思想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严守礼仪规范,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3. 义:儒家思想倡导人们要有正义感,追求公正和公平。

通过遵循道德准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4. 智:儒家思想认为人应该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智慧的培养。

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5. 信:儒家思想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相互信任。

只有言行一致,信守承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1. 教育体系: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追求全面发展。

儒家思想的传统教育方法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系。

2. 社会伦理: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中国社会强调尊师重道、尊长尊贤、尊重传统等,这些价值观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3. 政治思想:儒家思想提出了君主立宪和仁政理念,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应具备仁爱之心,秉持着天子以仁为本、德治天下的思想。

4. 文化传承: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通过儒家经典的传承而广泛流传。

《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成为后世子孙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教材。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文化思想概述及核心内容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经世致用的特性,三代礼乐及周公,乃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后由孔子秉持克己复礼,力图恢复周公制度,以“仁”为核心始创,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

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义”,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

他们把“义”定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

礼孔子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

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

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

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

儒家把“智”看成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

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信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

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

忠儒家的道德规范。

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

简述儒家的思想

简述儒家的思想

简述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伦理思想体系之一,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

它以孔子为先驱,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中国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律学、宗教信仰、礼仪学、思想文化等诸多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说有“仁、义、礼、智”四大原则,首先是“仁”,它是儒家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

“仁”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指的是对贫贱者表示怜悯与爱护,不把穷人当作社会的负担;二是“仁义”,指的是做事情要有道德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合乎礼仪,以“礼”治事,以“义”行事。

其次是“义”,它是儒家理论最具有统一性的理论之一,它指的是我们要把伦理和道德统一起来,以道德归纳出人类行为合理性的标准,是指行为要表示真正的仁慈和公正,让别人不被伤害。

再者是“礼”,它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理论,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和排斥暴力的错误性。

儒家的礼仪是把道德和认识的统一,以道德为核心思想,它是以崇尚文、正义至上的理念为基础,把“仁”、“礼”、“义”以及“智”统一起来,作为社会治理、道德纪律、行为准则和教育标准。

最后是“智”,它指的是有理性的思考,带有智慧的行为和思想。

儒家把“知”的智慧和“仁”的和谐统一起来,并认为,只有以智慧出发,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仁义。

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也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而且也是全世界最经典的哲学理论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以“仁”为本,“义”为根,“礼”为表,“智”为先,以此为核心把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文化等学科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儒家观念虽然早已消失,但人们把它看作是一种教育的哲学,即把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作为人的道德准则,作为行为准则,作为教育准则,从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古今中外,无论是教育还是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小觑的。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它源自于孔子及其学派的思考和理论体系,并在中国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和丰富。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教育观和社会伦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仁”。

仁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含了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关注。

儒家认为,人应该以仁为基础,努力实现自我修养和社会和谐。

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主张通过自律、反省和修身养性来追求道德美德。

在社会和谐方面,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友情、师徒关系和君臣关系等,以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二、儒家思想的教育观儒家思想对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和完善人的德才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儒家强调学生应该尊重师长、虚心听取教导,并通过学习、实践和修炼来增长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品德。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人格修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并强调学生应尽力奉献社会和造福人民。

三、儒家思想的社会伦理儒家思想对社会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主张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强调各种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在家庭伦理方面,儒家强调孝道,认为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并对老人有敬老的态度。

在社会伦理方面,儒家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重视君臣关系、朋友关系和夫妻关系等。

儒家信奉“仁者爱人”,强调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并主张以和谐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四、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儒家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中国社会中不断发扬光大。

先秦时期,孔子及其学派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影响了整个社会乃至政治决策。

唐宋以后,儒学进入了鼎盛期,成为官方教育的主要内容,影响了近千年的中国社会。

如今,儒家思想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研究。

儒家思想体系概述

儒家思想体系概述

(一)孔子
生活于“天下无道”之春秋乱世,孔子 主张只有施行全面的教化才能实现“天下有 道”。
孔子强调通过推行庶民教育,培养为师、 为政之德,恢复周代礼乐文教之制,使人人涵 养起恭、宽、敬、信、忠、厚、慈、惠、孝、 悌、恕、义的高洁品行,从而具备“仁人” 之心。
❖ 钱穆说:“孔子一生主在教”。( 钱穆.论语 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 3.)
❖ 古人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1.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广泛招收门徒, 兴办私学,改革周代教育体制机制,为天下 培养君子士人。
(1)提出“有教无类”,中国最早提倡以民为 本的教育家。
(2)在教学内容方面,孔子没有放弃旧传统, 但却突出了其中的诗、书、礼、乐,把仁作 为教育的核心贯穿始终。
刘邦轻蔑儒生到“溲溺”于儒生帽子 的程度。但叔孙通、陆贾等儒生对儒学的 薪火相传。
❖ 《汉书·武帝纪》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 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 犹多缺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默百家,表章 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贤茂,与之立功。 兴太学。”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
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措则时,爱利则行,如是, 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 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 德之威。” 《荀子·强国》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荀子·礼论》
荀子认为虽然人性天生为恶,但并不是无法改变, 只要通过积虑、练习等理智的方法就能“化性起 伪”。故他得出结论称:“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 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
❖ 在国家社会治理层面,提倡为政者需要培养 仁民爱物之心,置恒产,养恒心,以求兼善 天下。

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引出儒家思想)
儒家学派是儒家思想的传播者和继承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依照“有教无类”的主张办学,把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吸引到自己门下,在十几年中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学派——儒家学派。(由孔子引出儒家学派)
孟子,名轲,子子舆,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先秦儒学人性化的代表。孟子将“仁”发展成为系统的的“仁政”学说,提出“仁政说”和“性善论”,反映出伦理本位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的政治思想既பைடு நூலகம்了理论基础。他提倡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为人天生固有,而非后天所习就,但人先天性善,并不意味者人们成为君子不用教化,还需后天的后天努力。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成为汉代以及汉明理学的思想基础。孟子还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仁政和王道。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
首先说说孔子学说思想。在“礼乐崩溃”、“天下大乱”的时局下,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理论,成为古代哲学史上最早建立思想体系的思想家。{创作背景}孔子的思想主要分三种。第一,“仁学”思想。孔子认为“仁者,爱人”,而要做到爱人,就应该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以仁为基本范畴,建立起他的哲学和伦理学思想体系,从而为两千多年的儒学发展和思想统治奠定了基础。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第二,礼乐思想。孔子所说之礼,表现在对古代思想的改造上。其内容分别是:其一,补充周礼。孔子打破西周“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主张“齐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礼乐能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他以仁释礼,将仁礼结合,提出克己复礼,赋予周礼更加丰富的内容。其二,孔子所说的礼是“礼制、礼仪”。儒家将礼乐结合,不只是把礼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而是力图进入精神层面,用礼乐培养内在的纯真美好感情。他言称必礼。礼乐同仁义一样,成为儒家最重视的基本观念,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三,其他思想。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务实精神;“中而不伤”的中庸之道;还有重视“父慈,子孝,兄良…….”的道德修养;主张“德政”,提出重德轻刑的政治主张;提倡“有教无类”。

原始儒家思想的名词解释

原始儒家思想的名词解释

原始儒家思想的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

儒家思想不仅构筑了中国古代社会和国家的基本价值观,也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原始儒家思想中的几个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思想体系。

天命:在原始儒家思想中,天命是指上天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安排和授予。

儒家强调个体和社会必须顺应天命,遵循天道之理,以实现和谐与安宁。

天命是一种超越人类个体意志的存在,它给予每个人明确的责任和使命。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遵循天命,个体才能实现内心的平和,社会才能达到稳定和繁荣。

仁:仁是原始儒家思想中最中心的概念之一。

仁被认为是儒家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指的是关心他人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儒家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做到仁,并在社会中展现出仁的态度和行为。

仁也包括对礼仪、孝亲、忠诚、谦虚等传统美德的追求。

通过推崇仁的原则,儒家思想试图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

君子:君子一词在儒家思想中通常表示高尚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君子既指特定社会地位的人,也可指每个人对自己道德修养的追求。

儒家强调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包括知识渊博、正直诚实、有度量、有自制力等。

君子要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崇尚君子的行为和精神,在整个社会中培养起正直、公正和真正的领导者。

礼:儒家思想中的礼在现代常常被误解为一种形式主义的行为,然而在其原始形态中,礼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礼包括了社会交往中的仪式和规范,以及对他人尊重和关心的态度。

儒家认为,通过遵从礼仪,个体能够实现自身的修养和谐与秩序,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和道德的提高。

礼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文化和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学:学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行为之一,指的是通过学习知识和道德,实现个体的修养和发展。

儒家强调,只有通达知识,加强内在品质和道德,才能做到真正的君子和仁人。

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而是一种终身的精神追求。

儒家思想——精选推荐

儒家思想——精选推荐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家學說,或稱為儒教但並非指宗教,或以其为宗教而称之为儒教[1]。

儒家思想奉孔子为宗师,所以又有稱為孔子學說,是对中国以及東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也有學者認為儒家思想是以人為中心的宗教[2]。

儒家经典形成于孔子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

儒家实质上可说是社会伦理学与社会管理学,或是宗教的伦理学诠释,但不是宗教的本身。

明清两代朝廷将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定为官学,形成流传至今的儒家主流。

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

同時,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

在儒家的思想元素中,仁居於核心,仁、義是基礎,又可將仁義和道德等同。

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經典的「五常」為仁、義、禮、智、信。

「四字」為忠、孝、節、義。

誠、恕、廉、恥、勇、溫、良、恭、儉、讓、中庸、寬、嚴、剛、柔、敏、惠等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元素。

隨著學科的細分,儒家學說可以細分為許多分支學科。

張其昀《孔學今義》將孔子學說分析為八大部,即人生哲學、教育哲學、政治哲學、法律哲學、藝術哲學、歷史哲學、軍事哲學、宗教哲學[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儒家思想的提出和创立
自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到了 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式微,诸侯并立,周 公时期所确定的礼乐制度逐渐被破坏,各 个诸侯国家,甚至包括一些掌握实权的大 夫也常常改变和抛弃礼乐文教,而作出专 事征伐等违背礼制的僧越之举。孔子对诸 如季氏八傦舞于庭、私伐顕臾等做法忍无 可忍,称:“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
儒家思想体系
汇报人:付新琴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期 特征 代表人物
孔子
主要思想
仁;礼;中庸;以德
治民、为政以德;有
教无类
春秋战国
创立并形成完整体系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 本善 仁义和王道;君舟民
荀子
水;礼乐规范;性本 恶;天行有常、制天 命而用之 春秋大一统;君权神
西汉
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
2.道德教化方面 尧、舜、禹禅让制度的确立就是对这一选贤 任能标准的最佳诠释。尧并没有将首领之位传 与丹朱,而是传位给以孝名闻天下的虞舜。舜帝 在位期间,“布五教于四方”,“命十二牧论 帝德,行厚德,远侯人,则蛮夷率服。” 与尧 相同,舜在年老之时亦没有将首领之位传给儿 子商均,而是传给治水有功的禹。通过观察部 落权力的传递事实,我们发现,上古之时,人 们对争取民心重要性的认识是非常到位的。
(二)孟子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孟子从子思学派接续 儒家正统,在孔子基础上继续强调仁义之说。 以“仁”为出发点,他在孔子推崇“仁” 的基础上,依然认为具备仁心、仁行才是教化 天下的前提 。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 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天下之 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 子· 离娄上》
(一)孔子
生活于“天下无道”之春秋乱世,孔子 主张只有施行全面的教化才能实现“天下 有道”。 孔子强调通过推行庶民教育,培养为师、 为政之德,恢复周代礼乐文教之制,使人人 涵养起恭、宽、敬、信、忠、厚、慈、惠、 孝、悌、恕、义的高洁品行,从而具备 “仁人”之心。


钱穆说:“孔子一生主在教”。( 钱穆.论语 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 3.) 古人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二)夏商时期 《史记· 夏本纪第二》中记载:“帝,桀 之时· · · · · · 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汤修德”, 故“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 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 《史记· 殷本纪第三》中记载殷纣王“好 酒淫乐· · · · · · 妲己之言是从· · · · · · 厚赋税以实鹿 台之钱,而盈矩桥之粟。”“以酒为池, 悬肉为林。”

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 子· 尽心下》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 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 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 子· 尽心上》
(三)荀子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继承人。荀子也主 张“亲亲”“尊尊”。《荀子· 王霸》中说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 为也。”孟子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而荀 子说“涂之人皆可以为禹”。 是从外在规范方面来立论。荀子虽然大讲用兵 打仗之事,但他却贯穿着仁义道德:“彼仁者 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彼兵者,所 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 议兵》


《汉书· 武帝纪》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 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 之事,犹多缺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默百 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贤茂, 与之立功。兴太学。”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 董仲舒 传》
1.董仲舒思想的逻辑 天人合一、天人相副理念,以天道释人道,以 阴阳释性情,说明人道顺时教化的必要性。董 仲舒所说的“天”是包括天、地、阴、阳、火、 金、木、水、土、人等在内的“十端”。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将天分为阴阳两部分, 称其具有阴阳两方面的性质、功能和特征。所 谓“天之大道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 主杀而德主生。

三. 儒家思想的发展时期
(一)秦、汉初时期的儒家思想 1.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奏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 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 · · · ·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 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 上之上所建立· · · · · ·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 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 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 同罪· · · · · ·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 袭始本纪第六》 三十五年,因为方士卢生等借海上寻仙一事,欺骗和诽谤秦始 皇,秦始皇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 发谪徙边。”《史记· 袁始空本纪第六》就连为之求情的扶苏也 被命令出咸阳,往上郡监军。

“性三品”说以期为人性教化提供逻辑支 持。 “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 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为情,情非 制度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天意,以顺命 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 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 历大本举矣。”
2.· · · · · 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 于臣,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 也。” 《春秋繁露· 顺命》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 妻为阴· · · · · ·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 繁露· 基义》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 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 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 董 仲舒传》
但孟子是从内在心理方面立论,而荀子



荀子,他不是盲目地沿着孟子走向神秘主义, 而是赋予自己的伦理原则以现实的社会内容。 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措则时,爱利则行,如是, 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 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 德之威。” 《荀子· 强国》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荀子· 礼论》 荀子认为虽然人性天生为恶,但并不是无法改变, 只要通过积虑、练习等理智的方法就能“化性起 伪”。故他得出结论称:“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 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
(三)周王朝 据《史记· 周本纪第四》在周部落祖先周太王古 公定居岐下之时,周朝贵族就已经开始建辟雍,修 灵台,“积德行义”,“赔戎狄之俗” 。同时,作 五官有司,专命司徒掌管赋税产殖、徒隶教化以及 宗庙祭祀等事关国家大体的工作。 《鲁颂闷宫》指出:“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 歧之阳,实始翦商。”也就是说,将礼乐教化与政 治实践相结合,在周部落的成长壮大过程中起着关 键的作用。
授、天人合一、天人 感应;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三纲五常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期 特征 代表人物
周敦颐、邵 雍 张载 新发展: 宋明 创立理 程颢、程颐
主要思想
建构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重新 排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地只有一个理,先理后物;格物致
周公在辅佐成王期间,“为政以德”才 是安定天下的最好办法。 据《尚书· 康浩》, 他在给前往殷地上任的康叔的信中谆谆告 诫道:“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 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命。”“往 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口民。 “怨不 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
周公作《周礼》,制礼作乐,将文治教化 工程推向全国。在《周礼》中,他将“天官冢 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 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等机构 编制和岗位职责条分缕析,要求各色人等各安 其责,各守其分,将社会纳入到一个统一有序 的规范之中。 《礼记》为此以“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 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 别。”
知,物皆有理
学,形
成心学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黄宗羲
先理后气的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的心性论;格物致知
的认识论;三纲五常、正君心的道统论 心即理;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 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 君臣平等,限制君权;提倡工商皆本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循天下之公;宇宙由物质构成;注重实践,行先知后;事 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汉初“无为而治” 经历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之后, 社会凋敝,土地荒芜,刘氏政权在这种现 实约束下,统治阶级用黄老无为思想,兼 采法家、儒家,采取了休养生息,轻徭薄 赋政策,以图尽快恢复秩序,安定百姓。 刘邦轻蔑儒生到“溲溺”于儒生帽子的 程度。但叔孙通、陆贾等儒生对儒学的薪 火相传。
(二)董仲舒的思想与实践
隆礼重法 首先“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 乱。” 其次“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 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 如何做“听政之大分:以善治者待之以礼,以不 善治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 是非不乱。 最后“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 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免罚偷则民 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 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明末
批 判
顾炎武
清初
与 继承 王夫之
一.儒学的起源
(一)尧、舜、黄帝时期 《史记· 五帝本纪第一》:“仁如天”、 “知如神”、“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 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1.日常生产活动 在《史记· 五帝本纪第一》中司马迁说黄帝 “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 方,” “顺天地之纪,幽冥之占,死生之说, 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 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 节用水火材物” “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 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肠谷· · · · · · 岁三百 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 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