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程朱理学发展历史背景及其影响解析
宋明程朱理学 PPT课件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 动的两 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 真知
“致良知”:扩充和推行道德理性,使具体 行 为合乎道德规范
3.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 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 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 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 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 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 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 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 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 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 值与道德理想。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2.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存天理,灭人欲”
张载用“气”的聚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消灭。张载的 这个理论有一个缺陷,就是无法解释万物为什么分成不同的 门类?即便我们接受花和叶都是由“气”聚而生,还是无法 解释为什么有的成为花,而有的成为叶。程颐和朱熹的“理” 的观念便是针对这一点而提出的。他们认为,我们所见的宇 宙,不仅是“气”聚而生,还因为其中有它各自的“理”; 万物各从其类,因为“气”的聚结,各依不同的“理”。花 之所以为花,是因为它的“气”按照花的“理”而聚结,于 是便成为花;叶之所以成为叶,是因为它的“气”是按着叶 的“理”聚结,因此,便生成为叶了。
-《二程集》
“理”不仅是宗法等级礼仪制度的呈现,而且是伦理道 德原理。他说:“仁,理也,人,物也。以仁合在人身言之, 乃是人之道也。”人道是伦理道德与人身相融合而成,…二 程这种“君臣父子间皆是理”的思想,乃是把本来反映宗法 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忠君”、“孝父”等伦理观念形上 化,而成为一般的观念、普遍的“理”;然后,由于理的异 化而主宰万物。
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程朱理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源自《易经》及《周易》,是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代表之一。
它的出现,使得中国为帝王的观念被考虑到了政治真理的诠释,极大地深化了政治法律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学诠释,也有其他实践的影响。
首先,程朱理学为了维护帝王的利益,提出了“万物不争,自然齐整”的政治思想,认为维护帝王利益的至上原则可以维护帝国稳固,国家利益需要政府有效维护。
它还强调了服从上天的必要性,认为主权只来自天,任何愚昧的行为均会遭到天谴,因此王权只能局限于天的支配权利。
此外,它还认为社会的秩序必须凭借道德约束来维护,以进一步促进社会的正常发展。
此外,程朱理学对后代有很深的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在实行统治政策时,中国领导人认为要顺从天,要以法律和道德约束,以及要防止任何凌驾天权行为,都是受程朱理学影响的结果。
程朱理学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而且也影响了文化、宗教等方面。
程朱理学要求相反的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和谐的一致,是一种对后代的智慧启示,正如著名的孔子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人都有责任参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程朱理学为后世提供了战略思维和原则指导,使政治思想在统治者和社会的紧密关系中变得更加的灵活,建立了较为平衡的政治制度,有助于中国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国学经典 中华香火的传承者朱熹:对程朱理学的理解(2)

国学经典中华香火的传承者朱熹:对程朱理学的理解(2)二、朱熹所处的时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任何一个理念的产生和它所处的时代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宋朝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的朝代。
真正推崇儒家的是宋朝。
推论其原因:残唐、五代割据的局面到宋终于归于统一。
赵匡胤(927――976,在位17年)在《咏初日》诗中写到:“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在这种欢快的心情之下,宋的统治者选择了儒教作为治国之策。
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儒教的地位之高。
儒教是大乱之后走向大治的社会在思想、方法上必然的选择,儒教也为宋带来空前的繁荣。
宋朝是中国封建历史的巅峰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
政治上,必须加强集权,削除藩镇。
没有稳定,一事不成,宋太祖深明此理。
建隆二年七月的一个晚上,赵匡胤宴请石守信等高级将领,酒酣耳热之际,说道:“我是靠你们出力,到了这个地位,感念你们的功德。
但做皇帝也太为难了,我彻夜难眠,不敢安枕。
”石守信等人惊问其故,宋太祖说“这很明白,皇位谁不想要?”石守信等人听了大吃一惊,忙顿首曰:“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敢有异心?”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你们部下却想要富贵,一旦黄袍加身,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等纷纷上表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千古佳话。
它本身就说明了战乱之后,人心思定的大众心态。
也体现了赵匡胤不同于列朝杀功臣的仁慈之心。
宋朝政治清明,没有历史上的外戚、太监、权臣、暴君等弊政。
难能可贵的是:“帝尝读《尧典》,叹曰:‘尧、舜之世,四凶之罪,止从投窜,何近代宪纲之密邪!’”立下密约于祖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誓不诛大臣、言官”,“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专门建立了言官谏言制度。
宋朝是自春秋战国以来唯一的一个学术自由的时期。
苏轼说:“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争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程朱理学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内容相同: ★“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 人们的自然欲求 ★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拓展训练
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 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 C.社会规律
B.自然规律 D.天的意志
拓展训练
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魏晋、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
★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 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
人民精神寄托; ★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
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 寺院经济; ★ 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 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宫 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一、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魏晋、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
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朱熹[2]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编辑本段基本观点相关书籍其基本观点包括: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理学的兴衰与影响

程朱理学的兴衰与影响李志力摘要:理学是我国在宋代出现的一种新儒学。
它经过“宋初三先生”的孙复、胡瑗、石介,周敦颐等人的发展,最后由二程和朱熹集诸人之大成创立了新儒学——理学,也称程朱理学。
它历经宋元明三代,诞生于宋代,从元代开始兴起,到明初发展到巅峰,于明末开始衰微。
但到清代仍有巨大影响力。
直到清末才开始败落。
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对我们的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程朱理学宋初三先生周敦颐二程朱熹影响公元960年正月后周大将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行至陈桥驿时在诸将的拥戴下发动了历史有名的“陈桥兵变”取代了后周建立了宋朝。
之后在赵匡胤统治时期,吸取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也有鉴于自己夺得皇位的方式削夺了武官的权力,从而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兴辨儒学,增加科举取录的名额。
在提倡读书的同时,赵匡胤竭力褒扬孔子和儒学,登基伊始,就下令增修国子监学舍,修饰先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并亲自为孔子、颜渊撰写赞辞,命宰臣分撰余赞,车驾一再临幸焉。
所有这些,对宋初儒学的复兴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此,儒学在宋代经宋时知识分子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和发挥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了一种新儒学, 即“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对我国儒学和传统文化观念影响深远.一、程朱理学的建立宋代建立之初,有鉴于内部政治、外部环境大力回复儒学。
而且宋太祖赵匡胤本人也酷爱读书,在称帝后对读书人也是尊敬有加,更立下了勒石三戒”(太祖碑誓),其中就有不杀士大夫这一条。
再加上当时的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为天下读书人津津乐道也促进了儒学的恢复发展。
为之后的程朱理学的出现打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在后世称之为“宋初三先生”的孙复、胡瑗、石介作为程朱理学的先驱者为程朱理学的出现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孙复的《春秋尊王发微》一书中对《春秋》学研究不仅为有宋一代《春秋》学研究开风气,定调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舍弃传注,直探经文本义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儒家经典研究史上的一种范式革命,它的价值似乎不在于儒学的复兴,而在于儒学的更新。
概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概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学派。
其发展
脉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宋代的程朱理学和明代的王阳明心学。
宋代的程朱理学是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
程颐提出“理”的概念,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朱熹进一步发展了程颐的理学,强调
理的包容性和实践性,认为通过学习理可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目的。
程朱理学成为了宋代的官学,并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深
远影响。
明代的王阳明心学是在程朱理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王阳
明强调人的心性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心中本具道德真知。
他认为人
们可以通过觉醒内心的良知和修身养性来实现人与理的统一。
王阳明
的心学强调了内在道德觉悟的重要性,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总的来说,宋明理学的发展可以看作是由程朱理学到王阳明心学
的演进过程。
程朱理学奠定了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的基础,强调通过
学习理来实现人生的目标。
而王阳明心学则注重个体内心的觉醒和真
知相通,强调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这两个阶段的理学对中国思想史产
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学派。
高中历史(3)考点汇系列考点2.2 程朱理学 含解析

精讲考点汇总表题号考点难度星级命题可能★★★○○○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5程朱理学★★★○○○6陆王心学★★★○○○8顾炎武的思想★★★○○○○10苏格拉底★★★○○○15四大发明★★★○○○○【原题再现】《朱子语类》中说:“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在此,朱熹A. 重申君臣父子等级观念B。
强调理学的社会功能C。
关注社会秩序的稳定D. 强调道德纲常即天理【答案】D程朱理学★★★○○○一、背景: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2.唐宋时期,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为了重兴儒学,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二、内容派别代表主要观点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法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学伦理道德,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三、地位: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四、评价:1。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理学通过对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简述,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尤其注意,中共十九大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跨上快车道,炎黄子孙又有了新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1.3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北宋河南洛 阳人。颢与其弟颐学于周敦颐 ,合称“二程先生”。北宋儒 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 学代表人物之一。二程主张通 过格物致知体察天理;强调封 建道德的自我修养;认为“万 物皆出于理”。
北宋五子
主要成就
地位
理 周敦颐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 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依据。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五、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程 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积极: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①基本观点:
·理气论:理比气更根本,理不能离开气;
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一。
·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强调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朱熹(1130—1200)徽州
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婺源(今属江西)人,南
“存天理、灭人欲”
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
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 ·道统论:“三纲五常”、“正君心”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宗教 佛教
来源
来源于印度 (外来)
教义
认为现实一切都是苦。人 们只能忍受。主张舍弃对现实 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 和对来世的向往。
东汉末年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
道教
(土生土长) 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三教图》清·丁云鹏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 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 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体现 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 思潮。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 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 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 相对。
南宋理学与程朱理学的兴起

南宋理学与程朱理学的兴起南宋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潮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南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
它起源于北宋的理学思想,经过明理学的发展,最终在南宋达到巅峰。
然而,南宋理学并非一蹴而就,它与程朱理学的兴起密不可分,本文将就南宋理学与程朱理学的兴起进行探讨。
1. 理学思想的发展背景南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这对于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表现为政治制度的变迁以及社会秩序的动荡。
随着北方政权的阵亡,南宋成为了中国的统治中心,这使得南宋时期的学者面临新的政治和社会挑战,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适应新政治环境的哲学体系。
2. 北宋理学的奠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是周敦颐和程颐,他们继承了唐代儒学的传统,主张“格物致知”的观点,强调通过研究自然现象来认识天理。
北宋理学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修养可以通过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来实现。
北宋理学对于后来的南宋理学和程朱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明理学的发展明朝时期,理学继续发展并与佛教、道教进行了深入对话。
明理学主张儒家道德伦理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明理学将原始的理学观念与佛教、道教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体系,为南宋理学和程朱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4. 南宋理学的兴起南宋理学通过吸收北宋理学和明理学的优点,并结合新的社会环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南宋理学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追求“性理合一”。
南宋理学开始注重经典文献的研究,提倡“经世致用”的实践态度。
5. 程朱理学的兴起程朱理学是南宋理学的重要流派,由程颢和朱熹创立。
程朱理学继承了北宋理学的思想,注重理性的运用和对经典的解释。
程朱理学强调杂学的学习,在自然科学、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涉猎。
这种广泛涉猎的学术态度为后来的理学思潮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总结:南宋理学与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环节。
南宋理学通过对北宋理学和明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为后来的程朱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岳麓版】高考一轮: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含答案)

解析:材料反映了孟子及《孟子》的地位在宋元时期不断提高。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 方哲学,其推崇孔孟之道。因此,孟子及其学说的地位在宋元 时期得到极大提升,故 C 项正确。 答案:C
33
6.古代某学者主张“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知”“知 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此 种主张( ) A.奠定了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 B.提倡“存天理”和“格物致知” C.推动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D.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7
2.求“理”的方法(方法论):“发明本心”。因为“理”在 “心”中,所以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 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 支离、烦琐,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8
(二)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1.“心即理”。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存在 于心,是头脑中固有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 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 2.“致良知”。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即天理) 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人人皆有成圣的潜能);但容易被私欲 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的本性。 3.“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一念发动 处,便即是行”,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1
5.“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 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 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 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 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程朱理学是怎么形成的

程朱理学的形成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二程集》。
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
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其基本观点包括: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第三课程朱理学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2、朱熹:“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 理。”朱熹之“理”是指 A.宇宙万物的本原 B.“三纲五常” C.事物的客观规律 D.良知
(1)从材料看,“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什么?体现 在社会上又是什么? 提示 人性。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 (2)朱熹是如何看待“天理”和“人欲”的?其根 本目的是什么? 提示 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以纲常伦纪规范人们的行 为,维护专制统治
• (3)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程朱理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 的位置,强调 “ 存天理,灭人欲 ” ,对人与 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 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从而适 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4、程朱理学(理学)特点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更多的吸收佛道因素 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5、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 儒学
6、地位影响
(1)地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属于统治地位 的官方哲学,朱熹编注《四书章句集注》成为 后世教科书。 影响: (2)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政治需要,有 力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但扼杀了人性。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播到日本、朝鲜、欧 洲。
组卷网
命题视角
命题视角1: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 张、宋明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的对比
命题视角2:以民族气节、社会责任感等切入 点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
程朱理学

后世评价
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压制君权的学说,朱子提出理高于势,要求皇帝正心诚意,正是建构了一个高 于皇权的理的概念,并以此建立了一整套思想体系,使强权丧失了合理合法性。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一次伟 大突破。宋明理学是对早期儒学的继承和发扬,而非退步和否定。褒扬理学的观念认为,理学家在人格修养上继 承了孔孟等先人,并且将之发扬。
当代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开创期
吕思勉从1900年至1949年。在这五十年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多以人物个案为主。最早研究二程的论文有 两不的《程伊川之宇宙观》(1921年),最早研究朱熹的论文有程南园的《与友人论朱陆书第四》(1915年)此 时也有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著作问世,其中都有关于北宋“五子”、朱熹及其后学思想的论述,但人物个案研 究的专著很少。最早的中国哲学史的专著为1915年出版的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
理论形成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二程集》。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 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 “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官员支持
唐鉴是理学复兴的宗主,倭仁、吴廷栋、曾国藩等则是理学复兴的主将。同治年间,倭仁、吴廷栋、李棠阶 以“正学”立朝,大大提升了理学的地位。方宗诚称:吴廷栋“与倭公艮峰、文园李公同朝。时倭公以大学士为 师傅,李公以尚书掌军机,虽各有分位,未能越俎,而道义相契,可以密相赞襄,切磋德业,海内称为三大贤。 都中凡有志正学之士,皆以三公为依归焉。”(方宗诚:《吴竹如年谱》,见吴廷栋《拙修集续编》附录)在地 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也纠集了大批理学人士,除湘军首领左宗棠、胡林翼外,罗泽南、刘蓉、李元度、 郭嵩焘、刘长佑、丁善庆、王錱、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澧、贺兴范、钟近衡、刘典、涂宗赢、方宗诚等,或为 湘军成员,或一度为曾国藩幕僚,均有理学背景。从一定意义上说,湘军集团就是一个理学大本营。
高中历史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一统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程朱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1、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代表思想主张程颢、程颐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核心思想。
伦理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朱熹哲学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2、程朱理学的世俗化程朱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程朱理学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
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
程朱理学的演变与影响

程朱理学的演变与影响宋明理学是中国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重要流派,程朱理学则是这一流派的核心之一。
程朱理学是由程颐和朱熹创立的,成书时间为南宋末年至元初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程朱理学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并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程朱理学的演变与影响。
一. 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程朱理学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修炼和追求道德,实现天命和自我完美。
程朱理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凡事应从道德的角度来考虑。
兼容并包、中庸之道也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认为过于偏激的观点和行为都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在政治上,程朱理学主张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必须尊崇天命,以至诚为本,以人为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二. 程朱理学的演变1. 朱熹的注解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程颐的基础上,尤其是对《大学》、《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的注释和解释,形成了朱熹经学。
朱熹所注的儒家经典,成为后来儒家经典的重要注解,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是明朝的一位哲学家,他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实践必须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识。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身就是有智慧的,只要遵循自己的良心,就可以实现“致良知”的境界。
王阳明的心学对程朱理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他解放思想的独特方式,激发了后来学者的思想创新,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陆王学派的兴起陆王学派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学派,以陆九渊和王船山为代表人物,提出了各自的对程朱理学的理解和批评。
他们认为程朱理学过于死板,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应该尊重历史的变化和人类的进步,进行改革和创新。
陆王学派的兴起,为中国哲学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方向,使中国哲学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三. 程朱理学对中国的影响1. 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程朱理学强调道德和人性,提倡中庸之道,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PPT精品文档35页

小故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 夜间在房内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 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 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 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 是你的良知!”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4)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 展
的良好社会环境; (5)魏晋至隋唐时期以来儒道佛三教长期融合
的产物
二、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是永恒存在的, 先有理后有物;
(2)存天理,灭人欲; 伦理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就是天理
(3)格物致知(认识论) (通过学习实践探究万物明白天理)
三、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1)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陆九渊)
(2)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
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师。提出“心即理”。他认为 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即是宇宙”。认为穷理不必外求,只需反省内心,甚 至连书都不必多读。陆九渊号召人们“存心”而“去 欲”,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与朱熹的格物致知有 分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为封建统治提供了 理论根据,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 者进行斗争。
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 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 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 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实 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 的一场争论。
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 “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 “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 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 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 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属性决定 了依靠创 收增 加职 工收入 不仅 不现 实更有 可 能把
医生推 向乱开药 , 开高 价药 的地 步 , 对经 济能 力差 的农 村居 民无疑是雪上加霜 , 也与基层医疗机构 公共卫 生为主 的定位 不符 。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工作到 一定年 限的 , 自愿服务农 村
的医疗水平 , 让重 大患 者不 出本县 就能 解决 病患 , 在 一定 程
那些愿意长期服 务基层并 有发 展潜力 的技 术骨 干根 据本 地 实 际需要 , 基 层医院选 择部分急需技术 去专业性强 的大 医院 进行进修 、 培训。有效 的培 训可提 升 医院 的技术 水平 , 提 升
大对 医疗硬件投资 的同时, 大幅度提 高农 村地 区医疗 人员 的
福利待遇 , 是吸引 、 留住 优 秀人才 的根 本 。基 础 医疗 的公 共
技能 的培养 、 培训 。这 是提 升农村 居 民就 医满 意度 , 缓解 城 乡资源矛盾 , 提升农村 地区医务人员 水平 的关 键。
1 . 政策倾 斜 , 全 科 培 养。专 门制 定 面 向农 村 尤其 是 偏 远、 贫穷 地区全科 医生 定 向培养 、 定 向就 业 、 专项 激励 政策 。 国家在培养基层 医疗人 员时 , 应充 分考 虑 到农村 、 农 民的实 际特点。农村基础医疗主要 以预防 、 妇幼、 保健为 主 , 临床也 以常见病 、 多发病居多 , 所 以培 养“ 全科 医生” 更符 合农 村 的
宋学之间的斗争是宋代政治斗 争在政 治领域 的体现 , 而 政治斗争风云变幻 , 此 消彼长 , 也 必然 对宋 学发 展变 化产 生
相对应的影响 。宋代朝廷的政治 斗争和学 术之争互 为 因果 、
的经历和理学发展轨迹为论述程朱理学发展的角度。
一
、
问题 的提 出
2 0世纪 8 O年代侯外庐 先生 主编的《 宋明理学 史》 、 张 岂 之先生主编 的《 中国思想史》、 张立文先生 的《 宋 明理学研究》 等, 能够对宋代理 学 的思想 内涵及 其渊 源有 清晰论 述 , 但 是
术 主体 , 政治斗争往往决定学术发展的走向。宋代朝廷政治斗 争产生 、 过 程和结果对道 学发展产 生 了不 可磨灭 的 影响, 道学在朝廷政治斗争 中沉沦 、 崛起 , 逐渐适应 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 。
【 关键词】 程朱理学; 朝廷政治斗争; 道学; 理学派 【 作者单位】 陈一辉, 北京天永林雅广告有限公司
内外学术界产生相 当影响 的论著 , 标 志着 大陆宋 明理学 的研 究 已经树立 了较为成熟 的学术典范 , 为将来更 为深入 与全 面
源分配不公局面 。 2 . 与 大医院建立双 向合作 机制 。一方 面 , 派有潜质人 员
投入不足 , 直接导致农村基础医疗卫生条件差且建设能力有限 ,
仍然摆脱不 了马列主义和西方哲学 的影 响。2 0世纪 9 0年代 以来 , 大 陆的理学研究 取得 了长足 的发展 ,出现 了一些在海
互为表里 , 程 朱理 学 的发展轨 迹 , 从 开创兴 起 到成熟 的集 大 成阶段 , 与宋代朝 廷 的政治斗 争是 相互 缠绕 , 联 系 紧密 的一
度也缓解 了看病难 , 看病贵 的局 面。
三、 结 语
的优秀人才收入 , 福利 待遇 , 并且 像教 师 一样 列入 国库统 一 支付 , 是吸引 、 留住人才 的根本 。
( 三) 根据农村 、 农 民的 实际需要 , 有针 对性 地进行 医疗
总之 , 实现农 村居 民“ 小病 不 出村 、 一般 疾病 不 出乡 、 大 病基本 不 出县 ” 的 目标 , 提升农村 医务人 员的技术 水平是 关 键, 吸引、 留住优 秀人才 服务农 村 是前提 。这些需 要社 会舆
[ 2 ] 韩俊 江, 王胜子. 试论我 国农村 医疗卫 生服 务体 系的完善
入到学校 的学科建设 中 , 通过定 向培 养 、 有 效激励 , 让优 秀毕 业生 自愿为农村服务 , 尤其 是中西部 偏远 , 贫穷 的地区 , 使广 大农村居 民也能就 近享受优质 的医疗服 务 , 缓解 城 乡医疗资
农村拥有的医疗器械 、 设备老化、 更新缓慢 , 卫 生院用房大多数
陈旧破损, 这种硬件设施、 设备不适应现代医疗卫生和居 民的健 康需求 , 这样的工作环境 , 也难吸引更不要说留住人才。
( 二) 大力提 高农村地 区医疗人 员的福利待 遏 。政 府加
尤其是基层 医疗 技术 骨干去 大 医院进 行针 对性 的培 训。对
实际需要 。在医学 院校 的专业设置 中, 能否把 “ 全科 医生 ” 纳
论 的正确引导 , 政府 的政策 、 资金支 持 , 医院领导对 人才 的重 视 以及人才 自身提高素质 的要求 , 多管齐下才能实] 韩 蕾. 农村 基层 医疗卫生人 才建设的必要性 、 问题及 对策 建议 [ J ] . 农业经济 , 2 0 1 5 , 2
条线 , 从政治 斗争 中揭 示程朱 理学 的发 展轨 迹 , 探讨 其发 展
变化的原 因是一 条清 晰 的历 史线 索 。朝 廷政治 指封 建 国家
的中央机构 , 即宋朝 的政治 中枢 , 与 地方 的行 政机构 即在 野 政治 区分 。本文不 以理学学说 内涵为角度 , 而 以理学 士大夫
知名度 , 从 而也赢 得 了患者信 任 , 大 大缓解 了城 乡 医疗冷 热 不均 的局面 。另一方 面 , 也 可 以定 期 、 不定 期请 大 医院 的优
秀 医生下乡言传身教 。通过与 大医院长期 的技术交 流合作 , 建立制度 , 大医院的这种长期技 术后援会 稳步提 升基层 医院
2 01 6年 第 1 5卷 第 1 9期
宋代程 朱理 学发 展历史背景及其影响解析
口 陈一 辉
【 内容摘要】 宋代朝堂政治大都由提倡经世致用的儒学流派执掌; 提倡理气之学的理学派士大夫大都“ 流落民间” 为地方官僚。 自熙宁元祜之 争到理 宗立程 朱理 学为官学 , 双方展开长达约 两个世纪 的朝 廷政 治斗 争; 士 大夫是 参政主体 也是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