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文本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规律
《2024年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范文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汉语和英语的翻译成为了交流的桥梁。
其中,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其在汉英翻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隐喻的翻译并不像字面意思的直译那么简单,它涉及到语言背后的文化、习俗和表达习惯等复杂因素。
因此,对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二、隐喻汉英翻译的特殊性隐喻作为一种富有象征性和想象力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隐喻的翻译往往需要考虑到语境、文化内涵等因素。
因此,隐喻汉英翻译具有其特殊性,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三、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1. 语境原则:翻译隐喻时,首先要考虑到语境因素。
语境包括原文的上下文、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
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要结合语境,准确把握隐喻的含义和情感色彩,以便在译文中恰当地表达出来。
2. 文化原则:文化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隐喻产生和理解的基础。
在汉英翻译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隐喻可能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色彩和内涵。
3. 语义原则:语义是翻译的核心,也是隐喻翻译的基础。
在翻译隐喻时,要准确理解原文的语义,把握隐喻的寓意和含义。
同时,要根据译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译文更加地道、自然。
4. 审美原则:隐喻往往具有审美价值,翻译时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审美效果。
在保证传达信息的前提下,要注重译文的韵律、修辞等审美因素,使译文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四、结论通过对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翻译隐喻并不是简单的字面直译,而是需要考虑到语境、文化、语义和审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情感色彩,结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译文更加准确、地道、自然。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方法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以颜色词为主题的英汉习语比较2 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及其解读3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4 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5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6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直接反馈和直接反馈对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影响7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8 论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9 中美乡土文学中人性美的文化差异分析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1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1213 浅谈英语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14 对《变形记》中异化现象的分析15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16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17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8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19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20 浅析《简•爱》的主人公简•爱21 论美国垮掉的一代和中国后22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23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24 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水乳交融—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5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26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27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28 论翻译的艺术29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30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31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32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33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34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艺术与道德的结合分析35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36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37 意象创造的对比研究——文化视觉下的中英文诗歌38 《小妇人》的结局中所包含的清教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39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40 《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41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42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43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Edgar Allen Poe’s Gothic Stories44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45 中英婚姻观对比46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47 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48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49 《白象似的群山》隐含意义解读50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51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52 国际商务谈判中模糊语言应用的语用分析53 幼儿英语口语培养54 肯德基本土化战略的实施研究55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56 浅析《墓园挽歌》中意象的变化57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58 Western Women’s View on Love in The Thorn Birds59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60 分析女性语言特点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体现——以《绝望主妇》为例6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词的蕴义62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63 《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中的劳资冲突比较分析64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65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66 安妮•普鲁《断背山》:同性恋的存在与否定67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68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6970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副语言的表现和交际功能71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72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73 An Analysis of Jennie’s Tragedy in Jennie Gerhardt74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75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的实施情况研究76 Study of English Borrowing from Chinese77 从家庭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78 A Miniature of Ambivalence and Self-Discovery as Reflected by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79 国内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的策略与技巧80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8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racter of Tess and Jane Eyre82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83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84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85 《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86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87 On the Ways to Develop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Autonomous Ability88 论科技英语新词的翻译89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90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91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92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93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94 初中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简析及应对策略95 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96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97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分析98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浪漫主义解读99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动物词语研究100 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101 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及其对策102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103 《奥兰多——一部传记》中译者女性主义干预方式研究104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文主义105 论古诗的翻译技巧106 从养老模式看中美文化异同107 浅析托妮•莫里森《恩惠》中的母爱108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109 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人与自然110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111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主题及其与题目的关系112 中英文商标翻译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113 浅读不同语境下的跨文化沟通114 世纪美国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成长——解读《觉醒》中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和原因115 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116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17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118 《飘》中郝思嘉是现代女性的楷模119 论《女巫》中的成人形象120 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121 浅议英语广告的翻译122 美国俚语的社会文化特征123 生态视角下解读《荒野的呼唤》124 失败的逃亡—从《麦田守望者》中主人公的逃亡看个人意识对社会的超越125126 Women and Art: A Historical Review of Women’s Role in Western Art127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128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129 英语写作中干扰因素的分析130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131 中英文颜色词内涵异同132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133 活动教学法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新安中学为例134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13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36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137 论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138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139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140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14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悲剧的成因分析以及对当今青少年的启迪142 On Symboli sm in D.H. Lawrence’s The Rainbow143 金融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144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145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146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147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148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149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150 中西方价值观对比研究151 从生态中心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黑暗的心》152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153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154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155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156 Comparisons of Sino-U.S Family Education157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158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与电影版本的差异分析159 土耳其咖啡与中国工夫茶的对比160 分析双城记中的讽刺用法161 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冲突162 从皮普的身份扭曲浅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人文主义的“不道德”16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164 A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165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166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167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168 托尼•莫里森《柏油孩子》的后殖民生态批评解读169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政治观17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群像171 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172 论《蝇王》中人性的泯灭和救赎的无力173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74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175 论《汤姆琼斯》中流浪汉模式的继承与创新176 论《月亮宝石》的现实主义手法177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178 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179 基督教文化对《哈姆莱特》创作的影响180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181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182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3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184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185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Forms 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 186 论《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87 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解读人际功能与话语权力的结合188 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189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190 论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191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192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193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94 Who Stole Our Panda——An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Transmission Through an American Movie Kung Fu Panda195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微探196 “去十九号房”中的自由观197 论中学英语学习策略198 从合作原则谈影视翻译策略——以《功夫熊猫》为例199 《外婆的日常家当》中女性形象象征意义200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跨文化交流中,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对于实现交流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以期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一、隐喻的认知基础隐喻,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隐藏的比喻”。
在语言学中,隐喻是一种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以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概念。
这种映射关系通常建立在对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的认知基础上。
因此,隐喻认知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1、语义对等原则在隐喻汉英翻译中,语义对等原则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好的翻译不仅要表达出源语言的表面含义,还要传递出源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
因此,翻译时要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源语言中隐喻含义相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以实现语义的对等。
2、文化传真原则由于隐喻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相关联,因此隐喻汉英翻译中需要遵循文化传真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和内涵,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为了实现文化传真,译者需要对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3、读者接受原则隐喻汉英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三、隐喻汉英翻译的策略1、直译法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能够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的意象和修辞特点,实现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
例如,“他是个老狐狸”可以直译为“He is an old fox”,这种译法准确地传达了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2、意译法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意译法。
这种方法侧重于传达源语言的语义和文化内涵,而非修辞特点。
中英官方政论文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和翻译策略--以中国《2014年两会
同一事物的隐喻概念可能有所异同。本文以中国 ( < 2 0 1 4 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 ( ( 2 0 1 4 年度国情咨文》为例,试 图分 析和对 比两种政论文中的概念性隐喻以及产生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最后为中国政论文隐喻的英译提出一些启迪和反思。
关键 词 :政论 文;概念 性 隐喻 ;中国政府 工作报 告 ;美 国 国情咨文 ;隐喻 翻译
三 、( ( 2 0 1 4年两会政府工作பைடு நூலகம்告》的隐喻分析
经过 三十 年 改革开 放和 社会 主义现 代化 建设 , 中国在 在党 的周 围 ,紧紧 团结在 一起 , 听从党 的指 挥 。这 就像 一
一
、
政 论 文
推动 提质 增效升 级 ,为长远 发展 铺路搭 桥 。
英 : A n d w e a l s o p r o mo t e d i n d u s t r i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n
t he c o u r s e o f c a r r yi ng o u t i n n ov a t i on - d r i v e n d e v e l o pme n t ,
的 同时 ,将二 者进 行对 比 ,并简单 分析 导致 异 同的文 化心 理 原因 ,希望 对 中国政 论文 英译 时隐喻 的翻 译有 抛砖 引玉 的作 用 。
上述 例子在 日常的政 府工 作报 告 的一个 经典案 例 ,其 传递 的意 义是 :中 国是一 个大 家庭 ,而党 和政 府就 是这 个 大家 庭 的家长 ,其它 各个 民族 、人 民群众 和 军队都 要 团结
隐喻 的主 要功 能之 一就 是要 “ 通过 提供 一种方 式 , 以简单 明 中国政府 的态 度是 :发 展经济 需要 一步 步来 ,需要 追求 易懂 的语 言形 容各 种关 系、使 抽象 事物 具体化 并给 复 杂事 速 度但也 要注重安全 ,既要追 求结果也要 注重过程 。
浅析政治演讲中的隐喻翻译
26海外文摘1引言传统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来修饰语篇的修辞现象。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一书中定义了隐喻:“隐喻即是以一事物的名称指称另一事物;这种转移可以是由属至种,也可以是由种至属,或由种至种,或者以类比为根据。
”然而,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比认知现象更为重要。
他认为隐喻从根本上说是语境之间的互动。
从本质上说,隐喻是指人们经常使用相对熟悉或可以理解的经验来理解和把握不熟悉的事物。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和认知方式。
隐喻与政治有密切关系,语言学家Th-ompson 将这种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鱼与水的关系。
因此,可以想象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重要性。
政治语篇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涉及不同的文化。
政治演讲,因其鲜明的特色,对社会和受众群体产生了强烈影响,因此更具有研究价值。
隐喻的大量使用使得其演讲更加生动形象,更具亲和力,在严谨而又和谐的气氛中,将其政治立场与观点传递给听众,使演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 政治演讲中的隐喻翻译策略英语政治演讲中的隐喻可以反映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因此,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分析隐喻意象在源语及目的语中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进行喻体重现或者喻体意译,从而使译文既有效传达原文的隐喻含义又取得预期的交际效果。
对于英语政治演讲中的隐喻翻译,本文提出译者可以采取四种翻译策略:隐喻保留策略、隐喻转换策略、隐喻放弃与补充策略。
2.1隐喻保留策略在目的语文化中,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因素是受众。
他们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并有自己的翻译目的和交流的需要。
因此,译者应注意目标语受众的文化期望,并确保读者能够理解译文的内容。
在言语翻译中,要在短时间内了解美国文化,以达到交际目的和政治诉求。
鉴于此,隐喻保留策略可以满足上述要求。
In my own way and through my own sheer force of will,I sacrificed greatly to enter the political arena as an outsider and prevailed against a field of 16 very talented competitors.(Trump,20th January, 2017)译文: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以自己的方式,通过自己纯粹的意志力为进入政治领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战胜了16位才华横溢的竞争对手。
概念隐喻视角下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翻译研究——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喻翻译为例
202概念隐喻视角下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翻译研究——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喻翻译为例刘燕梅 钟焕春 华南理工大学摘要: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是两个不同概念域(范畴)之间的映射关系。
政治语篇通常用隐喻概念化其所要传播的政治理念与政治议题,隐喻的翻译成为政治话语对外传播的关键。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视角,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和分析2017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并尝试指出其中隐喻翻译的不足及提出解决翻译方法。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政治语篇;隐喻翻译一、概念隐喻理论隐喻历来被视为语言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范畴,传统的隐喻观点认为隐喻只是语言层面问题,是词汇问题,只存在于文学语言中。
1936年,Richards 提出隐喻研究的互动性理论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隐喻性概念,突破了传统修辞学将隐喻仅仅作为一种辞格来研究的局限。
Richards(1936)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会出现一个隐喻。
到上世纪80年代,Lakoff (1980)等人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概念结构和认知机制,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所依赖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纳入认知范畴,成为认知语言学中最热的研究焦点之一。
概念隐喻理论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Lakoff &Johnson ,1980)一书中首次提出,在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Lakoff ,1993)一文中得到系统阐释,是Lakoff &Johnson 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隐喻理论。
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具体来说是从一个具体概念域向一个抽象概念域的映射;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思维方式。
政治文献中的隐喻翻译策略研究
隐 喻 在 我 们 日常 语 言 思 维 行 为 中无 处 不 在 。u 核 心 是 推 理 ,寻 求 最 大 的关 联 度 ;译 者 所 要 作 的是 最
Richards认 为 ,我们 的 日常生 活 中充 满 了隐 喻 ,我 们 的 大 限度地 使受 体 (译 文读 者 )认 同所 提供 的信 息 。_4 在
口头交 际 中平均 每 三句 话 中就 会 出现一 个 隐喻 。 隐 隐喻 翻译 中 ,译 者 首 先 作 为读 者 和 源 语 作 者 进 行 交
喻 学家 的研 究 已从 把 隐 喻 当作 一种 修 辞转 向将 其 作 际 ,找 出源语作 者 预设 的最 佳关 联 。然 后 译者 作 为 作
的 。该 理论 分析 了交 际双 方话 语 产 生 和理 解 的机制 。 赢 ,促 进 亚太 和平 稳定 》的 演讲 。刘 振 民指 出 ,今 年是
认 为任何 话 语都 是有 关联 的 ,话语 的理解 过程 即交 际 世界 反 法 西 斯 战争 胜利 和 联 合 国成 立 7O周 年 ,也 是
145
相 同点 的 。L5 J如果 汉英 两 民族对 于 源域 和对 象 域 的选 交 际效果 。
表 1 隐喻分类及数量统计
从 表 1中数 据 可 以看 出 ,命 运 共 同体 隐 喻 、安 全 递 观点 ,支持 本党 政策 。从 表 中列 举 出 的 隐喻 可 以 看
框架隐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框架隐喻使用频 率相对较高。其 中共 同 出,文献试图借 隐喻 突出合作 、共赢 、稳定 、有秩 序 的
体隐喻最为突 出,使用次数高达 8次。政治演讲由智 画面 。这 正是 文 献 想 要 得 到 的 民众 支 持 和 认 可 的 交
浅析《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2017.06语言应用研究一、引言隐喻作为普通意义的一种意指手段和意指过程,它不仅隐藏于语言本体系统中,更表现于语言运用之中。
美国语言学家莱可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也认为:隐喻是从具体向抽象概念域的一种系统映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隐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隐喻的最大亮点就是引人注目,以人们熟悉的概念去阐释相对陌生的概念。
宣传鼓动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政治语篇的主要特征。
鼓动性是指政治语篇的观点明确,旗帜鲜明,其表述充满强烈的思想感情。
逻辑性是指政治语篇中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形象思维的方法来突出论点,使论据富有说服力,论证更科学严谨。
为了使政治语篇的这两个特征更加突出,在语言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上是比较多样化的,其中隐喻的运用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
隐喻通过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使政治语篇中的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被人民大众所理解,可以说隐喻赋予了政治语篇新的活力。
许多学者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的翻译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成果颇丰。
本文从汉英翻译的视角对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加以分析和归纳,以便揭示出政治隐喻中常用的翻译手段。
二、《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所用的翻译策略学者们针对隐喻的翻译提出了许多翻译方法,经过归纳、总结,大致有这几种:1.隐喻直译法;2.隐喻意译法;3.隐喻直译和意译结合法;4.隐喻省译法;5.隐喻注释法;6.其他译法。
鉴于英汉两种语言所植根的文化土壤不同,在隐喻的运用上呈现出不小的差异,所以政治隐喻的翻译要考虑文化差异,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下面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的汉英对照材料来分析有关隐喻的翻译策略。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以原文的形式为标准,在关键词的对应、句法结构的对照等方面都保持原文的原貌。
一般来说,在中英文化对待某些事物的认知具有一致性时就采用直译法,既能吸收原文的特色又能忠实于原文的表达结构,极大削弱了翻译过程中的失切之弊。
政治语篇中隐喻机制的运用解读
政治语篇中隐喻机制的运用解读通过对奥巴马就职演说词中存在的隐喻机制做粗略的分析及论述,可以看出:总体来说,旅程、气候和疾病三个范畴在政治隐喻中是较为常见的。
标签:政治语篇;就职演说;隐喻机制一、引言隐喻的运用就是以认知主体和语境为基础,以此喻彼,引彼喻此;其理解过程主要是在矛盾中找到统一,化异为同,同中得义,这里的“同”是指本体与喻体之间的、适应语境的“相似性”。
(王寅,2007:406)拉考夫和约翰逊在其合著的《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认为:“我们赖以思考和做事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主要是隐喻的。
”(Lakoff and Johnson, 1980:1-2)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就驾轻就熟地运用了隐喻来感染听众并激发了听众的政治热情。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出发点,以奥巴马的就职宣誓演说为个案分析,初步解读政治语篇中隐喻机制的运用问题。
二、政治语篇中隐喻机制的分析隐喻是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种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赵艳芳,2001:106)政治领域的许多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政治家们都往往借助隐喻来生动地描述复杂、抽象的政治问题,借助隐喻的方式去理解和说明政治概念。
政治隐喻被大量运用在政治论著、政论文章、政治演讲等语篇中,更是一直起着治国、政辨、为政、劝君等作用。
(曹春春,2008)笔者从互联网上下载了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奥巴马演讲辞中的隐喻较偏向于使用跟政治相似性更接近的物体或事物,比如:旅程、战争、疾病与气候等领域中的隐喻使用较为频繁。
(一)旅程在政治隐喻中的运用认知语言学者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and Johnson)在其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当中首次介绍了旅程式隐喻的概念(Lakoff and Johnson, 1980)。
浅析《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浅析《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翻译策略作者:龙祥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06期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的使用当中,它可以通过事物间的某种相关性将其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人类思维对抽象事物的具象化。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使用非常普遍,对激发群众情感、引导人们理解相关政治概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近五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分析有关隐喻使用的基础上,对其英语译文的常用翻译策略进行总结、归纳。
关键词:隐喻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策略一、引言隐喻作为普通意义的一种意指手段和意指过程,它不仅隐藏于语言本体系统中,更表现于语言运用之中。
美国语言学家莱可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也认为:隐喻是从具体向抽象概念域的一种系统映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隐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隐喻的最大亮点就是引人注目,以人们熟悉的概念去阐释相对陌生的概念。
宣传鼓动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政治语篇的主要特征。
鼓动性是指政治语篇的观点明确,旗帜鲜明,其表述充满强烈的思想感情。
逻辑性是指政治语篇中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形象思维的方法来突出论点,使论据富有说服力,论证更科学严谨。
为了使政治语篇的这两个特征更加突出,在语言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上是比较多样化的,其中隐喻的运用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
隐喻通过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使政治语篇中的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被人民大众所理解,可以说隐喻赋予了政治语篇新的活力。
许多学者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的翻译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成果颇丰。
本文从汉英翻译的视角对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加以分析和归纳,以便揭示出政治隐喻中常用的翻译手段。
二、《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所用的翻译策略学者们针对隐喻的翻译提出了许多翻译方法,经过归纳、总结,大致有这几种:1.隐喻直译法;2.隐喻意译法;3.隐喻直译和意译结合法;4.隐喻省译法;5.隐喻注释法;6.其他译法。
时政翻译中隐喻的译法
时政翻译中隐喻的译法【摘要】时政翻译是一种很重要的应用文体翻译。
本文旨在从隐喻的理解和翻译角度入手,对时政翻译中隐喻的几种译法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以便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指导时政文本翻译实践。
【关键词】时政;隐喻;翻译一、隐喻的理解隐喻(metap hor)是一种语义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从语义角度看是迅猛的,即在两个语义域之间通过某种抽象图式类比的方法,将一个词从一个语域(始源语义域)应用到另一个语义域(目标语义域)(Lako ff an dJoh nson,1980)。
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语言学所探讨的隐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已经超出了传统修辞学的范围。
隐喻不再只是一种修辞现象,它贯穿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是语言更是思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英国语言学家I.A.Richa rds曾说,人们时刻都在运用隐喻,如果不使用隐喻,就不可能流畅连贯地说上三句话(转自詹蓓,2017);如果不使用隐喻,要描写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是难以想象的。
现代隐喻理论已明确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是认知活动的反映和手段之一。
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把熟知的、一致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而且,语言就其本身而言具有隐喻性(La koffJohns on,1980)。
许多习语、诗歌,甚而是篇章都可以被看成隐喻,来满足人们“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看待或认识另一领域”的需求。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和明喻被当作两种并列的辞格。
而在现代隐喻学中,明喻则是广义的隐喻的一个种类。
明喻一般用li ke,as等连接方式,典型形式是: A i s lik e B或A is a s B.作为修辞格的隐喻,它的主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典型形式是A isB. 在使用时,明喻的本体与喻体同时出现,喻体也经常出现。
论最佳关联对政治文本中隐喻的阐释力
论最佳关联对政治文本中隐喻的阐释力隐喻在政治文本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政治观点、政策理念或者政治权力的掌握等。
不同的关联对可以对政治文本中的隐喻进行不同的阐释力,以下将探讨几个在政治文本中较为常见的关联对,并分析它们对隐喻的阐释力。
1. 类比关联对:类比关联对是通过将两个不同领域或者对象进行比较来传达隐喻的含义。
在政治文本中,类比关联对可以用来对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或者政治思想进行隐喻的阐释。
将国家政府称为“船长”,将国民称为“乘客”,可以暗示政府负责引导国家走向繁荣稳定的责任感和权力;将政治制度比喻为“蜘蛛网”,说明政治制度的复杂和牵制性等。
类比关联对通过将政治概念与生活中的日常对象进行比较,增强了隐喻在政治文本中的阐释力。
2. 倒装关联对:倒装关联对是通过颠倒原本的语序来传达隐喻的含义。
在政治文本中,倒装关联对可以用来对权力关系、政治压力或者政府掌控等进行隐喻的阐释。
将“政府服务人民”改为“人民服务政府”,可以强调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意味着政府必须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将“政府监管企业”改为“企业监管政府”,可以暗示政府必须对企业负责,避免逾越权力。
倒装关联对通过改变词语的语序,加强了隐喻在政治文本中的表达力。
4. 借物喻人关联对:借物喻人关联对是通过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来指称一个抽象的概念或者人物,以传达隐喻的含义。
在政治文本中,借物喻人关联对可以用来对政治人物、政治制度或者政策措施进行隐喻的阐释。
将某政治人物像善良的白天鹅一样“纯洁无暇”,将某政治制度比作“撑起裤子的腰带”,可以暗示政治人物的品质或者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借物喻人关联对通过将有形的物体与抽象的概念进行连接,增加了政治文本中隐喻的形象感。
政论文本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规律
政论文本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规律
李一;卢卫中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17(005)002
【摘要】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隐喻也是人类主要的、基本的生存方式。
隐喻尤其受到政治文本生产者的青睐,在政论文本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政治隐喻及其翻译规律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话题。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文本为基本语料,总结了较为典型的政治隐喻类型并分析它们在构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作用,挖掘出政论文本中不同隐喻类型的英译方法及其规律。
研究表明:1) 报告中主要出现旅行隐喻、建筑隐喻和战争隐喻,从而使政治家有效地传达政治思想;2) 隐喻的翻译与源语中的喻体密切相关;3) 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及读者群的认知方式是翻译政治隐喻时使用不同翻译策略的根本原因。
【总页数】7页(P80-86)
【作者】李一;卢卫中
【作者单位】[1]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日照;;[1]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日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信息型文本中隐喻的翻译——以《德勒兹研究》中两篇论文的翻译实践为例 [J], 刘惠云
2.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政论文本中中国特色词句英译策略研究——以习近平"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为例 [J], 李庆明; 郑佳玲
3.论文本分析法在隐喻翻译中的作用 [J], 张羽
4.论文本分析法在隐喻翻译中的作用 [J], 张羽
5.省译法在政论文本翻译中的使用——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 [J], 陈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政治文本中隐喻的英译策略
作者: 刘雅丽[1];郑景婷[1]
作者机构: [1]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出版物刊名: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页码: 20-2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0期
主题词: 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策略
摘要:本文选取国家领导人在外交场合中公开发表的演讲及其官方译文为例,研究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英译策略,对隐喻与政治语篇的关系进行阐述,提出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英译三原则:体现隐喻的外显功能、读者参与信息构建、易于读者理解;并总结出四种可行的翻译策略:直译法(保留喻体意象;保留喻体意象并添加解释性文字)、替译法(转换喻体意象)、意译法和舍弃喻体。
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研究趋势
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研究趋势
首先,政治文本的隐喻翻译研究趋势与其语言形式有关。
研究表明,政治文本隐喻翻译最常用的语言形式是借词语,这种形式包括拟人化、对比比喻、象征比喻以及引申等。
因此,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研究趋势倾向于对这些语言形式进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政治文本中的隐喻并进行有效的翻译。
其次,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研究趋势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政治文本隐喻的翻译受到原文和译文文化的影响。
这意味着,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的研究趋势需要注意这些差异,以便准确地进行翻译。
此外,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研究趋势也受到政治文本的自身特点的影响。
政治文本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性、效率性和准确性等,这些特点使它们在语种之间的翻译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研究趋势也会对政治文本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在翻译时尽可能保持原文的特点。
总而言之,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研究趋势一直在发展,主要表现在对政治文本语言形式、文化因素以及政治文本特点的研究上。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地翻译出政治文本隐喻的含义,使译文能够更好地反映原文的意义。
“隐”与“现”――浅析英语政治隐喻及其翻译-最新作文资料
“隐”与“现”――浅析英语政治隐喻及其翻译1 引言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我们赖以思考和做事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主要是隐喻的。
”隐喻是人们认知抽象概念和复杂事物的主要手段,通过不同事物的相似形成概念之间的语义映射(mapping),即“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的域映射”。
由于隐喻的运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政治语篇经常使用隐喻来概念化并传递抽象的政治和现实,制造舆论,因此政治隐喻渗透着意识形态和社会认知。
美国当代政治科学家Graber认为“政治现实本身就是由隐喻组成的,进而以政治修辞来传递信息。
”2 政治隐喻的范畴分析作为隐喻的物体或事物具有选择性和倾向性,取决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
英语政治语篇中作为隐喻使用的词语涉及众多领域,如疾病、交通、天气、身体部位、动物、亲属关系等。
而疾病、交通、战争等的使用尤为普遍,笔者拟以这几个喻体源为例对政治隐喻的运用做一阐述。
2.1 疾病隐喻疾病隐喻常被用于揭露政治弊端或社会问题,苏姗撰写的《疾病的隐喻》考察了用于描述社会的疾病隐喻,讨论了人们如何用麻风病、霍乱、爱滋病等疾病的隐喻来描述社会的混乱与弊端。
人们常用collapse或paralysis来形容政治上的崩溃或瘫痪,用infect喻指不利影响等等,例如:(1)Fallout from Lehman Brothers collapse still spreading.句中用“collapse、spreading”喻指莱曼兄弟银行的关闭对美国的影响。
2.2 交通隐喻鉴于交通领域的某些特点,人们常用它描写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
英语政治语篇中常用way来形容政治路线,用track、path 来形容政治的发展及前进轨道,若同意某种政策,则用green light来形容,等等。
2009年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就运用了这一手法:(2)…It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r the faint-hearted - for those who prefer leisure over work,or seek only the pleasures of riches and fame.…As we consider the road that unfolds before us…句中用“path、road”来喻指美国的发展道路与历程,呼唤美国人民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奋斗。
探析《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中的隐喻翻译
探析《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中的隐喻翻译发布时间:2021-06-15T11:21:21.47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6期作者:顾斌[导读] 党政文献中的隐喻翻译对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至关重要。
顾斌北方工业大学摘要:党政文献中的隐喻翻译对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从概念隐喻角度, 探讨了《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中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概念隐喻;翻译策略;政治话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录了习近平2012年11月到2014年6月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回答了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重大发展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治国理论和领导方针。
为了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政策,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以及中国翻译研究院合作出版了汉英对照的《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
书中收录了“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通过平面,网络等多媒体,多平台向外发布的中英对照的译文,因为习近平在讲话中使用了大量富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中国成语和习语,所以如何准确翻译这些词对于中国故事和中国思想在海外的传播非常重要。
本论文将从隐喻翻译角度研究《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一书的译文,以期为外宣资料的翻译做一些探索。
一、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源于Lakoff和Johnson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他们认为概念隐喻是人们用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即源域)中的词汇来描述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即目标域)。
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间是通过隐喻映射连通起来的。
象似性和类推是隐喻映射的基础,它们将源域和目标域中具有相似性质、特征、形态的两域成员联系在一起,激活了人脑中长期记忆的事体和存在性。
如: Life is a journey.旅途作为域图示包含许多家族特征,如漫长(p1),艰辛(p2),红砖绿瓦(p3)等特性,目标域和源域之间连通性提供了映射优选和关联线索。
现代汉语政治文本的隐喻模式及其翻译策略——一项基于汉英政治文本平行语料库的研究
现代汉语政治文本的隐喻模式及其翻译策略——一项基于汉
英政治文本平行语料库的研究
朱晓敏;曾国秀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6)005
【摘要】隐喻频繁地运用于政治文本和政治实践中,政治隐喻能够为政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思路,直接或间接地为政治利益集团服务.Pragglejaz小组的隐喻判定“三步曲”和语料库定量分析方法为我们统计汉语政治文本的隐喻模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平行语料库检索软件则为定性分析隐喻翻译策略提供了绝佳手段.
【总页数】5页(P82-86)
【作者】朱晓敏;曾国秀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汉语政治文本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J], 翁娇
2.汉语政治文本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J], 翁娇
3.阐释学翻译视阈下老舍作品中本源概念翻译策略研究——基于《二马》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个案分析 [J], 袁艳玲;刘嫦
4.汉语政治文本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J], 翁娇
5.白皮书英译文本中动宾搭配调查与汉英翻译策略——一项基于汉英对比语料库的研究 [J], 唐义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7, 5(2), 80-86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7 in Hans. /journal/ml https:///10.12677/ml.2017.52011文章引用: 李一, 卢卫中. 政论文本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规律[J]. 现代语言学, 2017, 5(2): 80-86.Metaphors in Political Texts and Its Regu-larity of TranslationYi Li, Weizhong Lu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Received: Apr. 28th , 2017; accepted: May 15th , 2017; published: May 18th, 2017Abstract As an indispensable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way of thinking, metaphor is also the basic way of living for human beings. Metaphor is particularly favored by political text producers and plays avery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al texts. The study of political metaphor and its transl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is paper selects corpora from the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in 2015 and summarizes the typical types of po-litical metaphor and analyzes their important rol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port so as to dig ou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regularities of different metaphor types in political texts. The study shows that: 1) the report mainly includes travel metaphor, architectural metaphor and war metaphor, which can make politicians convey political thought effectively; 2)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vehicles in source language; 3)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cognitive way of readers are the root reasons for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hen translating political metaphors. KeywordsCognitive Metaphor, Political Metaphors, Vehicles in Source Language, Regularity of Translation政论文本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规律李 一,卢卫中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收稿日期:2017年4月28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15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18日摘 要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隐喻也是人类主要的、基本的生存方式。
隐喻尤其受到政治文本生产者的青睐,在政论文本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政治隐喻及其翻译规律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李一,卢卫中重要的研究话题。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文本为基本语料,总结了较为典型的政治隐喻类型并分析它们在构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作用,挖掘出政论文本中不同隐喻类型的英译方法及其规律。
研究表明:1) 报告中主要出现旅行隐喻、建筑隐喻和战争隐喻,从而使政治家有效地传达政治思想;2) 隐喻的翻译与源语中的喻体密切相关;3) 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及读者群的认知方式是翻译政治隐喻时使用不同翻译策略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认知隐喻,政治隐喻,源语喻体,翻译规律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传统意义上讲,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属于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
Lakoff & Johnson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隐喻理论,即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机制和生活方式,也是人类主要的、基本的生存方式。
政治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人类社会无法脱离政治而生存[1]。
因此概念隐喻尤其受到政论文本生产者的青睐,在政论文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不同隐喻类型及其重要作用,并挖掘出不同类型隐喻的英译方法及规律。
2. 政治隐喻的研究现状2.1. 认知隐喻理论1980年,Lakoff & Johnson通过《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把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带到了隐喻的概念思维、认知作用等新的领域,隐喻研究从此实现了认知转向。
该书指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某一事物。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前者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后者往往是人们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基于体验,对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过程,表现为由源认知域向目标认知域的映射[2],即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
通过研究概念隐喻,我们能了解一个社会对世界的阐释,我们可以通过经常出现在语言中的语言隐喻来达到这个目的。
“政治的世界是复杂和充满价值观的,无论在认知上还是感知上都远离人们即刻的日常体验”[3]。
因此为了拉近政治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政治家们通常喜欢借助隐喻,把复杂抽象的概念简单具体化,从而生动有力地传达政治思想。
2.2. 政治隐喻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政治现象在所有社会现象中最引人注目”[4]。
政治的根本问题目的是参加国家事物改造社会。
而语言帮助政治得以实现,政治家们总是借用隐喻来构建它们的话语权,来充实他们的政治抱负[5]。
1996年,Lakoff出版了《道德政治:自由党和民主党如何思考》一书,用隐喻理论来分析美国的两党政治,从而带动了政论文本中概念隐喻的研究热潮。
3.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隐喻类型及其作用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概念隐喻分为三李一,卢卫中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3.1. 结构隐喻及其作用胡壮麟在《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指出结构隐喻起着重要作用,使我们超越指向性和所指,给我们根据另一概念构建一个概念的可能性[6]。
其含义为结构隐喻根植于我们的经验,结构隐喻意味着一个概念是以另一个概念隐喻地构建起来。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结构隐喻是政治语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隐喻使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深入浅出,大大增强了其可读性及趣味性。
李克强总理借助隐喻创造形象,使人们产生联想、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更加生动地传达自己的思想。
《报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旅行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三种概念隐喻。
3.1.1. 旅行隐喻旅行隐喻包含一个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或目的地的空间移动。
旅行隐喻是有目的的行为就是沿着道路旅行至终点。
在旅行这个过程中,旅行者的目的是到达目的地,在政治领域中,政治家的行动目的可以概念化为旅行者的目的。
始源域旅行隐喻包含不同的喻体,如起点、道路、步伐、旅行中遇到的困难,目的地等。
举例如下: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
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
(1)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
(2)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视作旅行的目的地;旅途中有了向导才不会迷失方向,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旅途中的向导;旅行中会遇到困难,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旅途中遇到的困难。
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将发展视作旅行是政治语篇中较为常见的隐喻类型。
该隐喻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的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决心,使中国人民看到国家的希望,充分传达了党中央的指导思想。
3.1.2. 建筑隐喻语言学家认为建筑隐喻是通过隐喻把建筑物的概念映射到社会或国家的建设中。
《报告》中频繁出现的建筑隐喻关键词有:建成、建设、基础、改造等。
举例如下:(3) 不断巩固农业基础(4)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国家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因此李克强总理将国家视作建筑物,建筑物离不开地基的支撑,而农业犹如建筑物的地基,是国家之基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正如如建筑物的建造过程。
3.1.3. 战争隐喻《报告》中有大量的战争隐喻,其隐喻关键词主要有:战略、威力、斗争、打击和攻坚等。
现举例如下:(5) 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
(6) 显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场的无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