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述闻》指瑕三则
闲读《经义述闻》
假借字。 2 刑 用 前人 传 注 , 但 不迷 信 以是 否 能 “ 得 经意 ” 为 取 舍 标 王 氏 父 子 在 古 代 汉 语 词 汇 研 究 方 传 注 , 面 的最 大 成 就 。 王 氏 父 子 提 出 “ 声 准 , 不 合 经 意 的要 敢 于 以 “ 己 意 逆 近义 同” 说, 揭 开 了 词 汇 研 究 的新 经 意 ” ( 就 是 努 力 揣 测 经 籍 中 字 句 篇 章 。王 念 孙 在 《 广雅疏证 ・ 序》 中 的意 思 ) 。3 . “ 参 以他 经 ” , 即 同其 他 说: “ … …诂 训 之 旨 , 本 于声音 ( 注 经文 中的语 言 材 料相 参证 。这 就是 意: 指 词 的声 音 ) 。故 有 声 同字 异 , 用归 纳 法 归 纳 同 类 语 言 材 料 , 作 归 声 近 义 同 … …” 就 是 说古 籍 中有 些 纳 对 比研 究 。4 . “ 诸 说 并 列 ,求 其 文字 , 不 能光看字 面 , 如 果 按 字 面 是 ” 。 用 比较 法辨 明是 非 。 5 . “ 字 有假 讲不通 , 就 要 以声 音 为 线 索 , 探 索 借 , 则改 其 读 ” 。即把 假 借 字改 读 为 这 个 字背 后 的词 是 什么 。他 这些 话 本 字 。6 . 有 时用 同源 词材 料 相 参 证 多 半是 指 破假 借 字 说 的 。汉字 不 是 以求得 本 字 。7 . 利 用 古音 知 识 及 方 拼 音 文 字 ,字 与 词 的关 系 非 常 复 言 材料 以证古 语 本 字 。 杂 。 词 是 音 和 义 这 二 者 结 合 而 成 王 氏父 子 对 “ 终风且暴” 、 “ 王 的, 字 是形 、 音、 义 这 三 者 的 统 一 事 靡 盛 、 ” “ 有纪有堂” 、 “ 能不我知 , 体 。用 历 史 的 眼 光 看 , 词 的音 和 义 能不 我 甲”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日止 日时 ” 等考 证 , 充 都 在不断地变 化 ; 字形 、 字 音 和 字 分 体 现 了他们 的学 术 思想 和成 就 。 义也 有 变化 。词 的变 化 常常 会影 响 由于 时代 的局 限 , 王 氏父 子 对 到 文字 的变 化 , 因 为文 字 是 记 录词 词 的 假 借 义 与 同 族 词 共 有 的 语 源 的 符 号 体 系 。但 有 时 也 不 一 定 , 词 义 未 能 加 以 区 别 , 他 们 提 出 的“ 声 变 了, 文 字 也 可 以不 变 , 因 为 文 字 近 义 同 ” 、 “ 就古音以求古义” 的 又 有 其 稳 定性 的一 面 。如 “ 拉” 字, “ 义” , 既包括词 的假借 义 , 又 包 括 《 说文》 云: “ 拉, 摧也 。” 今“ 拉” 多用 同 一 族词 所 共 有 的语 源 义 , 这 使 得 为牵 、 扯 义( 如 拉车 、 拉拢 、 拉 着 手 他 们 的考 证 难 免 有 些 粗 疏 。总 之 , 等) , 只有“ 摧枯拉 朽” 一个成语 中 研 究 假借 字 意义 重 大 , 王 氏父 子 的 而 他 们 的 不 足 还 保 留 本 义 。但 “ 拉” 字 仍 保 持 未 方 法 值 得 我们 借 鉴 , 变 。反 之 , 有 的词 并没 有 变化 , 而 文 则 有 待后 人继 续 努 力 。 字却 发 生 了变化 。有 时 文字 形体 虽
家有名士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家有名士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有人格魅力的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家有名士》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家有名士》文言文阅读原文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
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
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
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
仍与语,转造精微。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遂留共语,弥日累夜。
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
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
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
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
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
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
”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
”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
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
”称其实美。
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
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高考真题专项(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高考真题专项(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
荣本齐桓公后。
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焉。
少学长安,治《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
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
桓荣勤学,讲论不怠。
桓荣拜议郎,入侍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卿几晚。
”《欧阳尚书》博士缺,上欲用桓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
”帝曰:“俞,往,女谐。
”因拜荣为博士,引.闳为议郎。
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人,儒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
建武二十八年,以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
荣大会诸生,陈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乎!”初,桓荣遭仓卒困厄时,尝与族人桓元卿俱捃拾,投闲辄诵《诗》。
元卿谓荣曰:“卿但尽气尔,当安复施用时乎?”荣笑而不应。
后荣为太常,元卿来候荣,荣诸弟子谓曰:“平生笑君尽气,今何如?”元卿曰:“我农民,安能预知此。
”显宗即位,尊桓荣以师礼。
常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时执经生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
即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如此。
永平二年,辟雍初成,拜荣为五更。
每大射养老礼毕,上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
明帝诏曰:“五更沛国桓荣,以《尚书》辅朕十有余年,《诗》云:‘日就月将,示我显德行。
’其赐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节选自《东观汉记ꞏ卷十五》)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贫A窭B无C资D常E客F佣G以H自I给J精K力L不M倦N十O五P年Q不R窥S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指命名,与《琵琶行并序》中“命曰《琵琶行》”的“命”字意思相同。
《汉语大字典》等几部大型语文辞书以语境义立项指瑕
《汉语大字典》等几部大型语文辞书以语境义立项指瑕作者:赵海燕来源:《辞书研究》2021年第06期摘要编纂语文辞书时,立项是一个科学而严谨的工作。
义项应具有概括性、客观性等特点,义项與义项之间应界限分明。
能够建立义项的,应该是一个词的“词义”而非“文意”。
现在的几部大型语文辞书中,均出现了一些以“语境义”立项的情况。
不同性质的语文辞书处理“语境义”的方式是不同的。
某些专门性辞书可以多收,大型语文辞书宜从宽,双语辞书、规范性辞书则不应收。
文章列举了几部大型语文辞书“语境义”立项不当的几种情况,并提出具体的修订意见。
关键词语文辞书语境义辞书修订一、语境义及其性质我国古代大量的字书、韵书、注疏材料等训诂资料是储存古代词义的宝库,在现代辞书的编纂中,不仅可以从中归纳、概括出义项,也可以直接被用为书证、例证。
然而,从注疏材料中概括义项时,有时会因为不细心而建立“虚假义项”,以语境义立项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
“语境义”(contextual meaning)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在社会语境中传递的某种用法信息。
(克里斯特尔2000)语境指使用语言的环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内部语境指一定的言语片段和一定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外部语境指存在于言语片段之外的语言的社会环境。
语境义常用于“有限”的场合,与内部语境或外部语境(或二者同时)关系密切。
王力先生(1962)在《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中曾指出:“我们只应该让上下文来确定一个多义词的词义,不应该让上下文来临时‘决定’词义。
前者可以叫做‘因文定义’,后者则是望文生义。
二者是大不相同的……因文定义比较有客观标准,各家注释比较容易趋于一致;望文生义则各逞臆说,可以弄到‘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王宁先生(1996)则进一步从理论上分别用“词义训释”和“文意训释”来概括二者之间的区别。
“文意训释”是就释义的类别来说的,从辞书立项的角度来说就是“语境义”,即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切合文意的一个解释。
古书疑义举例三则原文及翻译
古书疑义举例三则原文及翻译原文:子曰:“中庸之义以治国家,在天下为大,其可大观而不可乱也。
故和乐而不流,强哉矣乎!”翻译:孔子说:“中庸之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它有着天下之大,可以宏大的观察,但不能乱来。
所以它是和谐、乐观而不放浪的,啊多么绝妙啊!”二、《战国策魏策》:原文:时益之治曰:“诚信而事行,恩德而进贤,整顿旧贡,乃可以为魏。
”翻译:益之政治道:“要真诚守信,行事仁慈,培养贤才,安排旧贡,这样才能作为魏国之主。
”三、《史记滑稽列传》:原文:滑稽说:“夫所谓以言取人者,不以其言求也,实以其人赚也。
”翻译:滑稽说:“所谓以言取人,不是凭借你的言辞就可以让人信服,而是要凭借你自身的品质来赢得别人的拥护。
”以上就是古书疑义举例三则原文及翻译,这三则古书被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力,它们不仅涉及礼仪、政治、道德、文化,还反映了中国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
《礼记中庸》中庸之义,是孔子认为治国家之本,可以观察国家的宏大形势而不会乱来,强调和谐、乐观的态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而《战国策魏策》则刻画了治国的哲学原则,诚实守信,仁慈行事,培养贤才,是治理国家和治理民政的重要准则。
《史记滑稽列传》提出了“以言取人”的观点,实际上是在教育人们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以自身的信任、诚实、正直、仁慈、忠诚、善良来赢得他人的拥护和认可。
中国一直依照把“中庸之义”作为治国理念,“诚信奉行”作为治理民政之准则,“以言取人”作为治理人民之原则,古书疑义的三则古书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熊熊烈火”,古今中外皆所公认。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古书疑义的三则古书,却始终如一,深入人心,指导着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引领着中国人坚持传统文化精髓,行善积德,朝气蓬勃,把和谐社会建设得更加完美。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高一语文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养成训练[使用建议:可借助正确选项及答案解说将选段看懂,然后多读几遍。
]一、轶事十则(一)粟粥荠菜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
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
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
②荠(jì)菜,一种野菜。
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
④啖,dàn,吃,]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惟煮粟米二升惟:只。
B.经宿遂凝遂:就。
C.暖而啖之暖:暖和。
D.谥文正公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二)不展家书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
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A.勤奋B.不怕清苦C.持之以恒D.谦虚E.不顾家室F.专心致志(三)铸砚示志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
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
”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
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
”卒以进士及第。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常临鉴自奇鉴:镜子。
B.屡举进士举:推举,推荐。
C.试官恶其姓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或:有的人。
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
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卒:终于。
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
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
(四)系剑冢树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
王引之《经义述闻》辨正二则
( 一) 应 当将《 左传》 与“ 君子 日” 区分来看
笔者认为要理解此传文中应作 “ 子臧之服” 还 文“ 身之灾也” 。
是“ 子臧之及” , 应当首先明确《 左传》 中“ 君子日” 的
综上 , 我们认为“ 君子日” 是通过引《 诗》 与感叹
服之不称” , 若照此思路来理解则 性质。赵光贤先生把《 左传》 中的“ 君子日” 当作“ 解 来反复强调子臧“ 经语” , 认为是后加进去的, 并非《 左传》 原文。① 王 “ 服” 亦 可不 改为 “ 及” 。
不称 其服 。 ’ 子 臧之服 , 不 称也 夫 ! 《 诗》 日: ‘ 自 刘绩云 : “ 据尹注但言 ‘ 被及 ’ , 而不言 ‘ 被服 ’ , 之子 ,
【 收 稿 日期1 2 0 1 6 — 1 0 - 0 2
【 作者简介】 刘光( 1 9 8 9 一 ) , 男, 清华大学历史 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先秦史与出土文献 。
和先生把“ 君子 日” 作为《 左传》 中后人附益部分。②
两 说具 可从 。
一
、
王引之 “ 棠 尹 尚” 的依 据
传文 中的“ 鹬冠” , 注家多解为“ 据鹬鸟之羽而 谓其得罪出奔 , 犹不 自 韬晦且好奇耳。” ③ 此说不近
二、 “ 子 臧之 及” 当作“ 文》 异文 , 认为此 当作 说 。清儒刘文淇《 春秋左 氏传旧注疏证》 从 王说 ; ②
以影响巨大, 是因为其具有一定合理性 :
据
.
“ 子臧之及” 。王氏之说影响很大 , 后世学者多从王 及 行 。 ” 今人杨伯峻先生也以“ 王说为是” ③ 。王氏之说之所 作 暇’ , 与‘ 及’ 相似 , 往往致误 。” ‘ 可从 。
课文注释和参考书译文指瑕
课文注释和参考书译文指瑕《文心雕龙·指瑕》原文及翻译原文:管仲有言∶“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然则声不假翼,其飞甚易;情不待根,其固匪难。
以之垂文,可不慎欤!古来文才,异世争驱。
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
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左思《七讽》,说孝而不从,反道若斯,馀不足观矣。
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弱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
若夫君子拟人,必于其伦,而崔瑗之《诔李公》,比行于黄虞,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
与其失也,虽宁僭无滥,然高厚之诗,不类甚矣。
凡巧言易标,拙辞难隐,斯言之玷,实深白圭。
繁例难载,故略举四条。
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
字以训正,义以理宣。
而晋末篇章,依希其旨,始有“赏际奇至”之言,终有“抚叩酬酢”之语,每单举一字,指以为情。
夫赏训锡赉,岂关心解;抚训执握,何预情理。
《雅》、《颂》未闻,汉魏莫用,悬领似如可辩,课文了不成义,斯实情讹之所变,文浇之致弊。
而宋来才英,未之或改,旧染成俗,非一朝也。
近代辞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语求蚩,反音取瑕,虽不屑于古,而有择于今焉。
又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
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然世远者太轻,时同者为尤矣。
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然谬于研求,或率意而断。
《西京赋》称“中黄、育、获”之畴,而薛综谬注谓之“阉尹”,是不闻执雕虎之人也。
又《周礼》井赋,旧有“匹马”;而应劭释匹,或量首数蹄,斯岂辩物之要哉?原夫古之正名,车两而马匹,匹两称目,以并耦为用。
盖车贰佐乘,马俪骖服,服乘不只,故名号必双,名号一正,则虽单为匹矣。
匹夫匹妇,亦配义矣。
夫车马小义,而历代莫悟;辞赋近事,而千里致差;况钻灼经典,能不谬哉?夫辩匹而数首蹄,选勇而驱阉尹,失理太甚,故举以为戒。
精选163则文言短篇译注(二)
精选163则文言短篇译注(二)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
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着,总近200万言。
91、牧竖【原文】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②。
各登一树,相去③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④失子,意甚仓皇⑤。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⑦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⑧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⑨,始望见之,乃舍此趋⑩彼,跑号如前状。
《经义述闻》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经义述闻》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经义述闻》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古代经部著作研究的训诂学专著。
指喻文言文翻译
指喻文言文翻译导语:中国是世界四大之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历经上下五千年,渊源流长。
而记录之一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基本上都是文言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指喻文言文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译文: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
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象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
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
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瘾。
一天治得好,用药草才可。
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
一篇神奇的文言文,几乎囊括所有古文知识点!
一篇神奇的文言文,几乎囊括所有古文知识点!这篇文章囊括了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文重点知识。
由于知识点较为密集,大家可以按照排出来的内容分别认真读三次,根据每次不同的重点,从而帮助大家理解整个文言文的“套路”。
第一遍【任务】找出通假字:橙色字为通假字,它们都与与哪个字通假呢?贾人贾某贾某,贾人也,唱文明经商,店中之物皆封识彰明,略无阙损。
有贾县于上,虽希物亦不昂其直。
凡膺品,皆不之售。
故乡人说而趣之。
尝属其子曰:“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岂可倍义邪!”妻卒然病,寻没。
期年,媒人盈廷,一一谢之,逝不复取。
邻人有不善生计者,责台高筑,要至家,受以致富术,翼日,出金曰:“予佐女贾。
”河水暴益,决堤毁田,捐赀财以兴水利,乡人得之。
【答案】“唱”通“倡”,“识”通“志”,“阙”通“缺”,“贾”通“价”,“县”通“悬”,“希”通“稀”,“直”通“值”,“膺”通“赝”,“说”通“悦”,“趣”通“趋”,“属”通“嘱”,“倍”通“背”,“邪”通“耶”,“卒”通“猝”,“没”通“殁”,“廷”通“庭”,“逝”通“誓”,“取”通“娶”,“责”通“债”,“要”通“邀”,“受”通“授”,“翼”通“翌”,“女”通“汝”,“益”通“溢”,“赀”通“资”,“得”通“德”。
第二遍【任务】识破特殊句式:划线句子为特殊句式,请识破是什么句式?贾人贾某贾某,贾人也,唱文明经商,店中之物皆封识彰明,略无阙损。
有贾县于上,虽希物亦不昂其直。
凡膺品,皆不之售。
故乡人说而趣之。
尝属其子曰:“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岂可倍义邪!”妻卒然病,寻没。
期年,媒人盈廷,一一谢之,逝不复取。
邻人有不善生计者,责台高筑,要至家,受以致富术,翼日,出金曰:“予佐女贾。
”河水暴益,决堤毁田,捐赀财以兴水利,乡人得之。
【答案】(1)判断句。
贾某,贾人也。
(以“也”为判断句标志。
)(2)介宾短语后置句。
有贾县于上。
(由介词“于”引导。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
(由介词“以”引导。
【宋论——卷三真宗】(清)王夫之
【宋论——卷三真宗】(清)王夫之卷三真宗〖一〗咸平四年,诏赐九经于聚徒讲诵之所,与州县学校等,此书院之始也。
嗣是而孙明复、胡安定起,师道立,学者兴,以成乎周、程、张、朱之盛。
及韩侂胄立伪学之名,延及张居正、魏忠贤,率以此附致儒者于罪罟之中,毁其聚讲之所,陷其受学之人,钳网修士,如防盗贼。
彼亦非无挟以为之辞也。
固将曰:“天子作君师,以助上帝绥四方者也。
亦既立太学于京师,设儒学于郡邑,建师长,饩生徒,长吏课之,贡举登之,而道术咸出于一。
天子之导士以兴贤者,修举详备,而恶用草茅之士,私立门庭以亢君师,而擅尸其职,使支离之异学,雌黄之游士,荧天下之耳目而荡其心。
”为此说者,听其言,恣其辩,不核其心,不揆诸道,则亦娓娓乎其有所执而不可破也。
然而非妨贤病国,祖申、商以虔刘天下者,未有以此为谋国之术者也。
孔子之教于洙、泗,衰周之世也。
上无学而教在下,故时君不能制焉。
而孔子以为无嫌。
彼将曰:“今非周纲解纽之代,不得尸上天木铎之权也。
”呜呼!佞人之口给,不可胜穷,而要岂其然哉?三代之隆,学统于上,故其诗曰:“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然而声教所讫,亦有涯矣,吴、越自习文身,杞、莒沦于夷礼,王者亦无如之何也。
若太学建于王都,而圻内为方千里,庠序设于邦国,而百里俭于提封;则春弦夏诵,礼射雅歌,远不违亲,而道无歧出;故人易集于桥门,士乐趋于鼓箧。
迨及季世,上之劝之也不勤,而下有专师之函丈矣。
况乎后世之天下,幅员万里,文治益敷,士之秀者,不可以殚计,既非一太学之所能容。
违子舍,涉关河,抑立程限以制其来去,则士之能就学于成均者,盖亦难矣。
若夫州县之学,司于守令,朝廷不能多得彬雅之儒与治郡邑,而课吏之典,又以赋役狱讼为黜陟之衡,虽有修业之堂,释菜之礼,而迹袭诚亡,名存实去,士且以先圣之宫墙,为干禄之捷径。
课之也愈严,则遇之也益诡;升之也愈众,则冒之也愈多。
天人性命,总属雕虫,月露风云,祗供游戏。
有志之士,其不屑以此为学也,将何学而可哉?恶得不倚赖鸿儒,代天子而任劳来匡直之任哉?君子于此,以道自任,而不嫌于尸作师之权者,诚无愧也。
初三语文卷分析之指喻.doc
初三语文卷分析之指喻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之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明方孝孺《指喻》)【注释】①握:四寸为一握。
②膂(lǚ):脊梁骨。
③瘳(chōu):病愈。
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2)既三日,聚而如钱( )(3)惧而谋诸医( )(4)越旬可愈;今疾且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3.下列句子中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之滋甚,又以(之)示人指代拇指疾患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参考答案】1.(1)担心(2)已经(3)之于(4)十天将2.A C3.B总结:这篇文章选自《逊志斋集》卷六,文章以一位健壮的人,因手指上生了一个小疹子,不及时求医,差些送命的事为例,说明天下的事,常发于至微,若不防微杜渐,将成大患而不可收拾。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文阅读练习《述庵文钞序》有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文阅读练习《述庵文钞序》有答案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高中文言文阅读练习,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文言文阅读练习《述庵文钞序》有答案述庵文钞序姚鼐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
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
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
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
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
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
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青浦王兰泉先生,其才天与之,三者皆具之才也。
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于竭尽。
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
先生历官多从戎旅,驰驱梁、益,周览万里,助威国家定绝域之奇功。
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①伟之辞为古文,人所未有。
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若独异于人。
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
鼐少于京师识先生,时先生亦年才三十,而鼐心独贵其才。
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日《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
发而读之,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
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
若夫先生之持集及他著述,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而一以余此言求之,亦皆可得其美之大者云。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四)注:①?,通“瑰”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端:端绪,头绪。
B.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过:过分,过头。
C.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病:弊病。
D.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害:坏,不足11.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直接反映作者文学主张的一组是()①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日: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
《故事三则》注释及翻译
以待饿者而食之
以
用来
以待饿者而食之
食
把食物给人吃
以待饿者而食之
而
然后
蒙袂辑屦
袂
袖子
蒙袂辑屦
辑
拖着
蒙袂辑屦
屦
草鞋
贸贸然
昏昏沉沉的样子
黔敖左奉食
奉
递给
右执饮
执
拿着
扬其目而视之
扬
抬起
扬其目而视之
其
代词,他的
扬其目而视之
而
然后
扬其目而视之
之
代词,指黔敖
予唯不食
唯
因为
嗟来之食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以至于斯也
至
到
原文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译文
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贿赂当作宝,而你把玉当作是宝,如果把玉给我,大家都丧失了宝啊!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吧!”
《嗟来之食》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译文
齐国发生严重饥荒,黔敖做好饭汤等食物摆在大路边,用来等待饥饿的人,把食物给他们吃。
食
以待饿者而食之
而
蒙袂辑屦
袂
蒙袂辑屦
辑
蒙袂辑屦
屦
贸贸然
黔敖左奉食
奉
右执饮
执
扬其目而视之
扬
扬其目而视之
其
扬其目而视之
而
扬其目而视之
之
予唯不食
唯
嗟来之食
以至于斯也
至
以至于斯也
斯
从而谢焉
谢
从而谢焉
焉
终不食而死
终
怀之河内人
初四册文言文注释及断句指瑕
课文>“花态柳情,山容水意”的注释为:“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
意思是一切景物。
”而>的“教学建议”及“有关资料”均把上句作为“互文”的修辞处理。
如“有关资料·译文”将该句译为:“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
”与课文的注释不同。
按文理应该以>处理为长,注释是错误的。
课文>:“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中的“虽然”,课文没有注释,但>译为:“虽然如此。
”课文>:“虽然,公输为我为云梯,……”注释“虽然:虽然是这样。
”>译文也为“虽然是这样。
”按两文均属先秦文学,文中的“虽”在那时是没有“虽然”这个意思的。
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于非主编的>一文对该句的注释如下:“虽然:即使如此。
”课本注释应纠正,不要误导学生。
课文>:“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断句错误。
按>“课文说明”:“第一层产地;第二层树;第三层果。
”根据这一意思,应该断为“荔枝生巴、峡间。
树形团团如帷盖。
……”这样,下文的“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就与“树形”形成了分写与总写的关系,内在逻辑联系更紧密,这样断句也就更符合作品原意。
如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李圃编著的>对该文的断句就如下:“荔枝生巴、峡间。
树形团团如帷盖。
德、功、言三立的大学者——缅怀徐复先生
德、功、言三立的大学者——缅怀徐复先生鲁国尧【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2页(P1-2)【作者】鲁国尧【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4【正文语种】中文徐鸣谦先生是我国二十世纪的学术大家,他的道德、功业、文章永昭国史。
今年是他百岁诞辰,我们应该纪念这位为国家、为民族、为学术作过重大贡献的学者。
我的记忆引领我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32年前。
那年10月底,在武汉东湖的一个宾馆,举行中国音韵学研究会成立大会。
晚上,徐复先生由我陪同,拜访周祖谟先生,两位先生欢谈约一小时之久。
那时有一种特别兴奋的气氛洋溢于整个会议之间,显现于每个与会者之面,这是现在的青年学人所不知道、所不能体会的。
1966年到1976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学术完全陷入沙漠化状态,好多老专家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进过牛棚,挨过批斗。
到了1980年,徐复先生和周祖谟先生都年近七旬,好不容易盼来了“科学的春天”,老友相逢,群英聚会,重理旧业,再绘新图,自然使他们十分兴奋,青春焕发。
古稀之年再次焕发青春,徐先生一生为国家、为人民、为学术做了许多许多,作出的贡献很大很大,委实难以枚举,姑就我现在所能说出的略述于下:1983年高邮王氏纪念馆的建立、1985年金坛段玉裁纪念馆的建立、1998年镇江师专马建忠纪念室的建立,都归功于徐先生的热心倡议及后续的坚持不懈的推动。
江苏省语言学会、南京师大古文献研究所、古文献专业等,徐先生都是缔造者。
徐先生历任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成立伊始,徐先生就是顾问。
他是《广雅诂林》的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高邮王氏四种《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的倡导者、推动者。
至于徐先生自己的多本著作,如《后读书杂志》、《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等等都是他的心血结晶。
唯善鲁国孔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数称述于曹操( 屡次) ②射徒跣来救(光着脚) 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射)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 辞,还恨不缮写。
(黄射)曾经与称衡一同游玩,一起诵读蔡岂所写的碑文 ,黄射非常喜欢他的文辞,回来后后悔没有抄写碑文。
3、祢衡其人,后世毁誉参半,你如何评价他 ?(3分)
祢衡只认为鲁国人孔融及弘农杨修是人才。常说:“大儿孔文举,
小儿杨德祖。其余的儿子都碌碌无才,不算什么。”孔融也十分爱 惜祢衡的才华。祢衡才二十岁,而孔融已四十岁,与他交为朋友。 孔融赞赏祢衡的才华,多次在曹操面前夸赞祢衡。曹操因而想见见 祢些去来只抄大让后出衡狂游后是写会众来言。 妄 玩 后 碑 碑 宾 宾 黄 不但的,悔石文客客祖敬祢语一没上,,娱在,衡。起有缺回有乐蒙黄平黄诵抄了来人。冲祖日祖读写两校献”船感看的蔡碑个对鹦祢(到不大邕文字,鹉衡一羞起 儿 所 。 , 完 给 就 种 愧曹子作祢不全黄操战,操黄的衡明如射笔船于,射碑说白祢,作)是自,文:罢衡黄文上呵称更,“了所射,,斥有与黄我。写举文举他狂祢射虽于,杯章行,病衡非然是没对没盛祢,相常只就有祢有大衡不好喜看写不衡删宴怒肯。爱一了叹说改会视去曾蔡遍出服:,招他,经邕,来的“辞待,又与的还,。请采宾说多祢文能黄黄先很客:次衡辞记射射生是,“说一,得派这作华祢死一同回,人时赋丽衡老,。 祖其常融祖祢曾云( 祢祢射其祢(” 操黄祢(黄 黄其(黄衡融祖祢祖”曾曾尝祢(云黄衡射射亦余说既亦衡经等黄衡衡时余衡黄衡欲祖衡祖射余射时既亦衡亦衡经经与衡黄等射始))尝 尝悔 的 : 爱 悔 说 与 道 )只 只 大 的 依 ) 揽见 的 依 的这 的 这 年 爱 悔 这 悔 揽 与 与 衡 依 ) 道 这 弱与与之儿“衡之:祢?祖 认认会儿然祖笔 之大然大 时儿时二衡之时之笔祢祢俱然祖?时冠衡衡,子大才,“衡”长 为为宾子大长而 ,儿大儿 大子大十才,二,而衡衡游大长”大,俱俱乃都儿,乃我一祖子 鲁鲁客都骂子作 而子骂子 会都会六,乃十乃作一一,骂子祖会而游游厚碌孔数厚虽同大射 国国,碌,射, 衡黄,黄 宾碌宾,数厚六厚,同同共,射大宾融,,加碌文称加然去怒, 人人人碌黄,文 素射黄射 客碌客其称加岁加文去去读黄,怒客年共共棺无举述棺只游,尤 孔孔有无祖尤无 相,祖, ,无,文述棺,棺无游游蔡祖尤,,四读读敛才,于敛看玩令善 融融献才非善加 轻更非更 有才有章于敛他敛加玩玩邕非善令有十蔡蔡。,小曹。一,五于及及鹦,常于点疾与常与人,人多曹。的。点,,所常于五人,邕邕不儿操遍一百衡 弘弘鹉不恼衡, ,祢恼祢 献不献亡操文,一一作恼衡百献遂所所算杨。,起将。 农农者算怒。辞 自衡怒衡 鹦算鹦云。章辞起起碑怒。将鹦与作作什德还诵出杨杨,什,采 称相,相 鹉什鹉。大采诵诵文,出鹉为碑碑么祖能读,修修射么于甚 狂好于好 给么给多甚读读,于,给交文文。。记蔡欲是是举。是丽 病。是。 黄。黄散丽蔡蔡射是欲黄友,,得邕加人人卮就。 ,就射射失。邕邕爱就加射。射射,所箠才才于命不命,,了所所其命箠,爱爱只作。。。衡令肯令黄黄。作作辞令。黄其其是的曰把往把射射的的,把射辞辞碑碑:他,他举举碑碑还他举,,石文“杀而杀杯杯文文恨杀杯还还上,愿了数了对对,,不了对恨恨缺黄先。有。祢祢黄黄缮。祢不不了射生恣衡衡射射写衡缮缮两非赋言说说非非。说写写个常之。::常常:。。字喜,““喜喜“,爱以请请爱爱请不蔡娱先先蔡蔡先明邕嘉生生邕邕生白的宾作作的的作罢文。赋赋文文赋了辞,,辞辞,。,让让,,让回众众回回众来宾宾来来宾后客客后后客后娱娱后后娱悔乐乐悔悔乐没。。没没。有有有抄 抄 抄写写写碑碑碑文文文。。。 头,你在说什么呢?”黄祖大怒,命令侍从把他押出去,打算施杖 刑。祢衡依然大骂,黄祖非常恼怒,于是就命令把他杀了。黄射光 着脚来救,已经来不及了。黄祖也后悔不该杀他,于是厚加棺殓。 祢衡这时二十六岁,他的文章大多散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Vol.3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8────────── 收稿日期:2008-02-27作者简介:张素凤(1966-),女,河北丰南人,文学博士,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1 -✧语言学研究✧《经义述闻》指瑕三则张素凤(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对《经义述闻》中“王亦能军”“波及晋国”“天不假易”的训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王亦能军”应为“王不能军”,意思是“王不能指挥全军”;“波及晋国”中“波”字是名词作状语,非“播”之假借;“天不假易”中“假易”是动宾短语,意思是“资助慢易之人”。
关键词:亦;军;波;假易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4-0001-04Three Articles about Pointing Out Flaws of Jing Yi Shu WenZHANG Su-feng(Chinese Department,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Abstract: This essay puts forward a different opinion about interpreting Wang Yi Neng Jun, Bo Ji Jin Guo and Tian Bu Jia Yi from Jing Yi Shu Wen . Our opinion is that Yi of Wang Yi Neng Jun should be “not” and the meaning of the phrase is that the King can’t command his army. The noun Bo of Bo Ji Jin Guo works as adverbial and is not borrowed as “播”. And the meaning of Tian Bu Jia Yi is that the God wouldn’t help the arrogant.Key words: Yi; Jun; Bo; JiaYi《经义述闻》是清王引之转述其父王念孙对经书中部分字词句训释情况的一部著作,是乾嘉学派最负盛名的“高邮王氏四种”之一。
这部书是对王氏父子倡导的“用古声求证古义”训诂方法的具体实践,也是他们父子几十年训诂实践的集大成之作。
但千虑一失,笔者在研读《经义述闻》过程中,发现他们对《左传》中一些字词的训释尚有可商榷之处,因此写出“指瑕三则”,以就正于方家。
第一则 释“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杜预注:“虽军败身伤,犹殿而不奔,故言能军。
”王引之《经义述闻》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王已伤矣,尚安能殿?自古军败而殿,皆群臣为之,不闻王侯身自为殿也。
‘亦’当为‘不’,字形相似而误。
此言王之余师不复能成军耳”。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将“王亦能军”释为“王虽受肩伤,尚能指挥全军”。
前人对“王亦能军”的释义分歧,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对“亦”字的解释:杜预和杨伯峻认为作“副词”,意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也”,是“亦”字在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经义述闻》认为是“不”字之讹;二是对“军”字的解释,杜预认为是“殿而不奔”,《经义述闻》认为是“成军”,杨伯峻认为“指挥全军”。
那么,“王亦能军”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亦”是“不”之讹《左传》中“能军”连用的只有两例,除了“王亦能军”,还有一例就是《宣公十二年》“及昏,楚师军于邲,晋之余师不能军”;此外,《左传》中还有“能师”连用三例,即《文公十六年》“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襄公十三年》“吴乘我丧,谓我不能师也,必易我而不戒”,《哀公十一年传》“齐人不能师”。
这些例句中,除了“王亦能军”,“能军”“能师”前边的副词都是否定词“不”。
笔者又全面测查了《四部丛刊》中“能军”连用的所有用例,二十多个例句都是“不能军”连用。
例如:(1)元符初,乃知橫州安化蛮犯宜州,州将杨应辰射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2 -中臂,不能军。
——《豫章黄先生文集》第二十二卷(2)新店之战,唐兵为贼掩,几不能军,使非回纥相与夹攻,则虽郭汾阳李嗣业,且将再不胜。
——《范香溪先生文集》卷十二“能军”前边副词为“亦”的只是一个孤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怀疑:“亦”字是否为“不”字之讹呢?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要证实这一点,还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证明。
逻辑事理方面:从这些例句可以看出,“不能军”的原因都是战场上处于劣势或战败。
“王亦能军”也发生在“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的不利形势下,与例(1)“州将杨应辰射中臂,不能军”的情况尤为相似。
按照逻辑事理,在“王卒大败”、本身肩部又中箭的情况下,“王”应该是没有能力组织抵御了,即“不能军”了,因此,“亦”字当为“不”字之讹。
语法方面:不难理解,“王能军”与“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之间是转折关系,句中表达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是副词“亦”。
可是,根据古汉语语法规律,“亦”不能单独表示转折关系,“亦”与表示让步的连词“虽”或副词“自”“唯”等相配合时,所表达的转折关系也比较轻微。
因此,“亦”按本字理解不符合语法规律,应该看作“不”字之讹。
文情语境方面:下文紧接“王亦能军”的句子是“祝聃请从之”,“祝聃请从之”的意思是祝聃请求去追赶王,这说明王军已战败遁逃,即已经“不能军”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语用习惯来说,还是从逻辑事理、语法和文情语境方面来说,“王亦能军”中“亦”字都应看作“不”字之误。
此外,隶书“不”字与“亦”字形体十分相近,书写时很容易因形近而误。
二、关于“军”的意义《经义述闻》将“军”释为“成军”,而“王”作为个人,无法成军,于是将“王亦能军”解释为“王之余师不复能成军耳”,即把“王”译为“王之余师”,显然有增字解经之嫌。
其原因可能是受《左传》中“不能军”“不能师”的主语都是群体名词的影响,而对个体名词“王”作主语时,谓语动词“军”的意义没有详加考辨。
其实,“不能军”“不能师”的主语既可以是军队群体,又可以是将帅个人,前者如例(2),主语是“唐兵”;后者如例(1),主语是“州将杨应辰”。
根据词义学理论,同一个动词,由于与之搭配的对象不同,在不同的语境中显示出具体的行为方式、动作形态也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义位或义位变体。
“军”作为谓语动词,其意义也会因主语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那么,“王亦能军”中“军”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甲骨文“军”字从车从勹会意,取象于古代战争以战车围成营垒的现象,本义是“营垒”,引申有“驻扎”和“军队”义,由“军队”义,又引申为“指挥全军”,如例(1)主语是将帅,“军”的意义是“指挥全军”;又《四部丛刊·遗山先生文集》卷二十七“公知帅不能军,缚暴横尤甚者三人,斩之以徇军中”,其中“帅不能军”的原因是一些“暴横”者不听指挥,难以组织,“军”的意义也是“指挥全军”。
由“军队”义又可以引申为“成军”,如例(2)主语是军队群体,“军”的意义是“成军”。
由以上分析可知,“不能军”的主语不同,“军”的义项也就不同,当主语是群体名词时,“军”的义项是“成军”,当主语是个体名词“将帅”时,“军”的义项是“指挥全军”。
“王亦能军”的主语“王”是个体名词,“军”的义项应该是“指挥全军”。
显然,《经义述闻》把“军”字释为“成军”与主语“王”不能搭配;杜预把“军”释为“殿而不奔”,不仅与“王”的身份和在战争中的作用不符,而且“军”也没有该义项;只有杨伯峻对“军”的训释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王亦能军”中,“亦”是“不”字之讹,因字形相似而误;“军”的意义是“指挥全军”。
“王亦能军”可以译为“王不能指挥全军”,也就是说,《经义述闻》和杨伯峻对“王亦能军”的训释都只对了一半。
第二则 释“波及晋国”《经义述闻》:“‘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波’字杜无注。
家大人曰:‘波’读为‘播’。
”然后列举了七个例子说明“波”假借为“播”在文献中十分常见,最后总结说“此皆古人借‘波’为‘播’之证,学者失其读久矣。
”笔者认为,“波及晋国”中“波”字不应该看作“播”的通假字,而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名词作状语现象,即名词“波”作动词“及”的状语。
理由如下:一、论据不成立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和根据,是论点得以成立的前提。
如果论据本身不能成立,那么,由此得出的论点也是值得怀疑的。
因此,我们首先对其论据的正确性进行考察,下面就对其所列举的七个例子逐一进行分析。
1.《尚书·禹贡》“荥波既猪”孔安国传:“荥泽波水已成遏猪。
”陆德明《经典释文》:“荥,泽也。
波如字。
马本又播,荥、播,泽名。
”显然,“波”字意义用法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用如本字,一种认为“波”作为水名,是“播”的通假字。
2.《周官·职方氏》“其浸波溠”郑注云:“波读为播。
”郑玄认为其中的“波”是水名,是“播”的通假字。
3.《管子·君臣篇》:“夫水,波而上,尽其摇而复下也。
”《说文》:“波,水涌流也。
”“波而上”的意思就是“水涌流而上”,“波”是动词。
显然,“波”字用本字解释非常通顺,没有必要把“波”看作“播”的通假字。
4.《庄子·人间世篇》:“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
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也。
”《经典释文》:“家世父曰:‘实丧,犹言得失。
实者,有而存之;丧者,忽而忘之。
’”那么,“实丧”是并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文中“风波”与“实丧”相对为文,则“风波”的结构关系应该与“实丧”相同,即“风波”也应是并列结构。
毫无疑义,“风”是名张素凤:《经义述闻》指瑕三则- 3 -词,与之并列的“波”也应该是名词;“风”“波”的共同特点是“散播”,这也正是“言”的特点。
所以把“波”字释为名词“水波”,不仅符合文章对仗工整的特点,也与文情语境十分吻合。
5.《外物篇》“鲋鱼对庄周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司马彪云:“谓波荡之臣。
”这里的“波臣”和“河伯”“风伯”“雷神”“雨师”等词的构词法一样,表示主管某一方面的神,没有必要将“波荡之臣”改为“播荡之臣”。
6.司马相如《上林赋》“山林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荡波”即“荡起波澜”,“波”用如本字,没必要迂曲解释为“荡波即波盪,波盪犹播荡”。
7.张衡《西京赋》:“河渭为之波盪,吴岳为之阤堵。
”《说文》:“盪,涤器也。
”引申有“洗涤”“清洗”义,又引申有“冲激”“震动”义,如《庄子·庚桑楚》“此四六者不盪胸中则正”,郭象注:“盪,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