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合集下载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带来的说课题目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第二课时。

幻灯片2本节知识位于第3章第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空气、氧气和水》等知识后,由宏观物质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突破口,对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幻灯片3、幻灯片4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以及这样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幻灯片5、幻灯片6下面,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上课一开始,先播放一段电视剧《还珠格格》中“香妃跳舞引来蝴蝶”的片段,画面中优美的旋律、曼妙的舞姿、以及被四溢的香气吸引来的蝴蝶,瞬间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顺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香味存在于香妃身上,怎么会将远处的蝴蝶引来呢?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进行了猜想:说是微粒不断运动的结果。

在这里我对于学生的猜想,不急于做出肯定,而是鼓励引导学生,要通过自己的亲自实验来验证观点的正确性。

那么,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微粒真的是在不断运动吗?我们要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从而,也顺利的引出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第二课时的学习,对微粒性质的进一步探究。

接着我设计了验证猜想的小组探究活动。

这是课本中探究微粒运动的原装置,为了减少向烧杯中倾倒浓氨水,以及实验过程中氨气的挥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我对b 装置做了如下改进:先将一只漏斗倒扣在盛浓氨水的试剂瓶口,接着将滴有蒸馏水和酚酞的滤纸移近漏斗末端来进行实验。

改进后的优点是:即节约药品、操作简单又方便,而且瞬间就能出现鲜明的实验现象,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

幻灯片8各小组根据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交流,完成了学案的填写,从而得出了结论。

终于,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为自己前面的猜想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由此,学生初步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此过程、有此经验,这就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第三章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第三章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世界(教案)张伦兵创设问题情景1.介绍趣味实验:将两支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但不接触),现象:产生白烟。

为什么?2.生活中同学们都非常熟悉下列现象:讲述:化学是研究物质的,那么,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演示思考、讨论、作答①当我们走到花园或餐馆附近,就会闻到扑鼻的花香或诱人的酒香味,你知道为什么吗?②湿衣服能晒干或晾干,又是为何?③一块糖放入水中,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整杯水都变甜了,怎样解释?④……由趣味实验及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经验,激发学生探究物质的兴趣。

探索实践活动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投影:P58 图3-1绚丽多姿的物质2.实验探究(一):高锰酸钾溶于水(P59 图3-2)取一粒高锰酸钾颗粒,问:(1)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2)研磨得很细小的粉末状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你由有什么方法将它分得更小?现象:整杯水逐渐变红,说明什么?讲述:许多实验表明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3.你还能用什么实验说明上述结论?介绍:1.一尺古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2.硅及硅原子表面图3.螺旋状纳米碳管TEM形貌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实验探究(二):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1)如图:观察、体验物质的绚丽多姿猜想、讨论、交流实验:用研钵研磨高锰酸钾颗粒,成很细小的粉末状实验:高锰酸钾溶于试管的10mL水中实验:再倒入盛有50mL水的烧杯中结论:高锰酸钾溶于水被分割成了很多更细小的颗粒;高锰酸钾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举例:糖溶于水,整杯水都变甜观察、猜想、讨论、交流猜想:探究物质的可分性我国古代成就科技发展探究微粒的运动石蕊试液(提示:石蕊试液遇盐酸变红)巩 固 提 高 1.试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下列现象: ①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更容易干。

②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沪教版-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沪教版-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选用教材: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和特点(1)内容: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沪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教材主要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2)特点: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

由于微粒小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观点,也是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也了解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 过程和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用实验的方法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设,进行初步的探究。

(3)通过讨论、分析,学会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微观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微粒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四、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粒子之间存在空隙,形成物质微粒性的观念。

2、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学会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合作法、启发式、自主式、交流式六、实验用品和准备高锰酸钾、浓氨水、酚酞试液、水、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注射器。

七、教学过程【现象1】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呢?【分析】酚酞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遇浓氨水后变红【现象2】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逐渐变红【提问】为什么酚酞与水的混合液会变红呢?【讲述】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那么老师刚才讲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我们可不可以联想到是浓氨水微粒运动到了另一个【操作】取一支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首先吸八、作业课本第60页的习题,认真思考做出解释。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一. 教课内容: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看法看物质二. 教课目的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是不停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简单的生活中的常有现象。

3.设计和达成能说明微粒是不停运动的简单实验。

要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定,设计实验考证假定。

3.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常有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看法三. 详细内容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化学,也初步认识了身旁最常有的一些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质、变化、用途以及制取门路。

各种各种的物质组成的五彩斑斓的宏观世界:这么多物质是怎么组成的呢为何不一样的物质之间有些性质千差万别,有些物质性质却很相像呢为何同一种物质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呢这些问题都与物质的组成相关。

1.物质是什么组成的物质都是由极其渺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

2.组成物质的微粒有什么主要特点(1)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运动的。

(2)微粒之间有缝隙。

不一样物质微粒的缝隙大小不一样。

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

因此气体比较简单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

3. 研究性实验(1)研究物质的可分性。

提出问题实验现象结论高锰酸钾的颗在研钵顶用杵研高锰酸钾的小颗粒高锰酸钾的微粒能否能够再碎高锰酸钾小颗已呈粉末状的渺小粒能够再分分粒颗粒已呈粉末状的取高锰酸钾的细试管中的液体所有一颗高锰酸钾渺小高锰酸钾小颗粒一颗,放变为红色的渺小颗粒,在颗粒能否还可入 10mL 水中,振水中被分别成以再分荡更小的颗粒在水中分别的将试管中变为红溶液变为浅紫红色说明高锰酸钾更小的高锰酸色的液体倒入装的微粒仍旧存钾颗粒能否可有 50mL 水的烧在以再分杯中以上实验说明:物质能够再分;物质是由极其渺小的微粒组成的。

(2)研究微粒的运动。

实验现象结论向蒸镏水中滴加酚蒸馏水不可以使酚酞变色酞没有明展现象,再滴加浓氨水,烧氨水的微粒扩散到整个杯中的液体变为红烧杯中,使此中的液体色变红过一会儿,装有蒸氨水中的微粒扩散到装馏水和酚酞的烧杯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中,使此中的液体变为红色以上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3.1.1 微粒的性质 教案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3.1.1  微粒的性质  教案
展示:用铜的微粒,写的迄今最小的汉字“原子”,这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操纵铜原子所写出的。
提问:为什么糖是甜的,而盐是咸的?
教师:构成糖和盐的微粒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是由不
同微粒构成的,微粒不同,性质不同。比如:氧
气能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就是
因为构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微粒不同,性质不同
过度:既然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微粒有什么性
是物理变化
讲解:经科学家研究,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
离子。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干冰、水、氨气
等,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金刚石和一些常见
的金属,当然也有一些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

练习:(1)为什么可以向轮胎中打气
(2)为什么夏天大气不打满呢
(3)温度计为什么受热,液体汞升高
观看图片,认识物质
提问:微粒在不断运动,为什么浓氨水这个烧杯没有变
红,而酚酞试液这个烧杯变红了?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呢?
思考:生活中为了加快白糖溶解,一般会采用什么方
法?
讲解:加快微粒运动的方法,搅拌微粒运动快,温度高,
微粒运动快。
过度:下面我们继续探究微粒的性质,演示实验三
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混合,观察现象
一张纸,请在10s内把这张纸尽你可能分成最小
块的,但要保证每次都要均分。
(适当引入,这么小了,还能分吗?能分到看不
见吗?)
如果你技术高的话并且有耐心,你可以把纸分到
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小微粒。
提问:生活中许多物质都可以再分,那么你能将高锰酸钾颗粒再分吗?还 Nhomakorabea以再分吗?
讲解:我们可以换种思考方式,不是单单用手,用水呢?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授课人:徐州三十一中常鸣[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及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的交流讨论,并充分调动其想像能力,构建其微粒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微粒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及推理能力[学习重难点]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能用微观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教学设计]§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可以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客观存在的是() ①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构成物质的微粒图象 ②把蔗糖溶于水,其溶液具有甜味 ③把高锰酸钾溶于水,其溶液呈紫红色 ④煎过中药的厨房中充满了浓重的草药味 A 、仅①②③B 、仅①②④C 、仅①③④D 、全部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微粒运动论解释的是( )A 、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B 、等质量的水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C 、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D 、化工厂附近气味难闻3.下列不能说明微粒间有空隙的是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B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 、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D 、海绵能吸水4.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5.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4)( )D.微粒本身发生了变化4)白糖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溶解更快 (3)( )C.微粒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 (3)一滴水中含有1.67×1027个水的微粒 (2)( ) B.微粒之间有间隙 (2)水通电分解 (1)( ) A.微粒很小 (1)50mL 水和50mL 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 答 案解 释实 验 现 象A、构成氧气的微粒大小B、构成氧气的微粒间的空隙变了C、构成氧气的微粒的化学性质变D、构成氧气的微粒本身变了6.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微粒运动的是()A、八月桂花香B、酒香不怕巷子深C、湿衣服凉干D、北京地区发生的沙尘暴7.已知,碘单质和淀粉反应会变蓝。

九年级化学上《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1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1沪教版

沪教九上《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案1 班级:号数:姓名:观察与思考1:实验:取两只烧杯A、B,在A中加入浓氨水,B中加入水及酚酞试剂,用大烧杯罩住A、B两烧杯。

现象:对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猜想):1、2、3、……解释与结论:实验探究1:实验: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再分别加入一颗大小相等的品红颗粒。

现象:结论:观察与思考2:酒精与水混合实验:1.先往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1/2,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

用橡皮塞塞住另一端。

实验现象解释答案2.加热玻璃管。

现象:解释与结论:实验探究2: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取一支针筒,抽取一定量的空气,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在刚才的这支针筒内抽取相同量的水,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现象:解释与结论:课堂作业:1、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空 隙的是 (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B 、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D 、海绵能吸水 2、湿衣服晾在太阳下为什么比在阴凉处干的快? 2.湿衣服晾在太阳下为什么比在阴凉处干的快?3、为什么可以闻到远处的花香?4、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气味,表明微粒在___________________;食盐能溶解在水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间 ___ ;在上述的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_____________仍然是原来的物质,(1)50水mL 和50mL 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A.微粒很小 (1)( ) (2)水电解分解B.微粒之间有间隙 (2)( )(3)一滴水中含有1.67×1027个水的微粒 C.微粒本身发生了变化 (3)( )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变化。

5、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化学初三沪教版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

化学初三沪教版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

化学初三沪教版 3.1 用微粒的看法看物质讲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作用及地位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看法,也是用微粒看法看物质和解说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

本节内容直截了当,学习《空气、氧气和水》等知识后,学生从宏观物质世界进入微观世界 , 并用微观的看法去学习化学,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术: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停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简单的生活中的常有现象;设计和达成能说明微粒是不停运动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有的现象下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用实验的手段认识研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定,进行初步的研究;经过议论、剖析能主动和别人进行沟通,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研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 ; 感觉物质无穷可分的哲学思想。

3.教课要点难点(1)要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定,设计实验考证假定;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常有生活中的问题。

(2)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看法(3)要点点:从宏观物质世界进入微观世界(4)课时: 1 课时【二】说学情我校地处乡村,经济单薄,不太重视学习,学习氛围不浓。

我尽量挖掘教材,联合实质生活,合理安排程序,使学生爱听、爱做、爱看、爱学、激发他们的思想,有益于学生踊跃思虑,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生对微观世界陌生,如何率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课的关键,采纳现察、实验、想象、类比等方法来解决难题。

联合教材内容特色和学生认知状况,教课中我尽可能从学生熟习的事物出发,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创建有益于主题理解的问题情形,将学生从宏观带进微观,启迪学生由生动、直观现象进入抽象思想,又表达在生活中找寻化学原形的学习思想。

增添了图、声、像等直观多媒体技术,加强对学生感官发出最有效刺激,以促使学生获得知识。

化学初三沪教版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教案

化学初三沪教版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学会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某些常见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品德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构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品德重点难点关于微粒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具仪器:烧杯、滴管、试管、药品:高锰酸钾、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板书设计§§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一、所有物质差不多上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二、微粒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教学过程情形引言:我们都明白,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一节我们那将从化学的角度去研究那个问题。

(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摸索,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设问并引导假设:物质能够被分割吗?分割到不能分割的程度时,物质是否还存在?引导实验:物质的可分性附问题:1、高锰酸钾什么颜色,专门小的高锰酸钾颗粒呢?教学过程讲授新课2、高锰酸钾溶液什么颜色?什么缘故?3、稀释后的溶液什么缘故仍旧保持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特点?二、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演示:氨水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为探究试验排除理论障碍。

演示:氨分子的扩散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引导假设:酚钛试剂是否会变色?理论依照是什么?引导摸索:未经人为混合,酚酞试剂变红了,说明什么?归纳、完善,举例说明问题:“酒香不怕巷子深”,请用微粒的观点说明人能够闻到来自小巷深处的酒香。

三、微粒之间有间隙引导猜想:微粒之间是密不透缝的依旧有一定的间隙?实验探究:空气的压缩启发提问:空气的体积什么缘故缩小了?归纳、完善对比试验:水的压缩试验,启发摸索,得出结论。

巩固练习:猜想50毫升酒精+50毫升水等不等于100毫升?验证试验:水与酒精混合的体积变化,启发提问并说明(联想大豆与大米混合进行类比明白得)小结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及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隙。

沪教版化学九年《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word教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word教案
,在阳光下和阴凉处,哪个地点衣服快干?,说明微粒的运动受阻碍,如何样阻碍?
活动三:探究微粒的间隔性
将20毫升水和20毫升酒精混合,总体积40毫升,说明
取两支相同的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顶住前端小孔,推入栓塞,容易被压缩,说明一切物质的微粒间都有间隙,但不同物质微粒间的间隙大小不同。的间隙最大、最易被压缩。因此物质三态间的变化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变了,而是构成物质微粒间的发生了变化。那么阻碍微粒间间隙的因素有和,如何样阻碍?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3)某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发觉滤纸条的颜色没有改变,而试管口的棉花却变色了,发生该现象的可能缘故是。
5.某化学爱好小组的同学在配制1:2体积比的酒精溶液时,分工为:甲同学量取50mL
酒精,乙同学量取100mL水,丙同学将两份液体充分混合并量出所得液体的体积为
146mL。对此,甲同学认为可能有人少量了液体,乙同学认为可能在读数时有误差,
丙同学则认为三人用的量筒可能有质量问题。对此,你的评判是:




沪教版化学九年《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word教案
编写人:冯苏文年月日
课题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班级
姓名
组别




知识与技能:1.明白构成物质微粒的差不多性质。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一些日常现象。
过程与方法:运用一些日常现象和实验的分析把握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提高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初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课堂小结:
构成物质微粒的差不多性质有1.
2.
3.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1.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课件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1.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课件

绚丽多姿的物质
实验探究1: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实验探究2:探究微粒运动实验 实验探究3:水与酒精的混合
实验探究4:水和空气的压缩
实验探究1: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高锰酸钾粉末
研碎
再加水
加入
振荡
10mL水



加水
50mL水
高锰酸钾的颗粒是否可以再分? 高锰酸钾溶液颜色由深变浅甚至无色,
说明了什么?
➢ 物质的“三态”变化实际上就是 微粒之间的空隙发生改变的过程。
➢ 一般而言,物质微粒间的空隙随 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1、物质都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构成的。
2、微粒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且温度越高 微粒的运动速率越大。
3、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有一定的间隙。 气体>液体>固体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 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返回
实验探究2:探究微粒运动实验
浓氨水
蒸馏水 和酚酞
BB
A
D
C
蒸馏水、酚酞和浓氨水 蒸馏水和浓氨水
猜想与假设:
1、水使酚酞变红色; 2、氨水使酚酞变红色; 3、空气使酚酞变红色; 4、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过一会儿才会变色,与B(浓
氨水)无关; 5、B烧杯中浓氨水的微粒跑到A杯中去了,使A烧中的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选自九年级化
学课本(沪教版)(上)第三章第一节,教材主 要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建立物 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点。 (2)特点: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易形成教与学 的难点。由于微粒小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只能通 过物质在变化时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 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

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案(教学设计)

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案(教学设计)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1.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3.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4.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1.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是由什么构成呢?[提出问题]在10 s内,将一张纸按等比例进行分割到尽可能小,它还能再分吗?(一)微粒的性质[问题]走在校园里,你会闻到桂花香味,但你看到桂花树吗?为什么?[观察思考]:实验操作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溶液甲。

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2:重新配制甲溶液,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3:在烧杯B中以蒸馏水代替浓氨水,重复实验1的操作。

观察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接触化学以来,孩子们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对于学生来说,微观世界很陌生、抽象,本节课即将通过实验探究来带领孩子们走入微观世界,也是化学学习从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的开始。

所以本节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学生学习情景,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充分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微粒的性质。

2、实验并结合小组探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从而意识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3、通过宏观认知、微观学习,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并且能够用微粒观来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

(三)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1、重点:通过实验理解微粒的性质,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难点:通过实验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概念,并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方法进行教学。

探究式实验教学法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方案设计--实验--结果讨论根据目标设疑,规范操作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探究和得出结论。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辅助以互动式的交流讨论。

在讲解过程中,学生猜想、讨论、回答。

师生间不断地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实验结束以后,结合实验现象带领学生分析归纳。

实验过程中,辅助以投影仪,多方位刺激学生感官。

三、教学过程书本上通过三个实验来说明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微粒之间空隙大小不同。

我通过改进,用一套装置解决了这几个问题。

下面请看我的视屏讲解。

(第一个实验,验证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

首先取一支大试管,一个橡皮塞,在橡皮塞的一端插入细铁丝,细铁丝的一端带有棉花球,在棉花球上滴入酚酞和水的混合液,插入大试管中,旋紧橡皮塞。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案设计含答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案设计含答案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归纳1.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存在,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

在固体、液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

所以,气体通常比较容易被,固体和液体。

答案:空隙不同较小较大压缩很难被压缩2.高锰酸钾是一种色固体,取一小颗粒的高锰酸钾放人5 mL水中,会看到溶液变成色,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答案:紫黑色紫红色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构成高锰酸钾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3.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某些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洗,很可能会使浅颜色的衣服染上深颜色。

这其中的原因是。

答案:微粒在不断运动4.将50 mL的酒精与50 mL的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这是因为。

答案:微粒之间存在空隙,酒精微粒分散到水的空隙中5.取2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往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人。

内装的注射器容易被压缩,其中的原因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

答案:空气微粒之间存在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液体、固体间的空隙要大得多6.物质的微粒性是指:(1)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构成的;(2)微粒是在的,并且温度越高,;(3)微粒之间存在,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

答案:微粒不断运动运动越剧烈间隙较小较大7.请你将下列日常生活现象与其相应的原理用连线连接。

⑴热胀冷缩a微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⑵花香四溢b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⑶食物腐败c发生化学变化,微粒种类发生改变⑷空气看不见、摸不着d微粒之间存在间隙答案:⑴d ⑵a ⑶c ⑷b方法研习1.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的微粒构成的B.同种微粒的性质不同C.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间的距离保持不变D.微粒之间是紧密排列的,没有空隙2.“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最能说明化学知识中的( C )A.微粒都很小B.微粒之间存在间隙C.微粒在不断运动D.微粒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3.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汽中都存在碘的微粒,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成蓝色。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三章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三章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2.构成物质的微粒特征。

学习重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学习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特征。

课堂学习:一、引入问题情境学生交流二、师生互动活动探究1(1)研碎高锰酸钾小颗粒(2)将一小粒高锰酸钾溶于10mL水中振荡(3)将(2)得到的液体倒入烧杯,注入90mL水学生讨论(1)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2)为什么试管中的液体变为紫红色?(3)溶液颜色变浅,但还是紫红色,这一现象又说明什么?结论(1)物质是可以在分的(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活动探究2(1)向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2)用大烧杯将盛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与盛有浓氨水的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学生讨论为什么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活动探究3(1)将50mL水与50mL水混合;将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

观察体积有无变化(2)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体积有无变化(3)压缩注射器中的水;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

比较二者被压缩的难易程度学生讨论(1)为什么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 (2)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结论(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的空隙不同(3)同种物质时,液体微粒间的间隙很小,气体微粒间的间隙很大三、课堂小结课本61页四、课堂反馈1、请用你学过的有关知识解释(1)水的三态变化(2)夏天自行车容易爆胎(3)校园里花香四溢2、在一量筒里先放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再加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刻度,待全部溶解后,发现液面刻度_____________,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之。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第三章物组成的神秘第一用微粒的点看物学目:1.物的微粒性:物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不断运,微粒之有隔,微粒有作使劲。

2.认识物性与微粒之的关系:微粒的性决定了物的化学性。

能力目:1.能用微粒的点解某些常的象。

2.能或达成某些明物微粒性的。

3.能运用相关物的微知来行想象和推理。

感情目:1.使学生认识物的性是由微粒的构性决定的。

2.使学生擅长用已有的知周的一些象作出合理的解。

教课要点:物的微粒性与物化的系。

教课:引入:在前一段,我学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的性,它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

我能否会提出些:物什么能够生那么多的反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性,原由是什么物究竟由什么组成的世界是由物组成的,那么各种物能否有相同的组成⋯⋯些将会在我本章逐渐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组成的神秘,那么我学会用微的点来察和解宏的物或象。

一、物是由微粒组成的:研究物的可分性1.将高酸粉末拿出少部分,用研将高酸再研碎,成小粒。

2.将研磨的高酸粉末放入管中少许,加入少许的水,管中的固体粒逐少,直至消逝。

3.获得的高酸溶液中,逐加入水,溶液的紫色逐浅,直至无色。

剖析: 1.固体粒什么消逝答:高酸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的微粒,分别到水中。

2.溶液的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是什么答:浅直至无色,其实不是高酸消逝,而是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看不了。

也就是能明高酸固体是由肉眼看不的微粒组成的。

3.同是高酸溶液,有的色深,有的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能否能同种物的微粒的物理性不一样答:不可以。

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之。

也就是,一种物的物理性必定是大批微粒齐集才能表出来的。

4.平时生活中,糖水是甜的,水是咸的,个象又能明什么答:在水的作用下,组成蔗糖和食的微粒被分别到水中。

同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明不一样物是由不一样微粒组成的,拥有不一样的化学性。

:物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的微粒组成的1.物能够再分;2.物是由极其细小的微粒组成的;3.不一样的物质由不一样的微粒组成,拥有不一样的化学性质,即: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4.组成物质的微粒不可以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批微粒表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

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

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

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
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

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

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

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

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

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2.50mL酒精+50mL酒精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

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

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

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

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

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

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