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学生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性质和变化,能对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加以区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物质,能建立起微粒之间的联系;知道元素符号、化学式、反应表达式等化学语言,能用化学用语表述相关的信息。“宏观、微观、符号”在学生的认知上相对独立,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不能很好地加以综合应用。本课题旨在引导学生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并运用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
教学案例设计参与人员
分工(可修改)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实施者
学科指导者
信息技术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拍摄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堂,或通过网络搜集一些生产中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本课题中涉及的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微粒性和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化学考查的主干知识。本节课采用“概念比较—讲练结合—综合提升”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宏观、微观、符号”形成系统。课堂上借助直观的化学实验和化学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的概念和原理,形成“宏观—微观—符号”的化学思维。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活动,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形成“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良好课堂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建立物质的微粒观,关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相互联系。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实验探究教学设计淮安外国语学校胡一平一、学情和教材分析: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物质已有初浅的认识,他们很想知道物质为什么发生变化?物质是由什么构成?是怎样结构的?要搞清这些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用微粒观点看物质。
由于微粒小的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的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学生轻松步入微观世界,从而使学生建立物质的微粒观,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三态间的转化实质,学会解释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现象。
学生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描述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一些基本实验操作的技能,对于开展小组式的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学习方式也有了一些体验。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使学生感知微粒的真实存在,初步理解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建立微粒观2.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会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2.经历分组实验探究微粒的特征的活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历程,感受科学的魅力2.使学生懂得如何关注、评价他人的见解,分享他人的研究成功3.学会反思、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教学难点:运用有关物质的微粒观点进行想象和推理,解释一些相关化学问题四、教学用品烧杯、胶塞、大试管、注射器、导管、研钵;高锰酸钾、酒精、氨水、酚酞、水五、教学流程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很小、肉眼看不见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三、微粒之间有空隙气态物质的微粒空隙比液态更大四、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微粒性质不同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实践从学生学习过的物质入手,由宏观到微观,没有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实验、小组合作来化解难点,让学生易于接受物质的微粒观,通过实验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无限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教案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目标:认知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实验探究:从一些具体的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能够总结出原因和规律教学设计: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板书:第一节用微观的观点看物质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答:不能。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一. 教课内容: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看法看物质二. 教课目的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是不停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简单的生活中的常有现象。
3.设计和达成能说明微粒是不停运动的简单实验。
要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定,设计实验考证假定。
3.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常有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看法三. 详细内容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化学,也初步认识了身旁最常有的一些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质、变化、用途以及制取门路。
各种各种的物质组成的五彩斑斓的宏观世界:这么多物质是怎么组成的呢为何不一样的物质之间有些性质千差万别,有些物质性质却很相像呢为何同一种物质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呢这些问题都与物质的组成相关。
1.物质是什么组成的物质都是由极其渺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
2.组成物质的微粒有什么主要特点(1)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运动的。
(2)微粒之间有缝隙。
不一样物质微粒的缝隙大小不一样。
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
因此气体比较简单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
3. 研究性实验(1)研究物质的可分性。
提出问题实验现象结论高锰酸钾的颗在研钵顶用杵研高锰酸钾的小颗粒高锰酸钾的微粒能否能够再碎高锰酸钾小颗已呈粉末状的渺小粒能够再分分粒颗粒已呈粉末状的取高锰酸钾的细试管中的液体所有一颗高锰酸钾渺小高锰酸钾小颗粒一颗,放变为红色的渺小颗粒,在颗粒能否还可入 10mL 水中,振水中被分别成以再分荡更小的颗粒在水中分别的将试管中变为红溶液变为浅紫红色说明高锰酸钾更小的高锰酸色的液体倒入装的微粒仍旧存钾颗粒能否可有 50mL 水的烧在以再分杯中以上实验说明:物质能够再分;物质是由极其渺小的微粒组成的。
(2)研究微粒的运动。
实验现象结论向蒸镏水中滴加酚蒸馏水不可以使酚酞变色酞没有明展现象,再滴加浓氨水,烧氨水的微粒扩散到整个杯中的液体变为红烧杯中,使此中的液体色变红过一会儿,装有蒸氨水中的微粒扩散到装馏水和酚酞的烧杯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中,使此中的液体变为红色以上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新人教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新人教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介绍。
微粒的定义及其特性。
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构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
讲解微粒的定义及其特性,让学生理解微粒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及其构成。
使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2.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及其构成。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
电子的分布:能量层和轨道。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概念及其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2.4 教学步骤引入原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让学生了解质子和中子的存在。
讲解电子的分布,让学生理解能量层和轨道的概念。
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及其构成。
使学生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3.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及其构成。
分子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分子的概念及其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3.4 教学步骤引入分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构成。
讲解分子间的作用力,让学生了解范德华力和氢键的存在。
第四章:离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
使学生理解离子间的作用力。
4.2 教学内容离子的定义及其形成。
离子间的作用力:离子键。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引导学生理解离子间的作用力。
4.4 教学步骤引入离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离子的形成。
讲解离子间的作用力,让学生了解离子键的存在。
第五章:晶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概念及其结构。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王秀岑)
课题: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一、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2、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3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粒子之间存在空隙。
2、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学会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4、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三、教学方法探究法、合作法、启发式、自主式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身边的这些物质,是否可以再分呢?(能)【投影】中国古代《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句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你知道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样的观点呢?【答】回答的非常好!现在,大家能利用我们提供的药品:高锰酸钾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物质是可分的吗?(能)小组讨论---分组实验【科学探究】教材59页,探究物质可分性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分析现象的本质【讨论】1、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已成粉状的高锰酸钾是否还可以再分?为什么烧杯中的全部液体最后全部呈紫红色?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有哪些想法?【讨论】2.这些看不见的微粒是否存在?事实证明: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板书】一、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现在我们已经用科学的手段真实地拍到苯分子的照片。
【投影】【投影】常见物质微观结构记笔记领会物质的可分性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知道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还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那么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中的呢?现在一起来看大屏幕:【答】【视频】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讨论】你从刚才的视频中,能得到哪些信息?【教师】刚才大家说,微粒是不断运动的,那么,现在就请你用实验来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分组实验一: A:【师】该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实验1中,酚酞滴入蒸馏水不变色,【学生】得出结论:而滴入酚酞的氨水却能变成红色。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第三章物组成的神秘第一用微粒的点看物学目:1.物的微粒性:物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不断运,微粒之有隔,微粒有作使劲。
2.认识物性与微粒之的关系:微粒的性决定了物的化学性。
能力目:1.能用微粒的点解某些常的象。
2.能或达成某些明物微粒性的。
3.能运用相关物的微知来行想象和推理。
感情目:1.使学生认识物的性是由微粒的构性决定的。
2.使学生擅长用已有的知周的一些象作出合理的解。
教课要点:物的微粒性与物化的系。
教课:引入:在前一段,我学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的性,它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
我能否会提出些:物什么能够生那么多的反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性,原由是什么物究竟由什么组成的世界是由物组成的,那么各种物能否有相同的组成⋯⋯些将会在我本章逐渐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组成的神秘,那么我学会用微的点来察和解宏的物或象。
一、物是由微粒组成的:研究物的可分性1.将高酸粉末拿出少部分,用研将高酸再研碎,成小粒。
2.将研磨的高酸粉末放入管中少许,加入少许的水,管中的固体粒逐少,直至消逝。
3.获得的高酸溶液中,逐加入水,溶液的紫色逐浅,直至无色。
剖析: 1.固体粒什么消逝答:高酸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的微粒,分别到水中。
2.溶液的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是什么答:浅直至无色,其实不是高酸消逝,而是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看不了。
也就是能明高酸固体是由肉眼看不的微粒组成的。
3.同是高酸溶液,有的色深,有的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能否能同种物的微粒的物理性不一样答:不可以。
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之。
也就是,一种物的物理性必定是大批微粒齐集才能表出来的。
4.平时生活中,糖水是甜的,水是咸的,个象又能明什么答:在水的作用下,组成蔗糖和食的微粒被分别到水中。
同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明不一样物是由不一样微粒组成的,拥有不一样的化学性。
:物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的微粒组成的1.物能够再分;2.物是由极其细小的微粒组成的;3.不一样的物质由不一样的微粒组成,拥有不一样的化学性质,即: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4.组成物质的微粒不可以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批微粒表现的。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与评课教案
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微粒的概念,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微粒的定义及特点(2)微粒与物质的关系(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微粒的概念、特点及与物质的关系。
(2)难点: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5.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
(2)讲解微粒的定义及特点:简洁明了地讲解微粒的概念,通过图片、模型等方式展示微粒的特点。
(3)分析微粒与物质的关系:举例说明微粒是如何构成物质的,让学生理解物质与微粒的密切关系。
(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微粒的知识,分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教学目标(1)评价学生对微粒概念、特点及与物质关系的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运用微粒观点解释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能力。
(3)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 教学内容(1)微粒的定义及特点(2)微粒与物质的关系(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微粒概念、特点及与物质关系的掌握程度。
(2)课后作业:分析学生运用微粒观点解释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能力。
(3)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是否能积极参与,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4. 评价指标(1)知识掌握:学生能准确表述微粒的定义、特点及与物质的关系。
(2)能力培养:学生能运用微粒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解决问题。
(3)课堂参与: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疑问和见解。
5. 评价结果与反馈六、说课教案教学内容:1. 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2. 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微粒的特点和物质的变化。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第3章物质构成的微妙第一节用微粒的观念看物质学习目的:认知目的:1.看法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时运动,微粒之间有距离,*微粒间有作用力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议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才干目的:1.可以用微粒的观念解释某些罕见的现象2.可以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复杂实验3.可以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停止想象和推理情感目的:1.使先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议的2.使先生擅长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络实验探求:从一些详细的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先生可以总结出缘由和规律教学设计: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能否会提出这些效果: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作那么多的反响?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缘由是什么?物质究竟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能否有相反的构成?……这些效果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渐为你处置。
板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微妙引入:既然要末尾研讨物质构成的微妙,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念来观察和解释微观的物质或现象。
板书:第一节用微观的观念看物质实验:探求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局部,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大批,参与大批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突变少,直至消逝,3.失掉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参与水,溶液的紫白色逐突变浅,直至无色剖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逝?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逝,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异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教案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教案物质教学教案是一种常见的教学设计工具,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微粒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对物质教学教案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参考意义。
从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教案,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物质教学教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微粒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并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和经验。
同样,物质教学教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并通过实践的过程加深对物质性质、变化过程和实验方法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物质教学教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微粒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物质教学教案中,也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物质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物质教学教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微粒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自主发展和创新。
在物质教学教案中,也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实践和实验来解决和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物质教学教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微粒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交流能力等。
物质教学教案也应该通过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应对各种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综上所述,从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教案,可以得出物质教学教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通过合理设计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I)教案
第三章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I )教案大华初中 王剑云 王瑞玲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己掌握了化学变化的基础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
二、学习目标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2、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某些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流程四、教学设计[教师] 前面己学过许多物质及化学变化,请思考(1) 写出水,氧气,铁,二氧化碳的化学式(2) 举三个化学变化的例子启发:以上化学式为什么那样写,还有无其它意义,为什么有的物质能反应,有的不能,为什么有的物质外观差别明显,而外观相似的物质,性质却差别较大[学生]:认识课本58页彩图中的几种常见的物质[教师]刚才得出问题,涉及物质的内部结构——即物质能够被分割吗?分割后会怎么样?大家能否解释下列现象?(1) 食盐或糖放到水中,食盐或糖不见了,尝味道仍有咸味和甜味是为什么?(2) 湿衣服晾干了,水离开了衣服,为什么我们察觉不到?[学生]思考并做出自己的解释,以上现象说明物质是以肉眼看不见的形式发生变化的。
[教师]通过实验去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学生分组做:[观察与思考](1)观察高锰酸钾小颗粒(肉眼看见)(3) 碎高锰酸钾成更小的颗粒(肉眼看见)(4) 适量高锰酸钾加10ML 水振荡(肉眼不见颗粒只见颜色)(5) 把(3)溶液分三等份,分别加入30ML 水,50ML 水,70ML 水(肉眼看不见颗粒,颜色逐渐变浅)[教师]高锰酸钾小颗粒研细成更小的颗粒放入水中,看不见的形式存在——小颗粒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不见了,湿衣服晾干了,都说明物质以肉眼看不见的形式——即变化了。
溶液颜色深浅不同,说明所含高锰酸钾微粒的数目不同。
[结论]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教师]既然物质都是由小微粒构成,那么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小微粒怎么样呢?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另取一个250ML的锥形瓶倒入蒸馏水并加入少量酚酞试剂,把装入半瓶浓氨水的药瓶用线栓住放入酚酞试液中使液面达到药瓶高度的二分之一,过一会看见酚酞表面先变红至全部变红。
初中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初中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化学课是初中学习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合理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本文将从微粒的观点出发,设计一份初中化学教案,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2.能力目标:学会根据物质的特性分类物质,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提高爱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微粒观点2.物质的分类方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盐、水、铁、纸等。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质由什么组成吗?2.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物质的微粒观点,解释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之间相互结合形成物质。
通过实验演示,如将晶体的表面放大观察,说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3.学习练习(25分钟)a.看图写句: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写出物质的名称和它的微粒构成。
b.实验探究: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讨论物质的微粒构成。
c.智力测验:出示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根据物质的特性进行分类。
例如,颜色、形状、可溶性等特性。
4.拓展应用(15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项实验,验证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物质的微粒构成。
b.分析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水的冻结过程中为什么会变成固态?引导学生利用微粒观点解释相关问题。
c.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利用课外知识,制作小型模型或展板,向全班展示其中一种物质的微粒构成。
5.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总结物质的微粒构成和分类方法。
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导学生撰写总结。
6.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练习册中相关的练习题目,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微粒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做到因材施教。
初中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初中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本章将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
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我的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从中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学会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从而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任务]1.认识各种绚丽多姿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2.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
3.知道微粒与微粒之间是有间隔的。
4.通过学习,培养科学的态度,训练操作技能,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
[知识准备]1.请写出你知道的一些常见物质名称,并列举它的1~2条性质或用途(看谁知道得多)。
2.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进入“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分别闻到了什么为什么[课堂练习][资料查询]:调查家庭厨房和实验室的物品,图书馆查岗、访问医院等单位。
[问题研究]1.完成课本P57页的实验,并完成其中的问题。
(整理后写在书上)2.据调查,浴室水池里的水常呈淡蓝色,请由此设计探究题,并解释原因。
[讨论交流]1.通过上述问题探究,受到哪些启发或想法,请相互交流。
同时写出生产生活中类似的实例1~2则。
[观察思考]:实验操作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溶液甲。
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板书设计
学生黑板板演模型,书写化学用语。
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
环节二:微观再认识物质分类
2.用微观图示判断并分析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①氧化物的分子中一定有两种原子
②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③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④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学生讨论交流,尝试拼图,辨别命题真假
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深入理解物质的类别
环节三:从微观角度再认识物质的变化
以水的气化和氧化汞的分解为例,请同学在黑板上摆出二者分别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微观模型
学生总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微观模型转化为化学符号,辨别反应类型,掌握这样的学习策略。
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深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学科三重表征在解题策略中的重要性。
环节四:微观再认识化学式计算
结合乙醇微观模型计算原子个数比、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若遇困难可交流讨论
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定量的联系
总结回顾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从三重表征的思想微观认识物质及分类、本节课掌握了什么知识或者解题策略
《微粒的观点再认识物质》专题复习课
学习目标:
1.从三重表征的思想微观认识物质、物质分类、物质变化。
2.培养学生模型认知、宏微结合思考化学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方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微粒观点再认识物质
微观世界的粒子我们看不见摸不着,需要借助于模型或符号来认识它。下面老师给大家几种物质或微粒,你能否用磁铁块摆出它们的模型并用符号表示?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 ,通过观察 、想象 、类比等方法使学生初步 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但是这一章节内容抽象 ,一些微观概念 ,学 生往往较难理解 ,处理不当很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本节课是带
科学探究实践 :探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 情境 】 刨设
同学们 ,上课前我们进行一次比赛 ,请大家在ls ̄ O P把桌上的 领学生步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第一课 ,对学生 认识宏观物 纸条尽可能分成最小块。 质 的微 观组 成具 有 重要 作用 ,也 为 进一 步探 究微 粒 的种 : 后 面三 类等 [ 问】 提
节 ,教 材 的 主要 内容 为从微 观 的角 度看 物质 ,学 习构成 物质 的微 粒 所 具有 的性 质 ,授 课安 排为 1 时。 课
假 如 你能 看 到这些 物 质里 面 的样子 ,你 猜想 这些 物质 是 由什 么 学生在前面两章的学习中 ,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物质 , 构成的?是怎样构成的? 产 生 了对化 学 的好 奇心 和进 一 步探 究 的欲望 。第 三 章将 帮助 学 生用 3 学生活 动 :倾听 、思 考 .
设,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c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2 难 点 .
起 ,观 察实 验现 象 。 [ 问】 提
你能 解释 所产 生 的现象 吗 ? 【 流猜 想】 交
形成 物质 的微 粒性 的 观点 。
五 、教 学过程
1 教 学过 程 .
( )烧杯A内滴入 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 ,与B 1 烧杯无
1 重点 .
物质 是微 粒构 成 的 ,那 么微 粒有 什么样 的特 性 ? 教师 活动 [ 示实 验】 演
向烧 杯 A中加 入 2ml 水 ,滴A.- 滴 酚 酞试 液 ,得 到溶 液 0 蒸馏 23 a 、认 识物 质 的微 粒性 ;b 、体 验科学 探 究 的过 程 ,学会 提 出假 甲 。在 烧杯 B 中加 人 3 l5 l 氨水 ,用 一个 大烧 杯把 两烧杯 罩在 一 m一 m浓
九年级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案
泾河中学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课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班级学号姓名【目标】1.认识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重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特征。
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1、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2、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3、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分组实验】(1)研碎高锰酸钾小颗粒(2)将一小粒高锰酸钾溶于10mL水中振荡(3)将(2)得到的液体倒入烧杯,注入90mL水【探究问题1】(1)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2)为什么试管中的液体变为紫红色?(3)溶液颜色变浅,但还是紫红色,这一现象又说明什么?[小结]【分组实验】(1)向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2)用大烧杯将盛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与盛有浓氨水的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探究问题2】为什么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小结]【分组实验】(1)将50mL水与50mL水混合;将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
观察体积有无变化(2)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体积有无变化(3)压缩注射器中的水;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
比较二者被压缩的难易程度【探究问题3】(1)为什么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2)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小结]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1.步入花园,花香四溢;走近正在烧鱼炖肉的厨房,香味扑鼻,这两个现象都说明了()A.微粒质量变大B.微粒间有空隙C.微粒不断运动D.微粒的质量变小2.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A.构成氧气的微粒大小变了B.构成氧气的微粒间的空隙变了C.构成氧气的微粒的化学性质变了D.构成氧气的微粒本身变了3.湿衣服晾干是由于()A.构成水的微粒发生了化学变化被分解了B.构成水的微粒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微粒C.水的微粒受阳光照射全部消失了D.水的微粒不停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去了4.不能证明微粒间有间隙的事实是()A.气球可以被压缩B.50mL水和50mL酒精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C.糖块放入水中逐渐溶解,而溶液的体积几乎不变D.面粉中掺和蔗糖5.“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最能说明的化学知识是()A.微粒不断运动B.微粒之间有间隔C.微粒很小D.微粒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6.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A.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微粒的质量发生了变化C.微粒之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D.微粒总是不断运动的7在一量筒里先放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再加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刻度,待全部溶解后,发现液面刻度_____________,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之。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教案
为什么甲溶液会从原来的无色变成红色?(学生提出各种想法)设下悬念,做好铺垫。
怎样由看得见的宏观现象想象出看不见的微粒粒子?……
浓氨水是由很多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不断运动,当这些微粒落入滴有酚酞试剂的水中时,会使试液变红。
在上述实验中,正是证实了试液变红是由于氨气微粒不断运动的结果。
肯定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对学生的交流讨论作出积极的评价。
同时适当的引发学生讨论为何是滴有酚酞的蒸馏水溶液变成红色,而不是浓氨水变成红色?
对学生的讨论加以引导并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到微粒都在不停的运。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现象;(3)设计和完成有关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2)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设,进行初步的探究;(3)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微粒观;(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和特点(1)内容: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沪教版)(上)第三章第一节,教材主要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构成,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2)特点: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
由于微粒小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观点,也是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
三、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1)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也了解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2)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3、教学难点:形成物质微粒性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
四、课前准备本节课采用四人一组在多媒体教室完成1、每四人一组准备下列仪器药品:烧杯、玻璃棒、注射器、量筒、浓氨水、蒸馏水、酚酞、酒精、高锰酸钾、研钵、药匙每位同学一份导学案2、备好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课题:
授课人:
学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沪教版)(上)第三章第一节。
本节内容使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更深刻的认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的内容抽象,教材主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设计的背景和定位:
课型:本节内容是探究性的学习课,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为2课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课时,“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隙”1课时,用时90分钟。
学生:班级人数为50人,平时课堂纪律良好,大多数学生对化学课感兴趣,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为正态分布。
在几次探究课上,学生探究欲望强烈,思维活跃,讨论激烈。
基本掌握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入下安排:先设置情景,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
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相关资源:
教师参考用书: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3、《初中化学方法和探究》,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仪器和药品:烧杯、研钵、玻璃棒、注射器、橡皮塞、大试管、高锰酸钾、浓氨水、蒸馏水、酚酞、酒精等(13份)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4)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初步了解科学的实验方法;
(2)能够面对自己熟悉的物质,猜想这些物质的组成,对微粒的特征提出假说;(3)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依据,用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一系列验证性实验;(4)经历分小组实验探究微粒的特性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体验实验探究的历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2)使学生懂得如何关注、评价他人的见解,分享他人的研究成功;
(3)学会反思、评价、阐述自己观点。
任务分析:
1、教学重点: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及能用微观知识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教学难点:对物质由微粒构成的理解。
教学模式:
1、多媒体课件教学;
2、实验教学。
设计方案:
1、教学流程: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观察实验,感受物质分割过程
解释现象:运用想象、类比、模型化方法
构建微粒的观念
应用:列举实例,解释现象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呈现学习情景:观察实验
提出问题:对实验现象的原因提出假设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比较分析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微粒之间有空隙。
提出问题,创设实验
预测实验结果
测量、记录实验现象
得出初步结论,并设想新的实验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二、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三、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性质
课后作业:
1、复习书本P56-60;
2、完成书本P60习题1、2、3;
3、寻找一例生活中能说明微粒特性的实例。
教学反思及评价:
新课标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同时科学探究也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有意识的溶入渗透科学探究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物质微粒的三大特性是本课的三大环节,如果每个环节都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只有45分钟的课堂上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把“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作为探究的重点:按现象→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这五步进行。
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提出了种种假设“酚酞和蒸馏水结合要过一段时间才会变红”、“酚酞遇浓氨水相遇会变红,与蒸馏水无关”、“空气中的某些成分使酚酞变红了”、“B杯(图详见沪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P58图3-3①)浓氨水挥发出的细小微粒跑到A杯中,使溶液变红”……如果把学生的假设都通过各自设计实验来验证,显然会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学生看不清问题的实质,从而不知所措,一位女生满脸通红很不好意思的问“我要做什么”。
我的不成功之一就在于此。
不成功之二在于没有对学生的设计加以完善指点修改,而仅是学生怎么说我就照着怎么做。
如有学生设计把浓氨水和酚酞试液共同罩在大烧杯里,看是否酚酞会变红,以排除蒸馏水使酚酞变红的假设。
其实要排除这一假设,只要把滴有酚酞的蒸馏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更为简单。
新课程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但课堂上老师必要的引领是不可少的,不要把新课程简单的认为就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有时过分的“自由”会变得毫无意义。
“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手牵手”,教学机智要在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摸索不断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