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4bcb9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d.png)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从微观视角看待物质及其变化
![从微观视角看待物质及其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133961cb4daa58da0114a41.png)
[注意] 原子是不显电性的,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解读: A 原子中,因为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荷,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 B 原子对外不显电性。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C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D 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只有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 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E 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F 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G 并非所有原子中都存在中子。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1 个质子,没有中子。 H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元素的性质主要是由最外层电子 数决定的)
考试要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 物质的微粒,
⒉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
互
相转化。 5.结合微观示意图,认识物质变化(特别是化学变化)的
微观本质。
微粒的性质
回顾知识习题 1. 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 体分子 ( ) C A.体积增大 B.质量增大 C.间隔增大 D.个数增多
最
小”。 e.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一定发生变化。 5. 有些物质直接由分子构成。
二、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原子的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在不停的运动;原子之
间有空隙。
2.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3.分子是由原子结合成的 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试题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94323f2fb9f3f90f77c61b29.png)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试题1.步入花园,花香四溢;走近正在烧鱼炖肉的厨房,香味扑鼻。
这两个现象都说明了( )A.分子有质量B.分子间有间隙C.分子是可分的D.分子不断运动【答案】D【解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
分子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之间存在间隔,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在花园里,花香的分子向周围运动,整个花园充满了花香的分子,所以,进入花园,使人感到花香四溢;在烧鱼炖肉时,鱼肉的香气分子通过运动分布到整个厨房里,所以走近厨房时,使人感到香味扑鼻。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分子这种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能够闻到花香,与微粒的质量大小、分子的间隔无关。
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才会分,分子的运动不是化学变化。
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点评:解答此类题,要学会能从宏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能够初步了解一些宏观变化的微观实质。
2.“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最能说明的化学知识是()A.微粒不断运动B.微粒之间有间隔C.微粒很小D.微粒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答案】A【解析】根据微粒的性质回答。
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酒精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酒精分子向四周扩散,使人闻到特殊的香味。
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点评:解答此类题,要学会能从宏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能够初步了解一些宏观变化的微观实质。
3.下列现象不能反映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所具有的性质的是()A.酒精灯不盖灯帽其中的酒精会减少B.将糖放入水中,糖不见了,水却变甜C.衣橱里的卫生球消失了仍能闻到其气味D.敲击玻璃,玻璃会变成碎片【答案】D【解析】根据微粒的性质回答。
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A、酒精灯不盖灯帽其中的酒精会减少,说明微粒具有不断运动的性质;B、将糖放入水中,糖不见了,水变甜了,说明微粒不断运动且微粒之间有间隔;C、衣橱里的卫生球消失了仍能闻到其气味,说明微粒不断运动;D、敲击玻璃,玻璃会变成碎片,说的是宏观方面,不能说明微观粒子的性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观课报告
![“物质构成的奥秘”观课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20025264b73f242336c5f8e.png)
“物质构成的奥秘”观课报告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本册教材双基内容的近一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既是他们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二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近年来升中考试的要求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如只要求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诣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对离子形成的过程仅用一幅图画作初步介绍,只要求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化合价只要求知道大致意思,但要记住常用元素的价态,会运用有关化合价的知识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张老师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特点:1、背课充分,既背教材也背学生。
例如: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在生物和物理上已听说进,但并没建立这些概念。
对这些微观的粒子感到陌生,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感到抽象,学生缺乏感性知识,感到难于理解甚至怀疑,所以建议尽可能使用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直观,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最好以投影的方式投影出来,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分析、去理解。
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情况是肉眼看不到的,但通过图片就可使这些微观的东西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变得直观,变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现在人们借助高科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片以及在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字“中国”。
通进对两幅图片的讲解,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分子、原子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打消怀疑的思想。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https://img.taocdn.com/s3/m/637ca702fc4ffe473368ab31.png)
小 结
(1)、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100ML;。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 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
C
D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
试一试,经 历这些活动
水
( H 2 O)
通电
氢气
(H2)
氧气 + (O )
2
水通电时,水 分子本身发生 变化,有新分 子产生
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问题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 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了;发生化学变 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生成了新分子。
2. 纯净物和混合物
3、 下瓶装的是空气,上瓶装的是不与空 气发生反应的某红棕色气体。当抽走玻璃片 后,观察现象。 下瓶气体逐渐变成红棕色,最终 现 象 两瓶气体颜色一样
解 释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当上下两瓶气体颜色一样时分子 还在运动吗? 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想一想
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二、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 3.分子间有间隔
>
固体分子 间的间隔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 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二、分子的特性
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2.分子之间都有间隔(一般:气›液›固) 3.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3.1.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3.1.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https://img.taocdn.com/s3/m/77db5cf50975f46527d3e16d.png)
C.微粒本身发生了变 化
(4)氧气和液氧都能支 D.微粒能保持物质的 持可燃物燃烧 化学性质
(4)( D )
பைடு நூலகம்
5.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 空隙的是( D )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 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 海绵能吸水
5.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来做氨的运动实验,他们先将 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然后实验如下:
取等量的蔗糖,放入等量的热水与冷 水中,热水中的比冷水中的溶的快。
二、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1.不同的微粒运动能力、范围不同。
2.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 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探究:酒精与水混合
实验操作 1、10mL水与10mL水混合
体积变化情况
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
20ml 20ml 20ml
4、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 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实 验 现 象 解 释 答 案
(1)( B ) (2)( (3)( (1)50水mL和50mL酒 A.微粒很小 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 (2)水电解分解 B.微粒之间有间隙
C) A)
(3)一滴水中含有 1.67×1027个水的微粒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同 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 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聚集在一 起才能体现出来的;构成物质的微粒能 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了解微观世界 • 借助先进仪器将事物放大,才能到观察事物的微观构成,如光 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将物质放大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倍。 • 微观世界截然不同于肉眼观察到的宏观世界。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e929cbf524ccbff021845b.png)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授课人:徐州三十一中常鸣[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及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的交流讨论,并充分调动其想像能力,构建其微粒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微粒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及推理能力[学习重难点]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能用微观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教学设计]§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可以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客观存在的是() ①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构成物质的微粒图象 ②把蔗糖溶于水,其溶液具有甜味 ③把高锰酸钾溶于水,其溶液呈紫红色 ④煎过中药的厨房中充满了浓重的草药味 A 、仅①②③B 、仅①②④C 、仅①③④D 、全部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微粒运动论解释的是( )A 、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B 、等质量的水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C 、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D 、化工厂附近气味难闻3.下列不能说明微粒间有空隙的是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B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 、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D 、海绵能吸水4.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5.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4)( )D.微粒本身发生了变化4)白糖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溶解更快 (3)( )C.微粒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 (3)一滴水中含有1.67×1027个水的微粒 (2)( ) B.微粒之间有间隙 (2)水通电分解 (1)( ) A.微粒很小 (1)50mL 水和50mL 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 答 案解 释实 验 现 象A、构成氧气的微粒大小B、构成氧气的微粒间的空隙变了C、构成氧气的微粒的化学性质变D、构成氧气的微粒本身变了6.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微粒运动的是()A、八月桂花香B、酒香不怕巷子深C、湿衣服凉干D、北京地区发生的沙尘暴7.已知,碘单质和淀粉反应会变蓝。
9-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分子-沪教版说课稿
![9-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分子-沪教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73cddd8195f312b3169a52b.png)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复习。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分子的性质
1.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3.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分子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学
情
分
析
刚才说到,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看一下我对学生的分析:
在知识储备方面: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生活中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但对具体的概念还有待建立。
2.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空隙。
二、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总结: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老师!
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欲强思维活跃但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判断能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化学热爱化学学好化学在课堂上应加以适当的教法与学法指导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一课时 分子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的运动”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并用水分子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https://img.taocdn.com/s3/m/2958871da1c7aa00b52acbff.png)
联想并体验
1、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气味, 表明微粒在__不__停__地__运_动____;食盐能溶解在水里, 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间______有__空__隙;在上述的 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_____没__有,仍变然是 原来的物质,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物_变理化。
2、 假如你是烧杯中的一颗水的小微粒, 在你周围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 热,你又会怎样?
3.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 空隙。
4.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微粒本 身没有改变;但发生化学变化时,原来 物质的微粒变成其他物质的微粒了
5.物质发生“三态”变化时,构成物质 的微粒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微粒之间的 空隙发生了改变
讨论一下
▪ 我们已经知道,氧气具有助燃性,氢气具 有可燃性,你能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它们化 学性质为什么不同吗?
▪ 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 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练一练
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2)、为什么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容易干?
2、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说明受 热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速率__味,表 明微粒在_________;食盐能溶解在水里, 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______;在上述的 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_____(填有 或没有)变化, 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变化。
1.为什么用打气筒可以将空气打进自 行车的轮胎?
因为气体分子间隙大,易压缩
2.为什么湿衣服在太阳底下干的更快?
因为太阳底下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3.为什么水烧开后能顶开壶盖?
因为水从液体变成气体,分子间隙 变大,体积膨胀
4.为什么空气是均匀的?
因为分子不断运动,使空气变的均匀
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概要许多
![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概要许多](https://img.taocdn.com/s3/m/2d2846241711cc7931b7169e.png)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概要:1.许多实验表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的特点:(1)微粒是极其微小的;(2)微粒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空气流动越好运动越快)例子:花园中花香弥漫,酒店前的酒香(扩散现象均可用此观点解释)(3)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
例子: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热胀冷缩(4)微粒之间存在斥力例题精讲:【例题1】洋葱被誉为“蔬菜皇后”。
切洋葱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这说明()A.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B.构成物质的微粒体积很小C.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D.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很小答案:A解析:构成洋葱的微粒不断地运动,使我们闻到了刺激性气味。
【例题2】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总体积之和,这一事实说明()A.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B,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再分C.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着D.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很小答案:A解析:典型的证明微粒间有空隙的例子。
【例题3】乒乓球被踩瘪后,放到热水中又会重新鼓起来。
其原因是()A.球内气体微粒体积增大B.球内气体微粒间空隙增大C.球内气体微粒质量增大D.球内气体微粒分解成更多微粒答案:B解析:微粒是有固定体积的,但是微粒间的空隙大小是随着温度而变化的。
乒乓球放到热水中会重新鼓起来,是由于温度升高,微粒间的空隙变大了。
【例题4】在加压条件下,25立方米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立方米的钢瓶中,由此可以说明的是()A.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很小B.构成物质的微粒由更小的微粒构成C.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D.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答案:C解析:此题说明气体可以被压缩,在加压条件下,微观上,气体间的空隙变小,从宏观上就表现为气体的体积变小。
【例题5】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妈妈在厨房炒菜,我在窗外就闻到了香味。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https://img.taocdn.com/s3/m/e7ced80a02020740be1e9bfd.png)
提问: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
已成粉状的高锰酸钾是否还可以再分?
为什么烧杯中的全部液体最后全部呈紫红色?
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有哪些想法
讨论:
请你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能说明物质由微粒构成的例子。
设问:物质由微粒构成的,那么微粒有什么特性呢?
演示:氨气微粒的运动,观察现象
A:
B:
【提问】A中浓氨水滴入后溶液变红。为什么实验B中两杯溶液并没混合,而酚酞试液也变红?从这个实验说明了微粒具有什么特性?
2、水和双氧水为什么性质不同?
3、金刚石和石墨为什么性质差异很大?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盐放入水中,盐会看不见,水变咸了,为什么?
2、糖入入水中,糖也会看不见,水会变甜,为什么?
三、师生互动,导学达标
观察与思考】
1、展示一瓶高锰酸钾,取少量放在白纸上。
2、用研钵研碎高锰酸钾,放在纸上。
3、高锰酸钾溶于10mL水中,再倒入50mL水中。
课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主备人:钱兴勇
审核:
教学目探究物质构成奥秘的欲望。
3、能力培养: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建立微观概念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补充栏
一、课前预习检测
1、水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性质,为什么?
A、血雨腥风B、滴水穿石C、铁棒磨成针D、臭气熏天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B、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C、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D、微粒是一种假想的粒子
3、氧气液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氧微粒的大小B、氧微粒的构成
九年级沪教化学目录
![九年级沪教化学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6c683ae0551810a6f5248675.png)
九年级沪教化学目录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2、化学研究些什么?
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1、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2、性质活泼的氧气
3、奇妙的二氧化碳
4、自然界中的水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4、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四章燃烧燃料
1、燃烧与灭火
2、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3、化石燃料的利用
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1、金属与金属矿物
2、铁的冶炼合金
3、金属的防护和回收
4、石灰石的利用第六章溶解现象
1、物质的溶解
2、溶液组成的表示
3、物质的溶解性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1、溶液的酸碱性
2、常见的酸和碱
3、酸和碱的反应
4酸、碱、盐的应用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1、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2、淀粉和油脂
3、蛋白质和维生素
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1、化学与能源
2、化学与材料
3、化学与环境。
化学教学论-1初中化学课标与教材分析
![化学教学论-1初中化学课标与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a6fba0f01dc281e43af074.png)
科学、技术、社会发 展,科学史实等)60 条
1、知识条目108 2、实验技能 20项 3、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44个 4、选做实验和专题调研
活动16个
内 容 标 准 中 的 主 题
科学探究
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
物质构成的奥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结论
探究编写模式
分析蜡烛、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提出问题 (假设)
设计方案
实验探 究
推断结果
归纳总结
科学探究的类型
实验与思考 实验设计 思维探究 信息检索与社会调查
实验与思考
实验设计
P28活动与探究:捕捉空气
P116 制取氢气的实验设计。
思维探究
信息检索与社会调查
特色2:联系实际(STS线索)
2.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 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 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 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 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 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 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整体构架
体例:主题-课题/单元-课题;章-节 线索:学科逻辑;真实问题
上册内容 共七个单元: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入门篇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认识身边的物质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深入微观世界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基本概念和技能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初中研究最细致的元素
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导学案)
![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ce70e6f8c75fbfc77db2df.png)
C.微粒的体积很小D.微粒的质量很小
3.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干——温度升高,微粒运动得越快
B.“墙内开花墙外香”——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C.气体容易被压缩——气体微粒间有空隙,而固、液的微粒间无空隙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微粒的间隙变大
3.压缩等体积的空气和水,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而固、液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
订正栏:
学习过程:
一、物质是可以再分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P59观察与思考
思考:(1)用研钵研碎后的高锰酸钾粉末能继续分吗?
(2)溶于水后烧杯中高锰酸钾粉末还有吗?
你的启发:。Biblioteka 二、微粒的性质资料链接:构成物质的微粒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呢?以水为例,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微粒,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观看)苯分子微粒的图像
你的启发:。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①在废弃药片塑板(没有标签)的小穴内滴加浓氨水,再滴加2滴酚酞试液
现象:酚酞试液直接接触氨水会。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高港区永安中学戴爱国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3.建立微观意识: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预习自学:
1.物质是由构成的,微粒是不断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
2.走在校园里,会闻到花香,从微观角度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
你的启发:。实验探究2:
实验操作:对照书P60页的图3-4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初三化学试题(上教版)初中化学同步练习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初三化学试题(上教版)初中化学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ca161311cc7931b765ce156a.png)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归纳1.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存在,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
在固体、液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
所以,气体通常比较容易被,固体和液体。
答案:空隙不同较小较大压缩很难被压缩2.高锰酸钾是一种色固体,取一小颗粒的高锰酸钾放人5 mL水中,会看到溶液变成色,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答案:紫黑色紫红色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构成高锰酸钾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3.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某些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洗,很可能会使浅颜色的衣服染上深颜色。
这其中的原因是。
答案:微粒在不断运动4.将50 mL的酒精与50 mL的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这是因为。
答案:微粒之间存在空隙,酒精微粒分散到水的空隙中5.取2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往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人。
内装的注射器容易被压缩,其中的原因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
答案:空气微粒之间存在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液体、固体间的空隙要大得多6.物质的微粒性是指:(1)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构成的;(2)微粒是在的,并且温度越高,;(3)微粒之间存在,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
答案:微粒不断运动运动越剧烈间隙较小较大7.请你将下列日常生活现象与其相应的原理用连线连接。
⑪热胀冷缩a微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⑫花香四溢b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⑬食物腐败c发生化学变化,微粒种类发生改变⑭空气看不见、摸不着d微粒之间存在间隙答案:⑪d ⑫a ⑬c ⑭b方法研习1.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A.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的微粒构成的B.同种微粒的性质不同C.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间的距离保持不变D.微粒之间是紧密排列的,没有空隙2.“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最能说明化学知识中的( C)A.微粒都很小B.微粒之间存在间隙C.微粒在不断运动D.微粒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3.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汽中都存在碘的微粒,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成蓝色。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课后反思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3671242ff00bed5b8f31d11.png)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课后反思这是一节物质结构的启蒙课,改变往日的教学方式,把师生问答式学习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完成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顺从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做学生探究的向导。
当学生提出一些很难当堂解释清楚的问题时,教师要果断提供向导。
如学生问:“既然组成物质的微粒是运动的,为什么组成酚酞的微粒不跑到盛氨水的烧杯中变红色呢?酒精与水混合为什么有气泡产生?高锰酸钾颗粒是紫黑色,为什么高锰酸钾水溶液呈紫红色等?这些问题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个都解释清楚,可以放在课后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去探究,既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经常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习的体验和认识,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从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出他们对探究物质的组成非常感兴趣,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课后我问学生时,同学们都乐呵呵地说:“化学真有趣”、“这节课我觉得时间很短,这么快就下课了。
”通过学生的语言与表情,不难看出这节课学生们学得轻松。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引起注意,化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 (图中白色部分表示苯分子)
微粒的性质
微粒很小,但客观存在
实验指导1
按照“导学案”上的实验操作完成两 组实验探究。请同一组同学注意分工, 相互间配合。比一比哪一组同学能在 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记录现象。
实验指导2
1、请同组同学交流两组实验探究 的现象及结论,并在“导学案” 相应的位置上填写; 2、整理好桌上的实验用品。
实验探究1
培养皿里A中酚酞变红 现 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象
培养皿外C中酚酞不变 色
结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论
再思考:为什么培养皿外C中的酚酞没有变红色?
从微粒的角度解释:潮湿的衣服为 什么放在阳光下更容易干?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的速度越快。
实验探究2 现 混合后的 象 总体积
结 论
<
混合前水和酒精 的体积总和
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比比谁的力气大?
在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空隙比较 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间的空隙 比较大。
从微粒的角度解释:温度升高时体温计 中水银柱为什么上升? 温度升高,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大。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 学到了什么?
作业指导
1、请同学们迅速完成“导学案” 的整理与订正; 2、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堂 反馈”,看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戴爱国
高港区永安中学
观察指导
观察老师实验,注意下列变化情况:
①研磨前后高锰酸钾颗粒大小的变化。 ②溶解前后液体颜色的变化。 ③溶解前后高锰酸钾固体的变化情况。
结论:物质可以再分。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数一数:
资料链接: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 中的微粒,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 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