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反思范文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反思范文
这是一节物质结构的启蒙课,改变往日的教学方式,把师生问答式学习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完成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顺从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做学生探究的向导。
当学生提出一些很难当堂解释清楚的问题时,教师要果断提供向导。
如学生问:“既然组成物质的微粒是运动的,为什么组成酚酞的微粒不跑到盛氨水的烧杯中变红色呢?酒精与水混合为什么有气泡产生?高锰酸钾颗粒是紫黑色,为什么高锰酸钾水溶液呈紫红色?等,这些问题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个都解释清楚,可以放在课后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去探究,既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经常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习的体验和认识,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从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出他们对探究物质的组成非常感兴趣,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课后我问学生时,同学们都乐呵呵地说:“化学真有趣”、“这节课我觉得时间很短,这么快就下课了。
”通过学生的语言与表情,不难看出这节课学生们学得轻松。
由于课堂容量较大,动手操作较多,学生基础不是太好,完成本节课内容时间较紧,在教学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完全进入到物质的微观世界中,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教学实录和点评
被 取完 。这 句话 说 明 了物质 是无 限 可分 的 )
1 . 物质 是 由微 粒构 成 的 .1 2
[ 师]请 同 学们 在 1 秒 钟 内把 桌 上 的 纸 片 尽 可 0 能分成最 小 ,但 要 注意每 次分 成两 块 的大小 应该 相
同。 ( 的学生用 手撕 扯纸 片 ,有 的学 生用小 刀 。 有 )
中, 静置观察 ;②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待稳定后倾
倒 出一半 在另 一烧 杯 ,加水 稀 释 ,引导 学生 观察颜
质 》实验课 荣获 市一 等奖 ,并 被推荐 参 加省 评 。同
年 1 月份 .江苏省 教育 厅组 织 多位化 学 特级教 师对 2 本 实 验课 录像 进 行 了评 审 。认 为 本 课 实 验 运 用 得
21 0 0年 . 1 第 期
教 学 设计
4 9
“ 微 粒 的观 点 看 物质 " 的教 学 实 录 和点 评 用
沈 兆 刚 . 长 济。 董
( 堡 镇 中心初 中,江 苏 宝应 柳 252 2 8 8)
文 章 编 号 :1 0 -6 2 (0 00 —0 4 —0 0 5 6 9 1)1 O 9 4 2
『 】同学 们 ,今 天 我 们 学 习 的 内容 与 这 三 个 师 词有关 ,当你 上完 这一 节课 以后 。你 就会 深刻 理解 或重新认 识 这三个 词 了。
12 新 知 探 究 .
( 媒 体展 示 :早 在 两 千 多年 前 我 国古 代 《 多 庄 子 ・ 下篇 》 中就 有 一 句 名 言 : “ 尺之 棰 , 日取 天 ~ 其 半 ,万世 不 竭 ” ,这 一 句 话 意 思 是 :一 尺 之杖 ,
二个 实验 中酚酞试 液并 未 与 浓氨水 直 接接触 。此 时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2)
【提问】为什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演示】用注射器压缩水,而空气很容易被压缩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固体、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小,而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大,所以,空气易被压缩,在而水不易被压缩。
讲解: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讨论:你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三、师生互动,导学达标
【演示】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化
30cm长的玻璃管中先放一半水,然后再放一半酒精,充分混合后,观察液面变化。
观察现象:
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
七、教学后记
C、构成水的微粒体积变大了D、构成水的微粒体积变小了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具有的性质()
A、都极其微小B、都在不断运动
C、微粒之间有间隙D、都能使酚酞变红
5、下列能用微粒是在不断运动解释的是()
A、血雨腥风B、滴水穿石C、铁棒磨成针D、臭气熏天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B、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C、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D、微粒是一种假想的粒子
7、氧气液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氧微粒的大小B、氧微粒的构成
C、氧微粒之间的距离D、氧气的化学性质
8、在馒头上放一小块固体碘,除与碘接触的馒头变成蓝色外,在固体碘附近的馒头也变蓝,如果将馒头悬挂在固体碘上方一厘米处,馒头,也变蓝,不能说明以上实验的是( )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 (图中白色部分表示苯分子)
微粒的性质
微粒很小,但客观存在
实验指导1
按照“导学案”上的实验操作完成两 组实验探究。请同一组同学注意分工, 相互间配合。比一比哪一组同学能在 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记录现象。
实验指导2
1、请同组同学交流两组实验探究 的现象及结论,并在“导学案” 相应的位置上填写; 2、整理好桌上的实验用品。
实验探究1
培养皿里A中酚酞变红 现 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象
培养皿外C中酚酞不变 色
结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论
再思考:为什么培养皿外C中的酚酞没有变红色?
从微粒的角度解释:潮湿的衣服为 什么放在阳光下更容易干?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的速度越快。
实验探究2 现 混合后的 象 总体积
结 论
<
混合前水和酒精 的体积总和
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比比谁的力气大?
在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空隙比较 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间的空隙 比较大。
从微粒的角度解释:温度升高时体温计 中水银柱为什么上升? 温度升高,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大。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 学到了什么?
作业指导
1、请同学们迅速完成“导学案” 的整理与订正; 2、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堂 反馈”,看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戴爱国
高港区永安中学
观察指导
观察老师实验,注意下列变化情况:
①研磨前后高锰酸钾颗粒大小的变化。 ②溶解前后液体颜色的变化。 ③溶解前后高锰酸钾固体的变化情况。
结论:物质可以再分。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数一数:
资料链接: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 中的微粒,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 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新人教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新人教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介绍。
微粒的定义及其特性。
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构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
讲解微粒的定义及其特性,让学生理解微粒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及其构成。
使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2.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及其构成。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
电子的分布:能量层和轨道。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概念及其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2.4 教学步骤引入原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让学生了解质子和中子的存在。
讲解电子的分布,让学生理解能量层和轨道的概念。
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及其构成。
使学生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3.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及其构成。
分子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分子的概念及其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3.4 教学步骤引入分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构成。
讲解分子间的作用力,让学生了解范德华力和氢键的存在。
第四章:离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
使学生理解离子间的作用力。
4.2 教学内容离子的定义及其形成。
离子间的作用力:离子键。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引导学生理解离子间的作用力。
4.4 教学步骤引入离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离子的形成。
讲解离子间的作用力,让学生了解离子键的存在。
第五章:晶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概念及其结构。
【免费下载】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与评课教案 08 1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沪教版)说课与评课说课:湘乡市第二中学成凤鸣评课:湘乡市教育局教研室旷湘平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现象。
(3)设计和完成有关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设,进行初步的探究。
(3)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和特点(1)内容: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沪教版)(上)第三章第一节,教材主要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2)特点: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
由于微粒小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观点,也是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
三、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1)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也了解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3、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
四、课前准备本节课采用四人一组在实验室或教室完成(配合多媒体)1、每四人一组准备下列仪器药品纸带、烧杯、玻璃棒、注射器、浓氨水、蒸馏水、酚酞、酒精。
每组一份探究报告(共同填写,签名上交)2、备好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3.1.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C.微粒本身发生了变 化
(4)氧气和液氧都能支 D.微粒能保持物质的 持可燃物燃烧 化学性质
(4)( D )
பைடு நூலகம்
5.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 空隙的是( D )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 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 海绵能吸水
5.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来做氨的运动实验,他们先将 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然后实验如下:
取等量的蔗糖,放入等量的热水与冷 水中,热水中的比冷水中的溶的快。
二、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1.不同的微粒运动能力、范围不同。
2.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 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探究:酒精与水混合
实验操作 1、10mL水与10mL水混合
体积变化情况
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
20ml 20ml 20ml
4、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 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实 验 现 象 解 释 答 案
(1)( B ) (2)( (3)( (1)50水mL和50mL酒 A.微粒很小 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 (2)水电解分解 B.微粒之间有间隙
C) A)
(3)一滴水中含有 1.67×1027个水的微粒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同 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 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聚集在一 起才能体现出来的;构成物质的微粒能 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了解微观世界 • 借助先进仪器将事物放大,才能到观察事物的微观构成,如光 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将物质放大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倍。 • 微观世界截然不同于肉眼观察到的宏观世界。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及其变化
归纳与小结
1.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 极其微小,肉眼看不到。我们 能看到的是宏观物质,是由许 多微粒聚集在一起的
2.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有
已知每滴水中含有水分 子约为1.67×1021个,如 果你每秒钟能数4个,一 天24小时不停地数,数 完这一滴水中的分子, 为1.32×1013年。
分子、原子、离子; 粒子总在不断的运动、 粒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溶解及溶液
归纳与小结
1.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微粒总在不
断的运动、微粒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因此,氯化 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氯离子均一地分 散到水分子中,形成稳定的溶液。
2.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存在自由移动的离 子。食盐溶于水,形成自由移动的氯离子和 钠离子 ;而蔗糖溶于水,蔗糖以分子的形式 存在水中,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 不能导电。
2.从微观的角度看水的分解及其变化规律?
电解水
2.观看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请描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
么变的?
通电 分解 水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
结合
氢分子 氧分子
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重 新组合成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 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水分子, 不变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归纳与小结
化学变化在宏观上有新的物质生 成,其微观实质是分子的破裂与原 子的重新组合。在这一过程中,原 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等都不发生 变化,因此,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循 质量守恒定律。
3.从微观视角看酸碱中和反应。
课堂小结
1.从微观视角看物质: ①物质是由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 构成的。 ②构成物质粒子总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微观粒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授课人:徐州三十一中常鸣[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及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的交流讨论,并充分调动其想像能力,构建其微粒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微粒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及推理能力[学习重难点]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能用微观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教学设计]§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可以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客观存在的是() ①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构成物质的微粒图象 ②把蔗糖溶于水,其溶液具有甜味 ③把高锰酸钾溶于水,其溶液呈紫红色 ④煎过中药的厨房中充满了浓重的草药味 A 、仅①②③B 、仅①②④C 、仅①③④D 、全部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微粒运动论解释的是( )A 、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B 、等质量的水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C 、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D 、化工厂附近气味难闻3.下列不能说明微粒间有空隙的是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B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 、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D 、海绵能吸水4.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5.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4)( )D.微粒本身发生了变化4)白糖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溶解更快 (3)( )C.微粒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 (3)一滴水中含有1.67×1027个水的微粒 (2)( ) B.微粒之间有间隙 (2)水通电分解 (1)( ) A.微粒很小 (1)50mL 水和50mL 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 答 案解 释实 验 现 象A、构成氧气的微粒大小B、构成氧气的微粒间的空隙变了C、构成氧气的微粒的化学性质变D、构成氧气的微粒本身变了6.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微粒运动的是()A、八月桂花香B、酒香不怕巷子深C、湿衣服凉干D、北京地区发生的沙尘暴7.已知,碘单质和淀粉反应会变蓝。
【九年级】初三化学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案及训练题
【九年级】初三化学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案及训练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类名【基础知识】1.物质由和的颗粒组成,其基本性质(1);(2)。
一般说,构成固、液、气三态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顺序为,温度越高,颗粒移动越快,颗粒之间的间隙也越大。
压力越大,气粒间距越大。
2、水汽化与通电分解分别发生了变化和变化。
前者没有变化,它只是改变了,而后者变成了粒子。
【巩固练习】1.为了探索物质的可分离性,肖燕用高锰酸钾颗粒进行了以下三项实验操作①研磨:从试剂瓶中取少量高锰酸钾颗粒放在研钵中研碎成粉末;② 溶解:将少量粉末放入试管中,加水使其完全溶解;③稀释:把试管中的溶液全部倒进盛有200ml水的烧杯中。
在这些操作步骤中,高锰酸钾不再被分离()a.全部b.只有①c.只有②d.只有③2.在以下现象中,无法用粒子运动来解释的是()a、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b、在室内,相同表面积的热水蒸发速度比冷水快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分解生成水和氧气d、医院里弥漫着酒和药的味道3、下列事实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a、体积膨胀空气加热B,1升芝麻和1升绿豆混合少于2升c、氧气加压降温形成液氧d、1体积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小于2体积4.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a、微粒质量变化b、微粒的大小变化c、微粒间空隙变化d、微粒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5.封闭容器中有少量液态水(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
煮沸后,液态水变成蒸汽。
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更改是()6、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a、墙内鲜花盛开,墙外芳香四溢——颗粒在移动b.热胀冷缩――微粒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c、当盐溶于水时,水变得咸——盐和水之间的化学变化产生咸物质d.湿衣服在充足的阳关下容易晾干――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7.“闻茶”是指通过闻来判断茶的种类。
人们能闻到茶的味道的原因是()a.分子之间存在间隔b.分子质量和体积很小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8、物理学研究表明: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化学研究表明,当氨和氯化氢相遇时,它们迅速结合形成氯化铵的微小晶体白烟,若将一支长120cm的玻璃管平放,并同时在其两端分别放置沾满浓氨水、浓盐酸性棉球,让它们自然扩散,然后白烟开始出现在玻璃管中的位置远离浓盐酸的末端约xcm处。
“用微粒观点看物质”案例与反思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案例与反思初中化学新教材已经在南昌市各中学全面推广使用,如何按新课标上好一节化学课是各位教师迫切需要探讨和关注的问题,物质的微观世界对初三学生来说,即抽象又陌生。
在上沪版“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这节课时,为了把学生带入这一神秘的物质世界,化抽象为具体,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以下教学程序:呈现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想、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应用。
首先,我让学生举出物质被越分越小的例子。
学生一下子打开话匣子,七嘴八舌的涌跃发言,如豆浆机将豆子磨成豆浆和豆渣,碎纸机碎纸,石墨研磨成墨汁……,接着学生亲自动手将一颗kmno4不断分下去,直到肉眼看不见为止,通过溶解并不断稀释,溶液颜色由深变浅,学生建立起一个新观念:即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风的微粒构成的。
既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基本性质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我是这样呈观学习情景,指着桌面上一瓶浓氨水说:“浓氨水表面静止不动,但构成它的微粒是不是也静止不动呢?”说完打开瓶塞沿教室走一圈,同学们立刻掩着鼻子,露出复杂表情,这时,我立刻要求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现象合理猜测,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先让学生获得相关信息,让一名学生上台向盛有无色酚酞的试管里滴加1-2滴浓氨水,无色酚酞立刻变红。
接着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在这里我对新教材沪版所提供的实验加以改进,改进方法:在两张滤纸上滴加1-2滴浓氨水,将滤纸放在a、c两个小烧杯口上,b小烧杯滴几滴浓氨水,尽量扩大浓氨水与烧杯接触面积。
a、b小烧杯罩在大烧杯内,c小烧杯放在大烧杯外,1-2分钟后,同学们可以观察到a烧杯滤纸上出现颜色鲜艳的红晕,而c烧杯滤纸无明显现象。
这样改进,由于有了白色滤纸的衬托,使颜色变化十分明显,便于观察,当学生观察到正确实验现象,我即时提问:a滤纸上无色酚酞为什么变红?学生不难得出,构成浓氨水微粒进入a白色滤纸。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I)教案
第三章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I )教案大华初中 王剑云 王瑞玲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己掌握了化学变化的基础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
二、学习目标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2、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某些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流程四、教学设计[教师] 前面己学过许多物质及化学变化,请思考(1) 写出水,氧气,铁,二氧化碳的化学式(2) 举三个化学变化的例子启发:以上化学式为什么那样写,还有无其它意义,为什么有的物质能反应,有的不能,为什么有的物质外观差别明显,而外观相似的物质,性质却差别较大[学生]:认识课本58页彩图中的几种常见的物质[教师]刚才得出问题,涉及物质的内部结构——即物质能够被分割吗?分割后会怎么样?大家能否解释下列现象?(1) 食盐或糖放到水中,食盐或糖不见了,尝味道仍有咸味和甜味是为什么?(2) 湿衣服晾干了,水离开了衣服,为什么我们察觉不到?[学生]思考并做出自己的解释,以上现象说明物质是以肉眼看不见的形式发生变化的。
[教师]通过实验去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学生分组做:[观察与思考](1)观察高锰酸钾小颗粒(肉眼看见)(3) 碎高锰酸钾成更小的颗粒(肉眼看见)(4) 适量高锰酸钾加10ML 水振荡(肉眼不见颗粒只见颜色)(5) 把(3)溶液分三等份,分别加入30ML 水,50ML 水,70ML 水(肉眼看不见颗粒,颜色逐渐变浅)[教师]高锰酸钾小颗粒研细成更小的颗粒放入水中,看不见的形式存在——小颗粒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不见了,湿衣服晾干了,都说明物质以肉眼看不见的形式——即变化了。
溶液颜色深浅不同,说明所含高锰酸钾微粒的数目不同。
[结论]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教师]既然物质都是由小微粒构成,那么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小微粒怎么样呢?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另取一个250ML的锥形瓶倒入蒸馏水并加入少量酚酞试剂,把装入半瓶浓氨水的药瓶用线栓住放入酚酞试液中使液面达到药瓶高度的二分之一,过一会看见酚酞表面先变红至全部变红。
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概要许多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概要:1.许多实验表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的特点:(1)微粒是极其微小的;(2)微粒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空气流动越好运动越快)例子:花园中花香弥漫,酒店前的酒香(扩散现象均可用此观点解释)(3)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
例子: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热胀冷缩(4)微粒之间存在斥力例题精讲:【例题1】洋葱被誉为“蔬菜皇后”。
切洋葱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这说明()A.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B.构成物质的微粒体积很小C.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D.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很小答案:A解析:构成洋葱的微粒不断地运动,使我们闻到了刺激性气味。
【例题2】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总体积之和,这一事实说明()A.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B,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再分C.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着D.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很小答案:A解析:典型的证明微粒间有空隙的例子。
【例题3】乒乓球被踩瘪后,放到热水中又会重新鼓起来。
其原因是()A.球内气体微粒体积增大B.球内气体微粒间空隙增大C.球内气体微粒质量增大D.球内气体微粒分解成更多微粒答案:B解析:微粒是有固定体积的,但是微粒间的空隙大小是随着温度而变化的。
乒乓球放到热水中会重新鼓起来,是由于温度升高,微粒间的空隙变大了。
【例题4】在加压条件下,25立方米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立方米的钢瓶中,由此可以说明的是()A.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很小B.构成物质的微粒由更小的微粒构成C.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D.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答案:C解析:此题说明气体可以被压缩,在加压条件下,微观上,气体间的空隙变小,从宏观上就表现为气体的体积变小。
【例题5】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妈妈在厨房炒菜,我在窗外就闻到了香味。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点总结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许多实验表明,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如水是由水的微粒构成,高锰酸钾是由高锰酸钾微粒构成的,蔗糖是由蔗糖的微粒构成的。
2、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这与构成它们的微粒有关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又能化合生成水,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这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微粒不同,而构成它们的微粒就体现了它们的化学性质。
二、微粒的特点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无论气体、液体、固体都是由微粒构成的,而这些微粒都是不断运动的,当我们走近花圃,会闻到花香,打开酒精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这些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2、微粒之间有空隙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距离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所以气体往往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一般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就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三、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很小(2)分子的体积很小(3)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4)分子间有空隙(5)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3、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未变,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氧分子化合成了水分子,水分子也不再具有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性质。
四、原子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说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而原子不能再分。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 ,通过观察 、想象 、类比等方法使学生初步 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但是这一章节内容抽象 ,一些微观概念 ,学 生往往较难理解 ,处理不当很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本节课是带
科学探究实践 :探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 情境 】 刨设
同学们 ,上课前我们进行一次比赛 ,请大家在ls ̄ O P把桌上的 领学生步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第一课 ,对学生 认识宏观物 纸条尽可能分成最小块。 质 的微 观组 成具 有 重要 作用 ,也 为 进一 步探 究微 粒 的种 : 后 面三 类等 [ 问】 提
节 ,教 材 的 主要 内容 为从微 观 的角 度看 物质 ,学 习构成 物质 的微 粒 所 具有 的性 质 ,授 课安 排为 1 时。 课
假 如 你能 看 到这些 物 质里 面 的样子 ,你 猜想 这些 物质 是 由什 么 学生在前面两章的学习中 ,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物质 , 构成的?是怎样构成的? 产 生 了对化 学 的好 奇心 和进 一 步探 究 的欲望 。第 三 章将 帮助 学 生用 3 学生活 动 :倾听 、思 考 .
设,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c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2 难 点 .
起 ,观 察实 验现 象 。 [ 问】 提
你能 解释 所产 生 的现象 吗 ? 【 流猜 想】 交
形成 物质 的微 粒性 的 观点 。
五 、教 学过程
1 教 学过 程 .
( )烧杯A内滴入 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 ,与B 1 烧杯无
1 重点 .
物质 是微 粒构 成 的 ,那 么微 粒有 什么样 的特 性 ? 教师 活动 [ 示实 验】 演
向烧 杯 A中加 入 2ml 水 ,滴A.- 滴 酚 酞试 液 ,得 到溶 液 0 蒸馏 23 a 、认 识物 质 的微 粒性 ;b 、体 验科学 探 究 的过 程 ,学会 提 出假 甲 。在 烧杯 B 中加 人 3 l5 l 氨水 ,用 一个 大烧 杯把 两烧杯 罩在 一 m一 m浓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提问: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
已成粉状的高锰酸钾是否还可以再分?
为什么烧杯中的全部液体最后全部呈紫红色?
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有哪些想法
讨论:
请你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能说明物质由微粒构成的例子。
设问:物质由微粒构成的,那么微粒有什么特性呢?
演示:氨气微粒的运动,观察现象
A:
B:
【提问】A中浓氨水滴入后溶液变红。为什么实验B中两杯溶液并没混合,而酚酞试液也变红?从这个实验说明了微粒具有什么特性?
2、水和双氧水为什么性质不同?
3、金刚石和石墨为什么性质差异很大?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盐放入水中,盐会看不见,水变咸了,为什么?
2、糖入入水中,糖也会看不见,水会变甜,为什么?
三、师生互动,导学达标
观察与思考】
1、展示一瓶高锰酸钾,取少量放在白纸上。
2、用研钵研碎高锰酸钾,放在纸上。
3、高锰酸钾溶于10mL水中,再倒入50mL水中。
课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主备人:钱兴勇
审核:
教学目探究物质构成奥秘的欲望。
3、能力培养: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建立微观概念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补充栏
一、课前预习检测
1、水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性质,为什么?
A、血雨腥风B、滴水穿石C、铁棒磨成针D、臭气熏天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B、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C、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D、微粒是一种假想的粒子
3、氧气液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氧微粒的大小B、氧微粒的构成
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导学案)
C.微粒的体积很小D.微粒的质量很小
3.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干——温度升高,微粒运动得越快
B.“墙内开花墙外香”——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C.气体容易被压缩——气体微粒间有空隙,而固、液的微粒间无空隙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微粒的间隙变大
3.压缩等体积的空气和水,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而固、液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
订正栏:
学习过程:
一、物质是可以再分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P59观察与思考
思考:(1)用研钵研碎后的高锰酸钾粉末能继续分吗?
(2)溶于水后烧杯中高锰酸钾粉末还有吗?
你的启发:。Biblioteka 二、微粒的性质资料链接:构成物质的微粒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呢?以水为例,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微粒,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观看)苯分子微粒的图像
你的启发:。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①在废弃药片塑板(没有标签)的小穴内滴加浓氨水,再滴加2滴酚酞试液
现象:酚酞试液直接接触氨水会。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高港区永安中学戴爱国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3.建立微观意识: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预习自学:
1.物质是由构成的,微粒是不断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
2.走在校园里,会闻到花香,从微观角度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
你的启发:。实验探究2:
实验操作:对照书P60页的图3-4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教案
为什么甲溶液会从原来的无色变成红色?(学生提出各种想法)设下悬念,做好铺垫。
怎样由看得见的宏观现象想象出看不见的微粒粒子?……
浓氨水是由很多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不断运动,当这些微粒落入滴有酚酞试剂的水中时,会使试液变红。
在上述实验中,正是证实了试液变红是由于氨气微粒不断运动的结果。
肯定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对学生的交流讨论作出积极的评价。
同时适当的引发学生讨论为何是滴有酚酞的蒸馏水溶液变成红色,而不是浓氨水变成红色?
对学生的讨论加以引导并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到微粒都在不停的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极小 的微粒构成的; 2、知道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3、知道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观察与思考: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情境一:一颗糖分给两个同学吃,如何分? 如果分给全班同学吃该如何分? 情境二: 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已 呈粉末的细小高锰酸钾是否还可以再 分?为什么烧杯中的全部液体最后都呈 浅紫色?
13
2:
实验1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 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溶液中慢 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 什么?
说明: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补充:无色酚酞试液:
是一种酸碱指示剂,
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
实验2:探究微粒运动实验
、氨水中的微粒从一只烧杯跑进另一烧杯中,发生化学变、 氨化,使酚酞变红。 氨水中的微粒从一只烧杯跑进另一烧杯
有 间隙 在上述的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 没有 _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 所发生的变化
属于____变化。 理 物
本节内容小结:
1、物质都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 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 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3、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有一定的空隙。
(1)温度越高,微粒间的空隙越大;
(2)压强越大,微粒间的空隙越小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联想并体验
假如你是烧杯中的一颗水的小微粒,在你 周围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 热,你又会怎样?
你能解释下列实验中的现象吗?
通常是把导管插入水槽的水中, 然后用手捂住大试管,看导管 口是否有气泡产生。
手握试管,使试管受热,试管 内气体微粒运动加快,间距加 大,体积膨胀,能从导管口逸 出。
同步训练:
3、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气味,
表明微粒在_________;食盐能溶解在 不停的 运动
水里,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______;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发生化学变化,使酚酞变红。
蒸馏水 和酚酞 浓氨水
结论二: 构成物质的微粒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问题:为什么酚酞不会运动到浓氨水中 去而使浓氨水溶液变红呢?
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 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 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 挥发,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有些物质 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溶解。
物质状态的变化微观三维模拟动画
固态
固态
液态
液态
气态
结论:不同状态微粒间的空隙是不一样的
一般情况下:
物质微粒间的间隔大小比 较: 气体>液体>固体
1、气体微粒间的间隔大,易压缩; 2、固体、液体微粒间隔小,难压缩。 温度越高,微粒间的空隙越大 压强越大,微粒间的空隙越小
同步训练:
1、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 之间有空隙的是( D )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 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 海绵能吸水
思考:为什么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容易干?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说明:水的微粒和酒精的微粒之间都有一 定的空隙,且空隙大小不同,混合时由于微粒 的运动,微粒填充了之间的空隙。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空隙
说明: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 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 不同。在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的距离比较小,在气 体物质中微粒间的距离比较大。所以气体比较容易被 压缩,固体液体物质则不易被压缩。
同步训练:
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将一滴红墨水滴加到一杯水中,片刻, 整杯水慢慢变红。
(2)、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比在同 样多的冷水中快。
( 3)、50m l的水和50m l的酒精混合,体积如何变 化?为什么?
( 4)、 夏天不应给自行车打气打得太足,为什么?
(5)如何检查右图所示的 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依 据是什么?
实验探究1: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研碎
高锰酸钾粉末
加入
10mL水
振荡
象现
50mL水
结论1:
物质能被分割。
结论1: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 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你知道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这是中国科学 家用扫描隧道显微 镜操纵一个个铁原 子排列出的世界上 最小的“原子”二 字 (比例尺为
l∶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