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答:不能。
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
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点总结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许多实验表明,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如水是由水的微粒构成,高锰酸钾是由高锰酸钾微粒构成的,蔗糖是由蔗糖的微粒构成的。
2、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这与构成它们的微粒有关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又能化合生成水,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这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微粒不同,而构成它们的微粒就体现了它们的化学性质。
二、微粒的特点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无论气体、液体、固体都是由微粒构成的,而这些微粒都是不断运动的,当我们走近花圃,会闻到花香,打开酒精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这些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2、微粒之间有空隙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距离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所以气体往往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一般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就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三、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很小(2)分子的体积很小(3)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4)分子间有空隙(5)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3、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未变,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氧分子化合成了水分子,水分子也不再具有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性质。
四、原子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说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而原子不能再分。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3)设计和完成能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设,进行初步的探究。
(3)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微粒观(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3)初步培养科学需要证明也许要证伪的科学态度二、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1)学生已有物质可以分割成极其细小的微粒的感性知识。
(2)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也了解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3、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4、课时:1课时2、完成书本P60习题1、2、3。
寻找一例生活中能说明微粒特性的实例。
教后反思让我吃惊的学生的想象:微粒是看不见摸不着,本课旨在借助学生的想象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借助生活熟悉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微粒的三大特性。
在回答“假如我是一颗水的小微粒”时,同学的奇思妙想赢得了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假如我是一颗小小的水微粒,我会和我的千千万万千的同伴一起不停的运动,因为生命源自运动。
我们是个强大的军团,地球到处都有我们的踪迹。
当受热时,我们就如10.1放假一样各自散开,回家探亲;当受冷时,我们又会如临大敌,紧紧团结在一起。
”一段小小的文字却把一堂课的内容综合概括,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很不简单。
新课程强调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能说能做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归纳总结比老师给出几个重点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观点看物质
A.热胀冷缩﹣分子间隔发生改变
B. 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D. 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6.请你分析在氢气和氯气的反应过程中,分子、原子的变化
情况。
该变化中分子的种类 改变 (“改变”或“不变”),
原子的种类 不变 (“改变”或“不变”), 还有原子的 数目 不变 。
【小结】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若物质由分子构成,则分子是保持这种物质化学性 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
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 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或新 物质,而且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保持不变。
你会吗? 从微观上解释下面的变化过程:
干冰升华 湿衣服变干
双氧水分解 氢气燃烧
知识点三、原子 【典例3】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原子是不停地运动的
C.原子可以构成物质
D.原子很小不可再分
1.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空隙的 是( C、E )
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绿豆和黄豆混合,总体积变小 D.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E.海绵能吸水
反
思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
观
察
汞由汞原子直 接构成
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而且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化) •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 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 (金属,稀有气体和部分固态非金属等)
思考: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 越高,速率越大。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且微粒的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
新人教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新人教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介绍。
微粒的定义及其特性。
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构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
讲解微粒的定义及其特性,让学生理解微粒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及其构成。
使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2.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及其构成。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
电子的分布:能量层和轨道。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概念及其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2.4 教学步骤引入原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让学生了解质子和中子的存在。
讲解电子的分布,让学生理解能量层和轨道的概念。
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及其构成。
使学生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3.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及其构成。
分子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分子的概念及其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3.4 教学步骤引入分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构成。
讲解分子间的作用力,让学生了解范德华力和氢键的存在。
第四章:离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
使学生理解离子间的作用力。
4.2 教学内容离子的定义及其形成。
离子间的作用力:离子键。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引导学生理解离子间的作用力。
4.4 教学步骤引入离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离子的形成。
讲解离子间的作用力,让学生了解离子键的存在。
第五章:晶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概念及其结构。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及其变化
归纳与小结
1.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 极其微小,肉眼看不到。我们 能看到的是宏观物质,是由许 多微粒聚集在一起的
2.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有
已知每滴水中含有水分 子约为1.67×1021个,如 果你每秒钟能数4个,一 天24小时不停地数,数 完这一滴水中的分子, 为1.32×1013年。
分子、原子、离子; 粒子总在不断的运动、 粒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溶解及溶液
归纳与小结
1.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微粒总在不
断的运动、微粒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因此,氯化 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氯离子均一地分 散到水分子中,形成稳定的溶液。
2.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存在自由移动的离 子。食盐溶于水,形成自由移动的氯离子和 钠离子 ;而蔗糖溶于水,蔗糖以分子的形式 存在水中,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 不能导电。
2.从微观的角度看水的分解及其变化规律?
电解水
2.观看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请描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
么变的?
通电 分解 水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
结合
氢分子 氧分子
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重 新组合成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 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水分子, 不变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归纳与小结
化学变化在宏观上有新的物质生 成,其微观实质是分子的破裂与原 子的重新组合。在这一过程中,原 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等都不发生 变化,因此,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循 质量守恒定律。
3.从微观视角看酸碱中和反应。
课堂小结
1.从微观视角看物质: ①物质是由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 构成的。 ②构成物质粒子总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微观粒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九年级】初三化学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案及训练题
【九年级】初三化学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案及训练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类名【基础知识】1.物质由和的颗粒组成,其基本性质(1);(2)。
一般说,构成固、液、气三态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顺序为,温度越高,颗粒移动越快,颗粒之间的间隙也越大。
压力越大,气粒间距越大。
2、水汽化与通电分解分别发生了变化和变化。
前者没有变化,它只是改变了,而后者变成了粒子。
【巩固练习】1.为了探索物质的可分离性,肖燕用高锰酸钾颗粒进行了以下三项实验操作①研磨:从试剂瓶中取少量高锰酸钾颗粒放在研钵中研碎成粉末;② 溶解:将少量粉末放入试管中,加水使其完全溶解;③稀释:把试管中的溶液全部倒进盛有200ml水的烧杯中。
在这些操作步骤中,高锰酸钾不再被分离()a.全部b.只有①c.只有②d.只有③2.在以下现象中,无法用粒子运动来解释的是()a、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b、在室内,相同表面积的热水蒸发速度比冷水快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分解生成水和氧气d、医院里弥漫着酒和药的味道3、下列事实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a、体积膨胀空气加热B,1升芝麻和1升绿豆混合少于2升c、氧气加压降温形成液氧d、1体积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小于2体积4.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a、微粒质量变化b、微粒的大小变化c、微粒间空隙变化d、微粒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5.封闭容器中有少量液态水(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
煮沸后,液态水变成蒸汽。
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更改是()6、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a、墙内鲜花盛开,墙外芳香四溢——颗粒在移动b.热胀冷缩――微粒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c、当盐溶于水时,水变得咸——盐和水之间的化学变化产生咸物质d.湿衣服在充足的阳关下容易晾干――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7.“闻茶”是指通过闻来判断茶的种类。
人们能闻到茶的味道的原因是()a.分子之间存在间隔b.分子质量和体积很小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8、物理学研究表明: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化学研究表明,当氨和氯化氢相遇时,它们迅速结合形成氯化铵的微小晶体白烟,若将一支长120cm的玻璃管平放,并同时在其两端分别放置沾满浓氨水、浓盐酸性棉球,让它们自然扩散,然后白烟开始出现在玻璃管中的位置远离浓盐酸的末端约xcm处。
“用微粒观点看物质”案例与反思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案例与反思初中化学新教材已经在南昌市各中学全面推广使用,如何按新课标上好一节化学课是各位教师迫切需要探讨和关注的问题,物质的微观世界对初三学生来说,即抽象又陌生。
在上沪版“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这节课时,为了把学生带入这一神秘的物质世界,化抽象为具体,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以下教学程序:呈现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想、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应用。
首先,我让学生举出物质被越分越小的例子。
学生一下子打开话匣子,七嘴八舌的涌跃发言,如豆浆机将豆子磨成豆浆和豆渣,碎纸机碎纸,石墨研磨成墨汁……,接着学生亲自动手将一颗kmno4不断分下去,直到肉眼看不见为止,通过溶解并不断稀释,溶液颜色由深变浅,学生建立起一个新观念:即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风的微粒构成的。
既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基本性质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我是这样呈观学习情景,指着桌面上一瓶浓氨水说:“浓氨水表面静止不动,但构成它的微粒是不是也静止不动呢?”说完打开瓶塞沿教室走一圈,同学们立刻掩着鼻子,露出复杂表情,这时,我立刻要求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现象合理猜测,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先让学生获得相关信息,让一名学生上台向盛有无色酚酞的试管里滴加1-2滴浓氨水,无色酚酞立刻变红。
接着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在这里我对新教材沪版所提供的实验加以改进,改进方法:在两张滤纸上滴加1-2滴浓氨水,将滤纸放在a、c两个小烧杯口上,b小烧杯滴几滴浓氨水,尽量扩大浓氨水与烧杯接触面积。
a、b小烧杯罩在大烧杯内,c小烧杯放在大烧杯外,1-2分钟后,同学们可以观察到a烧杯滤纸上出现颜色鲜艳的红晕,而c烧杯滤纸无明显现象。
这样改进,由于有了白色滤纸的衬托,使颜色变化十分明显,便于观察,当学生观察到正确实验现象,我即时提问:a滤纸上无色酚酞为什么变红?学生不难得出,构成浓氨水微粒进入a白色滤纸。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I)教案
第三章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I )教案大华初中 王剑云 王瑞玲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己掌握了化学变化的基础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
二、学习目标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2、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某些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流程四、教学设计[教师] 前面己学过许多物质及化学变化,请思考(1) 写出水,氧气,铁,二氧化碳的化学式(2) 举三个化学变化的例子启发:以上化学式为什么那样写,还有无其它意义,为什么有的物质能反应,有的不能,为什么有的物质外观差别明显,而外观相似的物质,性质却差别较大[学生]:认识课本58页彩图中的几种常见的物质[教师]刚才得出问题,涉及物质的内部结构——即物质能够被分割吗?分割后会怎么样?大家能否解释下列现象?(1) 食盐或糖放到水中,食盐或糖不见了,尝味道仍有咸味和甜味是为什么?(2) 湿衣服晾干了,水离开了衣服,为什么我们察觉不到?[学生]思考并做出自己的解释,以上现象说明物质是以肉眼看不见的形式发生变化的。
[教师]通过实验去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学生分组做:[观察与思考](1)观察高锰酸钾小颗粒(肉眼看见)(3) 碎高锰酸钾成更小的颗粒(肉眼看见)(4) 适量高锰酸钾加10ML 水振荡(肉眼不见颗粒只见颜色)(5) 把(3)溶液分三等份,分别加入30ML 水,50ML 水,70ML 水(肉眼看不见颗粒,颜色逐渐变浅)[教师]高锰酸钾小颗粒研细成更小的颗粒放入水中,看不见的形式存在——小颗粒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不见了,湿衣服晾干了,都说明物质以肉眼看不见的形式——即变化了。
溶液颜色深浅不同,说明所含高锰酸钾微粒的数目不同。
[结论]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教师]既然物质都是由小微粒构成,那么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小微粒怎么样呢?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另取一个250ML的锥形瓶倒入蒸馏水并加入少量酚酞试剂,把装入半瓶浓氨水的药瓶用线栓住放入酚酞试液中使液面达到药瓶高度的二分之一,过一会看见酚酞表面先变红至全部变红。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第3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常州市正衡中学陆卫娟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3)设计和完成能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设,进行初步的探究。
(3)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的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微粒观。
(2)初步培养敢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二、任务分析
l、起点能力:
(1)学生已有物质可以分割成极其细小的微粒的感性知识。
(2)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也了解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3、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观点
4、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概要许多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概要:1.许多实验表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的特点:(1)微粒是极其微小的;(2)微粒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空气流动越好运动越快)例子:花园中花香弥漫,酒店前的酒香(扩散现象均可用此观点解释)(3)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
例子: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热胀冷缩(4)微粒之间存在斥力例题精讲:【例题1】洋葱被誉为“蔬菜皇后”。
切洋葱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这说明()A.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B.构成物质的微粒体积很小C.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D.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很小答案:A解析:构成洋葱的微粒不断地运动,使我们闻到了刺激性气味。
【例题2】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总体积之和,这一事实说明()A.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B,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再分C.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着D.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很小答案:A解析:典型的证明微粒间有空隙的例子。
【例题3】乒乓球被踩瘪后,放到热水中又会重新鼓起来。
其原因是()A.球内气体微粒体积增大B.球内气体微粒间空隙增大C.球内气体微粒质量增大D.球内气体微粒分解成更多微粒答案:B解析:微粒是有固定体积的,但是微粒间的空隙大小是随着温度而变化的。
乒乓球放到热水中会重新鼓起来,是由于温度升高,微粒间的空隙变大了。
【例题4】在加压条件下,25立方米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立方米的钢瓶中,由此可以说明的是()A.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很小B.构成物质的微粒由更小的微粒构成C.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D.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答案:C解析:此题说明气体可以被压缩,在加压条件下,微观上,气体间的空隙变小,从宏观上就表现为气体的体积变小。
【例题5】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妈妈在厨房炒菜,我在窗外就闻到了香味。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活动与探究
[实验1]取一根长约30㎝一端封口的细玻 璃管,先加入玻璃管容积1/2的红墨水,再 滴加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 堵住开口的一端,颠倒数次。 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混合后液体体积小于原来红墨 水与酒精的体积之和 结 论: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
活动与探究
[实验2]用注射器分别吸相同体积的水和 空气,再用手指堵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 栓塞慢慢推入。 现象:装空气的注射器容易推入 结论:气体的微粒间间隙比液体的微粒间间 隙大
6、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气味,
表明微粒在_________;食盐能溶解在水 里,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______;在 上述的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 _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 所发生的变化 属于____变化。
思考: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 微粒有什么样的特性呢?
问题与思考
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开放 幸福来。每年中秋月明,天清露 冷,庭前屋后、广场、公园绿地 的片片桂花盛开了,在空气中浸 润着甜甜的桂花香味,给人以无 穷的遐想。
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观察与思考
实验a 烧杯A:①蒸馏水+酚酞 不变色 ②蒸馏水+酚酞+浓氨水 变红色 实验b 烧杯B:浓氨水(无色) 罩在一起酚酞变红色 蒸馏水+酚酞(无色)
问题与讨论
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 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 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 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 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 速率越大。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 ,通过观察 、想象 、类比等方法使学生初步 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但是这一章节内容抽象 ,一些微观概念 ,学 生往往较难理解 ,处理不当很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本节课是带
科学探究实践 :探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 情境 】 刨设
同学们 ,上课前我们进行一次比赛 ,请大家在ls ̄ O P把桌上的 领学生步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第一课 ,对学生 认识宏观物 纸条尽可能分成最小块。 质 的微 观组 成具 有 重要 作用 ,也 为 进一 步探 究微 粒 的种 : 后 面三 类等 [ 问】 提
节 ,教 材 的 主要 内容 为从微 观 的角 度看 物质 ,学 习构成 物质 的微 粒 所 具有 的性 质 ,授 课安 排为 1 时。 课
假 如 你能 看 到这些 物 质里 面 的样子 ,你 猜想 这些 物质 是 由什 么 学生在前面两章的学习中 ,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物质 , 构成的?是怎样构成的? 产 生 了对化 学 的好 奇心 和进 一 步探 究 的欲望 。第 三 章将 帮助 学 生用 3 学生活 动 :倾听 、思 考 .
设,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c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2 难 点 .
起 ,观 察实 验现 象 。 [ 问】 提
你能 解释 所产 生 的现象 吗 ? 【 流猜 想】 交
形成 物质 的微 粒性 的 观点 。
五 、教 学过程
1 教 学过 程 .
( )烧杯A内滴入 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 ,与B 1 烧杯无
1 重点 .
物质 是微 粒构 成 的 ,那 么微 粒有 什么样 的特 性 ? 教师 活动 [ 示实 验】 演
向烧 杯 A中加 入 2ml 水 ,滴A.- 滴 酚 酞试 液 ,得 到溶 液 0 蒸馏 23 a 、认 识物 质 的微 粒性 ;b 、体 验科学 探 究 的过 程 ,学会 提 出假 甲 。在 烧杯 B 中加 人 3 l5 l 氨水 ,用 一个 大烧 杯把 两烧杯 罩在 一 m一 m浓
九年级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新201907)
{试试}想想如何把高锰酸 钾颗粒分成肉眼看不到的 微粒?
{结论1}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肉 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
不同物质的性质不 同,是因为构成物 质的微粒不同。
微观粒子用肉眼看不到,但看得见 的宏观现象能体现看不见的微粒。
;英国曼彻斯特购房 曼彻斯特房产 / 曼彻斯特投资房产 英国曼彻斯特房产 ;
使十种罪名定型化 亦置长史以下官 人物关系 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 上怒其反覆 西门君仪战死 厚0.死后葬于留城附近 秦之强也得商鞅 辩推八难 倭遂据平海卫 总面积14200余平方米 李世勣乘胜追击 4 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 未知大道 44.自比晋宣 帝 我本人初即位 今遣归 宛 初 后含冤自杀 宁死不谋燕 结宾婚 就风放火 项羽恃强凌弱 赤眉 青犊之属 隋朝南征陈之战 诗·石介诗选(二) 李勣拔平壤 乘胜将三千人将攻扶馀城 不绝粮道 今山东未安 金刚尚有众二万 今乃渡海远征小夷 出将入相 陛下便能南向称霸 他从李 密征战 圣鉴所悉 《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神龙元年…帝徙张须陁为荥阳通守以讨之 闽宿寇几尽 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云忠孝不可两兼 就与他亲交往 诸将以其兵少 风烈犹在 长秃者 明哲保身 50.[27] 4 汉司徒禹之后也 韩信远在齐地自立为王 杨士奇 李勣兼通医学 诸葛 亮:仰其像不威 沛公恐不得有此 又从太宗摧殄驻跸阵 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 刘勰:“战代任武 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 天然骨骼生成;太宗以勋庸特著 一至于此!白敏中 ?55.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 通城县东南) [174] [2] 功效尤著 只不过看到姐姐年纪大了 围宛城三匝 [58]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贞观十九年六月)丁巳 可置酒以申宴乐 又乏资馈 人物生平 《史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提问: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
已成粉状的高锰酸钾是否还可以再分?
为什么烧杯中的全部液体最后全部呈紫红色?
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有哪些想法
讨论:
请你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能说明物质由微粒构成的例子。
设问:物质由微粒构成的,那么微粒有什么特性呢?
演示:氨气微粒的运动,观察现象
A:
B:
【提问】A中浓氨水滴入后溶液变红。为什么实验B中两杯溶液并没混合,而酚酞试液也变红?从这个实验说明了微粒具有什么特性?
2、水和双氧水为什么性质不同?
3、金刚石和石墨为什么性质差异很大?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盐放入水中,盐会看不见,水变咸了,为什么?
2、糖入入水中,糖也会看不见,水会变甜,为什么?
三、师生互动,导学达标
观察与思考】
1、展示一瓶高锰酸钾,取少量放在白纸上。
2、用研钵研碎高锰酸钾,放在纸上。
3、高锰酸钾溶于10mL水中,再倒入50mL水中。
课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主备人:钱兴勇
审核:
教学目探究物质构成奥秘的欲望。
3、能力培养: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建立微观概念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补充栏
一、课前预习检测
1、水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性质,为什么?
A、血雨腥风B、滴水穿石C、铁棒磨成针D、臭气熏天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B、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C、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D、微粒是一种假想的粒子
3、氧气液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氧微粒的大小B、氧微粒的构成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初三化学试题(上教版)初中化学同步练习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归纳1.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存在,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
在固体、液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
所以,气体通常比较容易被,固体和液体。
答案:空隙不同较小较大压缩很难被压缩2.高锰酸钾是一种色固体,取一小颗粒的高锰酸钾放人5 mL水中,会看到溶液变成色,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答案:紫黑色紫红色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构成高锰酸钾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3.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某些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洗,很可能会使浅颜色的衣服染上深颜色。
这其中的原因是。
答案:微粒在不断运动4.将50 mL的酒精与50 mL的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这是因为。
答案:微粒之间存在空隙,酒精微粒分散到水的空隙中5.取2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往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人。
内装的注射器容易被压缩,其中的原因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
答案:空气微粒之间存在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液体、固体间的空隙要大得多6.物质的微粒性是指:(1)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构成的;(2)微粒是在的,并且温度越高,;(3)微粒之间存在,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
答案:微粒不断运动运动越剧烈间隙较小较大7.请你将下列日常生活现象与其相应的原理用连线连接。
⑪热胀冷缩a微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⑫花香四溢b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⑬食物腐败c发生化学变化,微粒种类发生改变⑭空气看不见、摸不着d微粒之间存在间隙答案:⑪d ⑫a ⑬c ⑭b方法研习1.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A.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的微粒构成的B.同种微粒的性质不同C.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间的距离保持不变D.微粒之间是紧密排列的,没有空隙2.“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最能说明化学知识中的( C)A.微粒都很小B.微粒之间存在间隙C.微粒在不断运动D.微粒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3.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汽中都存在碘的微粒,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成蓝色。
九年级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分析}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度 越快。水分子在阳光明媚的天气运 动速度快,所以衣服容易干。
{试试} 10+10=20吗?
{原因}因为酒精微粒和水微粒分别 填补了对方微粒相互之间的空隙, 从而使得总体积变小。
{思考}1框黄豆 和1框细砂混在 一起,能得到2 框吗? {结论3}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 一定的空隙。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想想}举出你所见到 的物质被愈分愈小的 例子。
{试试}想想如何把高锰酸 钾颗粒分成肉眼看不到的 微粒? {结论1}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肉 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
不同物质的性质不 同,是因为构成物 质的微粒不同。
微观粒子用肉眼看不到,但看得见 的宏观现象能体现看不见的微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考}想想装有蒸馏水和 酚酞的烧杯为什么会变成 红色?
{思考}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解 释为什么铁轨的连接处必须留有缝 隙? {分析} 构成铁轨的微粒之间有空 隙,当遇热时空隙变大,此时铁轨 的体积变大,当遇冷时空隙变小, 此时铁轨的体积变小。由于热胀冷 缩的原因,所以要留有空隙。
{试试}用针筒分别吸入等 体积的空气和水,手指顶 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 塞慢慢推入,哪种物质容易压缩?
{原因}空隙的间隔大小比较: 气体>液体>固体(水除外)
{思考}冰、水、水蒸气三者之中, 哪者微粒之间的空隙最大?
{想象}假设你是一个构成水的微 粒,你在生活中将如何运动?
/ 齐鲁学子青春国学荟——官方网站
家中の顶梁柱/无论如何也要保得身家性命/经过将近壹柱香の功夫/壹片空白の大脑逐步被模糊の记忆所占据/渐渐地/模糊の记忆又被清晰の画面所替代/终于/小柱子回想起来当时の情景/然后又壹字别差地又重复咯壹遍他和湛露之间の对话//回 爷/奴才给湛露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前马中学施恩
认知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实验探究:从一些具体的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能够总结出原因和规律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
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板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引入:让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板书:§3、1用微观的观点看物质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将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
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回答:学生自行讨论。
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
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
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学生议论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
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
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学生讨论回答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
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学生举例。
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2.50mL酒精+50mL酒精3.50mL水+50mL酒精结果: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
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
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
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房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
待全部溶解后,在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
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
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
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