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7社会心理学(二)200710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2--完整版_PPT幻灯片

社会心理学2--完整版_PPT幻灯片
2.婴儿期:1~3岁
3.幼儿期:3~6、7岁,也称学龄前期
4.童年期,6、7岁~11、12岁,也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
5.少年期:11、12岁~14、15岁,也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 阶

6.青年期:14、15岁~27、28岁。青年期又包括三个阶段:① 青年初期,自14、15岁~17、18岁,也叫学龄晚期,相当 于高中阶段;②青年中期,自17、18岁~23、24岁,相当 于大学学习阶段;③青年晚期,自23、24岁~27、28岁。
卡特尔的智力发展观:
卡特尔依据智力发展与生理和文化教育的关系, 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 成熟而提高,较少受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到中 年以后开始缓慢下降。
晶体智力:是通过文化和经验获得的智力,是 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它随着年龄不断 增长。
Unit 1 研究对象和范围
他的婚姻也不理想,结了离,离了又复,家事 常吵吵闹闹,最后的结局是自缢而亡。这真是 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陈掖贤是烈士后代,组织上的关照可谓无微不 至;本人智力也不差,教学工作还颇受称道。 为何是这样的下场呢?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生活能力过不了关。而这个能力又不是学校、 社会、组织上能包办的,它只有从小教育,而 且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到。赵一曼烈士在 遗书中已经预感到这种没有尽到教育责任的遗 憾。如果烈士九泉之下有知,一颗母爱之心不 知又该受怎样的煎熬。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五节 态度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概述
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 一门基础性 分支学科。是心理学、社 会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的边缘性、中 间性学科。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历年题目汇总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历年题目汇总

自考2047社会心理学(二)历年真题汇总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

( )A.家庭环境B.生物遗传C.学校环境D.社会情境2.个体是通过微观环境来感知社会现象并获得一切社会心理特征的。

微观环境包括很多,如:朋友、家庭、( ) A.学校 B.意识形态 C.社会制度 D.文化3.人在某种情境中习得一定的行为,而当这种情境再现时,他会出现同样的行为。

持这种观点的是( )A.精神分析理论B.认知理论C.场理论D.学习理论4.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P.Zimbardo,1973)等人在斯坦福大学所作的“监狱”实验属于( )A.模拟研究B.现场实验C.实验室实验D.自然实验5.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 )A.心理状态B.心理特点C.心理倾向D.心理活动6.通过记录皮肤电、心率或瞳孔收缩等指标,可以判断一个人对刺激的态度。

这种研究态度的方法叫( )A.生理记录法B.行为观察法C.假路线技术法D.纸笔测验法7.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恐惧程度与态度改变的关系是( )A.倒U关系B.U型关系C.线性关系D.反比关系8.在听众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先向听众提出小的要求。

在听众同意之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 ) A.登门拜访 B.先大后小 C.对牛弹琴 D.折扣技术9.弗斯汀格(L.Festinger,1957)提出的理论是( )A.模仿理论B.刺激反应论C.归因理论D.认知失调论10.通常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不包括( )A.改变认知B.增加认知C.减少认知D.改变认知的重要性11.根据归因偏见理论,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会认为其他人也会这样做。

社会心理学心理知识复习题(二)、心理咨询师二级试题下载

社会心理学心理知识复习题(二)、心理咨询师二级试题下载

社会心理学心理知识复习题(二)、心理咨询师二级试题下载来了解一下吧。

祝大家都能顺利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1.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A.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B.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C人与他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关系的研究D.有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的研究2.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是侧重于()的定义A.本能论B.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C.心理学D.社会学3.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

这是侧重于()的定义A.人类学B.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C.心理学D.社会学4.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提出来的A.谢里夫B.罗斯C谢夫勒D.麦独孤5.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启蒙期,指的是A.公元前4世纪~公元18世纪上半叶B.古希腊~公元19世纪上半叶C.公元18世纪中叶~19世纪上半叶D.公元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6.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经验描述阶段指的是A.18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B.18世纪50年代~20世纪初C.20世纪20年代~50年代D.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7.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实证分析阶段是从A.19世纪60年代算起B.从20世纪20年代算起C.从20世纪30年代算起D.从19世纪50年代算起8.社会行为是人对()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9.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A.过程B.心理反应C.心理活动D.中介过程10.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是有区别的,后者是A.外显的B.内隐的C.客观存在的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11.1859年出版的《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是由()主编的,标志着经验描述时期的开始A.谢夫勒等B.冯特等C.拉札鲁斯等D.勒温等12.口头调查又称为A.纸笔法B.量表法C.访谈法D.档案法13.访谈可分为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社会心理学》课件 第2讲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社会心理学》课件 第2讲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实验法可以控制实验变量,消除干 扰变量,从而准确地解释实验结果 。
实验法的缺点
实验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 为实验条件往往与现实生活不符, 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不一定能够推广 到现实生活中。
观察法
01
02
03
观察法定义
观察法是一种通过直接观 察和记录个体行为的方法 。它是社会心理学中常用 的方法之一。
调查法的优点
调查法可以快速地收集大量的数 据,并且可以在较大的样本中收
集数据。
调查法的缺点
调查法可能存在样本选择偏见和 回答误差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 一些措施来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
客观性。
案例法
案例法定义
案例法是一种通过详细描述个体或团体的行为和经验来收集数据 的方法。它包括个案研究和团体研究等。
案例法的优点
商业领域的应用
总结词
提高广告效果、促进销售、提高客户满意度
详细描述
社会心理学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广告效果、促进销售、提高客户满意度等 方面。例如,商家可以利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机,从而 设计更符合消费者心理的广告和营销策略。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商家更好地了
信度和效度
在应用心理测量技术时, 研究者需要关注测验的信 度和效度,以确保测量结 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标准化和常模
心理测量技术的实施需要 遵循标准化程序,并使用 常模进行比较,以实现跨 样本和跨时间的可比性。
心理实验技术
1 2 3
心理实验技术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探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 关系,以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机制。
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了强化在行为学 习中的重要性,当人们的行为得到奖 励或惩罚时,这种强化会影响他们未 来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社会心理学二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二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二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互动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计算法答案:D3.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是指:A. 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B. 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解释C. 对环境因素的解释D. 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答案:A4.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A. 个体在群体中的表现比单独时差B. 个体在群体中的表现比单独时好C.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促进作用D.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抑制作用答案:C5. 社会认同理论主要解释的是:A. 个体如何认识自己B. 个体如何认识他人C. 个体如何认识社会D. 个体如何认识群体答案:D6.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A. 顺从、服从和认同B. 顺从、服从和模仿C. 顺从、认同和模仿D. 服从、认同和模仿答案:A7.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习得主要通过:A. 直接经验B. 观察学习C. 模仿他人D. 社会强化答案:B8.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的是:A. 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B. 个体之间的权力关系C. 个体之间的利益交换D. 个体之间的合作共赢答案:C9. 社会促进理论认为,群体存在会:A. 增加个体的焦虑B. 减少个体的焦虑C. 提高个体的表现D. 降低个体的表现答案:C10.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的是:A. 个体如何理解社会现象B. 个体如何理解他人行为C. 个体如何理解自己行为D. 个体如何理解群体行为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A. 社会认知B. 社会影响C. 社会关系D. 社会行为答案:ABCD2.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 归因理论B. 社会交换理论C. 社会认同理论D. 社会促进理论答案:ABCD3. 社会影响的来源可以是:A. 个人B. 群体C. 文化D. 媒体答案:ABCD4. 社会促进效应的表现包括:A. 社会助长B. 社会抑制C. 社会模仿D. 社会学习答案:AB5. 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认知过程包括:A. 信息编码B. 信息存储C. 信息检索D. 信息应用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社会促进效应的含义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2007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社会心理学(2007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丛书信息
心理学导读系列 (共34册),这套丛书还有 《临床心理学》,《心理学导论》,《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 手册》,《认知心理学/心理学丛书》等。
谢谢观看
我非常清晰地记得,在被一顿暴打之后我坐在围栏上,为流血的鼻子或撕破的嘴巴止血,我为自己感到难过, 并且很想知道这些小孩为什么会如此讨厌我,即使他们根本就不认识我。我思考着,那些小孩到底是被教育成憎 恨犹太人的,还是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天生就是那样。我想知道他们的憎恶是否能被改变——如果他们多一点了 解我,他们会不会就不那么恨我了呢?我反思了自己的性格。如果情况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如果我比他们块头 更大、身体更强壮的话,我会没有什么原因地把他们痛打一顿吗?
当然,那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但最终我发现这些都是很深刻的问题。大约30年后,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家, 我很幸运地得到一份工作,它使我能够回答其中一些问题,并创造一些技术来减少这种使我成为一名受害者的偏 见。
图书目录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2章 研究方法论 第3章 社会认知 第4章 社会知觉 第5章 自我认识 第6章 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的需要 第7章 态度与态度的改变 第8章 从众行为 第9章 团体过程 第1O章 人际吸引 第11章 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5版)(中文第2版)凝聚了作者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内容全面完整、系统连贯, 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以及个体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个体态度和从众行为、团体过程和人 际沟通、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等社会心理与行为特征,反映了在健康、环境、法律等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价值。
作者简介
埃里奥特·阿伦森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2002年他当选世纪百名最杰出心理学家之一。他 现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名誉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邀访问教授。

2024版《社会心理学》

2024版《社会心理学》

02
社会认知过程
感知与注意
感知的定义与过程
感知是个体对外界刺激进行选 择和解释的过程,包括感觉输 入、知觉组织和认知解释三个 阶段。
注意的概念与类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和集中,可分为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类 型。
感知与注意的关系
感知和注意密切相关,注意是 感知的前提和基础,而感知的 结果又会影响注意的分配和转 移。
社会认知过程
详细阐述了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感知、 记忆、思维等方面,以及刻板印象、 偏见、歧视等社会认知偏差。
群体行为与集体行动
探讨了群体行为的特征、分类及影 响因素,以及集体行动的心理机制 和社会后果。
社会影响与从众行为
分析了社会影响对个体行为的塑造 作用,以及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 影响因素和后果。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利他主义动机、社会交换动机等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个人特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
鼓励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措施
社会教育、榜样示范、奖励制度等
07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社会心理学定义及研究范围
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 要研究领域,包括个体与群体间的 互动、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群体 行为等。
避免冲突升级
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要 注意控制情绪、保持冷静, 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
05
群体动力学原理及应用
群体凝聚力培养方法
明确共同目标
通过设定清晰、具有挑战 性的共同目标,激发群体 成员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强化团队精神
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 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和 支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概述1.1复习笔记心理学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理解自我的探求过程。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不仅关注个体本身的特性,还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尽管不同的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人手1.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非常强调从第二个方面去认识他人,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三)认识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形态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应,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要想理解生活的意义,首先就必须知道人们最需要什么。

Kennon M.Sheldon(2001)等人发现,自主(autonomy),能力(competence),关系(relatedness)和自尊(self-esteem)是人们最需要的品质。

二、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1.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2.D.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考试(02047)

社会心理学考试(02047)

西师大本科自考社会心理学(02047)应考小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是指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弥漫在社会及其群体中的整个社会心理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2.期待效应: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也影响研究结果。

3.归因: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4.自我实现的预言(皮革马利翁效应):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这一现象叫做~5.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态度: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6.凝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7.去个性化:群体对个人会产生促进作用,使个人在群体中做出他单独时不敢做的事情来。

8.传播:是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各种符号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传播试图与他人分享信息、思想和态度,建立与他人的认同和共鸣。

9.谣言:是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法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

简答题1.杨国枢从人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区分心理—行为取向的类型?杨国枢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开始使用社会取向的概念研究,并且用社会互动和性格特质两种观点论证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特点。

他从人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区分心理—行为取向的类型,提出四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

2.简要说明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

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就存在心理学倾向和社会学倾向,属于心理学文脉的冯特,以个人心理为主线,研究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行为的心理学文脉和思路;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以社会要因或人与人相互作用为主线,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体心理基础的社会学文脉和思路。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历年题目汇总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历年题目汇总

自考2047社会心理学(二)历年真题汇总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

( )A.家庭环境B.生物遗传C.学校环境D.社会情境2.个体是通过微观环境来感知社会现象并获得一切社会心理特征的。

微观环境包括很多,如:朋友、家庭、( ) A.学校 B.意识形态 C.社会制度 D.文化3.人在某种情境中习得一定的行为,而当这种情境再现时,他会出现同样的行为。

持这种观点的是( )A.精神分析理论B.认知理论C.场理论D.学习理论4.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P.Zimbardo,1973)等人在斯坦福大学所作的“监狱”实验属于( )A.模拟研究B.现场实验C.实验室实验D.自然实验5.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 )A.心理状态B.心理特点C.心理倾向D.心理活动6.通过记录皮肤电、心率或瞳孔收缩等指标,可以判断一个人对刺激的态度。

这种研究态度的方法叫( )A.生理记录法B.行为观察法C.假路线技术法D.纸笔测验法7.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恐惧程度与态度改变的关系是( )A.倒U关系B.U型关系C.线性关系D.反比关系8.在听众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先向听众提出小的要求。

在听众同意之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 ) A.登门拜访 B.先大后小 C.对牛弹琴 D.折扣技术9.弗斯汀格(L.Festinger,1957)提出的理论是( )A.模仿理论B.刺激反应论C.归因理论D.认知失调论10.通常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不包括( )A.改变认知B.增加认知C.减少认知D.改变认知的重要性11.根据归因偏见理论,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会认为其他人也会这样做。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
详解
笔记
笔记
第章
习题
社会
社会
教材
心理学 习题
行为
第版
笔记
心理
复习
团体
心理学
经典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 习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的师生参考。心理类国内外经典教材习题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心理类国内外经典教 材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 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 容一般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 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 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并对课(章)后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侯玉波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是我国高 等院校采用较多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 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侯玉波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为主并结合其他心理学教材对本章的重 难点知识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社会心理学》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 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心理学相关辅导资料对侯玉波主编的《社会 心理学》(第2版)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部分章节增加了对原书重点内容改编而成的习 题和答案,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延伸。本书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校老师讲授《社会心理学》的讲义 和课堂笔记,而习题解答则参考了国内外教材的配套资料和相关参考书,如有不妥,敬请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完整)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5年10月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5年10月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浙江省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认知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在于( C )。

A.自我知觉B.认知判断C.归因理论D.遵从理论认知理论最重要的发展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归因理论;2、认知相符理论。

352.诱导服从研究结果表明,态度改变程度与用来从事相反的行为的理由是( B )。

A.正比B.反比C.无关D.不确定从费斯汀格和卡尔斯密斯的研究中可以得到下列两点结论:第一,行为可以影响态度,与一个人的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第二,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

当诱因增加时,也即完成一个行为的正当理由增加时,态度改变减少了。

相反,当完成一个行为的诱因或正当理由减少时,态度改变的程度增加了。

933.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中,提出了( C )原则。

A.折扣B.特异性C.协变D.一致性相应推论指的是,推论所使用的语言既能描述行为又能描述心理倾向的一致程度和相应程度。

对两者的描述相一致,相适应的程度越大。

我们做出归因的信心就越大,也越有把握。

非共同效果。

根据人们的外在行为进行精确的归因,之所以成功部分是因为我们注重于某些行动,这些行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其中,我们特别重视那种独特的、非共同的效果——这种效果不能由其他因素产生;2、社会希望性。

在决定相应推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个行动的社会希望性,在有些书本上叫做“社会称许性”,即符合社会要求的程度。

社会希望性和非共同效果这两个概念可综合为一个一般的归因原则,凯利把它称之为“折扣原则”。

折扣原则指的是,“特定的原因产生特定的结果的作用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

”110凯利认为对一个行为做出推论时,有三个因素必须考虑:1、实体特异性。

实体的特异性是指行为主体的反应是否指针对某一特定实体;2、一致性反应。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7年10月试题及答案汇编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7年10月试题及答案汇编

浙江省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5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询问作为研究技术的方法是( A )A.调查法B.档案研究法C.现场实验法D.模拟研究法调查是一种询问的研究技术,而不是观察和实验。

422.信念属于态度的___________成分。

( A )P55A.认知B.情感C.行为倾向D.内在态度三个成分的内容:1、认知成分。

包括信息、知识、觉察、知觉、理解……;2、情感成分。

评价、情绪、感情……;3、行为倾向成分。

意向、偏好……。

513.态度的平衡理论是由___________等人提出的。

( D )A.华生B.冯特C.霍夫曼D.海德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的理论涉及一个人和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

海德认为,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以+表示正的关系,以-表示负的关系,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624.态度沟通中的“利用感情”是属于( B )A.沟通者B.沟通内容C.沟通对象D.都不是沟通内容对态度改变的影响: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第 1 页共 9 页利用情感:1、好感(积极情感)。

态度可以通过与好感相联系而形成,态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改变;2、恶感(消极情感)。

我们可以激起人们对某件事的害怕或恶感来改变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

组织沟通:1、理解材料。

我们一般都认为容易为人理解的材料,更能打动人和说服人;2、论证。

虽然单方面和正反两方面沟通在产生态度改变上具有同样的效果,但只有正反两方面论述的信息能使人们抵制得住反宣传;3、呈现观点的顺序。

观点1,观点2……测试效果——优先效应,观点1……观点2,测试效果——新近效应,观点1,观点2,测试效果——无,观点1……观点2……测试效果——无;4、引出结论。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7年01月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7年01月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5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A.奥尔波特B.麦独孤C.瑟斯顿D.罗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建立:实验社会心理学真正建立是从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社会心理学》著作算起。

16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属于( A )A.一般的方法论B.局部的方法论D.思想工作方法C.具体的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有三个层次:1、是一般的,或称总的方法论。

一般的方法论指的是科学研究工作者所采用的一般的哲学观点和认识方法,也就是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科学共同采用的方法论;2、是局部的方法论。

所谓局部的方法论,也就是专门的方法论。

这是指某一知识领域中所采用的方法论;3、是具体的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方法就是收集事物和现象,并对此加以分析、整理的具体方式。

393.态度测量的纸笔法也叫( D )A.报告法B.描述法C.记录法D.量表法测量态度的方法/态度的测量方法:1、纸笔法。

纸笔法也叫量表法。

测量态度需要两个指标,一个是态度的方向,也就是评价的方向,是喜还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

另一个指标是态度强度,或称深度,即好或恶、肯定或否定的程度;2、假路线技术;3、生理记录;4、行为观察。

664.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 A )A.反比B.正比D.无关C.等比影响认知失调程度/影响失调程度有以下几个因素:1、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3、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2加大而增加;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例;4、为了估计上述因素造成的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

失调程度可以由下列公式来表述: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重要性。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汇总(2024)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汇总(2024)

引言概述:自学考试是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社会心理学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通过5个大点来汇总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专业且详细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概念及重要性2.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变化3.认知偏差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4.信念和态度对社会认知的影响5.心理理论在社会认知中的应用二、人际互动与沟通1.互动与互动模式2.社会规范对人际互动的影响3.沟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4.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5.沟通障碍与解决途径三、群体行为与领导1.群体行为的概念和特征2.群体决策和团队合作3.群体归属和集体认同4.领导的理论和类型5.领导风格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四、社会影响与态度变化1.社会影响的概念和类型2.社会规范对个体的影响3.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的关系4.认知失调理论和态度变化5.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五、群体观念、社会地位与个体行为1.群体观念的形成和变化2.社会地位的概念和影响3.自我概念和社会地位的关系4.自我现象和自我认同5.社会地位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总结:本文通过引言概述和5个大点的详细阐述,分别介绍了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人际互动与沟通、群体行为与领导、社会影响与态度变化,以及群体观念、社会地位与个体行为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和意义,进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需求。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能够获得专业且全面的关于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的知识。

引言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互动以及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学科。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是一个涉及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考试科目。

本文将以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等部分详细介绍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一、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观察、思考和理解过程。

其中包括认知结构、认知过程和认知偏误等。

2.认知结构的作用:认知结构是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组织和储存的方式。

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第一章社会学心理学概述1.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2.杨国枢认为,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奢侈品阶段——心理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调味品阶段——心理学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必需品阶段——心理学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

3.按照杨国枢的观点,当今心理学科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心理学的四个支柱,其他心理学分支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为什么要学社会心理学1.人们对他认得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样的反应。

2.Costa 和McCrae,Jone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的五个维度是: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

我国王登峰,崔红等人提出的“大七”理论。

3.王登峰,崔红和杨国枢等以中国文化和语言为背景,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结构七因素:1外向性:指个体活跃,合群,乐观;2善良:指个体利他,诚信,重感情;3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沉稳;4才干:指个体坚决,坚韧,机敏;5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6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7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4.Kennon M. Sheldon等人发现,对现在的人而言,生活的意义不在于钱或者名声声响亮而在于四个方面有优势:一是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决定,而不是由他人决定;二是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的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三是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孤军奋战;四是自尊对自己友情性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美国心理学家J.L.Freedom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系统科学。

D.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02047应用知识

社会心理学02047应用知识

社会心理学02047应用知识《社会心理学》(二)第四章态度的改变1.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P70态度改变的基本结构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对态度改变的分析即是对演说者、信息和听众的分析。

社会心理学家系统的研究了态度改变的过程,即研究“谁对谁说了些什么,效果怎样”。

一、沟通者(一)可信性:指的是沟通者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能提高沟通者的使人相信的程度和沟通的效果。

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个是沟通者的专长或权威,一个是沟通者的动机。

1.专长或权威。

一般说来,沟通者的权威越高,越是某个方面的专长,沟通对象改变态度的程度就越大。

2.动机或意图。

即使是一个低威信的沟通者,当他为损害自己的而不是有利于自己的观点辩护时,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二)睡眠者效应: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就称为睡眠者效应。

其产生的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者要比忘记沟通内容更快一些。

沟通者的低威信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渐渐消失,因而对态度的改变的总影响还是上升了。

但是,重提了沟通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会减弱睡眠者效应。

(三)类似性:对类似于我们的人,常常有一种认同的倾向,看作是“自己人”。

类似性会导致吸引和喜欢,所传递的沟通更具说服力。

类似的或喜欢的人促使我们考虑评价,触动了态度中的情感成分。

而专家则促使我们考虑事实,触动了态度中的认知成分。

戈萨尔斯和纳尔逊推论说,当类似的沟通者所传递的信息是评价信息时最有效,而非类似的沟通者只有传递有关事实的认知信息时才最有效。

二、沟通内容(一)利用情感:情感是由方向性的,有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

(二)组织沟通:如何通过理性的论证来改变态度呢。

1.理解材料。

麦圭尔提出理解是改变态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般认为容易为人理解的材料,更能打动人和说服人,因为只有说服材料被听众理解才能发挥其影响力。

2.论证。

论证时应呈现单方面材料好,还是呈现正反两方面材料好,霍夫兰进行了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