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千克和克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d4edc2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6.png)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千克和克》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质量”的第二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千克和克正确地计量物体的质量。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更多地使用斤、两等传统计量单位,对千克和克的认识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提高学生的计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千克和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千克和克正确地计量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计量能力,为日常生活服务。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千克和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能运用千克和克正确地计量物体的质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砝码等教具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超市购物,引入质量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千克和克。
2.自主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千克和克的定义、换算关系,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
4.动手实践:让学生实际操作,如称量物品,运用千克和克计量物体的质量。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千克和克的认识及运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一、质量单位:1.千克(kg)2.克(g)二、换算关系:1.1千克 = 1000克2.1克 = 0.001千克3.称量物品,运用千克和克计量。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5626310b4e767f5acfce47.png)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篇一: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教学设计】教案(序号 25)1日2【篇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千克和克》教学设计教学说明:《千克和克》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1.重组教材,合理选用课本上的内容;2.把《教师用书》建议的两课时揉合成一课时;3.一改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清晰地感知辨析“千克”和“克”这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9--35页教学目标: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在感知1千克和1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台称、大米、苹果、沙子、铁块、棉花、袋装盐等各种各样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播放视频:汪老师和本班杨乐同学在压跷跷板)师:大家看!这是谁?(汪老师)没错,这是汪老师带着杨乐在压跷跷板呢!(画面定格杨乐被挑得高高的)看到这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生1:杨乐要吓哭了。
生2:我想告诉老师往中间坐坐,杨乐就不会被压得高高的了。
生3:大人和小孩玩总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4:老师太重,杨乐太轻??师:对,老师太重,杨乐太轻。
这说明物体有轻有重。
(板书)【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利用孩子熟知的人和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9ded4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d.png)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质量单位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出发,理解千克和克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数学现象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千克和克的意义。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交流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购物时,商品的质量是如何表示的吗?”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千克和克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大小。
同时,介绍千克和克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如:1千克=1000克。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称量物品,让学生亲身体验千克和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组进行,互相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4. 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解答。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be6fb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9.png)
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千克和克的概念2. 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 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
2.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购买水果、称重等,引出千克和克的概念。
2. 讲解千克和克的概念(1)千克:千克是质量的单位,符号为“kg”。
1千克等于1000克。
(2)克:克也是质量的单位,符号为“g”。
1克等于千克的1/1000。
3. 讲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1)1千克 = 1000克(2)1克 = 千克的1/10004. 练习千克和克的换算(1)1千克等于多少克?(2)100克等于多少千克?(3)500克等于多少千克?5. 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1)小明买了2千克的水果,花了40元。
请问1千克水果多少钱?(2)一瓶饮料重500克,小华买了4瓶饮料,请问这些饮料共重多少千克?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7. 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完成课本第35页的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吨和千克。
六、板书设计1. 千克和克的概念2. 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 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演示、讲解、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a3aa77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7.png)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学会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的质量,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单位换算。
本单元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巩固对整数和分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估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精确度、单位换算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长度单位,对本单元的质量单位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对质量单位的大小、换算关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学会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的质量,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计量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学会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的质量,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教学难点:质量单位的大小换算,以及质量单位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片、课件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千克和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实物,感受千克和克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出千克和克的大小关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千克和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千克和克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b710db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9.png)
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千克和克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千克和克进行物体的质量表示。
2. 培养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千克和克的概念2. 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 运用千克和克进行物体的质量表示4. 运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计算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换算关系、物体的质量表示2. 教学难点: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运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计算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 运用实物、图片、教具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直观认识。
3. 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千克和克的应用能力。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质量单位,引入千克和克的概念。
2. 讲解新课:讲解千克和克的概念、换算关系,运用实物、图片、教具等进行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称量物品、换算质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千克和克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千克和克的概念、换算关系和运用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2. 练习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如练习题的正确率、解题思路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302914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1f.png)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概念,学会进行质量的简单换算和计量。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质量的计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能够运用质量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质量单位是一个新的概念,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进行质量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进行质量的简单换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质量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以及对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学习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分组合作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解决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识质量单位: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质量单位换算: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学会进行质量的简单换算。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60e68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68.png)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和换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和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实际的计量和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的概念。
2.动手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的大小和换算。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计算器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物品进行称重和换算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比如称一称一颗苹果的重量,引入质量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体验质量单位的大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和模型等方式进行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称重和换算练习。
每组可以选择一个物品,用千克和克进行称重,并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换算练习,比如将一个组的千克换算成克,另一个组的克换算成千克。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题目。
可以设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和换算。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所有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所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9572b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6.png)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所有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能够进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换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的作用,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质量的计算和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的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质量的测量和换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等。
2.学具:学生自带物品进行质量测量和换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购物时如何称重,引入质量的概念,进而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呈现(10分钟)展示千克和克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同时,讲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千克=1000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质量测量和换算的实践活动。
每组选定一个物品,用千克和克进行称重,并记录数据。
然后进行小组间的数据交换和换算,验证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案(含教学反思)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f406d761eb91a37f1115c19.png)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3.知道1千克(kg)=1000克(g)。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1.使学生感受到物品有轻重之分,要想知道物品具体有多重,需要用秤去称。
2.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和克。
3.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4.知道质量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5.知道1千克(kg)=1000克(g)。
千克和克3课时认识千克教材第28~30页的内容。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初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课件,秤,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1.感知轻重。
(1)课件演示:超市货架上有一袋红枣,还有一袋膨化食品。
这两袋食品包装差不多,质量却不一样。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3)议一议:你用什么办法来验证?(4)试一试:用你的办法来操作。
(5)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需要用到秤。
2.认识千克。
(1)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2)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3)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质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4)操作:在台秤上放上1袋红枣,看一看,指针指着数字几。
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3.动手操作,试一试。
(1)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所有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所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7a1875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3.png)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所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主要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体验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量观念,他们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及应用还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被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和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和实际应用,增强实践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
4.激励评价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提高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展示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商品的计量单位。
2.呈现(10分钟)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大小。
如:1千克等于1000克,1克等于0.001千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千克和克的换算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075d2a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0e.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苏教版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其换算。
具体章节为第五章《质量与重量》,第一节《千克和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秤、砝码、水果、蔬菜等。
2.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重量不同的物品,并尝试用千克和克描述它们的重量。
2. 概念讲解:通过电子秤演示,让学生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例题讲解:以水果、蔬菜等实物为例,讲解如何用千克和克描述它们的重量,并演示换算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物称重,并用千克和克表示重量,然后互相检验答案。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烹饪等。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购买水果、蔬菜的总价,估算家庭食材的重量等。
六、板书设计1. 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实例演示:水果、蔬菜的重量及换算。
3. 千克和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计算购买水果、蔬菜的总价,用千克和克表示重量。
2. 估算家庭食材的重量,用千克和克表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千克和克的概念,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换算方面,部分学生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质量单位,如吨、磅等,并探索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教室里的物品作为载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重量不同的物品。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045b79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5.png)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主要介绍了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本单元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质量的大小,认识千克和克,学会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能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际操作的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质量单位。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正式学习千克和克之前,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可能是模糊的,甚至有些学生可能会把千克和克混淆。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感受质量的大小,认识千克和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千克和克,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例感受质量的大小,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千克和克,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质量的大小,认识千克和克。
2.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质量单位。
3.操作练习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3.课件:教学课件、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质量单位吗?它们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实物等展示千克和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两个质量单位。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2dc3ed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0.png)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概念,学会进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换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本单元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质量单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千克和克的认识和运用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
同时,他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计算和换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来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换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新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教案
![新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695bc9376baf1ffd4fad92.png)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例1】3000克棉花比3千克铁轻。
()(判对错)解析: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1千克=1000克,3千克里面有3个1千克,所以3×1000=3000(克),即3千克=3000克,因此3千克棉花和3千克铁一样重。
解答:×【例2】圈出下面物品的质量。
解析:根据生活经验、对质量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一个桃子大约重200克,一个小孩重30千克,一只小兔重2千克,一个鸡蛋重70克;据此解答。
解答:【例3】4千克和4000千克相等。
()(判对错)解析:由于单位相同,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即可作出判断。
因为4千克<4000千克,所以4千克和4000千克相等的说法是错误的。
解答:×【例4】按从重到轻排一排。
2千克500克250克2500克解析:题中给出的4个数量单位不统一,要想比较大小,先要统一单位。
2千克=2000克,因为2500>2000>500>250,所以2500克>2000克>500克>250克。
解答:2500克>2千克>500克>250克【例5】甲瓶果汁有600克,乙瓶果汁有400克,要使两瓶果汁一样重,应从甲瓶向乙瓶倒多少果汁?解析:甲瓶有果汁600克,乙瓶有果汁400克,两瓶一共有果汁600+400=1000(克),把1000克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00克,600-500=100(克),所以应从甲瓶向乙瓶倒入100克果汁。
解答:600+400=1000(克)1000÷2=500(克)600-500=100(克)答:应从甲瓶向乙瓶倒入100克果汁。
【例6】一杯水,连水杯共重900克,倒出一半水后,剩余的水和水杯共重500克,水杯重多少克?解析:倒出一半水后,质量减轻了900-500=400(克),也就是说一半水的质量是400克,再乘2求出整杯水的质量:400×2=800(克),用900减去一杯水的质量,剩余的就是水杯的质量。
解答:900-500=400(克) 400×2=800(克) 900-800=100(克)答:水杯重100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复习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ac0e9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a.png)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的认识,能运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千克和克的换算方法。
2.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千克和克的知识,自然引入复习。
2. 知识梳理:系统梳理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包括单位概念、换算方法等,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3. 强化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判断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综合运用: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需要综合运用千克和克知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明确重点和难点,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练习法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采用实物展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过程。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目,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
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同时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评价方式。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千克和克
知识梳理
一、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比较物体轻重的轻重时,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还可以看包装上的标注等
二、千克的认识
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右叫作公斤.如果所用的称是以千克作单位,那么称重时指针指着几,就说明物品的质量是几千克.生活中人们习惯把质量称为重量.
三、克的认识
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g”表示.克是一个很小的质量单位.
四、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1千克=1000克
模块一认识千克
例1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例2 下图的物品一共重多少千克?
例3 商店一共要运9袋大米,每袋重55千克,用下面这辆车来运,能一次运完吗?
例4 “>”“<”或“=”
变式1 估一估,连一连
变式2 (1)4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
(2)如果每千克大米5元,买一袋大米要花多少钱? 变式3 看图填空
变式4 在括号里填上“克”或“千克”
模块二认识克
例5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例6 选一选
(1)一瓶酱油的净含量为2千克,如果把这瓶酱油放在盘秤上称一称,盘秤上会显示()
A、2千克
B、比2千克大
C、比2千克小
(2)一个的质量约为()克
A、20
B、200
C、200
(3)下列选项中()的质量以“g”作单位比较合适
A、一个鸡蛋
B、一辆汽车
C、无法比较
(4)(易错题)3999克与4千克相比,()
A、4千克大
B、3999克大
C、无法比较
例7大瓶装牛奶的净含量是多少克?两瓶牛奶的净含量一共是多少克?
例8 一满杯牛奶,连杯放在电子秤上是325克,明明喝了正好一半后,放在电子秤上显示175克,那空杯子有多重?
变式5 说一说下面的水果各是多少克
变式6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头奶牛重400();一块橡皮重10();一个橙子重300()
(2)小洁的身高是120(),体重36()
变式7 一盒饼干连盒共重680克,请你算一算,盒子重多少克?
变式8 如图,有一架天平和4个砝码,砝码只允许放在天平的一侧.
(1)每次托盘里放1个砝码,可以称出质量为()克、()克和()克的物品
(2)每次托盘里放2个砝码,可以称出质量为()克、()克、()克和()克(3)每次托盘里放3个砝码,可以称出质量为()克、()克和()克的物品
(4)如果托盘里放4个砝码,那么可以称出质量为()克的物品
(5)一共可以称出()种不同质量的物品
变式5写出质量各是多少
变式8 计算下列各题
4千克+500克=()克500克+7500克=()千克
3千克-600克=()克8千克-3000克=()千克
课后训练
1、填一填
(1)一块重6(),一桶重3()。
(2)1枚2分硬币重1克,()枚2分硬币重1千克
(3)在500克、5500克、55千克、5千克,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4)如果4个杯子同样大,那么②号杯子里有黄豆()克.请你估一估③号和④号杯子(含黄豆)各大约有多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选一选
(1)一本书重约()
A.50克
B.500克
C.5千克
(2)下面最接近1千克的物品是( )
A.一张桌子
B.一把尺子
C.两袋盐
(3)(易错题)2米和200克比,( )
A.2米大
B.200克大
C.无法比较
(4)下面重约5千克的是( )
(5)共约重( )
A.1000克
B.10千克
C.1000千克
(6)1千克苹果大约有( )
A.5个
B.50个
C.500个
4、在
“>”“<”或“=”
3千克
2999克 7千克 7000克
400克 4千克 1千克 9000克 10千克 10000克 1千克 999克 5后面的括号里,没有错误的直接在后面的括号里画“√”)
奶奶:
您好!
我今年9岁了,身体特别结实,体重35克( )。
早上我能我能吃掉两个60千克( )的鸡蛋,喝掉一袋250克( )的牛奶。
中午我能和爸爸、妈妈一起把将近600千克( )的米饭吃光。
晚上吃的更多,可以吃掉3个重100千克( )的馒头。
奶奶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祝奶奶身体健康!
6、张亮今年8周岁,体重35千克.
(1)请你计算出这个年龄的标准体重是多少千克.(公式:标准体重=周岁数×2+7)
(2)将张亮的体重和标准体重进行对比,你有什么想对张亮说的吗?
7、如果每个菠萝同样重,每根香蕉同样重,那么1个西瓜的质量是一根香蕉的几倍?(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
8
(1)1号杯子重()
(2)1号、2号和3号杯子大小完全相同,如果把3号杯子放在称上,指针可能指向数
()
(3)1号、2号和3号杯子大小完全相同,如果把3号杯子放在称上,指针可能指向数字
()
9、从下图中的哈密瓜上切去600克,还剩多少克?
10、3筐苹果和一筐草莓一共重多少千克?
11、水缸里有足够多的水,你能用净含量4千克和净含量7千克的两个水桶量出正好10千克的水吗?写出你的操作步骤。
12、写出质量各是多少
13、计算下列各题
4千克+500克=()克500克+7500克=()千克3千克-600克=()克8千克-3000克=()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