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预警制度
医院医疗纠纷预警管理制度
医院医疗纠纷预警管理制度一、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发现病人或其家属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诊疗、护理、服务态度、后勤服务等)存在异议,或在服务工作中存在某些缺陷,以及某些特殊情况有可能演变为纠纷时,必须发出医疗纠纷预警。
科室必须高度重视,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对发现的医疗隐患进行分析,制定方案,专人负责,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医患沟通,力争化解医疗纠纷隐患。
二、预警分级根据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演变成纠纷的可能性,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是否可以解决,将医疗纠纷预警分为三级:(一)三级预警: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较轻,演变成医疗纠纷的可能性小,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问题后可以解决,若演变成医疗纠纷可能造成较小不良后果。
(二)二级预警: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较重,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有可能得到解决,若演变成医疗纠纷将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
(三)一级预警:医疗纠纷隐患严重,极有可能演变成严重的医疗纠纷,即使经科室全力解释、协调问题也难以解决,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医疗纠纷预警后处理办法根据医疗纠纷预警级别的不同,医院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案。
(一)三级预警处理方案:医护人员发现预警情况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
科主任、护士长应立即了解情况,在科内通报以引起每位医护人员的重视。
认真组织科室人员讨论、分析,制定方案,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医患沟通以化解医疗纠纷隐患,若科内处理不力,隐患进一步加重,则预警级别上升为二级预警。
(二)二级预警处理方案:医护人员发现预警情况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或护士长。
科主任、护士长接到预警报告后,应在6小时内上报相应职能部门备案。
科室立即讨论、分析,制定消除隐患的方案、实施办法、并确立责任人力争化解医疗纠纷隐患,及时将处理情况上报相应主管科室。
若科内处理不力,隐患进一步加重,则预医疗纠纷预警管理制度警级别上升为一级预警。
(三)一级预警处理方案:科室发现预警情况后,科主任、护士长立即上报相应主管部门(护理问题上报护理部,住院病人上报医务处,节假日及休息时间上报行政总值班及分管院长)。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明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保护医疗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规范医疗行为,维护医疗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坚持以下原则:(一)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知识产权,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预防和化解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四)推行责任制,明确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和评价。
(五)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构,及时处理医疗纠纷,确保纠纷得到合理解决。
第二章预防医疗纠纷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疗纠纷预防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强化患者教育和沟通技巧的培养。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完善医疗技术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医疗活动,加强医疗质量评估,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医疗纠纷的苗头,采取措施予以化解。
第七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循医德,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患者的隐私,恪守职业道德,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第三章医疗纠纷处理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构,明确处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第九条患者对医疗行为有异议的,应当向医疗机构提出投诉。
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受理投诉,并依法调查处理。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制,通过调解解决医疗纠纷。
第十一条医疗纠纷无法通过调解解决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
第十二条对于医疗纠纷的调解、仲裁和诉讼,应当依法处理,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附则第十三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附件1:医疗纠纷预防工作制度模板附件2:医疗纠纷调解机制操作规程附件3:医疗纠纷仲裁程序规定附件4:医疗纠纷诉讼程序规定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务人员:指在医疗机构中从事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行为,维护医患关系稳定,防止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障患者合法权益,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权;(二)强化医疗安全责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三)注重医患沟通,化解矛盾纠纷;(四)依法维护和调解医疗纠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五)平等参与、主动化解,维护医患和谐关系。
第二章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第三条医疗纠纷预防(一)加强医疗质量控制,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和医疗技术水平;(二)完善知情同意制度,保障患者知情权和自主权;(三)建立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纠纷隐患;(四)加强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五)优化医疗纠纷调解机构,提高调解效能;(六)加强医疗纠纷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医疗素养。
第四条医疗纠纷处理(一)协商解决;(二)调解解决;(三)仲裁解决;(四)行政处理;(五)司法解决。
第五条医疗纠纷处理机构(一)设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二)设立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三)设立医疗纠纷处理机构;(四)建立医疗纠纷预警监测机构。
第六条医疗纠纷处理程序(一)受理医疗纠纷申请;(二)组织调查和调解;(三)制定调解意见书;(四)履行调解协议;(五)执行调解监督。
第七条医疗纠纷处理的权利和义务(一)患者的权利和义务;(二)医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三)医疗纠纷处理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第八条医疗纠纷责任追究(一)追究医务人员的责任;(二)追究医疗机构的责任;(三)追究监管机构的责任;(四)追究法律责任。
第九条医疗纠纷赔偿(一)依法赔偿;(二)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三)设立医疗赔偿基金。
第十章附则第十条本条例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在医疗活动中发生的过错责任纠纷。
第十一条本条例自【生效日期】起施行。
附件列表:1.《医疗纠纷处理法》2.《医疗纠纷调解协议书范本》3.《医疗纠纷仲裁裁决书范本》4.《医疗纠纷处理机构设立管理办法》法律名词注释:1. 医患关系稳定:指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和谐、互信的关系。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五篇)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医疗风险预警、控制和追溯制度为了进一步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缺陷、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发生和因此而产生的医疗投诉及医疗纠纷,结合本院实际,制订如下医疗风险预警、控制和追溯制度。
一、医疗风险警示范围在实施诊断、治疗过程中,发生任何“作为”与“____”的医疗事件,无论患者与家属有无投诉,都是医疗风险的警示范围。
医疗风险警示分级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医疗风险的缺陷性质、程度,将医疗风险警示分为三级。
一级医疗风险警示1、未及时完成入院首次病程记录、病历、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前记录(术前诊断)、术后记录;未及时签订各种重要的医患协议书及书写影响病案内涵质量的重要医疗文献内容;2、未及时查房,连续两次以上,患者有投诉,但未发生医疗缺陷后果(以下简称后果);3、在诊疗过程中,有一定缺陷,但无后果;4、各种医疗操作不当或不成功,患者投诉但无后果;5、其他未引起后果,但有患者投诉的诊疗行为。
二级医疗风险警示1、超过____小时未完成住院病历、首次病程记录、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后记录等重要医疗文件,或超过____小时未补记抢救记录,可能酿成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投诉;2、非特殊、疑难病人,未及时确诊(超过____小时)或未及时确定与更正、补充治疗方案,延误治疗,造成患者投诉;3、三级查房不及时,特别是上级医师查房不及时,造成患者投诉;4、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鉴定或法院判决虽未构成医疗事故,但有一定的过失或差错;5、一年内,被二次一级医疗风险警示。
三级医疗风险警示1、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或人民法院判决为医疗事故;2、由于各种“____”因素,酿成医疗纠纷,责任人过失严重,虽未认定医疗事故,但影响恶劣,造成医院声誉的损害;3、由于责任人的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患者经济补偿的;4、一年内,二次被二级医疗风险警示。
二、医疗风险控制制度各临床科室应严格执行核心制度中的“三三五五”医疗安全制度:(一)三看制度1、手术患者床头看对于手术患者,主管医师应当在床头查看术后生命体征和恢复情况,及时根据患者病情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将病情变化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
预警医疗纠纷制度
预警医疗纠纷制度一、目的为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特制定本预警医疗纠纷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医疗服务活动。
三、预警机制1. 建立医疗纠纷预警小组,由医务、护理、法律顾问等部门组成。
2. 定期对医疗服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医疗纠纷风险点。
3. 制定医疗纠纷风险清单,明确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预警流程1. 医疗纠纷预警小组负责收集、分析医疗纠纷相关信息。
2. 一旦发现潜在医疗纠纷,立即启动预警机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3. 各部门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强医患沟通、调整治疗方案等。
五、预防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2. 完善医疗记录,确保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加强医患沟通,确保患者充分了解病情、治疗方案及可能的风险。
4. 建立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响应患者诉求。
六、纠纷处理1.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立即启动纠纷处理程序。
2. 由医疗纠纷预警小组负责调查、分析纠纷原因,提出处理建议。
3. 根据纠纷性质,采取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
七、责任追究1. 对于因医务人员疏忽、违规操作等导致的医疗纠纷,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 对于因预警机制执行不力导致的医疗纠纷,追究相关管理人员责任。
八、监督与改进1. 定期对预警医疗纠纷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根据监督检查结果,不断完善预警医疗纠纷制度。
九、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疗机构所有。
十、修订记录1. 制度修订日期:xxxx年xx月xx日。
2. 修订内容:(具体修订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纠纷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应坚持以下原则:(一)尊重患者权益,保障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二)预防为主,以纠纷预防和调解为核心;(三)依法处理,维护司法公正;(四)责任明确,分工协作。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务人员和患者、患者家属之间因医疗行为发生争议而引起的非诉争议,包括但不限于医疗事故、医疗合同纠纷、医疗费用纠纷等。
第二章医疗纠纷预防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医疗风险,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准确地报告医疗事故,对医疗事故进行认真调查和处理,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加强患者知情权保护,充分告知患者有关医疗行为的风险和可能的后果,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进行相应医疗操作。
第三章医疗纠纷处理第八条医疗纠纷处理应首先采取协商、调解的方式解决争议。
对于无法通过协商、调解解决的,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提起诉讼。
第九条协商和调解应以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保证各方合法权益的平衡,切实解决医疗纠纷。
第十条医疗纠纷的协商和调解可以由医疗机构、医事管理部门、仲裁机构等进行,也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调解。
第十一条协商和调解的结果应当以书面形式记录,并由各方当事人签署确认。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医疗义务,保护患者合法权益,如有违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患者和患者家属应当依法履行医疗合同,如有违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对于涉嫌医疗事故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启动医疗事故鉴定程序,并依法进行相应的赔偿。
预防、排查、调解医疗纠纷工作制度
预防、排查、调解医疗纠纷工作制度棋盘井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化解医患矛盾和预防、排查、调解医疗纠纷的工作制度一、建立医患纠纷调解小组。
组长:XXX社区主任副组长:XXX社区副主任成员:XXXXXX职责是:1.调处化解医患矛盾,做到小纠纷不出院;2.及时排查发现纠纷隐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并在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二、健全和完善医患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建立医患纠纷接待受理、定期排查、重大医患纠纷快报和预防激化、医患纠纷集中调处、医患纠纷定期分析和回访工作制度,健全医患纠纷排查调处目标管理考核、医患纠纷分级预警以及医患纠纷排查调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医患纠纷调解工作机制规范运行。
三、工作制度1.接待受理制度(1)热情接待群众来访,耐心解答群众咨询,详细记录来访群众的相关请求;(2)及时受理群众来电、来函、来访,认真对待每一起调解申请,认真听取当事人陈述;1(3)详细记录当事人基本情况、纠纷事由及请求;(4)对重大疑难医患纠纷,采取边受理、边调处、边报告的原则,及时做好缓解和稳定工作,防止纠纷激化。
2.排查制度(1)重大节假日和政治活动期间开展医患纠纷集中排查;(2)对排查出的医患纠纷,按照易激化的程度进行梳理、分析,及时进行调处;(3)对易发医患纠纷的重点人员、重点岗位和重点部门,加强防范和监督力度,密切注意动态,及时消除医患纠纷隐患;(4)医患纠纷排查情况要及时做好详细记实,并归档备查。
3.重大医患纠纷快报和防备激化制度(1)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重大医患纠纷:①影响社会不乱,牵涉党政领导较多精力的医患纠纷;②可能导致突发性事件或激化为刑事案件的医患纠纷;③涉及人数较多,容易引发群体性上访闹事的医患纠纷;④严重干扰医院一般秩序的疑问庞大医患纠纷;⑤可能危及国家公共安全的医患纠纷线索和苗头;⑥自杀等其他有可能激化的医患纠纷。
(2)调解小组在获悉上述重大医患纠纷时,应立刻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医疗纠纷防范预警与处理规定
医疗纠纷防范预警与处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行为,加强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患者。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四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遵守医疗职业道德,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
第二章医疗纠纷的预防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服务意识,树立法律观念,确保医疗安全。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院科两级质量控制,分析总结院内外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疗质量。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病历及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并加强管理,确保病历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实施知情同意,明确医疗服务合同的目的、疾病发展转归过程、医疗服务的损害特性以及医疗服务合同履行的风险,保障患者的知情权。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风险的评估和控制,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医疗服务透明度,增进患者对医疗服务的理解和信任。
第三章医疗纠纷的处理第十一条发生医疗纠纷后,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启动医疗纠纷处理程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纠纷扩大。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核实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责任,与患者进行沟通,寻求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疗纠纷的性质和具体情况,采取调解、协商、法律途径等方式处理医疗纠纷。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信息报告制度,及时报告医疗纠纷的发生和处理情况,提高医疗纠纷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纠纷处理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及时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预防类似纠纷的再次发生。
医疗纠纷风险识别与预警制度
医疗纠纷风险识别与预警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医院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提高医院医疗纠纷处理本领,特编制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医院实际情况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医疗事故的风险识别和预警工作。
第三条定义1.医疗纠纷:指患者或其家属对医疗行为产生异议,并要求解决的事件。
2.医疗风险:指医疗行为或医疗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的因素,包含但不限于医疗事故、医疗过错、医疗纠纷等。
3.风险识别:指对医疗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4.预警制度: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提前感知、预警和防备医疗风险的制度。
第二章医疗风险识别第四条分类和等级划分1.医院应依据实际情况,对医疗风险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
重要分为常见风险、重点风险和特殊风险,依照风险严重程度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2.常见风险:指日常医疗工作中显现较为常见的风险,对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造成的危害一般较小。
3.重点风险:指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重点伤残或引发大规模医疗纠纷的风险。
4.特殊风险:指具有特殊性质或特殊条件的医疗风险,如医疗器械使用风险、医疗药品风险等。
第五条风险评估1.医院应订立风险评估标准和方法,对医疗风险进行评估和量化。
2.风险评估应考虑医院的规模、人员结构、设备情形、患者情况等因素,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六条风险记录和报告1.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记录和报告制度,对医疗风险进行记录和统计,并及时进行分析和报告。
2.风险记录和报告应包含风险类型、风险等级、影响范围、原因分析、掌控措施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看法和建议。
第七条风险分析和研判1.医院应成立风险分析和研判专家组,负责对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和研判。
2.风险分析和研判专家组应具备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能够准确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3.风险分析和研判结果应及时上报给医院管理层,并提出相应的处理看法和建议。
第三章医疗纠纷预警第八条预警指标和指标体系1.医院应依据风险识别和评估结果,建立医疗纠纷预警指标和指标体系。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疗安全预警制度是指对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医疗风险进行预警、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第三条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目标是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医疗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第二章预警机制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安全预警机制,包括预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等环节。
第六条预警信息的收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医疗投诉等医疗安全事件;(二)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故障等医疗风险事件;(三)医疗质量指标异常波动;(四)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五)其他可能影响医疗安全的信息。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收集到的预警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确定预警级别,并制定相应的预警响应措施。
第八条预警级别分为一般预警、较重预警和严重预警。
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将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人员,确保预警响应措施的落实。
第三章预警响应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预警响应措施,防止医疗风险的发生和扩大。
第十一条一般预警响应措施包括:(一)加强医疗安全培训和教育;(二)完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三)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十二条较重预警响应措施包括:(一)开展医疗安全专项检查;(二)加强医疗风险防范;(三)落实医疗安全整改措施;(四)提高医疗安全意识。
第十三条严重预警响应措施包括:(一)立即停止存在医疗风险的医疗服务;(二)启动应急预案;(三)组织专家进行调查和分析;(四)制定医疗安全整改方案。
第四章监督与考核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安全预警制度的监督与考核机制,确保预警机制的有效运行。
医疗纠纷预警和预防制度
医疗纠纷预警和防备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了防备和处理医疗纠纷,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合法权益,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包含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技术人员。
第二章医疗纠纷防备第三条医院将建立定期的医疗纠纷防备培训机制。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员医疗纠纷防备培训,包含医疗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新员工入职时也应接受相关培训。
第四条医院将依据实际情况,订立和完善患者权益保护制度,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此制度,确保患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隐私权。
第五条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供应恰当的医疗服务,并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实施相关诊疗操作。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应明确及时、有效。
第六条医院将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医务人员按规定操作,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医务人员应全程记录患者的诊疗信息和治疗过程,确保患者病历的完整和真实性。
医院将建立规范的处方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在开具处方时应遵守规定的操作规程,减少因药物使用导致的医疗纠纷风险。
医生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形,合理开具处方,并认真记录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八条医院将保证医疗设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疗设备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
医务人员使用医疗设备时应依照操作规程进行,并妥当保管和使用设备,减少设备使用欠妥引发的医疗纠纷。
第九条医院将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质量评价制度,依据医疗质量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及时跟进改进情况。
医务人员应乐观参加医疗质量评价活动,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改进医疗服务。
第三章医疗纠纷预警第十条医院将建立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医疗纠纷风险。
医务人员应自动向医疗纠纷预警机制报告可能存在的医疗纠纷风险,并搭配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十一条医院将定期进行全员医疗纠纷风险评估,识别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防备措施。
医院医疗纠纷分级预警制度
医院医疗纠纷分级预警制度医疗纠纷预警内容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发现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诊疗、护理、服务态度等〉存在异议,或医疗、护理工作存在某些缺陷,以及某些医疗的特定情况,有可能演变为医疗纠纷时,必须发出医疗纠纷预警。
科室必须高度重视,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对医疗隐患进行分析(一级预警由医务科组织),制定方案,专人负责,在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医患沟通,力争化解、消除医疗纠纷隐患。
1.医疗纠纷预警分级依据医疗纠纷预警级别表示演变成医疗纠纷的可能性大小和严重程度。
分级依据如下:1.1纠纷的可能性;1.2纠纷的严重程度;1.3科室内是否可以解决;1.4后果严重程度。
2.医疗纠纷预警级别2.1三级预警:隐患较轻,可以解决;2.2二级预警:隐患较重,可能解决;2.3一级预警:隐患严重,难以解决;3.医疗纠纷预警级别内容3.1三级预警医疗纠纷的隐患严重程度较轻,有演变成纠纷的可能性,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问题可以解决,若演变成医疗纠纷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3.1.1需报三级预警的情况:如病人正常死亡、出现并发症、病情发生重大变化、病危、重大手术、创新技术、重大抢救;医护工作中不存在缺陷,但病人及家属对医院的工作有不理解或不满的预兆(包括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以及后勤、检验、收费等方面的问题);有演变为纠纷的可能性的。
3.1.2三级预警实施方案医务人员发现预警情况,立即报告科主任及护士长。
科主任、护士长应马上了解情况,在科内通报以引起每位同志的重视。
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医患沟通,以化解医疗纠纷隐患。
若科内处理不利,隐患进一步加重,则预警级别上升为二级。
3.2二级预警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较重,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有可能得到解决,若演变成医疗纠纷可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
3.2.1需报二级预警的情况:病人死亡(猝死)原因不明、出现较重的并发症、病情突然恶化等情况,医护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缺陷、病人及家属有不满的表现等。
医疗纠纷防控培训与预警制度
医疗纠纷防控培训与预警制度一、总则为自动防备和及时应对医疗纠纷,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本医院订立了医疗纠纷防控培训与预警制度。
本制度旨在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和纠纷防控本领培养,提高纠纷预警和解决本领,确保医疗过程的合法合规进行。
二、培训内容1. 法律法规培训医院将定期组织法律法规培训,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和权益;•患者的权益保护与医疗纠纷处理;•医疗事故认定与赔偿制度;•医疗行为伦理规范;•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等。
2. 纠纷预警机制培训医院将组织纠纷预警机制培训,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安全风险识别与监测;•风险评估与掌控;•纠纷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法;•纠纷处理程序与原则;•合理应对投诉与举报等。
3. 沟通与协商培训医院将组织沟通与协商培训,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医患沟通技巧与方法;•冲突管理与疏导;•危机处理与谈判技巧;•示好和致歉的原则与方法;•合作共赢的沟通模式等。
三、培训对象本医院全部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均为培训对象,包含但不限于医生、护士、行政人员、药师、技术人员等。
四、培训形式1. 讲座培训以专家、律师、法务等相关人员为主讲,通过讲座形式向医务人员教授相关知识和技巧。
2. 实践培训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模拟纠纷案例的解决,提升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对纠纷的本领。
3. 自学培训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方式供应自学资料,鼓舞医务人员自动学习医疗纠纷防控知识。
五、培训计划1. 订立年度培训计划医院将依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订立每年的医疗纠纷防控培训计划,并在年初公布。
2. 培训计划内容医院将依据医务人员的职称、岗位需求、工作性质等因素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定期培训医院将定期组织培训活动,确保全体医务人员能够参加其中。
4. 集中培训医院将利用节假日或空闲时间,组织集中培训,提高培训的效果。
5. 现场培训医院将组织现场培训,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模拟训练,加添培训的实践性。
医疗纠纷预警与处理制度
医疗纠纷预警与处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内部工作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合法权益,防备和妥当处理医疗纠纷,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医疗服务机构和相关医务人员,包含住院部门、门诊部门、急诊科、手术室、检验科、影像科等。
全部医务人员必需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第三条医院将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警与处理机制,乐观防备医疗纠纷的发生,及时解决和妥当处理已发生的医疗纠纷,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第二章医疗纠纷预警第四条医院将建立医疗纠纷预警制度,通过信息系统记录和分析患者投诉、医疗过错、不良事件等相关数据,及时预警潜在的医疗纠纷。
第五条医疗纠纷预警机构由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和法务部门负责,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与评估医疗风险和潜在纠纷。
第六条医疗纠纷预警机构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及时采取矫正措施,以防备医疗纠纷的发生,并对相应责任人进行追责。
第七条医院将建立医务人员培训制度,加强医疗纠纷预警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防范和纠纷解决本领。
第三章医疗纠纷处理程序第八条本医院将建立医疗纠纷处理程序,明确纠纷处理的程序和责任。
第九条患者及家属发现或提出医疗纠纷时,首先应在患者服务中心填写医疗纠纷申诉表,并供应相关证据料子。
第十条患者服务中心将受理并登记患者的医疗纠纷申诉,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
第十一条调查结果应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调查报告,报告应明确纠纷的事实、责任人和处理看法。
第十二条患者服务中心应将调查报告及时送实现涉及人员,并组织相关部门依照报告中的处理看法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涉及人员对调查报告有异议的,可在五个工作日内向医院纠纷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
第十四条医院纠纷处理委员会将对申诉进行重新调查,并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出具重新调查报告。
第十五条医院纠纷处理委员会的决议是终审决议,对医院内部有关责任的追究具有管束力。
第十六条医院将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为患者和医务人员供应调解服务,促进纠纷的和解。
预防和调处医患纠纷工作制度(5篇)
预防和调处医患纠纷工作制度一、工作原则(一)属地管理。
按照行政区划,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工作由乡综治委____实施。
(二)部门联动。
根据部门职能,医患纠纷的预防和处理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协作配合。
(三)预防为主。
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最大限度减少医患纠纷,最大限度防止医患纠纷激化。
(四)教育疏导。
处理医患纠纷过程中,坚持教育疏导为主,引导医患双方通过正当渠道和合法途径解决问题。
(五)重在调处。
坚持实事求是,查清事实,准确定性,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明确调处责任,及时化解纠纷。
(六)依法处置。
对医患纠纷引发的刑事、治安案件和____,依据法律法规及时果断处置。
二、预防措施(一)乡卫生院要教育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
(二)乡卫生院应加强对医疗价格的管理,督促各基层卫生所建立完善医疗费用一日清单制和查询制度,严禁乱收费,杜绝不合理收费。
(三)卫生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管,严格人员、技术、设备等服务要素准入,严禁无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医疗技术服务,从源头上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四)乡卫生院和卫生所应强化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和廉洁行医教育,健全监督机制,畅通患者____渠道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
三、处理程序(一)医患双方当场封存所有与纠纷有关的医疗文书和现场实物,并由医疗机构妥善保管。
(二)医方必须严肃认真核查患者质疑的问题,并及时口头或书面向患方通报核查结果。
(三)医院负责人必须在____小时内赶赴现场,面对面地听取患方诉求,认真解释患方的质疑,明确告知解决纠纷的途径。
(四)医院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办公室必须在____小时内将发生的纠纷处理情况报告县医患纠纷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可能引发刑事、治安案件或____的纠纷,同时通报乡综治委和派出所。
(五)协商处理不成的,特提卫生行政部门调处,对调处结果仍不满意的,根据患方意愿,转请医疗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调解,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安全,维护医患关系稳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二)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三)完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水平;(四)加强医疗纠纷预警和处理机制建设。
第三条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应当坚持防范为主,处理为辅,以预防为重点,以化解为目标。
第二章医疗纠纷预防工作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健全医疗纠纷预防制度,明确各类医疗纠纷风险点,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严格执行相关规范,防止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的发生。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渠道。
及时透露医疗信息,解答患者疑问,减少误解和纠纷的发生。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考核和奖惩制度,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健全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和反馈医疗纠纷信息,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三章医疗纠纷处理程序第九条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责任追究,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医务人员是专业人士,也有权享受法律保护。
第十条患者对医疗机构的责任追究,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医疗机构是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应当履行其法定职责。
第十一条医疗纠纷应当及时调解,通过协商和调解解决纠纷。
如无法通过协商和调解解决,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第十二条对于存在医疗事故的情况,应当及时启动医疗事故应急预案,做好伤员抢救和善后工作。
第十三条医疗纠纷处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处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提高处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处理水平。
第四章附件所涉及附件如下:附件一:医疗纠纷预防制度范本附件二: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建设指南附件三:医疗纠纷处理流程示意图第五章法律名词及注释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在医疗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包括医疗差错和医疗过失。
医疗纠纷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医疗纠纷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在医疗服务中,纠纷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由于医疗纠纷的发生往往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问题,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医疗纠纷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医疗纠纷的风险评估1.患者信息采集与分析为了进行医疗纠纷的风险评估,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
这些信息包括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疾病诊断和治疗情况、用药史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初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潜在的高风险因素。
2.医疗操作风险评估医疗操作是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环节。
对医疗操作的风险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这包括医疗机构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进行评估和培训,以及监测医疗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3.医疗设备风险评估医疗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也是医疗纠纷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疗机构需要对医疗设备进行风险评估,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需要建立设备维护和保养的制度,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医疗纠纷的预警机制1.早期发现与报告建立一个早期发现和报告的机制对于预警医疗纠纷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一个监测系统,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监测和分析。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标准化操作与流程为了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风险,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的操作与流程。
这包括制定治疗方案、手术操作指南、用药管理等。
通过标准化的操作与流程,可以降低医疗操作的风险,并提高医疗质量。
3.患者参与与知情权保障在医疗纠纷预警机制中,患者的参与和知情权的保障也十分重要。
医疗机构应积极推行患者参与制度,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情况和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同时,还应加强患者的权益保护,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三、解决医疗纠纷的方案1.建立独立的调解机构在医疗纠纷发生后,及时解决纠纷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立一个独立的调解机构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
医疗纠纷预警制度
医疗纠纷预警制度医疗纠纷是医疗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若不及时解决,不仅会对医疗行业的形象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会对患者产生极大的困扰甚至伤害。
为了及时预警医疗纠纷,保障救治患者的权益和安全,推出了“医疗纠纷预警制度”。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医疗纠纷预警制度的意义、作用和实施方法。
一、医疗纠纷预警制度的意义1. 保障患者权益医疗纠纷预警制度的推出,可以有效预警医疗行业存在的纠纷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事故,进而保护患者的健康和权益。
2. 促进医疗行业规范化发展医疗纠纷预警机制的推出,需要医疗行业各方共同参与,规范医疗行业从源头上做好患者的预警工作。
促进医疗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建立和完善医疗行业道德规范。
3. 促进治理医疗行业的部门更加有序地推进其工作通过医疗纠纷预警制度的实施,监管部门可以及时获得相关的信息,加大对医疗行业的监管力度,提高医疗行业的安全和合理性水平。
二、医疗纠纷预警制度的作用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及时预警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各方面在充分分析和总结后可以积极采取措施,调整医疗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服务质量,并对患者的医疗需求加以满足。
2. 有效控制医疗纠纷的发生通过设立医疗纠纷的预警制度,医疗机构和医生能够更好地关注医疗过程中的风险,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与治疗方案不适应的问题,有效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3. 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对于一次医疗纠纷事件,不仅要对患者进行赔偿,还应当给患者一个满意的说法。
通过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医生及时公布医疗纠纷信息,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诚信度,进而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
三、医疗纠纷预警制度的实施方法1. 制定标准法规各医疗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等应对医疗纠纷的预警、报告与解决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法规,详细规定规范化的预警流程和预警机制,并建立成熟的和有效的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
2. 提高医生和医疗机构质量控制意识除了标准法规的制定,各医疗机构更应积极培训医务人员的技能,提高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风险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控制意识。
医疗纠纷三级预警方案
医疗纠纷三级预警方案一、前言医疗纠纷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严重影响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也严重损害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和权益。
因此,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纠纷预警和处理机制,及时掌握纠纷的发生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有效减少纠纷的发生,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
二、医疗纠纷三级预警方案的必要性1. 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三级医疗纠纷预警方案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及时掌握疾病治疗和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纠纷类型、危险因素和频率,从而迅速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2.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医疗纠纷三级预警方案可帮助医疗机构在掌握纠纷信息的同时,主动采取改进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3. 使医护人员更加重视医疗纠纷医疗纠纷三级预警方案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建立起安全监控和敏感性意识,更加重视医疗纠纷,并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模式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医疗纠纷三级预警方案的组成1. 纠纷预警制度建立医疗纠纷预警制度,对医疗纠纷进行分类和等级化,区分不同的危险程度和预警等级。
不同的纠纷等级设置不同的预警值和预警周期,做到精准预警,及时掌握纠纷的发生情况。
2. 纠纷信息收集和监控系统建立完善的纠纷信息收集和监控系统,管理医疗纠纷信息,通过数字化处理和分析,形成可视化、可查询、可追踪的信息平台,方便纠纷信息的汇集、反馈和处理。
3. 纠纷风险评估和分析收集和汇总纠纷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研究和识别纠纷危险因素和发生原因,形成针对性的预警报告和对策建议,方便医疗机构合理应对纠纷风险。
4. 纠纷应对机制建立医疗纠纷应对机制,制定纠纷应对流程和工作步骤,明确各岗位职责,建立协作机制,形成紧急应对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5. 纠纷善后处置制度建立医疗纠纷善后处理制度,明确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在医疗纠纷发生后的处理流程和标准,保障患者权益的同时也保障医护人员的工作权益,减少医疗纠纷的再次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纠纷预警制度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在纠纷发生之前解决纠纷隐患,实行以下医疗纠纷预警方案。
1.医疗纠纷预警内容
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发现病人及家属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诊疗、护理、服务态度等)存在异议,或医疗工作存在某些缺陷,以及某些医疗的特定情况,有可能演变为医疗纠纷时,必须发出医疗纠纷预警。
科室必须高度重视,组织(一级预警由相应主管部门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对医疗隐患进行分析,制定方案,专人负责,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医患沟通,力争化解医疗纠纷隐患。
2.医疗纠纷预警级别
医疗纠纷预警级别表示演变成医疗纠纷的可能性大小和严重程度。
分级的依据: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演变成纠纷的可能性;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是否可以解决;若演变成医疗纠纷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2.1三级预警: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较轻,有演变成纠纷的可能性,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问题可以解决,若演变成纠纷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2.2二级预警: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较重,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有可能得到解决,若演变成医疗纠纷可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
2.3一级预警:医疗纠纷隐患严重,极有可能演变成严重的医疗纠纷,即使经科室全力解释协调问题仍将难以解决,隐患所涉及的医疗缺陷明显,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3.医疗纠纷预警实施方案
3.1三级预警:医务人员发现预警情况,立即报告科主任及护士长。
科主任、护士长应马上了解情况,在科内通报以引起每位同志的重视。
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医患沟通,以化解医疗纠纷隐患。
若科内处理不力,隐患进一步加重,则预警级别上升。
需报三级预警的情况:如病人正常死亡、出现并发症、病情发生重大变化、病危、重大手术、创新手术、重大抢救、药品的严重毒副反应、并发症及其它意外等;医护工作中不存在缺陷,但病人及家属对医院的工作有不理解或不满的预兆(包括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以及后勤、检验、收费等方面的问题);有演变为纠纷的可能性的。
3.2二级预警:医务人员发现预警情况,立即报告科主任及护士长。
科主任、护士长接到预警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上报相应主管部门备案(门诊科室上报门诊部,护理问题上报护理部,住院病人上报医疗安全管理科)。
科室立即制定消除隐患的方案、实施办法、明确主管人,力争化解医疗纠纷隐患,并随时将处理情况汇报。
若科内处理不力,隐患进一步加重,则预警级别上升为一级预警。
需报二级预警的情况:病人死亡(猝死)原因不明、出现较重的并发症、病情突然恶化等情况,医护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病人及家属有不满的表现等。
演变为纠纷的可能性较大,一旦演变为纠纷处理的难度较大。
3.3一级预警:科室发现预警情况,科主任、护士长立即上报相应主管部门(节假日及休息时间上报行政值班室)。
相应主管部门立即派人与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人员共同讨论制定消除隐患的方案,并上报分管院长。
在积极消除隐患的同时,争取把握一旦转为医疗纠纷时处理的主动权。
需报一级预警的情况:医护工作中存在明显的缺陷导致病人死亡、残疾、严重的并发症、病人及家属有极度不满的表现甚至威胁、极有可能演变为医疗纠纷。
3.4科室建立医疗纠纷预警登记本,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龄、住院号、住址、工作单位、电话、本院联系人、诊断、主要诊疗方案、主管医护人员、预警内容、与隐患相关的医护人员、上报人、处理经过、结果。
3.5科室建立医疗纠纷隐患预警零通报制度。
医护人员每日查房交班时,必须将医疗纠纷隐患情况作为交班内容向科主任、护士长、上级主管医师报告。
3.6须上报相应主管部门的一级预警、二级预警一般采取书面材料的形式上报,如情况紧急可以口头上报,但事后必须补充书面材料。
3.7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要建立医疗纠纷预警登记本。
定期检查科室的医疗隐患预警的落实情况,并作为科室工作考察的重要内容。
同时督导出现医疗纠纷预警的科室分析原因,制订整改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8未发出预警,科室不积极处理隐患,演变为医疗纠纷的科室,医院将严肃处理。
对发出预警,科室积极处理隐患,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在纠纷发生之前解决纠纷隐患,实行以下医疗纠纷预警方案。
1.医疗纠纷预警内容
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发现病人及家属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诊疗、护理、服务态度等)存在异议,或医疗工作存在某些缺陷,以及某些医疗的特定情况,有可能演变为医疗纠纷时,必须发出医疗纠纷预警。
科室必须高度重视,组织(一级预警由相应主管部门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对医疗隐患进行分析,制定方案,专人负责,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医患沟通,力争化解医疗纠纷隐患。
2.医疗纠纷预警级别
医疗纠纷预警级别表示演变成医疗纠纷的可能性大小和严重程度。
分级的依据: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演变成纠纷的可能性;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是否可以解决;若演变成医疗纠纷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2.1三级预警: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较轻,有演变成纠纷的可能性,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问题可以解决,若演变成纠纷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2.2二级预警: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较重,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有可能得到解决,若演变成医疗纠纷可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
2.3一级预警:医疗纠纷隐患严重,极有可能演变成严重的医疗纠纷,即使经科室全力解释协调问题仍将难以解决,隐患所涉及的医疗缺陷明显,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3.医疗纠纷预警实施方案
3.1三级预警:医务人员发现预警情况,立即报告科主任及护士长。
科主任、护士长应马上了解情况,在科内通报以引起每位同志的重视。
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医患沟通,以化解医疗纠纷隐患。
若科内处理不力,隐患进一步加重,则预警级别上升。
需报三级预警的情况:如病人正常死亡、出现并发症、病情发生重大变化、病危、重大手术、创新手术、重大抢救、药品的严重毒副反应、并发症及其它意外等;医护工作中不存在缺陷,但病人及家属对医院的工作有不理解或不满的预兆(包括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以及后勤、检验、收费等方面的问题);有演变为纠纷的可能性的。
3.2二级预警:医务人员发现预警情况,立即报告科主任及护士长。
科主任、护士长接到预警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上报相应主管部门备案(门诊科室上报门诊部,护理问题上报护理部,住院病人上报医疗安全管理科)。
科室立即制定消除隐患的方案、实施办法、明确主管人,力争化解医疗纠纷隐患,并随时将处理情况汇报。
若科内处理不力,隐患进一步加重,则预警级别上升为一级预警。
需报二级预警的情况:病人死亡(猝死)原因不明、出现较重的并发症、病情突然恶化等情况,医护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病人及家属有不满的表现等。
演变为纠纷的可能性较大,一旦演变为纠纷处理的难度较大。
3.3一级预警:科室发现预警情况,科主任、护士长立即上报相应主管部门(节假日及休息时间上报行政值班室)。
相应主管部门立即派人与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人员共同讨论制定消除隐患的方案,并上报分管院长。
在积极消除隐患的同时,争取把握一旦转为医疗纠纷时处理的主动权。
需报一级预警的情况:医护工作中存在明显的缺陷导致病人死亡、残疾、严重的并发症、病人及家属有极度不满的表现甚至威胁、极有可能演变为医疗纠纷。
3.4科室建立医疗纠纷预警登记本,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龄、住院号、住址、工作单位、电话、本院联系人、诊断、主要诊疗方案、主管医护人员、预警内容、与隐患相关的医护人员、上报人、处理经过、结果。
3.5科室建立医疗纠纷隐患预警零通报制度。
医护人员每日查房交班时,必须将医疗纠纷隐患情况作为交班内容向科主任、护士长、上级主管医师报告。
3.6须上报相应主管部门的一级预警、二级预警一般采取书面材料的形式上报,如情况紧急可以口头上报,但事后必须补充书面材料。
3.7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要建立医疗纠纷预警登记本。
定期检查科室的医疗隐患预警的落实情况,并作为科室工作考察的重要内容。
同时督导出现医疗纠纷预警的科室分析原因,制订整改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8未发出预警,科室不积极处理隐患,演变为医疗纠纷的科室,医院将严肃处理。
对发出预警,科室积极处理隐患,
未演变未医疗纠纷的科室,医院不作处理。
3.9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督导出现医疗纠纷预警科室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10对于没有提前预警,而病人或家属直接投诉的医疗纠纷,若医疗纠纷导致医院经济损失,科室承担的部分将在医院的相应规定基础上增加5%;没有导致医院经济损失,但给医院的正常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的,对科室进行通报批评;虽提前预警,经努力未能消除隐患而出现纠纷,导致医院经济损失,科室承担的部分仍按医院的相应规定执行。
3.11主管部门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对科室上报的一级预警将定期进行公示,对频繁出现一级预警,且负有责任的科室将进行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