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运 天下》篇注释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天运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1)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
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
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
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
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
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
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惔寂漠(2),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
平易则恬惔矣。
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去知与故,循天之理。
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不思虚,不豫谋。
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其神纯粹,其魂不罢(3)。
虚无恬惔,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
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夫有干(4)越之剑者,柙(5)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
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
守而勿失,与神为一。
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兼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天运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1)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2),乘云气而养乎阴阳。
予口张而不能嗋(3),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4)见老聃。
老聃方将倨(5)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6)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
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7)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8)。
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9)也。
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10)而民不非也。
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11),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12)而始谁。
则人始有夭矣。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13),杀盗非杀;人自为种天运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其作始有伦(14),而今乎妇女(15),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
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16)山川之精,中隳四时之施。
其知憯于蛎虿(17)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18)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19)知其故矣,以奸(20)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21)之迹,一君无所钩用(22)。
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23)之相视,眸子不运(24)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
类(25)自为雌雄,故风化。
【国学典籍】《庄子》---天运
【国学典籍】《庄子》---天运天运·第一节天其运乎?地其处乎(1)?日月其争于所乎(2)?孰主张是(3)?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5)?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6)?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臼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7)?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8)?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惶(9),孰嘘吸是(10)?孰居无事而披拂是(11)?敢问何故?”巫咸祒曰(12):“来,吾语女。
天有六极五常(13),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九洛之事(14),治成德备,监照下土(15),天下戴之,此谓上皇(16)。
”【注释】(1)运:运行。
处:静止。
(2)争于所:争着返回各自处所。
(3)孰,谁。
主张:犹主宰。
(4)维纲:维系之意。
(5)推:推动。
(6)意,作抑,表推测。
机缄:意为天地日月运行或许受某种机关控制。
机,机关。
缄,封闭、关闭。
(7)隆:兴,指兴云。
施:降,指降雨。
(8)淫乐:古人把云雨视为阴阳交和而成,故言淫乐。
劝:勉励,助长。
(9)一东一西:一会儿吹向东,一会儿吹向西。
有上彷徨:又升上空中,盘旋环绕。
(10)嘘吸:吐气与吸气。
(11)披拂:鼓动,如鼓动风箱,使风吹出。
(12)巫咸祒(zhāo):虚拟人名。
他说不取。
(13)六极:四方上下之极。
五常:金木水火土五行。
(14)九洛:传说大禹治水时,有神龟出洛水,背上有书,称洛书。
上面载有九种治理天下之大法,即是《尚书·洪范》篇的九畴。
九洛即指此。
(15)监照下上:照临天下。
(16)上皇:至上之君,行无力而治的帝王。
【译文】天体在运行吗?大地在静止吗?日月在争着回到各自处所吗?谁主宰这些?谁维系这些?谁闲居无事推动而使其运行?或者是有机关控制使其不得已才这样的吗?或者是其运行起来而不能自行停止吗?云变成了雨吗?雨变成云吗?是谁在兴云降雨?桌谁闲居无事为享乐而助长此事吗?风从北方兴起,一会吹向东,一会吹向西,又上升空中盘旋环绕,是谁呼吸造成的吗?是谁闲居无事鼓动出来的吗?请问这些都是什么原因?”巫咸祒说:“来吧!我讲给你。
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天运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孔子西游于卫(1),颜渊问师金(2)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
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7)之而已。
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8)焉。
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
故伐树于宋,削迹(9)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
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10)。
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11)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
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彼未知夫无方之传(12),应物而不穷者也。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
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
故夫三皇(13)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14)于治。
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15)挽裂,尽去而后慊(16)。
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
故西施病心而矉(17)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
归亦捧心而矉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
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惜乎,而夫子其穷哉!”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18)见老聃。
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19),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20),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
然而不可者,无佗(21)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22)而不行。
《庄子·天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庄子·天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天其运乎①?地其处乎②?日月其争于所乎③?孰主张是④?孰维纲是⑤孰居无事推而行是⑥?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⑦?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⑧?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⑨?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⑩,孰嘘吸是⑪?孰居无事而披拂是⑫?敢问何故?”巫咸祒曰⑬:“来!吾语女⑭。
天有六极五常⑮,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九洛之事⑯,治成德备⑰,监照下土⑱,天下戴之⑲。
此谓上皇⑳。
”商太宰荡问仁于庄子㉑。
庄子曰:“虎狼,仁也。
”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㉒,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㉓。
”庄子曰:“至仁无亲。
”太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㉔,不爱则不孝。
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
夫至仁尚矣㉕,孝固不足以言之㉖。
此非过孝之言也㉗,不及孝之言也㉘。
夫南行者至于郢㉙,北面而不见冥山㉚,是何也?则去之远也㉛。
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㉜;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㉝,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㉞!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㉟。
故曰:至贵,国爵并焉㊱;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
是以道不渝㊲。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㊳:“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㊴,吾始闻之惧㊵,复闻之怠㊶,卒闻之而惑㊷,荡荡默默㊸,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㊹!吾奏之以人㊺,征之以天㊻;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㊼。
四时迭起㊽,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㊾;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㊿,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51〕;所常无穷〔52〕,而一不可待。
汝故惧也。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53〕。
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54〕;涂郤守神〔55〕,以物为量。
庄子天运原文及译文
庄子天运原文及译文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一篇章节叫做《天运》。
《天运》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人与天的关系以及宇宙运行的规律。
庄子认为,人类是生活在宇宙之中的一个微小存在,而宇宙运行的规律是由天命所决定的。
他认为,天命是宇宙中的一种力量,它是无可抗拒的,人类必须顺应天运的安排。
在庄子的理论中,天运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它不受人类的控制。
人类无法改变天运所带来的命运,只能顺应它的安排。
庄子提出了一个类似于命运论的观点,认为人类生活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都是无法逃避的。
他觉得人类应该接受这个事实,并从中找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庄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认为万物都有其本性和规律,而人类应该顺应这些规律来生活。
他以自然为师,主张人类要像自然一样无为而治,以达到心灵的自在和宁静。
庄子认为,只有顺应天运的安排,人类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庄子的《天运》一文,不仅仅是讨论人与天的关系,更是对人生观和宇宙观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下功利心和私欲,顺应天运,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这种思想对于人们追求内心平静和生活幸福有着深远的影响。
《庄子·天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庄子·天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展开全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①,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②。
古之所谓道术者③,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④?明何由出⑤”“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⑥。
”不离于宗⑦,谓之天人;不离于精⑧,谓之神人;不离于真⑨,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⑩,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⑪,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⑫,以参为验⑬,以稽为决⑭,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⑮;以事为常⑯,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⑰,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乎⑱!配神明,醇天地⑲,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⑳,系于末度㉑,六通四辟㉒,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其明而在数度者㉓,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㉔,《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㉕,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㉖。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㉗,一曲之士也㉘。
判天地之美㉙,析万物之理㉚,察古人之全㉛,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㉜。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㉝,郁而不发㉞,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㉟。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㊱,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㊲,古人之大体㊳,道术将为天下裂。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㊴,不晖于数度㊵,以绳墨自矫㊶,而备世之急。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釐闻其风而说之㊷。
为之大过㊸,已之大循㊹。
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
墨子氾爱兼利而非斗㊺,其道不怒。
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黄帝有《咸池》㊻,尧有《大章》㊼,舜有《大韶》㊽,禹有《大夏》㊾,汤有《大濩》㊿,文王有《辟雍》之乐〔51〕,武王、周公作《武》〔52〕。
庄子外篇《天运》
庄子外篇《天运》庄子外篇《天运》本篇根据表述的内容分成七个部分,分别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一、【原文】“天其运乎?地其处乎(1)?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2)?孰维纲是(3)?孰居无事推而行是(4)?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5)?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6)?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7)?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8),孰嘘吸是(9)?孰居无事而披拂是(10)?敢问何故?”巫咸祒曰(11):“来!吾语女。
天有六极五常(12),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九洛之事(13),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14)。
”【注释】(1)运:运转。
处:本义为中止;停止。
(2)所:指地方。
主张:主宰。
(3)维纲:维系,维持。
维,古代神话中的系地之绳。
纲,网上的总绳。
(4)居:处于。
(5)意者:推测,猜想。
机缄:机关开闭。
(6)隆:高起,升起,指云兴起。
施:散布,指下雨。
是:此,指代云与雨。
(7)淫乐:纵欲作乐。
劝:助成,助长。
(8)有:为“在”。
彷徨:指来回游动。
(9)嘘:吐气。
(10)披拂:摇荡,扇动。
(11)巫咸: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人物。
唐尧时人,以作筮著称;尧帝敬之为神巫,并封为良相。
祒:通“招”,打手势叫人。
(12)语:告诉。
女:通“汝”,你。
天:指天地。
六极:,指阴、阳、风、雨、晦、明。
即六气。
五常:指金、木、水、火、土;即五行。
(13)九洛:指九州。
(14)治:治理。
下土:指天下。
戴:爱戴。
之:指帝王。
上皇:上古帝王。
【译文】天是在运转吗?地是静止不动吗?日月交替出没是在争夺地方吗?谁在主宰着?谁在维系着?是谁在若无其事地推动运行着?也许它们有机关而出于不得已呢?也许是运转而不能自己停下来呢?是云成为雨水呢?还是雨水成为云呢?是谁在行云布雨?是谁在若无其事纵欲作乐而使这种样呢?风起于北方,一会儿西一会儿东,在天空中来回游动,是谁在呼吸造成的?还是谁在闲来无事煽动着?我斗胆地请教是什么缘故?”巫咸招手说:“来!我告诉你。
天其运乎 地其处乎 日月其争于所乎...天运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天其运乎?地其处乎(1)?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2)?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3)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4)?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5)?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巫咸祒曰(6):“来!吾语汝。
天有六极五常(7),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九洛(8)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9),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出处】本段属《庄子》·天运【注释】(1)天其运乎,地其处乎:运,运行。
处,静止。
(2)孰维纲是:维,维系。
纲,统领。
是,这些。
(3)意者:与“或者”同义。
(4)孰隆施是:隆,兴,指形成云。
施,指布雨。
(5)劝是:促成这种现象。
(6)巫咸祒:商代神巫,名祒。
(7)六极五常:六极,上下及东西南北四方。
五常:即五行,金、木、水、火、土。
(8)九洛:九州聚落。
一说:《洛书》九畴之事。
一、五行,二、五事,三、八政,四、五纪,五、皇极,六、三德,七、稽疑,八、庶征,九、五福六极。
(9)临照下土:光照人间。
【译文】“天在运转吗?地在静止吗?日月交替升空是在争夺居所吗?是谁在维系这些现象?是谁安居无事而推动这些现象的运行?恐怕有什么机关主宰着而不得已吧?恐怕是自行运转而无法停止吧?云层是为了降雨吗?雨水是在云层吗?是谁在兴云布雨呢?是谁在安居无事,过分求乐而促成这些现象?风从北方吹起,一会向西一会向东,在天空中来回彷徨,是谁吐纳气流造成了这种现象?是谁在安居无事吹动它而形成这些现象?请问是什么原因?”巫咸祒说:“来!我告诉你。
大自然存在着六极和五常。
帝王顺应它则天下太平,违背它则天下大乱。
九州的事务,应该使天下得到治理而道德完备,光照人间,天下的人都拥戴他,这就叫做上皇的治理。
”。
古人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天运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古人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墟(1),食于苟简(2)之田;立于不贷之圃。
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3)也。
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以富为是者,不能主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4),是天之戮民也。
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5),唯循大变无所湮(6)者为能用之。
故曰:正者,正也。
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7)。
”守故不变则失正矣。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穅眯目(8),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9),则通昔不寐矣(10)。
夫仁义憯然,乃愦吾心(11),乱莫大焉。
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12)!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出处】本段属《庄子》·天运【注释】(1)虚:同“墟”,境域。
(2)苟简:简朴。
(3)无出:没有耗费。
(4)以窥其所不休者:窥,窥视,指反省。
不休者:指无休止地追逐名利权势的人。
(5)正之器也:是端正人的手段。
(6)湮:寒滞。
(7)天门弗开矣:天门,犹言“灵府”。
(8)播穅眯目:飞扬的穅皮迷住眼睛。
(9)蚊虻噆肤:噆,叮咬。
(10)则通昔不寐矣:昔通“夕”。
(11)仁义憯然乃愦吾心:憯〔cǎn〕,同“惨”。
愦昏聩糊涂。
(12)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杰杰然,用力的样子。
建鼓:大鼓。
【译文】“古代的圣人,把仁看作是借路,把义看作是暂住。
他悠游于逍遥自在的境地,生活在简朴的田野,立身于不施给的园圃之中。
这样便能逍遥无为。
简朴,容易满足;不施,也就没有耗费。
古代的人把它称作是探求本真的遨游。
”“看重财富,就不会让利于人。
看重显赫,就不会让名于人。
看重权力,就不会放权于人。
这种人操持着这些,因唯恐失去,而提心吊胆。
庄子天下篇原文及注释
原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fán)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jìn)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道术将为天下裂。
不侈(chǐ)于后世,不靡(mí)于万物,不晖(huī)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釐(lí)闻其风而说之。
为之大过,已之大循。
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
生不歌,死无服。
墨子氾(fàn)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
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hù)》,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
《庄子·天运 天下》篇注释
注释来源:《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450-原文:七:“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㈠;以奸者七十二君㈡,论先王之道儿明周召㈢之迹,一君无所鉤㈣用。
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指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孔子谓老聃曰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其履哉!夫白鶂㈤之相视,眸子不运㈥而风化㈦;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㈧;类㈨自为雌雄,故风化。
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
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曰,复见月:“丘得之矣。
乌鹊孺㈩,鱼傅沫11,细要12者化,有弟而兄啼13。
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14!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注释】○一孰知其故矣:“孰”,同“熟”。
林云铭本作“熟”。
“故”,典故(林希逸说)。
○二以奸者七十二君:“奸者”杜威“干诸”。
干,求也。
诸,之于。
干诸,谓向某人求取俸禄。
“七十二君”,谓很多君主。
“七十二”,乃古人习用之虚数,如七十二钻(《外物》)、七十二行等。
严灵峰说:“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所历者:鲁、齐、宋、卫、陈、蔡流过,而所遇者,齐景公、鲁定公、鲁哀公而已。
其余史书莫详。
且春秋时只十二诸侯,亦无七十二国,其经所记为鲁十二君而已,似孔子未能见七十二君之多。
”○三周召:指周公、召公,都是武王的弟弟。
○四钩:取(《释文》)。
○五白鶂:水鸟的一种。
“鶂”,同“鷁”(海平按:两字都读如义),形同鸬鹚(读为卢辞),毛白色,能高飞,遇风不避。
前人画鷁像于船头,所以叫船头为“鷁头”。
马叙伦说:“‘鶂’,《御览》引作‘鷁’……。
《说文》‘鶂’下引《春秋传》曰:‘六鶂退飞。
’《左传》作‘鶂’,是其证。
”○六不运,定睛注视(宣颖《注》)。
○七风化:生物的意思。
郭象《注》:“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风化。
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天运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商太宰荡(1)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
”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
”庄子曰:“至仁无亲。
”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
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2)。
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于郢(3),北面而不见冥山(4),是何也?则去之远也。
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5),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太息(6)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故曰:至贵,国爵并(7)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8),名誉并焉。
是以道不渝。
”【出处】本段属《庄子》·天运【注释】(1)商大宰荡:商,指宋国。
宋乃殷商的后裔,所以称为商。
大宰:官职名。
荡,大宰的名字。
(2)不足以言之:不足以说明它。
(3)郢:楚国的都城。
(4)冥山:北边的山名,地处北极。
(5)德遗尧舜而不为也;遗,蔑视。
不为,无为,顺应自然。
指蔑视尧舜之德而顺应自然。
(6)大息:深深地叹息。
(7)并:弃除。
(8)愿:应作“显”,意为显荣。
宋国的大宰荡问仁于庄子。
庄子说:“虎和狼也有仁爱。
”荡又问:“这如何解释?”庄子说:“虎狼父子相互亲爱,为什么不是仁?”荡又说:“请问什么是最高境界的仁。
”庄子说:“最高境界的仁就是没有亲情。
”太宰荡说:“我听说过,没有亲情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孝。
说最高境界的仁是没有孝心,这样可以吗?”庄子说:“不是如此,至高境界的仁是值得尊崇的,孝本来就不足以说明它。
这并不是非孝的议论,而是与孝并无关联。
向南行走的人到了楚国的都城郢,向北看则看不见冥山。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相距太远。
所以说,用尊重来尽孝容易,用爱来尽孝就困难。
用爱来尽孝容易,用无我淡泊的态度对待双亲就难。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1),调之以自然之命...天运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1),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2);布挥(3)而不曳,幽昏而无声。
动于无方(4),居于窈冥(5);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6),不主常声。
世疑之,稽于圣人。
(7)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
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8)。
故有焱氏(9)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汝欲听之而无接(10)焉,而故惑也。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11)。
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12);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13)。
”【出处】本段属《庄子》·天运【注释】(1)无怠之声:无怠,不存在感情上的恐惧和松弛,即忘情我的境界。
(2)林乐而无形:林乐,众乐齐奏。
(3)布挥:乐声播散震扬。
(4)方:所在。
(5)窈冥:深远幽暗之境。
(6)行流散徙:像行云流水飘散流徙。
(7)稽于圣人:稽,查询。
(8)说〔yuè〕:喜悦、高兴。
(9)有焱氏:即神农氏。
(10)无接:无法衔接连贯。
(11)崇:祸患。
(12)遁:心情松弛,恐惧消除。
(13)道可载而与之俱也:接近大道,就可凭此而与道共存了。
【译文】此后,我又用忘情忘我的境界来演奏,以自然的节奏来调和,所以乐声同弛逐丛然并生,如同众乐齐奏而没有痕迹。
乐声传播震扬而无外力牵引,昏暗幽昧而无声响。
乐声源于深不可测的境界,萦绕在深远晦暗之中;忽而可以说它消逝了。
忽而又可以说它兴起了;忽而有好结果,忽而有如开花;像行云流水一般飘散流徙,不限于平常的乐声。
世人迷惑不解,向圣人探询。
所谓圣,就是通达本性而顺应天命。
自然的枢机没有开启而五官俱全,不能说出来但心中却十分欢喜。
这就叫做天乐。
所以神农氏称颂它说:“听不到声音,看不到形迹,充满于天地,包容了六极,你想听到它,却又无法将之连贯起来,所以感到迷惑。
这样的音乐,开始听时让人惊惧,惊惧便认为它是祸患。
庄子天道篇原文及注释
庄子天道篇原文及注释【题解】《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全篇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方法,以“体道”为思想脉络,阐述哲学的内在道理,阐述了他对社会、人生、宇宙等方面的见解。
《庄子·天道》篇主要探讨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逆天而行。
本篇讲述了许多关于自然、宇宙、人生等方面的哲理,对于我们理解庄子的思想有很大帮助。
【原文】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万民服。
明于天,通于圣,六气和之谓圣,万物生之谓天,天地和之谓帝。
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阴阳相照,四时无形,则观其会通,其此之谓也。
【注释】1.“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天道是指自然规律的运动,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运行、变化、发展的。
由于它没有停滞、积累、凝滞之处,所以能够成就万物,使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发展、变化。
2.“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帝道是指帝王的治国之道,它也应该是不断运行、变化、发展的,而不是停滞不前。
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变革、创新,才能得到天下人的归心。
3.“圣道运而无所积,故万民服”:圣道是指圣人的道德修养之道,它也应该是不停运行、变化、发展的。
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赢得万民的服膺和崇拜。
4.“明于天,通于圣,六气和之谓圣,万物生之谓天,天地和之谓帝”:这句话讲述了天、帝、圣三者的关系。
明于天,是指明白自然规律的重要性;通于圣,是指通达圣人的道德修养之道;六气和之,是指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和谐统一,这是圣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万物生之,是指万物生长发展的自然规律;天地和之,是指天地之间万物和谐共处的状态,这是帝王治国的重要目标。
5.“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这句话讲述了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来源:《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450-原文:七:“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㈠;以奸者七十二君㈡,论先王之道儿明周召㈢之迹,一君无所鉤㈣用。
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指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孔子谓老聃曰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其履哉!夫白鶂㈤之相视,眸子不运㈥而风化㈦;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㈧;类㈨自为雌雄,故风化。
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
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曰,复见月:“丘得之矣。
乌鹊孺㈩,鱼傅沫11,细要12者化,有弟而兄啼13。
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14!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注释】○一孰知其故矣:“孰”,同“熟”。
林云铭本作“熟”。
“故”,典故(林希逸说)。
○二以奸者七十二君:“奸者”杜威“干诸”。
干,求也。
诸,之于。
干诸,谓向某人求取俸禄。
“七十二君”,谓很多君主。
“七十二”,乃古人习用之虚数,如七十二钻(《外物》)、七十二行等。
严灵峰说:“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所历者:鲁、齐、宋、卫、陈、蔡流过,而所遇者,齐景公、鲁定公、鲁哀公而已。
其余史书莫详。
且春秋时只十二诸侯,亦无七十二国,其经所记为鲁十二君而已,似孔子未能见七十二君之多。
”○三周召:指周公、召公,都是武王的弟弟。
○四钩:取(《释文》)。
○五白鶂:水鸟的一种。
“鶂”,同“鷁”(海平按:两字都读如义),形同鸬鹚(读为卢辞),毛白色,能高飞,遇风不避。
前人画鷁像于船头,所以叫船头为“鷁头”。
马叙伦说:“‘鶂’,《御览》引作‘鷁’……。
《说文》‘鶂’下引《春秋传》曰:‘六鶂退飞。
’《左传》作‘鶂’,是其证。
”○六不运,定睛注视(宣颖《注》)。
○七风化:生物的意思。
郭象《注》:“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风化。
”王先谦说:“案‘风’,读如‘牛马其风’之‘风’,谓雌雄相诱也。
‘化’者,感而成孕。
”○八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雄虫鸣于上方,雌虫在下方应和而感化生子。
○九类:一种虚构的动物,一身两性,见《山海经》。
陆德明说:“《山海经》云:亶爱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发,其名曰‘师类’;《带山》有鸟,其状如风,五采文,其名曰‘奇类’,皆自牝(海平按:读如聘,雄性的)牡也。
”○十乌鹊孺:“孺”,孚乳而生(《释文》引李颐说)。
谓乌鹊孵化而生、㈠㈡㈢㈣㈤㈥㈦㈧㈨㈩11121314十一鱼傅沫:“傅”,同付。
谓鱼濡沫而生。
十二细要,指蜂。
“要”,即腰。
十三有弟而兄啼地:有了弟弟,哥哥失爱而啼哭。
郭象说:“言人之性舍长而亲幼,故啼也。
”林希逸说:“兄弟同母,必乳绝而后生,兄不得乳而后有弟,故曰‘兄啼’。
……佛经所言胎生,卵生,化生,湿生,真乐必出于此。
”唐顺之说:“乌鹊孺,卵生;鱼傅沫,湿生;细要者,化生;有弟而兄啼,胎生。
佛所谓四生本此。
”(见王船山《庄子解》王敔(海平按:读如雨,古乐器,此为人名。
)《注》所引)十四与化为人:与造化为友。
《大宗师》:“与造物者为人”同义。
“人”,训“偶”;“为人”,即“为偶”。
【今译】孔子对老聃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自以为很久了,熟悉其中的道理了,拿来进见七十二个君主,讲解先王的道理,阐扬周公召公的业绩,可是没有被一个君主所取用。
太难了!这些人难以说服吗,还是道理难以发扬呢?”老子说:“幸好你没有遇到治世的君主啊!所谓六经,只是先王陈旧的足迹,哪里是足迹的根源呢!你现在所说的,就像是足迹。
足迹,乃是鞋所踩的痕迹,而足迹哪算是鞋呢!白鶂雌雄相看,定睛凝视而生育;虫,雄的在上方叫,雌的在下方应,便生育。
本性不可改易,命不可变更,时间不可止留,道不可闭塞。
如果得到道,怎样都可行,失去道,怎样都不可行。
”孔子三个月不出门,然后再去见老聃说:“我懂了。
乌鸦喜鹊孵化而生,鱼濡沫而生,蜂类是化生,弟弟出生,哥哥失爱而啼哭。
很久了,我没有和造化为友。
不和造化为友,怎能去化人!”老子说:“可以。
孔丘得道了!”杂篇《天下》P983一天下之治方术(一)者多矣,皆以其有(二)为不可加矣。
古之所谓道术(三)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四)?”“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五)。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六)于变化,谓之圣人。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七),薰然慈仁,谓之君子。
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八),其数一二三四是也(九),百官以此相齿(十),以事为常11,以衣食为主,以蕃息畜藏为意12,老弱孤寡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13乎!配神明14,醇天地15,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16,系于末度17,六通四辟18,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其19明而在数度20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21缙绅22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23。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注释】○一方术:指特定的学问,为道术的一部分。
林希逸说:“方术,学术也。
”(《南华真经口义》)蒋锡昌说:“‘方术’者,乃庄子指曲士一察之道而言;如墨翟、宋鈃(读如形)、惠施、公孙龙等所治之道,事也。
”(《庄子哲学天下校释》)○二其有:谓所学(宣颖《南华经解》)。
“有”,谓攻治所得(蒋锡昌说)。
○三道术:指东西宇宙人生本愿的学问。
○四神何由降?明何由出:“神”,灵妙。
“明”,智慧。
林云铭说:“‘神’者,明之藏。
‘明’者,神之发。
言道术之极也。
”(《庄子因》)梁启超说:“神明犹言智慧。
”(《诸子考释》内《庄子·天下篇释义》)唐君毅说:“以神明言灵台灵府之心,尤庄子指所擅长。
神与明之异,唯在‘神’乃自其为心所直发而说,‘明’则要在自其能照物而说,故明亦在神中。
”(《中国哲学原论》,第47页)○五一:即道。
○六兆:征兆,预端。
○七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以仁来施行恩惠,以义来建立条理,以礼来范围行动,以乐来调和性情(《中国哲学史资料选机》中《庄子·天下》篇译文)。
曹础基说:“‘以仁为恩’这以下刘局说的‘君子’,指的是儒家。
”(《庄子浅注》)○八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以法度为分守,以名号作标志,以比较为征验,以考稽作判断。
蒋锡昌说:“‘分’即‘分守’亦即职守,谓自己职分所当守也。
‘表’借为‘标’,‘以名为表’,言‘百官’以所陈之言论为自己做事之标准,俾使名实相符也。
‘参’借为‘三’,‘三’乃虚数,用为多谊,‘以参为验’,言‘百官’治事,以多为验,所谓‘孤证不信’也。
‘以稽为决’,言‘百官’治事,以考为定也。
《天道》:‘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
’‘以参为验’即为‘比’之解释;盖‘比’者,亦即以多数事物比而验之也。
‘以稽为决’即为‘详’之解释;盖‘详’者,亦即以严密考虑审而决之也。
‘以法为名,以名为表’,言‘百官’所办之事;‘以参为验,以稽为决’,言‘百官’办事之法。
”曹础基说:“‘以法为名’这以下六句说的,反映了法家的主张。
”○九其数一二三四是也:好像数一二三四那样明白。
“其”,犹若,如。
“数”,等级之数。
马叙伦说:“案‘其’犹若也。
详见《经传释词》。
”(《庄子义证》)林希逸说:“其数一二三四,言纤悉历历明备也。
”○十百官以此相齿:百官依这样相列序位。
“齿”,序列。
蒋锡昌说:“所谓‘百官’,即《荀子》所谓‘官人百吏’,乃各种小官之统称。
”十一以事为常:以职事为常务。
曹础基说:“‘以事为常’这以下六句写的是平民的事。
”十二以蕃息畜藏为意:“蕃息”,即繁殖。
“畜藏”,即蓄藏,“畜”,同蓄。
“以”字原缺,“为意”两字原在“老弱孤寡”下,据陶鸿庆等之说移上。
陶鸿庆说:“自‘蕃息’以下,文有错乱。
当云:‘以蕃息畜藏为意,老弱孤寡皆有养,民之理也。
’‘为意’二字,及‘以’字,皆脱误在下。
”(《读老庄札记》)武延绪说:“按‘蕃’上疑亦当有‘以’字。
”(《庄子札记》)蒋锡昌说:“‘为意’二字,当在‘藏’字之下。
此言‘百官’所为之事,当以民之衣食为主,蕃息畜藏为意。
”按:陶鸿庆等之说可从。
日本高山寺藏古写本在“老弱孤寡”下正无“为意”二字,当依上两句文例改为“以蕃息畜藏为意”。
十三备:完备。
蒋锡昌说:“‘备’,谓备有道术之全,而不限于一曲。
”十四配神明:配合天地造化的灵妙。
蒋锡昌说:“‘神明’者,即自然之称。
言古之道人与自然为配合、与天地为一体。
”十五醇天地:取法天地。
“醇“,借为准。
章炳麟说:“‘醇’借为‘准’。
地官质人,壹其淳制。
《释文》:‘淳,音准,’是其例。
《易》曰:‘易与天地准。
’配神明,准天地i,二句意同。
”(《庄子解故》)十六本数:本愿,指道的根本。
褚伯秀说:“本数,即所谓‘一’。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蒋锡昌说:“本数者,犹言度数之本,即天地是也。
”十七末度:指法度,为道的末节。
十八六通四辟:六合通达四时顺畅。
“六”,指六合,即四方上下。
“四”,指四时;一指空间,一指时间。
“辟”,同“闢”。
“六通四辟”已见于(天道)篇。
十九其:指上“古之所谓道术”而言(蒋锡昌说)。
二十数度:指典章制度。
二十一邹鲁之士:指儒士。
蒋锡昌说:“邹鲁之士,盖统指儒家而言。
”马叙伦说:“陆德明曰:‘邹,孔子父所封邑。
’伦案《说文》曰:‘聊,鲁下邑,孔子之乡。
’则‘邹’借为‘聊’,音同照纽。
……或曰:《史记·孟子列传》:孟子驺人也。
‘驺’为‘邹’之借字。
此‘邹’谓孟子生邑,则非也。
”二十二缙绅:“缙”,笏。
“绅”,大带(成《疏》)。
“缙绅”,亦指儒士。
蒋锡昌说:“‘缙绅’盖即‘儒服’之一种。
‘缙绅先生’称儒家也。
‘缙绅先生’即‘邹鲁之士’,‘邹鲁之士’即上文‘薰然慈仁,谓之君子’之‘君子’,皆儒家之称也。
”二十三《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这六句马叙伦疑是古之注文。
马叙伦说:“‘《诗》以道志’以下六句,疑古注文,传写误为正文。
”杨柳桥说:“马氏疑为注文,甚有理,但不妨文义,亦未据删。
”【今译】天下研究方术的人很多了,都以为自己所学的是无以复加、再好不过了。
古时所谓的道术,到底在哪里?答说:“无所不在。
”问说:“[造化的]灵妙从哪里降下?[人类的]智慧从哪里出现?”答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都导源于‘一’。
”不离于宗本,称为天人。
不离于精微,称为神人。
不离于真质,称为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