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历史 第6课 人口南移和民族交融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2.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的原因。
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一、隋唐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文帝死后次子杨广即位,就是隋炀帝。
2.隋朝的建设(1)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2)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3.隋朝灭亡(1)原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3次大举征伐高丽。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留守太原的隋朝贵族李渊也趁机起兵。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的建立和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隋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知识点拨]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示意图2.贞观之治(1)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3.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4.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突厥的关系①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
②大败西突厥,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与吐蕃的关系: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3)与靺鞨的关系: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
高中历史第6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案
第6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程标准1.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1)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成就影响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据推算,北宋末年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是中国古代人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宋代的土地政策推动农民的职业流动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直接导致的是农民身份的变化和职业的流动,或者因职业需要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地区流动。
这主要表现在: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城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再就业或者到其他地区再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农民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或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农。
2.手工业的发展(1)日用品与艺术品的结合。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集内质美、造型美、色泽美于一体,享誉海外,广受欢迎。
(2)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产品流向海外市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产品的方式,加强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如瓷器赠品成为和平、友好、吉祥的化身。
3.商业(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4)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中职专用】《中国历史》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2)、南方发展 不久,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的局面。由于生活安逸,一些原来还想 返回中原的南渡士族,包括东晋最高统 治者,再也无意北返,满足于偏安东南 一隅。
青瓷狗窝(晋)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3)、经济重心南移
①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
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拓展阅读:九品中正制与士族
这样,一部分权贵把持了中央 或地方的重要官职,出现一些累世 公卿的家族,即士族门阀。士族以 外的地主,叫作庶族。东晋和南朝 前期,士族势力很大,皇帝都得依 靠士族支持。士族子弟不仅更容易 做官,而且职位清显,俸禄优厚, 升迁迅速。
子
政 权
民
开江
族
发南
更
交
地
迭
融
区
目
的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刘备听说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是杰出人才, 带着关羽、张飞二将前往拜访,前两次均 被诸葛亮婉拒。
《三顾茅庐》
直到第三次,诸葛亮被刘 备的诚意打动,出来会谈。
《三顾茅庐》
直到第三次,诸葛亮被刘 备的诚意打动,出来会谈。
《三顾茅庐》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3)、经济重心南移 ④表现:这一时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 农田水利得到兴修,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 高。 ⑤结果: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 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拓 展 阅 读
拓展阅读:九品中正制与士族
三国时期,魏国将人才按才 能、品行划分为九个等级,称为 “九品”。朝廷以此作为选用官 吏的依据,形成“九品中正制” 。后来,评定品级只看门第,名 门大族的子弟总是被评为上品。
高中历史第3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的起源与生活方式 (1)起源: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 (2) 生 活 方 式 : 他 们 是 游 牧 民 族 , 驯 养 了 _马___匹___ , 制 造 了 马 拉 战 车。 2.印欧人的迁徙 (1)时间: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方向: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3)优势:马和__马__拉__战__车___等武力上的优势。
②从文化的经济基础看,中国与罗马虽然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但经济结构不同: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文化有与生俱 来的聚合性;西欧手工业、商业发展,各种文化经过剧烈冲突与融合, 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
③文化传统的根基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根基雄厚,源远流长,具有 包容性、开放性;在西欧,日耳曼人强大的异质文化将昔日的古典文化 体系彻底打碎。其内容与“蛮族”文化、基督教文化混合,经过熔炼, 铸成了一种崭新的西欧文化。
思考1: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游牧的生活习性;食物匮乏且不稳定;对马的驯化和利 用;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临近文明的富庶。
(4)影响: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 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__赫__梯__人___、波斯人、希腊人和 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 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 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 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 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乾坤众生》
及人,排除。
3.4 人口南移和民族交融教案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人口南迁一、教学目标1. 知道魏晋时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
2. 理解人口南迁对于民族交融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魏晋时期的人口南移与民族交融。
(二)讲授新课1. 人口南移魏晋时期,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出现历史上又一次人口迁移浪潮。
那么,为何魏晋时期北方人口会大量南移呢?(1)少数民族内迁(2)北方长期战乱(3)南方相对稳定正是由于以上原因,魏晋时期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其中,北方边疆游牧民族迁往中原地区和中原农耕民族迁往稳定无战乱的江南地区构成了此次人口迁移浪潮的主流。
2.民族交融到西晋初年,关中地区百余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已占一半,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非常重要的成员。
人口南移的过程,也是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交融的过程。
所谓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1)经济交融内迁的少数民族逐渐适应农耕生活,与汉族人民的经济和生活联系日益加强。
(2)习俗交融内迁的少数民族在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原民族的风俗习惯。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本来是便于骑马打仗的小袖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
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
这种变化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互相影响。
汉族原来是席地而坐,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胡式家具传入中原地区,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家居习惯。
(3)饮食交融同学们肯定都吃过馒头和烙饼吧?它们原为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南北朝时汉族已经普遍食用,丰富了汉民族的面食种类。
(二)本目小结正是由于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文化教育、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才让中华民族大家庭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华文明才能源远流长、多姿多彩。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学案(含答案)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古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重难点】1.理解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
2.移民与文化的冲突、融入和认同。
【知识梳理】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印欧人的起源:可能起源于幽平原上,他们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2.印欧人的早期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雌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3.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⑴赫梯人:赫梯帝国①时空: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一度占领巴比伦城,蚕食埃及在西亚地区的土地。
公元前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②对区域文化的影响:推动了西亚与北非文明的交流融合。
⑵波斯人:波斯帝国①时空: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直属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二±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希波战争)。
②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酉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⑶希腊人:城邦文明①时空: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
②对区域文化的影响: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
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
⑷雅利安人:古印度文明①时空: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
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
②对区域文化的影响:独娃制度和俄数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亶亚产生重大影响。
6.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授课班级授课日期第1-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资料教材、PPT、板书课题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教学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知道魏晋时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和影响;了解北魏政权的建立,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了解石窟艺术产生的原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过程与方法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淝水之战前秦败于东晋”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理解石窟艺术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教材分析重点了解具体史实产生的背景、发生的过程和造成的影响。
难点归纳史实的能力。
关键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板书设计人口南迁与民族交融课后小结正是由于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文化教育、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才让中华民族大家庭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华文明才能源远流长、多姿多彩。
本讲主要讲述了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孝文帝改革一方面是这时期民族交融的重要体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本目简要介绍了石窟艺术作为佛教的一部分与佛教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联系。
其中,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集石窟艺术之大成,为我们展现了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明交融的重要载体。
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
鲜卑族最早生活于今天黑龙江嫩江流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他们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在婚姻习俗上依然存在近亲结婚的现象。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439年终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150年分裂割据、战乱频繁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原因统一后的北魏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
例如,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的办法,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2
移民方式:两晋、唐、宋时期举家举族迁移,明清时期是个人、小家庭迁移。 (1)时间:3——6世纪。 在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中,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受到的冲击较大,各个区域的文化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如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
(1)时间:3——6世纪。 赫梯帝国瓦解后,冶铁工匠散布各地,冶铁技术随之传播开来。
第二次:匈奴人的西进。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在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中,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受到的冲击较大,各个区域的文化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如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 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日渐繁荣;西罗马帝国则在冲击中被日耳曼人灭亡,在其废墟上诞生了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 教相互结合的欧洲新文化,中国和印度受冲击较小,基本上保持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在吸收部分游牧民族因素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古印欧人……为追逐理想的放牧环境而迁徙。在迁徙时,一个部落内 的所有成员集体行动,参加迁徙或战争……雅利安人征服了古印度河 流域的本土文明,并建立了以梵语为载体的印度文明;亚该亚人和多 里安人入侵了希腊半岛,并建立了以古希腊语为载体的古希腊文明; 古意大利人入侵了亚平宁半岛,并在半岛上建立了以拉丁语为载体的 罗马文明。后来,罗马帝国几乎统一了整个欧洲,并将仍处于游牧状 态的诸民族,如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挡在帝国的边境之外。
与经济重心南移”的角度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第一至第三寒冷期少数民 后来,罗马帝国几乎统一了整个欧洲,并将仍处于游牧状态的诸民族,如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挡在帝国的边境之外。
第6课 人口南移和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6课人口南移和民族交融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山戎,羯,羌,氐C.匈奴,山戎,氐,羌,犬戎 D.匈奴,犬戎,羯,氐,羌【答案】A【解析】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是匈奴,鲜卑,羯,氐,羌。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故选:A。
2.“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导致了西晋衰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
”该“内乱”是指()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楚汉之争D.国人暴动【答案】B【解析】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据“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
”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内乱”是指八王之乱。
故选:B。
3.“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这段材料直接说明()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江南地区环境较好 D.北人南迁促进发展【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直接说明北人南迁促进发展。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故选:D。
4.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
第6课 人口南移和民族交融
学习农耕——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饮食交融——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一、人口南迁
服饰交融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本来是便于骑马打仗的小袖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 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 时穿,平时也穿。这种变化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互相影响。
学汉法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
“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是为什么?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 缓和了社会矛盾, •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促进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认同, • 为其后的大一统局面奠定基础。
四、科技与艺术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北朝】 全书92篇,分为10卷,约11万字,引用著作156种。
噶仙洞 鲜卑拓跋部先祖所居石室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的发展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 年统一 黄河流域。
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交融趋势出现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姓拓跋,名宏。改姓氏后为元宏。 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 儒学教育的皇帝。
孝文帝接受了祖母冯太后多年系统的汉文化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泛指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古人又称 江东或江左。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羮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这则材料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是怎样?
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
6课人口南迁与科技文化下
小故事:
竹扇题字
有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 竹扇在集上叫卖。竹扇很简陋,没什么装饰,卖不出 去,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很同情老婆婆,就上前 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 给你题上字,怎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 样热心,就把竹扇交给他。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 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 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 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 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 扇马上就卖完了。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 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农业生 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 先生称《齐民要术》为“古代中国 的百科全书”。这书被翻译成多种 文传阅,在国际有着广泛影响,其是日 本非常重视此书。
2、数学成就:魏晋 刘徽 徽率 《海岛算经》、 注《九章算术》
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 圆周率是否精确,关系到天文、历法、建筑、 水利等许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圆周率计算的 精密程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学发展水 平的标志。世界各国都在探求更精密更准确 的圆周率。
2、数学成就
2、数学成就:南朝 祖冲之 祖率 《缀术》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 京),祖籍范阳郡道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 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 之的贡献是多方画的,在数学、天文历法、 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其中最突出 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他还将研究数学的几十篇论文,编成《缀术》 一书。这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是隋、 唐五代时期研究数学必读的著作。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模块)
第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政权更迭、江南开发学习难点:民族交融【教学环节】第一章政权更迭1、199年-200年,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三国鼎立1、魏国: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2、蜀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3、吴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曹魏:继承汉制,巩固对黄河地区的统治,在西域设戊己校尉,对西域进行管理。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1、统一历程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统一意义: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西晋短暂统一原因:①根本原因:宗室诸王争权夺势(八王之乱),政治动荡,秩序混乱;②统治阶级奢侈腐化激化阶级矛盾;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③直接原因: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夺权(五胡内迁)(三)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大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2、门阀士族政治——东晋政治的基本特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易错点05 经济重心南移-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05 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交融经济重心:指经济、技术最发达,为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主要的标准是看人口和粮食产量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
1.经济重心南移:时间从唐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开始,至南宋完成方向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原因(1)社会环境: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比较少,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2)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3)政治因素:南宋政治中心南移,加上政府的倡导与重视,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4)自然因素:宋代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环境保护较好过程(1)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但总体上还是落后于北方,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
(2)唐代中期以来,南方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3)北宋后期,南方经济呈现出全面超越北方的势头(4)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主要表现(1)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是北方的两倍(2)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和商业贸易繁荣(3)宋朝中央政府的财赋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影响南方尤其是东南一带,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2、人口南迁: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北民开始南迁;少数民族内迁,从北方迁往中原地区;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规模迁徙浪潮。
3、民族交融: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战争,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第二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为民族进一步交融创造了条件,加速北方封建化;第三次,宋元时期,政权并立;民族间的交流,频繁的战争,元朝时民族融合达到高潮,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民族交融的方式:民族迁徙,经济文化交流,战争,改革。
01经济重心南移1.(2020·山东东营·中考真题)《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复习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阶段特征:政治: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战火连绵,政局动荡经济: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民族关系: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与西晋1、东汉灭亡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魏:220年,曹丕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蜀:刘备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
吴: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2、西晋的建立和统一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卷入西晋内战4、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二、东晋与南朝1、政权更替(1)东晋时期: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北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时期: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1)原因: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战乱较少,政局相对稳定;晋室南移,东晋南朝统治者的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2)表现农业: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2)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2、前秦: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后被东晋击败于淝水3、北魏(1)建立: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措施: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③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④仿照汉族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4.北朝(1)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高中历史必修上 (教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目标】1.通过构建时空坐标,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2.通过学习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民南迁等,知道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
3.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方战乱,体会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通过相关材料引导、合作探究,培养解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2.难点:五胡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来又一次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
2.政治上,国家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之后重新走向新的大一统;3.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4.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北方汉民族为躲避战乱而南迁,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三国演义》主题曲,学生体会三国时期分分合合的历史教师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电视剧吗?学生回答谁来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电视片断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回答:东汉末年,三国并起,群雄逐鹿中原,继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分裂时期开始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
一、知识点:三国与西晋新知讲解教师出示PPT“三国鼎立示意图”,布置学生学习任务,结合教材概括魏蜀吴三国兴亡的基本史实学生回答:1.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洛阳、魏221年,刘备、成都、蜀汉222年,孙权、建业、吴2.西晋统一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教师出示PPT,介绍曹丕、刘备、孙权、司马炎四个人物曹丕:魏武帝曹操次子,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概览
一、隋朝兴亡
隋朝 的统 一
建 立 统 一
隋朝的 建设
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 安,是为隋文帝 589 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 面。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 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问题探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炀帝在过度役使民力方面的史实,任 选一例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产生的影响。
提示:史实:兴建洛阳城,每月役二百万人;开通大运河,迁徙 河南、淮北人民百余万;男丁不足,则妇女承担劳役。举例与 影响:开通大运河在政治方面,使人民赋役负担过重,激化了社 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灭亡;经济方面,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 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 作用。
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 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 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 遂以亡灭。
从材料可以看出藩镇割据带来怎样的危害?
提示:危害:①唐朝时期,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 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具体表现 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 给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 霸一方。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②唐朝后期, 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4)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 系,积极发展与亚洲各国的交流,提高了隋朝在亚洲的地位,为 唐朝的对外交往打下了基础。
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件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世界通史教程》
在冲击的过程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两者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都从
对方学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
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
化道路。
——《世界通史教程》
西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 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 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苏美尔人战车
印欧人人战车
(二)多元区域文化的形成
约公元前1200 西欧北部 凯尔特人
约公元前2300 欧洲北部 日耳曼人
约公元前2000 巴尔干半岛 希腊人
印欧人
约公元前1900 小亚细亚 赫梯人
约公元前3000 伊朗高原 波斯人
约公元前1500 印度恒河 雅利安人
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 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徒过程延续数百年 甚至上千年。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勢,或征 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 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赵琳
游牧民族骁勇强悍、性情凶野,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地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
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的3次大入侵》
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
➢ 对文化的影响: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文 化区域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窟内壁碑文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__北__魏__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 下来_____碑___刻__书__体__(_,魏苍碑劲)厚重,粗犷雄浑。
五、科技与艺术
(二)书法绘画
女史箴图
四、江南的开发
(二)江南开发的表现 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缫丝 史称:扬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四、江南的开发
(二)江南开发的表现 建康是当时最活跃的大城市 钱米布绢,无船不满 贡使商旅,方舟万计,漂败流段,骸胔相望 南朝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官方的草市的出现
除草……没有积蓄,多为贫穷人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宋书》
请思考:《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发 生这种改变的原因有哪些?
四、江南的开发
(一)江南开发的原因
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 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
五、科技与艺术
(二)书法绘画
文字
原始社会 西周 图画文字
商朝 甲骨文
秦 大篆
汉 隶书
魏晋 楷书
小篆 发展历程:魏晋以前是自发阶段,魏晋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自发(实用)
自觉(审美)
五、科技与艺术
(二)书法绘画
草书
楷书
隶书
行书
五、科技与艺术
(二)书法绘画
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七月都下帖》
五、科技与魏艺晋术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措施 整顿吏治 实行均田制和户调制
具体内容
迁都洛阳 革除旧俗,学习汉族文化
用和平、主动的方式学习汉族文化,恢复了北方的社会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更 是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民族交融,文化认同感。
四、江南的开发
材料:楚越地区,地广人稀,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水耨( nòu )
(四)生产方式的融合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北魏的建立
大同东北
北
黄 魏 平城
河
东海
水
淮 南京
建康
长 江
宋
夷 洲
南海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 跋珪重整旧部,在今呼和浩特地区 即代王位。396年拓跋珪即皇帝位, 定都平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其孙拓跋焘439年灭北凉,统一了 北方地区,结束了十六国时期。
《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 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 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 下人穿用。
原因: 劳动力、经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南方统治者安抚流民、劝课农桑、新 修水
四、江南的开发
(二)江南开发的表现 引进精耕细作
南朝牛车画像砖
施肥图
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 田土肥良、桑梓野泽、阡陌如绣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北魏的建立
材料:孝文帝在一份诏书中直陈他的忧虑:各州地方官员“遂各愈慢, 纵好纳路背公缘私。致令贼(起义的农民)盗并兴,侵劫滋甚”
请思考: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困境:吏治腐败 民族矛盾 社会问题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 史称"孝文帝改革"。
——《资治通鉴》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汉姓 元 穆 陆
鲜卑姓 汉姓 贺赖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 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 不还官。桑田按照规定,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宜蚕桑的地 区,改授麻田,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历史
第6课 人口南移和民族交融
导入新课
秦汉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
BC221
AD220
AD589
特生连军 别灵绵阀 是涂混混 北炭战战 方
魏 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一、人口南迁
人口南迁的原因 西晋末年—刘宋时期 人口南迁方向 ② 向① 中 黄西 原 河北 迁 流和 往 域北 南 内部 方 迁少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材料:但国家共自北土,徙居平城, 嵒富有四海,文執未一,此旧用武之地 非可文治,移凡昜俗,信カ甚雉。峭西 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挙,光宅中原。
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汉文化中 心,迁都洛阳更有利于实现统一南方。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 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 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 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 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二、社会习俗的渗透
(一)饮食习惯的融合
胡桃、胡蒜、胡荽[hú suī]这些食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被广泛种植并成 为汉族人餐桌上的美食。
二、社会习俗的渗透
(二)服饰的变化的融合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二、社会习俗的渗透
(三)家具习俗的改变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胡床
方凳
二、社会习俗的渗透
在带动南方的开发和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同时,更是促进南北经济文化 的交流,文化认同
五、科技与艺术
(一)《齐民要术》
:“ 今采摭经传, 爰其歌谣, 询之老 成, 验之行事 , 起自农耕, 终于醯醢(醋酱), 资生之业 靡不毕书, 号曰《齐民要术 》 , 凡九十二篇。 ……舍本 逐末, 贤哲 所非……。 故商贾之事, 阙而不录。 花草 之流, 可以悦目, 徒有春花而无秋 实, 匹诸浮伪, 盖不 足存……。” “齐民” 指平民。 要术指谋生手段、方法体现 了作者关心民生和生产 技术的指导思想。
数 民 族
“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 余口,“戎狄居半”.
一、人口南迁
人口南迁的原因
西晋末年—刘宋时期
人口南迁方向 人口南迁的影响
民族融合
表现:社会习俗的相互渗透源自北魏孝文帝改革江南的开发
二、社会习俗的渗透
(一)饮食习惯的融合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羌煮貂炙”,“羌煮”是指古代西北羌 族非常喜 欢的饮食方式,大概类似今天 的涮羊肉; “貂炙”貂人传来的一种烹饪 方式,即将整只动物置于火上进行烤炙, 类似 于今天的烤全羊或烤乳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