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ssing the Fire(吻火)》梁遇春共41页

合集下载

kiss the fire (吻火)资料

kiss the fire (吻火)资料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 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 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 与闻一多等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 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时年35岁。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 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 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 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 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主要作品有诗集 《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6、在徐志摩“吻火”的动作中,我们 又可以窥探到诗人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火”的形象在文中可以象征生活中明亮、 温暖、热烈的事物,也代表生活中毁灭一切 的力量。通常人面对这“火”,往往敬而远 之,隔岸观火。而徐志摩却肯亲吻这团生龙 活虎的烈火,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徐志摩对 光明、热烈的挚爱,也表现出他对灾难、毁 灭的坦然,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如此 浪漫、壮烈、新奇,它被作者化做“吻火” 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出作者对诗人的由衷 赞美。
3、文章为什么以“吻火”为题目? “吻火”象征徐志摩先 生人生的态度,就是诗 人亲“吻”生活之 “火”、投身生活烈焰 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 无论是对“人世的悲 欢”“自然的美景”还 是“日常的琐事”,诗 人都对其充满“惊奇”, 探索人生的真谛。
4、为什么作者说“回想起志摩先生…… 那双银灰色的眸子”?

课件1:Kissing the Fire(吻火)

课件1:Kissing the Fire(吻火)

文意归纳
作者通过精选两个最能体现诗人个性、气质的“特写镜头”, 即其“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传神地勾勒出徐志摩 的个性、灵魂和精神风貌,表现了作者对诗人亲吻人生火焰的 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的高度赞美滑的,仿佛含有无穷情调 的眼睛。
[品析] 作者用“两片光滑的”“含有无穷情调的”来形容 诗人的眼睛,从而突出了诗人眼睛空灵、含有深情的特点, 写出了诗人的与众不同,为下文写诗人的惊奇做铺垫。
年读者所喜爱。有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等
背景呈现
本文是梁遇春写给诗人徐志摩的悼念性散文。在追怀诗人徐志摩的 作品中,梁遇春的《Kissing the Fire(吻火)》是最精粹、最有情趣、 最富于哲理意味的一篇佳作。梁遇春与比他长四岁的徐志摩并无深 交,梁遇春还在读书的时候徐志摩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大诗人了,但 梁遇春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二九年间为《新月》杂志写的近二十篇作 品,正是徐志摩在上海担任《新月》第一任主编期间的事,说明梁 遇春对徐志摩还是有所了解的。
Kissing the Fire(吻火) 梁遇春
眸子(móu)
读对字音
火焰(yàn)
消逝(shì)
作者卡片
姓名
梁遇春
生卒年
1904-1932
籍贯
福建闽侯
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家。其散文风格另
相 料


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他在短暂的人生中撰写 了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有译作二十余 种,其中《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当时青
2.小处着墨,大处着眼 文章选材角度小,细微之处见大义,让看似平淡、散漫的 “形”,在精巧、严密的“神”的统摄下。文章通过对徐志摩 的“眼睛”的刻画,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 否定和对“吻着人生的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Kissing the Fire(吻火)》梁遇春

《Kissing the Fire(吻火)》梁遇春
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摆脱世俗 的束缚,追求自由生活。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 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 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单纯的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 ‘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胡适《追悼志摩》
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 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但是他 的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 近,凡是见过志摩几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 这种感化,引起一种好感……这个年头儿, 别的什么都有,只是诚实却早已找不到,便 是爪哇国里恐怕也不会有了罢,志摩却还保 守着他天真烂漫的诚实,可以说是世所希有 的奇人了。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 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 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徐志 摩与陆小曼(同为 第二次婚姻)结婚。
婚礼上得到徐 志摩的老师梁启超 咒骂般的证婚词。
1931年11月19日,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 平,飞机因遇大雾 在济南附近触山, 燃起大火,徐志摩 遇难, 终年35岁。
1915年(18岁),由家庭包办,与上 海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15岁)结婚。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 学,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
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 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创作上 追求回归“单纯的自然,完美的 梦境” 。
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徽因,被她出众
.透过那“惊奇的眼神”,作者揭示 了徐志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 这惊奇的眼神反映出徐志摩对待生活的
一种心态,对人世的悲欢,对自然的美 景,对未知世界,他都是惊奇着,天天 有兴致。这种生活态度使这位浪漫的诗 人时时刻刻对生活充满热情,探索人生 的美好、新鲜。哪怕是面对悲哀,他也 不垂头丧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2-3-2《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2-3-2《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B.“产生了 对职场生活的厌倦”是对文中“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 的”的曲解; C.“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 属无中生有。
【答案】 BC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 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D 级。 可从“内容“艺 术”等方面赏析作答。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经典晨读
语林趣话 方法警示探究
高考导航
随堂练习
课前预习
课后强化作业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经典晨读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命题立意:本题涉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体 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等能力。 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归纳。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散文 第3单元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课件 《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散文 第3单元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课件 《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南曲》《芳心苦》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②见(xiàn):显出,出现。
③解:懂得,明了。
④濛濛:形容柳絮纷纷如细雨。 ⑤游丝:空中飘游的蜘蛛之类小虫所吐之细丝。 ⑥却:正。
【故事】 的淡淡哀愁。
这首词描写一个闺中妇女眼见暮春初夏的景
象,心中泛起时序流逝的轻愁。这种轻愁,是一种似无却有 小路两旁,红花已经稀疏零落,铺满芳草的郊野却绿成
(2)史铁生 史铁生, 1951 年生,北京人。 1958 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 人胡同小学读书。 1967 年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 1969 年去 陕西延安插队。 1972 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治疗。 1974 年到
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 1979
肃而执著。为文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感受,以博闻强识为
根基,驰骋才思,恣意放谈;同时注重独立思辨,敢于标新 立异,从人们熟悉的事物中开掘出不同流俗的见地。
文体上颇受英国随笔体散文尤其是兰姆作品的影响,常以娓娓 而谈的形式立论驳谬,思辨阐新,展开议论时兼用记叙、描写、 抒情、对话、想象、联想等艺术手段,且佐以旁征博引、援古 道今,洋洋洒洒而开阖自如,言旨归一。笔致活泼恣肆而不乏 诗意与哲理。唐 评他走的是“一条快谈、纵谈、放谈的路”, 称之为“文体家”, 并赞曰: “文苑里难得有像他那样的才气, 像他那样的聪明绝顶,像他那样的顾盼多姿的风格。”(《晦庵 书话· 两本散文》)而废名评其散文“玲珑多态,繁华足媚,其 芜杂亦相当”(《泪与笑· 序一》),均为中肯之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2-3-2《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2-3-2《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尴尬栏楯挹取蜗角虚名B.拗开嫡亲经伦敛声屏气C.烟霭腻烦鸾鸟如哽在喉D.神祗辐度暨今曲突徙薪【答案】A(B.经纶;C.如鲠在喉;D.幅度)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国家质量总局既要注重调查结果的公布,更要____________ 相关部门,要他们把好关,在质量检测本身多做文章。

(2)她的母亲一再提醒她,放学回家时,一旦发现住宅周围有____ _________可疑的人徘徊或停留,应及时报告保安。

(3)干旱即使在汛期也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是世界难题,____ _______现在是风干物燥降雨少的枯水季节呢?A.敦促形迹况且B.督促行迹况且C.督促形迹何况D.敦促行迹何况【答案】C(敦促,催促;督促,监督并催促。

行迹,行动的踪迹;形迹,举动和神色。

况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

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交易情况不瘟不火....,价格继续僵持,在平淡中迎来了年内最后一个销售的关键期。

B.夏日的庐陵文化生态园,风光旖旎,水光潋滟,岸柳阴阴,秀色可餐....。

C.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表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将作为重点予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呼之欲出....。

D.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目无全牛....。

【答案】B(A.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形容恰到好处。

B.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

C.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也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望文生义。

D.错解为“眼里看到的都是支离破碎的东西”。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语意最连贯的一组是()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象力,他说:“①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②因为知识都是有限的,③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④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⑤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kiss the fire (吻火)

kiss the fire (吻火)
Kissing The Fire 吻火
梁遇春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徐志摩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新知初探
一、读准字音 虔(qiá n)诚 胯(kuà )上
侥(jiǎo)幸 眸(mó u)子
二、通读全文,理清思路,快速找出 文中写了哪两个特写镜头? ①徐志摩的一双银灰色的眸子和惊奇的 眼神
问题探究 1、文中怎样回想“志摩”先生的?
2、“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有什么 联系? 3、文章为什么以“吻火”为题目? 4、为什么作者说“回想起志摩先生„„那双 银灰色的眸子”? 5、透过那“惊奇的眼神”,作者揭示了徐志 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6、在徐志摩“吻火”的动作中,我们又可以 窥探到诗人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梁遇春
梁遇春,福建闽侯人。1924年入北京大学 英文系,1928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 大学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其中《 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当时 青年读者所喜爱。并出版散文集《春醪集 》《泪与笑》等。其作品多致力于人生探 索与内心世界的剖析,既对现实的黑暗和 灵魂的堕落充满愤怒,有热忱地追求理想 的境界与健全的人性。
再别康桥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KissingtheFire(吻火)

KissingtheFire(吻火)
2.多音字(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
神秘( mì ) 秘 秘鲁( Bì)
丧气( sànɡ ) 丧 出丧( sānɡ )
胆量(liànɡ) 量 量杯(liánɡ)
腐臭( chòu ) 臭 乳臭( xiù )
二、字形辨认(用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谜( 猜谜 )
遍( 遍地 )
眯( 眯缝 )
煸( 干煸 )
焰(火焰 ) 陷( 沦陷 )
3.本文写了徐志摩“银灰色的眸子”和“吻火”的动作,两者 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银灰色的眸子”,即徐志摩对生活惊奇的眼神。 惊奇是“吻火”的原动力,“吻火”是惊奇的彻底表现。
没有充满惊奇的“银灰色的眸子”,就没有“吻火”的惊 人之举。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把徐志摩坠机身亡的悲惨事件想象 成“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以极为奇特的想象,为徐志摩“吻人生之火” 的人生态度作了最佳注脚,把意外失事的悲惨事件想象为徐志 摩诗意人生的最壮丽的升华和最彻底的“圆满”。 5.总结本文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文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刻画,表现了作者 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的火”的积 极人生态度的赞美。
4.文艺创作从过去对传统经典﹒敬而﹒远﹒之﹒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僵化 极端,到专门颠覆经典以耸人听闻的极端,有悖于“提高民族 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要求。 ( ) 答案:×。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根据句中的信 息“不敢越雷池半步”可知,过去人们对经典是持敬重、崇拜 的态度,用“敬而远之”不合语境。
2.为了遥远的2018年世界杯预选赛,国足要认真努力完成剩下 的比赛;但经历了一场惨痛的失利,国脚们都是一副﹒垂头﹒丧﹒气﹒ 的样子。 ( ) 答案:√。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语境 中强调的是国脚们遭遇挫折而情绪低落,符合语境。

〖2021年整理〗《吻火》赏析

〖2021年整理〗《吻火》赏析

《吻火》赏析本篇在梁遇春所有的散文中是最短的,而且不属于纯议论性的散文,它是为追悼一个朋友、追悼一个作家所写的特殊的文字。

为此,我们必须了解一点作者与被记写人之间的关系。

梁遇春同徐志摩好像并无很深的来往。

从年纪上看,两人相差有十岁光景。

梁遇春还在念书的时候,徐志摩已经是声名显赫的诗人。

这本身就决定了当全国的文人圈子,或者具体地说是文学界、新闻界、教育界被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在济南郊外党家庄附近的开山失事的消息所震惊,后来,胡适、梁实秋甚至沈从文都写有较长的回忆文时,梁遇春却只能写如此短短的悼文。

梁遇春散文的发表刊物主要是《语丝》《骆驼草》和《新月》三家。

单是为《新月》,他在1928年到1929年间就写了2021左右的东西,关系不能说不密。

徐志摩在上海担任《新月》的第一任主编也正是1928年3月至1929年7月期间。

本文提到“三年前,在上海的时候”,他们两人的见面即是《新月》在中间扯的线,并且能说明写《吻火》时梁遇春已经离开上海回到北平了。

回忆往往因“距离”而增添色彩,这是一个证明。

梁遇春病故是在1932年6月25日,两人只有半年的睽隔,之后,梁的灵魂也飞升去吻天了。

但是在所有悼念徐志摩的文章里,梁遇春此篇永远为人注目。

文章一共只四段。

上来就写“回想起志摩先生,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

明明中国人是没有银灰色眼珠的,作者紧接着也否定了,但偏偏这么说,使你不能不注意到徐志摩给人的第一印象:他对人生保持的那份“惊奇”和“探索”的目光。

他总是充满天真,要揭开宇宙间的一切“神秘”。

“银灰色”似乎是一种迷茫的、幻想的颜色,正带有诗意。

作者再加上一个比喻来强化这一印象,说徐志摩的眼睛像希腊雕像眼晴,“两片光滑”,这真是空灵的、含无穷情调的味道。

第二段是进一步延神,既然“时时刻刻都在惊奇着”,他就天天有“兴致”。

这是徐志摩的生活风格,开朗,明丽,富生气。

悲哀的时候就是悲哀,也不会垂头丧气,不会表示厌倦。

21-22版:文本助读 Kissing the Fire(吻火)(步步高)

21-22版:文本助读 Kissing the Fire(吻火)(步步高)

Kissing the Fire(吻火)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梁遇春(1904—1932),福建闽侯人。

1924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28年毕业后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北京大学。

大学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译作二十余种,其中《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当时青年读者所喜爱。

2.背景探寻徐志摩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在济南郊外党家庄附近的开山失事。

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等众多作家都发表过悼念文章或哀辞挽联,以不同方式纪念这位“新月派”的灵魂人物。

胡适的《悼念志摩》、凌叔华的《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都是其中颇具影响的代表性文章。

从相关资料来看,梁遇春和徐志摩似乎并无非常密切的交往,他的悼念文章却另辟蹊径,别具一格,从数量极为可观的“悼徐”文章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这与作者独特的角度选择、高超的艺术功力是分不开的。

名言警句梁遇春经典语录1.每回看到人们的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得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

——《泪与笑》2.青春之所以可爱也就在它给少年以希望,赠老年以惆怅。

——《春醪集》3.“最难风雨故人来”,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朋友倒上一杯热茶的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心境。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人类真是只有从悲哀里滚出来才能得到解脱,千锤百炼,腰间才有这一把明晃晃的钢刀,“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春雨》4.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

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辛,然而四围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除开这条悠长的道路外,我们并没有别的目的地,走完了这段征程,我们也走出了这个世界,重回到起点的地方了。

——《途中》早夭才子的神奇写照——现代散文家梁遇春《吻火》鉴赏“志摩和我”,这是纪念诗人徐志摩的热门话题,在千百篇回忆文章中,《吻火》真可算是一篇神秀奇采、花树独放的美文,它如一首诗、一首绝唱,一尊带火的希腊雕像,使人如浴光起飞于斑斓的意境和摄人的诗魂之中,禁不住咨磋而长叹:“离形得似,庶几斯人!”(司空图《诗品》)是的,所谓“离形得似”,则是中国艺术传神写照的绝技,离开外观环境的完全工整和几何型直线结构,大片虚白,“舍形而悦影”,结果以曲线点染得到最真实、最微妙、最富动感的生命写照。

梁遇春:KISSINGTHEFIRE(吻火)

梁遇春:KISSINGTHEFIRE(吻火)

梁遇春:KISSINGTHEFIRE(吻火)
回想起志摩先生,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

其实他的眸子当然不是银灰色的,可是我每次看
见他那种惊奇的眼神,好象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象正在一叶一叶揭开宇宙的神秘,我就觉得他的眼睛真带了一
些银灰色。

他的眼睛又有点象希腊雕像那两片光滑的,仿佛含有无穷情调的眼睛,我所说银灰色的感觉也就是这
个意思罢。

他好象时时刻刻都在惊奇着。

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以及日常的琐事,他都觉得是很古怪的,从来没有
看见过的,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

所以他天天都是那么有兴致(Custo),就是说出悲哀的话时候,也不是垂头丧气,厌倦于一切了,却是发现了一朵“恶之华”,在那儿惊奇着。

三年前,在上海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他拿着一根纸烟向一位朋友点燃的纸烟取火,他说道:“Kissingthefire”,这句话真可以代表他对于人生的态度。

人世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是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
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过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的光辉,数十年的
光阴就在计算怎么样才会不上当里面消逝去了,结果上了个大当。

他却肯亲自吻着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火光
一照,化腐臭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难怪他的眼睛跟希腊雕像的眼睛相似,希腊人的生活就像他这样吻着人生的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

这一回在半空中他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

吻火_梁遇春_课件

吻火_梁遇春_课件

5.说说“吻火”的为深层含义。
答:“吻火”象征徐志摩先生人生的 态度,就是诗人亲“吻”生活之 “火”、投身生活烈焰的精神境界和 人生态度。无论是对“人世的悲 欢”“自然的美景”还是“日常的琐 事”,诗人都对其充满“惊奇”,探 索人生的真谛。
6.“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有 什么联系?
答:文章前两节主要写诗人的眼睛,后两 节主要写“吻火”的动作。对诗人徐志摩 而言,“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行为 是互为表里的,对人生的“惊奇”是“吻 火”的动力,“吻火”的行动是“惊奇” 最彻底的表现。没有“惊奇”的眼睛,就 没有“吻火”的惊人之举。文章前后两部 分在“人生态度”的层面上实现了有机 “对接”。
她发白的衬衣上,那股绝望的冰冷就那样直穿透 她的肩,她的心,直到那个肩颤抖……没有了发
香,妈妈肩膀的味道愈加纯正。那不只是一种温 暖,更是一种坚强,就像稻谷中的阳光的味道。
吻火
梁遇春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 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1928 年北大英文专业毕业。我国著名
的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
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 方文化特色。在26年人生中,他 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
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 可替代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的
伊利亚”。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
“眼好中久完不见全,不好同久的不鲁见迅。,”是一边那说么着的一边向 我点头。 和蔼、可爱,平易近人。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 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 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 在开着玩笑。——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片段三
五岁时,我总喜欢让妈妈背着,把头轻轻地偎在 妈妈的肩膀上。那时的妈妈还很年轻,一头黑亮 平直的秀发乖乖的趴在肩头。每当我的脸伏近肩, 总有一股幽幽的花香直冲我的味蕾。但是无论这 股香气如何侵犯我的脑袋也掩盖不了妈妈肩膀的 味道——那才是妈妈的味道——温暖、无私、伟 大的味道,没有矫作,没有隐藏,不像刺鼻的牡 丹,也没有浓烈的茉莉的味道。那时候总想着, 妈妈的肩膀是不是种着满满的一大片的五颜六色 的郁金香,要不怎么会如此的诱人?

KissingtheFire(吻火)

KissingtheFire(吻火)

4、“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 有什么联系?
答:文章前两节主要写诗人的眼睛,后两 节主要写“吻火”的动作。对诗人徐志摩 而言,“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行为 是互为表里的,对人生的“惊奇”是“吻 火”的动力,“吻火”的行动是“惊奇” 最彻底的表现。没有“惊奇”的眼睛,就 没有“吻火”的惊人之举。文章前后两部 分在“人生态度”的层面上实现了有机 “对接”。
惊奇的眼神 第二个,借火的细节
“吻火”的动作
三、交流展示(议、展、疑) 探究一:透过他那“银灰色的眸子”,
作者揭示了徐志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探究二:从“吻火”的动作中,我们可
以感受到诗人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 诗人的态度如何?
探究三:作者为什么推崇徐志摩“吻火 ”的精神?
希腊人崇尚智慧,他们心目中掌管智 慧的神祗是美丽而神通广大的雅典娜。 没有几个古代文明像希腊一样涌现过 那么多的哲人和圣贤。花开花落,寒 来暑往,月移星动,江河奔腾,希腊 人总是困惑于大千世界的捉摸不定, 乐于探求亘古不变的真理。智者们灵 光闪动,思索不竭,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和色诺芬就是在这种 条件下纷纷摘取了智慧王国的桂冠。
悼志摩诗人
虞琰 原野布满了狂风, 狂风吹起了灰尘: 痛快的飞腾、喊叫与奔跑, 是这一个走掉了的诗人! 关外布满了马蹄, 马蹄踏断了草颈。 这时应当有千百万首诗, 我们在需要一个诗人!
蔡元培先生挽联最为精妙——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 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 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 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 畏途。
2、从“吻火”的动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诗人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诗人的态 度如何?
析:“火”在这里比喻人生(人世的经验)

吻火ppt (3)

吻火ppt (3)

4、作者把徐志摩坠机身亡的悲惨事件 想象成“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象,把意外失事的悲惨事 件想象为徐志摩诗意人生的最壮丽的升华和最 彻底的“圆满”。 如同只有李太白才配入水捉月而死一般,只有 他这样的喜爱“飞翔”和“云游”的人,才配 得上这样的归去方式。一生追求爱情、自由的 浪漫诗人以诗意的归去方式结束了诗意的人生。
凌书华《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

我就不信,志摩,像你这样一个人肯在这时候抛 下我们走。平空飞落下来解脱得这般轻灵,直像 一朵红山棉辞了枝柯,在这死的各色方法中也许 你会选择这一个,可是,不该是这时候!莫非你 (我想在云端里真的遇到了上帝,那个我们不肯 承认他是万能主宰的慈善光棍),他要拉你回去, 你却因为不忍甩下我们这群等待屠宰的羔羊,凡 心一动,像久米仙人那样跌落下来了?我猜对了 吧, ……我猜对了,志摩?……你真的不会回 来了吗?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 ——小处着墨,大处着眼 “借一斑而略知全貌,以
一目尽传神” 鲁迅
——
19、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理想是反映美的心灵的眼睛。 22、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便有了文明。 2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25、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26、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27、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28、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 29、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0、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31、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 3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