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遇春翻译研究

【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落潮,但文学革命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文学各种文类都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散文也不例外。在有选择地继承本国传统的同时,中国现代散文还从外国散文那里汲取了新鲜的养料。翻译则是其获得这种外援的主要途径。在“文学为人生”这一时代需求的召唤下,散文抒发个人性灵的特性开始受到重视,而源自法国、发达于英国的外国小品散文(essay)则正好以此见长。于是,有关外国小品文的理论与作品译介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高潮。而梁遇春则是在英国小品文译介方面出力最多的重要译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梁遇春是以散文家的身份占据着一席之地,但实际上在短暂的一生中,梁氏翻译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其创作作品,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梁遇春是由翻译走上创作道路的。对梁遇春而言,翻译活动不仅贯穿了他整个文学生涯的始终,而且还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翻译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他作为散文家的地位。凡此等等,都说明以梁遇春的翻译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意义。但作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译介英国小品文的主力译将,梁遇春的翻译活动和翻译作品却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线。即使偶有提及,也每每只是寥寥数笔,语焉不详。而关于其翻译的专门研究则迟至本世纪初才有出现,且仅见于几篇论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够。鉴于这种现状,我们在合理吸收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梁遇春翻译研究”作为论题,对梁遇春的译事译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以

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论文由正文和附录组成。正文共分六章,依次论及梁遇春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背景、译事概貌、对翻译活动的认识、翻译作品语言特色以及翻译对创作的影响。第一章为绪论。在简要介绍梁遇春生平经历的基础上,对有关梁遇春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尤其是对关于梁遇春翻译的现有研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和评析,指出了其价值和不足所在,为正文部分的论述提供了必要的铺垫。第二章对梁遇春从事翻译活动的背景条件进行了描述和考察。我们依次介绍了梁遇春得以具备良好英语语言素养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和英语教学的发展)、梁遇春走上英汉翻译道路的时代诗学语境(文学革命思潮与外国文学译介)以及梁遇春翻译作品得以问世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个人资质准备(传播媒介的兴盛和个人资质的准备)。其中外国文学译介和个人资质准备两个部分是本章重点,大致勾勒了梁遇春翻译活动赖以发生的时代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主体条件,为客观中允地评价和看待梁遇春译事译作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参照。第三章概述了梁遇春的译事译作及其对翻译活动的认识。我们首先分类介绍了梁遇春对英国小品散文、诗歌、小说及其他文类作品的译介,着重描述其所译作家作品在译入语文学系统中的译介学价值。本章的第二部分挖掘整理了梁遇春对翻译活动的理论认识,主要从翻译目的、翻译路径、翻译标准和翻译风格等涉及译学基本问题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章考察了梁遇春译作中因采用特定翻译策略而呈现出的语言特色。梁译采用了“直译”的主导翻译策略,因而使译作呈现出杂合度颇高的语言特征。我们首先简略介绍了译学中涉

及译作语言杂合性研究的相关论述,旨在说明杂合性乃译作语言的本质特征,接着从五个方面(语音转写的专指名称、代词的高频次使用、“一+量词+名词”结构的使用、自拟二字格和四字格的使用、对原文语序的明显依顺)对梁译语言杂合性特征进行了具体微观的近距离扫描,通过详实的译例评析论证了梁译杂合度颇高的主要语言特色,最后从时代翻译环境和译者主体因素两个方面对梁译语言杂合性特征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第五章解析了梁遇春翻译活动产生的影响。我们首先探讨了梁遇春翻译活动对其散文创作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小品散文创作思想;二是其散文创作的主题思想和语言形式都带有来自翻译的影响痕迹。其次,我们还就梁遇春翻译活动对其所处时代的文学传统产生的影响尝试进行了探讨,认为梁遇春散文正是深受翻译影响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新文体,为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多样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第六章为余论。我们首先论述了本研究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涉及如何看待高杂合度译作的文本价值、译者应该努力成为学者型译家等与翻译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最后,我们指出了本研究的意义并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附录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梁遇春年谱,为我们所首次编写。梁遇春的生平事迹和所有著述一律入谱:涉及梁遇春的著述时,尽可能地提供了内容概要或目录,同时有选择地引录了梁遇春的自述和他人的评述,既用作编写年谱之依据,也为以后的研究者参考之用;凡与梁遇春有关的人物、事件、社团、书刊也尽量入谱,并附带有简要介绍和说明。第二部分为梁遇春研究相关书目集成,包括梁遇

春著译作品目录、北新书局“英文小丛书”目录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梁遇春作品(散文、译作、书话)出版书目汇总。其中前两个目录为因占用篇幅过大正文中不便收入的论据材料,后一个则展示了自有真正意义上的梁遇春研究以来,梁遇春译作在其全部作品出版中所占的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梁遇春翻译研究亟待加强的现状。第三部分为《梁遇春散文全编》勘误补遗。在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梁遇春研究的重要文献《梁遇春散文全编》的两条编者注释中存在明显的错误,在“集外译文”和“海外书话”部分则均有遗漏。鉴于此,我们专门撰文指正了错误,同时补全了遗漏的文章,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更加全面的文献基础。第四部分为梁遇春译作序跋研究,是对正文第三章和第五章内容的细化补充。概言之,本论文选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中国翻译文学研究均具有开创性意义,填补了散文家和翻译家研究中的相应空白。在理论运用方面,本论文总体上借鉴了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皮姆(AnthonyPym)对翻译史研究领域的划分,各章节内容基本上都是依照先挖掘事实、后解释分析的逻辑顺序来加以安排,首次采用了全方位的视角来考察和审视梁遇春译事译作,在有关梁遇春对英国文学的译介贡献、梁译语言杂合性特征成因、梁遇春的翻译活动对于其散文创作乃至对中国散文文体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为翻译学研究中翻译史范畴内的翻译家研究,本选题的意义在于系统论述了身兼创作与翻译于一身的梁遇春在以翻译为依托的中国现代文学(就梁遇春而言则主要指散文)在向现代化的嬗变过程中的表现与作用。除了具有这种理论层面的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