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下22课礼记二则

合集下载

部编8下语 22 《礼记》二则.

部编8下语 22 《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知识备查《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虽有嘉肴本文选自《礼记·学记》。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字词学习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Yáo qiǎnɡYuèXiào Fú zhǎnɡxué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 u e)古今异义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一词多义学学半()学学半()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动词,教导动词,学习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惟读书是务(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文言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2课 《礼记二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2课 《礼记二则》

重点词语
道理。
④善:好处。
⑤是故:所以。
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①自反:自我反思。 ②自强:自我勉励。 ③故:所以。 ④教学相长:教和 译文: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 学互相推动、互相 思;知道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 促进。 ⑤学学半:教别人,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 励。 进。 《尚书·兑命》说:“教别 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 ⑥其:表示揣测 ,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概。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兑命( yuè )
自强( qiǎng ) 学学半( xiào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 jiāo )学相长( zhǎng)
古文朗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 朗读课文,注意把握 句子的字音及结构。
朗读节奏划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 /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不必为己。是故/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注释: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 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 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善终, 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 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 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 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 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 及时出嫁。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4.文言文阅读技巧:分析本课中的文言文现象,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传统文化传承: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
6.思想教育: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礼记》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现象,培养文学素养。
2.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文化素养。
3.通过学习《礼记》中的修身治国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锻炼思维素养。
5.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心得,促进人际交往素养的提升。
-《礼记》中核心理念的深入理解:如“中庸之道”、“诚意正心”等,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把握其实质。
-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如何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举例:在解读《礼记·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偏不倚”的原则,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礼记》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对学生们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与练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两则》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两则》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两则》【原文】《礼记》二则【朝代】先秦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教师所必备:博喻《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十三经之一。

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为士者必读之书。

【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注释】(1)“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

“佳肴”,美味的鱼肉。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ppt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ppt课件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 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陈的 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 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
论。
原文欣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古今异义
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
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
3.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
学学半
音xiào,同“敩”,教导 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其 不知其旨也 指代“佳肴”
内容归纳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 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强 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最好的道理
译 注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释
所以
困惑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反思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促进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释
同“敩”,教导 表示推测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曰“学学半”
同“说” 同“敩”,教导
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由诵读
即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礼记二则》是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讲述了礼仪和人生哲理。

以下为课文原文:《礼记二则》虞世南所谓非礼,即以道德为己任,倡导仁爱,推崇正义,摒弃邪恶,扬善抑恶,培养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以方达人格的完善。

尤其要懂得社交方面的礼仪,这是坚定人格,提高人格境界的必备条件。

所谓小义,是个人在家庭中应该遵循的守则。

比如孝敬父母,敬奉兄长,尊重长辈,关心亲戚,帮助贫困的人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够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凝聚家庭的力量,有利于家庭的发展和个人心理健康。

知识点礼仪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守礼尚义的行为准则。

它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社会约定和规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精神内涵。

礼仪具有表达情感、发扬人格、增强信誉的作用,提高社会和个人的文明程度。

道德道德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遵循的一种道德原则。

它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是人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品质和价值观。

亲情亲情是指亲戚间或有生命的个体间相互关联、联系和照顾的心理状态。

它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情感基础,不仅在个人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的表现。

它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了解礼仪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3.促进学生对亲情和人格的理解和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了解亲情和人格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礼仪”和“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礼记二则》的原文,并辅助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节课选取了《礼记》中的两则故事,分别是《檀弓》和《学记》。

这两则故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礼记》这部书籍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3.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4.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课件;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三、理解性默写:①、《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自《礼记·学记》:三、理解性默写:①、《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大道之行也》习题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与之相近的语句是:③、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④、“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⑤、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⑥、“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四、课内简答题: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2、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3、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同”社会能存在吗?4、“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吗?请你对“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做出评价。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22课《礼记二则》教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介绍两个古代的故事,阐述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并从中汲取敬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2. 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3. 掌握古代礼仪规范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前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引发学生思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2. 学生合作阅读课文,鼓励他们个别或小组提出问题,直观感受故事情节。

3. 共同分析课文,明确文中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4. 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5. 小组合作,设计问答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古代礼仪规范,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

2. 把握课文的主旨与核心思想。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教案。

2. 学生:语文课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7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国际礼仪大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问学生:你们对礼仪有什么了解?礼仪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 学生陆续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礼仪规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Step 2 导读(5分钟)1. 提问: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仪规范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礼仪?2. 学生回答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礼仪规范的背景。

Step 3 阅读(15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阅读课文,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惑。

Step 4 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明确主要内容。

2. 学生回答: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个故事?两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Step 5 讨论(1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总结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 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哪几个方面呢?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男有分,女有归”
满足发展的需要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
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
◆成语积累
鳏寡孤独 指没有劳动力又没亲属供养的人。 物尽其用 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夜不闭户 形容社会安宁,风气良好。
拓展延伸
1、战国时期的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东晋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富足的、和平的、安乐 的理想社会。 3、清朝时,太平天国起义的首领洪秀全,提出口号:“有饭同吃,有 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4、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
……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 有相似的地方?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桃花源记》
课堂小结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 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 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同,犹和也,平也。” ——郑玄(东汉)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以及“大同”与“小康”社会的区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同”理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体会“大同”理念的应用。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背诵,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社会责任与担当:探讨文本中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大道之行也》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典故,以及文言文特有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让我很欣慰。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思考问题不深入、表达观点不清晰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思维导图绘制、辩论赛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概念。《礼记》中提出的“大同”是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和谐共生的社会。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原文+译文《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

想一想,其中有关学习的观点,是否仍适用于今天?《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

体会一下孔说话时的情绪。

朗读课文,注意其中一些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大道之行也文|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注释大道①之行也文|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②。

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④。

故人不独亲其亲⑤,不独子其子⑥,使老有所终⑦,壮有所用⑧,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⑨皆有所养,男有分⑩,女有归⑪。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⑫;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⑬。

是故谋闭而不兴⑭。

盗窃乱贼⑮而不作⑯,故外户而不闭⑰。

是谓大同。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②[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③[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贤,指品德高尚。

能,指才干出众。

与,同“举”。

④[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⑤[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第二个“亲”指父母。

⑥[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

第二个“子”指子女。

⑦[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

⑧[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⑨[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者……的人。

⑩[分(fèn)]职分,职守。

⑪[归]女子出嫁。

⑫[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理念或思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对偶和排比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2)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教学相长”的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儒家经典知多少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2 《礼记》二则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礼记》及写作背景。

(1)作品简介教师展示本文作品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2)写作背景(出示课件5、6)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所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长善就失等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本课节选部分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精品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精品课件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实教 践学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出 能
嘉 逐层论证
真相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知 长
引用作结——学学半
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 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 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精读细研 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精读细研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 《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知识备查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 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 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 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 《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整体感知
虽有佳肴
即使。 指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

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推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解析:在翻译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二、参考答案:大同社会理想包括三个方面: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解析:课文开头即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纲领,注意理解体会。

三、参考答案(示例)《虽有嘉肴》: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熊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

解析:找出两文中的对偶句,根据对偶句的特点体会表达效果。

四、参考答案:1.教学:教与学。

2.子:子女。

3.归:女子出嫁。

4.货:财货。

5.贼:害人。

解析:注意文言现象。

如“教学”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指教与学,现代指教书或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参考答案:1.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和学习,就难以成才。

2.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存在着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发展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过了关键期即使勤奋下苦功,效果也不会好。

这告诚人们,人要想学有所成,应该及时发挥年龄优势,不要浪费光阴,抓住应学习的大好时机,努力提升自己。

3.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碰,就必然会导致所学狭险,见识短浅。

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学友,以便互相砾砺、学习,共同进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字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二则知识点: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撰的。

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主要内容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

礼记即对《礼》的解释。

3、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虽有佳肴一、重点字词解释: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即使。

【佳肴】美味的食物。

【食】名词做动词,品尝。

【旨】味美。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

【学】学习。

【善】好处。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因此。

【困】困惑。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

【然后】这样以后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所以。

【长】增加、促进。

教学:教导别人和自我学习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学(xiào)学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其】大概、恐怕,表示推测语气。

【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吧,固定句式。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通假字1、《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学通“敩”,教导三、古今异义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C、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四、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五、一词多义学学半音xiào,通“敩”教导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它的六、文章主旨: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七、课文重点1、《虽有佳肴》选自《礼记.学记》。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教学相长.2、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3、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就是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

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类比论证。

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说明教和学的两种困境。

6、《兑命》曰:“学学半。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引用论证,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7、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实践出真知,注重实践,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

8、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文章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然后说到教和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困”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自反”“自强”,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又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加以强调说明。

全文论证严密,结构浑然一体。

9、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答: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11、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大道之行也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①选贤与能——“与”通“举”,推荐。

②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2)词类活用:①不独亲其亲——“亲”(以…..为亲,奉养。

)第二个亲是指父母②不独子其子——“子”(以…..为子,抚育。

)第二个子是指子女(3)古今异义:孤独:古义:幼而无父,老而无子今义:孤单,独自一人男有分,女有归(归古:女子出嫁今:返回,回到本处)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独古:老而无子的人今:单一,只有一个)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古:害人今:小偷,窃贼)(作古:发生今:作为)大道之行也(大道古: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宽阔的路)(4)一字多义:①修讲信修睦(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②独矜寡孤独(老而无子人)予独爱莲…...(惟独)人不独子其子(单独单单只)③乱盗窃乱贼(造反)避秦时乱(战乱)④兴谋闭而不兴(发生)水波不兴(起)⑤与选贤与能(通举推荐)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二、特殊字词注解大道之行也:行:施行。

幼有所长,长:成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憎恶。

是故外户而不闭: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外:从外面。

闭:关门谋闭而不兴:闭,杜绝。

兴,发生。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乱贼:作乱害人的事。

作,兴起。

外户:泛指大门。

是谓大同:是:这样,谓:叫做,大同:指理想社会,同:和、平的意思。

三、理解性背诵: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写“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的句子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写“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4、写“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道行也》一文与此句类似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6、大同社会的核心思想(根本特征):天下为公7、大同社会的总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四、课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

五、课文重点1、出处:《礼记礼运》。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2、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有。

《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根据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种大同社会体制构造出来的。

5、大道之行也怎样理解?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6、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请归纳。

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1)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2) 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3) 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7、文章的对偶句有哪些?有何作用?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作用: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说理的效果,增强了文章气势。

对比理解:1、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对比:两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哪种表达方式?有何相似之处?关联之处: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 “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

表达方式:[甲文] 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 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相似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

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我理想中的生活环境应该是环境清幽美丽,蓝天碧水犹如一幅画卷;人人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

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

3、孔子的“大同”理想激励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而奋斗,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这样的进步思想家或社会改革家?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