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第17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PianoSonataNo.17Op.31.2D小调

合集下载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作者:邓筱筱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9期摘要:《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于1801 年到次年间作曲的三首Op.31 奏鸣曲中的第二首,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奏鸣曲之一。

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它具有里程碑的重要地位。

这部作品不论是在艺术表现力还是演奏技法上都把奏鸣曲的特征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一代音乐大师的伟大艺术才华及其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文对这部作品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后人更好地了解贝多芬作品提供借鉴。

关键词:暴风雨第三乐章演奏技巧贝多芬创作的《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是在1802年的夏天,创作这首曲子的灵感由他阐述是在读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后有感而发所创作出来的,因此也把这首钢琴奏鸣曲的名字定为《暴风雨奏鸣曲》。

第三乐章演奏技巧:一、曲式分析第三乐章是奏鸣曲式。

全曲基本由十六分音符组成,让人在绵延不断的音符中感受爱与温柔的情感。

在这个曲子中无论是在伴奏音符里或是在主导旋律中,都贯穿16分音符的律动性,缓缓从一个声部流入另一声部中,舒展出精彩的钢琴独奏技巧。

这一种虚无缥缈的美,充分地展示出了贝多芬追梦的世界以及其独特的钢琴演奏技巧。

因为贝多芬严格的奏鸣曲式结构,所以要弹奏出它的力度情感变化,演奏者们必须在力度、节奏、速度、音色和乐句起伏上做好控制,掌握好每一小节每一层次的细微变化,不然这首曲子弹奏起来就会略显单调缺乏激情的感情色彩。

《暴风雨》第三乐章是由一个弱起小节开始的,演奏者给大拇指的力度不能太大,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般悄无声息的开始,要把旋律柔和的弹奏出来。

如右手由八分音符构成的每乐句的结尾音,在弹奏时要轻巧、干净,手腕轻轻提起,而左手我们尽量连贯的(legato)演奏,表现出流畅连绵不断的感觉,就好像万马奔腾时的马蹄声一样,滴答滴答。

乐曲每小节穿插的六连音可以尽量用左右手交替弹奏,但是弹奏起来需要一气呵成、天衣无缝,行如流水般绵延不绝。

音乐论文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特色与演奏处理之我见

音乐论文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特色与演奏处理之我见

X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特色与演奏处理之我见View on Creating Features and Performing Skills of the First Movement of the Piano Sonata Storm总计:毕业设计(论文)13页表格:0个插图:9幅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特色与演奏处理之我见音乐学专业[摘要]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是贝多芬的一首著名作品,作于1802年,表达了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和勇气。

本文从《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出发,探讨其在曲式、和声、主题发展等创作方面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该乐曲在速度、力度层次、踏板运用等演奏方面的处理发表个人的见解,使演奏者深入理解该作品的思想内涵,增强演奏的细节处理。

[关键词]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演奏View on Creating Features and Performing Skills of the First Movement of the Piano Sonata StormMusicology MajorAbstract: The piano sonata Storm is one of Beethoven’s most famous works which was created in the year of 1802. It expresses his high spirit and great courage to fight against fate. This essay is to discus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al form, concord, theme and some other cre ation by analyzing its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then put forward self view on skills of speed, l evels of strength, and the use of the pedal that is related to performance so that the performer can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orks to better deal with performing detail.Keywords: piano; sonata; storm; performance目录前言 (1)1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创作背景 (1)1.1作者简介 (1)1.2《暴风雨》的创作背景 (2)2 《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特色 (2)2.1独特的结构布局 (2)2.1.1 大规模的展开部 (2)2.1.2 具有独立意义的尾声 (2)2.1.3 伸缩自如的连接部 (3)2.1.4 主题个性化、音乐一体化 (3)2.2戏剧化的主题形象 (3)2.3和声特色 (4)2.3.1独特的主题和声 (4)2.3.2和声语言的简洁性与和声手法的多样性 (5)2.4织体特色 (5)2.5 具有音乐辩证的艺术特性 (6)3 《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演奏处理 (6)3.1整体的演奏处理 (6)3.1.1 触键技巧 (6)3.1.2夸张的力度对比 (7)3.1.3 细腻的踏板运用 (9)3.2 各部分的演奏处理 (9)3.2.1呈示部的演奏处理 (9)3.2.2 展开部的演奏处理 (10)3.2.3 再现部的演奏处理 (10)3.2.4 尾声的演奏处理 (12)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3)前言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传世之作。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摘要: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创作于1802年,是一首具有强烈对比的奏鸣曲。

本文将从曲式结构入手,对作品的音乐性格、和声、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求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曲式分析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op.31,nr.2)第一乐章的整体结构性质为典型的奏鸣曲式。

大致结构图式如下:一、呈示部(第1-48小节)这个呈示部包括有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

尤其注意的是,这部奏鸣曲为了表达强烈的戏剧性而突破了古典奏鸣曲的一些形式。

主部(第1-21小节)主部主题是整部奏鸣曲的核心,是一个不等长的二句式乐段。

在这个乐段中,不但有性格迥异的三种材料的强烈对比,还有三种速度的对比,并且有展开、有高潮。

在短短的21小节的篇幅中,包容着有如管弦乐演奏的宏大气势(见例1)。

第一句以Largo的属和弦开始,两小节后,用Allegro的速度如暴风雨般的急骤进行,最终换以Adagio的速度半终止。

其中主和弦虽然出现过两次,但都是用在经过的和弦公式化进行中,并且速度非常快,没有稳定感。

第二句从平行大调(F大调)上开始,音程从三度小跳扩展到七度大跳,并伴有连续的减七和弦进行。

音乐的紧张度一步步提升,最终在主调的K上形成高潮(第13小节)。

随后,将音乐继续扩展至第21小节,终于出现了强拍上稳定的主和弦,形成完全终止。

在主部中,有三个性格迥异的材料:① a材料:第1—2小节分解和弦织体,“疑问型动机”,如同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

② b材料:第2小节第四拍开始,急骤的等分性八分音符,“暴风雨织体”。

③ c材料:第6小节回音式的合唱式织体,“祈祷动机”。

连接部(第21-41小节)这个奏鸣曲的主部和传统的古典奏鸣曲写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表现为调性不稳定,且具有极大的紧张感。

相反,连接部却用了稳定的、平衡的写法。

主要表现如下:(1)和声节奏拉长。

鲁宾斯坦暴风雨第三乐章

鲁宾斯坦暴风雨第三乐章

鲁宾斯坦暴风雨第三乐章贝多芬第17奏鸣曲,作品31之2,也就是《暴风雨奏鸣曲》,完成于1802年,是贝多芬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

这首富有强有力和鲜明内容的奏鸣曲,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1802年正是贝多芬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也是其生涯中最痛苦的一年,在该年所写的遗书中,反映出贝多芬被绝望的耳病侵袭,面临精神与肉体难以忍受的打击后那悲剧般的宿命观。

然而,贝多芬并没有丧失勇气,仍然以坚韧的意志进行工作。

《暴风雨奏鸣曲》是基于灵活而复杂的心理描写,它的性质热情、狂暴、悲怆,但标题并非贝多芬亲自题写。

《暴风雨奏鸣曲》全曲充满着奇异的、灰暗的紧迫感,各乐章在结构上虽然多少有些差异,但都严守着奏鸣曲式,并富于幻想意味。

第三乐章是急促和不安的,但具有更多的客观性。

末乐章是小快板,是个非常优美的终曲。

由川流不息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的音流组成,仿佛描绘了衣一幅轻快飞翔的图画,自始至终充满了温柔与爱的感情,这个乐章的美是虚幻的美,展示出贝多芬所追求的梦的世界。

乐章的主要主题由急速的音流组成,充满了一往无前的精力,副主题明显地体现了民歌的音调。

主题的每一小乐节的结尾音都要轻柔的提起,手腕带起来。

第43小节副主题在a小调上出现,沉溺在幻想的心境里,这个主题是紧张激动的。

庞大的展开部巧妙的运用明暗的色彩层次,较多的使用离调,是感情的状态达到极限,狂热的风暴猛烈地向前冲进。

215小节进入再现部,结尾在人们心中留下明净的悲哀痕迹,停留着一股前进的力量。

这32首钢琴奏鸣曲,是分三个时期来完成的。

第一个时期是1794—1800年。

这一时期他写了13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音乐风格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英雄性”在这些作品中有了初步的体现。

诞生于该时期的《悲怆》则是他受到耳聋威胁时的痛苦内心的表白。

第二个时期1801—1814年。

这一时期他又有14首奏鸣曲问世。

这些作品是贝多芬脱离18世纪传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成为进入他创新阶段的钢琴作品。

贝多芬《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作品研究

贝多芬《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作品研究

16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5乐中静静的走向结束。

这一乐章似乎听起来不太符合暴风雨的特点,很少被人耳熟,但其作用不可小觑。

它处于第一和第三乐章之间,在热闹激动的第一乐章结束之后进入了甜美的第二乐章,它使得整首乐曲以及人的心情获得了一种平衡,而不是一直处于狂躁的斗争状态之中,在热情中穿插着温柔。

贝多芬在创作时将其尾声的部分扩大,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也加强了乐曲的戏剧性。

其中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其主题部分的音域比较广,在高音区与低音区之间变换十分频繁,这种创作形式在奏鸣曲中是十分少见的。

可见贝多芬在创作时,是想突出其与众不同,也强调了这一乐章的感情,他希望在这里能够带给人们的是恬静、晴朗和庄严。

仿佛给听众描绘出一副美丽的风景画,充满诗情画意,让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当人们正沉浸于雨过天晴温暖的第二乐章时,第三乐章在快板中开始了。

(三)第三乐章,8/3拍,d小调,小快板,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作为《暴风雨》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同时也因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一个乐章。

在此乐章中大多数都是十六分音符,其旋律时而热烈欢腾、时而平静细腻,完美的把乐曲的流动性展示了出来,具有浪漫色彩。

此乐章作为整部作品中最庞大的一个乐章,由399个小节组成。

其采用的依然是最基本的奏鸣曲曲式结构,拥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以及尾声四个部分。

其中,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由弱起开始,不断重复发展的十六分音符,就好像雨滴一点点的滴落下来。

旋律不断渐强,其副部主题出现,随后旋律进入一种紧张的情绪,旋律逐渐激动使得听众的心情也随之绷紧。

第九十一至九十四小节进入到了展开部,在这里贝多芬用音符从弱到强的变化手法来展示暴风雨即将到来之前的阴沉、压抑。

随后进入到展开部,展开部的组成部分是主题部分的动机,其中采用了强奏和弱奏相结合的方式,似乎是在表达暴风雨的激烈,有着风雨交加的画面感,使听众也随着音乐的变化激动。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艺术风格的简述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艺术风格的简述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艺术风格的简述作者:董星汝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3期【摘要】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作为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创作于1802年,它的三个乐章都使用了奏鸣曲式的结构,本曲成熟的音乐风格集中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个作曲家和音乐家的浪漫主义情怀,民间乐曲的传统风格和悲剧戏剧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该曲是贝多芬在奏鸣曲体裁创作中的一个典范,具有极大的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音乐语汇(节奏、旋律、曲式、和声)一、《暴风雨》奏鸣曲的創作环境以及背景创作于1802年的《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奏鸣曲中的第17首,也恰恰是1802年贝多芬不幸地患上了耳疾,失去听力对于一个听众而言意味着无法体会音乐的美,但是对于音乐家而言,几乎意味着音乐生涯的断送,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无情地摧残着贝多芬的精神和意志,但是贝多芬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并没有绝望,一个安静的世界反而让他更加坚强,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和灵感,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强大的意志力的支撑下,这部震惊世界的《暴风雨》奏鸣曲横空出世。

这首奏鸣曲情感丰富,震撼人心,也正是贝多芬创作期间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暴风雨》奏鸣曲全篇包含三乐章,描写了暴风雨经过的完整过程,即暴风雨来临前、暴风雨进行中以及暴风雨过后三个阶段,曲子的感情表达酣畅淋漓,具有强烈的幻想色彩,给人丰富的想象和感知空间,作者稳重而成熟的独特个人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二、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情感特征及艺术风格(一)曲式结构以及分析A 连接B A’(1-90)(91-96)(97-146)(147-232)1.呈示部[1-90]呈示部中的[1-6]小节具有比较明显的控制,属于扬抑格,第[7]小节以后的乐句同样也是抑扬格,进而稳定地发展到第[21]小节由主部主题自然地进入。

根据平衡原则要求,要恰当控制渐强和渐弱的比例,弹奏时力求准确无误。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与演奏分析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与演奏分析袁维琪广西师范大学摘要: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是在他最受折磨的一年中完成的,他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也是最让人难以捉摸的。

本文囊括了这首作品创作之前的背景,从第一个乐章中分析其中所包含的音乐形象,从“因”到“果”总结出相对应的演奏技巧,这是整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创作背景作品风格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005-03奏鸣曲《暴风雨》又称作《d小调奏鸣曲》(op.31no. 2),创作于1802年,那一年正值贝多芬被疾病折磨最痛苦的一年,但贝多芬依然坚持完成他的创作,是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品。

这首奏鸣曲无论从它的创作手法、标题、表现形式还是它的主题思想都饱受争议。

一直以来,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研究音乐家精神内涵的重要宝典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这首作品将高超的演奏技术与音乐形象联系起来,堪称完美,代表着贝多芬创作的巅峰时期,对我们有许多启发。

因此本文以作品第一乐章为例,从曲式结构以及创作背景中探索其高难度的演奏手法。

一、贝多芬生平及其奏鸣曲创作概述(一)贝多芬生平概述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11岁时已经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后来又去了宫廷乐队,从此开启了他的音乐之路。

贝多芬先后受到莫扎特和海顿等人创作的影响,贝多芬在1782-1792年间的创作,绝大多数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处于他的创作的起步阶。

但同时他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对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政治层面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理解,也摸清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后来,大约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疾病日益严重,听力越来越弱,但是他对音乐的创作热情仍在继续,并将这些痛苦化作了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的作品分析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的作品分析与演奏分析

010作品评析刘 瑞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几乎贯穿了他的全部生活,具有一些自传的意义,而且远超其他曲风,对钢琴家和作曲家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具有突出的艺术地位,因此,被誉为钢琴文献的“新约圣经”。

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第17首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是他的杰作之一。

一、贝多芬及其音乐风格贝多芬幼时家境贫寒,5岁时患有耳部疾病,并且在他年老时耳聋。

但他对音乐的热爱并没有使他失去信心。

相反,他凭借不屈不挠的意志创造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他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可以概括为热诚、高贵、大气、精力充沛和饱含感情的。

二、奏鸣曲《暴风雨》作品分析(一)和声曲式结构D小调奏鸣曲《暴风雨》有三个乐章。

这部作品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用奏鸣曲的形式写成的。

第一乐章是Allegro,由简短的引子引入,之后是C大调的重复,然后并没有根据传统曲调走势,直到第二十一小节才正式进入D小调。

第一个主题是与对方一起玩,并用低音和高音演奏悲伤的气氛。

同时,三位一体的伴奏表明,暴风雨即将到来。

第二个主题充满了强烈的情绪,突出了基调的不稳定性,使乐曲充满戏剧性。

最后一个主题逐渐以D小调和弦的扩展功能结束,在激烈的战争之后给人一种突然的平静感。

第二乐章标记为慢板,整个乐章简单却充满情意。

这让人们忘记了以前的矛盾和不幸,快速沉迷于沉默和快乐。

第三乐章是小快板。

整个运动的音符由3/8拍的16个音符组成,旋律感非常强烈。

在曲折婉转的流动之后,逐渐消失并结束了音乐。

(二)艺术特性奏鸣曲《暴风雨》中的音乐主题充分体现了两种音乐辩证法的艺术特征。

第一乐章的主题是基于三大对立和对立因素,即宽阔的沉思、生动的和声和抒情口才,形成了速度与情感的鲜明对比。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特征分析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特征分析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特征分析作者:翟雪莹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9期【摘要】钢琴是贝多芬重要的创作领域之一。

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第十七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中年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

本文从曲式结构、和声两个方面来分析《暴风雨》第一乐章。

【关键词】暴风雨;曲式结构贝多芬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人尊称为《新约圣经》。

其中,第八首《悲怆》奏鸣曲、第十四首《月光》奏鸣曲、第十五首《田园》奏鸣曲、第十七首《暴风雨》奏鸣曲、第二十一首《黎明》奏鸣曲、第二十三首《热情》奏鸣曲,第二十八首《离别》奏鸣曲是众多钢琴专业者及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作品。

一、创作背景《暴风雨》完成于1802年,处于贝多芬中年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他甚至写下了遗言,表达了自己正经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然而贝多芬并没有丧失勇气,依然以坚强的意志力进行高强度的工作。

《暴风雨》是贝多芬复杂心理变化的写照,其性质是热情、紧迫、狂暴的。

但标题并非贝多芬亲题。

二、曲式分析《暴风雨》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d小调,4/4拍,分为呈式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呈式部(1—92小节):分为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结束部和连接。

主部主题(1—20小节)分为第一乐句(1—6小节)和第二乐句(7—20小节)。

第一乐句中有largo (广板)、allegro(快板)和adagio(柔板)三种速度。

第一小节是d小调属和弦的琶音,弱且缓慢。

第二小节在自由延长后情绪变的激动起来,右手三组下行级进营造出了紧张的情绪。

力度由p渐强至sf后减弱到p并在d小调属和弦上结束。

第二乐句延用了第一乐句的乐思,继续营造紧张不安的情绪。

力度经历了pp-p-crescsf,速度由广板迅速变为快板。

贝多芬在短短的二十小节内运用了不同速度和力度,表达了他内心中不安的情绪。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创作背景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创作背景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创作背景贝多芬于1801年开始致力于创作一首名为《暴风雨》的钢琴奏鸣曲,曲子共分三个乐章,其中第三个乐章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因
此被称为暴风雨第三乐章。

这首乐章的灵感来源于贝多芬小时候在冬天里看到的暴风雨场景,他几乎能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和狂暴。

贝多芬将这种感受与自己痛苦
的心情相混合,因为他正在经历一场耳疾的折磨,这使得他越来越孤独,悲伤和愤怒。

这首乐章的创作历时两年之久,贝多芬在这段时间里不断地修整
和重构,直到最终创作出符合他内心感受的复杂和谐的曲调。

这首乐
章的创作过程也反映出贝多芬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和完美的执着追求。

暴风雨第三乐章是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在音乐表现上体现
了强烈的感性情感和内在的激情冲动。

此外,这首乐章还以其惊人的
技巧性和技术难度而闻名于世。

它需要钢琴演奏者对手指技巧,速度
和动态掌握的高度要求,同时也需要表达演奏者对贝多芬音乐的深刻
理解和情感共鸣。

作为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暴风雨第三乐章经常被演奏
和解释,也因此成为了现代音乐的重要部分。

它在音乐旅程中象征着
内心的矛盾,每一次演奏,都似乎在重复贝多芬对他自己的旅程的经
历和磨砺。

因此,学习和演奏这首乐章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
音乐的内在深度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感受艺术和美的真谛。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乐谱不同版本比较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乐谱不同版本比较研究
S o n a t a s中写 道 , “ T h e s t o r y t h a t B e e t h o v e n c o n n e c t e d
t h i s s o na t a wi t h The Te mp e s t i s e v i de n t l y o n e o f
琴 家对 贝 多芬钢 琴 乐谱 进 行 编 辑 整 理 后 , 在速度 、 力度 、 指法 、 踏 板 标 记 符 号 以及 注释 等 细 节 方 面有 着各 自不 同 的
看法 . 甚 至是 曲 解 . .通 过 对 贝 多芬 钢 琴 奏 呜 曲 《 暴 风雨 》乐谱 不 同版 本 的 比较 研 充 , 从音 符 的 真 实性 及 指 法 、 连线 、
芬 本人 。联 系到 作 品创 作 时 贝多芬 的生 活际 遇 , 罗
曼・ 罗 兰的看法 还是经 得起推 敲 的 . 这首 奏 呜 曲有 可 能是 贝多 芬奉献 给 自己的作 品 。 由此 可见 , 奏 鸣 曲《 暴风 雨 》 并 不是 简 单 地对 莎
士 比亚作 品 的感 受 进行 音乐 译 文 . 而是 贝多 芬 的愤 懑之情 在 乐谱 中的凝 聚 , 通 过 音符 进行 酣畅 淋 漓 的

贝多芬钢 琴奏 鸣 曲《 暴风 雨》 简介
是. 如英 国著名 音乐学 家 D o n a l d F r a n c i s T o v e y 在 他
的 著 作 A C o m p a n i o n t o B e e t h 0 v e n ’ S P i a n o f o r t e
第3 7卷 第 1期
2 0 1 5年 1月
宁 夏 大 学学 报 (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赏析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

赏析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

赏析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作者:陈默来源:《成才之路》 2014年第36期贵州贵阳陈默摘要:贝多芬是一位古典主义乐派的大师,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暴风雨》奏鸣曲就是他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而第三乐章更是音乐性与技术性完美结合的一个乐章,更为之后的浪漫主义开辟了先河,研究这样一首作品具有一定的意义.关键词:古典主义;钢琴;暴风雨;实际演奏;贝多芬《暴风雨》整体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一个很独特的乐章,这个乐章充满着幻想的意境,贝多芬用很巧妙的技法把它完整地体现出来。

众所周知,暴风雨来临之前心情是压抑的,而这个乐章中的每个层次都非常风趣、清晰,很好地体现了那种压抑感。

例如节奏突入变化、调性模糊不定,还有一些超凡的技法,让人在聆听之时充满着幻想,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奏鸣曲的特点。

第二乐章让人感觉是第一乐章的解析,国外的一些音乐家把其称为“贝多芬式的小夜曲”。

第二乐章与之前的乐章形成了很好的反差,第一乐章就像暴风雨最猛烈的时刻,第二乐章则是安静的,就像雨过天晴,很安逸很宁静,让人舒心,之前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得到了缓解。

到了第三乐章,我们可以听到非常优美的旋律,让人不知不觉地联想到了飞翔的图画,曲中带有淡淡的忧伤但又蕴含着浪漫的趣味,从头至尾充满了爱与希望的幻想。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一个小快板,整个乐章都是由欢快的16 分音符组成,让听者感觉到欢快之中带有淡淡的悲伤,毕竟这个时期贝多芬受到了很多的挫折,但是依旧让我们感觉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和对梦想的追求。

在结尾部分,激烈的暴风雨与宁静的氛围交替出现,使钢琴的音色发挥到了极致。

第三乐章运用了奏鸣曲式,而不是回旋曲式,有着庞大的尾声与展开部。

第三乐章的主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全部由16 分音符组成,并充斥着欢快的旋律跳动,当一个个16 分音符源源不断地从这个声部流入到另一个声部,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像飓风一样的魅力,优雅动听。

贝多芬 第17 钢琴奏鸣曲 版本

贝多芬 第17 钢琴奏鸣曲 版本

贝多芬第17 钢琴奏鸣曲版本一、概述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作品为古典音乐留下了不朽的财富。

《第17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音乐价值。

本文将对贝多芬的《第17钢琴奏鸣曲》进行介绍,并对不同版本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第17钢琴奏鸣曲》概述1. 作曲背景《第17钢琴奏鸣曲》,作品号为Op.31 No.2,是贝多芬创作于1801年至1802年之间的一部钢琴奏鸣曲。

这部作品是属于贝多芬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示了他在音乐形式上的创新和音乐表达上的深厚功力。

2. 内容特点《第17钢琴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分别是快板、缓板和快板。

整部作品音乐性很强,旋律优美,节奏丰富多变,和声精妙细腻,结构严谨完整,是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之一。

三、不同版本的比较1. 贝多芬自传稿版本贝多芬自传稿版本是贝多芬亲自校订的版本,被认为是对作品最真实的表达。

在这个版本中,钢琴部分的音符设计更加简洁,但有着更为丰富的音乐内涵。

2. 现代乐谱版本现代乐谱版本是根据贝多芬手稿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编辑而形成的版本。

在这个版本中,音乐的符号规范更加统一,对于音乐的表达也更加直观。

3. 不同演奏家的版本不同的演奏家在演奏《第17钢琴奏鸣曲》时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一些演奏家会更加注重速度和技巧的展示,而一些演奏家则更注重音乐的内涵和情感的表达。

四、结论贝多芬的《第17钢琴奏鸣曲》是一部具有非常高艺术价值和音乐价值的作品,它展示了贝多芬在音乐形式和音乐表达上的深厚功力。

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演绎,贝多芬的作品将会在音乐史上继续闪耀。

《第17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作品中的一颗明珠,它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的无与伦比的才华。

每一个版本都在细微之处呈现出不同的魅力,我们有必要更深入地探讨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乐谱不同版本比较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乐谱不同版本比较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乐谱不同版本比较研究
张茵
【期刊名称】《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7)001
【摘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曲目之一,但是,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编辑以及钢琴家对贝多芬钢琴乐谱进行编辑整理后,在速度、力度、指法、踏板标记符号以及注释等细节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曲解.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乐谱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从音符的真实性及指法、连线、力度、速度、踏板等方面,以及与此版本相关的有关文献对乐谱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客观反映贝多芬原作,为演奏者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总页数】4页(P188-191)
【作者】张茵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广东广州 5106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
【相关文献】
1.古典钢琴奏鸣曲的比较研究——以海顿D大调奏鸣曲和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为例
2.《暴风雨》奏鸣曲断想——从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与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的关系谈起
3.试论贝多芬四首钢琴奏鸣曲结构的边缘性——对《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四首钢琴奏鸣曲的补充分析
4.贝多芬《d
小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 No.2)的艺术特点5.莫扎特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特征比较——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 Nr.1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
赵越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
【年(卷),期】2012(0)A04
【摘要】通过对贝多芬和他的《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的简单介绍了解,以及对当代两位钢琴家的了解,从声音层次、速度、力度、音色变化、踏板及演奏手法来研究他们演奏同一作品的不同诠释。

【总页数】1页(P41-41)
【关键词】贝多芬;巴伦博伊姆;暴风雨
【作者】赵越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图析《暴风雨》首乐章——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J], 王安军
2.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 [J], 吕爽
3.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 [J], 魏俊晓
4.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 [J], 张雯亭
5.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J], 宋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