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的演赛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的表现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的表现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的表现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18世纪70年代的德国文艺界发起了一场狂飙突进运动,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传统古典主义形式向新时期的浪漫主义文艺形式的过渡,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便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德国文艺工作者将启蒙运动中的改革思想引入到了文艺创作中来,打破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更加坦诚、直白地表达心中的爱与恨,并逐渐建立起成熟的浪漫主义文艺形式。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变革中成长起来的,其作品中“英雄性”情感的表现不仅表现了作者本身对命运的抗争,同样也表现了那个时代文艺者对自身思想的解放和表达。

本文将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区中关于“英雄性”情感的表现内容、特征和手法。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的表现内容1795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即《f小调奏鸣曲》,并奠定了其钢琴奏鸣曲中“英雄性”的情感表现。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贝多芬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影响深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悲怆》、《月光》、《田园》、《暴风雨》、《钢琴》等,本文将选择其中的三首来分析“英雄性”情感的表现内容。

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其内容、旋律和结构无不散发着德国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以奏鸣为主,通过浑厚、雄壮的断奏和重板烘托出凝重、沸腾的气氛,透出英雄那深邃而凝重的气质。

第二乐章采用了三段体曲式,通过如诗的慢板,用轻柔的旋律为整部作品平添了一丝英雄特有的浪漫和深情,而这段乐章也常被应用到其他的艺术作品中象征纯洁的爱情。

第三乐章则通过回旋曲式的快板营造出亲切、活泼的气氛向人们描绘出英雄那种与生俱来的自信、活力和不羁。

《悲怆》通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表现了作者张扬、自信、特例独行的性格,虽然曲子本身仍有缺陷,但作为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已经很好地表达了钢琴奏鸣曲中“悲怆”的“英雄性”情感。

浅谈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0No.1》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

浅谈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0No.1》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

第二部分由第9至第16小节组成,倚音的多次使用,丰富了该作品的表现力,展现了热烈、强劲的乐思。

在演奏这部分时,要注意倚音作为装饰音,所占用的时值是从原本的音中提取的。

所以弹奏倚音时不可拖拍,应短暂停留、“一带而过”。

第三部分的弱奏展现了不同于之前的、柔情优雅的主题动机,正因有它的存在,达成3.副部主题(56-94小节):副部可分为两部分:赋予歌唱性的旋律和出现的新材料,旋律依旧建立在E大调上。

56小节到63小节为两组变奏重复,从连接部分的寂静转换为动感、活跃的乐段。

左手弹奏伴奏织体时要保持声音清澈、自然,不要高抬指,贴键弹奏。

接下来64和65小节级进的上行跳音音阶要做出一个渐强的力度变化,“跳音要弹奏的更加灵巧一些”。

在第86至第90小节的五个小节中,注意跳音处要弹奏短暂,左手的和弦要处理的干净,右手同样地,音要短促、有力,由中强到极强的一个力度过程借助双手的紧实、下键的迅速做出,力量集中于指尖。

紧接着的八分音符和短连音线组成的下行旋律使呈示部逐渐走向结束,这部分要保持每个短连音线部分小的连贯,每组之间E 大调的主和弦上,整个呈示部宣告结束。

在演奏这一部分时,要突出高声部的音响,休止符部分准确空拍,逐渐缓和,力度放弱,最(三)再现部(168-284小节)该乐曲的再现为变化再现——对呈示部各部分乐段进行了缩减的再现。

回归主调c小调,副部主题变化重复,出现了两次。

结束部多了4小节扩充深化主题,阻碍终止的和声运用使乐曲在更加丰富完善中走向终止。

再现部的演奏基本上与呈示部相同,在音乐感情的处理上,即将结束全曲的再现部应当更加激烈,终止处最后两个大和弦要做减慢状,通过大臂为手指注入力量弹奏,表现出贝多芬全本文通过作曲家贝多芬的生平背景、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并不是绚丽而又浮夸的风格,而是独特表达了个人强大内心的宏伟风格。

本文着眼于作品的曲式结构特征进行演奏技巧分析中,可以看出贝多芬巧妙、精湛的创作技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

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

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

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

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

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

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

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

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

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

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

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

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

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

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

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

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贝多芬中_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_赵桂珍

贝多芬中_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_赵桂珍

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10年03期48贝多芬中、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成熟时期作品1799年《悲怆奏鸣曲》的问世,即标志着贝多芬传统创作形式的终结和充满个性的崭新创作时期的到来——成熟时期的创作。

在此后的十四年里,生活的磨砺、思想的成熟、创作技巧的日趋完善,使他步入了一个创作的丰收期。

非常著名的一系列奏鸣曲都在这一时期完成。

共计13首。

其中《热情》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也是钢琴文献中的经典巨著。

 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OP26。

作于1801年,出版于1802年。

题献给李奇诺夫斯基亲王,四个乐章。

属于中期的入门之作,无一乐章属于奏鸣曲形式。

他在奏鸣曲中使用变奏曲和进行曲这还是第一回,他放弃了曲式第一的观念,在音乐中大胆融入崭新的内容和生命,形成了贝多芬式的抒情、热情和戏剧性特征。

OP27-1、2奏鸣曲均作于1801年,出版于次年,三个乐章。

第一首题献给里奇斯顿公主,第二首献给他的恋人朱丽叶塔。

bE大调第十三奏鸣曲:OP27-1。

幻想曲似的奏鸣曲,是敲开中期创作新世界的重要作品。

逐渐摆脱了古典形式,成长为真正的、新型的、戏剧性的奏鸣曲。

反映了贝多芬在奏鸣曲形式完整性方面的探索。

各乐章之间没有划上结束线,意在使整首作品一气呵成地演奏,各乐章由同一脉动统一起来,所有感情都向末乐章逼近,最后汇成一副宏伟的图画。

充分表现出大胆的幻想和独到的音乐性密度手法。

#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OP27-2。

“月光”,是贝多芬最具独创性、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乐章内的安排打破了传统,改为慢—快—快,一改往日陈规,将重心放在了末乐章上,非常成功。

作品的创作正处于不堪耳疾之苦的时期,曲中渗透了贝多芬激动不安的感情。

“月光”为后人所题,与作品的整体情绪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演奏时切不可简单地顾名思义。

第一乐章幻想、温顺的爱情,有时有充满阴森的预感。

第二乐章略为宁静的心情,希望有所复苏。

第三乐章绝望、嫉妒在呼号,以刺杀甚至死亡结束全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英雄》是一部富有激情和力量的作品,它展现了作曲家对英雄
主题的深刻探索,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理解和创新。

这部作品由三个乐章
组成,每个乐章都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和表现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部钢琴奏鸣曲
进行解析,探讨其英雄性主题和独特的音乐结构。

让我们来谈谈贝多芬对英雄主题的探索。

在《英雄》这部作品中,贝多芬通过音乐表
达了对英雄主题的崇高赞颂和对个体力量的肯定。

他通过强大的音乐表现力,描绘了英雄
所具有的勇气、坚韧和壮丽。

这在整个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特别是在第三乐章中,贝多
芬以激昂的节奏和强烈的和弦表现了英雄主题的壮丽与伟大。

这种音乐表达方式不仅展现
了贝多芬对英雄主题的理解,也展现了其对音乐的深刻洞察和表现力。

《英雄》这部作品是贝多芬的一部伟大之作,它展现了作曲家对英雄主题的深刻探索,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理解和创新。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析,我们不仅可以
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技巧,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大家对《英雄》这部作品有所启发,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贝多芬
的音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 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 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

78司欣儒: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第七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作品10号之3,这首钢琴奏鸣曲在作品10中是最为杰出的。

这首奏鸣曲第三乐章为D 大调的三部曲式,与前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从阴郁凄凉转换为柔和。

贝多芬通过色彩突变的创作技巧,使乐曲更具戏剧性。

笔者以“贝多芬”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可知,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涉及贝多芬作品的文献已经非常丰富,但专题研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较少,本文通过对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三种曲式分析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本首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更好地学习、理解及演奏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

一、三种代表性曲式分析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分析有三种,分别是魏纳的器乐曲式学、郑兴三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和赵晓生的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结构图解中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的曲式分析,下面将对三种代表性曲式分析分别进行详细论述。

(一)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

魏纳的分析结论为复合歌谣曲式,主歌谣曲式(1-54),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6)为重复乐段,使用半终止及完全终止,前后乐句使用主和弦与SII 调的主和弦对比。

第二部分(17-24)为模仿的新材料。

第三部分(25-54)再现a 部分,并通过转调模进增加了12小节作为扩充。

紧接后面为主题的加固,和声部分为重复终止,没有连接,直接开始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55-86),调性从D 大调转为G 大调即主调的下属调,在这一部分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

乐句用属调的完全终止结束,D 大调的主和弦上方增加一个C 音,使其变为G 大调的D7和弦。

乐句重复结束在开放的重属和弦上,从而替代了转回D 大调的连接段落。

主歌谣曲式的再现(1-54),没有尾声。

(二)快板的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

郑兴三分析结果为复合歌谣曲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作者:司欣儒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3期【摘要】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生所作32首奏鸣曲中,Op.10.No.3属于早期作品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创作于1798年,被认为是最"富有交响性"的作品之一①,本文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三种曲式分析比较研究,得以深刻理解贝多芬早期作品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曲式;和声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78-01《第七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作品10号之3,这首钢琴奏鸣曲在作品10中是最为杰出的。

这首奏鸣曲第三乐章为D大调的三部曲式,与前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从阴郁凄凉转换为柔和。

贝多芬通过色彩突变的创作技巧,使乐曲更具戏剧性。

笔者以“贝多芬”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可知,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涉及贝多芬作品的文献已经非常丰富,但专题研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较少,本文通过对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三种曲式分析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本首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更好地学习、理解及演奏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

一、三种代表性曲式分析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分析有三种,分别是魏纳的器乐曲式学、郑兴三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和赵晓生的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结构图解中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的曲式分析,下面将对三种代表性曲式分析分别进行详细论述。

(一)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

魏纳的分析结论为复合歌谣曲式,主歌谣曲式(1-54),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6)为重复乐段,使用半终止及完全终止,前后乐句使用主和弦与SII调的主和弦对比。

第二部分(17-24)为模仿的新材料。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论文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

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正文: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

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一,早期(1792—1800年)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

·艺术研究摘 要:在人类的音乐发展史中有诸多杰出的音乐创作家,贝多芬就是其中之一。

贝多芬也是其中最为独特的一位,这主要与其独特的音乐理念和人生经历有关。

本文尝试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入手,分析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独特风格,进而对其音乐中展现出来的艺术特征进行探讨。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风格;钢琴奏鸣曲0 引言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世界钢琴领域的佼佼者,也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贝多芬在钢琴领域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其创作的9部交响曲,更体现在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能创作出震惊世界的经典乐曲。

在贝多芬的钢琴曲目中,人们不但能感受到古典主义音乐的味道,也可以感受到极具贝多芬个性与音乐理念的元素。

可以说,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

贝多芬自身独特的经历,使得其钢琴创作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风格,因此,要更好地对其音乐进行鉴赏,就必须围绕贝多芬的各个人生创作阶段展开分析。

1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分析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3首是在贝多芬早期跟随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学习时创作的,24首创作于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5首则创作于贝多芬听力完全丧失之后,每个阶段的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1 早期阶段的音乐风格这个时期的贝多芬对钢琴仍处于学习阶段,因此其自身的音乐风格尚未完全形成,其钢琴奏鸣曲中仍可见明显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

但贝多芬并没有完全墨守传统创作模式,反而在创作过程中下意识地进行抗争,并尝试一些大胆创新。

因此,这个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中也透露着贝多芬独有的个性。

但此时贝多芬音乐中表现出的激烈、突兀情绪和强烈的节奏与冲突在当时显得另类,所以不被当时的音乐创作者所接受。

而贝多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却仍然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

此外,贝多芬这时期的听力已经出现问题,他便把自己的悲愤情绪也释放到了作品中,使得其音乐的旋律更加独具特色。

论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论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论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贝多芬一位伟大的钢琴家,在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中,留下了很多经典的钢琴作品,这些钢琴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贝多芬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融入到了他的钢琴作品的创作当中去,因而欣赏他的钢琴作品时,我们仿佛在倾听他的诉说,时而喜悦,时而悲伤。

在众多的钢琴作品的题材中,奏鸣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三十二首奏鸣曲,这些奏鸣曲风格迥异、音乐色彩纷呈,运用了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展现了贝多芬不凡的钢琴创作能力。

本文研究的贝多芬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他早期奏鸣曲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但是笔者在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人们对这个作品的关注度并不高,这也更坚定了笔者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首先对于贝多芬个人生平以及奏鸣曲创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然后对《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以及曲式进行了分析,在《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方面,主要从力度以及乐句、乐思方面进行了对比性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了演奏中的音色控制以及演奏中的技术难度。

标签: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1 对《F大调钢琴奏鸣曲》在演奏中的对比性分析音乐四要素中有一项是“音的强弱”,其实是指力度层次的对比,也就是演奏者经常说的触键深浅的对比。

贝多芬生活的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当时在乐器制造技术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力度层次的演绎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相比以前的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乐曲的音响效果显得更加丰富饱满,在力度层次r 显得更加分明,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贝多芬的创作特点就是非常喜欢进行鲜明的力度层次对比,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乐曲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他早期的作品中已经具有十分多的力度变化记号,并且贝多芬十分擅长运用极度化力度手法进行对比,这也为他的作品中增添了许多趣味性和对比性,这一点在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中表现得十分显著。

2 《F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音色控制钢琴能够弹奏出各种曲调,而音色只是钢琴演奏家进行情感表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在进行演奏时人们都会十分关注厄钢琴弹奏出来的声音,即音色。

浅析贝多芬《C 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2,No.3)》——第一乐章的创作特征

浅析贝多芬《C 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2,No.3)》——第一乐章的创作特征

MUSICLIFE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被视为19世纪音乐界的主导人物,被称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32首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堪称高峰,被奉为“新约全书”。

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2,No.3)是贝多芬创作于1795年献给其老师约瑟夫·海顿的早期作品,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

该作品是Op.2三首中篇幅最大、技巧最丰富的一首,其创作灵感来源于贝多芬1785年创作的《C大调青年钢琴四重奏》。

一、曲式结构第一乐章是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C大调,4/4拍,奏鸣曲式,其结构图式如下: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1-90)(91-138)(139-217)(218-257)呈示部主部连接部副部一连接部副部二连接部结束部(1-12)(13-26)(27-39)(40-46)(47-60)(61-77)(78-90)C C-g g g-G G G G展开部引入展开中心属准备(91-108)(109-128)(129-138)c-f-#f-D D-g-c-f-c C再现部主部连接部副部一连接部副部二连接部结束部(139-146)(147-160)(161-173)(174-180)(181-194)(195-210)(211-217)C C-G c d-G C C C尾声引入华彩再现休止结束(218-231)232(233-247)248(249-257)b A C C C从以上结构图式来看,该作品是一首结构规整的大篇幅奏鸣曲。

其特点在于副部具有两个主题,规模较大;同时尾声也加入了炫技的华彩片段,增添了作品的“乐队性”,既丰富了音乐结构,也加大了演奏技巧的难度,凸显出贝多芬钢琴创作上的进步,展现了其创作早期意气风发的气势。

贝多芬第30钢琴奏鸣曲(作品109,E大调)

贝多芬第30钢琴奏鸣曲(作品109,E大调)

第30奏鸣曲(作品109,E大调)第一乐章在分析本乐章前,请读者注意,在流行的彼得斯版中,第30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遗漏了两小节和一根小节线,一百零一小节变成了九十八小节,这是错误的。

我们依照布赖特科夫一黑特尔出版的全集本等,认为第一乐章零一小节。

如果读者的版本是错误的,就请补充上两小节,把第43和44小节重复一次,并请把缺少线画在错误版本的第15小节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之后,也就是音阶进行的八个十六分音符(从小字一组的升a到小字二组的升a)是单独的一小节。

呈示部(1—16)。

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4+5小节(1—9)。

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属大调的阻碍终止。

注:(一)第9小节的第一个和弦代替了B大三和弦,它使主要主题进行到阻碍终止,而这个和弦同时也是副主题开始的和弦。

(二)没有连接段落《因为主要主题的后乐句已经转到副主题的调性B大调上。

副主题也是不对称的乐段:3+5小节(9—16)。

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

注:(一)副主题的速度和节拍与主要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很有意思(主要主题:Vivace 2/4,副主题:Adagio 3/4)。

(二)前乐句的终止非常隐蔽,半终止在第11小节第五个八分音符上,特别是第六个八分音符上出现的先现和弦,更掩盖了这个半终止,因此几乎感觉不到前后乐句间的句逗。

(三)后乐句与前乐句相比,旋律是如此的音型化,和声又是如此的变化,以致构成乐段的条件几乎已不再存在。

但是,因为前乐句和后乐句用同样的和弦开始(副属和弦,即B大调II级上的减七和弦),所以第14小节与其相呼应的第11小节的共同之处(第14小节是第11小节的音型化)仍可以辨认出来,这一点也是毫无疑问的。

没有结束主题。

正象我们所看到的,呈示部是很短的(没有连接段落,也没有结束主题,只有相互连接着的主要主题和副主题),曲式压缩了,但它的意境却很深!展开部(17—49)。

回到活跃的快板和2/4节拍。

只用主要主题发展。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第一乐章演奏分析张昊天【摘要】《钢琴奏鸣曲》op110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晚期的作品,他的《钢琴奏鸣曲集》在世界钢琴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作品也是让人令人深刻的,在风格上与之前的作品也大为不同,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与思考,所以在这部作品中,他同样投入了大量情感.贝多芬既是古典主义的开拓者,也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本文分析了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特点,并对钢琴奏鸣曲OP110第一乐章的演奏进行了分析.【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8(000)024【总页数】2页(P46-47)【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作者】张昊天【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创作背景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

作为18世纪到19世纪的音乐家来说,贝多芬在作品中的音乐处理部分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被后人称之为“乐圣”。

他的交响曲和奏鸣曲非常有名,他的交响曲里面充满着革命主义的精神,他的乐曲里面渗透着对于生命的渴望。

在贝多芬的创作中,他的曲风总是充满自由,平等,博爱。

其中32首钢琴奏鸣曲,各个乐章之间也不是默守陈规,在贝多芬的刻画下,所有的音符都充满了生气,有了更独立的音乐价值。

在欧洲的17到18世纪初期,欧洲的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使自由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这个时期的贝多芬在作品创作中不难看出他在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浪潮中没有被苦难打败,在他的曲子里,总是有对生活的希望,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突出了那个时代的压迫,但是贝多芬却是非常从容的面对一切。

在1821年12月初,贝多芬完成了他的第31首钢琴奏鸣曲,即op.110。

贝多芬于1820年起草了这首奏鸣曲,那时的贝多芬正好在默德灵,一个位于奥地利北部、风景优美的城市。

论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1)的交响

论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1)的交响

论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1)的交响作者:***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20期摘要:本文以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1)为研究对象,以其音乐文本为基础,从织体、音型化手法、力度等角度分析该作品中的交响化音乐语言,并结合贝多芬中期的创作特征,力求进一步解析全曲的交响性构思。

关键词: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交响化音乐语言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25-06一、贝多芬音乐(一)创作背景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跨越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钢琴音乐是其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成年后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继承传统的曲式结构与和声进行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创新,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与深刻的情感内涵,开拓了浪漫主义的先河,被誉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圣经”。

音乐语言是由“旋律线、节拍、节奏、和声、复调、调式、调性、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织体等多种表现要素互相配合所构成的一个表情达意的体系”。

作为“交响曲之王”的贝多芬,“其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发展了交响性构思”,他在很多钢琴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交响化音乐语言,①从而极大丰富了钢琴作品的音乐表现力。

《G大调第十六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1)(以下简称《G大调奏鸣曲》)②是作曲家于1802年完成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一首,这也是贝多芬“从古典盛期奏鸣曲向新的发展路线过渡的作品”。

从贝多芬编号为31的三首钢琴奏鸣曲的整体音乐风格来看,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其音响逐渐接近了作曲家的乐队作品,体现了贝多芬鲜明的个性。

在1802年,贝多芬因为饱受耳聋病症的折磨,在极其绝望的情况下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但最终对音乐的信念使他放弃了轻生的想法,并决定在不幸中勇敢前行。

《G大调奏鸣曲》虽不像作曲家之前写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作品27之2)及《D大调钢琴奏鸣曲“田园”》(作品28)这样著名,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摘要贝多芬一位伟大的钢琴家,在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中,留下了很多经典的钢琴作品,这些钢琴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贝多芬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融入到了他的钢琴作品的创作当中去,因而欣赏他的钢琴作品时,我们仿佛在倾听他的诉说,时而喜悦,时而悲伤。

在众多的钢琴作品的题材中,奏鸣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三十二首奏鸣曲,这些奏鸣曲风格迥异、音乐色彩纷呈,运用了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展现了贝多芬不凡的钢琴创作能力。

本文所研究的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六首,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然而,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音乐学研究者及评论家们历来对这首作品的关注度却不够高,这也就促使笔者萌生了以这首作品的演奏诠释作为本课题的研究主题。

限于篇幅,本文只选择了这首F 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作为研究对象,来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术要领及艺术处理手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如下:第一章是对贝多芬个人生平及其奏鸣曲式创作的介绍;第二章是对《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曲式分析。

第三章是对《F大调钢琴奏鸣曲》在演奏中的对比性分析,主要包括力度层次的对比和乐句、乐思的对比。

第四章是《F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音色控制,结合到本作品主要探讨的是音色控制的重要性、圆润歌唱性音色的演奏、透亮颗粒性的演奏三个方面,这部分亦是本文的重点。

第五章是《F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技术难点,主要从主题主要部分的演奏处理和对切分节奏的把握两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演奏;处理An Analysis of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n F MajorABSTRACTBeethoven, a great pianist, left a lot of classical piano works in his life of art creation, these piano works have high artistic value and research value.Beethoven incorporated his rough life experience into his piano works, so when we appreciate his piano works, we seem to listen to him, sometimes happy, sometimes sad.Among many piano works, sonata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it.Beethoven created a total of 32 sonatas, these sonatas of different styles, colorful music, the use of superb artistic techniques, exhibition Beethoven's outstanding piano creation ability.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n F major is the sixth of 32 piano sonatas, and it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Beethoven's early piano sonata.However, after consult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musicology researchers and critics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is work, which prompted the author to take the performance annotation of this work as the research topic of this subject.Limited to space, this paper only chooses the first movement of the sixth Piano Sonata in F major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o elaborate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technical essentials and artistic handling techniques of the Piano Sonata.Of the subject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o Beethoven's personal life and his sonata form, and the second chapter is an analysis of the creative features and forms of Piano Sonata in F major.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iano Sonata in F major, which mainly includes the contrast of intensity level and the comparison of sentence and music.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timbre control in the performance of Piano Sonata in F major. In combination with this work,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imbre control, the performance of mellow singing timbr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ransparentgranularity.This part is also the focus of this paper.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Piano Sonata in F major.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from two aspects: the processing of the main part of the theme and the grasp of the segmentation rhythm.KEYWORDS:Beethoven; Piano Sonata in F Major; structure; performance;treatment目录绪论 (1)第一章贝多芬及其奏鸣曲创作 (2)一、贝多芬人物介绍 (2)二、钢琴奏鸣曲介绍 (2)第二章《F 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及曲式分析 (3)一、《F 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 (3)二、《F 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4)第三章《F 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对比性 (5)第四章《F 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音色控制 (8)一、音色控制的重要性 (8)三、圆润歌唱性音色的演奏 (9)三、透亮颗粒性的演奏 (11)第五章《F 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技术难点 (12)一、主要主题部分的演奏处理 (13)二、对切分节奏的把握 (14)结论 (15)参考文献 (17)致谢 (19)绪论贝多芬在其一生的艺术生涯之中,创作了大量极富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的钢琴作品,同时也为全世界的钢琴演奏者们留下了宝贵的钢琴资料,促进了钢琴艺术的发展,也为钢琴艺术教学提供了教学材料。

贝多芬E大调(OP.109)奏鸣曲创作背景及演奏风格 档

贝多芬E大调(OP.109)奏鸣曲创作背景及演奏风格 档

第三十号钢琴奏鸣曲,E大调,OP.109,完成于1818年,与完成《第九交响曲》、《庄严大弥撒》同年,此曲呈献给马西米丽亚妮•布伦达诺(Maximiliane Brentano,1802—1861)。

共3个乐章:1.不太快的甚快板,E大调,奏鸣曲式。

以速度与拍子都不同的两个主题作成的奏鸣曲,短小的结构中含有丰富的幻想。

轻盈的第一主题与有沉重音响与动态的第二主题形成强烈对比。

其间有慢板的变化,优美的琶音与珠圆玉润一般的快速音群处理得非常迷人。

2. 最急板,E小调,奏鸣曲式。

性格上属于谐谑曲,却将素材浓缩并将它处理出各种变化,刚柔两种因素在其间游刃有余地对比和彼此发生关系。

3.如歌似地,并充满感情的行板,E 大调,变奏曲式。

这个乐章是此曲的核心。

贝多芬对主题的说明是“如歌地,从心里很感动地”,共6个变奏,结尾是幽静地回忆第一主题,感慨万千地结束。

贝多芬E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9创作于1820-1821年间,是献给在经济上给予贝多芬帮助的富商弗朗兹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娜·布伦塔诺小姐的。

那个时候,社会黑暗,贝多芬生活拮据,并且忍受着耳聋给他带来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

尽管这样,贝多芬仍然没有放弃他的理想,他顽强地与现实做着抗争,贝多芬像一位哲人一般,将理想和现实间巨大的差异带给他的冲击投入到他的思考和探索里,再将自己的音乐创作和理想的世界、美好的幻想相结合,而这一特点在奏鸣曲Op.109中尤为突出。

可以说,这首作品承载了他美好的幻想、理想的世界以及他在矛盾内心下寻求到的精神支撑点。

贝多芬奏鸣曲Op.109的艺术精神追求 :贝多芬,是拥有着卓越哲学思想的伟大音乐家。

经历过社会的动荡不安,家人的背叛,爱情的坎坷以及悲剧性的耳聋以后,贝多芬的作品承载了他所有的思考、所有的理想和所有的感情。

他以哲学家一般无比缜密和细腻的思维,将复杂的情感、崇高的精神追求与自己的音乐创作完美的进行了统一。

如果有人说晚期的贝多芬被社会的黑暗、被耳聋的打击、被他人的误解而折磨的走向消极的话,那么在这部作品里,贝多芬恢复了所有的力量,重新的站立了起来,如伟人一般,将个人上升到整个人类,顽强的用音乐作品表达着自己顽强的精神,用与现实生活不符的音乐情绪表达着自己美好的幻想世界。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形态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形态分析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 ·26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形态分析周国文(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西方音乐史上古典主义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

本文主要分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8首《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第一乐章的音乐形态。

整体上看,该乐章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组成,各部分规模相当,同等重要。

整个乐章旋律流畅优美、清新动人;局部和声变化较多,色彩绚丽多姿;主题材料、调式调性,既有鲜明的对比,又有巧妙的统一,构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体。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中图分类号:J64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6-0261-00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曾任皇家宫廷乐长,父亲是宫廷男高音歌手。

贝多芬以其卓著的音乐创作成就,“把古典乐派的成就推向高峰,又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潮流做了预示和准备”[1],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其创作上最突出的领域是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共写了9部交响曲和32首钢琴奏鸣曲。

本文主要分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8首《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第一乐章的音乐形态。

[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创作于1798-1799年,是西方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杰出典范,也是贝多芬崇尚“自由”“平等”“理性”的启蒙运动思潮在音乐作品中的又一次反映。

《悲怆》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进行创作,其曲式结构图式如图1。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的比较与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的比较与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的比较与分析作者:郭思遥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年第06期【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这三十二首奏鸣曲充分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经历。

本文根据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年代和风格,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并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风格;比较;分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自幼就显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他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他在波恩教堂当歌手的父亲,父亲希望他能成为第二个莫扎特,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1787年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曾为莫扎特演奏过,莫扎特当时就预言他今后将前程无量。

贝多芬的作品涉及各种音乐形式,包括:交响乐、室内乐、器乐独奏曲、歌剧、清唱剧弥撒曲等等,而他的钢琴奏鸣曲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一个高峰。

这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人称为音乐《新约全书》,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并称为钢琴文献中的史诗性巨著。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按照时间和风格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吸收、同化时期)、中期(现实主义时期)、晚期(冥想沉思时期)。

一、早期(1802年之前)在这个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处于一个学习、继承、摸索与创新的阶段,贝多芬通过创作实践,不断地探索发展奏鸣曲的新形式。

尽管贝多芬在这个阶段的创作中沿用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模式,但他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奏鸣曲中快、慢、快的曲式结构顺序,如他将第十二首奏鸣曲(Op.26)的第二乐章写成了诙谐曲,并将第三乐章安排为缓慢的葬礼进行曲;第八首《悲怆》的第一乐章中,加上了慢的法国序曲性质的缓版(Grave)前奏。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二首《降A大调奏鸣曲》是一首完全打破传统的奏鸣曲各个乐章的习惯顺序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这首作品中,没有一个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四个乐章被安排为变奏曲、诙谐曲、葬礼进行曲和小快板回旋曲,这标志着贝多芬成功地摆脱海顿、莫扎特奏鸣曲对他的创作所带来的影响,开始初步形成自己的特殊的音乐风格。

影碟大观园

影碟大观园

规格:1 g 6: 、4: 屏幕 / 3 英文菜单,法、 英 文字 幕 /T .、A- 、PM DS51 C3 C 立 体声音效 制式:P L 彩色 / V A/ DD5 时间:5 分钟 6 编号:E 10 4 1 9 9 M 9 6 3 34 0 0
鹊 起 ,当属早 年 演奏 贝 多芬 的 《 亚 贝利变 奏 曲》 迪 ,而在 其 以后 的 演奏 生涯 中 ,贝 多芬 的 曲 目一 直 是 其演 奏 的 主攻 ,尤 以擅 长 演 奏 贝 多芬 的 奏呜 曲 ,并 与 另一 位钢 琴 大 师 波 里尼齐名,同为贝多芬演绎权威 ,获唱片界及乐迷推崇 。 这张 D 是斯蒂芬 ・ 科瓦塞维奇 20 年 8 04 月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举行的 L o u aR qe d A t o 钢琴 音 乐 节 上 的现 场 演 奏 录像 。此 钢 琴 音 乐节 每 年 一届 , 为期 一 个 月 , ‘n h6 t n 现 已举 办 了 2 0多届 ,每年 都 吸 引数 以 万计 的钢 琴 迷前 往 。此 次 录像 的场 地 显 然是 非常 适 宜 演 奏与 录像 的 ,加 之 录像 的取 景 及灯 光 等十 分 专 业 ,因此 画 面 及钢 琴 迷关 心 的 内 容 十 分漂 亮 及 多 ,令 人 听 觉与 视 觉 都是 非 常好 的 享 受 。斯 蒂 芬 ・ 瓦塞 维 奇在 现 场 演 科 奏 了 贝多芬 的 《 三十一 0 . 】 第 P 10、三十 二钢 琴 奏呜 曲 0 . 1》、小品 曲 ( P 2 )第 五 、 P11 O I6 六号 及舒 伯 特 的 《 兰德 勒 舞 曲 D 9 第 十 一 、十 二 号》 70 ,当然 重 点是 贝 多芬 的钢 琴 奏鸣 曲 ,他 的演 奏 在 不刻 意 控 制结 构 又 能掌 控 好作 品 的 同 时 ,能 将 音色 及 音 乐 的美 感 溶 于 它 的 作 品注 释 之 中 ,这 就 是他 与 其 他钢 琴 家 演绎 同类 作 品的 不 同 ,也 彰 显 出其 贝 多芬 演 奏 名 家的 风 范 。而钢 琴 家认 真 、富 个性 的 演奏 风 格 通 过清 晰 的 画 面也 给 人 留下 深 刻 印象 ,一 张演 录 俱佳 的钢 琴 演奏 现场 D D V 。另 D 附有 P F 式 的 电脑 文 本的 介绍 文 还 D格 案 ,请 不要 忽 略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