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

合集下载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貌第15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教学案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貌第15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教学案

第15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必修1+选修Ⅰ­1)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山脉和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表现形式及其作用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1.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2.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类型包括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和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等。

3.海岸地貌: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类型有侵蚀形成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和堆积作用形成的海滩、沙坝等。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微点1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高三一轮复习课件内力作用

高三一轮复习课件内力作用

成地垒,表 陷地带
湖泊形成
地 貌
现为断块山
实例
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 死海、贝加尔
华山
地、东非大裂谷 湖
断块山 陕西 华山
华山 泰山 峨眉山 庐山
峨眉山万佛顶
地垒 华山西峰
地堑
渭河平原 吐鲁番盆地 汾河谷地
地堑
秦岭
渭河宁平夏平原原
地堑应用1 大型工程建设应回避开断层
斯科加 瀑布
地堑应用2
全球洋底地貌
六大板块及其边界
板块运动
板块张裂
板块碰撞
岛 弧
海 岸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海沟
板块运动与边界类型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张 裂(生长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撞(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图示
影响
形成裂谷和海 洋海底:海岭
形成高大山脉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东非大裂谷、
举例 红海、大西洋
貌 判断某海域或大陆的变化趋势;
背斜:中间岩层老,两侧岩层新;
图示 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2 阿拉伯半岛位于哪一个板块中?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资源 石油、天然气 拱形结构稳定、无地下水渗漏
沉积——褶皱——断层——侵蚀
地下水
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等;
褶皱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判 岩层新老关系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方 法 图示(未侵蚀)
未侵蚀的地貌 常形成山岭

2025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5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5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大陆裂谷可以向大气中释放大量CO₂,故裂谷系统的时空演化会影响地质历史时期的深部碳循环通量和环境气候变化。

在地质历史时间尺度上,大陆裂谷长度是变化的。

下图是地质历史时期裂谷长度与理论CO₂浓度和实际岩层中CO₂浓度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地质历史时期裂谷长度、CO₂浓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侏罗纪裂谷长度和实际CO₂浓度同步增长B.白垩纪理论CO₂浓度低于实际CO₂浓度C.古近纪实际CO₂浓度高于理论CO₂浓度D.白垩纪早期理论CO₂浓度下降速度较晚期慢2.大陆裂谷能够改变全球碳循环,是因为()A.板块俯冲带挤压导致碳酸盐变质B.消亡边界地壳活动较弱难以释碳C.褶皱山脉抬升导致风化释放碳D.岩浆上升活动带出地下封存碳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图。

完成下面小题。

3.该区域由早到晚发生过的地质作用,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沉积作用——水平挤压——侵入作用B.水平挤压——变质作用——沉积作用C.水平张裂——沉积作用——岩浆活动D.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4.与图中各岩层形成时期地球演化特征符合的是()A.太古代末期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B.侏罗纪裸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共存C.中生代至新生代岩浆活动愈加活跃D.古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方向发展构造地貌是指由地质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常见的构造地貌有板块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火山构造地貌等。

下图为某岛屿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岛屿甲地附近的湖泊可能是()A.堰塞湖B.火山口湖C.冰川湖D.风成湖6.该岛屿的主要构造地貌在地质历史时期海拔时高时低,主要是由于()A.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B.板块抬升和沉降相互作用C.热胀和冷缩共同作用D.海进和海退相互作用7.若要在该岛屿上新建一座城市,从避灾角度看最适宜的位置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受挤压力和外力共同影响,常发育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的褶皱,其中表面向斜较紧闭而背斜较开阔的称为隔槽式褶皱,反之称为隔档式褶皱。

2022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答案

2022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答案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21·河北张家口市·高三二模)下图为我国某一地貌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1~2题。

1.构成图示地貌的岩石可能为()A.火山岩 B.变质岩C.沉积岩D.侵入岩2.图示地貌阶梯状陡崖的存在,说明地壳运动使该地貌岩层()A.拾升幅度不同B.持续性抬升C.间歇式抬升D.有抬升有沉降(2021·江苏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测试)某区域曾发生过多次地质事件,地层轻微褶皱,断层北侧地块有明显的沉降。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图"。

据此完成3~5题。

3.该区域最老的岩层是()A. 砂岩B. 砾岩C. 侵入岩D. 玄武岩4.该区域最新的地质事件是()A. 褶皱变动B. 断层构造C. 岩浆侵入D. 火山喷发5.影响该区域河流发育的主要因素是()A. 岩性B. 断层C. 火山D. 褶皱(2021·南昌一模)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形成示意图。

研究表明,内力作用是影响珠穆朗玛峰的主导作用,而且这一态势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据此完成6~8题。

6.青藏高原深层的甲处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A. 地壳B. 地幔C. 莫霍面D. 古登堡面7.地质探测发现图中乙处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是因为乙处()A. 温度高B. 压强大C. 地层稳定D. 地层活跃8.外力作用造成珠穆朗玛峰海拔()A. 下降加快B. 下降减慢C. 上升加快D. 上升减慢(2021·南通三模)张教授在西北某地考察日记中写道:“戈壁滩就是一个天然的‘玛瑙加工厂’——远古时期形成的岩石气孔和缝隙是它的模子,后期岩浆注入为玛瑙提供原料,周边矿物为其着色,①使其成为独立的个体,散落戈壁,②让它翻滚打磨,终成宝石。

”左图为“戈壁上长满玛瑙的石头照片”,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

据此完成9~10题。

9.为玛瑙形成提供“模子”的岩石按成因属()A. 甲B. 乙C. 丙D. 丁10. ①、②表述的地质作用分别是()A. 风力侵蚀风化作用B. 沉积作用流水作用C. 流水侵蚀冰川作用D. 风化作用风力作用11.(2021·济南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一轮复习 地理小百科25-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

高考一轮复习 地理小百科25-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

地理小百科25-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常见内力作用(为主)地貌的形成过程①花岗岩(山体)露出地表过程: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花岗岩露出地表。

如:花岗岩风化球的形成过程、黄山花岗岩体的形成等。

②火山(玄武岩山体)的形成过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岩浆喷出,火山灰堆积形成山体。

如:日本的富士山、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

③断块山或断层高原:先是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或高原,后是外力作用形成现有地貌,以内力为主。

如:华山、庐山、泰山、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等。

④断层平原和谷地: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谷地,流水堆积形成平原。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⑤断层湖的形成过程: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如:贝加尔湖、非洲东非大裂谷附近的湖泊(马拉维湖、坦葛尼喀湖、维多利亚湖)、云南洱海等⑥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挤压),岩层向上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山。

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山、海岸山脉等均处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受板块挤压形成。

典型例题:[例1]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图1(1)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12分)[答案与解析]解析:据图可知,图中B处于断层陡坡范围内,A处于其外的点苍山山上。

不难看出,洱海在内的范围应该属于断裂下陷构造,即地堑。

A处的点苍山则属于地垒山(断块山)。

B处为耕地,周边河流较多,双处于断块山脚,可以推测为冲击平原。

再按照相关地貌类型成因作答即可。

答案:断块山洪积—冲积平原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4第四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4第四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根据岩石特点:岩浆岩中,花岗岩致密坚硬,玄武岩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或含有化石以及非金属矿产。
3.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课时质量评价(十七)
一、选择题
岩层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证据。如果两组岩层之间出现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则称为地层不连续。读某山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页岩颗粒小于砾岩),完成1~2题。
1.该地一定经历了()
A.一次断层活动B.多次地壳升降
C.海侵海退现象D.明显变质作用
2.从页岩到砾岩的物质积累期,自然环境变迁情况最可能是()
如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第二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2.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结果: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

创新高三一轮复习选考总复习(中图版)地理讲义第二单元第8讲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地形

创新高三一轮复习选考总复习(中图版)地理讲义第二单元第8讲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地形

第8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地形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各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原理,内力作用在不同地域的表现。

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考查形式并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读下图,回答问题。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两个界面:A莫霍面,B古登堡面。

(3)三个圈层:圈层名称特征①地壳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②地幔上地幔固态,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下地幔③地核C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D内核呈固态【深度思考】地壳和岩石圈有什么区别?提示虽然岩石圈和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但其范围不同,岩石圈不仅包括全部地壳,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二、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岩石永久变形⎩⎪⎨⎪⎧褶皱⎩⎪⎨⎪⎧背斜――→侵蚀背斜谷→背斜山向斜――→不易侵蚀向斜山→向斜谷断层⎩⎨⎧地垒→块状山地地堑→狭长的凹陷地带(3)变质作用岩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壳内的热流变化变质作用→变质岩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板块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 为欧亚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2)两种边界 ①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常形成山脉、高原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山脉、海沟或岛弧②张裂分离(生长边界)⎩⎨⎧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海洋中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大洋中脊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 ”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轮复习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轮复习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轮复习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等。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1.六大板块2.板块运动与地貌消亡边界:陆陆板块:高原、高大山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陆洋板块: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生长边界:海岭、裂谷(大西洋中脊海岭、东非大裂谷)。

针对性练习1:下图为世界某处海洋地貌形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该海沟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①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②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生长边界③大陆板块抬升大洋板块,张裂凹陷形成④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挤压碰撞而成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下列地貌中,与图示海沟、岛弧成因相似的是( )A.安第斯山脉B.马达加斯加岛C.东非大裂谷D.阿尔卑斯山答案:1.C 2.A解析:第1题,图示海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①正确,②错误;图中显示俯冲带,证明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在俯冲边界处碰撞挤压形成海沟,③错误,④正确。

故选C项。

第2题,陆洋板块消亡边界处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A项正确;马达加斯加岛为大陆岛,且远离板块交界处,B项错误;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内部张裂运动形成的,C项错误;阿尔卑斯山是非洲板块(大陆板块)与亚欧板块(大陆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D项错误。

(三)地质构造与地貌1.褶皱:背斜、向斜(1)判断方法:岩层新老关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2)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

(3)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成为山岭。

2.断层:地垒、地堑(1)地垒:中间凸起,两侧凹陷,常形成块状山,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2)地堑:中间凹陷,两侧凸起,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应用背斜:储油气,挖隧道。

向斜:储水,建大坝。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内力作用与地貌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内力作用与地貌

一、回归教材,基础梳理
1. 知识回顾: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哪些?岩浆来自于哪里? 2. 岩石的分类 3. 地质作用和变质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二、重点突破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特点
1、在右下图中,指出侵入岩和喷出岩。
2、结合右图,描述岩浆岩的形成过 程。
形成过程: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 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 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 成岩浆岩。
3.下列关于龙虎山发育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乙—丁 D.丁—乙—甲—丙
4.下列关于图中各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在断层线上,易被侵蚀成谷 B.②处是相对上升形成的断块山 C.③处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 D.④处岩层中含有丰富的化石
二、重点突破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根据下图,绘制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典题精练
叠层石被誉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 化石,是由生活在海水中的微生物分泌 黏液,将水中微小的沉积物颗粒胶结在 一起沉积而成。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叠层 石都是以化石形式存在。澳大利亚西海 岸的哈默林池其浅水区域有大量现代活 着的叠层石分布,呈柱状、塔锥状,而 海岸上露出水面的叠层石则低矮、扁平。 下图示意哈默林池位置。
3、描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4、沉积岩的特征、常见的沉积岩。 5、描述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形成过程:裸露于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逐渐成为砾石、沙子、泥土等碎屑物质, 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成岩。 形成过程: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 改变,形成变质岩。
四、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试分析山地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2、结合实际,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从运输方式、线路的分布、 线路的延伸方向三个角度进行)。

2023届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习题 评析课件

2023届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习题 评析课件
D.丁地断裂抬升,地势较高
丹霞地貌是指出露地表的红色砂砾岩经 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孤立山峰和陡 峭怪石的总称。它在我国广泛分布,但相 对集中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下 图为我国三大丹霞地貌分布区地理环境要 素对比图。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三大丹霞地貌分布区( ) A.东南地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以丘陵为主B.西南地区地壳 抬升剧烈,流水堆积作用强 侵蚀作用强
9.沟谷丹霞与喀斯特地缝景观外表相似,本质不同,主要是
课时17 答案 1-5 B C B B D 6-10 D B D C A 11-15 B A B C A 16.(1)甲处。理由:甲处为背斜,属于天然的储油储气 构造,有利于钻探;乙、丁为向斜,丙为断层,其储存 的油气资源少。(2)丁处所在岩层断裂上升,地势较高; 丁为向斜构造,岩层坚硬,且区域内力作用占主导,外 力作用较弱,丁处不易被外力侵蚀,山体高耸。
7.该地砂岩层非常平缓,说明砂岩层形成时期,该地( )A.侵蚀环境稳定 B.风化作用强烈C.搬运作用强烈
D.沉积环境稳定
砂岩是一种沉积岩,该地砂岩层非常平缓,地层呈水平状态,说明在相应的 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沉积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8.在围谷形成中期,沟谷形成多个阶梯阶,梯最→可阶地能;是考因查阶为地(的形成 )A.径流季节变化 B.地壳间歇抬升 地壳(间歇性)抬升+河流下切
雪线:常年积雪的下部边缘。
(2022·高考模拟卷)大自然具有神秘的力量,常会造出一些令人叹 为观止的地貌景观。覆有大小石块的孤立冰柱,状似蘑菇,称为冰 蘑菇。读冰蘑菇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6.下列关于冰蘑菇形成原因的分析, 正确的是( )
A.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差 别消融形成B.由于冻融作用,冰柱不断 长高,形成冰蘑菇C.岩块经冰川搬运至 冰柱上形成D.形成过程与风蚀蘑菇非常 相似

专题08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精品讲义)-备战2023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解析版)

专题08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精品讲义)-备战2023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解析版)

专题08内力作用表面形态一、课程标准深解读【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对于特定的区域环境,能够分析矿产、岩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针对人类利用矿产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决策。

区域认知:对于给定的具体区域,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特定区域典型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综合思维:对于给定的真实情境,能够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多要素综合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与演变。

地理实践力:能够在野外独立辨认露头地层的岩石名称,并判断其包含的基本矿物;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二、必备知识当堂清考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2)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3)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2.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3.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考点2.板块运动与地貌1.板块构造学说观点:(1)地球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成多个板块;(2)板块在软流层上漂移运动;(3)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地震、火山活动;(4)世界上的地震带、火山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2.六大板块及其边界:①亚欧板块;②非洲板块;③美洲板块;④南极洲板块;⑤太平洋板块;⑥印度洋板块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考点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作地质构造。

(2)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在地形上,有时候背斜成为山岭,向斜成为谷地。

(3)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

岩层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A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山峰;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50张PPT)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50张PPT)

风力堆积地貌 风

迎风坡缓
背风坡陡
下面剖面图形风向标记正确的是: 其中那个表示流动沙丘?
海浪侵蚀与堆积地貌
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
三、案例:河流地貌
沟谷期
沟谷 沟谷流水 加深延长
流水汇集 下蚀
(一)河谷发育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出现地下水补给
V形谷 侧蚀
河湾出现
侧蚀堆积 槽形河谷
(二)流水侵蚀地貌 V型谷
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三一轮复习
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亚欧板 块
六大板块
非洲板 块
太平洋板 块
印度洋板 块
南极洲板 块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一)板块边界及地貌
水平岩层
褶皱:原始地貌
褶皱:原始地貌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褶皱:侵蚀后
向斜山
褶皱:侵蚀后 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
P98
(2018·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 Q、P、C、 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三)河流堆积地貌 1、洪(冲)积扇平原(山前)
等高线呈圆弧形,并上密下疏。 多有放射状河流或季节河流。
人口、城市串珠状分布于冲积扇绿洲
2、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3、三角洲平原(河口)
四、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P101
(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7讲在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7讲在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7讲在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成过程2.学会运用内外力作用原理分析地貌二、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地貌的形成:是在内力和外力下生成和发展的。

内力作用促使地表,增加;外力作用地表,地势高差;地貌类型成因背斜谷、向斜山岩层在挤压作用下形成背斜和向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产生裂隙,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谷,河流携带泥沙在谷地而形成河流阶地在地壳垂直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作用形成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下图为发源于太行山的拒马河河流阶地图。

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1.图示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垂直下降,流水侵蚀B.地壳垂直上升,流水侵蚀C.地壳垂直下降,流水沉积D.地壳垂直上升,流水沉积2.图示地区地壳运动上升的次数最可能是()A.1次B.2次C.3次D.4次【对点精练】海平面基准线是海拔0 m的起算线。

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海平面基准线以下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小题。

3.该地地质作用过程依次为()A.下沉沉积、岩浆侵入、抬升侵蚀、下沉沉积、断裂升降B.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C.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抬升侵蚀、下沉沉积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4.对该区域地貌的推断,正确的是()A.甲地受风力侵蚀,地势低平B.乙地因断裂下陷,蓄水成湖C.丙地因岩浆活动,奇峰林立D.丁地断裂抬升,地势较高(二)特殊地貌景观及等高线判读1.火山口2.风蚀蘑菇3.岱崮地貌4.梯田5.新月形沙丘6.山前冲积扇【对点精练】环崖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其形成受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综合作用。

下图为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5.地壳抬升前,该地()A.河道位置不易摆动迁移B.背斜构造使砂岩更趋坚硬C.页岩受侵蚀程度大于砂岩D.地表受外力作用趋于平缓6.地壳抬升后,砂岩和页岩的岩性差异导致河道()A.河曲发育B.定向侧移C.持续下切D.游移不定7.环崖是弧型主要是因为()A.砂岩与页岩之间不规则断裂而成B.页岩成环形崩塌形成C.前期曲流形态在砂岩中发育而成D.后期河流侧蚀砂岩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练习案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并确定地质构造。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高三地理一轮复第12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本文讲述了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文章通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而垂直运动则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其他内力作用包括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和地震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位,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包括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

板块运动有张裂、相撞和相互挤压碰撞等类型,对地貌的影响包括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等。

举例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等。

文章中的思维导图清晰明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文章已经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了,但是需要进行小幅度的改写。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质构造对地貌分布的影响,并通过地图和实例对板块构造、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进行了讲解。

其中,K岛作为一个实例,展示了火山爆发对植被的影响以及自然植被恢复的时间。

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和找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在改写文章时,要尽量保留原文的意思和内容,不要改变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同时,可以适当调整语序和用词,使文章更加通顺和易懂。

海拔逐渐升高,因此,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应该是从下到上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且应该是沿着甲到乙的方向绘制的,符合选项A的情况。

第3题,根据图中地层的年代依次变老的顺序,丙处应该是年代最古老的地层,而志留系是最古老的地质系,因此,可能发现的地层应该是志留系,选项A正确。

一轮复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结构+针对练习,全面、针对性强)

一轮复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结构+针对练习,全面、针对性强)

2.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 叫 背斜 ;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 向斜 。 (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 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构造 。其中E处叫 地垒 ,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 地堑 ,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一轮复习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考纲
节次
地球表 面形态
考试内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地质构造的类型 (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 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 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体, 常成为山岭或高地,如 华山、庐山、泰山;另 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 谷,有时有泉、湖泊
方法规律
1.地质剖面示意图的信息解读与获取 (1)沉积岩特征与岩层新老关系 具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突出特征。层与层的界面叫层面,通常下面的岩层比其上的 岩层年龄古老。沉积岩岩层序列:先沉积的岩层在下部,后沉积的岩层在上部。因此,越 处于上部的岩层年龄越新;未被干扰的沉积岩层在时代上一定是连续的,层面应该接近 于水平(如图a)。沉积岩的另一特征是许多沉积岩含有化石。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 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含有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含有简单、低级生物 化石的岩层新。如图a,从下到上,岩层越来越新。
以侵蚀为主

07内力作用-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07内力作用-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2.火焰山下存在一个巨大天然“水库”,并最终成为吐鲁番盆地的灌溉水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地降水是“水库”的主要补给水源 B.“水库”形成得益于天然储水结构
C.需人工从“水库”抽水
D.灌溉水源直接取自于艾丁湖
地质构造-断层
岩层受力超过其强度极限时发生断裂变形,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形成 的构造叫断裂构造。若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则称为断层。
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复习时不要拘泥于地貌类型,而要学会由表及里 地自我推断。
01、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02、板块构造理论 03、地质构造
01
内力作用的主要 表现形式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表形态变化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力 作用
主导
来源 形式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
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海洋、大洋中脊(海岭)
• 生长边界
板块构造
大陆板块张裂 发育成裂谷
海侵成海洋
亚欧板块
红海
非洲板块
东非大裂谷
印度 洋板 块
岩浆继续上涌形成海岭
构造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
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海洋、大洋中脊(海岭)
构造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
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海洋、大洋中脊(海岭)
岩层失去了 连续完整性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
油、气埋藏 背斜 隧道选址
顶部宜建采石场 向斜 地下水储藏,有“自流井”
泉、湖分布,河谷发育
断层
铁路、公路、桥梁、 水库等要避开断层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岩层下凹,易汇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1)褶皱与褶皱山
背斜顶部受张力 岩石破碎,易受侵蚀
向斜槽部受压力 岩石坚硬,不易侵蚀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1)褶皱与褶皱山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逆地形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1)褶皱与褶皱山

形成喷出岩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只有当岩浆喷出地表时,才塑造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最主要的内力形式
青藏高原地形图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造成岩层 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 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造成岩层 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 和海陆变迁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1)褶皱与褶皱山
工程应用
• 背斜:挖隧道 采石场
找矿应用
• 背斜:天然气、石油 • 向斜:地下水
天然气
石油
地下水
基础知识过关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2)断层与断层山山
地质构 造类型
地 断垒 层
地 堑
图示
判断依据 岩层关系
岩体破裂,岩 块上升
·地下水储藏区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1)褶皱与褶皱山 ①.形态上: 背斜拱起;向斜下弯
②.岩层新老关系上: 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③.地貌上: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1)褶皱与褶皱山
背斜
向斜
1. 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 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该河谷 ( A)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题组四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015·浙江文综)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 新。完成问题。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C
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变质岩
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组三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16·北京卷)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问题。
平顶海山( D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相伴发生 水平为主 垂直为辅
高低起伏 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的原因/理论)
大陆漂移说
海底扩张说
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的原因/理论)
基础知识过关
2.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的原因/理论)
基础知识过关
2.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的原因/理论)
基础知识过关
2.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的原因/理论)
题组三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11·海南地理)读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 的原因。(10分)
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 近(沿2 000~3 000米左 右等深线)的海沟。 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 块俯冲到大陆(东北侧的, 或美洲)板块之下(或答两 侧的板块互相挤压),导致 这里多火山。
C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纲标解读
考试大纲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复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 征。
题组二 地壳运动
(2019湖南长沙第一中学模拟)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位于江苏省宜兴城西 南约25千米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积约为5 000平方米,长约800米,全洞由上、 中、下、水四层洞穴组成。洞洞奇异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长120 米,游人多以洞中泛舟为一乐事。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 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抵柱峰。据此完成 3~5题。
题组一 板块构造
(2015·上海地理卷)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
理。
1.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C )
A、地震和火山 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 D、火山和褶皱
2.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
证据包括( )
C.图中的河谷均位于背斜构造之中
D.F1断层形成早于F2断层
2.图示地区岩溶地貌广泛存在,主要原因是(A )
A.碳酸盐岩具有可溶性
B.植被稀疏
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D.地势起伏较小
题组二 结合等高线的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
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P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 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据此完成3~4题。
3.溶洞内石钟乳、石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C )
A.流水溶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堆积
D.流水搬运
4.每一层石灰岩洞穴形成时( D )
A.地壳持续上升 B.地壳间歇性上升 C.地壳持续下降 D.地壳稳定
5.善卷洞的四层洞穴形成,经历了几次地壳运动 ( A)
A.三次上升运动 B.四次上升运动 C.三次下降运动 D.四次下降运动
自读教材P69、74 完成:
能量 作用 来源 速度
表现 形式
作用过程
影响地貌或形成岩石
地 内球 力内 作部 用的
热 能
很 快
变质作用
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 境下,岩石发生变质
难以改变地表形 态,形成变质岩
或 极 其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 喷出地表
侵入地下形成侵入 岩;出露地表形成 熔岩高原或火山,
基础知识过关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1)褶皱与褶皱山
地质构 造类型
图示
判断依据 形态 岩层关系
背 斜 褶 皱
向 斜
上拱
中心老,两 翼新
下弯
中心新,两 翼老
构造地貌
地形
成因
初成山
岩层上拱成山
后成谷 初成谷 后成山
顶部受张力, 被侵蚀成谷
岩层下弯成谷
槽部受挤压, 不易被侵蚀
实践意义
·油气良好储藏区 ·顶部易建采石场 ·地下隧道理想选 址
内 力 作 用
作用过程
影响地貌或形成岩石
自读教材P69、74 完成:
能量 作用速 来源 度
表现 形式
作用过程
影响地貌或形成岩石

内 力 作
球 内
用部



很 快
变质作用
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 难以改变地表形 境下,岩石发生变质 态,形成变质岩





★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只有当岩浆喷出地表时,才塑造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最主要的内力形式。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影响
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作用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知识整合
基础知识过关
区别:
①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质作用——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 断变化和形成的作用。按应力的来源不同,分外应力地质作用和内应力地 质作用两种。
海、大西洋等 尔卑斯山脉
弧、马里亚纳海沟等
基础知识过关
深度思考(独立思考):
为什么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多火山、地震、温泉。
解题探究
题组一 内力作用类型的判读
(2019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模拟)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 喷发前发生爆炸形成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往往成群分布在地势低凹、地 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玛珥湖一般具有四周封闭完好、湖水较深、湖 面平静、生物较少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下图为玛珥湖的示意图。据 此完成1~2题。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3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 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构造地貌——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从宏观上看,所有大地貌单元,如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 均为地壳变动直接造成。
自读教材P69、74 完成:
能量来 作用速


表现 形式
岩体破裂,岩 块下降
构造地貌 断块山
裂谷、湖泊或海洋
实践意义
·找水(地下水 出露成 泉) ·工程建设应避 开断层 ·地震时加剧烈 度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2)断层与断块山
地垒
地堑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华山 泰山 庐山
重难点解析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