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有很多传说故事,大家来了解一下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端午节的传说故事1、屈原投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
后来楚国亡了,屈原便于五月初五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
2、伍子胥尸体投河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
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
4、白娘子端午节喝雄黄酒现原形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
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
<<<返回目录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
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端午节的故事15篇
端午节的故事15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端午节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吸引了许多人的兴趣。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并传承着许多不同的故事。
今天,我们将介绍15个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节日。
故事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盛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是安徽省阳羡县人,曾担任楚国的重臣。
但是由于他反对秦国的侵略,引发了骄傲的楚王的不满,于是屈原被贬到了沅江边。
在沅江边,他感到非常孤独和痛苦,于是便决定投江身亡。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人物,后人就将他去世的日子设置为端午节。
故事二:赵飞燕放鹰相传春秋时期,赵国的公主赵飞燕爱好猎鸟,生性豪放,不喜欢受约束。
端午节这天,赵飞燕拿着自己的最爱-大鹰来到了山林之中,不料鹰忽然飞走了。
赵飞燕很生气,就用小刀把自己的手掌挥了一刀,扔给了鹰。
鹰居然弃食,直接飞到了赵飞燕的肩上。
人们为了纪念赵飞燕这个美丽而勇敢的公主,就在端午节举行放飞鹰的活动。
故事三:五毒之恶古书记载,五毒是指蝎、蛇、蜈蚣、蛛、蟾蜍这几种“毒害严重”的动物。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挂上菖蒲叶、艾叶和穿戴五色线,以避免五毒的侵害。
相传,在江湖上长期游荡的曹操沿途路过一座炼药山,不知为错,掘开了一个大洞,十分显眼,使得一群蛇蜂出动,咬伤了不少人。
曹操知错后,在端午节各地散发样本,治疗伤口。
这样的样本叫“闻草”,此时期荆楚一带的百姓,家家户户都会传递这个东西。
故事四:粽子起源相传,粽子的起源和屈原有关。
屈原之前任职于楚国官方,后来由于楚国被入侵而辞去职务。
一天,屈原来到了一条江边,看到了一位老人在哭泣。
老人告诉他,江里的精灵每年在端午节的时候要抓走几个儿童作为祭品。
屈原非常愤怒,于是决定用一种食品来替代儿童。
他要求每个家庭在端午节来到江边,扔下一些米、肉和其他美食,抵制精灵。
为了保护食物不被江里的鱼儿吃掉,他想出了包裹食物的方法,就是现在的粽子。
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关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20篇)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的故事篇1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身。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纪念屈原说在所有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谭绍兵学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一系列论证。
黄榴丹也认为虽说法众多,但纪念屈原说仍占主流地位。
端午节的故事篇2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
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屈原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通用14篇)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通用14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端午节屈原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篇1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
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但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和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吃粽子,南方人赛龙舟。
同时,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应出我国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期,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后来屈原的主张受到了某人的反对,并且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
楚怀王听了,渐渐疏远了屈原。
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便写了《离骚》、《天问》等不少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去请楚怀王到秦国议和。
屈原看穿了秦王的诡计,进宫陈述,不料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城都。
议和那一天终于来临了,楚怀王如期赴会,结果一到秦国就被囚禁了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死于秦国。
楚衰王即位不久,秦国又来攻打楚国,楚衰王一见,吓得仓惶逃离京城,秦兵攻占城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死于秦国和城都失守的消息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便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中。
江边的村民得知屈原投入汩罗江中,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还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好让鱼虾不伤害屈原的遗体。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篇2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
他出身楚国贵族,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
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关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22篇)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描述事件的过程。
强调情节的生动和连贯性,比较适用于口头讲述。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节的故事篇1端午节快到了,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吧!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被古人成为端阳节、重五节。
他是一个被后人纪念的日子。
因为,在这一天春秋时期楚国大臣——屈原,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楚国百姓听说后,纷纷涌到江边打捞屈原的遗体,用叶子裹上稻米投到江里,希望江里的鱼虾不要吃屈原的遗体。
在这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大家都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插艾叶,以此来纪念楚国诗人屈原。
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当然,还有一些关于端午节的儿歌,让我带着大家去试听其中的一首吧: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怎么样?好听吧?今天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一定很开心吧?让我们一起去生活中慢慢发现吧?最后祝大家节日快乐,永远健康!端午节的故事篇2以临近端午节前夕,孩子们都听到要过节都高兴的发出了欢快的笑声,幼小的孩子们都等着大人们包粽子,讲故事。
而我们也将人世尘俗抛掷脑后,投入到节日的欢乐中。
如今已是端午之节,我很想念屈原前辈。
屈原是谁你们可能不知道,我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楚王时期有一个人叫屈原,那时的他怀着才高八斗的智慧,他向楚王自荐,可是却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绝和抹杀,最后,楚王却因不耐烦将他逐到边疆,后来,屈原觉得自己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自己一心钟爱国家可没人知道,一怒之下投入了汨罗江。
那个地方的人觉得他很伟大,我们为了纪念他,他们不想让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鱼吃粽子别吃屈原的尸体,后来称这一天为端午节。
这一天便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你们听了故事一定很是感动吧!其实我也是很感动的一塌糊涂呢!可是听了这个故事,我虽然敬佩他,但我觉得,他就不应该就这么结束自己,是个人就会有不足之点,他肯定也会有不足之点,他应该继续学习和改正他的不足之点,从而改变的更好,而不应该因为一点挫折就当懦夫。
端午节故事
端午节故事端午节故事13篇端午节故事篇1今天是端午节,我们全家在吃粽子,看得这么好吃的粽子,我问:“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说:“这是一个传说,你上网找找。
”吃过饭,我就上网去查,原来是这样: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援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蓝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公元278年,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的祖国被秦国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百姓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的还拿出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因此,在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我把查到的传说说给了爸爸听,爸爸夸奖我是个爱的好孩子。
端午节故事篇2“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在我们四川把端午节叫端阳。
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现在端午节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
老师告诉我们端午节还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仅如此日本人,韩国人也要隆重过节呢。
端午节吃什么呢?当然要吃粽子啰。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我知道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被排挤而流放,于是他投汨罗江表示自己的爱国忠心与清白。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老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到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后世每逢端午人们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
老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糯米捏成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故事
端午节故事端午节故事(精选6篇)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粽子节、五黄节、躲午节、解粽节、五月节、端礼节等等,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端午节故事(精选6篇),希望对你喜欢。
端午节故事篇1端午节民间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插两枝艾草,是为了驱邪避灾,这一习俗的由来,有一个神奇的故事。
很久以前,民间五谷丰登,家家户户大囤满小囤流。
有一天,一位天上的老神仙化妆成小老头,来到一个村子里面,他走进一户人家,见一个妇女在用白面汤喂猪,汤中还有成块的饼和馒头,老人要饭,遭到妇女的辱骂,连口水都没要到。
老人见妇女如此恶毒,便在她家墙上写了一行字“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光。
”然后化为一阵青烟走了。
第二天清晨,老神仙拿着瘟瓶来到村子上空,刚要撒药,忽然看见一条小河中,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大孩子,领着一个小孩子,慌慌张张地过河,妇女说大孩子是前妻留下的,小孩子是亲生的,要首先照顾这个大孩子。
老神仙很感动,拔了一棵艾草,告诉她插在门上便可免灾。
这位好心的妇女回到村中,在每家每户门前都插上了艾草。
瘟药无处落,全飘进海里去了,全村人都得救了,而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
这天还有一个习俗,家家户户门前还要挂一把菖蒲,用以避邪,因为在大部分北方人眼中,农历五月是恶月,而五月初五更是恶日,菖蒲本是一种草药,人们认为他能避邪驱瘟,逢凶化吉。
伟德这一习俗,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性质却完全不同。
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位穷秀才,娶了一位貌美能干的姑娘瑞英为妻,有一年大旱,眼看就要到端午节了,五月初四那天,瑞英心想,端午正逢自己的生日,想办的热闹一些,她见只有公公种的菖蒲青翠碧绿,便挖了几棵洗净后挂在门上,并题了一首诗在门前,自叹命苦。
秀才傍晚回家来到门口,读了诗很是羞愧,返身而去,见田中一头牛,旁边无人,便将牛牵走准备卖掉,没想到被牛的主人发现了,把秀才送到县衙。
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简短概括
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简短概括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定在每个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为“龙舟节”或“重阳节”。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据说与屈原有关。
以下是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的简短概括。
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曾经为楚国的官员,但因为竹林七贤一事而被贬为平民。
他深感国家危亡、社会丑恶,思虑之下感到无望之际,便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跳入了汨罗江自尽。
楚国百姓闻讯,纷纷划船打鱼,希望能找到屈原的遗体并护送回家。
当他们发现屈原的遗体被鲨鱼咬着时,他们便开始划龙舟赶到鲨鱼所在的地方,以击打鼓声和喊声来吓走鲨鱼。
龙舟成为了追溯屈原的一种方式,也预示了今天的龙舟竞赛。
粽子传说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与粽子的制作有关。
相传,在屈原投江时,当地百姓感到十分悲伤,于是把糯米、芦苇叶等包成三角形,投入江中,以悼念屈原。
后来他们发现这些包裹漂回到了岸边,而且没有遭到鱼虫侵袭,于是便有了包裹食品的习惯。
这就是现在我们吃的粽子的来源。
五色线传说端午节还有一个与五色线有关的传说。
相传,为了天神能够守护人民并排除邪恶,百姓们每年的端午节都在自家门口挂五色线,有红、黄、绿、蓝和白五种颜色。
这五色线能够驱邪保平安,避免瘟疫和灾难。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在身上系上五色丝线,以祈求好运和安全。
龙舟竞赛如今,端午节已经演化成了一种平民化的庆祝活动,甚至已经成为了国际性的运动项目。
特别是龙舟竞赛,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因此,每年五月初五,有许多供游客观赏、参加的龙舟比赛活动。
据说,赢得龙舟竞赛的队伍将会得到好运和幸福。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和深刻文化内涵的重要节日,与屈原、龙舟竞赛、粽子传说和五色线传说等有着密切关联。
它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仅具有传统的历史意义,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精选15篇
端午节的故事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精选15篇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精选15篇1端午节到了,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大英雄屈原的传统节日,一到端午节那天,人们就包粽子,赛龙舟,还要喝雄黄酒。
那天,我家也包起了粽子,粽子外头包的叶子是绿灯,里面是很多米,包成一个三角形,粽子放在电饭煲里蒸熟了就香喷喷的,让人一闻就很恨不得一口气吃完全部粽子,粽子品种也多得很,有豆沙粽、肉粽、蜜枣粽、玉米粽、鸡肉粽等等的粽子,粽子十分好吃,让人吃了一口就点头叫好,不吃就口水直流三千尺,保你吃了还想吃,粽子的外面都要系根线,这样包上的粽子才能包得十分牢固。
端午节,我们那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贴宝剑,那宝剑可不是真的宝剑,是用芦苇做的,绿而长的芦苇先剪下一段长一段短的芦苇,弄成一个十字交叉,在长达一段剪成尖头,就做成了,然后再把宝剑贴到门上,窗口或可以开关的东西,听大人说:“贴宝剑可以避邪,驱魂驱鬼的。
”那我当然是不信的,因为世上根本没有什么鬼魂和神仙的了,那只是人们自己幻想想出来的了,所以贴宝剑那只是端午节的习俗罢了。
端午节,它是一个值得人们纪念的日子哦!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精选15篇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随意顾抒情想象,两者皆可抛。
不清楚从何时刚开始,大家就刚开始着对随意的期待。
老庄迷梦于无拘无束的蝴蝶花,要账亦恋恋不舍于采菊东篱的悠闲自在淡泊。
凡心所向,唯有随意。
青春发育期的大家让身边的人头痛。
总惦记着超越年纪的鸿沟无拘束的过自身理想一样的生活。
就算这世界有多惨忍。
大家年青,拿着青春年少做主力资金去寻觅奋不顾身的最终一丝光和热,就算伤痕累累,断壁残垣,乃至烟灭灰飞也抵御不上大家追求完美光和热、渴望自由的殷切与躁动的心。
抬起头见到同一片夜空,乃至同一颗星空。
相互距离的或许是天涯海角与天崖的间距。
在那一天见到的星辰是否会更好看?山那边究竟是什么?我期待的是今后每一个傍晚的我可以悠闲自在的栖于生活阳台,看太阳光倾洒最终一抹辉煌,看天上第一颗星空刚开始闪动。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端午节,也称端阳节、重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战国时代。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以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
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与端午节相关。
民间传说故事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政治家。
据传,他曾是楚国的大臣,但遭到了宫廷上层的嫉妒和排挤,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但是,他最终还是忍受不了政治上的屈辱,决定跳江自尽。
这个故事与端午节有关是因为,相传屈原是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的。
为了防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村民们决定在江边撞锣敲鼓,以示警告。
同时,他们还将粽子投入江中,以此引开鱼虾。
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民间传说故事二:龙舟比赛龙舟比赛也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活动。
相传,在某不知名的古时候,一位叫做屈原的诗人将自己抛入江中,以抗议贪污和腐败的统治者。
当屈原的同胞发现他的尸体被鱼咬了,他们把食品丢进江中,以防止鱼再次攻击屈原。
从那时起,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
不过还有其他的传说和习俗与粽子有关,其中最有趣的是玩龙舟比赛。
据传,这项活动的起源与屈原有关。
龙舟比赛动身的天,在端阳之日,而这天又是许多年以前屈原因与巫疑的诡计而难以建功,遂愤恨在五月五日、江水涨落之时投身于汨罗江,沉于洞庭湖而死。
百姓自为之悲恸,纷纷乘船奔赴汨罗江上寻找。
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居民们在江里扔进了食品和酒,还在江水中放下了一些叶子,以保护屈原的尸体。
据说,这些举动吸引了龙的注意,并引领他们到达了屈原被发现的地方。
这也就演变成了一项传统的庆祝活动: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一边吃粽子,一边划龙舟,以此纪念这个英勇的诗人。
民间传说故事三:悬起“五色绳”关于悬起“五色绳”的传说有很多。
有说是为了纪念一位年轻妇女而设。
这个妇女叫做陶娥,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学形象,她极其美貌,人们对她的美丽感到羡慕。
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精选29篇)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的故事篇1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习俗。
但今天端午节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守旧派反对,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汩罗江。
江上渔夫和岸上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四篇
【导语】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农历五⽉初五,⼜名端阳,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下⾯是⽆忧考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故事4篇,欢迎阅读参考~ 端午节的故事⼀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下有个⼩渔村。
村⾥有个姓曹的渔夫。
渔夫有个⼥⼉叫曹娥。
⼀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舜江洪⽔暴涨。
曹娥她爸怕错过渔汛,他不顾曹娥反对出江去捕鱼。
⽗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
她⼀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
后来,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亲。
太阳快落⼭了,曹娥从她⽗亲的伙伴⼝中得知:他们⼀起在张,突然⼀个⼤浪,把她⽗亲的⼩船推进漩涡,让⽔冲⾛了。
曹娥⼀听吓出了魂灵,⼤叫⼀声“⽗亲、⽗亲”,拔脚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边来回哭叫。
第⼋天,曹娥望着江⽔,看见她爹在跟⽔搏击。
曹娥纵⾝向江⽔扑去。
⼜过了三天,江⾯风平浪静,⼈们却在下游⼗多⾥的江⾯上,看到⼀股江⽔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在游动。
⼈们赶过去,发现正是曹娥和她的⽗亲。
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亲的⼫⾸,把他负到江堤边,⼈们都说这是她的孝⼼感动天。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
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觉愧对孝⼥曹娥。
曹娥的孝⼼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安葬了曹娥⽗⼥,⼜在曹娥跳⽔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
每逢曹娥救⽗这⼀⽇,曹娥庙⾥都要举⾏盛⼤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娘娘的,许多⼈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天正是五⽉初五,因此,很多⼈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曹娥的⽇⼦。
端午节的故事⼆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慈祥的奶奶,亲爱的妈妈,和蔼可亲的幼⼉园阿姨,给我们讲了⼀个⼜⼀个有趣的民间传说。
这些民间传说,就像⼀杯杯⾹⽓扑⿐的清茶,让我们回味⽆穷。
下⾯就让我说⼀个我所知道的民间传说吧!——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导语】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你知道多少呢?除了屈原还有哪些呢?今天®⽆忧考⽹给⼤家带来了⼀共8篇的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有需要的⼩伙伴⼀起来参考⼀下吧,希望能给⼤家带来帮助!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体被鱼虾吃掉,因此在江⾥投下许多⽤⽵叶包裹的⽶⾷(粽⼦),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期望找到屈原的⼫体。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恶⽇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是个毒⽉,五⽇是恶⽇,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吕⽒春秋》中《仲夏记》⼀章规定⼈们在五⽉要禁欲、斋戒。
《夏⼩正》中记:“此⽇蓄药,以蠲除毒⽓。
”《⼤戴礼》中记,“五⽉五⽇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的传说也很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有名的孟尝君,在五⽉五⽇出⽣。
其⽗要其母不好⽣下他,认为“五⽉⼦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母。
”《风俗通》佚⽂,“俗说五⽉五⽇⽣⼦,男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五⽉⼦;以正⽉、五⽉⼦杀⽗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将王镇恶五⽉初五⽣,其祖⽗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初五⽣,从⼩寄养在宫外。
可见,古代以五⽉初五为恶⽇,是普遍现象。
可见从先秦以后,此⽇均为不吉之⽇。
这样,在此⽇插菖蒲、艾叶以驱⿁,薰苍术、⽩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并且⼈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三): 伍⼦胥的忌⽇ 传说伍⼦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夫差继位,伐越⼤胜,越王句践请和,伍⼦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赐伍⼦胥⾃杀,并于于五⽉五⽇将⼫体投⼊江中,此后⼈们于端午节纪祀伍⼦胥。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四): ⽩蛇传 传说⽩蛇⽩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感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蛇及⽔淹⾦⼭寺的情节,都是脍炙⼈⼝的民间戏曲的曲⽬。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传说和故事,下面就来讲述一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
一、屈原投江据传,在古老的时候,中国有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名叫屈原。
他忧国忧民,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然而,由于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情况,他被贵族放逐,并遭到了无情的迫害。
最终,在端午节这一天,他不得已跳入了汨罗江。
当地的渔民们纷纷划船追逐,想要救他。
但是,屈原却再也没有浮出水面。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摆放粽子并投入江中,目的是让鱼虾吃饱,不再伤害屈原的尸体,同时也是为了不让屈原的灵魂受到侵扰。
这就是后来粽子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物的起源。
二、龙舟竞渡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还与龙舟竞渡紧密相连。
据说,古代有一个叫做乌鲁木齐的官员,他的国家陷入了危机,他决定制定一个计划,以保护他的国家免受侵略,他派出船队,在他的悬赏榜上,将最踏实勇敢的太岁请出来,载他乘坐船队进行操练,以改变国家的命运。
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他和其他国家的人一起加入操练和竞赛中。
通过努力,船队成功地战胜了恶劣的天气和险恶的环境,保卫了他所在的国家。
后来,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人们开始在端午节这一天举办龙舟竞渡活动。
参赛的船队由数十人组成,齐心协力划桨,竞相争先。
这项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活动,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颛顼封五谷在古代,人们把农业看作是生活的基础,因此对农业的祭祀非常重视。
据说端午节这一天,神农氏的后裔颛顼亲自祭祀了五谷,以祈求丰收。
他将五谷分别种植在不同的田地里,并在每一块田地里摆放竹签。
人们看到这些竹签后,通过它们的倾斜程度和状况,可以预测当年的丰收情况。
由于颛顼的贡献,端午节也成为了向农业神祈福的日子。
人们会在家中种植五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同时也会以粽子等食品供奉神佛,祈求丰收和平安。
四、驱邪避疫除了以上的故事,端午节在中国各地还有不同的传说和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一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
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
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
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
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
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
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
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六篇】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六篇】【篇一】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二十二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大夫,辅助楚怀王。
其时楚怀王受到*臣的进谗,没有接受屈原关于联齐抗秦的主张,被说客张仪骗到秦国软禁起来,逼他割地献城,后因忧虑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
屈原知道后悲愤欲绝,上书请求顷襄王为怀王报仇。
但顷襄王窕宠信*佞,不思振复,将屈原削职放逐江南,其后楚国被秦国攻陷,亡在旦夕。
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在极度忧愤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屈原六十二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路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
楚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就划船追他,但是当他们到达洞庭湖的时候,屈原已经不在那里了。
这成了每年这一天龙舟比赛的开始。
从那以后,人们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把大米扔到河里,以此来祭祀他。
但因为祭祀屈原的米被河上的龙吃掉了,所以后来人们就用粽子叶、芦苇叶、五颜六色的丝绸来包裹粽子。
从此代代相传,演变成端午节吃棕榈籽的习俗。
【篇二】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于六月五日殉难。
后人钦佩他的诗歌,哀悼他的英勇事迹。
它是为了纪念诗人节而举行的,诗人节被定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秋瑾出生于浙江绍兴。
她年轻时擅长诗词歌赋,喜欢骑马击剑。
她被称为木兰和秦良玉。
28岁参加革命,影响很大。
他策划了一场起义。
他在会上被清兵逮捕,不屈不挠。
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宣恒口英勇牺牲。
【篇三】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队入城灭吴。
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关于端午节的故事(集合15篇)关于端午节的故事1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2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端午节的故事简短经典
端午节的故事简短经典端午节的故事简短经典(大全)1、屈原投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
后来楚国亡了,屈原便于五月初五来到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
2、伍子胥尸体投河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
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
4、白娘子端午节喝雄黄酒现原形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
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
5、源自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6、源自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就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就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篇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1、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
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
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
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
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
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
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兵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所以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2、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
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
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
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
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
当时只有楚国和齐
国能够与之抗衡。
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
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
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去,结果楚怀
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个切,极端气愤。
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
新即
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
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
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
屈
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
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够使
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
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
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
他死
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3、孝女曹娥的传说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小渔村。
村里有个姓
曹的渔夫。
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是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
曹娥她爸怕错
过渔汛,他不顾曹娥反对出江去捕鱼。
父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
她一次次跑到了江堤上去望。
后来,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父亲。
太阳很快就落山了,曹娥从
她父亲的伙伴口中得知: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将她父亲
的小船推动漩涡,让水冲走了。
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父亲、父亲”,拔脚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边来回哭叫。
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看见她爹在跟水搏击。
曹娥纵身向江水扑去。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人们却是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
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像有人在游动。
人们赶过去,发现正
是曹娥和她的父亲。
曹娥虽然死了,但是她却能够找回父亲的尸首,
将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
当地百姓
认为,那是因为江水自觉愧对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
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
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将这条江改名曹娥江。
每逢曹娥救
父这个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
女娘娘的,很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所以,很多人将端午节
视作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
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
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
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
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
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
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绝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
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很多少数民族,所以,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
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