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的故事-端午节传说

合集下载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和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和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和传说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始于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和传说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屈原的,《屈原离骚》中的《天问》有一段描述。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诗人屈原因为忧国忧民,被楚国的政敌诬陷,并被贬谪到汨罗江。

在屈原投江自尽的时候,人们纷纷划船捞救,但却救不到屈原。

为了避免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虾们吃粽子而不吃屈原的身体。

自此,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划船、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龙舟竞渡的,相传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捞救时,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吃掉,纷纷划船划打江水,以震慑水中的鱼虾。

后来,这种划船的形式逐渐发展成为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船上划动的船桨和队员的划水声合为一体,配合鼓点和欢呼声,非常热闹和有趣。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挂菖蒲和穿艾叶的,相传屈原投江后,人们在江边放龙舟和划船的时候,发现有一种名为菖蒲的花草可以驱赶蚊虫和瘟疫,于是人们开始用菖蒲挂在门前或挂在孩子的头上,以祈求平安。

此外,人们还会将艾叶插在门上或穿在衣物上,相信这样能驱邪辟瘟。

至今,有些地方仍保留着这些习俗。

总体来说,端午节的故事和传说寓意丰富,既有对忠诚的追思和纪念,又有祈求平安和驱邪辟瘟的习俗。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增添了人们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热爱和期待。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故事20个字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故事20个字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故事20个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祭祖。

除了观赏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等节庆活动外,还有许多与端午节相关的传说和故事传承至今。

本文将介绍20个与端午节相关的故事,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个传统节日。

1.屈原投江:据传说,春秋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因忠言进谏而被贬去荆襄。

后来,楚国被秦国攻打,屈原心已沉郁,终于选择投江自尽。

端午节也因此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2.龙舟竞渡:传说屈原遇难后,当地百姓为了悼念他,拍打鼓乘船在江水中打捞他的尸体。

而后就出现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龙舟竞渡,也成了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3.铜钱贴门:为了驱邪避瘟,端午节时很多家庭会在门口贴上几个铜钱。

4.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里会挂上压匾和艾叶菖蒲,以祛病驱邪、祈求平安。

5.女儿节:有些地方把端午节叫做女儿节,因为这一天,姑娘们可以在家里放松一天,不用在外面干活,好好享受一下假期。

6.五毒排辟:端午节也是驱赶蛇虫害的好时机,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窗户等处挂上五毒排辟的符篆。

7.蛋黄酥:在端午节,台湾地区的人们会在家中自制蛋黄酥,象征着祈求家人平安健康。

8.七星茶:浙江地区的人们会用七种不同的花茶,泡成一杯香甜谷米味的七星茶,寓意着和七星同行、平安健康。

9.纳凉:端午节时,气温已经开始升高,不少人会选择到河边、湖边等避暑场所纳凉。

10.长寿面:有些地方会在端午节时做传统的长寿面,寓意长寿富贵。

11.插龙船:在广东地区,人们在河边插上一只小木龙船,象征着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12.赛龙舟:在端午节的菲律宾人族乡村,也有一种类似龙舟赛的传统运动,名为帕基拉。

参与者需要把竹筏划往目标方向,并克服水流的影响。

13.吃粽子:全国各地都有吃粽子的习惯,有的地方会用桂花、红枣等馅料来制作粽子。

14.屉蛋:在端午节期间,宝宝们会收到一种习俗食品——屉蛋,象征着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15.麻线绳:在江南一带,端午节时会在儿童玩具上系上麻线绳,寓意着祈求长命百岁。

端午节故事传说的名称

端午节故事传说的名称

端午节故事传说的名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

它由许多故事和传说组成,这些故事和传说代表着中华文化和民间信仰的精髓。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故事传说的名称。

一、屈原投江“屈原投江”是端午节的最著名的故事之一。

屈原是周朝时期最知名的爱国诗人,他为国家忧心忡忡、望眼欲穿,但是最终因为被诬陷而不得不结束自己的生命。

据说,当时,百姓为了缅怀他,纷纷把米、肉等食物扔进江中,希望鱼虾不会啃食屈原的尸体。

后来,人们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以祭奠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战国筛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吴起的将军,他在战争中才智过人,巧妙地利用一只筛子,避开了暴君秦王的诈骗,换来了战争胜利。

为了纪念吴起,人们在端午节时将竹筛子翻转成倒置状态,称为“战国筛”。

三、五郎登高五郎登高是一位汉朝时期的青年英雄,他有着高尚的精神,一生忠于国家和人民,没有畏惧困难和惧怕死亡。

据说端午节那一天,他登上山顶,向上八方呼喊着“脱兔栽松,长生不死”,以表达他的志向和信仰。

后来,这个令人感动、激励人心的故事也成为端午节的中一项经典的传说。

四、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

据说,这个传统活动起源于中国江南地区,在历史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流行起来。

古代人们相信,在端午节这一天,江河中的恶魔会钻入水中惊扰居民,于是有人就想出了在江中赛龙舟的方式来消除魔障。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不仅可以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还可以显示出农民的勇气与力量。

五、草衣之谜草衣之谜是端午节的神话传说之一。

据传说,一个穷苦的老人捡到了露天的草衣,把它带回家给女儿穿。

女儿穿上草衣后,却神奇地消失,后来又神奇地回来。

老人非常好奇,于是他在女儿离开时偷看了一下,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女儿变成了一条小龙飞走了。

老人感到非常意外和震撼,他派人摸清了此事后,便把这个故事向别人传递,而这个故事就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个经典的传说。

六、菖蒲香“菖蒲香”是端午节中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品。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这个节日有许多民间故事与传说,以下将会介绍其中的几个。

一、屈原投江据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为忠心于君王而被宫廷干部陷害,最终在五月初五这天跳入了汨罗江自尽。

当地百姓得知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以阻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还有些人在江边涂上了雄黄酒以避邪瘟。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立夏之时,便开始举行端午节。

二、粽子起源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祭龙神和祖先的活动。

相传在古代,人们因为怕恶神作祟而纪念老祖先,搭建竿子、吊挂彩旗、燃放炮竹、互赠礼品,以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兴旺发达。

为了让祖先的灵魂有好的安息,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将粘成三角形的糯米团子放入锅中煮熟,然后沿江河祭祀龙神,放入江河中。

同时,还会吃新鲜的新姜、艾草等,用以驱邪镇瘟。

三、屈原之魂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始于人们拜祭屈原之魂。

因为厌倦官场生活的屈原从政失败后沉入江中,江水为隐居山林的人护送遗体,人们为表达哀思,便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舟车给屈原献上祭品。

这些祭品包括糯米粽子、鸟蛋、新鲜蔬菜等,用来供奉祭祖祈祷平安,希望屈原之魂得以安息。

以上三种说法都成为了端午节的经典传说,而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也在这些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例如,赛龙舟、吃粽子、风筝、贴雄黄、龙舞等,都成为了中国的端午节独特风景线。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文化精华的一部分,渐渐地将人们对于传统的感情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成为繁华城市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元素。

各种庆祝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不但令祭祖、守岁、拜年等传统文化形态常新,还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

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活化,以更好地代表中国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和良好传统,同时促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有很多传说故事,大家来了解一下吧!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目录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习俗端午节各地的文化习俗端午节的传说故事1、屈原投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等。

除了这些习俗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民间传说与故事,其中一些故事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几个著名民间传说。

1. 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端午节的主角之一。

据传,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他是楚国一位忠诚的政治家和文化名流。

然而,由于与楚怀王的政策不合,他被流放到远方。

在他被流放期间,楚国被秦国侵略,楚怀王自杀,楚国陷入了困境。

屈原得知楚国的状况后感到非常伤心,他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来到汨罗江,悲痛欲绝地投江自尽,以表达对楚国的忠诚和爱国之情。

当地的渔民和百姓闻讯后纷纷划船捞救,但最终未能救回屈原的遗体。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便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且划龙舟和投放粽子,希望能驱走江中的鱼虾,避免它们伤害屈原的遗体。

2.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相传,在屈原投江之后,当地的渔民划船捞救时,为了吓跑水中的鱼虾,便敲击鼓乐,同时还有人划船划打水,以保护屈原的尸体。

后来,这种活动逐渐演变成了赛龙舟的盛大比赛。

现今的龙舟赛是一项集体划船的竞技运动,参赛队伍分为数人一组,配合齐心协力地划动长长的龙舟。

一般来说,龙舟由木头制成,船身彩绘充满吉祥图案和龙的形象。

赛龙舟既有观赏性,又突显了中国人注重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的特点。

3. 吃粽子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粘米制作的传统食物,通常由糯米、豆沙、红枣等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中。

吃粽子的习俗与屈原有关。

相传,当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咬食他的身体,纷纷包裹着糯米和馅料做成粽子,下河投喂,以饱鱼虾的口,使它们不再伤害屈原。

此习俗逐渐发展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

现如今,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把粽子作为一种象征美好和吉利的食物,与家人一同享受。

4. 挂艾草挂艾草也是端午节的一项传统习俗。

相传,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挂上艾草,希望以艾草的香气驱走瘟疫和邪气。

有关端午节传说故事

有关端午节传说故事

有关端午节传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在中国,端午节的起源非常久远,与中国古代的祭龙、赛龙舟的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端午节有很多传说故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中几个。

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的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了祖国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努力推进改革,但是最后被贵族排斥,被逐出了都城。

离开都城的屈原,怨天尤人,悲愤交加。

在他最后一次回忆家乡时,他深深地感到国家的危机和百姓苦难。

他甚至感到绝望,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最后,屈原将自己扔进了汨罗江中,以示忠诚。

这一事件被称为“屈原投江”。

为了拯救屈原的遗体,当地百姓著名医生张仪想出了一个方法。

张仪在汨罗江中放入了大量的粽子,引起了鱼儿的注意,他们咬住粽子,而不是屈原的身体。

人们很感激张仪,不久后,他的名声就传遍全国。

二、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和屈原有关,也有一个传说故事。

在古代,由于水患和海盗等问题,中国人经常要在江河中划船。

历史上,由于龙的形象象征着江河的“水神”,所以人们制作了龙船,以求小小的求保护和祈求平安。

它也有一段传说。

古时候,江面上的恶龙常常危害百姓,邻居的鲸鱼则帮助人民进行抵抗。

因此人们在鲸鱼背上制作了龙舟,并将它们刻画成一条条巨龙的形象。

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聚到池塘或江河边上,载着龙舟竞渡,以示祈祷江河之神的保护和祝福。

三、黄帝打败蚩尤在中国的古代,蚩尤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魔头。

蚩尤身高八尺,膂力过人,手拿黄帝的神兵赤兔马,骑在魔兽九兽上,每次进攻都让黄帝的军队十分头疼。

然而,最终,黄帝发现了蚩尤的弱点。

他让自己的士兵制作了一根大箭,箭尖放置着毒液,然后仔细地瞄准蚩尤的心脏,发射了这根大箭。

由于毒液和箭尖的作用,蚩尤很快就死了。

黄帝的胜利被称为“抵抗鬼怪,英勇斗争”的模范,以此为证,并一直务实和播种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崛起。

因此,端午节也成为了纪念黄帝和中国优秀的民族精神的节日之一。

四、婴儿纺绸有一位母亲生下了一位婴儿,但是婴儿很弱,她担心他会在夏天而死去。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端午节的传说故事11、屈原投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

后来楚国亡了,屈原便于五月初五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2、伍子胥尸体投河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

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

4、白娘子端午节喝雄黄酒现原形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

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

附: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民间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另一种说法是,屈原投江后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吃的叶子包的粽子以前是用竹筒装起来的,具记载:“为了防止祭祀的东西被江中的蛟龙偷去吃掉,就改为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这样蛟龙就不会偷着吃掉,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简短概括

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简短概括

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简短概括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定在每个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为“龙舟节”或“重阳节”。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据说与屈原有关。

以下是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的简短概括。

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曾经为楚国的官员,但因为竹林七贤一事而被贬为平民。

他深感国家危亡、社会丑恶,思虑之下感到无望之际,便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跳入了汨罗江自尽。

楚国百姓闻讯,纷纷划船打鱼,希望能找到屈原的遗体并护送回家。

当他们发现屈原的遗体被鲨鱼咬着时,他们便开始划龙舟赶到鲨鱼所在的地方,以击打鼓声和喊声来吓走鲨鱼。

龙舟成为了追溯屈原的一种方式,也预示了今天的龙舟竞赛。

粽子传说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与粽子的制作有关。

相传,在屈原投江时,当地百姓感到十分悲伤,于是把糯米、芦苇叶等包成三角形,投入江中,以悼念屈原。

后来他们发现这些包裹漂回到了岸边,而且没有遭到鱼虫侵袭,于是便有了包裹食品的习惯。

这就是现在我们吃的粽子的来源。

五色线传说端午节还有一个与五色线有关的传说。

相传,为了天神能够守护人民并排除邪恶,百姓们每年的端午节都在自家门口挂五色线,有红、黄、绿、蓝和白五种颜色。

这五色线能够驱邪保平安,避免瘟疫和灾难。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在身上系上五色丝线,以祈求好运和安全。

龙舟竞赛如今,端午节已经演化成了一种平民化的庆祝活动,甚至已经成为了国际性的运动项目。

特别是龙舟竞赛,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因此,每年五月初五,有许多供游客观赏、参加的龙舟比赛活动。

据说,赢得龙舟竞赛的队伍将会得到好运和幸福。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和深刻文化内涵的重要节日,与屈原、龙舟竞赛、粽子传说和五色线传说等有着密切关联。

它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仅具有传统的历史意义,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端午节,也称端阳节、重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战国时代。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以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

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与端午节相关。

民间传说故事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政治家。

据传,他曾是楚国的大臣,但遭到了宫廷上层的嫉妒和排挤,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但是,他最终还是忍受不了政治上的屈辱,决定跳江自尽。

这个故事与端午节有关是因为,相传屈原是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的。

为了防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村民们决定在江边撞锣敲鼓,以示警告。

同时,他们还将粽子投入江中,以此引开鱼虾。

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民间传说故事二:龙舟比赛龙舟比赛也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活动。

相传,在某不知名的古时候,一位叫做屈原的诗人将自己抛入江中,以抗议贪污和腐败的统治者。

当屈原的同胞发现他的尸体被鱼咬了,他们把食品丢进江中,以防止鱼再次攻击屈原。

从那时起,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

不过还有其他的传说和习俗与粽子有关,其中最有趣的是玩龙舟比赛。

据传,这项活动的起源与屈原有关。

龙舟比赛动身的天,在端阳之日,而这天又是许多年以前屈原因与巫疑的诡计而难以建功,遂愤恨在五月五日、江水涨落之时投身于汨罗江,沉于洞庭湖而死。

百姓自为之悲恸,纷纷乘船奔赴汨罗江上寻找。

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居民们在江里扔进了食品和酒,还在江水中放下了一些叶子,以保护屈原的尸体。

据说,这些举动吸引了龙的注意,并引领他们到达了屈原被发现的地方。

这也就演变成了一项传统的庆祝活动: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一边吃粽子,一边划龙舟,以此纪念这个英勇的诗人。

民间传说故事三:悬起“五色绳”关于悬起“五色绳”的传说有很多。

有说是为了纪念一位年轻妇女而设。

这个妇女叫做陶娥,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学形象,她极其美貌,人们对她的美丽感到羡慕。

端午节传说10个小故事

端午节传说10个小故事

端午节传说10个小故事1. 你知道吗,从前有个叫屈原的大诗人。

屈原啊,那可是一心为国的忠义之士呀!他看到国家日渐衰败,心急如焚,多次向楚王进谏,可楚王就是不听呢!最后楚国沦陷,屈原悲愤交加,投江自尽了。

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爱国情怀吗?就像那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2. 听说过伍子胥吗?他可是个厉害人物呢!伍子胥忠心耿耿地辅佐吴王,可却遭人陷害。

在端午节这一天,他被吴王赐死。

这多让人痛心啊!这不就像被冤枉的好人,有苦说不出呀!3. 还有东汉的孝女曹娥,她的父亲溺死江中。

曹娥沿江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这是多么深厚的父女情呀!简直就像山一样高海一样深!4. 从前有个地方闹瘟疫,百姓们苦不堪言。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仙人,告诉大家用菖蒲和艾草可以驱邪避灾。

从那以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挂菖蒲和艾草。

这是不是很神奇呢?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5. 有个关于黄巢的故事呢。

黄巢起义军攻打城池,百姓们很害怕。

黄巢让大家在门上挂菖蒲和艾草做记号,就不会伤害他们。

百姓们照做了,果然躲过一劫。

这菖蒲和艾草就像是保护神呀!6. 传说白娘子在端午节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把许仙吓得不轻。

哎呀呀,这可真是个惊险的故事!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7. 有个穷书生,在端午节这一天得到了一个神奇的锦囊,从此命运发生了改变。

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奇妙安排吗?就像中彩票一样惊喜!8. 据说在古代,有个妖怪专门在端午节出来捣乱。

但是勇敢的人们团结起来,最终战胜了妖怪。

这多了不起呀!就像大家齐心协力打败大怪兽!9. 有个小孩在端午节迷路了,幸好遇到了一个善良的老人,老人帮助他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是多么温暖人心呀!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10. 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那是为了纪念屈原呀!人们怕江里的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投粽子下去。

这是多么深厚的情感呀!就像我们对亲人的爱一样!。

端午节传说10个小故事

端午节传说10个小故事

端午节传说10个小故事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传统的节日,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端午节与龙舟赛、粽子、艾草等诸多元素密不可分,它的起源与发展也与诸多传说有关。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十个关于端午节的小故事,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第一、屈原投江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忧国忧民、不被重用而流落江湖。

在得知楚国被外敌入侵后,他深感悲愤,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龙舟赛和吃粽子等活动。

第二、龙舟赛龙舟赛起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

据说屈原去世后,当地百姓驾船到江中打捞屈原,他们不仅在水中撒饭喂鱼,还摆放了雄黄酒等物以驱走江中的鱼虫。

后来,这种摆脱鱼虫的活动演变成了龙舟赛。

第三、习俗传承端午节作为现存的传统节日之一,已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每个传统节日中,重要的一环都是祭祀祖先。

今天仍有许多地方会在端午节迎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吉祥平安。

第四、饮雄黄酒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喝一种叫做雄黄酒的酒,主要是为了驱走蚊虫,预防疾病。

雄黄酒是由雄黄粉、白酒和其他调料制成的。

不过在近些年,由于雄黄有毒性,因此一些地方已经不再使用。

第五、赛龙舟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元素便是赛龙舟比赛。

龙舟比赛有民间传说,是因为古代人们在楚国民族英雄屈原投江后去江中救援而演变而成的。

对于龙舟,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寓意,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和传统价值。

第六、食粽子端午节的最大特点便是食粽子,据说是为了消灾除疫。

它在中国各地的制法和口味都不完全相同,因地制宜而有所不同。

例如,四川的粽子口味较辣,而南方地区的粽子则较甜。

第七、艾草端午节时,在每个家庭中都要挂上艾草。

艾草除了有驱除蚊虫的功效外,还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对于女性来说,更具有保健作用。

第八、五仁、豆沙等口味端午节的粽子有着各种口味,例如五仁口味、豆沙口味、咸肉口味等等。

不同口味的粽子在各个地方也有不同的做法。

第九、端午习惯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有许多的习惯与传统,这些习惯和传统历久弥新,深入人心,如夫妻嫌隙口中互相用艾草饰物涂抹,挂在门上用于驱赶蚊蝇、其他小昆虫、或在坟前点上香烛缘黄背心,供粽更是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关端午节的民间小故事

有关端午节的民间小故事

有关端午节的民间小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食粽子。

在粽子和龙舟比赛之外,端午节还有很多有趣的民间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一、屈原投江故事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理念被后人视为孔子之后的第二大思想家。

但是由于政治原因,屈原遭到了流放和贬低,最终跳入了江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通过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来表达对这位爱国领袖的追思之情。

二、百兽戏龙故事在端午节时,人们会表演百兽戏龙。

据传说,在古代,千百种野兽经常袭击人类,在一次人民群众的抗击过程中,一条巨龙突然出现,它利口快舌,能够说人话,最终说服了其他的动物们不要再攻击人类。

如果说小孩子们喜欢动画片里的神兽,那么大人们的心目中,这条神龙才是最为神圣的一位。

三、穿插菖蒲故事穿插菖蒲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传说,穿插菖蒲的起源源于两个男孩在草地上悠闲的玩耍,其中一个小男孩突然被一条毒蛇咬了。

另外一个男孩绝望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

此时一位智者走了过来,看见了墨绿色的草丛周围芳香扑鼻、小竹书签般的菖蒲叶纷纷摆动,智者知道菖蒲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因此便摘下了菖蒲把草叶嚼碎敷在被咬的伤口上,半个小时后,小男孩逐渐恢复到了健康。

因此,人们把穿插菖蒲的习俗传承下来,希望能够避邪、除疾、增福等意义。

四、龙舟竞渡故事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为著名的一项民间活动,传说起源于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中国各个诸侯为了争夺天下,经常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有一次,在一场激烈的战役中,一个国家的将领被俘,国王为解救将领,派了很多人驾船追赶敌人。

在逃跑过程中,国王为了保护自己的船只,下令让人在船前按鼓,船上肩扛木马、鱼雷等准备武器。

最终,在极为危险的情况下,终于夺回了俘虏。

为了纪念这次壮烈的胜利,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人们就开始举办龙舟竞渡活动,以表达他们对这位将领以及国家和国家人民的敬意。

五、吃粽子故事吃粽子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四篇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四篇

【导语】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农历五⽉初五,⼜名端阳,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下⾯是⽆忧考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故事4篇,欢迎阅读参考~ 端午节的故事⼀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下有个⼩渔村。

村⾥有个姓曹的渔夫。

渔夫有个⼥⼉叫曹娥。

⼀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舜江洪⽔暴涨。

曹娥她爸怕错过渔汛,他不顾曹娥反对出江去捕鱼。

⽗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

她⼀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

后来,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亲。

太阳快落⼭了,曹娥从她⽗亲的伙伴⼝中得知:他们⼀起在张,突然⼀个⼤浪,把她⽗亲的⼩船推进漩涡,让⽔冲⾛了。

曹娥⼀听吓出了魂灵,⼤叫⼀声“⽗亲、⽗亲”,拔脚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边来回哭叫。

第⼋天,曹娥望着江⽔,看见她爹在跟⽔搏击。

曹娥纵⾝向江⽔扑去。

⼜过了三天,江⾯风平浪静,⼈们却在下游⼗多⾥的江⾯上,看到⼀股江⽔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在游动。

⼈们赶过去,发现正是曹娥和她的⽗亲。

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亲的⼫⾸,把他负到江堤边,⼈们都说这是她的孝⼼感动天。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

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觉愧对孝⼥曹娥。

曹娥的孝⼼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安葬了曹娥⽗⼥,⼜在曹娥跳⽔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

每逢曹娥救⽗这⼀⽇,曹娥庙⾥都要举⾏盛⼤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娘娘的,许多⼈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天正是五⽉初五,因此,很多⼈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曹娥的⽇⼦。

端午节的故事⼆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慈祥的奶奶,亲爱的妈妈,和蔼可亲的幼⼉园阿姨,给我们讲了⼀个⼜⼀个有趣的民间传说。

这些民间传说,就像⼀杯杯⾹⽓扑⿐的清茶,让我们回味⽆穷。

下⾯就让我说⼀个我所知道的民间传说吧!——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导语】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你知道多少呢?除了屈原还有哪些呢?今天®⽆忧考⽹给⼤家带来了⼀共8篇的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有需要的⼩伙伴⼀起来参考⼀下吧,希望能给⼤家带来帮助!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体被鱼虾吃掉,因此在江⾥投下许多⽤⽵叶包裹的⽶⾷(粽⼦),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期望找到屈原的⼫体。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恶⽇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是个毒⽉,五⽇是恶⽇,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吕⽒春秋》中《仲夏记》⼀章规定⼈们在五⽉要禁欲、斋戒。

《夏⼩正》中记:“此⽇蓄药,以蠲除毒⽓。

”《⼤戴礼》中记,“五⽉五⽇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的传说也很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有名的孟尝君,在五⽉五⽇出⽣。

其⽗要其母不好⽣下他,认为“五⽉⼦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母。

”《风俗通》佚⽂,“俗说五⽉五⽇⽣⼦,男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五⽉⼦;以正⽉、五⽉⼦杀⽗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将王镇恶五⽉初五⽣,其祖⽗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初五⽣,从⼩寄养在宫外。

可见,古代以五⽉初五为恶⽇,是普遍现象。

可见从先秦以后,此⽇均为不吉之⽇。

这样,在此⽇插菖蒲、艾叶以驱⿁,薰苍术、⽩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并且⼈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三): 伍⼦胥的忌⽇ 传说伍⼦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夫差继位,伐越⼤胜,越王句践请和,伍⼦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赐伍⼦胥⾃杀,并于于五⽉五⽇将⼫体投⼊江中,此后⼈们于端午节纪祀伍⼦胥。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四): ⽩蛇传 传说⽩蛇⽩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感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蛇及⽔淹⾦⼭寺的情节,都是脍炙⼈⼝的民间戏曲的曲⽬。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端午节,也被称作“五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有很多小故事,我们来了解一下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_山东端午习俗简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端午节的故事1、屈原投江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

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端午节的5个传说_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5个传说_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5个传说_端午节的故事对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流传最广的当属屈原说和伍子胥说。

其实,除此之外,民间还有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毒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少为人知的端午传说,只流行于全国的某一小部分地区。

下面店铺整理了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的5个传说端午节的传说一:毒月恶日驱避说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的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

他的父亲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认为这个孩子会危害父母。

纵观历史,此类事件记载很多。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便被寄养在宫外。

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从先秦以后,这个日子都被认为是不吉之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

端午节的传说二:纪念东汉孝女曹娥在浙江绍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

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后从江中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

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都曾对曹娥大事褒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的传说三:纪念女诗人秋瑾女诗人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

她是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

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端午节是汉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它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庆祝的,标志着立夏之后的第一个节气。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

一、屈原投汨罗江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是荆山的贵族。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楚国的贵族、学者,为人诚实而孤单。

在另一方面,秦国不断地扩展领土,楚国却不敌其力量,屈原的忧虑不已。

在他的劝告下,国王开始与秦国进行和平谈判。

另一方面,屈原的敌人伪造信件,宣布他的建议是“降顺”,而国王无法分辨真伪,于是他被流放成为孤家寡人。

屈原流浪于汨罗江畔长达十五年,他把自己的思想和爱国情感都倾注到诗歌中。

当他知晓楚国被秦国完全攻陷时,他感到失神,遂在五月初五的清晨投身到汨罗江中,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爱。

在屈原去世后,当地百姓都非常悲痛和惋惜。

每次端午节,百姓们都会在江边划龙舟,以纪念出了名的忠诚国士和他那被流放的孤独人生。

二、龙舟竞渡的来由在另一种传说中,端午节的来源是与龙舟竞赛有关。

它的发源地也是在江南地区。

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国王为了路过一条危险的江河,向当地一位水神龙王跪拜,乞求保护。

水神同意了国王的请求,并诺言他将控制当地所有的水体。

但水神对于贡品的标准是非常高的,每年都要求一条美味的男子,作为贡品。

国王曾想把自己献祭,但他的爱民心态告诉他,这种行为太残忍。

因此,代表国人的陆续出现。

其中一个最勇敢的青年生,在临死之前,于五月初五做出了一件事情:他穿上了彩色灯笼乘船下水,试图挽回他们最后一刻的自由,同时引开龙王和他的水妖。

更多的人找到了一种方式来庆祝这个英勇、同情心、愿意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做出牺牲的英雄青年,便在那一天,大量的方案之一被想出:龙舟赛。

龙舟赛比赛,也成为端午节庆典的一部分。

龙舟是一种长形船,有许多人装在其中,有一个人敲鼓,所有人都努力地快速地摇橹。

比赛的规则通常是:第一个到达对岸的人赢得比赛。

端午节传说10个小故事简短

端午节传说10个小故事简短

端午节传说10个小故事简短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这个节日源远流长,有许多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和故事,下面就给大家介绍10个有趣的端午节传说。

1、屈原投汨罗。

传说屈原为了不忍心见到祖国痛苦的景象,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端午节这天丢粽子进江中,以此来表达对屈原英烈的怀念和敬意。

2、百无禁忌。

相传在古代,有一种瘟疫流行,很多人感染了这种病,并且都苦于无法治愈。

但是在端午节这一天,那些得病的人们竟然神奇地痊愈了。

这让人们开始相信,端午节这天没有任何禁忌,可以放心大胆地做任何事情。

3、屈原梦粽子。

另一种关于屈原的传说是,在他被放逐的日子里,他曾经有过一个梦,梦见天空中有五彩缤纷、香气四溢的食物,他清醒过来后解读出是粽子的暗示。

于是人们也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以示纪念。

4、百般歧路。

在古时候,端午节这一天是恶鬼出没的时候。

传说这些恶鬼会引诱人们走歧路,导致他们无法回到家中。

因此,人们会在门前挂上艾叶、菖蒲等草药,来保佑家人平安顺利。

5、吴起鼓瑟。

相传春秋时期的楚国吴起是一位著名的将军和文化家,他善于演奏瑟琴。

一年端午节这个日子,他意识到很多人居住在河畔,于是便漂船乘风前往,演奏了优美的音乐,以庆祝这个节日。

6、放龙船。

此传说说的是春秋时期的楚国,江湖上有一条巨龙经常出没,人们怕他伤害,便想出一种方法来骗他。

他们做了一条很大的龙船,上面装满了酒。

龙看到之后便不停地往里面灌酒,终于醉倒。

这个奇妙的计策就通过了,这个节日的常规活动——赛龙舟,就这样诞生了。

7、包粽子。

传说在端午节这一天,有一位名叫儿童节的少年,到河里游泳,却意外被淹死。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少年,就把他的象征化作了粽子的形状,以此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缅怀之情。

8、魏征唱歌。

唐朝时,大臣魏征善于唱歌,一年端午节这一天,他在天文台上唱起了悠扬的歌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传说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粽子节、五黄节、躲午节、解粽节、五月节、端礼节等等,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大节,其由来传说甚多,分别有纪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女诗人秋瑾等,还有恶月恶日、蓄兰沐浴、走黄巢等说法。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民俗繁多复杂,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称呼,生动反映各地端午习俗有同也有异。

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文化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纪念介子推在我国的山西一带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琴操》中说:“介子绥割腓骨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

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6]山西著名民俗学家聂元龙说:“汉代末期,山西寒食节的风俗异军突起,影响广远。

民间百姓为纪念晋国介子推而举行禁火寒食,以芦苇叶包裹黍米煮熟,于寒食期间食用。

虽然介子推的端午节起源说更多让位于寒食节起源说,但与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相同的是,由于粽子是即可用来祭奠又可用作冷食的食物,在禁火期间把粽子作为主要寒食食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很多地方民众依然在寒食节吃粽子,这与端午节吃粽子习俗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风俗。

山西表里山河,人文荟萃,文化厚重,奔涌向前的黄河为三晋大地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

介子推,晋国贤臣,寒食节便因其而生,为后人所念,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然而,流传千年的端午吃粽子习俗也因介子推而生,知道的人却不多。

端午节的由来,作为端午文化的一部分,因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历代学者各有不同的认知,国内也有多个关于端午节起源的版本。

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等,关于历史人物与端午节的故事,众说纷纭,各不相同。

在众多传说中,屈原说一直占据主流,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实际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的民间节俗,只是这一端午源起之说鲜为人知而已。

东汉蔡邕的琴曲专著《琴操》记载: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救重耳。

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

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

其章曰:“有龙矫矫,遭天谴怒,卷排角甲,来遁于下。

志愿不与,蛇得同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

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独抑摧,沉滞泥土。

仰天怨望,绸缪悲苦,非乐龙伍,惔不眄顾。

”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

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

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

子绥遂抱木而烧死。

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

文章大意为: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

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甚为怨恨,便做《龙蛇之歌》以感悟晋文公,然后就背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起来。

《龙蛇之歌》的意思为“有一条矫健强壮的龙,遭到了上天的谴怒,卷角弃甲,遁迹于下土。

志愿不能实现,蛇也和他同伍,龙蛇一齐行走,在草野中仍有分别。

龙等到了升天之日,安居于他的龙庭,唯有蛇依然蹉跎失意,沉滞在灰色的泥土。

抬头望着天空满怀怨恨,缠绕于心的是无限悲苦。

并非乐于与龙为伍,忧心如焚是因为他没有丝毫的关心和眷顾。

”重耳读此文后,悔之莫及,亲自到绵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

重耳无奈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来。

谁知火烧了三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和母亲被活活烧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粽子作为寒食的一种,五月初五端午食粽子做为一种传统民俗慢慢就流传了下来。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端午节,五月初五这个日子,最早便是用来纪念介子推的。

走黄巢说编辑据传说,陆河端午节的起源是纪念“走黄巢”。

公元875年的唐朝末期,黄巢领导农民大起义。

公元881年,起义军攻下唐都长安。

当时陆河人的祖先居住在外省,由于受到官府的欺骗宣传,认为黄巢和起义军是魔鬼,以讹传讹,大家非常害怕他们。

在黄巢起义期间的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大家听说黄巢的军队马上要打过来,忙于逃命。

逃难的路上,一位妇女背着一年纪较大的男孩,手里拉着一个年纪较小的男孩,恰好遇见了黄巢,但并不知晓他的身份。

黄巢看见这位妇女的行为不对劲就问她:“你为什么大的孩子背,小的孩子拉?”这位妇女直率地回答说:“背的是我的侄儿,拉的是我的小孩。

一旦黄巢追来,我就放弃自己的小孩,背着侄儿快速逃走。

侄儿已亡父,若被杀,他家就断根绝后了。

儿子若被杀,我还年轻可再生。

”黄巢被她这种崇高的德行所感动,于是对她说:“我就是黄巢,你不用怕,更不用逃,回去在自家的门楣上插上艾,我的军队就不会杀你们。

”这位妇女回去照这样做。

消息一传开,左邻右舍纷纷效仿。

起义军来到这个村子看见家家户户的门楣都插上艾,认为他们都是好人,便没有杀他们。

从此,人们每年都把“五月初五”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以示纪念“走黄巢”,还要在门楣上插艾,以保全家平安。

几百年前,陆河人的祖先迁到陆河,也把这种风俗带到陆河。

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端午节,用纸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太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太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于是便发展成为了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草与菖蒲、沐兰汤、佩豆娘、斗草、吃五黄、放风筝、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9]流言中引用的所谓纪念屈原、伍子胥或曹娥的说法都是古已有之的。

然而,这些说法都早已为学术界所抛弃。

关于屈原的生平经历,可见最早的文献莫过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和《楚辞》了。

今的学者对屈原生平的了解,几乎全部来源于这两份材料。

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份文献本身的可信度并不高。

传世的《史记》中这一篇存在着多处显而易见的错误,而《楚辞》更是难以判断其标各篇注的创作时间和具体作者是否可信。

正是因为这些文献并不是很可靠,从清末开始,甚至有部分学者干脆怀疑屈原此人是否存在。

今虽然绝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屈原应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对于这两份文献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的争论却从未停息。

《史记》和《楚辞》中对于屈原死因的记录是他被楚顷襄王流放到“江滨”,“三年不得复见”,“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然而,无论是传世的《史记》,还是传世的《楚辞》各篇,都没有明确说明他投江的事件具体发生在什么时间。

[10] 屈原是楚国人,春秋时各国历法均不相同,如屈原真是楚历五月五日投江,秦历也只会记作二月五日(据睡虎地秦简,秦“五月,楚八月”),则端午节只能改期。

[11]最早记录屈原死于五月五日的文献,是南朝梁的吴均所作《续齐谐记》。

而这本《续齐谐记》是一本志怪小说集,是讲述各种奇闻异事的文学作品。

这本书今天早已亡佚,幸亏有一些图书转引过它所记载的故事,使得该书中的部分内容得以保存至今。

其中有一篇就讲了一个关于屈原的故事。

这里抄录《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对此段故事的引用如下:“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日:“君常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后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树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10]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地的人就用竹筒装上米去祭奠他。

建武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

建武年间,长沙有个人叫区回的,大白天看见个“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的,跟他讲,区回经常祭祀他,他对此很开心,但是他们祭祀的米很多都被蛟龙抢走了。

以后祭祀时可以改用楝树叶把米包好,再拿五彩丝把它捆上,蛟龙怕这些东西,这样屈原就能避免手慢无。

于是区回就照他说的做了。

后人的这些风俗,也都来自这里。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楚辞》都没有明确说明屈原投江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最早记录屈原投江于五月五日是南朝梁吴均所作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由于《屈原列传》存在种种问题,指其不可信的学者颇多。

如胡适说,“《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

”《屈原贾生列传》矛盾之处甚多,以至被怀疑是司马迁或后人拼合、杜撰之作。

20世纪初,一些学者提出“屈原否定论”时,总结了《屈原贾生列传》的种种疑点。

有很多学者,对《史记》所载“屈原”事迹持怀疑态度:廖平认为,《离骚》的作者是秦朝方士,是写给秦始皇的“仙真人诗”。

胡适认为,《史记》中屈原“理想的忠臣”形象,是汉朝文人改造出来的。

在廖平之后,胡适从思想史方面入手,指出屈原即使真有其人,也不会生在秦汉以前。

在他看来,屈原是“一个理想的忠臣”,“但这种忠臣在汉以前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战国时代不会有这种奇怪的君臣观念”。

胡适认为,今天“儒教化”的屈原及《楚辞》的始作俑者是“汉朝的老学究”。

还有学者认为,《离骚》真正作者是汉朝人刘安或者贾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